欢迎来到专业的新思文库网平台! 工作计划 工作总结 心得体会 事迹材料 述职报告 疫情防控 思想汇报 党课下载
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正文

秦\西汉时期关中通往陇西郡交通线路考析

时间:2022-12-16 17:40:06 来源:网友投稿

[摘要]秦、西汉时期从咸阳或长安至西部边境临洮郡治所狄道之间有一条主要的交通干线,在商周时期,该交通干线为断断续续的小路,至秦朝得到全面修筑而成为交通主线,西汉时期进一步延伸并得到整体完善,成为沟通关中和陇右地区的通道,和丝绸之路南线西段的主要组成部分。

[关键词]丝绸之路;关中;陇西郡;交通线路

[中图分类号]K878.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3115(2011)016-0011-03

交通是转运物资、传播信息的工具,可以为区域间经济、社会的发展创造很多契机。我国秦、西汉时期,就已经开凿了比较规范的从都城咸阳、长安通往西部边疆地区临洮郡狄道之间的交通道路。这条商旅往来、将士出入关隘的通道,后来逐渐成为丝绸之路陇右南段的主要组成部分,它将古代关中和陇右地区联系起来,为渭河流域区域间的交流和发展提供了交流的通道。

一、 商周时期跨越陇山东西断断续续小路的出现

早在商周时期,跨越陇山东西的小路逐渐出现。从周祖的渊起到周朝自西向东迁徙、发展的过程,也可以看出此条线路逐渐形成的轨迹。周人兴起于陇山以西,后来不断东迁,最终建都丰镐。帝舜“封弃于邰,号曰后稷……”“徐广曰:今斄乡在扶风。”(邰即斄,为古今同音字)[1]周安王十八年(前384)置狄道县,其西进线路是沿渭河河谷西行,经今陇西、渭源、窑店,直到狄道(今临洮),这条道路在周代就已经断断续续地开通。王子今先生认为,秦代经营的交通大道大多数是利用战国时期原有道路,只有直道是在秦统一后规划施工,开拓出来体现秦帝国行政效率的南北大通道。[2]秦国建立后,就是沿着这些基本道路不断向西开拓的。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出于大国争霸战争和巩固政权的需要,道路的修建与整治成为诸侯国崛起的重要条件。随着交通条件的进步和运输范围的扩大,旧有的陇山通路逐渐不能满足秦国对西边诸戎的征伐,到战国时期,各国对交通活动的需要逐渐加深,为开拓此条交通线路奠定了政治基础。

二、秦国、秦朝时期从咸阳到狄道段交通的形成

随着秦国不断地向西开疆拓土,这条交通线路逐渐形成。“非子居犬丘,周孝王分土为附庸,邑之秦。”[3]秦人居住在“西犬丘”,即今甘肃天水一带。非子在“汧渭之间”给周王室养马,并准许其在“秦”建筑城邑,即今甘肃清水县秦亭附近。秦国作为周朝的“附庸”,从秦仲到秦穆公,都对西边的诸戎部落进行攻伐。周宣王时秦仲被封为大夫,其子庄公及昆弟五人领兵七千同西戎作战,被封为西垂大夫。公元前777年,秦襄公即位,向东方迁徙,在助周抵抗戎、狄中势力大增,最终越过陇坂,在汧邑建立了新基地。后来襄公护送周平王东迁有功,被封为诸侯,把“岐、丰之地”赐给了秦,从此建立了秦国。襄公十二年(前766)“伐戎而至岐”。[4]秦文公三年(前763)“地至岐”,控制了岐山以西,汧水流域一带。在秦人由东向西跨越陇山,取得歧山以西领地的过程中,逐渐开辟了汧、陇之间的道路。秦宪公二年(前716),将国都徙往平阳,次年灭荡杜(今西安市东南杜城),开辟了由平阳经今扶风、武功、兴平、咸阳至长安的通道,秦国领地的向东扩展,为此条道路东段的形成奠定了基础。秦武公“十年(前688),伐邽、冀戎,初县之”。[5]邽戎、冀戎在今天水境内,说明秦国是沿渭水向西开拓的。秦德公元年,迁都于雍。史念海先生说,雍位于湋河上游的雍水附近,是周原最富庶的地区,地势较高,为陇山以东的门户,无论是向东发展,还是防御西方的戎人,地理位置都十分有利。所以,在此后的290余年中,雍城始终是秦国的政治、军事和交通中心。[6]后来有一支陆浑之戎,又称允姓之戎或姜戎,迁居到小南山北麓,即今武功县境渭河以南地区,威胁到了雍城的安全,秦国用武力将其迁置到雒邑以南的伊川。当时陆浑之戎的东迁线路基本上是沿渭水南侧而行的,因此,今眉县、周至、户县至西安的道路被踩踏出来,推动了东段道路的形成。秦穆公“三十七年(前623),秦用由余谋伐戎王”,“开地千里,并国十四,遂霸西戎”,[7]控制了西戎部落,占据了渭水流域大部分地区,加速了秦国西边民族间的融合,促进了当地经济、文化的发展。秦穆公霸业的实现,依靠的是充足的物资供应,这显然是以陇山东西道路的畅通为依托,因此,由雍城越陇坂去西犬丘以及更西地区的道路逐渐畅通。“秦献初立……兵临渭首,灭狄豲戎。”[8]渭首即渭河源头,在今渭源县鸟鼠山周围,狄戎在狄道,今临洮县,豲戎在豲道,今陇西县,这说明秦国的势力范围已到达洮河流域。秦昭襄王二十七年(前280),司马错从陇西出发,向楚黔中进军,在关中向陇西集结的过程中,也是经行汧水,翻越陇山,再南下沿渭水西行的,这条线路一直承担着后勤保障任务。昭襄王二十八年,即“王赧四十三年……始置陇西、北地、上郡焉”,[9]陇西郡设置后,由咸阳经雍城,越陇坂至邽,最后到达陇西郡狄道的交通线路最终得以确定下来,并且得到不断地修筑和维护。

秦始皇出于巩固政权的需要,对此条道路进行了全面修整。二十六年(前221),提出“车同轨”,把交通建设作为建国的主要步骤之一,次年,为了便于巡行郡县,再次“治驰道”。秦朝这两次交通建设的政令,对咸阳至狄道之间的官道重新进行了加固,同年,“始皇巡陇西、北地,出鸡头山,过回中”。[10]秦始皇巡行的路线,大部分是顺着当时的主要交通干线西行的。根据秦始皇的出行巡游和其他记载,马正林先生认为由咸阳通往陇西郡的线路有两条:一条是由咸阳西北行,沿回中(六盘山至张家川之间),最后到达陇西郡;[11]另一条是由咸阳西行,经雍县(凤翔南)、汧县(陇县)到达陇西郡东部的上邽(天水市),再沿渭水河谷西北行至洮河流域,最后到达陇西郡治所狄道。秦始皇西巡的大体路线应该是由咸阳出发,经甘泉山林光宫西去,沿泾水至北地郡,出鸡头山至陇西郡,然后返途经过回中,回到咸阳。

因此,伴随着秦人的开拓和秦朝的崛起,从咸阳沿渭水西行,经美阳(今武功)、岐山、雍县、隃糜(今千阳)、汧县,过大震关(今陇县固关),越陇山后南下,经清水、临渭(今天水北道区社棠)、上邽(今天水市)至冀县(今甘谷),沿渭水西行至陇西郡狄道的交通线逐渐被开辟出来。作为国都,咸阳通往西部边陲陇西郡的信息通道,又曾为秦始皇出巡所用,一定在当时得到极为认真的修治。

三、 西汉咸阳到长安段线路的延伸和完善

西汉建立后,迁都长安,这条线路也随之向东延伸。作为开疆拓土的先导,此条道路在王朝的征伐过程中得到加强和拓展,尤其是汉武帝向西方扩疆以后,才真正使其扩修为一条由都城通往西方的大道。建元三年(前138),张骞首次出使西域,“骞以郎应募,使月氏……倶出陇西”。[12]即从长安出发,沿渭水、汧水河谷西行,至陇县过大震关,经陇头、马鹿、阎家店后,折而南下至清水,经街亭到天水社棠,再过甘谷、武山、陇西、渭源庆坪、临洮窑店,最后到达陇西郡狄道,在永靖临津渡黄河,走河西走廊,最后到达西域。另外,霍去病西征,也基本上走的是这条线路。汉武帝西巡时,还修筑了回中道。“(元封)四年冬十月,行幸雍,祠五畤,通回中道,遂北出萧关……”[13]“(元鼎)五年冬十月,行幸雍,祠五畤。遂踰陇,登空同,西临祖厉河而还。”[14]从巡行的路线及次数来看,修筑回中道也有加强西北防御的军事目的,因而得到重视和重新修筑。此条道路又是汉道南路的东段,是在之前道路的基础上不断完善和延伸而成的,后来被学者称为丝绸之路陇西段南路。

从咸阳、长安通往陇西郡狄道的交通线路在商周时期形成断断续续的小路基础上,经过秦国咸阳到狄道段交通的开拓和形成,西汉时向东延伸及整体线路的完善,逐渐被开辟出来,即从今咸阳或长安出发,沿渭河北岸至眉县,经过陕西扶风、歧山、凤翔,溯汧水向西北行,到陇县。一般将长安到陇县的这一路段称为汧水河谷段,又称为陇关道,将陇县连接萧关道的一段称为回中道。然后翻越陇山,其通道由北向南逐渐形成三条:[15]第一条为经华亭西南逾陇山的陇山北道,在陇山诸道中位置偏北,虽然路途迂回漫长,但却相对平缓易行,是秦汉时期由关中进入陇右最早开辟的通道。张天恩先生称此道为回中道,其走向为由陇县西北行,经火烧寨、新集川,在华亭县南翻越六盘山至张家川。[16]王学礼考察后,提出了更为具体的走向,即沿汧河西进,从今陇县至曹家湾、固关、唐河,进入甘肃华亭县的麻奄乡普沱(古遗址),再由普沱向南上陇山,沿梁脊西进(今尚有古道遗迹)至四岔河,由大屋脊下陇山至今张家川张棉驿。[17]第二条是经大震关的陇关道,指从关中自雍(今凤翔)沿汧水河谷至汧县(今陇县)的一段交通干道,又称陇坂道。这条道路曾为关陇交通的主要干道,它以经过陇山上开凿最早的关隘陇关而得名。陇关,也叫陇口,后称大震关,关于大震关的具体位置,学界意见不一,有清水县东陇山东坡说、[18]通关河西陇山西支脉东坡说、陇县西北固关说、[19]陇县西境陇山主脉说四种看法。[20]陇关道北线即陇关旧道,由陇县西北行,经固关、上官场、秦家塬、汧河与樊河的分水岭,折西南沿峡谷下行,在河峪折西通陇城,折南经恭门、新城(或秦亭)至清水。陇关道南线是马鹿道,由安戎关(固关东30里)经大震关故关(固关)后,从秦家原道偏西南的分岔经汗复坪、老爷岭至马鹿。由于开通晚于旧道,故称陇关新道,这条道路至马鹿后,向西经恭门南白土梁至陇城,与陇关旧道相接;向南经长宁驿、百家、秦亭乡、白沙至清水。第三条是越陇山南段的咸宜关道。总之,其路线大体上是越陇山,然后再由街亭南下,经清水到社棠,再循渭河西北行,经甘谷、武山、陇西到渭源,越鸟鼠山,过临洮窑店,顺东峪河(古称滥水、陇水)北行,最后抵达陇西郡郡治狄道。

这条咸阳或长安通往西陲陇西郡狄道的道路,大致经历了商周、秦、西汉三个阶段最终被开辟出来,加强了渭河流域内关中与陇右地区的联系。同时,作为丝绸之路陇右南段的组成部分,无论是东西间的商旅或外交往来,还是中原王朝的向西征伐,这条道路在古代交通史上都具有一定的地位。

[注释]

[1]《史记》卷4《周本纪》,中华书局1959年版,第112页。

[2]王子今:《秦汉交通史稿》,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4年版,第29页。

[3]林剑鸣:《秦史稿》注16,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第94页。

[4][5][7]《史记》卷5《秦本纪》,中华书局1959年版,第179页。

[6]史念海:《周原的历史地理与周原考古》,《西北大学学报》,1978年第2期,第87~88页。

[8][9]《后汉书》卷87《西羌传》,中华书局1965年版,第2875页。

[10]《史记》卷6《秦始皇本纪》,中华书局1959年版,第241页。

[11]王京阳:《关于秦始皇几次出巡路线的探讨》,《人文杂志》,1980年第3期,第70页。

[12]《汉书》卷61《张骞李广利传》,中华书局1962年版,第2687页。

[13][14]《汉书》卷6《武帝纪》,中华书局1962年版,第185页。

[15]雍际春、苏海洋:《丝绸之路陇右南道陇山段的交通路线》,《丝绸之路》,2009年第6期,第33~35页。

[16]张天恩:《古代关陇道与秦人东进关中路线考略》,引自徐卫民、雍际春主编《早期秦文化研究》,三秦出版社2006年版,第47~60页。

[17]王学礼:《陇山秦汉寻踪》,《社科纵横》,1996年第3期,第16页、第28~31页。

[18]《辞海•历史地理分册》,上海辞书出版社1982年版,第16页。

[19]严耕望:《唐代交通图考》第2卷,《河陇碛西区》,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所1985年版,第361~364页。

[20]吴洁生:《唐大震关考》,《历史地理》,1990年第7辑,第134~138页。

推荐访问:陇西 路考 关中 交通线 西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