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专业的新思文库网平台! 工作计划 工作总结 心得体会 事迹材料 述职报告 疫情防控 思想汇报 党课下载
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正文

从生态翻译视角看日本生态文学著作的汉译

时间:2022-12-16 19:20:06 来源:网友投稿

摘要:本文在收集、整理相关研究资料并实际对野田研一的著作《感知自然之心——自然写作入门》进行翻译的基础上,尝试从生态翻译学的“三维”适应性选择理论角度对日本生态文学著作的汉译这一课题进行研究。

关键词:生态翻译学;日本生态文学;适应性选择

一、引言

近些年来,伴随着文学领域的生态学理论和批评方法被不断引入翻译学界,生态翻译学得到了很大发展,并在传统的翻译理论基础之上,对翻译研究提出了全新的见解。

在日本,立教大学教授野田研一是生态文学研究的先驱者。他是日本自然写作研究第一人。野田的代表作《感知自然之心——自然写作入门》首先提出了“交感”这一观点,即人类世界中的事物与自然现象之间也许有某种联系。然后,通过石牟礼道子的《山茶海之记》、安妮·狄勒德的《黄鼬的生活方式》、罗伯特·芬奇的《如鲸鱼一般》以及加藤幸子的《池边的住所》等几部作品,表达了自然是与人类不同的存在形式,应该作为始终与人类相对立的他者存在这一观点。

本文在收集、整理相关研究资料并实际对野田研一教授的代表作《感知自然之心——自然写作入门》(野田研一,2007)进行翻译的基础上,期望从生态翻译的视角对如何翻译日本生态文学著作这一课题进行研究。

二、生态翻译理论指导下的日本生态文学著作翻译

生态翻译是从原文内在的生态结构出发来对原作品进行适应性选择,并且在翻译的过程中将原文固有的生态结构在目标语言中进行再现。它既不片面地强调翻译过程中译者的主体意识,又不一味地“忠实”于原文。生态翻译既要对原文进行适当地再创作,同时在翻译的过程中又要尽可能地保持原文的生态平衡。因此它同时要兼顾主体(译者)和客体(原文)之间的平衡。

为达到这种翻译上的生态平衡,生态翻译学认为,译者在翻译的过程中,在翻译生态环境中应做到多维度的适应性选择。因此,译者应该至少关注“三维”( 语言维、文化维、交际维) 的选择转换,即语言形式的适应性选择转换、文化含义的适应性选择转换和交际意图的适应性选择转换,才能翻译出符合原文内在生态结构的优秀译文,做到译者和原文之间的生态平衡。在翻译日本生态文学著作的过程中,译者不仅要进行两种语言形式的适应性选择转换,还要注意原语文化和目标语文化的差异,并且将原作者的交际意图准确地传达给目标语的读者。下面我们就尝试运用生态翻译学的“三维”适应性选择转换理论来解决在翻译野田研一的《感知自然之心——自然写作入门》一书中遇到的难点。

(一) 语言维的适应性选择转换。

所谓“语言维的适应性选择转换”,即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对语言形式的适应性选择转换。生态文学翻译中语言维的适应性选择转换主要体现为两种语言形式的差别。汉语属于孤立语,而日语属于粘着语。汉语注重逻辑和意义的关联,靠语序、虚词和上下文关系等来表达句子意思。日语则注重语法,用助词、时态、语态、副词、连词等来表现句子成分之间的关系。两种语言的差异同时也反映了前者为螺旋式思维方式,而后者为直线式思维方式。这些语言形式上的差异要求译者在翻译时要注意两种语言之间的转换。请看以下例子。

例1 天体の物理的な運動、つまり自然の動きが、あなたの人生に影響がある、あるいは関係があるという前提から、この占星術は語られているわけです。言い換えれば、天体がほかでもないあなたのことを知っているかのようです。まさしく、さきほど言ったように、人間世界の出来事と自然現象とのあいだには、何かつながりや関係があるかもしれないという<交感>の思考がここにもうかがえます。

译文 天体的物理运动,也就是自然的运动,对你的人生有某种影响,或者与你的人生有某种关系,在这一前提下,才有了占卜术。天体好像知道你的事情一样。的确,正如刚才所言,占星术中可以体现出“交感”的想法,即人类世界中的事物与自然现象之间存在着某种联系。

例1的日文原文的最后一个分句“人間世界の出来事と自然現象とのあいだには、何かつながりや関係があるかもしれないという<交感>の思考がここにもうかがえます。”,把“交感”的内容“人間世界の出来事と自然現象とのあいだには、何かつながりや関係があるかもしれない”作为定语放在句子的开头,用“という”这一复合词与定语中心语“交感”连接,而且谓语“うかがえる”出现在句子的最后。这符合日语的特点,强调句子成分之间的关系要用助词、连词等标记出来,而且是主宾谓的语序。然而,在翻译成汉语时,要将谓语动词“体现”放在句子的开头,并且根据上下文的语境在谓语之前添加了“占星术”这一主语,而将交感的内容放在句子的最后。这符合汉语的特点,注重逻辑和意义的关联,靠语序、虚词和上下文关系等来表达句子意思。而且语序变成了主谓宾。

例2 アニー·ディラードという作家の現代性は、このように意識の介在によって、人間が経験の現場から隔てられてしまうことを問題化している点にあります。

译文 如上图那样通过意识的介质,人们从经验现场中被隔离出来,作家安妮·狄勒德的现代性就体现在将这一事情问题化这一点上。

例2的日文原文一开头就表明了这句话的主题是“アニー·ディラードという作家の現代性”,然后进一步叙述“现代性”体现在什么地方。这符合日本人的直线式的阅读习惯。汉语译文则完全不同,先描述“如上图那样通过意识的介质,人们从经验现场中被隔离出来”这一现象,吸引读者,然后进一步指出“作家安妮·狄勒德的现代性就体现在将这一事情问题化这一点上”。这符合中国人螺旋式的阅读习惯。

如果汉语译文对日语原文进行逐字逐句的直译,势必会造成大量不符合汉语阅读习惯的语句,让中国读者不知所云。因此,译者必须摆脱原文的语言形式,根据目标语的表达习惯,在语言维层面上做出适应性选择转换。

(二) 文化维的适应性选择转换。

由于原语文化和目标语文化在内容和含义上往往存在着差异,为了避免发生对原语文化的曲解,同時让目标语文化的读者能够更好地理解原作者的意图,译者不仅需要进行语言上的转换,还需要对原文中的文化现象进行适应性选择,在翻译过程中注意两种语言文化的转换和传递。日本生态文学著作中包含较多的日本文化背景信息,因此翻译过程中必须将日语原文中含有的文化信息在译文中表现出来,否则翻译将难以将原作者的意图传达给中国读者。请看一下例子。

例3 この歌では、地域性を示す地名としては、青森駅と竜飛岬,、および津軽海峡という三つの言葉しかありません。

译文 在这首歌里,表示地域性的地名只有青森车站、飞龙岬和津轻海峡这三个词。

例3中出现的青森车站、飞龙岬和津轻海峡都应在译文中给出必要的文化解释——青森县位于日本本州岛的最北端,在东京的东北方向;津轻海峡是日本本州岛和北海道岛之间的海峡,飞龙岬是青森县最北边的海角,隔着津轻海峡与北海道相望。

例4 石牟礼道子という作家は、戦後最大の公害事件として有名な水俣病を扱った『苦海浄土――わが水俣病』の作者としてつとに有名です。

译文 石牟礼道子的作品《苦海净土——我们的水俣病》描述了日本战后最大的公害事件——水俣病,因此她早就很出名了。

例4中提到了水俣病,大多数的中国读者不了解这种病,因此,译者应该在译文中补充相关的文化信息。例如,水俣病因1953年首先发现于日本熊本县水俣湾附近的渔村而得名,是日本最早出现的由于工业废水排放污染造成的公害病。水俣病是因食入被有机汞污染河水中的鱼、贝类所引起的有机汞中毒。孕妇吃了被有机汞污染的海产品后会引起婴儿患先天性水俣病。

在翻译过程中进行文化维的适应性选择转换,对文化信息进行有效处理,既可以完成文化信息的传递,也可以更好地加深读者对文章的理解。

(三) 交际维的适应性选择转换。

翻译过程中交际维的适应性选择转换,是指译者除了语言的转换和文化含义的转换之外,也要注意交际意图上的转换,尤其要关注原文中的交际意图是否在译文中得以体现。日本生态文学著作的翻译可以看作译者与读者之间的交际活动,即译者向中国读者提供日本文学及生态等方面的信息。请看例5。

例5 イタチは必然を生きており、私たちは選択を生きている。私たちは必然を嫌いながら、最後にはぶざまにも必然の手にとらえられて死ぬ。私は私の必然にしたがって生きたい。イタチがイタチの必然にしたがっているように。

译文 黄鼬必然要按照自然规律生存,而我们可以有选择地生存。虽然我们讨厌这种必然规律,但是最终又不得不狼狈不堪地在必然规律中死去。就如同黄鼬按照黄鼬的必然规律生存一样,我们也想要按照我们的规律生存。

如果将例5的日语原文逐字逐句地直接翻译成中文,中国读者很难理解原文的交际意圖。因此,译者在翻译时要进行交际维的转换。例如,“イタチは必然を生きており”如果直译的话是“黄鼬生活在必然中”或者“黄鼬必然要生存”,这样中国读者很难体会到原作者的意图,而如果相应地添加一些内容,译成“黄鼬必然要按照自然规律生存”的话,就更接近原作者的意图,读者也更容易理解原文的意思。再如,原文“最後にはぶざまにも必然の手にとらえられて死ぬ”直译过来是“最终也会狼狈不堪地被必然之手抓住而死去”,而翻译成“最终又不得不狼狈不堪地在必然规律中死去”更符合中国读者的阅读习惯。

“三维”之间是相辅相成的,语言承载着文化,语言的传达和文化的传递都是为了最后的交际。事实上,在具体的翻译过程中,语言、文化、交际三者往往互相交织在一起,相互补充,共同起作用。优秀的译文应该是译者成功地进行多维度适应性选择转换的结果。

三、结束语

生态翻译学理论强调译者应适应翻译生态环境,在多维度适应性选择的原则之下运用“三维”转换的方法进行翻译,实践证明这一理论对日本生态文学翻译具有一定指导作用。译者需积极发挥其自身的主观能动性,多维度地适应翻译生态环境并做出选择,才能产生优秀的翻译作品。

参考文献:

[1]胡庚申.生态翻译学解读[J].中国翻译,2008 ( 6) :11 - 15.

[2]胡庚申.生态翻译学的研究焦点与理论视角[J]. 中国翻译, 2011( 2) : 5 - 9.

[3]王宁.生态文学与生态翻译学:解构与建构[J].中国翻译,2011 ( 2) :10 - 15.

[4]杨晓辉.日本生态文学研究述略[J].外语研究,2012 ( 4) :25 - 29.

推荐访问:生态 日本 视角 著作 翻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