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佛教文化传入汉地与藏地的时间和路线并不相同,在文化传播过程中佛教艺术势必会与当地的政治乃至风土人情等相互融合,实现艺术的本土化转变。慈氏菩萨作为佛祖释迦牟尼的弟子,为一生补处菩萨,也就是于释迦牟尼灭度后当得佛果的未来佛,虔诚信仰的善男信女遍布世界各地。不仅是地域空间,历史纵向上早在犍陀罗艺术时期就出现了释迦牟尼居中,慈氏菩萨和圣观自在菩萨侍立两侧为胁侍菩萨的造像,时至今日人们对这位居于兜率天说法,并将在渺远的未来下生成佛的慈氏菩萨的信奉程度也只会日益偏重。艺术是生活的写照,佛教艺术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对艺术表象和内在的研究可以帮助我们更好的了解我们所编织的文化脉络。对慈氏菩萨汉式造型与藏式造型的对比浅析可以一方面有助于宗教艺术相关的理论研究,另一方面也能在日后的艺术创作实践中起到指导性的作用。
关键词:慈氏菩萨;汉式造型;藏式造型
自从公元前六世纪佛教创立以来,佛教文化就在不断地发展壮大与对外传播。据史料记载佛教于汉代传人中原,佛教艺术也在同一时期流入。公元68年,在今天的河南省洛阳市兴建了佛教传人中原后的第一座官办寺院白马寺。而佛教流入藏地最为广泛的说法是在藏王松赞干布时期。佛教文化传播进中原与藏地的路线也不同,传进中原的路线主要是以经由印度西北部和西域诸古国进而沿着丝绸之路东传,以及由印度南传至斯里兰卡而后传往南亚和东南亚各国家以及我国一些南方地区。而藏地的佛教文化则是由印度、尼泊尔地区直接传人的。
因此不论是从佛教文化传人的时间先后还是佛教传播所历经的地域跨度来看,中原与藏地的佛教文化势必经历了很多的变化。这些适应性的变化融入了当地的风土人情,深受当地政治和经济状况的制约和影响,于是诞生了我们今天欣赏到的藏式风格的佛教艺术与汉式风格的佛教艺术。
慈氏菩萨是随佛八大弟子之一,即我们熟知的弥勒菩萨,在藏地人们尊敬的称之为强巴。不论佛教在什么时间以什么路线传播,作为我们这一娑婆世界于释迦牟尼灭度后成就佛果的就是慈氏菩萨,他以无尽的慈爱能令世间不断佛种,故名日慈氏菩萨。在各色佛教经典中慈氏菩萨的造型并不一致,如《法华曼荼罗威仪形色法经》中描述的法相为“顶上妙宝冠,绀髻垂两肩,身相亦肉色,左定紫莲华,其上有铎持,右惠按摩膝,跏趺右押左,大慈大悲相,身被袈裟衣,珠鬓宝璎珞,镮钏为臂玉,千色妙天衣”而《佛说八大菩萨曼荼罗经》中描述为“金色身左手执军持右手施无畏。冠中有率堵波半跏坐”。何况在藏地和我国内地浩如烟海的佛教艺术中慈氏菩萨的造像更是不胜枚举。为此我们选取最具代表性的两尊慈氏菩萨的塑像进行对比分析。
在汉式的慈氏菩萨造型中流传最为广泛的就是布袋和尚的形象。大肚弥勒其原型是五代后梁时期的一位高僧名契此,相传他就是弥勒菩萨的化身。坐落在浙江省宁波市的雪窦山就是弥勒菩萨的道场,其中弥勒宝殿那一尊于1994年举行开光大典的大慈弥勒佛就是汉式慈氏菩萨像的最经典造型。菩萨像慈眉善目,笑口常开,耳垂饱满垂于两侧,袒露上身,身金色,体态丰满,右手执念珠置于右膝盖,左手执布袋,横左足,斜立右足,呈箕坐。这一造型充分表现出慈氏菩萨的慈悲无尽以及心胸广阔,在平凡中透露出佛性,在笨拙里显现出美好,这一形象更是表现出中国人民自古以来便具备的宽容、善良、智慧和快乐的民族精神。布袋和尚这一形象所代表的不仅仅是慈氏菩萨,更代表了华夏民族的精气神。
而藏式的慈氏菩萨造型中流传最为广泛的就属西藏自治区昌都市强巴林寺强巴大殿供奉的强巴佛。头戴五佛宝冠,五佛冠的每页宝冠中央都显有五化佛的一尊,用以表示五智圆满之德。身金色,交脚倚坐,这是弥勒菩萨较为常见的坐姿,或也可以看到半跏趺倚坐的造型。眉与睫毛还有眼仁都是以花青色和酚酞蓝勾线,嘴以朱红饰色,目光安静充满慈爱。拇指捻食指,其余三指微伸,左手手心向内,右手手心向外,手掌相对置于胸前,呈说法印。这一手印在藏式塑绘佛像中较为常见,如宗喀巴大师、文殊菩萨等皆结此印。强巴佛肩旁各置一妙莲,莲茎绕主尊双臂直达捻指处,莲华上乘着法器。主尊右侧为法轮,象征着弥勒菩萨在龙华树下成道后的三次传经说法,又称龙华三会、弥勒三会。是指释迦牟尼人灭后五十六亿七千万年,弥勒菩萨自兜率天下生去往人间,出家修行,坐在翅头城华林园中的龙华树下成就正等觉,之后三次说法。昔时于释迦牟尼佛的教法下未曾得道者,至此会时,以上中下根之别,皆可得道。主尊左侧为军持,是一种盛水的器具。咀叉始罗考古博物馆珍藏了一尊2至3世纪的犍陀罗艺术时期的慈氏菩萨塑像,便是左手食指和中指间夹提着一个军持,这一形象与印度古神话中手持軍持的梵天造型颇有渊源。
虽然汉式与藏式在塑绘佛像上都有着自己严格的传承,但由于文化习俗等诸多差异,同为慈氏菩萨造像却有着别样的艺术魅力。汉式的慈氏菩萨造像更具有人格化色彩,将菩萨塑造成一个活在身边却超然于生活的圣者。他既慈祥亲切救苦救难于众生,又胸怀无量引导众生拔脱于五浊恶世。藏式的慈氏菩萨造像更具有神格化特征,他严格遵守了《造像度量比例》,以一指宽算一个单位去计算,慈氏菩萨宽高均为120指宽,若是以强巴佛的身份去看,则宽高均为125指宽。在这一大的尺度范围内,慈氏菩萨与强巴佛塑绘形象的每一个部位都有严格的比例标准,甚至精确到佛菩萨脖颈上的三道褶皱的间距和长度变化,甚至这三道褶皱都有着很深刻的精神内涵。也因此这个充满意义的度量比例成为藏地衡量某一佛教塑绘作品是否如法的标准之一。
宗教艺术无论如何都应该是为传播宗教服务的,宗教在传播过程中必然要受到政治、经济以及文化等因素的影响,逐步实现本土化的过程,只有与地域性文化等要素融合的宗教才能在新的土地上传承。相对的,与地域性政治、经济以及文化等因素相融合的佛教艺术会汲取更多元的要素于自身,在一系列碰撞和融合之后焕然新生,展现出更加强大的艺术魅力。人们在佛教经典中学习到佛陀八大弟子之一的慈氏菩萨的各种事迹并对他无比敬仰和虔诚叩拜,在不同的地域,慈氏菩萨却展现出汉式与藏式两种决然不同的艺术形象,而这两种艺术形象都成为了信众、艺术接受者乃至普通民众心中的经典形象,都受到了人们无比的爱戴和尊崇。由此可见佛教艺术之所以璀璨夺目就在于无数艺术工作者和艺术爱好者在佛教艺术传播和传承中做出的巨大贡献,只有处于不断传承与传播中的佛教艺术才能具备无尽的艺术生命力和艺术感染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