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古从来都是为了说今,二战纪念活动也不例外。中国首次在国庆日之外举行盛大阅兵,同时邀请韩国总统朴槿惠参加,外媒普遍认为其中对日施压的意图明显。
中日韩三国,自古以来就有许多恩恩怨怨,历经二战,这份纠葛无疑变得更深。然而望向欧洲,同样是曾有“世仇”的英法德三国,如今的关系却要温和得多,合作也紧密得多。
东亚三国,能否从西欧三国的经验中学到些什么?
欧洲一体化中的英法德
历史上,英法德三国之间,曾经发生过多次战争:英法百年战争、英法七年战争、拿破仑战争、普法战争,尤其是一战、二战,更令三国关系陷入近乎万劫不复的境地。但是二战后,三国却尽释前嫌,逐步实现了和解。虽然仍会在国际事务上出现一些难以避免的龃龉,总归再也看不到激烈的敌对态度。
有趣的是,一战、二战宿敌——法国与德国如今的关系,远较两次世界大战中的同盟——英法更为紧密。
1950年,欧洲一体化先驱让·莫内和法国外长舒曼提出法德煤钢联营的“舒曼计划”。希望通过一个超国家权力机构的管理,使这两个国民经济的关键部门实现融合,从而使法德之间的战争“不仅在思想上是不可想象的,而且在物质上也是不可能的”。
法国从此开始改变传统的对德敌对政策,迈出了在西欧联合的框架内实现法德和解的第一步。德国方面也显示出善意,联邦德国首任总理阿登纳曾在1949年11月发表“破冰解冻”谈话,强调法德“世纪夙怨”已不合时宜,“我决心要以德法关系作为我的政策的一个基点”。
他随后欣然接受“舒曼计划”,强调煤钢联营的建立将“庄严地和最终地结束两国人民过去由于互不信任、竞争和利己主义所造成的彼此一再兵戎相见的状态”。
1963年1月22日,《法德友好合作条约》在爱丽舍宫签字,将法德全面和解与合作以条约形式固定下来。条约规划了两国在外交、防务、经济、科技、教育等领域的广泛合作与协调的框架和发展方向,特别是外交政策的协调。“两国政府在就所有重大外交政策问题,首先是有关共同利益的问题,采取任何决定前,应进行协商,以尽可能采取相似的立场。”
从欧洲煤钢共同体,到欧洲共同体,再到欧盟,所谓的“法德轴心”一步步确立下来。
法国始终希望通过欧洲一体化的框架将德国限制在欧洲合作事业中,平衡德国的权势,从而保障法国的安全和欧洲和平。同时,法国也希望借助欧洲联合来实现单靠法国自身已经无法实现的对外政策目标和影响力。
同样,德国也需要欧洲一体化为其发展强大和发挥影响力提供一个合法性的框架,以解决欧洲邻国特别是法国对其的担忧和限制。同时,德国也受益于一体化带来的巨大的发展空间和市场,德国对外贸易盈余主要来源于欧元区和欧盟内部。
英国一贯秉持“大陆均势”政策,这也是他们数百年来的国策:绝对不能让欧洲大陆统一起来,否则英国就将面对被统一后的欧陆“统一”的危险。作为欧洲的“搅屎棍”,英国在欧盟中始终处于边缘位置,也时常在欧盟整合的步伐中出力阻挠。如果说此前不加入欧元区,还有对自身货币政策独立的考虑,那么如今英国领导人关于退出欧盟的言论,口气就越发不对劲了。
虽然吵架一直是关于欧盟的新闻的主题,英国真的离开欧盟的可能性仍然微乎其微,且不说俄罗斯这个庞然大物就在面前,保持欧盟成员国地位,英国在欧盟这里可以代表美国,在美国那里可以代表欧盟,两边通吃,如鱼得水。所以法国总统奥朗德才会说,阻止欧洲进一步整合,损害的是英国的核心利益。
西欧三国,虽然关系磕磕绊绊,终归还是会牵着手一起走。
“相爱相杀”的中日韩
较之西欧三国,东亚三国之间的关系要更邪门一些。网友之间曾流传着“中日友好看韩国,中韩友好看日本,日韩友好看中国”的说法,虽是笑谈,却也反映出了中日韩之间“相爱相杀”不断的局面。
去年7月,习近平主席首次访问韩国,作为对韩国总统朴槿惠2013年6月对中国“心信之旅”的回访。韩国主流媒体对此予以高度评价,例如强调习近平携夫人彭丽媛访韩,并和美国总统奥巴马访韩时未携夫人作为对比——他们的结论是,相比盟国美国,邻国中国对韩国更为重视。
分析人士认为,中韩关系正面临历史性发展机遇。而中韩两国关系的“好”,实在是拜日本的错误史观和右翼主义抬头所赐。尤其中日之间,由于参拜靖国神社问题、钓鱼岛主权争议与东海油气田争端等等,两个东亚国家的关系陷入冰点。
对于中国而言,与韩国走近,不仅可以在历史问题上联手给日本施加压力,同时可以在东北亚这片区域内孤立和制衡日本。往更宏观的层面上讲,美日韩联盟出现缺口,也有助于缓解中国在东北亚的战略压力。
而对于韩国,一方面看重中国这片市场,希望在中日、中越贸易关系恶化的情况下,借机加大韩国在华的贸易比重。从经济数据上看,2014年韩国对华出口约为25%,高于对美的10%。随着中韩自由贸易协定(Free Trade Agreement,简称FTA)的签署和实施,两国的贸易依存度必然会进一步提升。这份协定是迄今为止,中国涉及国别贸易额最大、领域范围最为全面的一份自贸协定。根据规定,中韩自贸协定生效后,中国将在最长20年内实现零关税产品达到税目的91%、进口额的85%;韩国零关税产品达到税目的92%、进口额的91%。
另一方面,韩国希望重启朝核六方会谈,以缓和朝韩关系和半岛局势。《纽约时报》曾评论称,虽然奥巴马强调美国的存在、对盟友的担当,但美国对朝鲜的核威胁已显现出无能为力,韩国必须要自己另作选择。站在整个东北亚的立场上,中韩发展友好关系将为区域稳定打下扎实根基。
今年7月23日,中韩六方会谈团长举行会晤。某种程度上说,韩国认识到与中国合作才是保障韩国安全的重要法门。因此,虽然两国曾在60多年前成为战场上的对手,但为了如今的共同安全利益,深化“战略合作伙伴关系”也是顺理成章之事。
因此,对于朴槿惠总统能否应邀参加中国抗战胜利纪念阅兵一事,中韩两国不少国际关系学者都充满信心。
反观中日关系,却随着9月3日的临近越发紧张。7月15日,日本众议院和平安全法制特别委员会表决通过了以解禁集体自卫权为核心内容的新安保法案。7月22日,日本政府突然渲染东海紧张,公布了14张有关中国在东海开发油气田的图片。中日关系持续冰冻,没有领导人互访。
中韩虽然走近,但中日的对抗让东亚三国的紧密合作显得分外遥远。
共同的利益
“没有永远的朋友,仅有永远的利益。”西欧三国与东亚三国之前的恩怨纠葛仍然在为这句话添加佐证。不过既然利益可以化解世仇,将国家绑在一起,那么我们不禁要问,中日韩的共同利益在哪里?
与西欧不同,英法德有着一个希望共同遏制的对象——不时吐出危险气息的俄罗斯,而东亚三国中的庞然大物却在内部,毕竟中国的体量远非日韩可比。与此同时,美国因素、领土争端、朝鲜问题、台湾问题,也是其中的障碍。在中日韩三国之间寻求共同利益,确实较为困难。
但是并非寻求不到。
中、日、韩是东亚最大的经济体,三国经济总量占世界的21.9%、亚洲的70%。但是,三国的贸易依存度只有19.4%,远低于欧盟的63.8%和北美自由贸易区的40.2%。这种局面阻碍着地区统一市场的发展与三国的经济利益,也无力给地区稳定提供保障。
如果东亚三国之间的经济依存度可以达到美加墨三国的水平,事情或许会完全不一样。经济上互相依赖,战争从物质上就不可能打起来。一个合作的东亚在世界舞台上的影响力,也不难想见。
可惜,在中日韩自由贸易协定谈判之际,钓鱼岛问题急剧恶化,中日关系越闹越僵,谈判也陷入困难局面。中日韩FTA,遂演变为中韩FTA。
国内政治、国际外交,再加上一位大洋彼岸的“影子玩家”,东亚三国的合作前景长路漫漫,令人担忧。
王慕乐根据《财经》、经济观察网等综合编辑。
推荐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