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文法令。这枚诏版上的诏文正是秦统一文字的见证,也是统一文字后颁布统一度量衡的通用公文法令,是研究秦代书法的现存实物之一。它与现存秦小篆实物代表作品《泰山刻石》有同等高的书法价值。诏文的字体欹正瘦劲,笔画折多转少,结构渐方,疏密率意,跌宕生动,每多奇趣。古人称其为小篆或新兴的俗体,或古隶、秦隶,正由于它与庄重圆折风格的字体不合,所以被加上“隶”的卑称。秦隶是出自民间劳动人民之手,且在秦始皇统一以前就在秦国存在着。这种秦隶在秦始皇统一以后仍得以继续通行发展,表明它是和秦的“书同文字”是一致的。同时,也证明了秦的统一文字,确是“罢其不与秦文合者”。由此可知,所谓“书同文字”,乃是以李斯等人的小篆为官方的规范字体,而民间秦隶同时流行。所以秦始皇的“书同文字”不仅废除了六国杂乱的异体字,使文字趋于整齐简易,而且接受了由民间创造、发展而来的秦隶。显然,这是秦始皇顺应历史潮流,在文化上的一个贡献。诏文都是秦硬笔书法的典范作品,书法研究者由之可以看出古代汉字字形演变的历史,很多书法家也对其赞美有加,经常把诏版铭文作为临摹和创作的题材。
秦时庆阳属北地郡所辖。至今,镇原、环县、华池、合水、宁县、正宁诸县境内还保留有秦始皇和他祖辈修筑的长城和直道遗迹。其中在镇原境内仅留秦长城遗迹41公里,出土遗物有细蝇纹板瓦、筒瓦、泥质灰陶釜、铁匕等。《镇原县志》记载,“秦二十七年,始皇巡陇西、北地,出鸡头山”,鸡头山即今镇原县开边乡境内。这些遗迹遗物的存在和秦始皇二十六年铜诏版的出土,都说明秦王朝在当时北地郡地进行过一系列的治理活动,为巩固秦王朝的统治奠定了基础。
这件稀世珍宝具有极高的历史价值、科学价值和文化价值。由此可以看出秦王朝雷厉风行地推行统一度量衡政策的具体情况。诏文补充了秦朝史料和法律文书的缺失,还纠正了《史记》中把“隗状”误写为“隗林”的错误。诏版在中国青铜铸冶史上也有特殊价值,诏版上的铭文是当时直接刻在金属版上的,而这种方法很早就已失传。这枚诏版为研究秦时的政治、经济、文化及秦统一文字和度量衡提供了翔实的物证,同时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对于研究秦时的书法艺术有重要的参考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