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丽社是活动于清代乾隆年间江苏宜兴的一个地方性文人社团,是以科举制义为主的文社,其成员虽名气不大,文献记载亦少,但具有明显的地域色彩和家族背景,见证了清代宜兴地区科举的兴盛,有一定的典型性。本文以储掌文《云溪文集》为主要依据,对其进行简单梳理。
关键词:丽社 储掌文 《云溪文集》
“明清两代,文人的聚合倾向十分明显,所谓作家往往都是某种共同体名义下的作家,而地域性文学社群丛生是一个尤其突出的文化现象。”[1]丽社为清代宜兴士人所结会社,但由于其成员名气不甚大,影响不过一乡一地,文献记载甚少,其活动之具体情况如结社起讫时间、参加成员及雅集活动均有待考述。
1、《江苏诗征》与丽社
《中国文学大辞典》“丽社”条曰:“诗社。清乾隆间一些宜兴诗人结此社。”又记其成员有储秘书、徐洪钧、史承谦、史承豫、徐沄、陈修慈、徐瑶、周士广、谢方连、徐湛锷、储知行、储国钧、汪溥、储元文、谢方琦、瞿源洙、徐兆兰等17人,并注明“见王豫《江苏诗征》”。[2]王豫,字应和,号柳村,镇江人,后移籍江都,其所辑《江苏诗征》收有清初至嘉庆间江苏所属各县五千多位诗人的作品。《中国文学大辞典》所提及的“丽社成员”多数都见于《江苏诗征》,但多与“丽社”无涉,仅“徐洪钧”条下引史凤辉云:“予偕里中才士联丽社,而内兄双南特秀出,于学无所不窥。”“双南”为徐洪钧的字,从这一条记载可以确定史、徐二人为丽社成员。《江苏诗征》所选以上17为诗人的诗作一至十数首不等,由于这些诗人多数诗名不著,诗文多有散佚,这些选诗又多为酬赠之作,也就弥足珍贵,但如作为其为丽社成员的证据则似显牵强。
事实上,《江苏诗征》确曾提到宜兴士人结社联吟。卷九“储元文”条:“储国钧云:汇初叔与谢丈香祖、西堂,徐丈栗亭,周丈东标,瞿君笠洲,史位存、衎存,徐雪涧,汪泽周,徐楚萍,吾兄仍叔,侄玉函结社联吟,一时称胜。”[3]栗亭为徐洪钧号,其条目下曾提及“丽社”,《中国文学大辞典》当据此推出所结为“丽社”,然实非矣。
2、《云溪文集》与丽社
储掌文字曰虞,一字越渔,宜兴人,康熙丁酉举人,工古文词,曾官四川纳溪县知县,后掌锦江书院,纳溪旧名云溪,故掌文以云溪自号,其所著《云溪文集》五卷是研究丽社的重要文献。《云溪文集》后附掌文之子储樵所撰《先府君云溪公行状》(以下简称《行状》),按文中所记,掌文生于康熙二十六年,卒于乾隆三十五年。
有关丽社名称的由来及其成员数量,储樵《行状》提及:“府君……因与素田伯父嗣容泉兄暨兄中表致和陈先生、时夏瞿先生竞秀争妍,称为邑少俊之冠,继又取大易朋友讲习之义,偕双南、西庚、紫来三徐先生、永若陈先生、景云张先生、菶斋史先生,及吾师文锡吴先生八人联丽社,互相切劘,游其中者辄隽提举试,闻风响应,旋广至二十余人。”[4]此处记丽社较为详细,至少从中可以得出以下几点:第一,“丽社”之得名缘于《周易》,《象》曰:“丽泽兑,君子以朋友讲习。”“兑”为泽,其卦为两“泽”卦相连,王弼注曰:“丽,犹连也。”故储樵《先府君云溪公行状》云“取大易朋友讲习之义”;第二,结社时始为八人,分别为徐洪钧、徐西庚、徐紫来、陈永若、张景云、史凤辉、吴文锡及储掌文,后扩大为二十余人,但与储掌文“初订八人,后扩为十四人”的说法稍有出入;第三,该社“游其中者辄隽提举试”,可以看出丽社是以文章制义为主的文社,而非诗社;第四,从储樵“闻风响应”之语,可以看出丽社在当时亦曾产生一定影响。
储掌文在其自撰文章中亦有数次提到丽社。《云溪文集》卷三《史菶斋时文稿序》是掌文为其友史凤辉文集所作序文,其中有一段回忆文字:
“忆余年十六七,出与邑中诸文士订丽社,共十有余人,最长者为双南徐兄,张兄景云次之,菶斋最少。……是时社中每试必入彀,响附滋多。诗人吴君年亦来会,当课文日,向晨必集,务罄一日之长,比脱稿,则互相激赏,亦不废箴砭。既乃剧饮淋漓,谈谐杂作。菶斋恒与徐、吴数子即席赋诗,醉后更蹋臂连吟,步月蛟桥南北,兴尽然后返。一时友朋萃处之乐,岂不盛哉!”[5]
又掌文《张景云时文叙》:“余年十五六,奉先君子命,出与邑中诸英俊游,想切劘以文字,初订八人,后扩为十四人,命曰丽社,每月一课,循而行之,凡七八年,世好景云张先生其一人也。”[6]言其结丽社在十五六岁时,与《史菶斋时文稿叙》所说“十六七岁”略有出入。姑按掌文十六岁结社,则丽社应成立于康熙四十二年,又云“凡七八年”,则结束于康熙五十年前后。从时间上来看,亦可推出《中国文学大辞典》所提到的数位士人不可能为丽社成员。盖史承谦生于康熙四十六年,丽社成立时不过数岁,承豫为承谦弟,更幼,储秘书则生于康熙五十七年,丽社解散时尚未出生,焉及入社?
从《史菶斋时文稿叙》的这一段文字可以看出,丽社是以“课文”为主的文社,但亦不废吟咏,酒酣耳热之际,辄即席而诗,或步月而游,极友朋之乐。丽社诸子善诗者,除史凤辉外,尚有徐洪钧、吴文锡等人。史凤辉,“夙慧,能文章”,有《楚中纪行诗》、《藕庄文钞》、《史南如稿》,但皆散佚;徐洪钧,字双南,诸生,“绩学工诗,诗风沉着”,有《粟亭诗集》、《古艳诗》行世,亦皆已不存。吴文锡,名同升,康熙辛丑翰林,储樵之师,虽掌文有“与徐、吴数子即席赋诗”之语,但其人以制举义闻名,《云溪文集》卷二《吴君文锡小传》:“老友吴文锡……以制举义高出一时者,其从父兄,且所师事也,年十五六,来游草堂,旋与余偕入丽社,能以其文颉颃于徐、陈、张、史之间。”[7]储掌文则不以诗名,其所著《云溪文集》皆是散文。张景云,其人不详,按掌文有《张景文时文序》一文,则其人亦应以时文闻名。其他徐西庚、徐紫来、陈永若三人事迹无考。
丽社的结社与清代宜兴科举之盛有一定的关联。“吾宜蕞尔邑,人文蔚兴,或数科得一进士,或一科得数进士。”[8]故丽社之参加者,皆为邑中少年才俊,“长者甫逾弱冠,少者裁十余龄”,其结社目的在于相互砥砺,以应试为目的,但其结果并不尽如人意。“时俱应童子试,不数年,相继游庠,里中颇以为绝盛。然多沦落诸生中。其幸叨乡荐者,惟先生(张景云)暨余及史兄南如三人而已。”[9]
3、宜兴储氏与丽社
储氏为宜兴望族,储樵《行状》记其谱系,云储氏为唐储光羲之后,至宋代为避兵随宋室南渡而迁至宜兴,分支颇多,凡三十八传至在陆公储欣,即掌文祖父。储欣,字同人,受经伯叔门下,为东南一带的著名学者。袁枚《随园诗话》卷四:“宜兴储氏多古文经义之学,少吟诗者。”储氏家族自古以古文词知名,其家父子兄弟多以此为家传。储欣亦以古文知名,《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卷一百八十四:“欣制艺名于时,而古文亦谨洁明畅,有唐宋家法,大致与苏轼为近。”储掌文为其孙,得其指授为多,后世所传储欣选《左传》、《国语》、《汉书》及《唐宋十家文》,即其甄录以教授掌文。
储欣弱冠知名,与邑中文士有“八俊”之称。储樵《行状》云:“先是在陆公奋身孤露中力学励行,偕弟君宜公暨群从井陉、清源二公萃友八人,邑中号曰八俊,联八士谋,后广之为十二人。吾邑文独关沉雄闳邃体,在昔摧陷一时,于今衣被天下,而踵之武之者,府君之丽社也。”又掌文之父梅隐公储芝亦有结社之举。《行状》:“丁亥吾母氏顾孺人来归,是岁吾邑复举荆南社,与吴阊金沙相应和,社中多耆英老宿,先祖梅隐公实执牛耳而为之甲者,虞庠阆宾张先生、孝廉绍濂周先生、太史容川吴先生所称荆南三子者。是府君时以少年驰骋其中,声望雅与之并。太史极赏之,延为西席,课其哲嗣肯亭,后举癸卯孝廉,卒为寿宁大令者也。”(《行状》)荆南三子者,张朱铨、吴端生、周钦也。丁亥即康熙四十六年,掌文时年二十岁,参加了其父储芝“执牛耳”的荆南社,并受到号称“荆南三子”之一的吴钦的赏识。
储氏以古文经义的家学渊源名于东南,且三代皆有结社之举,无疑对丽社的成立有一定的影响。从储樵的记载来看,掌文所结丽社带有明显的继美前贤、踵武父祖的意味。
注释:
[1]罗时进《地域社群:明清诗文研究的一个重要维度》,《文学遗产》2011年第三期
[2]钱仲联、傅璇琮、王运熙、章培恒、鲍克怡主编《中国文学大辞典》第1308页
[3]王豫《江苏诗征》卷九,焦山海西庵诗征阁,清道光元年
[4]储樵在《先府君云溪公行状》,储掌文《云溪文集》附录
[5]《史菶斋时文稿序》,储掌文《云溪文集》卷三
[6]《张景云时文叙》,储掌文《云溪文集》卷三
[7]《吴君文锡小传》,储掌文《云溪文集》卷二
[8]《任畅亭自订稿叙》,储掌文《云溪文集》卷三
[9]《张景云时文叙》,储掌文《云溪文集》卷三
参考文献:
[1]储掌文.云溪文集[M],在陆草堂藏板,乾隆辛卯秋八月
[2]王豫.江苏诗征[M],焦山海西庵诗征阁,清道光元年
[3]罗时进.地域社群:明清诗文研究的一个重要维度[J].文学遗产,2011(3)
作者简介:王志刚(1987—),男,山东聊城人,硕士,苏州大学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唐宋元明清文学。
推荐访问:小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