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专业的新思文库网平台! 工作计划 工作总结 心得体会 事迹材料 述职报告 疫情防控 思想汇报 党课下载
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正文

十六团耕地地力建设思路及措施

时间:2022-12-18 17:40:06 来源:网友投稿

引言

耕地地力建设是一项综合的系统工程。本文从土壤类型和土壤肥力状况、所处的环境及其他相关因素考虑,提出因土种植(宜农则农,宜牧则牧,宜林则林),因土改良(针对不同土壤障碍因子,提出不同的改良措施),因土施肥(对不同肥力土壤实行测土配方施肥)等多方面改善耕地地力措施,不断提高我团科学种田水平。

随着耕作制度、种植结构、产量水平、肥料使用总量与品种结构的变化,耕地地力现状堪忧、问题凸显,阻碍和影响现代农业可持续发展。因此,加快,提高耕地综合生产能力,维护种养安全,发展规模农业、品牌农业和龙头企业,已成为当前农业工作重中之重。加强水利设施建设,加深耕作层,培肥地力,增施有机肥,清除土壤中砾石,改良土壤质地结构,配套农耕农艺措施,调整种植结构,达到增产目的。

1 十六团耕地现状

1.1 十六团耕地概况

十六团土地耕地面积19.5万亩,到2016年末十六团耕地面积15.3万亩,粮食作物种植面积0.52万亩,经济作物种植面积10.6万亩,以种植棉花为主,棉花种植面积为10.6万亩。园林面积1.51万亩,其中林地面积2.4万亩,园地面积0.39万亩。牧草地面积0.13万亩。未利用土地3.9万亩。

1.2 十六团耕地地力特点

1.2.1土壤类型

根据土壤性状鉴定土壤质量,确定土壤利用方向和土宜性。不同土壤类型由于水热等条件的差异,土壤基本特性,肥力水平均不相同,为此,土壤资源质量等级和利用方向均不相同,所以进行土壤资源评价时必须以土壤类型为基础。草甸土是农一师十六团耕地土壤的主要土壤类型。主要分布在河流的河滩低阶地、冲积平原、洪积扇和湖滨地带。由于地下水直接参与发育草甸植被及一定生物积累过程。草甸化进程是草甸土的主要成土过程。包括两个方面:一是表层土壤有机质积累;二是下层土壤季节性氧化还原交替过程。在新疆气候环境条件下还存在盐渍化附加过程。草甸土开垦以后,由于土壤有机质矿化速度加快和土壤翻耕熟化后腐殖层不明显,而被耕作层替代。

1.2.2土壤质地

土壤质地是土壤重要的物理性质,土壤质地由粒径大小不同的矿物质颗粒含量比例组成。具有保持土壤矿质养分供给源。还具有调节水、肥、气、热的功能,是影响土壤耕性和农业生产的重要土壤特性。根1665块条田土壤质地调查资料统计:分为三类:中壤、沙壤、粘土。农一师十六团耕地土壤以中壤土为主。

1.2.3土壤肥力状况

有机质含量为3.9-32.1g/kg,平均为10.1g/kg。碱解氮含量为 10-89.6mg/kg,平均为46.9mg/kg。速效磷含量为5.4-60mg/kg,平均为22.5mg/kg。速效钾含量为19272mg/kg,平均为135.1mg/kg。耕层含盐量0.2-11.6,平均为3.8。

1.2.4土壤肥力特征

1.2.4.1耕地地力因素指标分级

有机质含量分为4个级别,分级界限下含上不含:

1级,有机质含量≥20g/kg;2级,有机质含量15~20g/kg;

3级,有机质含量10~15g/kg;4级,有机质含量4~10g/kg;

(1)有机质:土壤有机质分级情况表明:有机质含量≥20g/kg;为“丰”, “丰”的级别占0.42%,有机质含量≥15~20g/kg;为“一般”, “一般”的级别占3.78%,有机质含量10~15g/kg;“平”的级别占“33.09%”, 4~10g/kg 为缺,“缺”的级别占66.12 %。

(2)碱解氮分3级:碱解氮含量在 80g/kg为丰;“丰”的级别占0.24%,碱解氮含量在40-80 g/kg为平;“平”的级别占70.15%,碱解氮含量在40 g/kg为缺;“缺”的级别占29.61%。

(3)有效磷分3級:有效磷含量在40g/kg以上為丰;“丰”的级别占3.42%,有效磷含量在20-40g/kg为平;“平”的级别占55.85 %,“有效磷含量在20g/kg为“缺”,缺”的级别占40.73%。

(4)速效钾分4级:速效钾含量在150 g/kg以上为丰;“丰”的级别占33.81%,速效钾含量在100-150 g/kg以上为平,“平”的级别占44.98%。速效钾含量在100g/kg为缺,“缺”的级别占21.21%。

1.2.4.2耕地土壤含盐量

耕地土壤含盐量划分为4个区间,分级界线下含上不含:

1级,非盐渍化<3.0g/kg;中等耐盐作物生长情况。占40.54%。生长良好,不缺苗,产量正常;

2级,弱盐渍化3.0~6.0g/kg;占40.66%,占受抑制,缺苗减产10~20%;

3级,中盐渍化6.0~10.0g/kg;占18.55%。中等抑制,缺苗减产20~50%;

4级,强盐渍化10.0以上g/kg;占0.24%。严重抑制,缺苗减产50~80%;

2 耕地地力建设思路

2.1 因地制宜原则

重点发展与本地区资源优势相适应的生产部门和产品,实行宜农则农、宜牧则牧、宜林则林,充分发挥土壤利用的潜力,使其成为地区经济的主导部门和拳头产品,并以此带动地区经济的发展。

2.2 当前和长远利用相结合的原则

只利用不保护,只顾当前不顾长远,搞索取大于给予的掠夺式开发利用方式,会扩大资源的供求之间的差距,导致资源变质退化,出现恶性循环,给人类生存造成威胁,使之长期处于贫困落后状态。相反,如果对资源合理利用,认真保护、大力改造,就能使整个环境之间不断改善,形成良性循环,提高环境提供资源和人类利用资源进行生产的能力。

2.3 “三效益”兼顾原则

部分人们急功近利,掠夺式开发土壤资源,造成了土壤资源的不合理利用,导致各种生态问题出现。还有对农业开发认识不足,准备不足,设施不配套,肥料投入不足造成土壤开发低效益。农一师十六团地处荒漠境内,生态环境脆弱更应重视土壤资源开发的合理利用,严格遵循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相统一的原则。对那些尽管经济效益高,社会效益大,但对生态环境影响较大的土壤资源开发方案给予坚持否定。

2.4 综合利用原则

土壤资源是农业的最基本的生产资料,从物质交换和能量转化角度来看,它的利用应组成一个统一的整体。农业可以生产牧业所需的饲料和饲草。畜牧业可以供给农业需要的有机肥料。林业除本身能发挥综合作用外,还可以保护农牧业生产顺利进行。因此农一师十六团在制定发展规划和管理措施时,不仅要考虑耕地,还要考虑林地、草地及其他土壤资源的开发,实现一业为主,农林牧多种经营,全面发展。

2.5 生态农业与集约化生产相结合原则

由于生态环境脆弱,要大种其树、大种其草,加强防护林体系建设,建立良好的生态系统,实现农业生产可持续发展。根据市场需求可以随时灵活机动地进行种植结构调整,实现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双赢的目标。

2.6 用地与养地相结合的原则

大种其树、大种其草、大养其畜,合理施用化肥,增加农田施肥量补充地力消耗是培肥土壤的有效途径。具体来说实行“五肥并举”是培肥地力、实现用地与养地相结合的有效措施。“五肥”是指粮豆间作、苜蓿轮作、绿肥轮作、增施有机肥料、合理施用化肥。“五肥并举”体现了有机与无机相结合,以生物措施为主的农业发展道路。

3 耕地地力建设的措施

3.1 重视土壤资源利用开发质量,创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高效生态农业建设。应注意以下几点:

(1)重视水盐平衡,因地制宜,落实盐碱改良措施。

(2)坚持用地与养地相结合措施。

(3)坚持开发与产业发展相结合。农业综合开发与当地优势产业和特色产业开发相结合。对市场效益好和能创外汇和与国济民生密切相关的建设项目要优先考虑。

(4)注意生态平衡。十六团地处荒漠境内,生态环境脆弱,风沙和盐碱仍影响着这里的农业生产。应按规划,大种其草,大养其畜,实现农田林网化。

3.2 重视土壤质量安全,加强土壤质量安全管理

十六团存在土壤盐渍化、水土流失、土壤缺素、轮作倒茬困难,质地粘重及底粘型土壤因托水积盐重,地膜污染等影响土壤质量安全的因素,应对症下药,加强土壤质量安全管理。

3.3 重视肥料投入,推广平衡施肥技术

应充分利用这次土壤调查成果,建立土壤肥料信息系统,实施测土配方施肥技术,并注意施肥方法,提高肥料利用率。

3.4 推广节水灌溉技术,防止土壤次生盐渍化

应坚持目前大面积推广的棉花滴灌技术,既控制了地下水位上升,防止土壤次生盐渍化,还通过推广滴灌肥技术,保证肥料合理施用和提高肥料利用率。

3.5 引进新技术、新材料,实施创新工程

(1)新品种的引进筛选及配套栽培技术的研究。

(2)研究开发计算机地理信息系统(GIS)技术,建立灌溉管理决策信息系统、农田土壤养分管理和作物高产、高效推荐施肥信息系統,农作制決策信息系统,为农业综合开发提高灌溉保证率,科学施肥,保护和提高土壤肥力,因地制宜推广特色种植提供技术支撑。

(3)可降解地膜的引进、开发和生产。

3.6 发挥优势,调整产业结构,提升农业综合开发的经济效益

棉花生产是农一师十六团的支柱产业,多年来该团从新品种引进推广,高密度高产栽培技术的应用,以及滴灌施肥技术的普及,将棉花生产推向一个新的水平,为十六团的经济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但是以植棉业为主的棉区经济也存在一些问题,例如种植结构单一,轮作倒茬困难,土壤培肥困难,地膜污染严重等。为此应在保持棉花生产支柱地位的同时,适当调减棉花面积,棉花生产以主攻单产为主。调减的棉花面积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考虑发展:(1)扩大水旱轮作面积,建设优质水稻基地。(2)应用粮食多熟制和林带边苜蓿工程,提供饲料饲草,发展农区畜牧业,以农养牧,以牧促农,实现农牧结合,为生态良性循环开拓广阔的前景。(3)通过混农林技术,发展林果业,提升土壤资源开发的经济效益。

3.7 加强农田培肥工程和生态环境改善工程建设

(1)加强农田培肥工程,其内容有:

①发展农区畜牧业,走过腹还田培肥之路。

②生物培肥:推广秸杆还田。

③轮作培肥:推广草田轮作制和水旱轮作。

(2)生态环境改善工程,其内容有:

①农田防护林及周边防护林生态工程。

②混农林生态工程。

③盐碱地治理生态工程。

④风沙土治理生态工程。

作者单位: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农一师十六团畜牧站

推荐访问:地力 耕地 思路 措施 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