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专业的新思文库网平台! 工作计划 工作总结 心得体会 事迹材料 述职报告 疫情防控 思想汇报 党课下载
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正文

科学与环境的关系作文素材3篇

时间:2022-09-30 11:35:03 来源:网友投稿

科学与环境的关系作文素材3篇科学与环境的关系作文素材 收稿日期:2018-02-09 作者简介:吴红杰(1987-),男,本科学历,助理工程师,现在山西霍尔辛赫煤业有限责任公司工作。科学采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科学与环境的关系作文素材3篇,供大家参考。

科学与环境的关系作文素材3篇

篇一:科学与环境的关系作文素材

日期:2018 -02 -09

 作者简介:吴红杰(1987 -),男,本科学历,助理工程师,现在山西霍尔辛赫煤业有限责任公司工作。科学采矿与环境保护的相互关系吴红杰(山西霍尔辛赫煤业有限责任公司,山西 长治 046600)

 摘 要:矿产资源是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动力,探究与环境保护紧密结合的科学采矿方法和手段,对于提高采矿效率,促进环境与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有重要意义。

 本文简述采矿带来的环境问题,探究科学采矿与环境保护相结合的措施。关键词:科学采矿;环境问题;环境保护;有效策略中图分类号:X322;F424.1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008 -0155(2018)05 -0060 -02

 矿产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为我国经济的发展带来了巨大的动力,但同时也产生了开发不合理导致的资源枯竭、环境污染和生态失衡等一列的问题。

 水土流失、地质灾害和水资源污染等现象加剧,严重制约了经济和生态的可持续发展。

 因此,必须要重视科学采矿与环境保护的有机结合,实现经济增长与环境保护共同发展。1 不合理采矿引起的环境问题1.1 地表破坏不合理的开采方法会对地表环境造成严重的影响。

 首先,采矿区的地面会由于部署不科学、方式不合理等出现裂缝和沉降等问题,危及地面建筑;其次,废矿和尾矿在地面上的堆放,会导致降雨时有害物质连同雨水一起渗入土壤,造成土壤污染。

 废矿和尾矿形成的有害颗粒进入空气中,会引发沙尘暴等自然灾害,污水排放也会严重危害地表植被,使荒漠化加剧。1.2 水资源破坏矿山开采会产生污水,如果不能进行科学处理,不仅会污染土壤,还会伴随雨水一起进入地下水系,造成地下水的污染,危及矿区周围用水安全,同时,不合理的开采施工还会引发地面沉降,使地下水位大幅降低,对水文和地质环境带来严重破坏,容易引发滑坡、泥石流等自然灾害。1.3 制约矿山可持续发展不合理的开采方式除对水资源和地表资源造成消极影响外,还会破坏矿区周围的地质条件,矿山的不稳定性加剧,制约矿山的长远、可持续发展。

 同时,不合理开采也使开采效率和资源利用率低下,增加了开采成本,降低了资源利用率。2 科学采矿与环境保护相结合的实践意义2.1 实现自然与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矿产资源的开采与环境保护之间是对立且统一的关系,对立体现在开采势必会对环境带来影响,坚持科学采矿与资源保护的有机结合,就是增强二者的统一性,尽可能减少开采过程中造成的地表、水资源的破坏,保护周围环境不受严重危害。

 在开发中保护,是资源可持续开采和环境绿色协调发展的必然选择。2 . 2 提高矿产资源的利用率科学采矿与环境保护的有机结合,能够最大限度地提高开采效率和矿产资源的利用率, 将资源优势更好地转化为经济优势,促进矿山的可持续发展,为国民经济增长提供源源不断的资源和动力支持。

 坚持科学采矿,在保护中对矿产资源进行合理开发 ,能够最大限度地调动开采的人力和物力,使企业获得良好的经济效益,同时也可以反作用于环境保护,为环保提供更多的支持。3科学采矿与环境保护相结合的有效策略3.1 合理规划评估,制定科学采矿方案在矿产资源的开采过程中,首先应对开采过程中可能对周围环境产生的影响进行评估,形成系统完善的评估报告。

 然后根据评估结果制定科学合理的开采方案,在顺利开采的前提下,降低对环境的不利影响。

 同时,针对可能出现的环境问题,要做好预防和解决预案,使开采工作有据可依,最大限度地保护周围的自然环境。3.2 不断创新采矿技术,改进采矿工艺开采过程中,应尽可能实现机械化开采、绿色环保开采及安全无伤害开采。

 为了实现科学开采,首先要积极研发采矿新技术和新工艺,避免由于开采手段不当而造成的矿区地质条件的改变。例如,针对开采过程中容易发生的地面塌陷现象,可以通过改变填充方式,利用水砂填充法进行充分填充,以增强地面的坚固程度,减少地面塌陷状况的发生。

 填充材料可以选择矿区的废弃物,既可节约自愿,又能实现变废为宝,避免二次污染带来的矿区环境恶化。3.3 重视环境保护,完善地下水保护方案首先,企业应当总结先进的防治经验,完善地下水保护方案,推动矿区地下水的循环利用。

 其次,通过技术创新实现矿区污水处理和废水循环利用,尽可能地减少污水排放。

 同时,要加大工艺创新,建立污水循环利用系统,防止定期排放污水对地下水和土壤的二次污染。3.4 健全与完善监管体制0 6万方数据

 完善的环境管理体制,是减少环境破坏的有力保障。

 首先要制定严格、科学的采矿环境管理体制,以科学的规范和章程指导采矿工作的进行。其次,要积极推行目标责任制,通过责任和利益挂钩,调动企业环境保护的责任感和积极性,并且将责任细化到每一名工作人员。

 要建立科学合理的开采评估和环境评估指标,定期对矿区环境进行评估,有效控制开采时可能出现的环境污染问题。3.5 合理规划采空区土地复垦,提高资源利用率采空区土地复垦有重要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可以使矿山的生态环境得到修复和提升,因此,必须要加以重视。

 土地复垦工作一定要有科学、严格的规划,对于采空区和排土场等进行复绿是进行生态恢复的重要措施,增加植被覆盖率,防止水土流失,既是维护矿山生态环境的措施,同时也可以在此基础上建立新的环境景观,将矿区变为新型旅游生态区,提高土地的利用率和环境容量,实现资源和环境的和谐统一发展。4 结语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文明发展道路,才是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的正确道路,采矿行业的发展一定要充分结合环境保护,尽可能减少或避免由于不合理开采而导致的环境污染和自然灾害。

 因此,必须要不断加强对科学采矿方法的探索,从创新技术工艺、健全监管体制等方面入手,实现科学采矿和环境保护的有机结合,在环境友好的前提下,提高我国矿产资源的开发利用率,进而推动国民经济的绿色、可持续发展。参考文献:[1]张文豪.科学采矿与环境保护相结合的实践意义解析[J].当代青年月刊,2015,(8):18 -108.[2]刘见乔.科学采矿与环境保护相结合开发与保护并重[J].低碳世界,2014,(9):122 -123.[3]张瑞.浅谈矿区采矿的条件及环境保护措施[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2016,(31).[4]蒋向阳,王先钱.科学采矿与环境保护相结合开发与保护并重[J].中国井矿盐,2013,32(5):41 -44.[5]李榛.通辽市扎哈淖尔煤矿露天开采土地复垦研究[D].内蒙古师范大学,2012. (责任编辑:陈凌霄)(上接第53 页)每个单位都由专业部门负责相关工作的处理,然后经过信息化技术整合这些成果,形成一个供应链,经过包装后推出。

 在这个过程中,起主要连接作用的就是动态的网络信息化体系,在网络的包装粉饰下,旅游业信息更加系统完整,游客可以通过互联网平台快速查询相关信息,了解旅游信息,筛选旅游企业。

 在合作过程中,不仅增加了信息的来源,还能相互促进,这就是供应链模式的发展意义。2.2 推动互联网信息化管理当前,信息化技术已经成为衡量行业发展潜力的标准之一。

 为了突破传统的旅游模式,提升服务品质,转化消费模式,需要引入合理的信息化技术来推动旅游业的经济发展。

 旅游信息化就是将信息数字化,将信息进行有效的筛选整合后,上传到互联网平台,具体包括信息化管理、网站建设、呼叫系统、物联网传感技术等。

 通过互联网信息系统建立旅游企业和游客之间的联系,可以帮助游客详细了解旅游公司的信息和服务水平,预定理想的旅游项目,还可以准确了解旅游流程,帮助做出适合自己的选择。

 而且,旅游企业建立信息化系统后,会有一个互动平台,游客可以将意见和建议反馈给企业,企业也可以及时解答游客的疑问,还能根据反馈信息对服务做出改善。从供应链模式的角度来说,信息化管理的推动可以拉近旅游公司和酒店、餐饮公司、景区部门及地方政府之间的联系。

 这样的合作关系不仅帮助旅游企业获得更多有效信息,提高服务品质,还带动了相关产业的发展,在经济合作上形成互利互惠的合作关系。

 此外,还给游客提供了便捷、高品质的服务,省去很多的麻烦。

 可见,推动互联网信息化管理,采用供应链模式,是对多方都有利的策略。2.3 促进资源共享和良性竞争随着旅游行业的不断兴起,涉及的相关行业越来越多,相互之间在经济、文化和政治上都有着错综复杂的关系。

 处理得当就能利人利己,想成良性竞争和合作共赢的关系;处理不当则会造成损人不利己的结果,陷入恶性竞争。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化,市场资源的竞争越来越激烈,想要在这种情况下实现旅游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势必需要与相关行业建立合作管理,采取供应链模式,促进资源共享。3 小结综上所述,旅游业的发展处于一个转型期,不仅面临激烈的市场竞争,而且在游客对服务品质要求提高的情况下,面临着淘汰的境况。

 面对旅游行业普遍存在的行业竞争恶性循环状态、企业相互间缺乏沟通、旅游企业对信息技术的应用程度低等问题,推动旅游供应链模式的应用是旅游行业的必然选择。参考文献:[1]吕兴洋,等.基于渠道 -权利理论的旅游供应链企业博弈关系分析[J].旅游学刊,2010,(12):23 -27.[2]赵军.旅游供应链中旅行社核心地位的构建[J].中国管理科学,2011,(12):343 -346.(责任编辑:张春玲)1 6万方数据

篇二:科学与环境的关系作文素材

科学技术发展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科学技术是一直贯穿于人类与自然和谐发展的过程中,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卓越贡献毋庸置疑。科学技术在现代社会,已经成为了推动社会进步和经济增长的强大动力,也是国家民族竞争力的重要体现。可以看到,现代社会中,科学技术总在不同的方面对人类社会的发展有很大的影响,科学技术方面的每一次重大突破,对社会的影响都是巨大的,随着科技的突破社会在不断的进步。但是,科学技术时一把“双刃剑”,在给人类带来越来越便利的生活的同时,也带来了前所未有的灾难。科技越是进步,带来的物质就越是丰富,人类的欲望就会越膨胀,对自然改造的能力越强,环境就会随之改变,问题就会随之而来。目前,新的技术和新的发明带给社会客观存在的矛盾是短效应与长效应的矛盾。如何防止和解决这种矛盾,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一项重要课题,所以人类社会对科学技术的理性合理利用显得尤为重要。

  一、科学技术对人类社会发展的作用及影响

 首先谈谈科学技术进步对人类社会发展的积极作用。在《自然辨证法》中,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这是一个重要的概念。科技革命使得生产工具产生了质的飞越,推动了生产方式的变革。例如,炼铁技术的发展使得铁器应用于农业生产,代替了了石器工具;蒸汽机的发明带动了一系列机械化生产工具的生产,进而机械农机的使用代替了手工农具。科学技术的进步,促进了劳动对象的变革。例如,在海洋探测技术和潜水艇技术还未发明之前,海洋一直是人类止步的领域,然而,在这两项技术发达的今天,人类的生产活动便扩展到海底;航天航空技术使我们能够探索无垠而神秘的太空。这些都是科学技术带来的巨大进步。然而,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发展,劳动者们在科学文化素质方面也在逐步提高。现代社会生产和经济的发展,主要靠科学技术作为主要的推动力和增长点,其中最明显的就是科学技术的发展,推动了产业结构的改革,工业革命改变人类手工劳作的状态,工业的迅速发展逐渐超过了农业的比重,在第三次科技革命后,第三产业也成为比重最大的产业,改变了人类交往、通讯等生活方式[1] 。

  说到科学技术的负面作用,我们有必须提到科学技术的本质。科学技术的本质只是一种工具,改善社会生活条件,给人类生活带来便利的工具和手段。尽管科学技术的正面效应短时间内远大于其负面效应,但随着科学技术在现代社会的作用日益增强,人类为了不断满足一己私欲,而滥用工具,造成了难以挽回的环境问题、生态失衡、健康问题、资源问题、信息安全及人类本身的精神危机等诸多不可逆转的问题。其中生态领域的问题以雾霾,水污染,土壤板结为首。

 二、

 生态问题根源 生态环境是人类生活的基本要素,是构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枢纽。由《自然辨证法》可以得知,人们认识和改造自然都是要遵循自然规律。但在科学技术为我们的生活带来极大便利的同时,也导致人们对个人利益的过度追求,进而威胁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许多人对资源的消费都已经远远超出其实际需要,正是由于这种病态的消费观念和人类对自然规律的漠视,导致现今各种不可逆转的生态问题频发。

 1、雾霾

  科技的发展水平,还决定了能源的消耗结构。煤炭在我国的能源消耗占比

 中,一直是占比量最大的,远远超过天然气的占比量。这样的能源消费结构,导致我国一、二氧化硫、氮氧化物和可吸入颗粒物的大量增加,这三项排放物超标排放,导致了雾霾的产生,它们与雾气结合在一起,于是就产生了如今困扰着人们的雾霾天气[2] 。但是就目前的科学技术发展水平而言,天然气的推广应用需要付出高昂的成本,海洋能、氢能、燃料电池、生物液体燃料等清洁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的开发进程严重滞后。这一系列问题都需要国家在加大控制煤炭消费量的同时,尽快找到相关能源,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尽快解决雾霾问题,全球气候变暖等问题。

 2、水污染 目前,在中国,饮用水被严重污染是一个重大的问题,那些以地下水为饮用水来源的城市收到了不同程度的污染。水污染主要来源于人类,工业污染、农业污染和生活污染是主要的原因。随着工业不断发展,工业废水污染源量大、成分复杂、毒性大、不易净化等难处理的问题都全部爆发出来。农业生产中化肥、农药的过度使用致使江河湖库的水质富营养化严重,造成藻类及其他生物异常繁殖,水质恶化。人类生活中的各种洗涤剂、垃圾等也致使水中病菌增多。科学技术的不当使用加剧了水污染,增加了生活水处理的间接成本,严重制约了经济的发展。

 研发无污染的洗涤剂,可降解的生活用品,减少化学肥料的使用,合理地利用科学技术,将会慢慢缓解水资源污染的问题。

 3、土壤板结

  农业中滥用农药、化肥监管不到位,不单单影响水质,还会引起土壤板结, 还可能龟裂。科技不断发展,人类的物质需求也在不断增加,农业上则为满足人们的物质需要,单单追求产量,过量使用氮、磷、钾等化学肥料,破坏了土壤团粒结构,致使土壤板结。在土壤板结的情况下,植物根部细胞呼吸减弱,影响植物对养分的吸收,最终不仅没能达到增产的目的,反而对土壤造成了极大的损伤,故此陷入了饮鸩止渴的境地。因此因地制宜,测土施肥,改善肥料结构,合理利用科学技术,不盲目追求产量,才能在根本 上解决土壤板结的问题。

 在自然辨证法中,有两个矛盾是贯穿于整个自然辩证法的,其中一个就是人与自然的矛盾。人类是自然的选择,但是目前人类的科技与自然成为了矛盾。工业革命中,科技的进步带给自然重大的问题,污水横流,河水不再清澈,大自然--我们人类的生存环境遭到破坏。在工业革命之后,还有我们工业产物,洗衣粉等洗涤剂富含营养物质,致使河流中的藻类疯狂繁殖,打破了大自然的规律。工业废气的排放,致使天空下起了酸雨[3] 。这就是人与自然的矛盾,人类的科技破坏了大自然的平衡,科技带给我们的,不止是便利,还有毁灭。而这些生态问题的根源,便是人类在发展科学技术的时候没有注重环境保护。回望第一次与第二次工业革命到当代企业排放废水废气的现状,科技带来工厂林立,解放了人类的双手,但是却没有考虑所产生的工业废气废水的排放问题,废气废水的排放导致了雾霾和水污染。所以,生态问题的解决,迫在眉睫。

 三、结语

  科学技术发展至今,生态领域的问题只是人类不理性地使用科学技术带来的负面影响的一个缩影。哲学告诉我们,事物发展总会有利有弊,人类尽管在自然基础之上创造出了独特的文化属性,并且可以统治掌控自然,然而人类仍要尊重自然的内在价值,要重新审视与自然的关系,不能把人类凌驾于自然之上,人只是

 自然中的普通一员,科技只是帮助人类从大自然中获得了利益,但是始终不能改变人类在自然界中的地位。实际上,科学技术也能够为环境带来积极的影响,能够促进环境越来越好,但是人类在科技发展的过程中,被利益蒙蔽了双眼,只注重利益而忽略环境,所以导致了环境的恶化。也就是说,人类应该合理地利用科技的发展,用新的科学技术发明取代对生态环境有害的东西,这样科技的发展和环境也不会有矛盾。科学技术对于人类,环境的作用和影响,是否真正满足了人类的初衷?这个问题,人类在享受科技带来的便利的同时,要谨慎思考的一个问题,否则科技这把双刃剑最终会给人类带来灾难。人类对自然的认识和改造与科学技术发展之间的关系应该是相辅相成,辨证统一的。在满足人类需求的同时,做到资源适度开发,合理利用,有效分配。不以牺牲环境及后代人的发展为代价满足当代人的私欲。

 参考文献 [1]张宏达,生态环境与科学技术的变迁——论工业革命后科学技术发展对生态环境的影响[D],黑龙江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3.04.25 [2]王旭茵,浅谈现代科学技术进步对生态旅游及其可持续发展的影响[J],商品与质量,2010.11.15 [3]苏玉娟,科学技术与社会视域下生态环境科技发展的语境路径[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3.04.02

篇三:科学与环境的关系作文素材

科学与工程论文优秀范文欣赏(共 2 篇)

  导读:环境科学与工程论文的写作对于现在的很多初次写作的人来说,应该都是会觉得比较迷茫的吧,而且也都是会觉得自己应该写什么样的内容比较好,本论文分类为环境工程论文,下面是为大家整理的几篇环境科学与工程论文范文供大家参考。

 第 1 篇:环境科学与工程专业应用技能型实践课程群教学改革思考

 紧跟当前我国生态环境管理与环境保护市场需求,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探索环境科学与工程专业应用技能型实践课程群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课程评价模式,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环境科学与工程专业实践教学课程群改革

 X32-4 A2095-3089(2019)12-0029-01

 工业文明为人类带来巨大物质财富的同时,也带来了生态环境破坏与日益严重的空气污染、水污染、土壤污染、光污染、声污染等,正越来越严重地困扰人类发展,影响人类健康,甚至威胁人类生存。生态环境问题已成为全球性的重大问题之一,环境科学因此产生并得到迅猛发展。我国教育部 1995 年将环境科学与工程专业列为一级学科以来,环境类专业的高等教育发展十分迅速。据统计,目前我国有 350 多所高校开设不同层次的环境专业,不仅培养目标与教学计划日臻完善,而且教学内容与教学手段正逐渐丰富并日益科学化、标准化、合理化。但是,环境科学类专业实践教学的环节普遍比较薄弱,教学质量不高,已不能适应我国生态环境保护事业对环境专业人才的要求。因此环境科学与工程专业的实践教学必须进行改革,一个重要的环节就是必须强化实践教学课程群建设,构建以提高专业技能,包括环境监测能力、环境影响评价能力、环境污染治理能力等为目标的实践教学体系。

 一、以能力为导向将整合实践课程群

 随着我国环境问题的加剧和国家对环保的重视,社会对环境科学与工程专业的人才需求发生了根本性变化,原有的实践教学课程体系已经不适应新形势下人才培养需要。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创业能力为目标,以构建环境专业应用技能型实践课程群为重要内容,以创新实践教学模式为突破口,打破实践课程间壁垒,整合相关实践课程,按行业的内在联系和需求,改变以往以单门课程独立进行实验实习实训的教学模式,整合相应课程的实践教学内容,形成符合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新的实践课程群。以西昌学院环境科学与工程专业为例,根据行业调查,在人才方案中设置了四个方向,分别建立环境监测课程群、环境影响评价课程群、污染防治课程群、环境规划与管理课程群。学生根据自身定位,选择其中一个方向学习。每个课程群方向可容纳学生为 20-30 人,课程群教学采取学生自选后,由校内教师和外聘教师共同担任导师,采取案例与项目制结合开展课程群综合实训,并在对应方向的校外实践基地开展产教融合实训。

 二、以市场标准设置教学模块

 在培养过程中以市场标准来设置主要教学模块,并改革专业技能实践课程群的课程评价模式,以职业上岗模拟考试、项目报告、实践操作考核、企业导师评价等多种考核方法结合

 的综合模式。包括:

 (1)上岗考核:按对应岗位的从业人员上岗资格要求进行模拟理论考核,包括环境监测人员持证上岗基本理论考核、环境影响评价上岗证考核、污染治理设施设计上岗考核、环境规划与管理上岗考核。

 (2)核心基本技能训练:以案例或企业项目委托给学生,按市场标准要求学生完成工作,由校内教师或企业教师指导工作的完成,对岗位所需核心基本技能进行训练。

 (3)基本技能考核:对岗位所需核心基本技能进行现场实操考核,基本技能考核通过实际操作、查看报告和提问等方式进行。现场考核项目由学生在所申请的项目中抽考。环境影响评价方向现场考核按模拟评审会形式进行。环境监测方向开展基本技能和样品分析现场考核(样品分析指对标准样品或实际样品的测定,有标准样品的项目,原则上进行标准样品的测定,没有标准样品的项目,采取实际样品测定、加标回收实验、留样复测等方式进行,样品分析后需提交检测报告)。

 (4)企业顶岗实训:进入对应方向环保企业进行顶岗实训,完成实训日志,由企业指导人员进行评价。

 三、全过程跟踪优化课程群体系

 在课程群的运行中需进行全过程跟踪,制定课程运行质量保障体系,通过市场调研跟踪更新教学内容,课后调查跟踪学生评价、企业评价优化教学内容,对毕业生进行跟踪调查,对能力提升进行比较研究,实现全过程跟踪不断优化。

 图 1 实践课程群运行图

 以西昌学院环境科学与工程专业为例,开展了探索性的教学实践。实践表明实践课程群内容的针对性强,上课方式灵活生动,学生参与度高,上课的积极性好,教学效果好。下一步可进行跟踪调查,对教学内容、方案进行不断修正完善,从中总结规律,固化经验,将成功做法运用到环境科学与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切实提高教学质量。

 第 2 篇:环境科学与工程类本科专业“生态工程学”教学方法探讨

 摘要:当前在环境科学与工程类本科专业的教学之中,如何有机的融入生态工程学的内容还不够明确,对于环境科学与工程类的人才的培养还有进一步改善的空间。为此,在文中就环境科学与工程类本科专业“生态工程学”教学方法进行探讨。

 关键词:生态工程学;环境科学与工程;人才培养

 依据教育部高等学校教学指导委员会《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的要求,环境科学与工程类专业是“人与环境相互作用及其调控理论、技术、工程和管理方法的专业”,“具有问题导向性、综合交叉性和社会应用型三大基本特征”,其主要任务是“研究环境演化规律、揭示人类活动和自然生态系统的相互作用关系,探索人类与环境核心共处的

 途径和方法”(教育部高等学校教学指导委员会,2018)。显然,环境科学与工程类的人才培养主要是以环境问题为导向,是解决实际的工程和经济发展过程中发生的环境风险评估、应急、预防与治理等问题的专业。因此,从应用实际出发,其培养的学生必须是一个复合型的人才,其中生态学的背景和生态工程的实践能力将显得尤为重要。

 但是,目前在理论和教学方法上面如何将以生态学基本原理为基础的生态工程学有机融入到环境科学与工程类本科专业的教学还未有明确的探讨。本文将结合环境科学与工程类专业的特点和生态工程学的基本特征,对课程如何有机地融入专业体系建设进行初步的梳理和探讨。

 一、夯实学生生态学基本理论是生态工程学融入专业知识体系的前提

 生态学学科的发展从有其定义以来,经历了 150 年左右的时间,是一门相对比较新,但是人类对其又有古老认知的学科。按照德国生物学家海克尔的定义:生态学是研究生物体与环境(包括生物环境与非生物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学科(李博,2000)。其主要的研究层次包含了个体、种群、群落和生态系统。同时,根据跟不同学科门类及相关研究内容差异又分为理论生态学、农业生态学、森林生态学、草地生态学、水体生态学等分支。每个学科分支所结合的生态学理论和遇到的生态工程学应用的范围也不一样。

 在生态工程学课程中,涉及的方法和案例主要是以不同行业为基础的分类系统,如种植业生态工程、林业生态工程、养殖业生态工程、农林牧复合生态经济系统,或者是以不同立地条件为基础的分类,如荒山、矿山、草地、湿地等(盛连喜等,2005)。每一种分类在理论水平上几乎都会涵盖生态学基本的研究尺度,即个体,种群,群落和生态系统。如,林业生态工程的实施就涉及到固沙、防护林设计、生物多样性保护、森林公园设计等领域。这些生态工程实施的前提是对生态学的理论和过程需要有系统的认识,比如生物多样性保护,首先就需要从个体和种群水平了解重要的目标保护物种的生活史、种群稳定和繁殖策略(如生态学中的 r 选择对策);其次在群落水平上需要理解生物多样性的保护是个动态过程,植被的演替理论和过程都将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因此在理论设计上,需要具备动态的保护设计措施和方案,才能开展长期和稳定的工程实践。再如种植业生态工程的实施,就需要充分了解物种(作物)水平的物候变化规律来指导耕种轮作,种间竞争关系和种内竞争关系来考虑空间结构的搭配模式。另外,在荒山和工矿废弃地的修复和复垦过程中,首先要考虑物种的生态位适应性,其次要理解物种在生态过程中的物质流动规律。因此,在生态工程教学过程中,夯实生态学基本理论,是该课程能够在环境科学与工程类专业学生的教学培养目标中,发挥重要作用的一个首要条件和基本要求,如果没有理论的支持,将很难从根本上设计出长期性、稳定性的生态工程系统。

 二、教学过程“点-面结合”是传递课程的有效途径

 生态环境问题往往具有复杂性、综合性等特点,理论层面涉及地理、地质、土壤、植物、动物、微生物、水体、大气等多种要素。同时,随着人类技术的发展和认识水平的提高和变化,每个生态环境问题所依附的科学理论也都在革新和变化。因此,在生态工程学的教学过程中,对环境问题的设计应该有所侧重,要“有所教有所不教”,不能贪大求全,这将大大促进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有效的将课程知识融入到专业知识体系中。在教学过程中,首先要保证生态工程学整个学科脉络的完整性,要重点掌握生态工程的基本理论、思想、方法及

 其所对应的生态学学科的总体理论体系和研究方法,才能够使得学生对课程有宏观把握,构成课程讲解的“面”。其次,“生态工程学”是环境科学与工程专业学生就业后,将专业知识用于实践的重要桥梁,需要在课程教学实践中,对典型生态环境问题的生态工程设计的基本知识进行细化教学。综合国家和社会对环境问题的战略需求和《普通高等學校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要求,本专业在水体、土壤污染修复、矿山覆被、荒漠化防治、湿地生态工程的设计等几个方面可以作为重点课程案例讲解的“点”。与生态工程学知识体系对应,形成“点-面”教学结合的模式,使专业学生在掌握课程知识基础体系的同时,能够对相关的具体生态工程的实施过程和方案有足够的深入了解,促进学科知识的教学和实践。

推荐访问:科学与环境的关系作文素材 作文 素材 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