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专业的新思文库网平台! 工作计划 工作总结 心得体会 事迹材料 述职报告 疫情防控 思想汇报 党课下载
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正文

2023年城市内涝治理行动实施方案(范文推荐)

时间:2022-12-21 15:20:06 来源:网友投稿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2023年城市内涝治理行动实施方案(范文推荐),供大家参考。

2023年城市内涝治理行动实施方案(范文推荐)

 城市内涝治理行动实施方案

 为深入贯彻落实关于城市内涝治理的决策部署,加快推进城市内涝治 理,解决极端天气频发,排水防涝设施不完善、建设标准偏低、应急管理 能力不强等短板,提高城市韧性,根据《关于加强城市内涝治理的实施意 见》有关要求,结合实际,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坚持以人民为中心, 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坚持统筹发展和安全,将城市作为有机生命体,根据建 设海绵城市、韧性城市要求,因地制宜、因城施策,加快城市更新步伐,补齐排 水防涝设施短板,提升城市防洪排涝能力,推进城市内涝治理,保障城市安全运 行,扎实推进城市高质量发展示范省建设,为促进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提供有 力支撑。

 (二)工作原则 ——坚持规划统筹。统筹区域流域生态环境治理和城市建设,统筹城市水 资源利用和防灾减灾,统筹城市防洪和内涝治理,结合空间规划和流域防洪、城 市基础设施建设等规划,逐步建立完善防洪排涝体系,形成流域、区域、城市协 同匹配,防洪排涝、应急管理、物资储备系统完整的防灾减灾体系。

 ——坚持全面治理。坚持防御外洪与治理内涝并重,生态措施与工程措施 并举,妥善处理流域防洪与城市防洪防涝的关系,全面解决内涝顽疾,整体提升 城市内涝治理水平。

  ——坚持一城一策。根据城市建设规模和自然禀赋等因素,结合城市财政 承受能力、本地区建设需求和工程技术能力等,确定建设标准,分类分片确定治 理措施,强化治理措施的针对性和可操作性。

 ——坚持建管并重。加大排水防涝设施建设改造力度,加强排水防涝设施 的运维管理水平,提高管理人员的专业技术能力。通过编制预案、开展培训、汛 前演练等,提高应对城市内涝灾害的能力。

 ——坚持多方共治。以城市为主导,加大资金投入力度,创新投融资机制, 多渠道吸引各方面力量参与排水防涝设施投资、建设和专业化运行管理,形成多 部门合作、多专业协同、各方面参与的社会共治格局。

 (三)工作目标 (四)到 2022 年 6 月,各城市完成现有非系统性易涝积水点整治;2023 年底,各城市基本完成重点易涝区域整治;2025 年,各城市因地制宜基本形成 “源头减排、管网排放、蓄排并举、超标应急”的城市排水防涝工程体系,排水 防涝能力显著提升,内涝治理工作取得明显成效;有效应对城市内涝防治标准内 的降雨,老城区雨停后能够及时排干积水,低洼地区防洪排涝能力大幅提升,历 史上严重影响生产生活秩序的易涝积水点全面消除,新城区不再出现“城市看海” 现象;在超出城市内涝防治标准的降雨条件下,城市生命线工程等重要市政基础 设施功能不丧失,基本保障城市安全运行;全域推进海绵城市建设,全省海绵城 市建设达到有关要求。

 到 2035 年,各城市排水防涝工程体系进一步完善,排水防涝能力与建 设海绵城市、韧性城市要求更加匹配,总体消除防治标准内降雨条件下的 城市内涝现象。

  二、加强内涝治理体系建设

 ( 一 )优 化 城 市 排 水 防 涝 规 划 。结 合 城 市 自 然 地 理 特 征 和 适 宜 性 分 析 , 编 制 完 善 城 市 排 水 防 涝 、海 绵 城 市 建 设 等 专 项 规 划 ,并 纳 入 空 间 规 划 实 施 。

 组织编制城市内涝治理系统化实施方案,明确城市内涝治理的时间表和路 线图,按照 5 年内见到明显成效的目标落实具体项目。结合城市分区布局 和河湖自然形态,统筹地上地下蓄滞洪空间,合理规划城市水系和排洪通 道,恢复和保持城市及周边河湖水系的自然连通和流动性。强化外部河湖 水位与内部排水系统标高衔接,合理确定地块高程和道路标高,加强建设 用地竖向规划设计管控。系统规划排水防涝设施布局 ,注重梳理天然雨洪通 道、蓄滞洪空间,重点修复江河、湖泊、湿地等。

 (二)实施生态空间治理与修复。结合城市水系发达、湖泊较多的特点,统 筹空间规划、城市排水防涝规划、城市生态(绿地)系统规划、城市水系规划等 相关规划,严格保护城市山体,开展水系连通、湖塘恢复、生态改造等工程,修 复江河、湖泊、湿地等,保留天然雨洪通道,拓展城市及周边蓄滞洪空间,优先 保证城市排水防涝设施用地,保证足够的调蓄容积和功能,构建连续完整的生态 基础设施体系。从严控制蓄滞洪空间内的土地利用和开发建设,依法依规严格论 证审查,保证足够调蓄容积和功能。在城市建设和更新中留白增绿,结合空间和 竖向设计,优先利用自然洼地、坑塘沟渠、园林绿地、广场等实现雨水调蓄功能, 做到一地多用。因地制宜、集散结合建设雨水调蓄设施,发挥削峰错峰作用。

 (三)建设海绵城市促进源头减排。在城市建设和更新中,积极落实海绵城 市建设措施与要求,全域推进海绵城市建设,建设改造后的雨水径流峰值和径流 量不应增大。新城区要结合开发建设计划,明确源头减排项目分布与建设任务,

  按照海绵城市建设要求,确定雨水径流控制目标。老城区要在城市更新中融入海 绵城市建设理念,充分利用好传统排水防涝设施,修缮及利用历史传统排水防涝 设施,采取生态治理措施开展内涝治理。老旧小区要因地制宜建设屋顶绿化、植 草沟、旱溪、干湿塘等设施,控制源头雨水径流。

 (四)推进排水设施建设与改造。全面摸排管网空白区,以问题为导向,制 定消除方案和年度计划,逐步消除管网空白区,新建排水管网原则上应尽可能达 到建设标准的上限要求。建成区开展管网排查及排水能力评估,识别瓶颈管段, 结合城市更新,改造易造成积水内涝问题和混错接的雨污水管网,修复破损和功 能失效的排水防涝设施;因地制宜推进雨污分流改造,暂不具备改造条件的,通 过截流、调蓄等方式,减少雨季溢流污染,提高雨水排放能力。对外水顶托导致 自排不畅或抽排能力达不到标准的地区,改造或增设泵站,提高机排能力,重要 泵站应设置双回路电源或备用电源。改造雨水口等收水设施,确保收水和排水能 力相匹配。改造雨水排口、截流井、阀门等附属设施,确保标高衔接、过流断面 满足要求。“十四五”时期,省 23 个城市中心城区完成新增和改造排水管网总 长度 3000 公里以上。

 (五)加强削峰调蓄设施与排涝通道建设。按照“绿灰结合”的原则,综合 各方面因素,合理布置雨水削峰调蓄设施。注重维持河湖自然形态,避免简单裁 弯取直和侵占生态空间,对城区河道、水渠、池塘、道路边沟等进行疏通、清理、 修缮,重新恢复其蓄水排水功能,提高行洪排涝能力,确保与城市管网系统排水 能力相匹配。合理规划利用城市排涝河道,加强城市外部河湖与内河、排洪沟、 桥涵、闸门、排水管网等在水位标高、排水能力等方面的衔接,确保过流顺畅、

 

推荐访问:关于提升城市内涝治理水平的对策与建议 内涝 实施方案 治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