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物包装上的信息》教学反思1 本课教学下来有一些胜利之处,也存在许多缺乏的地方。做得较好的地方如对教材掌握较好,课堂上能体现同学的自主性、参与性,以同学为本,以食品的保质期为切入口,步步深入,有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食物包装上信息,》教学反思3篇(全文完整),供大家参考。
《食物包装上的信息 》教学反思1
本课教学下来有一些胜利之处,也存在许多缺乏的地方。做得较好的地方如对教材掌握较好,课堂上能体现同学的自主性、参与性,以同学为本,以食品的保质期为切入口,步步深入,有重点、有层次。缺乏的地方如对同学观察的指导不够,对保质期以外的一些信息渗透缺乏等,具体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分析。
1、同学观察需要教师一定的指导
“一切科学发现都从观察开始”(我们科学教师标语)。的确,观察在科学研究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没有全面深入地观察就没有高质量的科学发现。本课开门见山引入学习的内容以后,放手让同学观察食物包装上的信息,从同学的反馈来看,显然还没有深入观察,有的同学甚至是看到一样说一样,缺乏整体性、系统性。同学较多地关注保质期、生产日期、配料、营养成分、生产厂家等文字信息,而对一些花花绿绿的图片视而不见,对质量*安标识、条形码、撕口等很少关注。这时候,教师应该和时介入,对同学进行适当的指导,如问同学我们从食品包装上除了能获取保质期、商品名称等文字信息以外还有其他的发现吗?这样同学的关注点就会像条形码、锯齿形等非文字的转移,从而更加全面地从食物包装上获取信息。
2、科学探究也需要创设一定的情境
在教学课的第二局部“比较几种食品的保质期”的时候,我采用一袋从抽屉中翻出来的麦片引入,这样很自然地引起同学对保质期的注意。但教学后总感觉还缺少什么?保质期固然是一个大家都很关注的内容,但生活中同学在选择食品的时候是不是只关注保质期呢?答案当然是否定的,对食品的名称、商标等因素也非常关注。所以我觉得这个情景可以再生活化一点,比方老师准备到超市买鲜牛奶,请同学们介绍介绍自身*时如何选择的经验。在同学介绍的中,对食品商标品牌、保质期、生产日期等都会有一个选择的过程,经过交流、讨论同学自然会选择一些质量把关较好知名度较好的品牌的牛奶,然后从中挑选没有超越保质期的,在都没有超越保质期的情况下,选择生产日期近的更新鲜等,同时注意一些“早产奶”等等。最后再自然地过度到比较几种食品包装袋上保质期的长短,猜想影响保质期的长短的因素、寻找证据等环节。这样的情境更贴近同学的实际生活,有他们的生活经验支撑。
3、资料出现需要有一定的结构
影响保质期的因素是本课的一个难点,如何突破这个难点?我觉得这就需要借助有结构的资料。在准备资料的时候,有几个组我特地准备了达能酸奶、鲜牛奶、罐装牛奶;保质期相差较大的蛋糕、饼干、咖啡等。这些有结构的资料能够让同学在比较的过程中发现,不同的保管方法、不同的包装方法、不同的配料以和食品自身的特点等都可能对保质期的长短发生影响。利用这样有结构的资料为同学影响保质期长短的猜测提供了有力的证据,防止同学只凭自身主观猜想,把猜测当结论的做法,较好地突破了教学的难点。
4、课后延伸需要依托一定的资料和激励措施
在*常的上课、听课过程,很多老师们把一些课内完不成的探究任务延伸到课外,这本无可厚非。但课后能够真正去开展研究的恐怕寥寥无几,延伸的实效性大打折扣,课结束后也很少有人问津。这样,课后延伸便成为了“美丽的谎言”。本节课除了下发对食物配料的调查表以外还用一些食品包装袋的小制作作为认真完成作业奖励,极大的调动了同学的积极性,从课后同学的反馈来看效果也非常好,同学通过上网、看书查资料,或者询问一些食品厂、医院里工作的亲戚把这些配料在食物里的作用,对人体发生的影响等都进行了调查。当然,实际的操作中不一定都要奖励同学物品,可以以精神鼓励为主,在下节课上课的时候对认真完成调查的小组大加褒扬,奖励红五星,加分等激励措施。相信有一定的激励,同学完成的数量和质量一定会更好!
5、科学作业需要一些灵活处置
就目前为止,笔者看到的、听到的各级各类的科学公开课中,基本都是科学探究活动从头到尾,从来没有要求同学做科学课堂作业的。科学作业都无人问津,俨然成为一个“被遗忘的角落”。那么,科学课真的不需要做作业么?笔者不敢苟同!有关部门组织很多的专家编写了作业本,我们的学校花了钱购买了这样的作业本,难道就这么置之不理!再说,科学探究也并不意味着不要做作业了,对所学科学知识、方法的巩固还是很有必要的。课堂上对科学作业漠不关心,什么时候让同学来完成?科学作业究竟该如何处置比较合适,笔者认为应该视作业的具体情况灵活处置,可以结合教学内容适当取舍,也可以在课的过程中适当交叉等。本节课根据作业本的内容,(1、观察一种食物包装袋,你能从包装袋上获得哪些信息?2、比较几种食品的保质期和保管方法。)让同学在收集食品包装时完成。虽然这里没有老师的指导,同学的观察、比较可能不是很仔细,但这是初步让同学去有意识地从食物包装袋上获取一些信息,而不是仅仅完成收集几个包装袋的任务。这样也可以节约课堂上的一局部时间,对让教学的重点观察研究几种食品的保质期和影响保质期的因素有充分的时间,而不是匆匆地走过场。
也许应该感谢这样的一次机会,让我有了更多的了解教材,了解自身的机会,了解到要真正成为一名科学老师还是很多的路要走。教,然后知困!然也!
《食物包装上的信息 》教学反思2
一、合理取舍,完善教材
这节课由三个活动组成,一是观察食品包装袋或包装盒;二是调查了解食品的配料;三是比较几种食品的保质期。初次设计时,我先让学生分小组观察食品包装上的信息后记录下来,再小组汇报,接着对信息进行分类。然后全班分小组探究影响食品保质期的因素,而把调查了解食品的配料这个环节一带而过,只是要求学生课后去探究。因此,整节课给人感觉教学内容比较多,时间分配不太合理,重难点不够突出。学生在第一个活动中观察食品包装袋后记录信息、对信息分类环节用时过长,没有时间对后面两个活动进行充分、深入的探究。针对上述问题,我做了以下调整:
1。将活动一中“观察食品包装袋后记录信息”改成“观察食品包装袋,将你发现的信息说给小组内的同学听一听”;将“信息分类”渗透在学生汇报信息这一环节中。因为,食品包装上的信息都已经清楚的反映在包装上了,让学生将发现的信息一条条记录下来,很费时。学生说比写快,其效果更好。而信息分类不是本课的重点,其标准也很难确定。因此,学生汇报信息时,教师就把课前准备好的信息卡片直接分类板书出来。这样处理可以有效的节约教学时间,空出时间让学生对后面两个活动做比较深入的探究。
2。本节课的教学重难点是探究影响食品保质期的因素和了解食品的配料。我让学生把这两个问题同时进行探究,让他们经历了提出问题——自主选择感兴趣的问题——小组合作探究——全班汇报交流的过程。这种全班先分工再合作的方法,达到了资源共享的目的,既赢得了教学时间,也提高了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进一步增强了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
3。为了让学生对影响食品保质期的因素和食品的配料进行更深入、透彻的探究,我课前做了充分准备,为学生提供了几种典型的、有针对性的食品包装,有利于学生通过观察、比较、思考发现其中的问题,找出影响食品保质期的原因。我没有选用教材中提到的婴儿奶粉的包装,是因为这个材料与学生的实际生活联系不紧。现在的学生都是独生子女,一般没有购买婴儿奶粉的体验,而在运用知识的"环节,创设给患有糖尿病的奶奶选购饼干更贴近学生的实际,能引起学生的共鸣,同时也对他们进行了尊敬老人的教育。
二、科学来源于生活,运用于生活
在设计本课时,我竭力体现“从生活中寻求科学,用科学来服务生活”这一理念。所以,课中设计的活动尽量贴近学生生活,充分融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和已有的知识。课前布置学生每人购买一个有包装的食品;用学生自己*时常吃的食物包装袋引入新课;再以学生带来的食物包装作为观察研究对象,通过小组观察交流获取食品包装上的信息,这些材料都与学生生活紧密相连,不仅为学生探究提供了丰富的素材,也激发了他们学习的兴趣。探究活动后,创设购物情境,让学生“运用知识,科学购物”,结合生活中的具体事例解决问题,最后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检查自己带来的食品是否健康安全。整节课首尾呼应,不仅让学生充分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科学,而且使学生懂得了“用科学服务生活”,对今后的健康饮食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推荐访问:装上 反思 食物 《食物包装上信息 》教学反思3篇 有趣的食品包装教案反思 食品包装教案反思 食品包装上的小标示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