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专业的新思文库网平台! 工作计划 工作总结 心得体会 事迹材料 述职报告 疫情防控 思想汇报 党课下载
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正文

1932年的蒋介石发动围剿6篇

时间:2022-10-05 16:30:24 来源:网友投稿

1932年的蒋介石发动围剿6篇1932年的蒋介石发动围剿 1930年冬,中国共产党六届三中全会后,皖西地区党组织积极纠正李立三“左”倾冒险主义错误,而中原大战蒋介石获胜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1932年的蒋介石发动围剿6篇,供大家参考。

1932年的蒋介石发动围剿6篇

篇一:1932年的蒋介石发动围剿

30年冬,中国共产党六届三中全会后,皖西地区党组织积极纠正李立三 “左”倾冒险主义错误,而中原大战蒋介石获胜,使蒋介石有了"围剿"红军的力量和时机。于是,蒋即着手部署对革命根据地进行"围剿"。

  第一次反围剿1930年11月-1931年1月 ,毛泽东.朱德。 第二次反围剿1931年4月-5月, 毛泽东.朱德。 第三次反围剿1931年7月-9月 , 毛泽东.朱德。 第四次反围剿1933年2月-3月 , 朱德.周恩来。 第五次反围剿1933年9月-1934年10月,博古,李德。

 1930年12月上旬,国民党鄂豫皖三省“围剿”军共集结8个师3个旅近10万兵力,发动了对鄂豫皖根据地的第一次“围剿”。12月30日红一军属部红一师和红二师痛击敌四十六师与六安香火岭,为粉碎第一次“围剿”奠定了胜利的基础。红一军与红十五军于1月中旬在麻城福田河合编为中国工农红军第四军,邝继勋任军长,余笃三任政治委员。2月退守六安国民党第四十六师以第一、第二营为骨干武装起义,捣毁了六安县政府,取得胜利。至此国民党对皖西苏区发动的第一次“围剿”被彻底粉碎。

 1931年3月下旬,蒋介石限令5月下旬“完全肃清” 鄂豫皖区红军。围攻兵力达11个师,约13万人。4月13日国民党军占领独山,14日占领诸佛庵,15日占领麻埠。25日红十一师及红十师第二十九师猛攻独山镇,全歼守敌。诸佛庵、麻埠守敌逃回霍山。至5月下旬,共歼敌5000余人,取得第二次反“围剿”斗争的胜利。

  1931年10月在六安麻埠成立了红二十五军,邝继勋任军长,王平章任政治委员。11月7日红二十五军和红四军合编成中国工农红军第四方面军,徐向前任总指挥,陈昌浩任政治委员,近3万人。 红四方面军成立后于1931年11月10日发起黄安战役,历时43天,歼敌15000余人;1932年1月19日发起商潢战役,历时10多天,歼敌5000余人。1932年3月21日,徐向前率部包围了六安苏家埠等敌据点,用围点打援的战术,历时48天,歼敌30000余人,生擒总指挥厉式鼎,解放了淠河以东的广大地区,取得了第三次反“围剿”斗争的胜利。 1931年7月~9月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中国工农红军第一方面军在江西省南部地区,反击国民党军30万兵力对中央苏区"围剿"的战役。蒋介石亲任总司令, 赶赴南昌指挥,并请德、日、英军事顾问参与战事筹划。红军第一方面军30000人,在毛泽东指挥下,仍采取诱敌深入的方针,避敌主力,共歼敌7个师,17个团,俘15000余人,缴枪20000 支。第三次反“围剿”取得重大胜利。

  早在一九三二年五月,国民党反动派就开始准备对各根据地红军发动第四次“围剿”。这次“围剿”,敌人采取的战略是逐次转移重点,实行各个击破,即首先集中兵力进攻鄂豫皖、湘鄂西根据地,得手以后,再转移兵力完成对中央根据地的包围,转入“围剿”的第二阶段,对中央根据地发动大规模的军事进攻,达到围歼中央红军的狂妄目的。为此,蒋介石于一九三二年五月,自任鄂豫皖三省“剿匪”总司令,在准备对我鄂豫皖、湘鄂西根据地发动“围剿”的同时,又组成以何应钦为首的赣粤闽边区“剿匪”总司令部,指挥江西、广东、福建以至湖南的国民党军队,牵制削弱中央苏区红军的力量,配合北线作战,并为大举进攻中央苏区作准备。

  1933 年,日军大举入侵华北,中华民族危机日益严重,然而国民党政府主席蒋介石却置民族危亡于不顾,仍然坚持推行“攘外必先安内”的反动方针,决心消灭共产党及其领导的红军。33年9月调集约50 万兵力,围攻中央革命根据地,红军仓促应战。由于王明等“左”倾冒险主义的错误领导,红军苦战一年也未能打破敌人的“围剿”。1934 年10 月,红一方面军主力部队被迫撤出根据地,开始长征。

 王明

  简介 内容 步骤 意义 土地革命

  土地革命,指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1927—1937),中国共产党在革命根据地开展打土豪、分田地、废除封建剥削和债务,满足农民土地要求的革命。1931年春,毛泽东总结土地革命的经验,制定出一条完整的土地革命路线。那就是:依靠贫农、雇农,联合中农,限制富农,保护中小工商业者,消灭地主阶级,变封建半封建的土地私有制为农民的土地所有制。这条路线,调动了一切反封建的因素,是中共历史上制定的第一个可以付诸实践的比较完整的土地革命纲领和路线。保证了土地革命胜利

 我党历史上第一个土地法--《井冈山土地法》该地法否定了封建土地所有制,规定"没收一切土地归苏维埃政府所有","以人口为标准,男女老幼平均分配",主要以乡为分配单位。此时,由于党缺乏土地革命的经验,曾经有一些不适当的规定,如:规定没收一切土地进行分配,而不是只没收地主阶级土地进行分配;规定土地的所有权归工农民主政府所有,而不归农民;禁止土地买卖等等主要内容 --- 两部土地法

  1929年4月,在总结赣南土地斗争经验的基础上,毛泽东主持制定了兴国县《土地法》,将《井冈山土地法》中规定的“没收一切土地”改为“没收一切公共土地及地主阶级的土地”这是一个原则性的改正,保护中农的利益不受侵犯

  为了保证土地革命的顺利进行,县、区、乡各级都建立了土地委员会。分田的大体步骤是:(一)调查土地和人口,划分阶级;(二)发动群众清理地主财产,焚毁田契、债约和帐簿,把牲畜、房屋分给贫雇家,现金和金银器交公。(三)丈量土地,进行分配,公开宣布分配方案,插标定界,标签上写明、丘名、地名和面积。

 1.提高了农民的革命积极性,为红军的兵力方面得到不断补充,有助于红军有足够的实力来对抗国军;2.土地革命有助于红军巩固自己的政权,为根据地的巩固得到了保证;3.土地革命打破了国民党的经济封锁,有了经济来源提高红色政权内人民生活水平4.土地革命是当时中国时代进步的体现,有着反帝反封建的性质5.沉重地打击了国民的反动统治;

 小结1.前四次反围剿战争的的成功导致了左倾错误的出现,使党内出现了争端,使敌人有机可乘,导致第五次反围剿战争的失败。2.土地革命的广泛与深入的开展,发展了经济,把农村变成先进,巩固的根据地成为革命高潮的重要因素,为毛泽东思想的成熟奠定了基础,也使中国共产党的政权逐步走向成熟。

篇二:1932年的蒋介石发动围剿

学习资料:

 九一八事变后的局势和中央红军长征的开始

 九一八事变的爆发和抗日救亡运动的兴起

 1931 年 9 月 18 日深夜,根据不平等条约驻扎在中国东北的日本关东军,向中国军队驻地北大营和沈阳城发动进攻。这就是九一八事变。第二天,日军占领沈阳。至1932 年 2 月,辽宁、吉林、黑龙江三省沦为日本的占领地。3 月,以溥仪为“执政”的日本傀儡政权伪满洲国在吉林长春成立。

 九一八事变,是日本军国主义者长期推行对华侵略扩张政策的必然结果,又是他们为把中国变成其独占殖民地而采取的严重步驟。

 空前的民族灾准喚起了空前的民族觉醒。九一八事变后,中日民族矛盾逐渐上升为主要矛盾,中国国内阶级关系发生重大变动,抗日救亡运动在全国迅速兴起。上海3.5 万名码头工人举行反日大罢工。南京、天津、北平、汉口等城市的工人和其他劳动群众纷纷请愿、募捐、禁售日货。青年学生、城市小资产阶级、民族资产阶级、上层小资产阶级和知识界上层分子都发出要求抗日、实行民主的呼声。

 中国共产党率先高举武装抗日的旗帜。1931 年 9 月,共中央发表《中国共产党为日本帝国主义强暴占领东三省事件宣言》,响亮提出:“反对日本帝国主义强占东三省!”中共满洲省委指示各地党组织,开展抗日斗争。党中央派周保中、起一曼等到东北,加强党组织力量。到 1933 年初,由共产党直接领导的巴彦、南满、海龙、东满、宁安、汤原、海伦等抗日游击队相继成立,逐渐成为东北主要抗日武装力量。

 中国人民在白山黑水间的奋起抵抗,成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起点,同时揭开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序幕。

 国民党政府对日本侵略东北的行动一再妥协退让。蒋介石在 1931 年 7 月间提出“攘外必先安内”的方针。九一八事变发生时,国民党政府电告东北军:“为免除事件扩大起见,绝对抱不抵抗主义”。这一切,促使日本帝国主义更加无所顾忌地用武力大规模进攻中国。

 在民族危机的严重关头,国民党阵营出现分化。东北军将领马占山、李杜等在东北抗日。1932 年 1 月 28 日,日军进攻上海时,蒋光鼐、蔡廷锴指挥第十九路军奋起抵抗。但在求和的基本方针下,南京政府先后同日本侵略者签订了有损国家主权的《淞沪停战协定》《塘沽协定》。冯玉祥在张家口组织察哈尔民众抗日同盟军,也遭到国民党政府破坏和强行解散。

 党在国民党统治区的工作和左翼文化运动

 九一八事变后民族危机日益严重。在极为艰难的环境中,国民党统治区的共产党员仍然坚持斗争,利用各种阵地开展工作。

 1930 年 3 月,中国左翼作家联盟在上海成立。随后中国社会科学家、戏剧家、美术家、教育家联盟以及电影、音乐小组等左翼文化团体也相继成立。这支左翼文化新军在党的领导下,积极从事马克思主义宣传和革命文艺创作等活动,形成了很有声势和实力的左翼文化运动。

 在马克思主义宣传方面,左翼社会科学工作者翻译出版了《资本论》第一卷、《反杜林论》、《政治经济学批判》《唯物主义与经验批判主义》等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的最早中文全译本。

 一些共产党员密切联系宋庆龄、鲁迅等爱国进步人士推动抗日救亡运动,反对蒋介石的独裁统治。鲁迅以大量战斗性极强的杂文,无情地揭穿地主买办集团的媚外独裁的面目、可耻的不抵抗主义、残酷的文化“围剿”。毛泽东指出:“鲁迅的方向,就是中华民族新文化的方向。” 左翼文化工作者们还努力和中间派合作,共同进行战斗。鲁迅、瞿秋白、茅盾、周扬等人的一些文章,分别在《申报》副刊《自由谈》、《文学》月刊上发表。茅盾的著名小说《子夜》于 1933 年 1 月出版,三个月内重版四次。共产党员夏衍、阳翰笙、田汉等拍摄了一大批进步影片,在国民党统治区拥有大量观众。左翼文化的这种发展势头,连国民党的舆论也惊呼“似水银之泻地,无孔而不入”。

 受抗日救亡强烈氛围的感染,由聂耳作曲、田汉作词的《义勇军进行曲》一经问世,就迅速传遍祖国大地,成为时代最强音,对动员人民奋起抗日救亡起了巨大作用。“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每个人被迫着发出最后的吼声……”这首歌荡气回肠、刻骨铭心,表达出全民族的满腔悲愤,点燃了每个中国人强烈的爱国激情,唱出誓死保卫祖国的英雄气概,成为伟大爱国主义精神的不朽杰作。

 这一时期国民党统治区的左翼文化运动,锻炼出一支坚强的革命文化队伍,在促进抗日救亡运动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第五次反“ 围剿” 的失败

 1931 年 1 月,在共产国际执行委员会远东局书记米夫的直接干预下,党的扩大的六届四中全会在上海召开。缺乏实际斗争经验的王明不仅被补选为中央委员,而且成为中央政治局委员,以王明为代表的“左”倾教条主义错误在党的领导机关内开始了长达 4 年的统洽。

 会后,国民党统洽区内党的工作出现一系列非常情况,党组织遭到严重破坏。在上海的中央委员和政治局委员都已不到半数,根据共产国际执行委员会远东局提议,1931 年 9 月下半月成立临时中央政治局(临时中央),由博古(秦邦宪)负总的责任。

 1932 年底,蒋介石调集 30 多个师的兵力,向中央革命根据地发动第四次“围剿”。这时,在教条主义错误支配下毛泽东的正确主张受到指责,他在红军中的领导职务被错误撤销。周恩来、朱德运用和发展以往反“围剿”的成功经验打破国民党军队的“围剿”,创造了红军战争史上大兵团伏击战的范例。

 1933 年下半年,蒋介石发动对革命根据地的第五次“围剿”,调集 100 万军队向各地红军进攻,其中 50 万军队于 9 月下旬开始向中央革命根据地发动进攻。

 这时,博古把军事指挥权交给共产国际派来的军事顾问李德。他们不了解中国实际情况,搬用正规的阵地战经验,主张“御敌于国门之外”,进攻受挫后,又采取消极防御的战略方针和“短促突击”的战术,同装备优良的敌人打阵地战、堡垒战,使红军日益陷于被动。

 1934 年 4 月中下旬,国民党军队集中力量进攻中央苏区的北大门广昌。由于战术策略失误,经过 18 天血战,红军遭受重大伤亡,广昌失守。

 为调动和牵制敌人,减轻中央革命根据地的压力,7 月上旬,红七军团改编为北上抗日先遣队,开赴闽浙皖赣边区活动,同方志敏领导的红十军会合后组成红十军团。在国民党军队重兵堵追下,1935 年 1 月底,红十军团遭受严重损失。方志敏被俘后,于 8 月英勇就义。他在狱中写下了《可爱的中国》《清贫》等不朽篇章,不仅发出“敌人只能砍下我们的头颅,决不能动摇我们的信仰”的铮铮誓言,还描绘了他对未来的期盼:“中国一定有个可赞美的光明前途”,“生育我们的母亲,也会最美丽地装饰起来,与世界上各位母亲平等地携手了”。

 中央红军开始长征

 1934 年 9 月上旬,国民党军队加紧对中央革命根据地腹地发动进攻,红军已无在原地扭转战局的可能。10 月,中共中央、中革军委率中央红军主力 8.6 万多人,踏上战略转移的漫漫征程,开始了世界历史上前所未有的壮举。

 原来推行“左”倾错误的中央领导人,在实行这次突围和战略转移的时候,又犯了退却中的逃跑主义错误,并且把战略转移变成搬家式的行动,随军带上印刷机器、军工机器等笨重的器材。全军 8 万多人在山中羊肠小道上行进,拥挤不堪,常常是一夜只过一个山坳。

 国民党“追剿”军达 16 个师、77 个团,布置了四道封锁线。在突破第四道封锁线湘江时,红军在国民党湘军和桂军夹击下,付出了极大牺牲。当时担负掩护任务的红三十四师已不足 1000 人,成为一支身陷重围、无法过江的孤军面对十几倍于己的强敌,师长陈树湘一身是胆、毫无惧色。他率领全师战士奋力抵抗,用血肉之躯筑起一道“城墙”与敌人鏖战四天五夜,为红军渡过湘江贏得了宝贵时间。伤重被俘后,敌人将他抬去邀功途中,他醒了过来,自己绞断肠子,壮烈牺牲。被阻在湘江东岸的红三十四师、红三军团第十八团,最后弹尽粮绝,大部英勇就义。烈士鲜血染红了湘江,以至当地百姓中流传着这样一句话:“三年不饮湘江水,十年不食湘江鱼。”渡过湘江后,中央红军从长征出发时的 8.6 万多人锐减到 3 万多人。

 湘江战役后,党内对中央红军的前进方向,一直进行着激烈的争论。1934 年 12 月,中央政治局在贵州黎平举行会议,根据毛泽东的建议,通过决议,放弃到湘西北同红二、红六军团会合的计划,改向贵州北部进军。1935 年 1 月 7 日,红军攻克黔北重镇遵义。一个决定党和红军命运的转折点正在到来。

 原来推行“左”倾错误的中央领导人,在实行这次突围和战略转移的时候,又犯了退却中的逃跑主义错误,并且把战略转移变成搬家式的行动,随军带上印刷机器、军工机器等笨重的器材。全军 8 万多人在山中羊肠小道上行进,拥挤不堪,常常是一夜只过一个山坳。

 国民党“追剿”军达 16 个师、77 个团,布置了四道封锁线。在突破第四道封锁线湘江时,红军在国民党湘军和桂军夹击下,付出了极大牺牲。当时担负掩护任务的红三十四师已不足 1000 人,成为一支身陷重围、无法过江的孤军面对十几倍于己的强敌,师长陈树湘一身是胆、毫无惧色。他率领全师战士奋力抵抗,用血肉之躯筑起一道“城墙”与敌人鏖战四天五夜,为红军渡过湘江贏得了宝贵时间。伤重被俘后,

 敌人将他抬去邀功途中,他醒了过来,自己绞断肠子,壮烈牺牲。被阻在湘江东岸的红三十四师、红三军团第十八团,最后弹尽粮绝,大部英勇就义。烈士鲜血染红了湘江,以至当地百姓中流传着这样一句话:“三年不饮湘江水,十年不食湘江鱼。”渡过湘江后,中央红军从长征出发时的 8.6 万多人锐减到 3 万多人。

 湘江战役后,党内对中央红军的前进方向,一直进行着激烈的争论。1934 年 12 月,中央政治局在贵州黎平举行会议,根据毛泽东的建议,通过决议,放弃到湘西北同红二、红六军团会合的计划,改向贵州北部进军。1935 年 1 月 7 日,红军攻克黔北重镇遵义。一个决定党和红军命运的转折点正在到来。

篇三:1932年的蒋介石发动围剿

反“围剿” 失败原因探析 中共正史一般称之为“中央苏区的五次反围剿战争”, 具体断代如下:

 一、 1930 年 10 月, 蒋介石纠集 10 万兵力, 采取“长驱直入, 分进合击” 的战术, 对中央革命根据地发动大规模的“围剿”。

 红一方面军 4 万人在毛泽东的领导下, 采取“诱敌深入” 的作战方针, 共歼敌 1. 5 万多人, 粉碎了敌人的第一次“围剿”。

 二、 1931 年 2 月, 国民党当局又调集 20 万军队, 采取“稳扎稳打, 步步为营” 的战术, 对中央革命根据地进行第二次“围剿”。

 红军 3 万人在毛泽东的指挥下, 仍坚持“诱敌深入” 的方针, 集中兵力, 各个歼灭。

 在 5 月中下旬, 粉碎了敌人的第二次“围剿”。

 三、 1931 年 7 月, 蒋介石亲自任总司令, 随带英、 日、 德军事顾问, 率兵 30 万人, 依仗重兵, 采用“长驱直入” 战术, 分三路进攻中央革命根据地。

 红军“避敌主力, 打其虚弱”, 前后 3 个月, 歼敌 3 万人, 胜利地粉碎了敌人的第三次“围剿”。

 四、 1932 年底, 国民党调集 30 个师的兵力, 分三路向中央革命根据地发动第四次“围剿”。红军在周恩来和朱德的指挥下, 根据毛泽东积极防御的战略思想, 集中优势兵力, 坚决围歼的作战方针, 消灭敌人 3 个师, 取得了第四次反“围剿” 的胜利。

 五、 1933 年 10 月, 蒋介石调集 100 万军队、 200 多架飞机, 采用“三分军事, 七分政治” 的方针, 发动了第五次“围剿”。

 李德等人先推行“军事冒险主义” 策略, 后在敌人的进攻面前采取“拼命主义”, 最后发展成“逃跑主义”, 导致第五次反“围剿” 失败。

 1934 年 10 月,中央红军主力被迫突围转移, 开始长征。

 国民党方面的军事史, 发现他们对于这 4 年的围剿战争的断代不是 5 次, 而是 4 次, 具体历程简介如下:

 一、 1930 年中原大战后围剿开始, 国军克复铜鼓, 但后来 18 师中伏覆没, 师长殉难。

 二、 1931 年 2 月, 军政部长何应钦率领 3 个师进军, 但对付红军的游击战全无效果; 6 月,蒋介石赴赣指导, 遂克复铜鼓, 止兵; 9 月恢复进军, 克复会昌、 瑞金, 但“九一八” 猝然而至, 国军退兵; 12 月蒋介石下野。

 三、 1932 年 3 月蒋介石任军委委员长, 4 月设汉口总部, 击溃金寨红军; 国府提出“三分军事、 七分政治” 方略, 组织地方民团、 五县联防; 1933 年 1 月, 陈诚 18 路军和孙连仲 26 路军发动进攻; 3 月, 蒋介石赴热河指挥抗日, 围剿的 18 路军被击败; 4 月, 蒋回南昌, 阻止红军攻势、 制订作战计划, 时红军以至 50 万人; 10 月国军总攻, 逼迫苏维埃政府首都从瑞金迁至会昌; 11 月, 19 路军福建兵变, 围剿暂停。

 四、 1934 年 2 月, 湖北红军崩溃; 国军组织兵员 30 万人、 飞机 150 架, 于 6 月对中央苏区发动总攻, 10 月红军彻底溃败, 开始转移 10 万主力; 12 月 3 日, 5 万南昌市民游行庆贺,江西围剿正式结束。

 1933 年—1934 年, 蒋介石对中央苏区发动第五次“围剿”, 红军经过一年奋战, 未能打破敌人的“围剿”, 被迫放弃中央根据地, 开始进行长征。

 第五次反“围剿” 失败, 和当时“左”倾中央实行的军事政策有直接关系, 这一点, 已为历史学界广泛注意, 本文不予赘述。

 作为一场跨时一年, 交战双方拥有各自疆界、 政权和社会组织具有总体战性质的战争, 导致战争成败的因素当然不仅仅在某一方面, 而应有着十分复杂的内容。

 本文试对以往研究中未充分得到重视的因素作一初步探索。

 [1] 一 国民党方面的作战准备和作战方针 第四次“围剿” 失败后, 经过短暂休整, 蒋介石开始准备第五次“围剿”。

 1933 年 7 月, 蒋在江西庐山开办陆军军官训练团, 分期分批训练中级以上军官。

 训练“惟一的目的, 就是要消灭赤匪, 所以一切的设施, 皆要以赤匪为对象”。

 [2]对应其“从前剿匪剿不了, 并不是我们武力不够, 而是我们精神不良” [3]的认识, 训练团特别注重战斗、 团结精神的教育。

 训练结果, 按蒋自己的说法:“因为时间过于短促, 对于学术科没有多大的进步, 但是各人的精神

 思想, 和所表现的仪容、 态度、 动作, 比两星期以前, 完全不同了。” [4]同时, 干部集中、朝夕相处对来自各地方、 各派别的军官“把眼前畛域派别的观念, 和频年交相火并的宿怨前隙, 不期然而然的消弭泯灭” [5], 也发挥了一定作用。

 以红军作为假想敌, 郑重其事地开办庐山训练, 反映蒋介石对再一次与红军作战的充分重视,如他所说:“此次剿匪, 实关党国与本军之存亡, 不可以大意轻易出之。” [6]这和第一、 二次“围剿” 时视红军为“地方事件” [7], 仅出动一些杂牌部队有重大差异。

 吸取前几次 “围剿”失败的教训, 蒋将新一次

 “围剿” 定位为军事、 政治、 经济、 社会的总体战。

 基本原则为“三分军事, 七分政治”:

 即“用三分的力量作战, 用七分的力量来推行作战区的政治” [8],

  “一方面要发挥军事的力量, 来摧毁土匪的武力; 一方面要加倍地运用种种方法, 消极地来摧毁土匪所有的组织, 及在民众中一切潜势力” [9]。

 秉着总体战的思路, 国民党方面采取了一系列政治、 经济、 社会政策, 严密统治、 收揽人心, 其中, 对苏区最具威胁的是封锁政策。通过实行严密的经济、 交通和邮电封锁, 严禁粮秣、 食盐、 工业品和原材料等物资流入苏区,断绝其与外界的联系, 蒋介石判断:“匪区数年以来, 农村受长期之扰乱, 人民无喘息之余地,实已十室九空, 倘再予以严密封锁, 使其交通物质, 两相断绝, 则内无生产, 外无接济, 既不得活动, 又不能鼠窜, 困守一隅, 束手待毙。” [10]用心既狠且辣。

 对应着对中共力量认识的变化, 蒋介石的战略方针也一改前几次“围剿” 常犯的急躁冒进错误, 强调稳扎稳打, 层层推进。

 总的作战指导方针是“不先找匪之主力, 应以占领匪必争之要地为目的” [11], 即以严密的工事和碉堡层层推进, 通过缓慢但有效的占领方式, 压缩红军作战区域, 限制红军活动空间, 迫使红军进行真面目的主力决战。

 这一战术的核心就是逼迫红军进行打资源、 拼消耗、 比人力的持久战, 而在这三项因素中, 国民党都占有着绝对优势。

 国民党军主攻部队第三路军作战方针明确规定:“本路军以消耗战之目的, 采断绝赤区脉络、 限制匪之流窜、 打破其游击战术、 封锁围进之策略……本战术取守势战略取攻势之原则,步步为营, 处处筑碉, 匪来我守, 匪去我进。” [12]蒋介石采取稳健持久的作战方针, 实际也是出于对红军灵活机动战术及坚强战斗精神的惧怕和无奈, 如他所说, 红军 “总是以迂为直,攻我不备, 避实击虚, 蹈瑕抵隙, 他只要晓得我们哪一点力量单弱, 哪一处防备不周, 不管有几远距离, 也不管是如何艰险的道路, 就是集结主力来突破一点, 或先派小的部队钻进来到处扰乱我们, 以牵制我们主力作战, 这就是他们的智谋, 而‘超巅越绝, 不畏险阻, 耐饥忍渴, 不避艰难’ 就是土匪唯一的惯技。” [13]在以快对快、 以巧对巧的能力对抗中无法占据优势时, 退而避敌锋芒, 利用自身资源和人力优势一步步压迫对手, 通过“逐渐消灭匪军的实力与资财” [14] 达到战胜的目的, 是其无奈却不失明智的选择。

 为此, 蒋明确告诉部下:“土匪用种种巧妙的方法来骚扰我们, 我们只有先集结兵力, 坚筑工事, 用一个呆笨方法自己固守起来!

 以后再找好的机会来消灭他!

 土匪用声东击西, 摇旗呐喊, 以及种种虚声恫吓装模作样的巧妙方法来骚扰我们耳目, 打击我们的精神, 从而讨取便宜, 我们只有一概不管,自己实实在在准备自己的实力, 强固自己的工事, 拿我们一切实在的东西, 来对付土匪一切虚伪的花样, 这就是所谓

 ‘以拙制巧, 以实击虚’。” [15]应该说, 蒋采取的这一战略战术理论上并无过人之处, 他本人也承认简直就是十八、 十九世纪的古老战术[16], 但正如他所判断的:“匪区纵横不过五百方里。

 如我军每日能进展二里, 则不到一年, 可以完全占领匪区” [17]。

 战斗毕竟是以战胜为目的, 由于国民党掌握着物质和人力资源的绝对优势, 加上内外环境给了其从容展开的时间, 稳扎稳打, 步步推进, 虽然拙笨, 但却最有成算。

 为全力限制红军机动, 尽力压缩红军的活动空间, 使红军擅长的机动作战方式难以发挥, 除进军时注意稳扎稳打外, 国民党军大量构筑碉堡, 对红军活动区域实施封锁并截断红军的活动路线。

 蒋介石对碉堡建设十分重视, 强调:

 “清剿各部到处以修碉筑堡为惟一要务” [18],

 硬性规定“每星期一连必须添筑一个以上之碉堡” [19]。

 初期, 国民党军有些部队对构筑碉堡执行不力, 1933 年 11 月中旬, 红一军团为策应三军团发动的浒湾攻击战, 北上突破国民党军在见贤桥、 永兴桥一带构筑的松散碉堡线, 令蒋介石为之震动。

 他连电前方, 要求改进碉堡配置, 增加密度:“封锁碉堡群之间隔, 不得过二里以上” [20], 同时指示加强碉堡群之构筑, 形成重叠立体配置和相互间的有效火力配合。

 蒋严厉警告, 如构筑碉堡 “再因循玩忽,查出定以军法从事, 决不姑宽” [21]。

 在蒋一再督促下, 国民党军第五次“围剿” 期间的作战和推进始终与堡垒修筑同步, 到 1934 年 4 月, 仅在江西构筑各种碉堡 5300 余座[22], 福建 573 座

 [23]。

 “围剿”终时, 其主攻部队北路军第三路军构筑碉堡 4244 座[24], 第六路军 922 座[25],为沟通碉群修筑公路 5000 余公里。

 大量的碉堡及其通连公路组成严密的封锁网, 既可弥补国民党军战斗精神的不足, 同时又针对着红军缺少重武器、 难以攻坚的弱点, 强己抑彼, 一箭双雕, 对红军机动作战造成相当困难。

 反“围剿” 初期的硝石战役中, 红军集中一、 三、 五、七四军团 7 个师部队进攻硝石, 期望打破敌军“围剿” 兵力部署, 但指挥作战的彭德怀回忆,由于“当时黎川驻敌三、 四个师, 南城、 南丰各约三个师, 硝石在这三点之间, 各隔三、 四十里, 处在敌军堡垒群之中心。

 我转入敌堡垒群纵深之中, 完全失去机动余地, 几乎被敌歼灭。” [26]国民党方面战后总结该战役获胜主要原因也即“工事坚强” [27]。

 林彪对碉堡战术也有很深印象:

 “敌人每到一地, 他立即进行筑垒, 以立定脚跟, 接着构筑联络堡、 封锁线、马路, 以取得别的联络与策应……在前进中如遇到我军稍有力或有力的阻滞时, 他立即停止向预定的目标前进, 而进行筑堡, 与防御的战斗。”“这些方法, 都是着眼于使红军在政治军事上的优越条件困难充分运用, 而使他自己在物质上兵器的优点能极力发扬。” [28] 持久消耗、 碉堡战术, 核心是稳中求进, 这一方针蒋介石在具体指挥作战时坚决予以贯彻。“围剿” 初期, 红军曾集中主力部队出击赣东资溪桥、 硝石一带, 以红五军团牵动敌人, 红一、 三军团准备在敌被牵动时实施突击, 这是红军擅长的一贯打法。

 但国民党军根据蒋的战略安排,“十分谨慎, 步步为营, 稳扎稳进, 很少出击” [29], 结果红军既未能牵动敌人, 投入攻坚战后又无成算, 不得不撤出战场。

 广昌战役初期, 蒋介石明确指示陈诚:“我中路军主力不必求急进, 只要固守现地, 作成持久之局, 以求薛、 汤两路之发展, 则匪经此战必崩溃更速, 不必心急也。” [30]在进攻已有进展时, 他又一再指示部队应继续辅之以碉堡和公路线之推进,“进展不必过急” [31],“总须稳扎稳打为要” [32]。

 1934 年 9 月, 整个“围剿” 战局已有尘埃落定之势时, 蒋接获前方进军计划后, 仍强调部队“不宜单独……进展, 应令会同各纵队前进, 免为匪乘” [33];“仍宜注意集结, 勿过分分散” [34]。

 蒋的这一方针和他惯常指挥作战时

 “看地图是越看越近” [35]的做法有很大差异, 体现出他对此次“围剿” 作战极端慎重、 务求必胜的态度。

 在总体力量占据绝对优势的情况下, 承认自身与红军战斗精神和战斗能力的差距, 将自己客观地摆到弱势地位, 以拼红军的姿态确定战略战术方针并指挥作战, 这对心高气傲的蒋介石虽然不一定那么情愿, 但却是他摆脱前几次“围剿” 被动局面, 在双方战略对抗中抢得先机的关键一步。

 当然, 战争过程中具体战术执行不会一成不变, 国民党军在稳中求进总方针下也不是一味保守。

 1934 年 3 月, 国民党军第三路军集中 11 个师部队准备向广昌挺进, 红军窥破对方意图后, 集中主力部队“有在白舍、 三坑、 三溪之线与敌决战之决心” [36], 以五、 九军团在外围佯攻, 牵制对方兵力, 一、 三军团大胆插向国民党军右后方, 准备侧击其阵地右翼, 断敌后方, 在敌混乱中伺机歼敌。

 此时国民党军刚刚完成战略展开, 6 个师的主攻部队集中在南丰以南方圆

 20 公里左右区域内, 声气相通, 配合便捷。

 在红军全线攻击下, 顽强固守, 同时积极准备利用兵力集中优势, 全线发动反扑。

 蒋介石致电前方, 同意陈诚主动出击计划, 指示对红军要

 “相机猛击其侧背……设法歼灭之” [37]。

 13 日, 在红一、 三军团深入敌后向国民党军后方部队发起进攻时, 国民党军各部全线反击,

  “一时战事骤转激烈, 各阵地炮火之猛为剿匪以来所未有” [38]。

 红军由于部队深入, 处在国民党军环形阵线之中, 骤遇反击, 准备不足, 迅遭失利。

 国民党方面战史后来总结此役:“匪军常集中其大部, 对我一点, 施行猛烈攻击, 以求其突破或包围之成功。

 此种时机, 匪军弱点, 即在处处不能对我主攻, 故处处均感虚薄。

 此次匪以伪一三军团主力, 猛攻我杨梅寨夏师阵地时, 我全线不顾一切, 果敢出击, 致使匪虚弱部分, 均被我击破, 其主攻部分,亦被我截断, 全线遂不能不总崩溃。”[39]陈诚的这一反击和跃进战术给林彪留下了深刻印象,他当时数次谈到, 国民党军“前进的距离和速度, 是随着群众条件, 随着对我主力行踪的了解, 随着他本身兵力的大...

篇四:1932年的蒋介石发动围剿

次反“围剿”

 从一九三零年十月起蒋介石先后调集十一个师另三个旅即张辉瓒第 18师、 路孝忱新编第 13 师、罗霖第 77 师、公秉藩新编第 5 师后改第 28 师、谭道源 第 50 师、许克祥第 24 师、毛炳文第 9 师、蔡廷锴第 60 师、戴戟第 61师、刘和鼎 第 56 师、张贞第 49 师、第 12 师之马昆第 34 旅、刘夷独立第 32旅、周志群新编 第 14 旅及三个航空队共十万人的兵力分布于樟树、抚州、南昌、靖安、 高安、上高及闽赣边地区由江西省主席兼第 9 路军总指挥鲁涤平为陆海空军 总司令南昌行营主任张辉瓒为前线总指挥采取分进合击的作战方针准备 向中央根据地的红 1 方面军发动第一次"围剿"。

 这时红 1 方面军有第 1、第 3 两个军团共约四万人部署于靖江至分宜的袁 水两岸地区以战备姿态进行群众工作和筹款。在面临敌人大规模"围剿" 的情况下方面军总前委和江西省行委于十月十旬在新喻县罗坊举行联席 会议 确定了诱敌深入的战略方针 红 1 方面军总部于十一月一日下达了"诱 敌深入赤色区域待其疲惫而歼灭之”的命令随即领导根据地军民进行反“围 剿"的准备。根据方面军总部的决定十一月上旬红军主力从袁水两岸地区 转移到赣江以东的新淦、吉水、永丰、安乐、宜黄、崇仁等地以战备姿态开 展工作。与此同时向部队、地方干部和人民群众进行深入的政治动员讲清 敌人进攻的必然性、严重性和红军实行战略退却、诱敌深入的必要性说明我 们一定能取得胜利的道理以及对付敌人"围剿"的方法统一思想消除顾虑 增强胜利信心。另外还在根据地内进一步发动、组织和武装群众按照“抽 多补少"、"抽肥补瘦"的方针分配调整土地加强赤卫队、少先队等群众 武装的训练实行坚壁清野肃清反革命分子筹措给养物资充分发挥根据 地党政军民的整体力量造成取得反"围剿"胜利的良好条件。

 十一月五日 敌人首先向袁水流域推进 扑了个空 又继续向赣江东岸逼进。

 红 1 方面军除以少数兵力配合地方武装 迟滞、 迷惑敌人 诱敌就我范围外

 主力实行“求心退却”于十一月二十六日全部退到东固、南垄、龙冈地区。

 十二月一日又秘密转移到黄陂、小布、安福圩地区荫蔽待机进行作战准 备。

  十二月十六日各路敌军开始向我根据地中心区进攻至二十八日先后进占 万安、泰和、东固、源头、广昌、建宁一线东西相距八百里。在我集结地域 周围的敌军有五个师左路第 18、第 28 师进至富田、东固、南垄中路第50 师 进至源头右路第 24 师进至洛口第 8 师先头进至头坡。由于敌军深入我根据地 战线拉长兵力分散又不断遭到红军和赤卫军、少先队的袭扰士气沮丧 饥饿疲惫等许多弱点都暴露出来造成了红军反攻的必要条件和有利态势。

 十二月二十五日红 1 方面军总部在小布召开了苏区军民歼敌誓师大会。毛泽东 主持大会并亲自撰写了一副对联挂在主席台两边台柱上右边是"敌进我退 敌驻我扰敌疲我打敌退我追游击战里操胜算”左边是“大步进退 诱敌深入集中兵力各个击破运动战中歼敌人。"他在反"围剿"的动员 报告中还指出了歼敌致胜的六个条件1军民一致人民积极援助红军 2可以主动选择有利的作战阵地3可以集中优势兵力歼敌一部一 口一口地把敌人吃掉4可以发现敌人的薄弱部分拣弱的打5

 可以 把敌人拖得精疲力尽然后再打6可以造成敌人的过失乘敌之隙加 以打击。

 红 1 方面军总部根据当面敌情决定实行中间突破先打第 50 师或第 18师 打开敌人阵线的一个缺口以便各个击破粉碎敌人"围剿"。由于第 50师不 脱离居高临下的阵地我军两度由小布向北开进又两度忍耐撤回。十二月二 十九日敌第 18 师主力向龙冈推进急于寻我主力决战。该地区人民条件和地 形条件均对我有利敌人又是孤军冒进于是红军主力秘密西进埋伏在龙冈 附近山中。十二月三十日当敌张辉瓒率其师部及两个旅由龙冈进至小别附 近时即遭我猛烈攻击边张辉瓒在内的九千余人全被歼灭。

 张辉瓒师被歼后 在源头的谭源师仓惶东撤。

 红军乘敌阵势混乱 挥戈东向

 星夜向东韶急进。一九三一年一月三日谭师退到东韶立足未稳就遭我突袭

 被歼半数 俘敌官兵三千余人 残敌向南丰方向溃逃 其他敌军慌忙撤退 敌 人的第一次"围剿"遂被粉碎。

 “围剿”的敌人撤退以后红 1 方面军乘胜转入进攻至三月中旬在永丰、 乐安、南丰、广昌、宁都等县境内消灭了一些地主武装恢复和加强地方武 装发动和争取了几十万群众巩固和扩大了中央根据地为粉碎敌人第二次 "围剿"造志了有利条件。

 第二次反“围剿”

 应钦代行总司令职权兼陆海空军总司令南昌行营主任调集十八个师三个旅二十万人的兵力“以厚集兵力严密包围及取缓进为要旨”采取稳扎稳打、步步为营的作战方针积极部署对红 1 方面军的第二次"围剿"。

 19 路军由蔡廷锴代总指挥 辖第 60 师 蔡锴兼、戴戟第 61 师及第 12 师马昆第 34 旅由兴国向龙冈头、宁都进第 5路军由王金钰任总指挥辖上官云相第 47 师、公秉藩第 28 师、郭宗第 43 师、郝梦龄第 54 师、罗霖第 77 师由吉安、泰和、吉水、永丰东固、藤田方面进攻第 26 路军由孙连仲任总指挥辖第 25 师孙连兼、高树勋第 27 师、关树人骑 1 师由乐安、宜黄向东韶、小布进攻6 路军由朱绍良任总指挥辖胡祖玉第 5 师、毛炳文第 8 师、许克祥第 24 师、路孝忱新编第 13 师由南丰、八都向广昌、黄陂进攻。此外韩德勤第 52 师担任维护赣江交通和当地"清剿"三个航空队执行侦察和轰炸任务刘和鼎第 56 师归第 6 路军指挥出安远属宁化县、周志群新编第 14 旅出宁化、卢兴邦独立第 32 旅出连城和长汀、张贞第49 师出上杭和武平、香翰屏第 62 师出蕉岭防堵红军向东南转移。

 1 方面军仍是第 1、第 3 两个军团人数略有减少约三万余人 经过第一次反“围剿”的锻炼和胜利后的养精蓄锐斗志旺盛。毛泽东提出的诱敌深入的战略方针已为广大军民所认识和接受。在第一次反“围剿”胜利后根据地的党政军民从各方面进行了反“围剿”的准备。按照红 1 方面军总部三月二十三日的命令主力部队由根据地北部边缘的永丰、乐安、宜黄、

 南丰以南地区转移到广昌、石城、宁都、瑞金等地进行整顿、训练、筹款和做群众工作。在红军和人民中进行了广泛深入的政治动员召开了地方武装和赤卫军、少先队的工作会议对这些武装的任务、编制、训练、战术等问题都作了明确的规定要求各游击区以地方武装为骨干领导赤卫军、少先队运用游击战术积极执行扰、敌、堵敌、截敌、袭敌、诱敌、毒敌、捉敌、侦敌、饿敌、盲敌等十项任务配合主力红军歼灭敌人。这些就为取得反"围剿"的胜利创造了有利条件。

 日正式成立苏区中央局和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简称中央军委项英任中央局书记和军委主席 朱德任军委副主席和红 1 方面军总司令 毛泽东任军委副主席、总政治部主任和红 1 方面军政治委员。四月王明"左"倾冒险主义统治的党中央派出代表团到达中央苏区并参加中央局的领导工作。这种情况就在中央苏区领导层产生了分歧使第一次反"围剿"行之有效的战略战术受到干扰。对第二次反"围剿"的战略方针问题党中央曾指示"当着敌人力量尚未集中的时候我们必须利用优势兵力去击溃敌人的主力"。"红军总司令部在组织决战中采取诱敌深入苏区的策略在当时的阶段中年底及年初是正确的。如果力量对比上利于我们时我们应该扩展向白区的坚决进攻打碎敌人的生力军"。同时还提出 "遇必要时 可以抛弃旧的与组织新的苏维埃区域"。

 三月中旬至四月中旬在苏区中央局第一次扩大会议上有的又提出分兵退敌的方针对反攻先打哪路敌人问题有的主张先打敌蔡廷锴部也有的主张打朱绍良部。经过反复讨论才接受了毛泽东的正确主张仍然采取诱敌深入的战略方针。鉴于第 19 路军、第 26 路军和第 6 路军均为最强或较强之敌而第 5 路军的第 43、第 47、第54 师从北方新到第 28、第 77 师在第一次"围剿"中被红军打过对红军有畏惧心理战斗力较弱先打该敌容易取胜。同时我军如由东向西打则受赣江限制而从富田打起向东横扫可在闽赣交界的建宁、黎川、泰宁地区扩大根据地征集资财便于打破敌人的下一次"围剿"。因此决定采取由西向东横扫先打弱敌各个击破的作战方针。

 先后进至江背洞、龙冈头、富田、水南、严坊、招携、广昌等地。与此同时红军主力秘密转移到退却终点龙冈、上固、东固地区在东固地区为待机歼敌迫敌而居达二十五天。五月十三日敌王金钰所部第 28 师和第 47 师一个旅。开始向富田向东固前进。五月十六日至十七日我军在中洞、九寸岭地区包围歼灭敌第 28 师和第 47 师一个旅的大部。接着向东横扫于五月十九日在白沙歼敌第 43 师大部和第 47 师一个旅的残部余敌逃向永丰。五月二十二日在中村歼灭前来西援的敌第 27 师近一个旅。五月二十七日攻克广昌歼敌第 5 师一部师长胡祖玉受重伤毙命。五月三十一日突袭建宁歼敌第 56 师三个多团。从五月十六 日至三十一日红 1 方面横扫七百余里连打五个胜仗歼敌三万余人缴枪二万余支痛快淋漓地打破了敌人的第二次"围剿"。

 剿”后乘胜转入进攻分兵发动群众打土豪分田地筹粮筹款解放了赣东闽西的黎川、南丰、建宁、泰宁、宁化、长汀等广大地区进一步巩固和扩大了中央根据地。

 第三次反“围剿”

 着、日、英等国军事顾问到南昌就任“围剿”军总司令何应钦为前敌司令调集二十三个师另三个旅 约三十万人的兵力 准备发动第三次围剿” 。

 这次 “围剿”敌人采取长驱直入的作战方针企图先击破红主力捣毁我根据地然后再深入进行“清剿”。敌人组成左右两个集军何应钦兼左翼集团军总司令陈铭枢任右翼集团军总司令其部署左翼集团军指挥赵观涛第 6 师、罗卓英第11 师、陈诚第 14 师、周浑元 5 师、毛炳文第 8 师、许克祥第 24 师、蒋鼎文第9 师等从南城方面进寻求红军主力决战右翼集团军指挥蔡廷锴第 60 师、戴戟代第 61、韩德勤第 52 师、孙连仲第 25 师、高树勋第 27 师、上官云相第 47 师、郝龄第 54 师等从吉安、永丰、乐安方面深入我根据地"进剿"。另以立煌第 10 师和李延年攻城旅为总预备队策应左右两路军之作战以李杰第23 师、路孝忱第 79 师和骑 1 师等在樟树、宜黄、抚州、南城、黎一带分别担任“清剿”、守备及维护后方任务以公秉藩第 28 师、罗第 77 师和第 12 师马昆第 34 旅等担任拦阻我军西渡赣江任务以张贞第 9 师、刘和鼎第 56 师和周志群新编第 14 旅等在闽粤赣边防堵我军东进第 1 、第 3 、第 4 、第 5 、第 7 等航空队执行侦察、轰炸和运输任务。外还抽调李韫珩第 53 师进入江西准备开吉安待命。

 1 方面军仍是第 1 、第3 两军团只有三万人左右还没有得到休息和补充。根据这种情况方面总前委决定仍采取诱敌深入的战略方针以一部兵力在地方武装、赤卫、少先队的配合下迟滞敌人前进主力于七月十日前后从闽西地区发绕道千里回师赣南兴国地区适时转入反攻集中兵力各个歼敌破敌人的“围剿”。

 队路由北向献、由东向西进攻企图压迫我军于赣江东岸而消灭之。在敌压境的情况下方面军决定采取避敌主力打其虚弱的作战方针指挥军由兴国经万安突破富田一点然后由西向东向敌之后方联络线上横过去让敌主力深入赣南根据地置于无用之地。但正当红军向富田开进际被敌发觉敌第 11、第 14两师先我到达富田。在红军西临赣江东、南、北三面受敌的危急形势下总部决定改取中间突破向东面的莲塘、良村、黄陂方向突进。为隐蔽我军企图造成敌之错觉以红 35 军和红 12 军第 35 师伪装主力向赣江方向佯动主力于八月四日晚巧妙地通过鼎文师江背墟和蒋、蔡、韩崇贤之间四十里的空隙地带迅速移到莲塘地区。八月七日在莲塘歼敌第 47 师一个多旅接着在良村敌第 54 师大部八月十一日在黄陂歼敌第 8 师约四个团取得三战三捷的胜利。

 东取密集的大包围姿势接近了我军的集中地 -- 君埠以东地区。这时我以红 12 军欠第 35 师向乐安方向佯动将敌向东北方向引诱主力由敌军之间二十里间隙的大山中秘密越过返回兴国地区集中。待敌发现我军集结地域再向西进时我已休整半月而敌已被我拖得疲惫不堪无能为力不得不于九月初开始退却。我军乘敌退却之机进行追击除高兴圩一仗与敌第 60 师、第 61

 师打成对峙外于九月七日在老营盘歼敌第 9 师一个旅九月十五日在方石岭全歼敌第 52 师及第 9 师一部又打...

篇五:1932年的蒋介石发动围剿

会史各时期简述(五次反围剿和长征前)

 过程第一次反围剿1930年10月,蒋介石纠集10万兵力,采取“长驱直入,分进合击”的战术,对中央革命根据地发动大规模的“围剿”。红一方面军4万人在毛泽东的领导下,采取“诱敌深入”的作战方针,共歼敌1.5万多人,胜利地粉碎了敌人的第一次“围剿”。

 过程第二次反围剿1931年2月,国民党当局又调集20万军队,采取“稳扎稳打,步步为营”的战术,对中央革命根据地进行第二次“围剿”。红军3万人在毛泽东的指挥下,仍坚持“诱敌深入”的方针,集中兵力,各个歼灭。在5月中下旬,连续取得五场战斗的胜利,粉碎了敌人的第二次“围剿”。

 过程第三次反围剿1931年7月,蒋介石亲自任总司令,随带英、日、德军事顾问,率兵30万人,依仗重兵,采用“长驱直入”战术,分三路进攻中央革命根据地。红军依然使用“诱敌深入”的战略方针,“避敌主力,打其虚弱”,前后3个月,歼敌3万人,胜利地粉碎了敌人的第三次“围剿”。1932年7月,蒋又发动了对鄂豫皖根据地的进攻。由于张国焘的错误领导,红四方面军数战不利,被迫撤离根据地。与此同时,国民党10万军队还向湘鄂西根据地发动进攻。红三军团在夏曦等人的错误指挥下,伤亡惨重,被迫转移到黔东。

 过程第四次反围剿1932年底,国民党调集30个师的兵力,分三路向中央革命根据地发动第四次“围剿”。红军在周恩来和朱德的指挥下,根据毛泽东积极防御的战略思想,采取声东击西,大兵团伏击,集中优势兵力,坚决围歼的作战方针,消灭敌人3个师,取得了第四次反“围剿”的胜利。

 过程第五次反围剿1933年10月,蒋介石调集100万军队、200多架飞机,采用“三分军事,七分政治”的方针,向各革命根据地发动了第五次“围剿”。对中央根据地,蒋介石动用50万兵力,分路“围剿”中央红军。在王明“左”倾冒险主义思想的影响下,李德等人先推行“军事冒险主义”策略,后在敌人的猖狂进攻面前采取“拼命主义”,最后发展成“逃跑主义”,导致中央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失败。1934年10月,中央红军主力被迫退出中央革命根据地,突围转移,开始长征。

 广昌、建宁失守第五次反围剿广昌战役,是1934年4月上旬,第五次反“围剿”第三阶段,蒋介石集结11个师兵力,兵分两路向中央苏区重镇门户广昌进攻。广昌战役从4月10日打响至28日凌晨结束,最终红军被迫撤出,广昌失守。广昌失守后,在它的东面,红军还进行了保卫建宁的战斗。这里原来是红一方面军总部的所在地。红军作了坚决抵抗,仍未能抵御住国民党军队开始向中央苏区腹地推进,中央苏区的人力、物力日见匮乏,红军坚持内线作战已难以继续下去。国民党军队在攻占广昌、建宁后,气焰更盛。自7月上旬起,以31个师的兵力,从6个方向向中央革命根据地中心区域发起全面进攻。红军在博古、李德的命令下,采取“六路分兵”、“全线抵御”的方针,同节节推进的敌军展开阵地战,继续拼消耗。结果,哪一路都无法挡住对方优势兵力的推进。八月底,国民党军队占领广昌以南的重要阵地——驿前。红军的北部防线被突破,东线也被打开缺口,西线和南线日趋困难。

 温坊大捷第五次反围剿在四面告急的局势下,李德无计可施,抱病不管。朱德担负起在转移前支撑战争局面的指挥责任。由于李德不再过多地干涉前方战事,使朱德有可能部分地改变消极防御的错误战法,发挥红军打运动战的特长,1934年9月初,在东线取得了温坊大捷。1934年9月1日至3日,在朱德指挥下,红一军团、红九军团和独立第二十四师相配合,在这里接连打了两仗,给国民党东路军蒋鼎文部的李延年纵队以重创,歼敌4000多人,缴获大批武器弹药,使红军得到第五次反“围剿”苦战一年以来最大的一次补充,也是红军在第五次反“围剿”中打得最好的一仗。

 湘江血战第五次反围剿按照原定计划,中央红军准备转移到湖南西北部同红二、红六军团会合。国民党当局在红军西进的道路上布置了四道封锁线。敌人利用宽阔的湘江构成了第四道封锁线,红军前有湘江拦阻,左有广西军,右有河南军,后有中央军和广东军阀穷追不舍,处境万分险恶。1934年11月25日,中央军委发布抢渡湘江的作战命令,令中央红军分四路纵队,迅速抢渡湘江,通过敌第四道封锁线。26日,红1、3军团主力迅速前进,先头部队红2、4师各一部于27日在广西的兴安、全州间抢渡湘江,至当日晚,红军已控制了界首至屏山渡之间60华里长的湘江两岸。此时,军委纵队距最近的湘江渡河点只有80多公里,如果轻装急行军,一天即可赶到。可是,中央红军开始长征后,推行“左”倾错误方针的中共中央领导人又犯了退却中的逃跑主义错误,把战略转移变成了大搬家式的行动,带着笨重的机器,八万多人在山间小道上行进,拥挤不堪,行动迟缓,常常一夜只翻一个山坳。由于山路狭窄,加之后续部队携带着从苏区运出的大量物资,行动迟缓,每天只能走二三十公里,宝贵的机会白白地丧失了。11月29日,敌人向正在渡江的红军发起了进攻。两岸的红军战士,为掩护党中央安全过江,与优势的敌军展开了殊死决战。红军的阻击阵地上,炮弹和重磅炸弹的爆炸声不绝于耳,许多来不及构筑工事的战士们被震昏了,耳鼻出血。装备单一的红军要用血肉之躯抵挡敌人飞机和重炮的狂轰滥炸,战斗的残酷可想而知。但"保卫中央纵队安全渡江"的口号仍响彻在阵地上空。12月1日,战斗达到了白热化程度,敌人对我发动了全线进攻,企图夺回渡口,歼我于半渡中。这是生死存亡的一战,是意志的较量。狭路相逢勇者胜。红军将士硬是用刺刀、手榴弹打垮了敌军整连、整营的一次次进攻,湘江两岸洒下了无数红军将士的鲜血,渡口始终牢牢地掌握在红军手中。至当日17时,我中央机关和红军大部队终于拼死渡过了湘江。红军是在国民党湘军和桂军夹击下突破第四道封锁线湘江,湘江战役是中央红军突围以来最壮烈、最关键的一仗,我军与优势之敌苦战5昼夜,终于撕开了敌重兵设防的4道封锁线,粉碎了蒋介石围歼红军于湘江以东的企图。但红军也付出了极为惨重的代价。12月1日,中共中央、中革军委和直属机关渡过湘江。由长征出发到这时,中央红军从8.6万余人锐减到3万多人。

篇六:1932年的蒋介石发动围剿

次反“围剿”失败原因探析

  ——不以中共军事政策为主线 黄道炫

  1933-1934 年蒋介石对中央苏区发动第五次“围剿” 红军经过 1 年奋战未能打破敌人的“围剿” 被迫放弃中央根据地开始长征。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与当时“左”倾中央实行的军事政策有直接关系这一点已为历史学界广泛注意本文不予赘述。作为一场跨时 1 年交战双方各自拥有疆界、政权和社会组织的具有总体战性质的战争其成败因素当然非止一端。本文试对以往研究中未得到充分重视的因素做一初步探析。

 注对中共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原因以往研究多从军事方面予以说明。杨奎松的《中间地带的革命》 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 1991 年版 提供了一个从政治、 经济等方面加以全面研究的有价值的思路任保秋的《中央苏区第五次反“围剿”失利的经济原因》  《安徽史学》1996 年第 2 期也从经济层面做了初步的考察。国民党方面“围剿”成功原因各种有关著作多有涉及但专题研究论文鲜见资料的挖掘和具体的研究也有待深入。

 

  一、国民党方面的作战准备和作战方针

  第四次“围剿”失败后经过短暂休整蒋介石开始准备第五次“围剿” 。1933 年 7 月蒋介石在江西庐山开办陆军军官训练团分期分批训练中级以上军官。训练“惟一的目的就是要消灭赤匪所以一切的设施皆要以赤匪为对象” 注蒋介石 《军官训练团训练的要旨与方法》  《庐山训练集》  新中国出版社 1947 年版 第 18 页。

  。

 鉴于 “从前剿匪剿不了并不是我们武力不够 而是我们精神不良” 注 蒋介石 《时间为一切事业与生命之母》  《庐山训练集》 第 71 页。

 的教训训练团特别注重战斗、团结精神的教育。训练结果按蒋介石自己的说法 “因为时间过于短促对于学术科没有多大的进步但是各人的精神思想和所表现的仪容、态度、动作比两星期以前完全不同了” 注蒋介石 《时间为一切事业与生命之母》  《庐山训练集》 第 71 页。

  。同时彼此朝夕相处对来自各地方、各派别的军官“把眼前畛域派别的观念和频年交相火并的宿怨前隙不期然而然的消弭泯灭” 注《黄绍ó①回忆录》 广西人民出版社 1991 年版第 332 页。

  也发挥了一定作用。

 以红军为假想敌郑重其事开办庐山训练反映出蒋介石非常重视与红军的再次作战如他所说 “此次剿匪实关党国与本军之存亡不可以大意轻易出之” 注 《蒋介石致熊式辉等电》 1933 年 9 月 10 日 秦孝仪主编 《中华民国重要史料初编——对日抗战时期》绪编第 2 册台北中国国民党中央党史委员会 1984 年版第 397 页。

  。这和第一、二次“围剿”时视红军为“地方事件” 注李家白 《反共第一次“围剿”的源头之役》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编 《文史资料选辑》第 45 辑文史资料出版社1964 年版第 76 页。

  仅出动一些杂牌部队有重大差异。吸取前几次“围剿”失败的教训蒋介石将此次“围剿”定位为军事、政治、经济、社会的总体战基本原则为“三分军事七分政治” 即“用三分的力量作战用七分的力量来推行作战区的政治” 注 《剿匪成败与国家存亡》 张其昀主编 《先总统蒋公全集》第 1 册台北中国文化大学 1984 年版第209 页。

   “一方面要发挥军事的力量来摧毁土匪的武力一方面要加倍地运用种种方法消极地来摧毁土匪所有的组织及在民众中一切潜势力” 注 《推进剿匪区域政治工作的要点》  《先总统蒋公思想言论总集》第 11 卷台北中国国民党中央党史编纂委员会 1984 年版第 234 页。

  。秉持总体战的思路国民党方面采取了一系列政治、经济、社会政策严密统治、收揽人心。对苏区最具威胁的是封锁政策即通过实行严密的经济、交通和邮电封锁严禁粮秣、食盐、工业品和原材料等物资流入苏区断绝其与外界的联系。蒋介石判断“匪区数年以来农村受长期之扰乱人民无喘息之余地实已十室九空倘再予以严密封锁使其交通物质两相断绝则内无生产外无接济既不得活动又不能鼠窜困守一隅束手待毙” 注 《处理剿匪省份政治工作报告》下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委员长南昌行

 营 1934 年编印第 11 章第 1-2 页。

  。用心既狠且辣。

  随着对中共力量认识的变化蒋介石的战略方针也一改前几次“围剿”常犯的急躁冒进错误强调稳扎稳打层层推进。总的作战指导方针是“不先找匪之主力应以占领匪必争之要地为目的” 注 《蒋介石战字二一三号训令》 1933 年 10 月 17 日  《赣粤闽湘鄂北路剿匪军第三路军五次进剿战史》上第三路军总指挥部参谋处 1937 年印行第 3 章第 12页。

  即以严密的工事和碉堡层层推进通过缓慢但有效的占领方式压缩红军作战区域限制红军活动空间迫使红军进行真正的主力决战。这一战术的核心就是逼迫红军进行打资源、拼消耗、比人力的持久战国民党在这些方面都占有绝对优势。国民党军主攻部队第三路军作战方针明确规定 “本路军以消耗战之目的采断绝赤区脉络、限制匪之流窜、打破其游击战术、封锁围进之策略„„本战术取守势战略取攻势之原则步步为营处处筑碉匪来我守匪去我进。

 ” 注 《赣粤闽湘鄂北路剿匪军北路军第三路军作战计划》  《赣粤闽湘鄂北路剿匪军第三路军五次进剿战史》上第 3 章第 13 页。

 蒋介石采取稳健持久的作战方针实际是出于对红军灵活机动战术及坚强战斗精神的惧怕和无奈如他所说红军“总是以迂为直攻我不备避实击虚蹈瑕抵隙他只要晓得我们哪一点力量单弱哪一处防备不周不管有几远距离也不管是如何艰险的道路就是集结主力来突破一点或先派小的部队钻进来到处扰乱我们以牵制我们主力作战这就是他们的智谋而‘超巅越绝不畏险阻耐饥忍渴不避艰难’就是土匪惟一的惯技” 注蒋介石 《剿匪最重要的技能是什么》  《庐山训练集》 第 124 页。

  。在以快对快、以巧对巧的能力对抗中无法占据优势时退而避敌锋芒利用自身资源和人力优势一步步压迫对手通过所谓“逐渐消灭匪军的实力与资财” 注 《文件汇编》第 3 编赣粤闽湘鄂北路剿匪军北路军第三路军 1935 年印行第1852 页。

 达到战胜的目的是其无奈却不失明智的选择。为此蒋介石明确告诉部下 “土匪用种种巧妙的方法来骚扰我们我们只有先集结兵力坚筑工事用一个呆笨方法自己固守起来以后再找好的机会来消灭他土匪用声东击西摇旗呐喊以及种种虚声恫吓装模作样的巧妙方法来骚扰我们耳目打击我们的精神从而讨取便宜我们只有一概不管自己实实在在准备自己的实力强固自己的工事拿我们一切实在的东西来对付土匪一切虚伪的花样这就是所谓‘以拙制巧以实击虚’ 。

 ” 注蒋介石 《主动的精义与方法》  《庐山训练集》 第 196 页。

 蒋介石采取的这一战略战术在理论上并无过人之处他本人也承认这简直就是 18、19 世纪的古老战术注蒋介石 《军官训练团训练的要旨和训练的方法》 《庐山训练集》 第 19 页。蒋介石明确谈到 “我们现在以剿匪所最用得着的乃是十八世纪末与十九世纪初期拿破仑战争时代所用的战术。

 ”  但正如他所判断的 “匪区纵横不过五百方里。如我军每日能进展二里则不到一年可以完全占领匪区。

 ” 注 《蒋介石战字二一三号训令》 1933 年 10 月 17 日  《赣粤闽湘鄂北路剿匪军第三路军五次进剿战史》上第 3章第 12 页。

 战斗毕竟是以取胜为目的由于国民党掌握着物质和人力资源的绝对优势加上内外环境给了其从容展开的时间稳扎稳打步步推进虽然拙笨但却最有成算。

  为全力限制红军机动 尽力压缩红军的活动空间 使红军擅长的机动作战方式难以发挥除进军时注意稳扎稳打外国民党军大量构筑碉堡对红军活动区域实施封锁并截断红军的活动路线。蒋介石对碉堡建设十分重视强调“清剿各部到处以修碉筑堡为惟一要务” 注《蒋介石致贺国光电》 1933 年 7 月 28 日  《中华民国重要史料初编——对日抗战时期》绪编第 2 册第 391 页。

  硬性规定“每星期一连必须添筑一个以上之碉堡” 注 《蒋介石巧戌行战六手令》 1933 年 11 月 18 日  《赣粤闽湘鄂北路剿匪军第三路军五次进剿战史》上第 4 章第 21 页。

  。初期国民党军有些部队对构筑碉堡执行不力1933 年 11 月中旬红一军团为策应三军团发动的浒湾攻击战北上突破国民党军在见贤桥、永兴桥一带构筑的松散碉堡线令蒋介石为之震动。他连电前方要求改进碉堡配置增加密度 “封锁碉堡群之间隔不得过二里以上” 注 《蒋介石皓酉行战六手令》 1933 年 11 月 19 日  《赣粤闽湘

 鄂北路剿匪军第三路军五次进剿战史》 上 第 4 章 第 21 页。

   同时指示加强碉堡群之构筑形成重叠立体配置和相互间的有效火力配合。蒋介石严厉警告如构筑碉堡“再因循玩忽查出定以军法从事决不姑宽” 注 《蒋介石皓酉行战六手令》 1933 年 11 月 19 日  《赣粤闽湘鄂北路剿匪军第三路军五次进剿战史》 上 第 4 章 第 21 页。

  。

 在蒋介石一再督促下国民党军第五次“围剿”期间的作战和推进始终与堡垒修筑同步到 1934 年 4 月仅在江西就构筑各种碉堡 5300 余座注 《江西省保安处工作报告摘要》  《南昌行营召集第二次保安会议记录》 南昌行营 1934 年 6 月编印第 31 页。

  在福建构筑了 573 座注 《福建省保安处工作报告摘要》  《南昌行营召集第二次保安会议记录》 第 35 页。

  。

 “围剿”终结时其主攻部队北路军第三路军构筑碉堡 4244 座注 《本路军戡匪全战役中各部队构筑碉堡公路统计比较图》  《赣粤闽湘鄂北路剿匪军第三路军五次进剿战史》下附表。

  第六路军 922座注 《赣粤闽湘鄂剿匪军北路第六路军赣南围剿之役构筑碉堡一览表》  《剿匪纪实》上第六路军总指挥部 1937 年印行笫 35 页。

  为沟通碉群修筑公路 5000 余公里。大量的碉堡及其通连公路组成严密的封锁网既可弥补国民党军战斗精神的不足同时又针对红军缺少重武器、难以攻坚的弱点强己抑彼一箭双雕对红军机动作战造成相当困难。反“围剿”初期的硝石战役中红军集中一、三、五、七共 4 个军团 7 个师部队进攻硝石期望打破敌军“围剿”兵力部署但指挥作战的彭德怀回忆由于“当时黎川驻敌三四个师南城、南丰各约三个师硝石在这三点之间各隔三、四十里处在敌军堡垒群之中心。我转入敌堡垒群纵深之中完全失去机动余地几乎被敌歼灭” 注 《彭德怀自述》 人民出版社 1981年版第 185 页。

  。国民党方面战后总结该战役获胜主要原因也即“工事坚强” 注 《赣粤闽湘鄂北路剿匪军第三路军五次进剿战史》上第 2 章第 27 页。

  。林彪对碉堡战术也有很深印象 “敌人每到一地他立即进行筑垒以立定脚跟接着构筑联络堡、封锁线、马路以取得别的联络与策应„„在前进中如遇到我军稍有力或有力的阻滞时他立即停止向预定的目标前进而进行筑堡与防御的战斗。

 ” “这些方法都是着眼于使红军在政治军事上的优越条件困难充分运用而使他自己在物质上兵器的优点能极力发扬。

 ” 注林彪 《短促突击论》  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 《革命与战争》第 4 期1934 年 7 月。

 当时苏区内存在的“土围子”可侧面说明碉堡战术的效用。李德回忆他在苏区指挥作战时有一次经过“一个用岩石筑成的堡垒”  “堡垒的洞穴里驻有一个地主的民团因为他们有充足的粮食储备和水源所以能坚守至今” 。

 注 〔德〕奥托·布劳恩著 《中国纪事 1932-1939》 现代史料编刊社 1980 年版 第 61 页。

  这样依靠有利地形和坚固建筑形成的 “土围子” 在苏区并不鲜见有的坚持达三四年之久。单独的“土围子”在苏区范围内的坚持显示了红军缺少重武器因而难以攻坚的弱点。

  持久消耗、碉堡战术的核心是稳中求进在具体指挥作战时蒋介石坚决贯彻这一方针。“围剿”初期红军曾集中主力部队出击赣东资溪桥、硝石一带以红五军团牵动敌人红一、三军团准备在敌被牵动时实施突击这是红军擅长的一贯打法。但国民党军根据蒋的战略安排 “十分谨慎步步为营稳扎稳进很少出击” 注 《李志民回忆录》 解放军出版社 1993 年版第 227 页。

  结果红军既未能牵动敌人投入攻坚战后又无成算不得不撤出战场。广昌战役初期蒋介石明确指示陈诚 “我中路军主力不必求急进只要固守现地作成持...

推荐访问:1932年的蒋介石发动围剿 围剿 蒋介石 发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