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专业的新思文库网平台! 工作计划 工作总结 心得体会 事迹材料 述职报告 疫情防控 思想汇报 党课下载
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正文

高校师范生如何培养自身师德2篇

时间:2022-10-06 15:45:26 来源:网友投稿

高校师范生如何培养自身师德2篇高校师范生如何培养自身师德 2014年第11期(总第191期) 140思想理论教育导刊思想政治工作研究 立德树人背景下高校师范生的师德养成 汪 敏1 姜建忠2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高校师范生如何培养自身师德2篇,供大家参考。

高校师范生如何培养自身师德2篇

篇一:高校师范生如何培养自身师德

14 年第 11 期(总第 191 期)

 140 思想理论教育导刊思想政治工作研究

  立德树人背景下高校师范生的师德养成

 汪

 敏1

  姜建忠 2

 (1.闽南师范大学 教育科学学院,福建 漳州 363000;2.杭州师范大学 党委办公室,浙江 杭州 311121)

 [摘

 要]

 立德树人是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的教育根本任务,立德树人要求新时期的教师必须德才兼备。“立德树人”语境下注重师范生的师德养成有利于引导师范生认同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利于促进师范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有利于提升师范生及各级各类学校教师职业形象。可以通过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培养师范生的师德信仰,通过校园文化建设构建师范生的师德养成氛围,通过社会实践活动培养师范生的师德践行能力,通过完善师德评价机制增强师范生的师德自律能力。

 [关键词]

 立德树人;师范生;师德;养成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009-2528(2014)11-0140-004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从人才培养角度确立了现阶段教育工作的目标导向;提出“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高师德水平和业务能力,增强教师教书育人的荣誉感和责任感”,从师资建设角度确立了现阶段教师教育的培养任务。

 欲要树人,须先立德。高校是培养我国各级各类学校师资力量的主要阵地,培养师范生养成良好的职业道德修养,既是高校教育工作的重要任务,也是改善和提升我国教师职业形象的迫切需要。

 一、“立德树人”语境下高校师范生的 师德养成意义 1 .有利于引导师范生认同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利于引导师范生认同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习近平在视察孔子学院时指出,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我国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是对国家之德与个人之德和谐统一的一种价值追求。党的十八大从国家、社会和公民三个角度提出了“三个倡导”,进一步明确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念和内容,强调了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义,对于推动整个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建设,有着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青年学生承载着中华民族的希望和未来,高校师范生更是承担着培育一代代未来人才的民族重任。邓小平曾指出,学校能否为社会主义建设培养合格人才,培养全面发展和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关键在于教师。

 [1](P64) 如何在青年人中树立和培育“三个倡导”,习近平强调要从勤学、修德、明辨和笃行上下功夫。教育部部长袁贵仁认为,勤学是前提,修德是基础,明辨是保障,笃行是关键。[2] 对于高校师范生来说,要使其认同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首要任务即是夯实修德基础,注重师范生的公民基本道德和教师职业道德的培养。我们要通过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培养师范生养成基本的道德观,只有先成为合格的公民才可能成为合格的教师;要通过学科课程与活动课程,培养师范生的教育教学能力,只有具备了精湛的教育专业能力,才能够科学、合理、有效地开展教书育人活动;要通过校园文化建设和社会实践活动课程,使师范生在德育实践和社会服务等活动中将“德高为师,身正为范”的师德理念真正内化到自身教育理念之中。

 2014 年第 11 期(总第 191 期)

 141 思想理论教育导刊 思想政治工作研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高等师范院校的培育和践行,离不开立德树人的教育根本任务的政策引导,离不开高校教师职业道德的养成教育。

 2 .有利于促进师范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有利于促进师范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马克思在《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一文中提出,青年人在选择职业时,不应认为人类幸福和自身完美之间是敌对和相互冲突的,而是只有为了同时代人的完美和幸福而工作,才能使自己过得完美。

 [3](P7)在马克思看来,青年人择业时首先要考虑自己内在的职业渴望,因为只有自己认同的并为此充满热情的职业,才会为之去努力和奋斗,才能始终不会“情绪低落”;其次应当权衡人类幸福和个人幸福之间的关系,认为个体的幸福与全人类的幸福是不可分割的。马克思青年时期的这段论述时至今日仍然对青年人择业具有精神引领意义和实践参考价值。

 据调查,高校在读师范生在选择就读师范专业时,其从事教育工作的心理动机并不稳定。有的师范生是根据父母的意愿填报了师范专业,有的师范生选择师范专业是因为教师工作和收入稳定,还有的师范生说不出自己当初的选择依据。即使是因为热爱教育事业而选择该专业,其在师范学习的过程中,也有部分人发生了心理变化。根据心理学相关原理,动机是人类行为的某种动力,它能够引发活动并推动和引导主体朝着目标努力,并且使主体具有坚持下去的信心和能力。因此,要培养并稳固师范生正确的从教理念,就需要培养师范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而正确“三观”的培养,离不开对师范生进行爱岗敬业、热爱学生、严谨治学和依法治教等师德素养的培育。

 3 .有利于提升师范生及各级各类学校教师职业形象.有利于提升师范生及各级各类学校教师职业形象

 2013 年底,教育部发布了《中小学教师违反职业道德行为处理办法》,规定了教师违反职业道德的十种情形和处理办法。《办法》规定了教师职业道德的底线,列举了师德禁区,因此被称为“师德红线”。师德红线的划定,是基于近年来媒体频频报道的部分教师“失德”行为。在信息社会里,教育信息无论是正面或是负面,往往都能在最短的时间里得到快速传播和扩散,一些关于教师“失德”等负面信息的广为传播,给教师职业形象带来了极大的损害。师德红线的划定,只是指出了教师职业道德的下限,但是要改变教师形象被妖魔化的现状,还需要我们从正面角度,培养出德才兼备的师资队伍,树立积极阳光的教师职业形象,才能够使教师职业重归“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行列。

 师范阶段,即教师教育的职前教育阶段,是教师职业道德素养养成的重要阶段。高校师范生年轻且充满活力,他们的世界观、人生观和道德观都还不够稳定。如何利用职前教育阶段的理论学习和实践活动,培养师范生形成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勤勉踏实的责任意识,是高校的重要课题。培养师范生具有良好的师德,能够提高我们的师资培养水平,增加预备师资力量的含金量,提高我国整体教师队伍的形象。

 二、“立德树人”背景下高校师范生的 师德养成路径 1 .通过思想政治理论课培养师范生的师德信仰

 在普通高校师范生培养方案中,“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中国近现代史纲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和“形势与政策”等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是作为公共必修课程开设的,且每周都有 2 — 3课时的课堂理论教学时间。

 2012 年,随着《教师教育专业标准》的颁布,《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也成为师范专业学生的必修课。此外,与师德相关的课程还散见于教育政策与法规及德育课等课程里。从理论上来看,师德相关课程在师范生培养方案中已占有相当比例,在课程体系中居于重要地位;但从实践层面看,要使师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相互融合,需要更加注重教学途径与方法的选择,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理论说服力和实际教育效果。

 首先,在教学内容上,应当注重理论教育与社会时事的结合。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为例,虽然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很多观点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有着强大的指导作用,但是如何使马克思主义经典理论的学习不要只停留在字意理解上,而是内化到师范生的内心中去,是当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要任务。我们既要宣讲马克思主

 2014 年第 11 期(总第 191 期)

 142 思想理论教育导刊思想政治工作研究

 义的经典理论,又要结合社会时事,使师范生能够通过所听、所闻和所见,以理论观照现实,从而形成正确的观念。

 其次,在教学方法上,应当注重情感教育与信仰教育的结合。情感教育强调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注重以情动人,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有学者以“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为例,提出了情境模拟、遗址实践、主题实践和媒体教学等情感教学方法在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中的运用,[4] 有一定借鉴价值。但是情感教学法在思想政治理论课中的有效运用,需要以师范生建立了崇高的信仰教育为前提,否则情感失去了根基,也就不能产生共鸣作用。高校对师范生的信仰教育,可以通过专题讲座、主题辩论等理论课程与志愿服务、教育实践等方式进行。

 再次,在课程目标上,应当注重整体师德水平与个体师德素养的结合。注重整体师德水平是指以全体的师范生作为思想教育对象,注重培养全体师范生的道德水平和师德意识。因为每一个师范生,今后都有可能成为中小学生的人生引路人和学习指导者,我们不能对每一位可能成为教师的师范生的师德培养掉以轻心。注重个体师德素养是指,在面向全体师范生通过思想政治理论课程进行师德培养的过程中,注重每一个师范生的个体师德素养的养成,这包括师范生个体的从教志趣、思想理论水平、教育理念水平和教师专业技能等影响师德水平的所有因素。

 2 .通过校园文化建设构建师范生的师德养成氛围

 校园文化作为一种文化形态,在大学校园里有着更为广阔的实施空间和影响力。校园文化不仅能够丰富高校学生的课余生活,而且会影响师范生的价值观和道德观,是高校培养师范生师德不可忽视的隐性课程。校园文化建设从理论上说,包括物质文化建设、精神文化建设和制度文化建设等内容。

 物质文化建设方面,高校可以通过精心设计,充分利用校园的每一个空间,为师范生提供学习、交流和实践的场地;也可以通过一些主题参与活动,让师范生参与到校园物质建设的方案设计或方案执行中去,在师范生力所能及的范围内,为他们提供一些自己亲身参与的校园建设机会,比如设计宣传栏的位置、形状,自己动手搭建文化角之类的活动。类似的活动,不仅能够使师范生充分发挥自身的创意优势,锻炼动手能力,还能够在活动执行过程中提高师范生的审美品味,并激发其热爱母校的感情。

 精神文化建设方面,高校可以在师范生中发起关于校风、教风和学风建设的讨论。好的校风不仅能够净化校园学习风气,还能够激发师范生追求高尚理想与高尚品质的动力;而高校优良的教风,不仅能够使师范生从教师的文化水平和教育知识中汲取营养,还能够从优秀教师身上感受和学习到责任意识与道德品质;学风方面,严谨与活泼兼有的优良学风,不仅可以提升师范生的学习成绩,而且能够营造积极上进的学习氛围,并进而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学风建设可以通过知识竞赛、专项技能比赛等形式进行。

 制度文化建设方面,高校可以在当前全国高校制订大学章程的热潮下,引导师范生通过学生团委活动或是社团活动,开展学生社团章程制定、宿舍章程制定与班级学习章程制定等活动。类似相关活动能够激发师范生的主人翁意识,增强师范生的规则意识,进而提高师范生的自律意识与法制意识。

 3 .通过社会实践活动课程培养师范生的师德践行能力.通过社会实践活动课程培养师范生的师德践行能力

 《教育部关于大力推进教师教育课程改革的意见》指出,高校要开展丰富多彩的师范生素质培养和竞赛活动,重视塑造未来教师的人格魅力,要加强教师职业道德教育。与师德相关的师范生素质培养和竞赛活动的途径,可以通过以下几种方式开展:

 首先,通过学校的社团活动或兴趣小组,培养学生的教育综合能力。比如,高校可以开展旨在培养师范生组织管理能力、课堂教学能力、人际沟通能力和演讲、书法等教学基本功等能力的活动项目。既可以以兴趣小组的形式开展,也可以以竞赛活动形式开展。师范生教育综合能力的养成是师德养成的重要条件,善于管理和善于沟通这些综合能力能够为师范生的师德养成打下坚实的能力基础。

 其次,通过志愿者等社会服务活动,培养师范生的教育服务意识与教育服务能力。据调查,现行高校培养体系中的师范生志愿服务这一内容,在操作方面还有较大的改善空间。比如,志愿服务对象与志愿服务方式,高校应当与服务单位与服务对象做好沟通,并请师范生参与到服务计划的制订中来,

 2014 年第 11 期(总第 191 期)

 143 思想理论教育导刊 思想政治工作研究才能够避免服务者与服务对象沟通障碍或是相互抵触的现象。据我们对师范生的调查访谈得知,师范生更愿意参加和专业相关的、能够发挥自身专业知识和锻炼专业能力的多样化的志愿服务工作。那么如何使志愿者与被服务对象以及高校和社会都满意呢?我们认为今后高校可以在志愿服务活动的目的、形式、方案和结果考评上,充分尊重参与各方意见,以真正达到志愿服务的目的。

 再次,通过教育见习与实习,引导师范生将理论应用于实践,从实际教育环境中体验师德的具体表现,形成自己的师德观。高校可以在教育见习与实习任务中,安排与师德相关的调研报告或是主题讨论,并计算学分;也可以通过教育见习与实习活动,在优秀实习生的条件中增设师德内容,以促进师范生师德能力的实际养成。

 4 .通过完善师德评价机制增强师范生的师德自律能力.通过完善师德评价机制增强师范生的师德自律能力

 马克思指出:“一个选择了自己所珍视的职业的人,一想到他可能不称职时就会战战兢兢 —— 这种人单是因为他在社会上所居地位是高尚的,他也就会使自己的行为保持高尚。”[3](P7) 马克思的理论用于师范生的培养教育,从逻辑学的角度,可以这样理解:师范生若要具备良好的师德修养,那么他必须具备珍视教育事业、约束自我行为...

篇二:高校师范生如何培养自身师德

学院学报 第 5 期 2019 年“新师范”背景下师范生师德培育途径刘晓颖(岭南师范学院 化学化工学院,广东 湛江 524048)摘 要:师德是教师素质的核心,师范生是教师队伍的主要后备力量,师范生的师德水平极大程度影响着我国未来教育的高度。当前对师范生的师德培育工作力度不够,师范生的师德意识已出现弱化趋势。“新师范”建设下,师范生师德培育工作被提到了新的高度。师范生师德培育工作需由高校牵头,多方共建,形成师德培育的强大合力,贯穿师范生成长就业全过程,引导师范生通过学校教育、自我觉醒、实践锻炼等途径逐步养成高尚的师德。关键词:

 “新师范”;师范生;师德培育;途径中图分类号:G6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831X(2019)05-0072-5师德是教师应具备的基本素养和职业道德,理想信念、道德情操、仁爱之心、家园情怀同处在“师德”这一语义场中,是指导教学工作朝正确方向发展的必要保障。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指出, “评价教师队伍素质的第一标准应该是师德师风”。如果说学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追梦人,教师就是筑梦人,师范生是教师队伍的主要后备力量,他们的师德水平决定着国家未来的教育质量和民族的前途命运。随着相关政策的陆续出台和民众对教师从业者期望值的不断提升,提高师范生的师德水平,培养具有道德规范和教育情怀的教师队伍后备军,越来越成为高等师范院校关注的重要问题。一、师范生师德培育现状师范生是教师队伍的后备军,在高考录取时分数相对较高,素质整体较好。但从现实表现来看,师范生的师德意识普遍不足,仅是为了当老师,却不知当老师为了什么、怎样当好一个老师,在对师范生的培养中,师德培育工作也长期处于缺席状态。(一)高校关于师范生师德培育体系不健全对师范生开展师德教育是体现师范类院校本质属性、实现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根本途径,对师范生职业发展和学校育人体系的完善具有指导意义和现实意义,但目前高校的师范生师德培育体系尚不健全,主要体现在制度、内容和方式上。上层建筑方面,高校目前普遍缺乏对师范生师德培育的意识,未有关于师范生师德培育的相关政策,更多关注点在教职工的师德培育,没有制定师范生师德培育及管理办法等文件,对师范生师德培育工作的统筹管理工作不到位。在“新师范”建设要求下,部分高校成立了教师教育学院,但只将其作为个别专业培养的普通二级教学单位,未承担起师范生师德培育的职能。关于师德的内容零散分布在“思想道德基础与法律修养” “教育学” “心理学”等课程中,师范生的政治站位不高,对相关法律了解较少,缺乏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切身实践,且师德培育主要集中通过授课方式进行。(二)用人单位对师范生师德水平没有明确规定教师的师德是实现立德树人的重要条件,教师的职业特点要求教师必须是道德高尚的人。各级学校在招聘时,对师范生的学历、绩点、资质等方面均有明确要求,但未对师德做出明确规定,导致部分教师有才无德,以致教师失德失范事件的发生。正确的职业观不是短期内树立起来的,用人收稿日期:2019-05-26作者简介:刘晓颖(1990-),女,河北文安人,岭南师范学院助教,主要从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9 年 10 月第19卷第5期Oct.2019Vol.19,No.5Journal of Hunan First Normal University湖南 学院学报72

 第 5 期 2019 年单位将师德培育的重点放在新教师入职培训上,而忽视了严把入口关,这一做法降低了教师队伍的纯洁性,加大了后期师德建设工作的难度,同时把师范生指向了只要学习好就不难找工作的误区。(三)社会上多元价值观负面冲击师范生的职业认同随着改革开放不断深入和社会经济不断发展,社会上功利主义、享乐主义等价值观涌现并冲击着青年的价值选择。师范生多处在 20 岁前后这一年龄段,由于社会阅历有限、理性思辨能力不足、喜欢从众和求新等原因,极易被不良价值观影响,当前师范生的职业道德已出现弱化趋势。各类媒体和影视作品是师范生接触多元价值观的主要渠道,近年来关于教师题材的影视作品相对不足,很少有歌颂师德的作品进入主流放映渠道,一些质量粗糙、价值取向偏颇的文字和视频以迎合大学生群体的需要和心理为手段,从一定角度解释并鼓励某种自发行为,使大学生接受一些片面的甚至虚假的信息,由此逐步渗透到他们的思想和行动中,动摇大学生的“三观”和信仰。例如, “穷教书匠”就是对教师职业的一种嘲讽。未经过师德培育的师范生极有可能认为当老师没前途,不如当“网红”,毕业后选择“转行干赚钱的”,这既浪费了国家师范生的名额和教育资源,也不利于教师行业的健康发展和师范生培养工作的正常开展。(四)家庭教育中师德培育缺失习近平总书记曾谈到“无论时代如何变化,无论经济社会如何发展,对一个社会来说,家庭的生活依托都不可替代,家庭的社会功能都不可替代,家庭的文明作用都不可替代”。家庭教育极大程度影响每个人的成长和发展,但现有的家庭教育中较少涉及师德培育。部分父母引导孩子报读师范专业时,看中的是师范生好就业、福利好等优势,对孩子职业生涯的发展没有做出相应规划,对目标职业所需技能和职业道德了解较少。师范生入学前未接触过师德培育教育,入学后则需要花较长时间培养职业认同感和学习兴趣,不利于打牢专业基础。二、 “新师范”概念的提出2018 年 2 月,广东省教育厅出台了《广东“新师范”建设实施方案》(下称《方案》),提出了十大重要举措和三大保障措施,明确到 2020 年形成在全国具有影响力的教师教育广东新模式。“新师范”建设是广东教育系统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具体实践,是破解当前广东教师教育改革深层次问题的有效方法和路径。“新师范”建设重视师德的培养,将“实施师德养成教育工程”放到十大重要举措的第二位。以“新师范”为引领,全面深化广东教师教育,教师队伍建设是关键,而师德培育则是队伍建设的重要一环。“新师范”建设应当建立在“立德树人”的语境下,注重师范生的师德养成,引导师范生认同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1] 。三、 “新师范”背景下加强对师范生的师德培育的意义师范生是未来的教师,不论是在大学期间还是入职以后都在大学生群体中和社会上具有较大影响力。另外,师德的养成对教师职业意识、职业认同感、职业理想与信念具有深化作用 [2] 。(一)帮助师范生树立职业理想信念,激发学习动力《资治通鉴》有云:

 “经师易得,人师难求。”教师贵在以高尚的人格修养和正确的价值观塑造人,而非仅仅教授知识。师范生提早树立职业理想信念,不仅是成为“人师”的必要步骤,也是扎实掌握职业技能的内在动力。只有树立了正确职业理想信念的师范生,才会在大学阶段脚踏实地、奋发向上,才会在传道授业中不断自我提升,形成对学生的良性影响。据调查,相当部分师范生在选择师范专业的时候,不是出于对教师岗位的向往,而是基于对良好工作环境、较好福利和寒暑假的向往,甚至是在父母干预的情况下选择了师范专业,缺乏正确的职业理想信念,入学后,缺少学习动力,对知识的把握抱着不求甚解的态度,毕业后无法真正投身教育事业。“学高为师,身正为范”一名优秀教师须有一定的知识储备,而知识储备是一个漫长、有连续性的过程,缺乏学习动力直接导致无法扎实掌握所学知识,进而动摇教师的立身之本。因而加强对师范生的师德培育,帮助他们树立职业理想信念,激发师范生的学习动力,有利于师范生为今后职业生涯的发展打下坚实基础。(二)有利于培养师范生服务基层的教育情怀,平衡教育资源《方案》提出,支持部分院校面向所在区域培刘晓颖:

 “新师范”背景下师范生师德培育途径73

 湖南 学院学报 第 5 期 2019 年养义务阶段学校教师,这是高校参加教育扶贫的新途径。新时代我国教育的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群众要求享受高质量教育的迫切需求与当前我国优质教育资源短缺且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矛盾 [3] 。按《方案》要求,这一部分义务阶段学校教师将面向经济欠发达的乡镇就业。为防止师范生毕业后不愿到基层就业,违背人才培养初衷,有必要在大学期间加强对师范生的师德培育,增强师范生的感恩意识以及对乡镇教育的使命感,引导师范生树立服务基层的教育情怀,减轻城市就业压力的同时平衡教育资源,真正实现乡村教师“下得去、留得住、教得好、长得高”。(三)是顺应时代要求的必然选择师范生师德培育应紧跟时代步伐,与教育的整体改革发展相一致。2012 年 8 月,《国务院关于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提出要加强教师思想政治教育和师德建设。2013 年 9 月,《关于建立中小学师德建设长效机制的意见》指出要创新师德教育。2018 年初,《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将“突出师德”作为改革原则之一,指出要“引导广大教师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以德育德”。随后,教育部又将 2018 年教师节主题定为“弘扬高尚师德,潜心立德树人”。师德一词多次出现,充分说明了师德培育工作的重要性、必要性和时代选择性。(四)符合社会对教师角色的期待自古以来,中华民族就有尊师的优良传统,但近年来个别教师道德败坏、贪赃枉法等失德失范事件时有发生,这些有悖师德的个体事件引发了较广舆论,也引发了公众对教师队伍素质的质疑。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指出, “教师承载着传播知识、传播思想、传播真理,塑造灵魂、塑造生命、塑造新人的时代重任”[4] 。为实现《方案》提出的建设目标,维护教师队伍的先进性和纯洁性,保障教师队伍具备肩负时代重任的素养,使广大民众继续尊师重道,吸引优秀学生进入师范生队伍,我们急需加强对师范生的师德培育。四、 “新师范”背景下师范生师德培育的途径探究师德是教师工作的指明灯,但师德对于师范生而言不是与生俱来的。习近平总书记表示,好老师是在教学管理实践中、在教育改革发展中锻炼成长起来的。“新师范”背景下,师范生师德培育工作需由高校牵头,多方共建,形成师德培育的强大合力,贯穿师范生成长就业全过程,引导师范生通过学校教育、自我觉醒、实践锻炼等途径逐步养成高尚的师德。(一)高校应完善师范生师德培育机制师范生在大学学习的阶段,价值观处于初步形成的状态,容易受到正面或负面价值观的影响,且师范生在大学期间的主要工作是学习,对知识的接受和消化能力都比较强。因此,高校背负培育师德、引导师范生树立正确职业观和价值观的主要责任,落实师范生师德培育工作是高校完成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必要环节。第一,在制度上,首先高校应高度重视师德培育工作,不断完善师范生培养机制,并根据校情出台师德培育及管理办法等,加强对师范生师德培育工作的统筹管理,从宏观上把握师德培育的方向。其次,设立师德培育小组,抽选二级学院德才兼备、教龄较长的教师负责师范生的师德培育、培育成果评定等工作,并担任师范生师德培育导师。再次,建立师德考核档案制度,由辅导员和班主任担任师德培育助理导师,形成对师范生日常表现和师德培育系列活动参与情况的客观、动态评价,毕业后放入档案。此外,继续完善教师教育学院的职能,从统筹学校教师教育学科师资队伍建设逐渐扩大到统筹学校师范生队伍建设,以培养高校教师的标准要求师范生。第二,在内容上,首先,高校应带领师范生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引导师范生牢固树立“四个意识”,明确自身承担的时代责任和历史使命。其次,增设相关课程,落实法律法规教育,进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等相关法律法规的专题学习,促使师范生深入了解相关法律知识和行为规范,进一步提高师范生的法律素养和依法执教意识。最后,在就业指导课上,着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着重阐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深刻内涵,促进师范生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捍卫者、实践者,切实担负起学生健康成长指导者和引路人的责任;同时,加大心理健康教育力度,引导师范生应用心理学知识正确应对工作、生活方面压力,增设家国情怀教育环节,内化和提升师范生师德认同。第三,在方式上,高校应创新师德培育的方式方法,使师德培育的内容多渠道、多层次影响师范生。首先,高校可以以教育实习、社会实践为载体,74

 第 5 期 2019 年为师范生提供具体化的体验路径,激发师范生教育成就感与幸福感,拓宽师德培育平台。其次,开设科学道德与学风建设、师德养成等专题讲座、教师教育文化节等活动,毕业前组织师范生进行离校入职宣誓并签署师德师风承诺书,培养师范生的职业责任感和使命感。此外,高校应拓展宣传渠道,形成师德培育氛围。发掘校内教师、师范生师德先进典型,树立榜样,广泛宣传,在校园内营造良好的师德学习氛围。例如,在校园广播中,去娱乐化,定期播出先进教师事迹,诵读师德征文比赛获奖作品,弘扬高尚师德;在校园宣传橱窗中张贴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教师行业相关法律的细致图解,提高师范生的思想政治站位和言行规范性;借助校园文化景观石雕、植被等传播和培育师德,潜移默化影响师范生的精神风貌和行为举止,促进师德升华。(二)用人单位联合高校实现师德培育终身化师德不是一项技能,不具有终身稳定性,师德培育是一个动态、长期的过程,单靠高校短期培养无法实现教师队伍师德水平的稳步提升,需要用人单位和高校的密切配合。用人单位是师范生长期成长和服务社会的沃土,也是检验高校培养成果的平台,有责任规范用人标准,...

推荐访问:高校师范生如何培养自身师德 师范生 师德 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