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专业的新思文库网平台! 工作计划 工作总结 心得体会 事迹材料 述职报告 疫情防控 思想汇报 党课下载
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正文

河南省科技创新委员会10篇

时间:2022-10-06 20:20:20 来源:网友投稿

河南省科技创新委员会10篇河南省科技创新委员会 学校代码10459学号或申请号201712012010090密级硕士学位论文河南省科技创新能力评价研究作者姓名:高一帆导师姓名:郭国峰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河南省科技创新委员会10篇,供大家参考。

河南省科技创新委员会10篇

篇一:河南省科技创新委员会

校 代 码 10459学号或申请号 201712012010090密 级硕 士 学 位 论 文河南省科技创新能力评价研究作 者 姓 名:高一帆导 师 姓 名:郭国峰 教授学 科 门 类:经济学专 业 名 称:统计学培 养 院 系:商学院完 成 时 间:2020 年 6 月 万方数据

 Athesis submitted toZhengzhou Universityfor the degree of MasterResearch on evaluation of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innovation ability of Henan provinceBy GAO Yi-fanSupervisor:Professor GUO Guo-fengStatisticalBusiness SchoolMay, 2019万方数据

 学位论文原创性声明本人郑重声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本人在导师的指导下,独立进行研究所取得的成果。除文中已经注明引用的内容外,本论文不包含任何其他个人或集体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科研成果。对本文的研究作出重要贡献的个人和集体,均已在文中以明确方式标明。本声明的法律责任由本人承担。学位论文作者:日期:

 年 月 日学位论文使用授权声明本人在导师指导下完成的论文及相关的职务作品,知识产权归属郑州大学。根据郑州大学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同意学校保留或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和电子版,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本人授权郑州大学可以将本学位论文的全部或部分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检索,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者其他复制手段保存论文和汇编本学位论文。本人离校后发表、使用学位论文或与该学位论文直接相关的学术论文或成果时,第一署名单位仍然为郑州大学。保密论文在解密后应遵守此规定学位论文作者:日期:

 年 月万方数据

 I摘要科技创新有助于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提高人们生活质量,党的十八大、十九大均强调了科技创新的重要性。河南省也高度重视科技创新,支持开展科技创新活动,科技创新在经济生活中所起的作用日渐凸显。对河南省的科技创新能力进行评价研究,分析河南省科技创新存在的问题,对进一步提高河南省科技创新能力具有重要意义。通过深入研究科技创新能力的内涵,结合河南省现状、《中国区域科技创新评价报告》中构建的指标体系等文献资料,在指标数据可获得的基础上,本文从科技创新投入、科技创新产出、科技创新环境和科技创新成效四个方面选取 16 个指标,构建了评价指标体系,并采用纵横向拉开档次法,利用 2014-2018年全国 30 个省份(西藏除外)和河南省 18 个地市的相关数据,对河南省整体和 18 个地市的科技创新能力进行动态评价。结果显示:2018 年,河南省虽然排名第 13,但科技创新能力仍处于 30 个省份平均水平之下,与东部地区大多数省份差距较大,在中部地区处于下游水平;2014-2018 年,河南省的科技创新能力属于向前的亚稳步发展,排名在这五年间呈现先降后升的趋势,在近两年有了明显的提升;2018 年,在河南省的 18 个地市中,郑州的科技创新能力最强,且领先优势十分明显,而豫东和豫南地区六个地市的科技创新能力明显偏弱;2014-2018 年,河南省 18 个地市的科技创新能力变化不大,郑州始终保持着明显的领先优势,洛阳和济源属于稳步发展,排名分别为第 2、第 3,豫东和豫南地区六个地市的科技创新能力虽然发展比较平稳,但排名始终落后。基于评价结果,分析了河南省科技创新存在科技创新投入不足、科技创新环境较差、科技创新成效不显著、河南内部发展不平衡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分别是加大科技创新投入力度、优化科技创新环境、增强科技创新成效、加强各地市间的互动合作。本文在深入研究科技创新能力内涵的基础上,结合河南省现状和相关文献资料,构建了一套包括科技创新成效在内的评价指标体系,有助于全面的测度河南省的科技创新能力,同时借助纵横向拉开档次法,将时间和地区综合起来,动态的评价河南省的科技创新能力,对其他地区全面、多角度的测度科技创新万方数据

 II能力有一定的借鉴意义。关键词:河南省;科技创新;纵横向拉开档次法万方数据

 IIIAbstract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is conducive to promoting high-quality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improving the quality of people"s lives. The importance of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was emphasized at the 18th and 19th nationalcongresses of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Henan province also attaches greatimportance to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and supports scientific and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activities.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plays anincreasingly prominent role in economic life. It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to furtherimprove the ability of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in Henan province toevaluate and study the ability of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and analyzethe existing problems of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Through in-depth study of the connotation of the innovation ability of scienceand technology, combining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Henan province and the indexsystem constructed in the evaluation report on regional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innovation in China,on the basis of the index data can be obtained, This paper selects16 indicators from four aspects: input, output, environment and effect of scientificand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to constructs the evaluation index system, and thehorizontal and vertical grade method is adopted to dynamically evaluate the scientificand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ability of Henan province by using the relevant data of30 provinces (except Xizang) and 18 cities in Henan province from 2014 to 2018.Theresults show that in 2018, although Henan province ranks 13th, its scientific and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ability is still below the average level of the 30 provinces,the ability of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is quite different from mostprovinces in the eastern region, and it is at the downstream level in the centralregion.From 2014 to 2018, the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ability ofHenan province has been developing steadily. The ranking has shown a trend ofdecreasing first and then rising in the past five years, and has improved significantlyin the past two years. In 2018, among the 18 cities in Henan province, Zhengzhou hasthe strongest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ability and its leading advantage万方数据

 IVis very obvious, while the six cities in the east and south of Henan province have theweak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ability. From 2014 to 2018, the scientificand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ability of 18 cities in Henan province has not changedmuch, Zhengzhou has always maintained an obvious leading edge. Luoyang andJiyuan have been developing steadily, ranking 2nd and 3rd respectively. Although the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ability of six cities in eastern and southernHenan has been developing steadily, they still lag behind in the ranking. Based on theevaluation results,This paper analyzes the existence of four problems in scientific and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in Henan province, which are insufficient investment in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poor environment for scientific and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insignificant achievements in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innovation, and unbalanced development in Henan province. and suggestions are putforward, which include increasing investment in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innovation, optimizing the environment for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enhancing the effectiveness of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andstrengthening the interaction and cooperation between cities and regions.On the basis of in-depth study of the connotation of the ability of scientific and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combined with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Henan province andrelevant literature, This paper constructs a set of evaluation index system includingthe effectiveness of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which is helpful tocomprehensively measure the ability of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inHenan province.and this paper uses the horizontal and vertical grade method tointegrate time and region to dynamically evaluate the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abilityof Henan province.what has certain reference significance to the comprehensivemeasurement of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ability in other regions.Key words: Henan province;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Horizontal and vertical grade method万方数据

 V目录摘要............................................................................................................. IAbstract.................................................................................................III目录............................................................................................................. V图和附表清单.......................................................................................VIII第一章 绪论...............................................................................................1第一节 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 1一 研究背景......................................................................................................................1二 研究意义......................................................................................................................2第二节 国内外文献综述...................................................................................... 2一 国外文献综述..............................................................................................................2二 国内文献综述..............................................................................................................3第三节 研究内容及框架...................................................................................... 5一 研究内容......................................................................................................................5二 研究框架......................................................................................................................6第四节 研究方法及创新点.................................................................................. 6一 研究方法......................................................................................................................7二 创新点.......................................................................................................................... 7第二章 河南省科技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及评价方法的选择9第一节 科技创新能力的内涵.............................................................................. 9第二节 河南省科技创新能力现状分析............................................................ 10一 河南省科技创新投入能力现状................................................................................10二 河南省科技创新产出能力现状................................................................................11万方数据

 VI三 河南省科技创新环境现状........................................................................................11四 河南省科技创新成效现状........................................................................................12第三节 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篇二:河南省科技创新委员会

省生态农业科技创新协会章程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本组织的名称:

 河南省生态农业科技创新协会(以下简称为“本组织”)。

 缩写为(为英文缩写)。

 第二条

 本组织是由河南省科技厅、 河南省民政局批准的省内绿色农业产业技术创新民间组织, 本机构性质是由从事绿色产业发展和相关政策研究制定工作的部分县市区涉农主管部门、 农业科研单位、 高等院校、 乡 村科技、 创新科技杂志社以及具有行业影响力的大型农业企业(农资、 农技和农副特产品企业)、 机构(团体)(专业协会、 农民专业合作社和农场)

 及个人自愿组成的河南省行业组织, 是一个集联合性、 专业性、 平台性、 服务性于一体的非营利性社会组织。

 第三条

 本组织的宗旨是“推广绿色农业的最新理念, 推动绿色农业产业化、 标准化、 规范化, 构筑食品安全的绿色家园。

 ”

 本组织遵守我国的宪法、法律、 法规和国家政策, 遵守社会道德风尚, 维护会员合法权益, 加强行业自律,发挥会员和政府之间的桥梁纽带作用, 实现绿色农业产业的合作发展, 创造绿色农业产业的更多价值。

 本组织的目的是以市场为导向, 以效益为中心, 以科技为支撑, 围绕主导产业, 优化组合各种生产要素, 为绿色农业产业的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 一体化经营、 社会化服务、 企业化管理提供经验, 探索并形成集种养加、 产供销、 内外贸、 农科教于一体的农业经济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新模式。

 第二章

  业务范围 第四条

 本组织的业务范围:

 1. 调研分析, 影响决策。

 根据会员和政府部门的要求, 组织专项的调查研究、专题研讨和信息服务等。

 依据内部与外部建立的农业信息化综合服务系统和专家数据库, 组织专家开展产业分析、 情报提取、 技术预见、 创新方法等服务, 一方面为政府及相关农业行政部门提供产业发展情报、 建言献策、 影响决策; 一方面通过各种渠道反映会员的有关绿色农业产业政策实施中出现问题的建议和意见。

 2. 咨询认证, 战略策划。

 为会员申报国家和省农业、 科技等计划项目提供申报咨询、 指导与科技计划项目鉴定; 为会员的绿色产品、 地理标识产品、 有机产品的检测提供认证咨询以及质量安全认证、 食品安全可追诉认证等质量体系认证咨询等服务; 为会员单位提供发展战略规划、 生产技术研发设计创新、 经营管理

 创新、 商业模式创新、 银企对接、 风险投资对接、 营销策划等辅导。

 3. 技术研发, 成果转化。

 促进“官、 产、 学、 研” 结合, 使科技成果尽快转化为生产力, 为会员提供从加工、 生产、 种植各环节先进适用技术和尖端科技成果的研发、 推广、 融资以及“产供销一条龙” 的绿色通道, 搭建从技术到资金、从农资到基地、 从基地到市场、 再到消费者的全产业链条。

 4. 素质提升, 教育培训。

 开展绿色农业产业领域的技术、 管理、 法规、 职业等培训工作, 普及推广先进技术与知识和科学管理经验。

 围绕涉农企业的项目、技术和市场开发等方面, 组织开展企业技术预见与创新方法培训、 管理创新和互联网条件下商业模式创新培训; 建立全新的生产体系和监督体系, 特别是病虫害防治、 地力保持、 种子培育、 产品加工、 储存替代技术等方面的培训。

 5. 开拓电商, 扩大销售。

 利用现代科技手段, 重点开发和搭建销售、 转化平台, 多渠道拓宽产品销售途径, 使农产品实现电子商务; 搭建绿色农业资讯平台,多平台、 多渠道、 多终端地为会员单位提供政策、 技术、 产品、 市场等多样信息。

 6. 学术探讨, 信息交流。

 独立或合作召开年会、 定期和不定期的研讨会以及其他学术讨论会等(包括绿色农业产业高层论坛、 博览会、 展示会, 协助组织听证会、 考察活动等各类活动), 为会员单位的发展提供个性化服务; 通过本组织与政府有关部门、 企业界及学术界建立的工作网络, 增进会员之间的跨学科、 跨部门、 跨地区的联系与合作, 沟通信息, 共同发展。

 7. 宣传示范, 塑造品牌。

 利用本组织刊物和网站的媒体优势, 强化宣传推介,重点提升会员单位的优秀产品以及组织自身优秀产品的影响力。

 树立联盟品牌良好形象。

  8. 根据需要, 与本组织会员相关单位对条件成熟的产品领域制定标准, 严格要求会员企业, 并高标准衡量和评价会员企业, 对符合条件的会员单位进行示范和试点以及表彰, 不断探索绿色产业发展的特色标准园区、 示范基地、 试点企业,使本组织的影响力不断扩展, 在中原经济区建设中发挥更大作用。

 第三章

  会员 第五条

  各类具有行业影响力的大型企业, 从事绿色农业产业技术发展和绿色农业产业政策研究工作的机构(包括县市区涉农主管部门、 农业科研单位、高等院校等)

 或团体(包括专业协会、 农民专业合作社和农场等), 均可申请成为本组织成员。

 会员的基本条件是:

 1. 拥护绿色农业产业技术联盟的章程;

  2. 有加入绿色农业产业技术联盟的意愿;

  3. 在绿色农业产业技术联盟的业务领域内具有一定的影响;

  4. 有助于绿色农业产业技术联盟宗旨的实现。

  第六条

 会员入会的程序:

  1. 提交入会申请, 填写登记表;

 2. 经本组织秘书处讨论通过;

  3. 缴纳会费。

 4. 颁发会员证书。

  第七条

  会员享有下列权利:

  1. 优先参加本组织组织或举办的各种活动;

  2. 优先获得本组织提供的有关信息资料;

  3. 优先享受本组织提供的各种服务;

  4. 有权对本组织的工作提出批评和建议;

  5. 入会自愿, 退会自由。

 第八条

 会员履行下列义务:

  1. 执行本组织章程;

  2. 执行本组织决议;

  3. 维护本组织的权益和会员声誉;

  4. 积极参加本组织组织的活动, 完成本组织委托的工作;

  5. 接受本组织的监督与管理;

 6. 向本组织反映情况, 按规定提供有关资料;

  7. 按规定交纳会费和咨询管理服务费。

  第九条

 会员单位设会员代表一名, 代表其在本组织履行职责。

 会员代表应当是会员单位法定代表人或主要负责人。

 会员单位更换会员代表, 须向本组织书面报告, 经秘书处讨论通过报理事会批准, 继任会员代表可以继任该会员在本组织的职务。

  第十条

 会员退会应以书面形式通知本组织, 并交回会员证书。

 如果一年不缴会费或不参加本组织活动的, 视为自动退会。

 第十一条

 会员如有严重违反本章程的行为, 经秘书处讨论提交常务理事会

 表决通过, 报理事长批准, 予以除名。

 第十二条

 团体会员发生合并、 分立、 终止等情形的, 其会员资格相应变更或终止。

  第四章 理 事

  率十三条

 理事会员应履行的义务:

  1. 遵守绿色农业产业技术创新联盟章程和行业法规;

  2. 执行本组织的决议;

  3. 维护本组织声誉和合法权益, 保护组织研究成果;

  4. 积极参加本组织组织安排的各类与绿色农业产业创新发展有关的活动;

  5. 接受组织委托, 为会员单位提供相应工作和活动的服务;

  6. 关心和支持组织的发展, 并及时提出相关的合理化建议;

  7. 按时缴纳会费。

  第十四条

 常务理事是本组织的核心会员, 除享有普通会员和理事的权利与义务外, 还享有:

  1. 组织重大事项的表决权和建议权;

  2. 参与组织组织的有关活动的优先权。

 第五章

 组织结构

  第十五条

 本组织设联盟会长 1 名, 联盟副会长若干名, 常务理事若干名,秘书长 1 名, 执行秘书长 1 名, 副秘书长若干名, 各专业委员会设会长一人, 副会长三人, 秘书长一人, 副秘书长三人, 理事若干人及相关部门和工作人员。

 本组织设理事会和常务理事会, 理事会及常务理事会成员每 4 年一届, 可连选连任。

 本组织秘书处设办公室、 会员部、 技术服务部(包括科技支持、 生产资料低成本团购、 产品集群营销、 产品会展和金融服务等)

 等内设部门。

 秘书处设在创新科技杂志社。

 本组织聘请国内外有关专家学者组成专家委员会, 为会员提供技术指导、 市场营销、 技术培训、 投融资和专题辅导等服务。

 第十六条

 本联盟内设相关专业委员会, 根据联盟工作发展需求和主要组成

 单位工作实际, 围绕苗种培育、 肥料植保、 冷链物流、 农超市场、 农业生产装备、畜牧养殖等设置专业委员会; 以及现代商业模式创新专业委员会。

 第六章

 组织机构负责人的职权、 产生和罢免 第十七条

 本联盟的最高权力机构是全体会员代表大会, 其职权是:

 1. 制定和修改章程;

 2. 选举和罢免理事;

 3. 推举会长和名誉会长;

 4. 审议理事会的工作报告和财务报告;

 5. 决定联盟终止事宜;

 6. 讨论并决定本联盟的工作方针和任务, 通过提案和决议;

 7. 决定其他重大事宜。

 第十八条

 全体会员代表大会每年召开 1 次, 经协商后由各联盟单位合作轮流承办。

 第十九条

 全体会员代表大会须有 2/3 以上的会员出席方能召开, 其决议须经到会会员半数以上表决通过方能生效。

 第二十条

 全体会员代表大会每届 4 年。

 因特殊情况需提前或延期换届的,须由理事会讨论通过, 但延期换届一般不超过 1 年。

  第二十一条

 理事会是全体会员代表大会的执行机构, 在闭会期间领导本联盟开展日常工作, 对全体会员代表大会负责, 每届任期 4 年。

 第二十二条

 理事会的职权:

 1. 选举常务理事会;

 2. 执行全体会员代表大会的决议;

 3. 选举和罢免会长、 副会长、 秘书长和常务理事;

  4. 筹备召开全体会员代表大会;

  5. 向全体会员代表大会报告工作和财务状况;

  6. 决定会员的吸收或除名;

 7. 决定设立办事机构、 分支机构、 代表机构和实体机构;

 8. 决定副秘书长、 各机构主要负责人的聘任;

 9. 领导本联盟各机构开展工作;

 10. 审批年度学术计划和工作计划;

 11. 制定内部管理制度并监督其执行情况;

 12. 决定其他重大事项。

 第二十三条

 理事会须有 2/3 以上的理事会成员出席方能召开。

 其决议须得到理事会成员 2/3 以上表决通过方能生效。

 第二十四条

 理事会每年至少召开 1 次会议; 情况特殊的, 也可采用通讯形式召开。

 第二十五条

 本联盟设立常务理事会。

 常务理事会在理事会闭会期间行使理事会职权, 对理事会负责 (常务理事会每届任期 4 年, 从理事会理事中选举产生,人数不超过理事人数的 1/3)。

 第二十六条

 常务理事会原则上须有 2/3 以上常务理事出席方能召开, 其决议须经到会常务理事 2/3 以上表决通过方能生效。

 第二十七条

 常务理事会至少半年召开 1 次会议, 情况特殊的也可采用通讯形式召开。

 第二十八条

 会长、 副会长、 秘书长应具备的条件:

 1. 坚持党的路线、 方针、 政策, 政治素质好;

 2. 在本联盟业务领域内有较大影响;

 3. 热心联盟工作、 密切联系会员, 办事公正, 作风民主;

 4. 会长、 副会长、 秘书长最高任职年龄不超过 70 周岁, 秘书长为专职;

 5. 身体健康, 能坚持正常工作;

 6. 未受过剥夺政治权利的刑事处罚;

 7. 具有完全民事行为能力。

 第二十九条

 会长、 副会长、 秘书长如超过最高任职年龄的, 须经理事会表决通过, 方可任职。

 第三十条

 会长、 副会长、 秘书长每届任期 4 年。

 会长、 副会长、 秘书长可连选连任。

 第三十一条

 会长的职责:

 1. 召集和主持全体会员代表大会、 理事会会议;

 2. 检查全体会员代表大会、 理事会的落实情况;

 3. 代表本联盟签署有关重要文件。

 第三十二条

 秘书长的职责:

 秘书长是本组织的主要行政负责, 由理事会任命, 任期不定, 根据理事会意愿任职。

 1. 主持办事机构开展日常工作, 组织实施年度工作计划;

 2. 协调各分支机构、 代表机构、 实体机构开展工作;

 3. 提名副秘书长以及各办事机构、 分支机构、 代表机构和实体机构主要负责人, 交理事会决定;

 4. 决定办事机构、 代表机构、 实体机构专职工作人员的聘用;

 5. 处理其他日常事务。

 第七章

 资产管理、 使用原则 第三十三条

 经费来源:

 1. 会费;

 2. 捐赠;

  3. 政府资助;

 4. 在核准的业务范围内开展活动或服务的收入;

 5. 自身创办实体的收入;

 6. 科研项目经费的支持;

 7. 利息;

 8. 其他合法收入。

  第三十四条

 本组织按照国家有关规定收取会员会费。

 第三十五条

 本组织经费必须用于章程规定的业务范围和事业的发展, 不得在会员中分配。

 第三十六条

 本组织建立严格的财务管理制度, 保证会计资料合法、 真实、准确、 完整。

 第三十七条

 本组织配备具有专业资格的会计人员; 会计不得兼任出纳; 会计人员必须进行会计核算, 实行会计监督; 会计人员调动工作或离职时, 必须与接管人员办清交接手续。

 第三十八条

 本组织的资产管理必须执行国家规定的财务管理制度, 接受全体会员代表大会和财政、 审计、 税务机关的监督, 并将有关情况以适当方式向社会公布。

 第三十九条

 本组织换届之前必须有关单位组织的财务审计。

 第四十条

 本组织的资产, 任何单位、 个人不得侵占、 私分和挪用。

 第四十一条

 本组织专职工作人员的工资和保险、 福利待遇, 参照国家对事业单位的有关规定执行。

 第四十二条

  本组织适当时候取消会费。

 第七章

 章程的修改程序 第四十八条

 对本联盟章程的修改, 须经理事会表决通过后报全体会员代表大会审议。

 第三十九条

 本联盟修改的章程, 须...

篇三:河南省科技创新委员会

南省科技创新与科技成果产业化分析与发展对策

  科技竞争力是造就优势经济、强势经济的关键要素,是经济竞争力的基础,经济竞争的每一个环节(包括效率、市场、信誉、服务等)都与科技水平和实力相关联。目前,我国经济正进入一个快速发展的时期,无论是传统产业的升级换代还是新经济增长点的产生,都需要科技创新成果的注入,整体上讲应是市场对科技极大需求的时期,科学技术正在为社会经济发展不断做出新的贡献。

 一

 河南省科技创新基本情況

 1. 河南省科技创新能力已位居全国前列

 近年来,在“科教兴豫”战略的指导下,河南省科研与试验开发经费投入明显增加,技术创新能力大幅度提高,在重大科技攻关和 863 计划成果方面均取得了很大的成绩。统计数据显示,2003 年上报全国的重大科技计划成果较多的省市分别是北京(134 项)、江苏(36项)、河南(29 项)、黑龙江(27 项)、安徽(20 项)、河北(18 项)、甘肃(18项)、上海(17 项)、山东(16 项)、湖北(12 项)、吉林(11 项)、浙江(10 项)、湖南(10 项)、辽宁(8 项)、福建(8 项)、天津(7 项)、陕西(7 项)、广东(7 项)等;2003 年国家科技攻关计划共取得重大科技成果 169 项,取得重大科技攻关计划成果的省市依次是:北京(48 项)、江苏(23 项)、甘肃(16 项)、河南(13 项)、黑龙江(13项)、山东(11 项)、上海(10 项)、吉林(10 项)、湖南(5 项)、辽宁(5 项)、浙江(4 项)、湖北(3 项)、陕西(3 项)、天津(3 项)、广东(1 项)、安徽(1 项);2003 年 863 科技计划共取得重大科技成果 177 项,取得重大 863 计划成果比较多的省市依次是:北京(58 项)、安徽(17 项)、河南(16 项)、黑龙江(14 项)、江苏(11项)、湖北(9 项)、福建(6 项)、广东(6 项)、浙江(5 项)、湖南(5 项)、重庆(5 项)、上海(4 项)、山东(4 项)、陕西(4 项)、天津(3 项)、四川(3 项)。从以上统计数据可以看到,河南省科技创新整体能力较强,科技成果水平较高。

 2. 河南省科技成果类别及技术水平

 以 2003 年为例,河南省共登记科技成果 1011 项。其中,应用技术成果 902 项,占 89.2%;软科学成果 59 项,占 5.8%;基础理论成果 50 项,占成果总数的 4.9%。

 根据对 2003 年登记的 902 项应用技术成果水平的分类统计,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的成果 144

 项占 16.0%,其中达到国际领先水平的成果占 2.2%;达到国内领先的成果占 59.8%,国内先进水平的成果占 23.0%,其他水平的成果占 1.3%。2003 年高新技术领域的成果中,生物、医药和医疗器械成果占高新技术成果的 16.7%;电子信息领域成果占 8.6%;农业成果占17.9%;光机电一体化成果占 12.4%;新材料成果占 12.6%,其他如核技术成果、地球海洋技术、航空航天等所占比例较低。在登记的应用技术成果中,第一产业即农、林、牧、渔业占23.6%;第二产业包括采掘业,制造业,电力、煤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建筑业,占42.7%;第三产业包括地质勘查业、水利管理业等,占 33.8%。

 2003 年登记的基础理论研究成果中,国际领先和国际先进水平的成果合计比例达到 28%,其中,达到国际领先水平的成果占 6%,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的成果占 22%;国内领先和国内先进水平成果合计的比例为 72%,其中,国内领先水平成果的比例为 56%,国内先进水平成果的比例为 16%。

 2003 年登记的软科学成果中,国内领先水平的项目比例占半数以上,为 61.0%;其次是国内先进水平的项目,比例为 25.4%;国际领先和国际先进水平的成果比例相对较低,分别为1.7%和 6.8%;其他为 5.1%。

 3. 科技创新主体分析

 据对上报到河南省科技成果库中的数据进行统计,2003 年从事应用技术类科技成果研究的人员占 90.3%,从事基础理论与软科学成果研究的人员分别占 5.6%和 4.1%。

 从年龄结构看,据对 2003 年上报到河南省科技成果库中的数据统计,科技成果完成人员的年龄比例分布为:35 岁及以下为 32.1%;36~45 岁为 46.3%;,46~55 岁为 17.2%,56~65岁的成果完成人员比例为 3.5%,65 岁以上的成果完成人员的比例仅为 1.0%,可见,中青年科技人员已成为我国科研工作的主体力量。

 从单位属性看,2003 年科技成果完成人员中,企业的成果完成人员比例最高,为 36.7%;其次是大专院校,为 24.4%;独立科研机构和医疗机构成果完成人员的比例分别为 17.3%和7.1%;其他为 13.9%。

 2003 年由省直厅局登记的科技成果共 513 项,占全年登记总数的 51%。其中,应用技术成果421 项,软科学成果 47 项,基础理论成果 45 项。

 2003 年由省辖市科技部门登记的科技成果共 498 项,占全年登记总数的 49%。其中,应用技术成果 481 项,软科学成果 12 项,基础理论成果 5 项。从上报成果统计看,郑州(110项)、洛阳(71 项)、安阳(43 项)、焦作(43 项)科技创新能力位居省辖市前列。

 二

 河南省科技成果产业化分析

 1. 河南省科技成果转让收入居全国前列

 根据国家科技成果库的数据统计,2003 年全国科技成果共转让企业 63332 个,获得转让收入 33.08 亿元,平均单项成果转让收入 330.17 万元;其中,上海(12.67 亿元)、北京(5.93 亿元)、河南(2.39 亿元)、广东(2.00 亿元)、四川(1:71 亿元)、湖南(1.65 亿元)、辽宁(1.18 亿元)、安徽(0.83 亿元)、江苏(0.82 亿元)和天津(0.69亿元)等省市科技成果转让收入较高。上海(114 项)、北京(111 项)、河南(80 项)、湖北(78 项)、江苏(66 项)、四川(64 项)、天津(63 项)、辽宁(56 项)、广东(54 项)、湖南(45 项)等省市成果转让数居全国前十位。

 2. 河南科技成果水平相对成熟,成果应用化水平较高

 从对 2003 年的统计结果看,在 902 项应用技术成果中,处于大规模、大范围应用阶段的成果 486 项,占 53.9%,稍低于全国 57.0%的平均水平;处于中试或制备的样机、试样等中期阶段的成果 327 项,占 36.3%;处于实验室、小试等初期阶段的成果 89 项,占 9.8%。2003年,在登记的应用技术成果中,已投入实际应用的成果占 90.6%;未应用的成果占 9.4%。对填报经济效益数据的 60 项应用技术成果进行统计,累计新增产值 20.45 亿元,新增利税1.44 亿元,出口创汇 2.23 亿元,节约资金 14.82 亿元。平均每项成果新增产值 0.341 亿元;新增利税 0.024 亿元;出口创汇 0.037 亿元,节约资金 0.247 亿元。

 3. 河南科技信息平台建设逐步完善

 河南科技成果网是国内同类网站中少数几个成熟的网站之一,网站设有企业信息、难题招标、人才需求、技术供给、转让项目和农村实用技术等栏目,给成果需求单位和成果拥有单位之间以及人才交流方面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平台。

 三

 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1. 科研经费投入相对较少

 与全国各省区市相比,河南省科技经费投入较少,居第 10 位左右,且近年来投入增幅较小,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高新技术成果的研究。河南科技市场作为中西部地区较大的 IT产业聚集地,10 余年来的发展均在低水平线上徘徊,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科技经费缺乏,从事软件方面研究的多为民营企业和公司,由于得不到国家科技经费的支持,又缺乏贷款所需的担保,民营科技公司举步维艰,发展缓慢。

 2. 高层次人才相对缺乏

 在科技研究方面,尤其是高新技术研究方面,博硕士人才具有特殊的优势。从 2003 年科技成果的统计看,具有硕士学历人员的比例为 14.4%,博士学历人员为 4.4%,远远高出他们在科技人员队伍中所占的比例。但是,与全国相比,河南省高学历人才比例较低,在人才的引进和使用方面还存在不少问题,除收入差别外,科研软环境和科技经费少是影响人才落户河南的关键因素。

 3. 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建设比较落后

 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建设方面存在的问题:一是国家投入形成的科技基础条件为部门、单位所有,资源分散,难以实现共享。目前,高技术研究方面所需的仪器是非常昂贵的,而这些昂贵的机器多数是各科研单位申请国家和地方财政经费购买的,形成重复购置的情况,在使用中也是各自为政,造成科研资源的极大浪费;有关部门也曾试图协调,以使省内科研资源能够共享,但是因各单位观念、管理等方面的原因未能付诸实施。二是各单位、各部门普遍存在重有形资源占有量但轻使用效率的问题,争相购置的仪器设备使用率很低,仅作为装点门面和考评的资本,给原本不足的科研经费造成极大的浪费。

 4. 科技成果产业化水平还有待提高

 尽管目前河南科技成果产业化水平相对较高,但还有近一半的科研成果不能发挥应有的作用,对成果未应用的原因进行分析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资金问题占 41.2%,技术问题占3.5%,市场问题占 34.1%,管理问题占 10.6%,政策因素占 2.4%,其他原因占 8.2%。

 四

 对策与措施

 科技创新是科技成果产业化的前提和基础,科技成果产业化能力是促进科技进一步创新的加速器。科技成果转化能力标志着科技竞争力的发展质量,转化加快了科技与经济的结合,形成生产力;转化也从经济活动中反馈给创新活动以需求的信息,使创新活动再上一个台阶。因此,必须疏通科技转化能力这一渠道,促进科技成果产业化,以加快科技创新与经济发展之间的相互流动。由于体制和机制的原因,我国创新成果积压的现象仍然存在,有些成果积压了一段时间后,相对落了伍,白白失去了市场机会;而一些企业则因为缺少科技创新意识和能力,无从找到适合的研究成果,结果只能被市场无情淘汰。因此,河南省现阶段必须构建一套完整的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体系。

 1. 优化创新环境,构建河南创新体系

 良好的创新环境才能吸引外来资源、外来投资,加速科技成果的转化和产业化,从根本上提升创新能力和经济绩效,因此,必须积极构建高层次的河南创新体系,建立面向市场,以企

 业为创新主体,面向国内外,充分利用国内外资源的有区域特色的创新管理制度组织网络。根据河南的资源状况和经济发展水平,应研究制定以完善创新体系为宗旨的各种政策措施,大力推进市场化进程,培育和完善市场体制,注重中间技术的消化、吸收和利用。面向市场,减少各种行政审批手续,把工作重点放在营造创业、创新环境中来,改善软环境,建设硬环境。

 2. 通过发展具有区域特色 的支柱产业来带动科技进步与创新

 区域特色是区域经济和区域创新的重要特征,没有区域特色就很难有竞争力和牵引力。改革开放以来,河南经济发展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经济发展,特别是科技创新中优势特色不多。目前虽然在光电子信息、生物医药等方面有一定特色和影响,但产业优势尚未真正形成,还需要花大气力发展。

 3. 加快吸引外资,充分利用国内外资源

 面向国内外,制定政策鼓励和促进企业的国际合作,鼓励外资进入。外国直接投资带来的不仅仅是资金,更重要的是生产技术和管理技术,是一种国际技术转移。这方面,河南与沿海地区还有巨大差距,应作进一步努力。

 4. 加强科技基础平台建设,提升科技创新水平

 科技基础平台建设是提高科技创新能力的基础,如美国在 20 世纪 90 年代初为创造开放的环境,实施了“国有数据完全开放与共享”政策并建立了配套措施。据统计,90 年代后半期美国经济增长的一半得益于数据的流通与应用。我国在科技基础条件工作中也取得了一定的进展,在“九五”期间建立了区域科学仪器协作共用网,使部分科学仪器的使用率提高了40%。河南省在科技基础平台建设方面要学习国内外先进的管理经验,整合省内科技资源,进一步促进河南科技创新水平的提高。

 5. 构筑科技金 融平台,通过有效调动和配置金融资本加大对科技创新与转化的支持

 科技创新总是依赖于金融创新的支持,特别是近 20 年来,许多科技成果的产生及其快速实现产业化的案例,都在诠释着金融支持的重要作用。如美国之所以在 20 世纪 90 年代后期重新夺回其在高附加值产品上的领先地位,就与其持续不断的金融创新分不开,美国不仅有NASDAQ 市场,还有若干风险投资基金和各种形式的金融支持工具。我国目前也在积极探索科技与金融合作的政策和体制,但是与形成系统有效的科技投入金融支持体系还有相当大的差距,怎样促进科技与金融在政策层面和市场层面的有机结合还是一个需要进一步探索的课题。

 6. 大力发展科技中介机构,促进科技成果产业化

 我国目前的科技整体水平与发达国家有差距,创新环境与发达国家的差距尤其大。在国内,东部地区的创新环境也整体好于中西部地区。创新环境作为科技竞争的基础,关系到科技总体水平的提高。创新环境建设需要多部门、跨行业的组织才能使各类科技资源充分利用,达到整体质量效益的提高。科技中介机构在全面推进科技与经济结合和加快科技成果资本化、产业化进程中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要大力发展科技中介机构,通过市场运作,促进河南科技成果的转化力度。

  - - 全文完- -

篇四:河南省科技创新委员会

参艉NANBEIQIAO2021 年 2 月(上)【摘 要】

 “十三五”期间,河南省高度重视科技创新平台建设,不断完善政策体系,丰富创新载体,完善管理机制、评估考核机制、资源配置机制和开放交流机制,科技创新平台的原始创新能力、成果转化能力、企业孵化能力和共享服务能力等都显著提升。【关键词】河南省 “十三五” 科技创新平台 建设成效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21.03.133科技创新平台是整合科技创新资源,开展基础研究、技术研发,科技成果转化等科技创新活动的重要载体,是河南省科技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有效支撑。“十三五”期间,河南省科技创新平台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已经成为点燃自主创新、助推河南高质量发展的“主引擎”。一、平台体系不断优化“十三五”期间,河南省大力加强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重点实验室、国际联合实验室、企业技术中心、科技企业孵化器、众创空间等科技创新平台的建设,一方面遴选建设了省级科技创新平台,择优申报并建设了一批国家级创新基地和平台。另一方面,不断优化平台体系、丰富平台载体,先后启动建设了河南省制造业创新中心、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河南省技术创新中心、河南省应用数学中心,中原学者工作站等。制造业创新中心主要围绕行业关键共性技术需求,整合各类创新资源,打通技术研发供给、转移扩散和首次商业化的链条,从而实现技术突破,推动产业转型升级。2018 年批准建设的“河南省智能农机创新中心”是我省首家制造业创新中心。省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是面向河南省社会经济和科技战略布局,为科技创新与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提供基础支撑和条件保障的河南省科技创新基地。2020 年,省科技厅首次批准建设首批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共 17 个。技术创新中心是面向国家和河南省发展战略重点产业的重大技术创新需求,开展战略技术、前沿技术和关键共性技术研发,推动重大科技成果产业化的综合性产业技术创新平台。中铁工程装备集团牵头组建的“河南省地下工程装备技术创新中心”是河南省首家技术创新中心。中原学者工作站是以省内企事业单位为依托,以产业转型升级和科技创新需求为导向,以中原学者及其团队为技术支撑,以提高依托单位科技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为目的的科技创新平台。2020 年批准设立首批中原学者工作站 15 家。河南省应用数学中心是围绕国家和河南省重大需求和数学科学基础前沿研究,开展高水平应用数学与数学应用研究、开展应用交流的重要基地。我省首批河南省应用数学中心 2家,分别由郑州大学和河南大学牵头建设。二、政策体系不断完善科技创新政策是引导、激励和规范科技创新活动的政府措施和行为,是提升科技创新实力的重要支撑条件。“十三五”期间,为推进科技创新平台体系建设,根据《“十三五”国家科技创新规划》《国家科技创新基地优化整合方案》和《“十三五”国家科技创新基地与条件保障能力建设专项规划》的要求,河南省不断制定和优化科技创新平台政策,形成了覆盖三类平台的管理机制、创新要素、协同创新和成果转化等全链条的政策体系。在科技研发平台建设方面,省政府出台了《河南省扶持新型研发机构发展若干政策》;省科技厅修订完善了《河南省科技创新平台建设与管理办法》《河南省省级重点实验室建设与运行管理办法》《河南省省级重点实验室评估规则》《河南省国际联合实验室建设与运行管理实施细则》《河南省国际联合实验室评估规则》《河南省院士工作站管理办法》《河南省企业技术中心认定管理办法》等;制定了《中原学者工作站管理办法(试行)》《河南省应用数学中心建设工作指引(试行)》《河南省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建设与运行管理办法》等;省财政厅出台了《河南省省级科技创新体系平台建设专项资金管理办法》。在产业化平台建设方面,省委、省政府先后印发了《郑洛新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实施方案》《关于加快推进郑洛新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的若干意见》《关于促进郑洛新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政策措施》,省发改委印发了《关于开展河南省区域创新创业基地建设工作的通知》,省科技厅等 9 部门印发了《河南省加快培育创新型企业三年行动计划(2020-2022)》,省科技厅等 6 部门印发了《河南省农业科技园区管理办法》和《河南省技术先进型服务企业认定管理暂行办法》,省工信厅制定了《河南省制造业创新中心考核评估办法》;省科技厅制定了《河南省科技企业孵化器管理办法》《河南省大学科技园管理办法》《河南省星创天地建设实施细则》和《培育发展河南省技术转移示范机构工作指引》等。在科技服务平台建设方面,省委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强化知识产权保护的实施意见》,省政府印发了《关于加快科技服务业发展的若干意见》,省政府办公厅印发了《关于进一步激发高校科技创新活力提高支撑经济社会发展能力的实施意见》《河南省深化科技奖励制度改革方案》,省科技厅印发了《河南省科技金融服务平台建设与管理实施细则》《“中原学者”管理办法》《河南省科技创新杰出人才管理办法》《河南省科技创新杰出青年管理办法》《河南省创新型科技团队管理办法》等。三、高端平台不断增加截止 2020 年 12 月,河南省共有省级以上企业技术中心1133 个,其中国家级 97 个;省级以上重点实验室 257 个,其中国家级重点实验室 16 个;省级以上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2095个,其中国家级 10 个;省级以上工程实验室(工程研究中心)784 个,其中国家级 49 个 [1] 。组建河南省技术创新中心 13 个。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 50 个,数量处于全国第一方阵;在 2020年度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评价中,河南省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评价为优秀(A 类)达 11 家,占比 25%,创历史评价成绩新高,排名在北京、广东、江苏之后,居全国第 4 位,中西部地区首位。国家备案众创空间 54 个;国家级众创空间 6 个,居全国第三位,实现了郑洛新自主创新示范区的全覆盖。重大创新平台获得突破。2016 年 11 月, “国家技术转移郑州中心”正式挂牌运营,成为继北京中关村之后我国第二个区域性技术转移中心。2019 年 5 月, “国家超级计算郑州中心”获得科技部批复筹建,成为全国第 7 家国家超级计算中心。2019年 6 月, “国家农机装备创新中心”获得工信部批准建设,是全国第 12 家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也是我国农机行业首家国家级制造业创新中心。2020 年底,托河南大学建设的大别山森林生态系统河南省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成功入选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河南省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建设实现零的突破。四、支撑能力显著增强《中国区域科技创新评价报告 2020》和《中国区域创新能力评价报告 2020》显示,河南省创新主体发展壮“十三五”期间河南省科技创新平台建设成效研究张保来(黄淮学院科研处,河南 驻马店 463000)(下转至 31 页)138 - -万方数据

 力0参镌NANBEIQIAO 2021 年 2 月(上)(三)加强教师职业道德教育,强化教学日常管理学校在日常管理中要切切实实地加强教师的职业道德培训,不能仅仅只是表面上应付工作,对教师进行理论灌输,而是要让教师将职业道德规范内化于心,把理论知识运用到教育教学实践中。在学校实际管理阶段,应当更加注重对流程化项目的精准把控,依托管理机制,定期开展检查及总结工作。应以学校实际情况为基准,严格按照教学管理原则,对管理程序进行规范化建设。尤其是教师教学过程,应当针对更为细化的环节,严格要求形成一套系统、教师和学生都应遵守的规则,定时进行教师自查自评、学生自查自评、师生互评、教师互评。与此同时,教师应当按照既定标准制订更为完善的教学组织课堂过程,提高教学的规范性及有效性,进而实现对良好课堂氛围的合理创设。(四)树立典型教师道德模范标杆,加强团队凝聚力师德作为教师全员性的职业道德,既要求面向全体教师,更要树立典范,进行正面引导。在教师中大力提倡爱岗敬业,弘扬无私奉献精神,树立典型,大力宣传“立德树人,德法兼修”的模范教师。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学校可以树立典型的道德模范标杆,让全校加以学习和效仿,形成上行下效的良好职业道德氛围。通过“优秀教师” “优秀班主任” “师德模范”等评选,树立学习榜样,宣传先进事迹,营造崇尚先进、学习先进的良好氛围。学校定期开展“师德承诺” “师德演讲” “师德培训” “师德考核”等活动,强化教师“以德为先” “德能结合”的评价方式,通过学习先进典型事迹,找出自己的差距,不断加强教师队伍的职业道德建设。(五)教师应促使自身专业能力及综合素质持续提升教师要把提高职业道德素养作为教学工作中的必修课,时刻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树立良好的教师风范,做到内外兼修,自觉抵制不良思想的侵蚀。在爱岗敬业的同时,不断进行继续学习及品质塑造,促使自身专业能力及综合素质持续提升。要时刻秉持对学生的仁爱之心,做好学生的知心伙伴,心系学生的生活、思想、情感等方面动向,倾听学生的诉求与心声,做学生锤炼品格的引路人,做学生学习知识的引路人,做学生创新思维的引路人,做学生奉献祖国的引路人。参考文献[1]张永丽.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失范的实证研究[D].河南师范大学,2017.[2]邓镇毅.加强小学教师师德师风建设的途径分析[J].教育现代化,2018,5.[3]周文琳.新时期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建设的思考与对策[J].教育与职业,2020,12.[4]杜兴荣.我国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建设问题与对策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9.教育进行改革的时候,高师音乐教育改革也必须相应地行动起来并走在前面。通过上述分析得出高师音乐教学与中小学音乐课堂的脱节症结所在。高师音乐院校应该注意到这一现象,并予以充分的重视,以求改变现有状况,让高师音乐教育教学与中小学的音乐课堂能够有效衔接起来,做到人尽其用,更好地服务中小学音乐教育事业,培养祖国的未来,让中小学生更好地成长,解决高师音乐教育与中小学音乐教育的脱节问题,助力教育强国。【本文系 2019 年河南省教育厅批准项目,河南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项目立项,项目名称:河南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项目立项项目《音乐类专业“以舞台为主线”的全方位实践教学体系研究与实践》项目编号:387】参考文献[1]曹理.普通学校音乐教育学[M].上海教育出版社,2006.[2]雷默.音乐教育的哲学[M].人民音乐出版社,2004.[3]白如雪.高师院校与地方中小学音乐教育校校衔接的模式研究[J].北方音乐,2016.[4]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音乐课程标准(实验稿)[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5]万爽.高师音乐教育应如何应对当前中小学音乐教育[J].黄河之声,2013.[6]郑焱.高师声乐教学如何适应中小学音乐教育[J].北方音乐,2012(08).[7]范琳琳.高师音乐教育与中小学音乐教育脱节现象分析与改革策略[J].北方音乐,2019.[8]艾莉丽.浅谈达尔克罗兹教学法在中小学钢琴教学中的应用[J].戏剧之家,2020(35).[9]杨炀.关于国外三种音乐教学法在我国音乐教学中的研究[J].中国民族博览,2020(22).[10]吕爽,吕庆权.试论高师音乐教育中弹唱课与中小学音乐教材相结合[J].中国农村教育,2019.[11]郑学智.高等师范音乐教育应努力为中小学音乐教育改革服务[J].当代教育论坛(下半月刊),2009(07).(上接第 29 页)大、创新环境明显改善、创新动能日益强劲,对高质量发展的支撑引领作用不断增强,在全国创新格局中的位势显著提升 [2] 。河南省综合科技创新水平居全国第 17 位;区域创新能力综合效用值达到 27.48%,上升至全国第 13 位。高新技术产业化水平居全国第 8 位、中部地区首位。全省地方财政科技支出、高技术产品出口额、研发人员数、科技企业孵化器数量及在孵企业等主要指标均进入全国前 10 位 [3] 。科技型中小企业五年突破 1 万家,居中部首位;高技术产业新产品销售收入占主营业务收入的比重为 60.25%,居于全国第 2 位 [4] 。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研发经费中获得金融机构贷款额为 8.8 亿元,居全国第 3 位;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国内技术合同成交额增速达 1.78 倍,居全国第 9 位 [5] 。重大核心关键技术实现突破,河南科技“硬核”竞争力日益彰显,盾构、新能源客车、耐火材料、超硬材料等四类产业的技术水平和市场占有率均居于全国首位。郑洛新自创区示范带动作用持续增强,截止 2019 年底,自创区汇聚创新龙头企业 50 家,高新技术企业 2884 家,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 5725 家,分别占全省的 50%、59.9%、67.6% [6] 。全省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上年增长 7.8%,战略性新兴产业增长 13.7%,占规模以上工业的 19.0%;高技术制造业增长 9.2%,占规模以上工业的 9.9% [7] 。“十三五”期间,河南省科技创新平台体系建设虽然取得显著的成效,但仍然存在规划布局不够、经费投入不足、创新能力和科技成果转化能力不强等问题。“十四五”期间,河南省要贯彻落实《中共河南省委关于制定河南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河南省加快培育创新型企业三年行动计划(2020-2022)》《河南省技术转移体系建设实施方案》等文件,按照目标导向、问题导向,做好顶层设计和规划布局,完善投入机制,加强经费投入,产学研用结合,提高创新能力,优化创新生态,推进成果转化,为实现“中西部创新高地建设实现更大跃升”做出更大的贡献。【基金项目:河南省软科学研究计划一般项目(182400410162)】参考文献[1][6][7]河南省统计局,国家统计局河南省调查总队.2019年河南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N]. 河南日报,2020-03-10(B8).[2][3][4][5]李娜.我省科技创新综合实力显著提升[N].郑州日报,2021-01-07(B8).(上接第 138 页)31 - -万方数据

篇五:河南省科技创新委员会

文题目:河南省科技创新能力评价及对策研究

 工程领域:工业工程 硕 士 生:

 李晶慧

 (签名)

 指导老师:

 冯套柱

 (签名)

 摘 要 伴随着经济全球化和科技的迅猛发展, 科技创新成为经济增长的发动机和核心推动力,科技创新在我国经济稳定持续快速发展中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通常情况下,一个地区科技创新能力的提升可以体现出该地区综合竞争力的提升。因此,科学的评价河南省科技创新能力是寻找制约河南省科技创新能力发展瓶颈因素的有效途径, 关注主要影响因素对河南省科技创新能力的影响,从而推动河南省经济实现跨越式发展。

 本文在总结国内外研究现状以及相关理论的基础上,从科技创新基础设施、科技创新资源以及科技创新体系方面系统的分析了河南省科技创新现状; 依据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原则,构建了河南省科技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该指标体系包括15个基础指标,通过一系列分析将其概括为三大主指标;以河南省2002~2011年的统计数据为依据,运用因子分析法和聚类分析法,分别从横向、纵向两方面对河南省科技创新能力进行了评价,纵向分析结果显示了河南省科技创新能力在不断提升,横向分析结果说明了河南省科技创新能力在中部居于中下游的地位,同时,运用回归分析法对河南省R&D资源配置结构进行了分析评价;根据上述评价和分析,从四个方面分析总结了河南省科技创新存在的主要问题,并就提升河南省科技创新能力提出了具体的对策建议。

 关 键 词:河南省;科技创新能力;评价体系;因子分析

 研究类型:应用研究

  Subject: Study on the Evaluation and Countermeasure of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Innovative

 Ability of Henan Province Specialty: Industrial

 Engineering

  Name

 : Li Jinghui

  (Signature) Instructor: Feng Taozhu

  (Signature)

 ABSTRACT With the economic globalization and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novation has become the engine and the core driving force of economic growth, and it has played a decisive role in the process of the sustained, rapid and stable economic development of our country. Typically, in a region the improvement of the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innovative ability can reflect the improvement of the comprehensive competitiveness of this region. Therefore, evaluate the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innovative ability of Henan province scientifically is the effective way to find the bottleneck which restraints the development of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innovative ability of Henan province, focus on the influence of main influencing factors to the Henan province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ability, So as to promote great-leap-forward development of economic of Henan province. On the basis of summarizing the research status at home and abroad and the related theories, in the aspect of infrastructure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novatio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resources, system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novation and so on, this article analysis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novation of Henan province; According to the principles of constructing the evaluation index system, this article builds the evaluation index system of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innovative ability of Henan province. The index system includes 15 based indicators, through a series of analysis, the 15 based indicators will be summarized as the three main indicators. This article on the basis of the statistical data from 2002 to 2011 in Henan province, using factor analysis and cluster analysis, respectively from two aspects of dynamic and static to evaluate the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innovative ability of Henan province. Dynamic analysis results show that the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innovative ability of Henan province is improved gradually, Static analysis results show that the position of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innovative ability of Henan province is in the middle and lower reaches in the central areas. At the same time, this paper using the regression analysis method to evaluate R&D resource allocation structure of

 Henan province. According to the evaluation and analysis, this paper from four aspects summarizes the main problems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novation of Henan province, and puts forward specific countermeasures and suggestions on improving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innovative ability of Henan province. Key words: Henan province ;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Innovative

 Ability;

  Evaluation System ; Factor Analysis Thesis

  :Application Research

 目 录 I

 目 录 1 绪论 ........................................................................................................................................ 1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 1 1.1.1 选题背景 ............................................................................................................ 1 1.1.2 研究意义 ............................................................................................................ 2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2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2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4 1.3 研究内容、方法及思路 .............................................................................................. 6 1.3.1 研究内容 ............................................................................................................ 6 1.3.2 研究方法 ............................................................................................................ 7 1.3.3 研究思路 ............................................................................................................ 8 2 科技创新能力理论综述 ........................................................................................................ 9 2.1 创新理论 ...................................................................................................................... 9 2.2 科技创新理论 ............................................................................................................ 12 2.3 科技创新能力评价理论 ............................................................................................ 13 2.3.1 科技创新能力 .................................................................................................. 13 2.3.2 科技创新能力评价 .......................................................................................... 14 3 河南省科技创新现状分析 .................................................................................................. 17 3.1 河南省概况 ................................................................................................................ 17 3.2 河南省科技创新现状 ................................................................................................ 18 4 河南省科技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 .................................................................................. 22 4.1 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 22 4.1.1 指标体系构建原则 .......................................................................................... 22 4.1.2 指标体系的构建 .............................................................................................. 23 4.2 评价方法的确定 ........................................................................................................ 25 4.2.1 因子分析法 ...................................................................................................... 26 4.2.2 回归分析法 ...................................................................................................... 28 5 河南省科技创新能力评价 .................................................................................................. 30 5.1 原始数据的建立及处理 ............................................................................................ 30 5.1.1 原始数据库的建立 .......................................................................................... 30 5.1.2 原始数据标准化 .............................................................................................. 31 5.2 科技创新能力纵向评价 ............................................................................................ 32

 目

 录 II

 5.3 科技创新能力的聚类分析 ........................................................................................ 38 5.4 科技创新能力横向比较 ............................................................................................ 38 5.5 河南省 R&D 资源配置结构评价 ............................................................................. 41 6 河南省科技创新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 43 6.1 河南省科技创新存在的问题 .................................................................................... 43 6.1.1 科技创新基础薄弱 .......................................................................................... 43 6.1.2 科技创新投入不足 .......................................................................................... 44 6.1.3 科技产出低,科技成果转化率低 .................................................................. 46 6.1.4 科技创新政策体系不完善 .............................................................................. 47 6.2 提升河南省科技创新能力的对策 ............................................................................ 48 6.2.1 加强基础建设 .................................................................................................. 48 6.2.2 加大河南省科技创新能力的投入力度 .......................................................... 48 6.2.3 提高科技产出,促进科技成果的转化应用 .................................................. 51 6.2.4 完善科技创新政策体系 .................................................................................. 52 7 结论与展望 .......................................................................................................................... 53 7.1 主要结论 ..................................................................................................................

篇六:河南省科技创新委员会

宣传推荐“河南省科技领军人物”暨“河南省优秀科技创新型单位”的通知 豫科协文〔2011〕 4号  各有关单位:

  

    为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和省委八届十一次全会精神, 深入落实省委、 省政府《关于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河南的决定》 , 充分发挥科技创新人才在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加快建立以企业为主体的科技创新体系、 建设创新型河南中的重要作用, 共青团河南省委、 河南省科学技术协会、 河南省科学院、  河南省农业科学院决定组织开展  “河南省科技领军人物” 暨 “河南省优秀科技创新型单位” 宣传推荐活动。

 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 下:

  

    一、 活动宗旨 

    大力宣传贯彻我省的科教兴豫和人才强省战略, 在全社会营造勇于创新、 敢于创新的良好氛围, 不断优化创新环境, 完善创新机制, 强化企业自主创新的主体地位, 增强单位和科研院所的创新动力; 积极引导并培养我省广大科技工作者的自主创新精神, 充分激发并调动参与开展自主创新的主动性, 为中原经济区建设提供强大的科技支撑。

  

    二、 推荐对象及条件 

    以促进我省经济社会发展为根本出发点, 以提高创新能力和弘扬创新精神为核心, 在我省优势学科、 支柱产业和高新技术重点领域方面达到国内乃至国际学术和工程研发前沿水平的拔尖人才和单位; 注重科技创新, 并能积极主动进行科技创新, 取得一批对我省经济社会发展有重大影响的创新性科技成果的单位和个人。

  

    (一)

 河南省科技领军人物条件 

    1. 拥护党的领导, 热爱社会主义国家, 热爱科技事业, 爱岗敬业, 乐于奉献。

  

    2.工作勇于创新, 具备较强的科技创新意识和科技创新能力,取得有突出的科技成果。

  

    3.主持研究的课题或主持研发的产品获得省辖市科技奖励三等奖以上, 或在国内外具有重要影响的科技类期刊上发表过有创新性观点的论文, 或个人研究成果具有较大社会影响的。

    

    4 .在促进科研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换方面成绩突出, 其科技成果在我省的科技经济发展中作用明显。

  

    5.年龄在 4 5岁以下,科研成果获省辖市科技奖励三等奖以上,或在科技创新方面有突出贡献者, 可申报“河南省青年科技领军人物” 奖项。

  

    (二)

 河南省优秀科技创新型单位条件 

    1. 注重科技创新, 科技成果突出, 产品具有较高的科技含量和市场占有率。

  

    2. 拥有良好的创新激励机制, 单位创新氛围浓厚。

  

    3.  单位发展方向符合国家产业政策, 生产排放符合国家环保要求。

  

    4 .所研发产品拥有自主知识产权, 获得省辖市以上科技奖励,或取得突出的经济效益。

  

    5.诚信经营, 依法纳税, 无不良记录。

  

    三、 组织机构 

    宣传推荐活动成立“河南省科技领军人物暨河南省优秀科技创新型单位” 专家评审委员会, 由主办单位相关领导及省内知名专家、 学者组成。

 专家评委会将结合公众投票情况对参加推荐者进行终评。

  

    专家评审委员会下设办公室, 办公室设在河南科技报社, 具体负责材料的验收、 整理及其他日常工作。

  

    四、 推荐办法 

    (一)

 推荐人或单位按要求报送推荐材料。

 所报送材料要求如下:

  

    1.认真填写《河南省科技领军人物推荐表》 或《河南省优秀科技创新型单位推荐表》 , 一式 6份, 单位加盖公章;  

    2.推荐“河南省科技领军人物” , 需附个人二寸免冠照片 4张。

  

    3.单位或个人简介。

 内容包括主要业绩、 主要科技成果、 所获重大荣誉、 所获专利等, 要求 800字以内。

  

    4 .报送材料需附电子版, 文字格式要求为 w o rd文档。

  

    5. 相关荣誉证书、 专利证书要附证书复印件并加盖单位公章。 

    上述村料全部用 A 4纸打印(复印)

 , 左侧装钉, 一式 6份。

  

    (二)

 专家评审委员会对报送材料进行初步审核, 符合要求者将在《河南科技报》 及中国科技 110网上进行公示, 并接受公众投票。

  

    (三)

 专家评审委员会结合社会投票情况进行终评, 产生“河南省科技领军人物” 和“河南省优秀科技创新型单位” 名单。

  

    五、 宣传表彰 

    1. 对入选者届时将由省有关领导为获奖单位和个人分别颁发“河南省优秀科技创新型单位” 和“河南省科技领军人物” 的奖牌和证书。

  

    2. “河南省科技领军人物” 及“河南省优秀科技创新型单位”的入选名单将在省会相关媒体上进行公布, 获得前十名的单位和个人, 将被命名为“河南省十大最具科技创新力单位” 和“河南省十大科技领军人物” 。

 年龄在 45周岁以下, 业绩特别突出的青年科技人才将授予“河南省十大青年科技领军人物” 奖项。

  

    3. 组织入选单位和个人开展学术交流、 课题培训。

  

    六、 材料报送时间 

    即日起至 2011年 5月 30日前将相关材料报送至宣传推荐办公室。

  

    七、 联系方式 

    地  址:

 郑州市花园路 59号邮政大厦 19层河南科技报社 19 02室“河南省科技领军人物及科技创新型单位宣传推荐办公室”  

    邮   编:

 450 00 8

     

    邮   箱:

 x u ta o 8688 @ to m .co m  

    联系人:

 徐  涛(办公室主任)

     

    办公室成员:

 董明超   刘永合  刘爱德   张书睿

    

    电   话:

 037 1- 6933360 2   15890 6607 69  

    传   真:

 037 1- 6933357 8   037 1- 6933358 8     

    备注:

 文件及推荐表可登录河南省科协( w w w .h a st.n et.cn )、中国科技 110网(w w w .k j110.cn )

 下载。

  

     

    附件:

 1.河南省科技领军人物推荐表 

  

 2.河南省优秀科技创新型单位推荐表   

   二 O一一年二月 十八日  

篇七:河南省科技创新委员会

探索2016.9 下 ┃决策观察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创新是科学技术发展的内在活力。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报告指出:

 “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发挥科技创新在全面创新中的引领作用,实施一批国家重大科技项目,在重大创新领域组建一批国家实验室,积极提出并牵头组织国际大科学计划和大科学工程。

 ”科技创新机制体制的建设对河南省的经济建设具有重要影响。

 本文对河南省科技创新机制体制中存在的问题做一分析,并提出了意见建议,旨在为推进河南省科技创新建设提供参考。一、 河南省科技创新机制体制中存在的问题(一)科技创新环境现状不佳总体上看,省内一些地方和部门,科技资源配置分散、封闭,重复建设问题比较突出,不少科研设施和仪器重复建设和购置,闲置浪费比较严重,专业化服务能力不高,科技成果转化不顺不畅问题突出,科研成果封闭,自我循环比较严重。(二)科技创新投入不足科技投入是开展科技创新活动的基础条件,主要包括人力投入和财力投入两个方面。

 根据国家统计部门数据显示,2009?年,河南省科技创新活动投入模块得分为73.55, 在全国省(市)

 排名中名列第 15?位,处于全国中等水平。

 科研创新活动的进行需要大量的科研经费做保障,没有足够的经费使得很多科研活动不得不退而求其次,这对于科研创新的结果有很大的影响。

 另外,科技创新经费的来源比较单一,主要是通过政府的财政供给,没有充分利用企业进行科研经费的筹集。(三)科技创新活动产出水平偏低科技创新活动产出能力反映了区域科技创新能力和科技活动的活跃程度,是连结研究开发投入与市场需求的桥梁。2009?年,河南省科技创新活动产出分值仅高于山西、内蒙古和西藏,维持 2008?年的 28?名的位次未变,处于全国下游水平。

 2009?年高新技术产业化产出水平的分值为63.69,位居全国第 27?位,处于较为落后的状态。

 高新技术产业化反映了科技活动产出成果商品化的能力强弱。

 科技创新活动不能投入到生产实践中进行验证是阻碍科技创新的突出问题。(四)创新竞争力综合评价较差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河南省科技创新综合竞争力综合分值和排名,2008?年是 69.41?分,在全国各省(市)中位居第18?名,2009?年排名降至第 23?位。

 三个评价模块中科技创新环境下降 2?位,科技创新活动投入下降 3?位,科技创新活动产出继续处于低位水平(第 28?位)?,整体在全国 31 个省区市排名中处于中等偏下位次,这和河南省人口、农业、经济大省的地位不相匹配。二、 加强河南省科技创新机制体制建设的建议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推进科技创新,必须破除体制机制障碍。

 必须面向经济社会发展主战场,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消除科技创新中的“孤岛现象”。

 要注重突破制约产学研用有机结合的体制机制障碍,突出市场在创新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突出企业创新主体地位, 推动人财物各种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 使创新成果更快转化为现实生产力。要推进协同创新,健全创新服务支撑体系, 加强知识产权运用和保护,维护好公平竞争的市场秩序。(一)从思想观念上,将科技创新活动置于重要地位习近平总书记 2015 年 7 月在长春召开的部分省区党委主要负责同志座谈会上的讲话指出:

 “抓创新就是抓发展,谋创新就是谋未来。

 不创新就要落后,创新慢了也要落后。

 要激发调动全社会的创新激情,持续发力,加快形成以创新为主要引领和支撑的经济体系和发展模式。

 ”各级政府要不断更新观念,将科技创新理念融入到日常工作的各个方面。

 让科技创新意识覆盖到各个行业,突出科技创新活动在强省战略中的重要地位,全面树立创新的观念。

 以前瞻性和长远性的思维,在科技创新体制机制改革方面投入足够的经费和精力,从根本上为发展经济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创造条件。(二)以国家创新体系为导向 , 结合地方特色 , 形成自主创新体系按照国家创新体系的总体布局,面向当地科技前沿和现代化建设需要,制定科技创新计划, 围绕国家战略高技术研究、重大科技计划和重大科学问题,根据河南自身的学科优势和经济发展的实际需要,把二者有机结合起来,用“两条腿走路”,实现“国家创新体系和河南实际相结合”,创建符合河南特色的自主科技创新体系,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实现科技创新的“本土化”。(三)加大科技创新投入力度 , 多渠道筹资支持科技创新科技创新活动需要大量的经费作支撑, 无论是实验材料的购买还是实验器材的配置,都需要大量的经费做保障。在科技创新的过程中, 由于一些课题是前人从未涉及的领域, 需要科研人员进行深入的研究和反复的实验,才能取得成果。在这些反复的实验中,对科研经费有更大的需求。各级政府财政在兼顾各个行业发展建设的同时,要尽量加强对科研项目的经费支持,通过增加对科技创新投入的力度, 为科技创新提供基础保证。此外,政府还要通过多种渠道来为科技创新筹集资金。(四)优化科技创新成果转化机制完善河南省的科技创新成果转化机制必须提到日程上来。

 具体可以从以下三个河南省科技创新机制体制中存在的问题与建议◎文/ 曹明17万方数据

 决策探索2016.9 下 ┃方面着手进行:第一,科技研究项目的实用性要经过严格审核,从而确保新技术能够切实推动生产力的发展,减少项目研究活动和经费的重复和浪费。

 第二,省财政支出中要为科研中的纯科学(pure?science)的成果转化做出经费预留。

 在科技创新活动中,既要结合生产实践进行创新,又要对科学理论进行深入研究,在实践和理论两方面双管齐下,相互作用、相辅相成。第三,对科技创新结果转化为实体产品提供有利的政策。

 通常情况下,企业的经营发展在变化革新时都存在一定的风险,大多数企业是采用稳步发展的理念在经营。

 所以在经济效益尚可的状况下,很少人会冒险经营新的产品。

 政府可以通过税收减免等方式来促进企业接受创新技术,并应用于生产当中。(五)营造科技创新的良好环境科技创新的竞争归根结底是人才的竞争。

 由于我国区域经济发展严重不平衡,内陆地区与东南沿海省市发展水平存在较大差距,导致内陆地区人才流失较多,部分人才学业有成后都愿意到沿海地区或者是出国发展。

 为了留住人才,内陆地区必须构建良好的科技创新环境,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第一,营造良好的工作条件。中原人口密度大,经济底子薄,并非是最佳的宜居城市,为了吸引人才进行科技创新,要提高他们工作的薪水和福利待遇。第二,政府要重视对科研工作者知识产权的保护。第三,为科研工作者提供一个广阔的发展平台。(六)调整高新技术对产业升级的引导作用调整高新技术对产业升级的引导作用,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第一,通过在省级经济发展战略中增加高新技术发展的政策来促进科技创新活动。

 第二,将省内各个地区的高新技术产业通过互联网和实际项目合作联合起来,从而有利于技术的研究和跨学科研究工作的进行。

 第三,选定河南省的特色产业进行技术链研发,例如洛阳牡丹,可以从饮食、药用、化妆品、艺术收藏、旅游、历史文化等多个角度切入, 通过高新技术手段让河南洛阳牡丹的各种价值分享到祖国各地。三、 结语综上所述, 河南省作为中国的人口大省和中华文化的发源地, 其在科技创新体制的构建方面还存在诸多问题。

 为了加快河南省科技创新的步伐, 完善其科技创新体制, 一要从思想上认识到科技创新与经济建设的内在关联。

 二要为科技创新活动的经费提供保障, 既包括各级政府的科研财政经费, 也包括社会的各项科研经费筹资。

 三要在政策上促进科研创新成果转化为实际生产的行为发生, 从而能够将科学技术切实转化成为生产力。

 四要通过提高薪资待遇和搭建科技创新平台等方式来引进高素质的创新型人才。

 五要调整高新技术对产业的升级指导作用, 从而从根本上优化改进生产力。【本文系 2015 河南省政府决策研究招标课题“河南省科技创新的体制机制研究”(2015B041)的阶段性成果】(作者单位:河南省社会科学院)┃决策观察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 助推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文/ 雷瑛2015 年 12 月, 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首次提出了“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改革的重点是“去库存、降成本、补短板”,目的是解决当前中国农业在供给方面出现的严重问题,如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农业生产成本居高不下问题、农业生产配套服务不足问题,以及因粮食生产与市场脱节而产生的国库粮食积压问题等,从而使农产品在数量上供给充足,在品种和质量上也符合消费者实际需要,并形成良性合理的农产品供给体系。

 从现实条件看,加强以家庭农场、农民专业合作社、经营性农业服务组织和农业企业为代表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培育将是推进改革的切入点。一、 以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推动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一)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有利于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从管理上看,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管理更加规范。

 从主体本身来看,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对生产的农产品质量安全有保障。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在基地建设、原料采购等方面往往有着多种优惠待遇, 因此,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等经营主体对产品质量管理一般都比较严格。(二)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有利于市场供求的沟通平衡农业生产与市场不相匹配是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要解决的问题之一。

 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作为市场主体,是生产方,但同时对市场需求也有极高的敏感性。

 与传统农户相比, 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在市场信息获取、分析,以及市场渠道把握方面都具有明显优势。(三)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有利于降低农业生产成本目前, 国内农产品价格普遍高于国际市场价格已经成为常态, 过高的农业生产成本不仅在国际上完全没有竞争优势,而且国内企业也不愿意购买国内的农产品。考虑到国家粮食安全和农民自身利益两个因素,农业必须降低农业生产成本,使农民18万方数据

篇八:河南省科技创新委员会

科技发展趋势与河南科技创新体系建设

 河南省政协科教文卫委员 会

 副主任

 研究员

  余守志 二 00 七年五月 十三日

 同志们, 大家下午好!

 今天我非常高兴能在这里和同志们谈谈当代科技发展趋势与河南科技创新体系建设这一题目 。

 我今天主要讲两个问题, 一是当代科技发展趋势; 二是河南科技创新体系建设。

 由于搞好科技创新体系 建设的前提之一是要深刻把握当 代世界科技发展的趋势, 做好科技咨询工作的前提之一也是要深刻把握当代世界科技发展的趋势, 因此, 我今天把当代科技发展趋势作为重点讲述的内容。下面我先讲第一个问题:

  一、 当代科技发展趋势 由于科技竞争力决定了 一个国家或地区在未来世界竞争中的地位和前途, 成为维护国家安全、 增进民族凝聚力的关键, 科技发展水平在相当程度上决定各国在全球舞台上的地位。

 因此, 各国、 各地政府都十分重视本国、 本地区科技事业的发展, 都十分重视把握好当代科技发展的趋势, 尤其是要把握好在涉及国家战略需求方面、 经济增长方面和国家安全方面的科学技术发展趋势。

 我们不但要关注这几方面的发展趋势, 而且还要不失时机地制定相应的对策, 以增强本国或者本地区的科技创新能力, 特别是要增强自 主科技创新能力。

 当代科技发展趋势是一个很大的话题, 今天我要谈的是现代科技发展的总体趋势。

 人类进入 21 世纪已经有 8 个年头了 , 20 世纪是人类科学革命和科技创新最辉煌的世纪, 其间发生了 科学革命、 新技术革命、 产业革命, 兴起了 信息经济、 网络经济、 知识经济, 带来了 生产力的巨大发展, 也使人类实现了 从工业社会向信息社会历史性的跨越。

 科学技术的发展正在对世界经济和社会产生越来越广泛和越来越

 深刻的影响。

 那么当今世界科技发展的现状与趋势到底怎么样呢? 如果非要概括描述的话, 我认为当代科技发展的趋势可以用这样一句话来描述, 那就是:

 “新的科学发展、 新的技术突破及重大集成创新不断涌现, 科技成果产业化速度越来越快。

 ” 具体来说, 可以概括为六大发展趋势, 我在这里提出来, 和大家一起讨论。

 第一大发展趋势是:

 科学技术创新的速度日 益加快, 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的速度也不断加快。

 说当今世界科学技术的发展日 新月 异是毫不夸张的, 在 19 世纪中叶的时候, 人类知识总量翻一番需要 50 年, 到 20 世纪中期只需要10 年时间。

 进入 20 世纪九十年代以后, 人类知识总量翻一番已经逐步由 5 年接近 3 年时间。

 据统计, 最近三十年来, 人类所取得的科技成果, 比过去 2000 年的总合还要多。

 有人用指数函数来描绘当前人类知识增长的趋势, 也就是媒体经常提到的知识爆炸现象。

 科技创新的速度日 益加快的同时, 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的速度也不断加快, 原始科学创新、 关键技术创新和系统集成创新的作用日益突出。

 过去一个科学发现到一项关键技术发明, 到规模的商业化过程, 往往要经历半个世纪, 几十年, 后来变到十几年, 现在一项新技术的出现, 恐怕只有几个月 时间, 尤其是在新兴领域, 很快走向大规模市场, 很快传播到全球。

 在 19 世纪, 电的发明到应用时隔 282 年,电磁波通信时隔 26 年, 而到了 20 世纪, 集成电路仅仅用了 7 年的时间得到应用, 而激光器仅仅用了 1 年。

 用手机通过空间网络( 包括卫星), 自 动控制各种家用电器, 从提出思路, 到商业化应用, 仅仅半年左右时间。

 我记得河南省科学院在 04 年 8 月 邀请在美国学者郁红讲课, 她提出了 产业界准备开发用手机控制家用电器的技术, 到 05年 2 月 , 日 本松下电器公司就有产品上市了 , 中间时间仅仅隔了 半年,到 05 年 10 月 , 我国海尔公司也推出了 此类产品。

 当 今世界科技, 尤其是技术竞争跟创新的激烈程度变得前所未有, 一项技术如果不能及时被应用, 它就要被更新的技术所淘汰, 它在科学记录史上占据不了 任何位置, 有人开玩笑的说:

 现在技术的保

 质期或者说保鲜期是非常短的。

 如果一项技术及时得到推广应用, 造福人类, 即便今后被新的技术替代, 也已经为人类的进步发挥了 作用,它将记录在科学历史上, 永远有它光辉的一页或者是光辉的一行、 光辉的一段记录。

 所以我们做科技工作的同志绝不能满足于有所发现、有所发明, 而真正要做到有所创新、 有所贡献, 也就是说要推向市场,要推向市场, 就必须产业化, 而完全产业化, 要有一个完整的创新链条去实现。

 我个人认为, 科技咨询在这个创新链条中占据着至关重要的一环。

 第二大发展趋势是:

 科学技术, 特别是高新技术产业对经济的贡献越来越大, 已经成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导力量。

 实践已经证明, 高新技术及其产业是当代经济发展的火车头, 是国家或地区经济增长的主要源泉, 高新技术在国家经济中发挥的作用越来越明显, 对经济增长的贡献越来越突出。

 国外有研究机构研究指出, 在过去的 20 世纪的后 20 年里, 新兴信息产业创造的生产力提高了 近 100 倍, 到 2000 年, 美国信息产业创造的增加值已占国内生产总值的 50%以上, 吸纳的劳动力已占全部劳动力的 50%以上, 从而使美国经济保持了 近 10 年的低失业、 低通胀、 低赤字、 高增长。

 在过去的 10 年里, 主要发达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占制造业的比重翻了 一番,目 前, 这一趋势还在加快, 高新技术已经成为推动世界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

 1971 年至 1996 年, 25 年期间, 西欧高新技术产业总值由50 亿美元上升到 2000 亿美元, 增长 40 倍; 而日 本同期由 30 亿美元增长到 3200 亿美元, 增长 106. 7 倍。

 美国之所以能在当今世界经济中居领先地位, 其高新技术的迅速崛起功不可没, 现在, 高新技术部门已经成为美国国内销售和出口 中最大的部门, 其产值占 GDP 的 80%。在我国, 手工业人均年产值大约 2000 元, 传统工业人均年产值大约2 万元, 而高新技术产业的人均产值超过二十万甚至上百万元。

 最新统计数据表明, 国家高新区主要经济指标年均增长率超过 30%, 人均营业收入 2000 年是 41. 1 万元, 2005 年已达到 67. 5 万元。

 20 世纪80 年代以来, 发展高新技术及其产业已经成为一股世界性的潮流,

 高新技术及其产业的发展水平已经成为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主要因素, 成为衡量一个国家发达与否的重要标志。

 因此, 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 都把发展高新技术及其产业作为跨世纪发展的战略任务。

 可以说, 高新技术及其产业不仅是推动知识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 也是 21 世纪世界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 将深刻地影响各国的经济安全、 社会结构和人民生活。

 谁能在高新技术及其产业上先人一步、快人一拍、 高人一筹, 谁就能够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抢占科技、 产业和经济的制高点。

 高新技术产业对经济的贡献主要体现在高新技术能够促进传统产业升级, 催生新的产业, 改善产业结构等方面。

 随着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 一个技术与经济相互交融、 相互增益和相互增长, 同时又辐射政治、 文化等领域的新局面正显现在我们面前。

 今天, 科技创新能力已经成为市场竞争成败的决定因素。

 美国经济学家在上个世纪末期就提出了“胜者全得” 的理论, 即一个企业在高技术领域领先一步, 那怕是一小步, 就有可能占领绝大多数市场份额, 其它竞争者就很难生存。

 最典型的是英特尔和微软, 它们分别占有世界微处理器( CPU)

 和操作系统软件 90%以上的市场份额, 后来者似乎连参与竞争的机会都没有。

 实际上, 这种“胜者全得” 也越来越显著地体现在国家间竞争的层面上。

 在世界产业体系中, 居于高科技“中心” 的少数发达国家,利用自 己的科技优势, 向不发达的外围国家转移低端技术及低技术含量产业, 并通过资本力量、 金融手段、 舆论引 导甚至是军事手段来固化这种“中心-外围” 格局。

 其结果是强者恒强, 弱者愈弱。

 东南亚经济危机、 拉美经济危机的相继爆发, 一些穷国好像永远还不完一些富国的债务等, 表面上看是经济体制、 管理体制和一些历史的问题,但更深层次则是对外技术依赖、 市场依赖和资本依赖的结果, 核心是国家自 主创新能力不足的结果。

 总体来看, 在现代科学技术知识生产和应用的国际分工体系中, 发展中国家基本上处于依附地位, 面临着日 趋严峻的经济安全、 文化安全和军事安全问题。

 发达国家与发展中

 国家知识鸿沟不断拉大的趋势, 对于人类社会的进步和发展是一个不可回避的挑战。

  第三大发展趋势是:

 国际资本越来越多地流向高新技术产业, 科研的投入越来越大。

 随着各国对高新技术的日 益重视, 国际资本也越来越多地流向高新技术产业, 特别是流向信息和通信技术、 生物技术、 新材料、 新能源、 航空航天等高新技术领域。

 有资料表明, 现在全世界用于科研与开发的经费每年已经达到 6000 亿美元以上。

 我国的科技投入是多少呢? 根据国家统计局最近在北京发布的 2006 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 2006 年我国全年研究与 试验发展(R&D) 经费支出 达3000 亿元, 约合 400 亿美元, 比 05 年增长 22%, 占国内生产总值的1. 40%, 达到历史最高水平。

 在这里我想着重介绍一下研发投入强度这个概念, 研发投入强度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研发( R&D)

 经费和其生产总值( GDP)

 的比率, 据了 解, 科技部会同国家统计局、 教育部进行跟踪调查显示, 十年来我国研发强度从 0. 7%上升到了 1. 4%, 整整翻了 一番。

 但是, 与发达国家相比, 这个比例还是在较低水平。

 2004年, 美国研发投入强度为 2. 68%, 日 本为 3. 13%, 瑞典、 芬兰超过 3%,我国到 2010 年目 标是 2%。

 在二十世纪前半叶之前人类的科研活动中, 一个项目 的进行可能由一个人或几个人就能完成, 投入的资金也不是很多, 科研活动存在着单打独斗的现象, 现在的科研活动则 往往不仅需要巨 额资金的支持, 有时候还需要一个国家或者多个国家的众多科学家来共同完成,例如, 美国在 1998 年进行了 一次对月 球的探测, 叫 做 “月 球勘探号”,共花费了 6200 万美元。

 再例如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初开始的人类基因组项目 , 开始的时候投入的资金是 30 亿美元, 后来又追加了 很多,共有美国、 英国、 法国、 日 本还有我们中国等国家的众多科学家参与,在 1999 年 12 月 第一次发表的人类的第 22 号基因的测序论文中, 署名 的作者就达 246 位, 可见参加人数之多。

 关于科技投入的问题, 大家都很感兴趣, 我想就我们国家和美国、

 日 本做一比较, 如果从 GDP 和科技投入来对比一下, 我们和美国、 日本有多大差别呢? 先让我们来看看基本数据。

 中国的国土面积是 960万平方公里, 人口 13 亿, 美国的国土面积也是 960 万平方公里左右,人口 2. 6 亿, 日 本的国土面积是 37. 8 万平方公里, 人口 1. 3 亿。

 中国国土面积和美国大致相等, 是日 本的 25 倍, 人口 是美国的 5 倍,日 本的 10 倍。

 根据有关统计资料, 2004 年, 美国的 GDP 为 11 万 6千 6 百亿美元, 排在全球的第一位, 日 本的 GDP 为 4 万 6 千 2 百亿美元, 排在第二, 中国调整后的 GDP 总量为 1 万 9 千 3 百亿美元, 位居世界第六位, 美国的 GDP 是我国的 6 倍多, 日 本是我国的两倍多。

 再看看 R&D( 研究和开发)

 经费支出情况, 这是一组国际通用的用于衡量一个国家科技活动规模及科技投入强度的重要指标。

 国际上有一个研究机构统计指出:

 2004 年, 美国 R&D 支出为 2, 500 亿欧元, 日 本和中国分别为 1, 200 亿和 160 亿欧元, 美国是我们的 15. 6 倍, 日 本是我们的 7. 5 倍, 如果按人均来算的话, 美国是我们的 78 倍, 日 本是我们的 75 倍。

 我们说中国正在快速崛起, 这是事实。

 但只是部分事实。

 从诸多指标看, 尤其是从科技投入来看, 中美、 中日 两国的差距依然十分悬殊, 在许多方面中国要追上美国, 超过日 本, 不仅非常遥远而且困难重重。

 我们与发达国家在科技上的差距, 中国真正的状况值得我们警省, 需要我们加倍努力, 才能赶超上去。

 值得高兴的是,2001 年 1 月 9 日 , 党中央、 国务院召开了 全国科技大会, 胡锦涛总书记号召“要在 15 年内使我国加入创新型国家行列”。

 从此, 我国科技投入大幅度增加, 中央财政 2007 年安排 716 亿元, 比 06 年增加19. 2%, 全国有 15 个省市财政科技投入增长 50%以上, 其中有 6 个增长一倍以上。

 第四大发展趋势是:

 高科技人才越来越成为科技发展的先决条件, 当今世界已经进入以知识经济为主要特征的新时代。

 新技术、 新知识的创造、 传播和应用已经成为经济和社会发展最重要的源泉。

 在知识经济时代, 人才的关键作用尤为突出。

 各种形式的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

 有位学者曾感叹地说:

 过去殖民者抢

 的是黄金白银, 现在西方发达国家抢的是创新人才。

 人才的短缺主要表现在高新技术领域, 据美国科学基金会等机构预测, 2006 年, 美国大学缺少 675 万名 科学家和工程师。

 日 本科技厅公布的调查结果估计, 2005 年, 日 本科技人员 短缺 48 万人。

 因此, 世界各国都在采取各种措施, 大力培养人才, 大力吸引 人才。

 美国除了 加强自 身培养人才外还不断大量吸引 国外人才, 美国国会曾多次修改《移民法》, 大力吸引 来自 亚洲、 欧洲等地的优秀科技人才到美国从事研究开发。

 法国除调整提高科技人员 待遇, 大力发展理工科教育外, 还不惜支付25 万美元的个人年薪, 在全球范围内广招贤才。

 日 本政府采取的措施之一使用 很大的资金来支持全世界优秀的人才来日 本做研究和攻读学位。

 韩国则采取每年派遣 2000 名 博士后研究...

篇九:河南省科技创新委员会

省支持科技创新发展 若干财政政策措施

  为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持续打造一流创新生态,全力建设国家创新高地”有关决策部署,积极发挥财政职能作用,统筹科技资源支持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实施,按照“聚焦重点、精准发力,统筹整合、加大投入,创新机制、注重绩效,市场主导、政府引导”的原则,结合我省实际,制定以下政策措施。

  一、支持对接国家战略科技力量体系

  1.支持省实验室建设。对省级层面布局的嵩山、神农种业、黄河等省实验室,根据实际需要,给予开办费和建设期研发经费支持;对各地政府主导创建的省实验室,根据各地政府投入情况给予一定研发补助。(责任单位:省科技厅、财政厅)

  2.支持创建(重组入列)国家级创新平台。对新创建(重组入列)的国家级科技研发平台给予一次性 500 万元奖励,并根据其研发投入、实施一流项目等情况统筹给予 1000 万元持续支持。将建有国家级研发平台的企业研发费用补助最高限额由 300 万元提高至 500 万元。(责任单位:省科技厅、财政厅、发展改革委)

  3.支持改造提升现有省级创新平台。建立稳定支持机制,对高校、科研院所等科研单位建设的省级研发平台实施考核,考核结果为优秀、良好的,分别给予每年不超过 50 万元、30 万元的稳定支持。(责任单位:省科技厅、财政厅、发展改革委)

 4.支持凝练一流课题。聚焦世界前沿技术、“卡脖子”技术、应用型关键共性技术,支持启动一批重大课题,实施一批省重大科技专项项目,单个项目支持额度一般不低于 1000 万元,财政引导企业研发投入系数不低于 3 倍。(责任单位:省科技厅、财政厅)

  二、支持产业创新发展

  5.发挥新兴产业、创业投资基金作用。高效运作总规模 1500 亿元的新兴产业投资引导基金和 150 亿元的创业投资引导基金,吸引更多社会资本支持创新创业。(责任单位:省财政厅、发展改革委、省政府国资委)

  6.鼓励企业进一步加大研发投入。采用“基础+增量”的补助方式,根据企业上年度研发费用情况给予不超过 500 万元的后补助支持,引导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科研活动全覆盖。(责任单位:省财政厅、科技厅、发展改革委、税务局、统计局)

  7.支持企业向科技型企业转变。对首次和连续三次认定为高新技术企业的企业给予不超过 10 万元配套奖补;对整体迁入我省的高新技术企业,根据企业销售收入规模给予不超过 100 万元奖补。(责任单位:省科技厅、财政厅)

  8.加大支持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研发和应用力度。对经国家、省新认定的成套设备、单台设备,按照不超过销售发票金额的 5%分别给予总额最高 500 万元、300 万元奖励。对经省认定的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投保产品,按规定给予保费补助。(责任单位:省工业和信息化厅、财政厅)

 9.支持制造业创新中心建设。对省级制造业创新中心,按照技术引进及购置科研仪器、设备和软件等实际投资额的 30%给予不超过 500万元补助;按照技术成果转化、委托研发和为行业提供技术服务获得实际收入的 5%给予不超过 500 万元补助。(责任单位:省工业和信息化厅、财政厅、发展改革委)

  10.支持省产业研究院和中试基地建设。统筹资金支持省产业研究院和中试基地建设,打通科技创新与产业发展之间的转化通道。对批准建设的中试基地,根据其绩效考核情况,对考核结果较好的给予一定奖补。(责任单位:省科技厅、工业和信息化厅、财政厅)

  三、支持科技开放合作

  11.支持开展关键重大技术需求揭榜攻关。鼓励省内企业借助省外、境外科技力量攻克我省产业发展技术难题,对“揭榜挂帅”形式产生的项目,按不超过合同额的 30%给予支持。(责任单位:省科技厅、财政厅)

  12.鼓励积极争取国家项目。对承担国家科技重大专项、重点研发计划、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的单位,按项目上年度实际获得国拨经费的 3%—5%奖励研发团队,每个单位年度奖励最高 500 万元。加强国家重大科技项目中央和地方协调联动,对国家明确要求地方配套实施的项目予以足额保障。(责任单位:省科技厅、财政厅)

  13.支持科研成果转移转化。对在豫企业购买省外先进技术成果并在豫转化、产业化的,按其上年度技术合同实际成交额给予最高 10%的奖补,每家企业每年不超过 100 万元。鼓励省内高校、科研院所在豫

 实施技术转移转化,按其上年度技术合同成交额给予最高 10%的后补助,每家单位每年不超过 100 万元。(责任单位:省科技厅、财政厅)

 四、支持科技与金融融合

  14.支持开展科技信贷业务。安排科技信贷准备金,对合作金融机构面向高新技术企业、科技型中小企业开展的实物资产抵押不高于 30%的科技信贷业务,根据企业营业收入规模给予 30%—60%、单笔最高500 万元损失补偿。鼓励各地对科技信贷给予贴息支持,省财政根据市、县级贴息规模按照不超过 30%的比例给予奖补。(责任单位:省科技厅、财政厅)

  15.鼓励金融产品创新。对企业知识产权质押融资产生的利息、评估等费用给予最高 60%、不超过 80 万元补助。科技企业参加研发责任保险、关键研发设备保险、科技成果转化费用损失保险、“揭榜险”等科技保险的,按实际保费支出的 30%给予不超过 20 万元补助。实施外贸贷、政府采购合同信贷政策,以政府采购合同和外贸订单为质押,引导合作银行加大对科技型中小微企业的信贷投放力度。(责任单位:省科技厅、财政厅、商务厅、市场监管局)

  16.支持科技企业利用资本市场融资。省内科技企业申请在境内外上市融资的,按照辅导备案登记等时间节点给予不超过 200 万元补助。对省内科技企业通过境内外资本市场发行的债务融资工具、资产证券化两类产品,分别按照其实际支付中介费用的 50%,给予每户企业

 每类产品不超过 100 万元补助。(责任单位:省地方金融监管局、财政厅)

 五、支持“双一流”创建

  17.重点支持“双一流”高校建设。“十四五”时期给予郑州大学、河南大学专项资金引导支持,全面提升原始创新和应用技术创新能力,推动两校在新一轮“双一流”建设中晋位升级。实施“双一流”创建工程,推动更多高校进入“双一流”建设行列。(责任单位:省教育厅、财政厅)

  18.多渠道筹措“双一流”建设资金。切实落实有关财税优惠政策,激发社会资本投资高等教育积极性。设立捐赠配比奖励资金,对学校争取的社会资金按照现行政策予以奖励。加大公办高校专项债券支持力度,优先支持“双一流”高校、“双一流”创建高校符合条件的项目。(责任单位:省税务局、教育厅、财政厅、发展改革委)

  六、支持科研院所发展

  19.支持省科学院、农科院发展。安排专项经费,按照重振重建省科学院、做优做强省农科院标准,支持省科学院、农科院人才团队建设、学科能力提升、基础科研设施建设与运维、体制机制创新。(责任单位:省科学院、农科院、财政厅)

  20.建立“长周期、稳预期”保障机制。安排资金在省属科研院所全面启动实施基本科研业务费制度,建立稳定支持机制,重点支持省科学院、农科院 45 岁以下在岗科研人员自主选题开展科学研究。(责任单位:省财政厅、科技厅、科学院、农科院)

  七、支持打造一流人才政策体系

  21.建立高层次人才支持体系。对我省全职引进和新当选的院士等顶尖人才,每人给予 500 万元个人奖励补贴;对每年评选的中原学者,每人给予不低于 200 万元特殊支持;对中原科技创新、中原科技创业、中原科技产业领军人才,每人给予不超过 100 万元特殊支持;对中原学者科学家工作室,给予连续六年每年 200 万元稳定支持;对获得国家科学技术奖的单位,给予不超过 1000 万元配套奖励。(责任单位:省委组织部、省科技厅、财政厅)

  22.加大高层次人才科研支持力度。对我省获评国家重点人才计划创新领军人才人选、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长江学者”特聘教授等国家级领军人才和国家重点人才计划青年项目入选者、国家优秀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长江学者”青年学者等青年拔尖人才,按照国家资助标准给予 1∶1 配套奖励补贴和科研经费支持。(责任单位:省委组织部、省科技厅、财政厅)

  23.支持青年人才公寓建设。创新方式方法,通过新建、改建、购买等多种渠道筹集省直单位青年人才公寓,丰富省直单位青年人才公寓供给方式,为青年人才“引得进、留得下、干得好”创造环境。(责任单位:省事管局、财政厅)

  24.支持对接高端人才资源。对考核优秀的院士工作站、中原学者工作站,分别给予 30 万元、20 万元补助;对我省新设立的博士后科研流动站,给予 50 万元启动资金。对新招收的全职脱产博士后,资助招收经费增加到每人 20 万元。每年安排 1000 万元支持中国工程院河南

 研究院建设,发挥院士高端智库作用,围绕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开展产业战略规划研究。(责任单位:省科技厅、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科协、财政厅)

 八、支持加快布局科技领域新基建

  25.支持布局大科学装置、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在我省具备一定优势的基础研究领域,采取“一事一议”的方式布局建设大科学装置、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土地等费用由所在地投入,工程投资及设备购置等费用一般由省与市、县级分担;适合市场化运作的按照市场化模式建设运营,其中基础前沿研究经费以省级负担为主。支持各地建设大科学装置,省级给予适当补助。(责任单位:省发展改革委、科技厅、财政厅)

  26.支持培育新型研发机构。支持各地建设新型研发机构,对经省政府命名的省重大新型研发机构,按照近三年当地政府投入和其他发起设立单位投入给予不超过 10%、最高 500 万元认定奖补。对聚焦新兴产业关键领域、高端环节布局建设和引进共建的重大专业化新型研发机构,经省政府同意后可采取“一事一议”的方式给予支持。(责任单位:省科技厅、财政厅、发展改革委)

 九、支持智慧岛建设

  27.支持智慧岛标准化推广。支持智慧岛构建市场化运营主体,提供从原始创新到产业化的全流程服务。运营公司发行企业债券融资的,给予最高 30%贴息补助,省、市两级按照 1∶1 比例负担;对建设

 期满通过考核的智慧岛,给予不超过 5000 万元后补助。(责任单位:省发展改革委、财政厅)

  28.支持打造“双创”专业化平台。建立双创平台绩效考核后补助机制,将申建国家级平台、孵化科技企业数量等效益指标作为省级以上大学科技园、科技企业孵化器、众创空间(含专业化)、双创示范基地、星创天地等创新服务载体绩效考核重要指标,根据考核结果给予不超过 200 万元运行补助。(责任单位:省科技厅、财政厅、发展改革委)

  十、支持构建一流创新生态

  29.落实税收优惠政策支持科技企业创新发展。认真贯彻落实国家支持科技企业创新发展的增值税、企业所得税、个人所得税等税收优惠政策,加强政策宣传,优化纳税服务,更好支持科技企业创新发展。(责任单位:省财政厅、税务局)

  30.支持设立科技研发计划联合基金。按照“一事一议”的方式,推动省级与各地、高校、科研院所、医院、企业等共同出资设立科技研发计划联合基金,引导和带动社会资源更多投入到创新领域,完善多方参与支持基础研究的新机制。(责任单位:省科技厅、财政厅)

  31.支持组建高能级创新联合体。支持按照创新龙头企业或产业链领航企业牵头、高校和科研院所支撑、各创新主体相互协同的模式,组建“体系化、任务型、开放式”的高能级创新联合体,对产学研用深度融合、产业链上下游联合攻关并取得重大突破、实现成果行业共

 享的创新联合体给予资金支持。(责任单位:省科技厅、发展改革委、财政厅)

  32.支持平台运行体制机制创新。充分利用自创区先行先试平台,对自创区内积极推进改革创新、取得明显成效并首次形成可复制推广方案的创新平台,方案经省科技厅发文推广后,一次性给予最高 100万元奖补。(责任单位:省科技厅、财政厅)

  33.支持大型仪器设施购置共享。省属高校、科研院所使用财政资金购置的 50 万元以上大型仪器设备全部对企业共享。对省内高新技术企业、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创业团队,每年发放 20 万元科研设备仪器使用券。对购买符合条件的进口先进设备和技术、关键零部件给予贴息支持。(责任单位:省科技厅、商务厅、财政厅)

  34.鼓励区域创新发展。引导各地优化创新生态,带动加大研发投入。省财政对全社会研发投入增速快和强度大的地方给予一定奖励。(责任单位:省科技厅、财政厅、统计局)

 《河南省支持科技创新发展若干财政政策措施》政策解读

  为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持续打造一流创新生态、建设国家创新高地的决策部署,积极发挥财政职能,支持保障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实施,近日,省政府办公厅印发了《河南省支持科技创新发展若干财政政策措施》(以下简称《若干政策》),现解读如下:

  一、出台的背景和意义

  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科技创新工作,提出要下非常之功、用恒久之力,努力建设国家创新高地,在对接国家战略科技力量、构建一流创新生态等多方面作出了系统安排部署。2021 年省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提出,要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全面塑造发展新优势。

  当前我省正处于调结构、稳增长的关键节点,亟需创新驱动助力高质量发展,但部分企业、科研人员对于政府政策导向知悉不够,亟需整合出台支持创新发展的财政政策体系,以营造稳定透明可预期的政策环境,推动和助力我省经济高质量发展。为此,省政府责成省财政厅会同省发展改革委、科技厅、教育厅、科学院等部门和单位对现有支持科技创新的财政政策措施进行了梳理,借鉴了山西、福建、广东等省先进做法,研究提出十大...

篇十:河南省科技创新委员会

技术产业资讯EW INFORMATIONN河南省科技厅多措并举大力提升高校科技创新能力  近年来 ,河南省科技厅按照省委省政府部署 ,积极实施科教兴豫、人才强省和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 通过优化环境、完善载体、搭建平台、培养队伍、创新机制 , 大力提升高校科技创新能力 , 有效促进了科技与教育、经济紧密结合 , 显著增强了科技创新的活力、动力和实力 , 促进河南省高等院校实现了培养“两院”院士、建设国家协同创新中心和重点实验室、获得国家科技奖励、承担国家重大科学研究计划项目等历史性突破。主要做了以下五项工作 :

  一、优化环境 , 着力支持高校开展科技创新

 近年来 , 河南省委省政府先后出台了《河南省自主创新体系建设和发展规划(2009—2020)

 》 、 《关于加快自主创新体系建设促进创新驱动发展的意见》等政策文件 , 不仅强化了高等院校在知识创新中的主力军的地位和作用 , 而且还出台了一批促进高校科技创新的政策措施 :

 实施高校协同创新计划 ; 鼓励高等院校以科技成果作价入股投资企业、转让或转化职务技术成果 ; 加强知识产权保护 ; 建立健全科研活动行为准则和规范 ; 加强科学普及 , 发展创新文化 , 极大激发了高校科技人员创新的积极性。2008年以来 , 在国家科技奖励数量减少的情况下 , 全省高校获得国家科技奖励达 25 项 , 比上一个五年增长 20% ; 获得授权专利近 4000 件 , 年均增长 50%以上。

 二、完善载体 , 着力提高高校研究开发能力

 河南省科技厅充分发挥科技计划的导向作用 , 通过完善多层次的科技计划项目 , 积极引导高校科研力量 ,结合自身的学科建设和研发优势 , 加强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 , 提高创新能力。一是实施基础与前沿技术研究计划。通过该计划引导, 高校基础研究水平大幅提升,近三年河南省高校申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额度由 1 亿元上升到 3 亿元 , 在《科学》 、 《自然》等国际权威学术刊物上发表文章 5 篇。二是实施科技攻关和产业化计划。每年都面向高校征集重大科技专项 , 目前已实施的 156 项省重大科技专项 , 绝大部分都有高校主持或参与实施。河南科技学院主持实施的小麦新品种“百农矮抗 58” 产 业 化 研究与开发重大科技专项 , “百农矮抗58”已成为全国第一大小麦品种 , 成功实现了小麦主导品种新一轮的更新换代。郑州大学、河南大学、解放军信息工程大学等高校通过实施重大科技专项、高新技术产业化专项等科技计划项目 , 科技创新能力有了大幅度提升 , 近年来 , 已争取承担实施国家“973” 、科技支撑计划近 20 项。

 三、搭建平台 , 着力提升高校聚集科技创新资源的能力

 2008 年以来 ,河南省先后依托高等院校建设省级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院士工作站等科技创新平台 135 个 , 其中省级重点实验室 50 个、院士工作站 60 个 ,分别占全省总数的 53% 和 30%。依托高等院校的国家重点实验室达到 2 家、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达到 3 家。创新平台建设有效引导科技创新资源的集聚和开发。以重点实验室为例 , 近年来 , 共引进院士、国家杰青、长江学者、省特聘教授等科技领军人才 30 多人 , 带动形成学术骨干 1000 多人 , 在国内外具有较大影响的学术群体近 400 个。

 四、培养队伍 , 着力壮大高校的科技创新实力

 河南省科技厅坚持以培育高层次创新型科技人才为重点 , 实施了“创新型科技人才队伍建设工程” , 促进高等院校高层次科技人才队伍建设 ; 与国家基金委合作 , 在中部地区率先共同设立了“人才培养联合基金” , 重点面向河南高校培养青年科技人才。近年来河南省新增院士 5 名 ,其中有 2 名在高校 ;新增国家“973”计划项目首席科学家 5 名 , 全部在高校。全省中原学者数量达到 26 人 ,其中高校 14 人 ; “创新型科技团队”达到 203 个 ,高校占总量的 70% ;科技创新杰出人才和科技创新杰出青年达到 723 名 , 高校占总量的 80%。

 五、创新机制 ,着力增强高校科技成果转化能力

 河南省科技厅坚持以机制建设为重点 ,促进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应用。一是强化计划引导 ,新设立了省产学研计划项目 ,对于高校与企业产学研合作转化科技成果的项目给予重点资助 ;实施了科技特派员行动计划 ,鼓励高校科技人员深入企业 ,转化科技成果。河南省高校成果转化日趋活跃 ,单项成果最高转让金额达到 4000 多万。二是搭建平台 ,大力建设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 ,集聚高校、企业、科研机构围绕产业发展进行协同创新 ,目前已建设的 3 个国家和 16 家省级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 , 集聚了 20 多所高校参与。三是建立基地 ,在高等院校密集的区域批准建设了 5 个国家高新区和 1 个国家大学科技园 ,促进高校科技成果迅速就地转化 ,涌现出了威科姆、新开普等一大批高校科技人员创办、领办的高新技术企业。

 (来源 :

 河南省科技厅)9月下.indd

  162013/11/12

  9:23:46

推荐访问:河南省科技创新委员会 河南省 科技创新 委员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