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会查“无字词典”》语文教案1 一、教学要求: 1.学会本课16个生字,其中6个生字只识不写。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得朗读课文。 3.理解骄阳似火、惊涛拍岸的意思,知道无字词典的意思。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学会查“无字词典”》语文教案3篇,供大家参考。
《学会查“无字词典”》语文教案1
一、教学要求:
1.学会本课16个生字,其中6个生字只识不写。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得朗读课文。
3.理解骄阳似火、惊涛拍岸的意思,知道无字词典的意思。
4.用骄阳似火一词,描写夏日天气的炎热。
二、重点难点:
理解无字词典的含义,学会观察生活,从生活中学到更多的知识。
三、教学时间:2课时
四、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1.出示骄阳似火、惊涛拍岸两个词语,引导学生,说说词义。
2.过渡到新课。
3.板书课题:2
学会查无字词典
4.设疑:
无字词典指什么?
怎样查无字词典?
二、初读课文。
1.自由轻声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标出自然段序号,读通每句话。
2.指名试读课文。
3.学习生字词。
无字词典
山崩地裂
旅游
解释
烈日当空
骄阳似火
惊涛拍岸
岩石
理解
意味深长
聪明不断
4.练读生字词,理解词语。
5.识记词语,描红。
三、作业:
1.练读课文;
2.抄写生字词。
第二课时
一、复习检查:
扩词练习;读词语。
一、细读课并文:
1.
指名读第一自然段。⑵讨论:这一自然段主要写什么?
2.细读2--5自然段:
集体默读课文,边读边思考。
爸爸向聪聪提出了什么问题?②聪聪是怎么回答的?③聪聪的回答对吗?
读后讨论:
爸爸是怎样解释骄阳似火的。(板书:骄阳似火--晒焉)
讨论:
爸爸听了聪聪的回答笑了笑表示满意吗?
如果是你应怎样回答?<看图1>
爸爸的解释和聪聪的解释有什么不同?
无字词典指什么?
教师范读2-5段,同桌练习对话,自由读。
3.细读6-8自然段。
同学自读6-8自然段。
读后讨论:
爸爸和聪聪来到大海边看到了什么?
这时爸爸想起了什么?
聪聪为什么大笑起来?
指导看图2,说说词语的意思。
4.小结。
5.指导朗读,启发朗读。
二、细读第9段:
1.指名读:
2.学生提出不懂的问题。
3.讨论:
为什么查无字词典更重要。
怎样查无字词典?
三、作业:
1、练读课文;
2、完成书后三、四题;
3、用骄阳似火写一句话。
《学会查“无字词典”》语文教案3篇扩展阅读
《学会查“无字词典”》语文教案3篇(扩展1)
——《学会查“无字词典”》课后反思?3篇
《学会查“无字词典”》课后反思?1
今天上了《学会查‘无字词典’》第一课时,关于对本课时的教学,由于本课的二会字和四会字比较多,学生在朗读的过程中遇到了不少的问题,学生能正确流利地读好一片不带拼音的较长的课文是一个难点。但是我相信通过教师适当地指导,利用自读、同桌互读、范读等多种朗读形式,使学生正确地读通课文,初步感知课文的主要内容,了解课文中重点理解的两个词语。这是初读课文的关键。另外,我还强调了本课中出现的几个的多音字,它们的读音与组词的注意点。
在课堂教学中,学生对生字词掌握还是比较好的,但对于老师补出的生词,有的学生没有及时记下来,这就导致词语积累的阻碍了。此外,学生没有养成随时作笔记的好习惯,希望在以后的督促中能慢慢的.养成这一良好的习惯。
《学会查“无字词典”》课后反思?2
一、什么是“有字词典”和“无字词典”这是教学中要重点解决的问题。教学中我让学生反复读文找出相关语句进行理解。不少学生读后都明白有字词典是指《现代汉语词典》。无字词典是指现实生活。
二、怎样才能学会查“无字词典”呢?这是教学中的重点、难点问题。
教学中主要抓住爸爸指导聪聪理解“骄阳似火”和“惊涛拍岸”这两个情节来指导。
一是让学生充分读文,抓主要语句理解;二是借多媒体播放情景让学生理解;三是让学生联系实际谈自己的见解。教学片断:
在教学中,说到对骄阳似火这个词语的理解,班长:“老师,骄阳似火就是像火炉一样的太阳当头照着,都快把花草晒得着火了。”他的话音刚落,不少同学也发表自己的看法。
有的说太阳像火一样热,把我的花都烤得枯黄了;有的说太阳真厉害,有的说,太阳晒得太厉害,把我家的小狗晒得伸出舌头,呼哧呼哧地喘气呢……
通过这样的理解,孩子们能用自己的方法来更好的理解词语的意思,真正学会了查无字词典。
《学会查“无字词典”》语文教案3篇(扩展2)
——《学会查“无字词典”》教学设计3篇
《学会查“无字词典”》教学设计1
教材分析:
我们听说的词典都是用文字写下来的,还从来没有听说过有“无字词典”,课文的题目就引起了人的阅读兴趣。古人说“纸上得来终觉浅”,书本知识必须从体验中加深理解。本文中的爸爸在带领聪聪旅游中,并没有一味地沉浸在美好的山水中,而是通过巧妙的点拨和引导,让聪聪从对书本知识的死记硬背中走出来,到大自然中去学习,去领悟,从而认识到世界就是一本硕大的“无字词典”。全文共分两个部分。第一部分写爸爸带聪聪去旅游;第二部分写在旅游途中学会查“无字词典”。在爸爸的引导下,聪聪对“骄阳似火”的认识就变得活生生了,对“惊涛拍岸”这个词语的意境有了感性的认识。通过本文的学习,让人们明白了“无字词典”不是别的,就是我们生活于其中的社会和自然,而要学会查它,就要处处留心,认真体悟。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凭借具体的语言材料,懂得学语文不光要从书本上学,还要从生活实践中学。
教学重点:
懂得学语文不光要从书本上学,还要注意在生活实践中学。
教学时间:
两课时。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通过多种方式的朗读,把§1~5小节读正确、流利。
2、体会爸爸和聪聪不同的理解词语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1、今年暑假爸爸妈妈带你们出去玩了吗?玩的过程中你有些什么收获吗?
2、生讲自己暑假的收获、经历。
二、初读感知
过渡:暑假里有一位小朋友要聪聪也跟着爸爸到青岛去旅游了一趟,我们来读读课文,看看他的收获是否和我们相同。
1、自由读:划出生字词,读准字音,记住字形,试着联系课文,想想它们的意思。
2、检查自学情况。
(1)字词情况检查
(2)指名读课文,有意识地请三位同学分读课文(1-5)(6-8)(9)。
(3)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交流讨论)
三、设置悬念
过渡:聪聪这一趟旅游的确很高兴,因为他不仅看到了青岛的迷人风光,同时还学到了一样本领,想知道是什么本领吗?
1、自由读§9,读通顺流利
2、读了这段话你有什么疑问吗?
有字词典?无字词典?
3、只要我们和聪聪一起经历了这次旅行,相信这两个难题会被我们解决的。
5、自读§1~5,读准生字词。
6、指名读,正确、流利。
7、齐读。
8、这两个问题到底该如何解决呢?我们下堂课再学习。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1、细读§1~5,体会有字词典与无字词典。
2、精读§6~8,进一步体会查无字词典。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细续体会
1、师: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已经读通了§1~5,这部分内容主要讲了聪聪和爸爸的一件怎样的事呢?
2、再指名读§1~5
爸爸问聪聪一个什么问题?聪聪怎么回答的?听了聪聪的回答,爸爸笑了笑,他满意吗?从什么地方看出来的?
3、讨论交流
板书:骄阳似火
爸爸怎么解释的:两个人的解释谁正确?
他们不同在什么地方?比一比哪种好?
聪聪:背词典上的解释,没有实际的理解(板书:有字词典)
爸爸:来自生活、大自然,答案具体、直接。(板书:无字词典)
板书:烈日当空、树叶晒蔫了
4、你能结合生活来说说“骄阳似火”吗?
生可能会回答:
太阳当头 身上晒得火辣辣的
烈日当空 同学们身上满头是汗
烈日当空 地上晒得发烫
柏油马路都融化了
5、读爸爸说的话
讲:这不是……吗?是一句反问句
师范读。(读出亲切指正的口气。)指名读、齐读。
能说出这句话的意思吗?(这就是……解释。)
6、指名朗读§3~5三个重点段
指读,评议,练读,指读,齐读。
7、学了这一节,你知道了什么?
要善于联系生活来理解词语,这就是学会查“无字字典”的方法。
二、精读§6~8,进一步体会无字词典。
1、自由轻声读§6~8
爸爸说:眼前的情景像不像“惊涛拍岸”,指的是什么情景?学生划出有关语句,自由读读、指名读,读出“汹涌澎湃”的气势(海面上……声音。)
板书:惊涛拍岸:大海边,波涛涌来,山崩地裂
2、爸爸用了“惊涛拍岸”来形容这番情景,你还可以用哪些词语来形容?
3、爸爸在这里是如何使用无字词典的呢?
把生活中看到的现象和一个词语联系起来。
4、你会用这种方法吗?让我们来试试,好吗?
①一个地方盛开着许许多多的花,你想到了什么词?
(百花盛开,百花争艳)
②小明回家写作业总是很认真很专心,你想到了什么词?(聚精会神,全神贯注,专心致志)
③天空中闪电一个接一个,雷声一声紧一声。(电闪雷鸣)
三、回复读§9,深化感受。
1、学到这里,你对文中的“无字词典”懂了吗?
“无字词典”指现实生活。
查“无字词典”就是要怎样做?
学会留心观察,体验生活,从生活中学习语言。
2、你怎么理解爸爸说话的意味深长?你来意味深长地说一说。
指读,评议,练读,齐读。
熟读爸爸说的话。
3、总结全文
四、作业
1、把解释“骄阳似火”的句子抄下来,并且再结合生活来写上两种“骄阳似火”的现象。
2、把解释“惊涛拍岸”的句子抄下来。
3、结合生活现象,写出词语(见教案)
①
②
③
4、描红
5、抄写词语
6、扩词
查( )( )( ) 典( )( )( )
聪( )( )( ) 岸( )( )( )
音( )( )( )
附板书:
学会查“无字词典”
骄阳似火 马路上 烈日当空 树叶晒蔫
惊涛拍岸 大海边 波涛涌来 山崩地裂
有字词典 现代汉语词典 不仅……
无字词典 来自生活来自自然 而且……
《学会查“无字词典”》语文教案3篇(扩展3)
——《学会查“无字词典”》教案设计3篇
《学会查“无字词典”》教案设计1
一、导入新课:
1.出示“骄阳似火”、“惊涛拍岸”两个词语,引导学生查字典,说说词义。
2.过渡到新课。
3.板书课题:2
学会查“无字词典”
4.设疑:
“无字词典”指什么?
怎样查“无字词典”?
二、初读课文。
1.自由轻声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标出自然段序号,读通每句话。
2.指名试读课文。
3.学习生字词。
无字词典
山崩地裂
旅游
解释
烈日当空
骄阳似火
惊涛拍岸
岩石
理解
意味深长
聪明不断
4.练读生字词,理解词语。
5.识记词语,描红。
四、作业:
1.练读课文;
2.抄写生字词。
《学会查“无字词典”》语文教案3篇(扩展4)
——氓语文教案3篇
氓语文教案1
教学目标
1、学习《诗经》的有关常识。
2、了解《诗经》的现实主义创作传统。
3、 《氓》的情节和主题。
重点难点
1、能够准确地诵读本诗,并注意诗歌的节奏和韵律。
2、通过阅读注释来自己翻译课文。
3、 《氓》是一首叙事诗,理清诗歌的叙事情节是个重点。
教学过程
一、简介《诗经》
《诗经》是我国是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反映了公元前11世纪西周初年至公元前6世纪春秋中期的500年间的古代社会生活。原本只称《诗》,是儒家的经典之一。(儒家奉有“四书”“五经”,“四书”指《大学》《中庸》《论语》《孟子》;“五经”指《诗》《书》《礼》《易》《乐》《春秋》)成书于公元前6世纪的春秋时期,共305篇,所以又称“诗三百”。 《诗经》按其表现内容可分为“风”“雅”“颂”三部分。 “风”又称15国风,大都是民间的歌谣,它和屈原的《离骚》后人经常把它们并称为“风骚”,本用来指两大文学流派,后人多用来指文人如“迁客骚人”。但是再后来的许多文学作品中出现的“风骚”其意却大相径庭,如“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身量苗条,体格风骚”“卖弄风骚”等。 “雅”分大雅和小雅,是宫廷乐曲歌词。它是一种正统音乐。 “颂”分周颂、鲁颂、商颂,是宗庙祭祀的乐歌。 《诗经》表现手法来分可分为赋、比、兴三类。赋,指铺陈排比,使诗歌显得整齐匀称,有气势。比,即比喻,是《诗经》开创的修辞方法。兴,即由此物引起他物。如《信天游》中的“羊群要有领头的羊,*是我们的领路人。”兴也是《诗经》首创的修辞形式。
二、简介《氓》
《卫风氓》是一首叙事诗。作者顺着“恋爱—婚变—决绝”的情节叙事,通过写女主人公被遗弃的遭遇,塑造了一个勤劳、温柔、坚强的妇女形象,表现了古代妇女追求自由婚姻和幸福生活的强烈愿望。 《氓》在回忆中运用了对比的手法。前后恋爱、生活的对比,思想感情的对比,表现了女主人公的性格特点和性格变化。比兴手法的运用,激发了读者的联想,增强了意蕴,产生了形象鲜明、诗意盎然的艺术效果。
三、诵读诗歌,然后根据课后的注释来翻译课文。
诵读时要注意,《诗经》是典型的四言诗,它的节奏韵律非常明显,如“氓之|蚩蚩,抱布|贸丝。匪来|贸丝,来即|我谋”。注意一些重点字词的注音和解释。
四、情节和主题
《氓》是一首叙事诗。叙事诗有故事情节,在叙事中有抒情,议论。作者用第一人称“我来”叙事,采用回忆追述和对比手法,请一位同学说说故事情节。全诗分六章,第章十句(十个分句,可分成五个复句)。
第一、二章追述恋爱生活。女主人公“送子涉淇”,又劝氓“无怒”;“既见复关,载笑载言”,是一个热情、温柔的姑娘。第三五章追述婚后生活。
第三章,以兴起,总述自己得出的生活经验:“于嗟女兮,无与士耽!”
第四章,以兴起,概说“三岁食贫”,“士也罔极,二三其德”。
第六章表示“躬自悼矣”后的感受和决心:“反是不思,亦已焉哉!”作者顺着“恋爱—婚变—决绝”的情节线索叙事。作者通过写女主人公被遗弃的遭遇,塑造了一个勤劳、温柔、坚强的妇女形象,表现了古代妇女追求自主婚姻和幸福生活的强烈愿望。下面是全诗叙事结构和感情基调:[板书]
氓
(情节)恋爱婚变决绝(章句)第一、二章第三、五章第六章(诗句)秋以为期无与士耽亦已焉战载笑载言士贰其行至于暴矣(基调)热情、幸福怨恨、沉痛清醒、刚烈诵读全诗,要安排好抑扬顿挫的语气语调,反映情节发展的节奏,表现女主人公感情的基调。
五、鉴赏要点
1、回忆和对比《氓》是女主人公在回忆中叙事、抒情的。在回忆中运用对比的手法。女主人公自身婚前婚后形成对比。婚前,“总角之宴,言笑晏晏”,“不见复关,泣涕涟涟。既见复关,载笑载言”,“我”纯真、热情。婚后,“夙兴夜寐,靡有朝矣,”“静言思之,躬自悼矣”,辛苦而又蒙受耻辱。更突出的思想上起了深刻的变化:“于嗟女兮,无与士耽!”“女之耽兮,不可说也”。前后恋爱、生活的对比,思想感情的对比,表现了女主人公的性格特点和性格变化。氓,婚前婚后也形成了对比。婚前,“氓之蚩蚩”,婚后,“女也不爽,士贰其行”,“言既遂矣,至于暴矣”,他“二三其德”,甚至凶暴起来。在恋爱、生活的对比中,女主人公还认识到了有恋爱婚姻生活中男女是不*等的,从痛苦的经历中等到了教训:“于嗟女兮,无与士耽!士之耽兮,尤可说也,女之耽兮,不可说也。”她悔恨多于哀伤,决绝而不留恋:“反是不思,亦已焉哉!”表现出她清醒、刚烈的性格特点。
2、《诗经》开创比、兴手法《氓》中第三四章用了兴的手法。第三章,前四句“桑之未落,其叶沃若。于嗟鸠兮,无食桑葚。”又桑叶鲜嫩,不要贪吃桑葚。这与后面六句劝说“于嗟女兮,无与士耽”形成对照,诗意是相连的。第四章,前四句“桑之落矣,其黄而陨”,叶由嫩绿变为枯黄,这与士“信誓旦旦”变为“士贰其行”相对照,含有隐喻。第三四章起兴的诗句,用自然现象来对照女主人公恋爱生活的变化,由起兴的诗句引出表达感情生活的诗句,激发读者联想,增强意蕴,产生形象鲜明、诗意盎然的艺术效果。有人认为,用桑叶嫩绿而枯黄来比喻恋爱生活由幸福而至痛苦,这种兴兼有比的特点,更富有艺术魅力。
氓语文教案2
【教学目的】
1、学习《氓》作为叙事诗的特点和对比手法的使用,体会诗歌中细节描写的作用。
2、背诵课文,熟练掌握诗歌中的重点字词。
【教学重点】
学习两首诗赋比兴的艺术表现手法,体会它的表达效果。
【教学方法】
朗读法、点拨讨论法
【教学时数】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 简介《诗经》
《诗经》是我国是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反映了公元前11世纪西周初年至公元前6
纪春秋中期的5XX年间的古代社会生活。原本只称《诗》,是儒家的经典之一。(儒家奉有“四书”“五经”,“四书”指《大学》《中庸》《论语》《孟子》;“五经”指《诗》《书》《礼》《易《乐》《春秋》)成书于公元前6世纪的春秋时期,共305篇,所以又称“诗三百”。
《诗经》按其表现内容可分为“风”“雅”“颂”三部分。
“风”又称15国风,大都是民间的歌谣,它和屈原的《离骚》后人经常把它们并称为“骚”,本用来指两大文学流派,后人多用来指文人如“迁客骚人”。但是再后来的许多文学作品中出现的“风骚”其意却大相径庭,如“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身量苗条,体格风骚”“卖弄风骚”等。
“雅”分大雅和小雅,是宫廷乐曲歌词。它是一种正统音乐。
“颂”分周颂、鲁颂、商颂,是宗庙祭祀的乐歌。
《诗经》表现手法来分可分为赋、比、兴三类。
赋,指铺陈排比,使诗歌显得整齐匀称,有气势。
比,即比喻,是《诗经》开创的修辞方法。
兴,即由此物引起他物。如《信天游》中的“羊群要有领头的羊,*是我们的领路人。”兴也是《诗经》首创的修辞形式。
二、简介《氓》
《卫风 氓》是一首叙事诗。作者顺着“恋爱―婚变―决绝”的情节叙事,通过写女主人公被遗弃的遭遇,塑造了一个勤劳、温柔、坚强的妇女形象,表现了古代妇女追求自由婚姻和幸福生活的强烈愿望。
《氓》在回忆中运用了对比的手法。前后恋爱、生活的对比,思想感情的对比,表现了女主人公的性格特点和性格变化。比兴手法的运用,激发了读者的联想,增强了意蕴,产生了形象鲜明、诗意盎然的艺术效果。
三、播放录音,同学梳理字词
四、
从内容上看,这是一首什么诗?从表达方式上看,是一首什么词?采用第几人称叙事抒情的?
明确:爱情诗,叙事词,第一人称
五、研读全文
1、在第一节中,诗作的叙事节奏颇似电影蒙太奇手法,选取了三个视觉效果极强的场面来表现。请用简练的语言概括出这三个场景。
明确:初次相逢――定情相送――约期相别
2.氓最初给女主人公的印象是一个什么样的人?“蚩蚩”,忠厚老实
3.氓是如何来提亲的?女主人公怎样对待他,是否马上答应了他?
女主人公:深情远送“送子涉淇,至于顿丘”,婉言拒绝“匪我愆期,子无良媒”
4.男主人公是如何回复女主人公的话?婚事是否谈成?
男主人公:(想象)生气
女主人公:“将子无怒,秋以为期”
5、提问:在这些场景中表现了两人什么性格?姑娘与心上人约定了婚期,在漫长的等待中,姑娘是什么样的表现?
明确:男青年表里不一、急躁、任性
姑娘则温柔、体贴、情深意重、 传统 、 善解人意。
“乘彼”等六句绘声绘色地描述了热恋中的少女的心理及表现。
“复关”大概是男青年的居住地。姑娘一会“泣涕涟涟”一会儿“载笑载言”,足见对男青年的思念及深情。恋爱中的姑娘是那样的天真、活泼、热烈。
氓语文教案3
教学目标 :
1、学习《诗经》的有关常识,培养学生结合注释理解诗作的能力。
2、反复朗读并掌握文中重点实词虚词的用法。
3、理解女主人公情感的变化,初步培养鉴赏作品中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
教学重点:
1、熟背本诗,掌握文中重点实词虚词的用法。
2、比兴手法的运用,及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
教学难点:
女主人公情感的变化。
教学课时:
2课时
教学过程
一、 导入:(放录音)让学生听歌曲《在水一方》。
提问:谁知道歌词的出处? [明确]《诗经》中的《蒹葭》,
教师:今天我们再来学习《诗经》中的其他作品。
二、 简介《诗经》
《诗经》是我国是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记录了西周初年至春秋中期的500年间的社会生活。原本只称《诗》,共305篇,所以又称“诗三百”。
《诗经》按其表现内容可分为“风”“雅”“颂”三部分。
“风”又称15国风,共160篇,大都是民间的歌谣,最富思想意义和艺术价值,成为我国现实主义诗歌的源头 。
“雅”分大雅和小雅,共105篇是宫廷乐曲歌词。它是一种正统音乐。
“颂”分周颂、鲁颂、商颂,共40篇,是宗庙祭祀的乐歌。
《诗经》表现手法来分可分为赋、比、兴三类,与 风、雅、颂合称为《诗经》六义。
三、 引入《氓》
在春秋时期,随着私有财产的形成和父系社会的确立,爱情的不自由和男女的不*等逐渐产生,《氓》就反映了男女不*等的婚姻给女性造成的巨大创伤。
四、 指导诵读
放录音:第一遍,提醒学生注意 字音和节奏(二二节拍)
指名两位学生朗读,并让其说明这样读的理由。
集体朗读(要求读出诗歌的语气 语调,把握主人公起伏的情感)
五、 词汇掌握
1.找出文中的通假字(于—吁 无—毋 说—脱等等
2.找出文中的古今异义的词语(至于 以为 泣涕 子 贿 宴)
3.找出文中活用的词语并解释
其黄而陨:黄,名词活用作动词,变黄。
士贰其行:贰,数量词作动词,有二心。
二三其德:二三,数量词作动词,经常改变。
4、匪:fēi 愆:qiān 将:qiāng 载:zài 于:xū 说:tuō
徂:cú 汤:shāng 裳:cháng 靡:mǐ 隰:xí 角:jiǎo
六、小组讨论 理清思路(用两个字概括诗歌大意)
明确:恋爱 婚变 决绝(板书)
七、自主 合作 探究
《氓》是一首叙事诗。叙事诗有故事情节,在叙事中有抒情,议论。作者用第一人称“我来”叙事,采用回忆追述和对比手法,请一位同学说说故事情节。
1. 学习“恋爱”部分(一二章)
⑴学生集体朗读此部分后 ,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内容。
明确:相见 定情 送别 约期 (布置作业:将这一部分改写成现代文,加入合理想象)
⑵品味“相约送别”场景中的语言,概括两人性情。
明确:氓:急噪 任性
姑娘:温柔 体贴 痴情 迁就男子 这也预示两人今后的悲剧婚姻生活。
[3] 从“子无良媒”到“秋以为期”,女子的思想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讨论)
明确:女子先言“子无良媒”,是出于对“礼”的一种遵从,古礼认为女子嫁人,须有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如不然则父母国人皆“贱”之,后又言“秋以为期”,说明女子冲破了“礼”的束缚,勇敢地与“氓”私订终身。
[4]朗读第二章,请学生展开想象,女子思念男子的具体表现是什么?让同学用自己的语言表述出当时女子的心理细微变化。(“乘彼垝垣,以望复关。不见复关,泣涕涟涟。既见复关,载笑载言。”)
提问:从这两章中我们能不能对当时的社会风俗习惯有所了解?
明确:
A、当时的商业活动是物物交换—“抱布贸丝”
B 、占卜文化—“尔卜尔筮,体无咎言”
C、婚姻需要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匪我愆期,子无良媒”
2. 学习“婚变”部分(三 四五章)
n 朗读第三章,提问:
① 本章讲述了什么内容?(明确:劝诫女子不要痴情。)
② 既然是劝诫女子不要痴情,为何又要说“桑之未落,其叶沃若。于嗟鸠兮,无食桑葚”是否多余?以及第四章中“桑之落矣,其黄而陨”也同样提到了桑叶,有何特殊含义?
明确:
不多余。使用的是比兴手法。以桑叶新鲜润泽的自然情状喻女子年轻貌美之情状,也指两人恋爱时情意浓密;以桑叶枯黄掉落的自然情状比喻女子年老珠黄之情状,也指氓变心感情枯竭。同时由桑树引发对自己年长色衰,惨遭遗弃的叙述,这是“兴”。整体看有以桑叶由鲜嫩而枯黄来比喻爱情生活由幸福而至痛苦。比兴手法可以激发联想,增强意蕴,产生形象鲜明,诗意盎然的艺术效果。
⑴ 请一学生朗读,提问:开头几句用了什么艺术手法?试举例说明。
[明确]比兴,“桑之未落,其叶沃若” “桑之落矣,其黄而陨”。
⑵文中的比兴有何特点?
[明确] 第三章,前四句“桑之未落,其叶沃若。于嗟鸠兮,无食桑葚。”又桑叶鲜嫩,不要贪吃桑葚。这与后面六句劝说“于嗟女兮,无与士耽”形成对照,诗意是相连的。
n 朗读4、5两章,提问:
① 女子婚后生活如何?(明确:女子嫁给男子后辛勤劳作,任劳任怨,尽妻子的职责,而男子却“至于暴矣” “二三其德” “士贰其行”,且女子家人“咥其笑矣”。)
② 兄弟为何嘲笑她?(学生讨论)
总结:(情景想象,女子回家后会对兄弟说什么话?)
a无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私定终身,违背当时礼节。
b兄弟认为女子不懂得顺从丈夫。
③ 推测当时社会女子的地位和命运?(由于社会政治历史原因,女子将一生所有的幸福
寄托在爱人身上,这本身就是一个悲剧。联系现实,不要丧失自我个体的独立性。)
④ 面对男子的背弃,女子是否是忍声吞气,苦苦哀求男子回心转意?
第四章,前四句“桑之落矣,其黄而陨”,叶由嫩绿变为枯黄,这与士“信誓旦旦”变为“士贰其行”相对照,含有隐喻。
第三四章起兴的诗句,用自然现象来对照女主人公恋爱生活的变化,由起兴的诗句引出表达感情生活的诗句,激发读者联想,增强意蕴,产生形象鲜明、诗意盎然的艺术效果。有人认为,用桑叶嫩绿而枯黄来比喻恋爱生活由幸福而至痛苦,这种兴兼有比的特点,更富有艺术魅力。
⑶集体朗读这部分。
3. 朗读第6章,提问:
① 女子面对男子的背弃是什么样的态度?
明确:女子想到了过去要与他偕老的愿望,而这愿望如今让她生怨恨之气。男子的背信弃义斩断了女子对过去美好生活的回忆,决心要与之断绝关系,即决绝。
②“淇则有岸,隰则有泮”有何含义?(比兴)
A、反衬男子的变化无常
B、女子的痛苦没有尽头
C、女子的忍耐是有限度的
③女主人公最后做出怎样的选择?从中反映出什么性格特征?
明确:“反是不思,亦已焉哉!”反映其清醒 刚烈的性格特征。
④ 从文中可以看出女主人公什么样的性格特点?(教师强调概括人物
性格特点,要从课文出发。学生自由讨论,教师加以总结)
特点:勤劳 温柔 善良 坚强
4、 体朗读课文后,利用课堂剩余时间背诵本诗
5、板书 氓
(情节) 恋爱 婚变 决绝
(基调) 热情、幸福 怨恨、沉痛 清醒、刚烈
八、布置课堂作业:课后练习2、3题
《学会查“无字词典”》语文教案3篇(扩展5)
——学会查无字词典的语文教学反思3篇
学会查无字词典的语文教学反思1
在学习爸爸意味深长说的话中,需要理解“有字词典”和“无字词典”的意思,明白它们分别指什么?教学到这,我提醒学生联系上文仔细想想,它们是什么意思?不一会儿,有个学生站起来说:“有字词典是指《现代汉语词典》”,无字词典是指看到和听到的一切。又有学生说:““有字词典是指用来查找的工具书,无字词典是指现实生活”。最后,我告诉学生,我们理解词意,目的就是要弄清楚这个词语表达的现实生活的某一种状况,查无字词典可以直接感受到,因此,比查有字词典显得更为重要。
在教学最后一段爸爸的话时,让学生联系上文,回忆“我”理解‘骄阳似火’和‘惊涛拍岸’的方法,让学生先进一步区别“有字词典和无字词典”,理解查“无字词典”的重要作用,然后总结归纳查‘无字词典’的两种方法。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学习运用,培养了学生理解词语的能力并达到了学以致用的目的"。为学生将来对词语的理解打下良好的基础。
学会查无字词典的语文教学反思2
《学会查“无字词典”》这篇课文主要是引导学生学习观察生活,联系生活现象理解词语。教学中,我引导孩子初步认识运用生活所见学习词语意思的方法后,就乘热打铁请学生联系生活,从人、动物、植物等方面仿照爸爸说的句式,说一说还能怎样解释“骄阳似火”?通过看插图、联系生活经验,有的学生说:“烈日当空,你看,连路上的行人都满头大汗了,这不就是对“骄阳似火”最好的解释吗?”;还有学生说:“烈日当空,连知了都在叫个不停了,这不就是对“骄阳似火”最好的解释吗”……这样一来,让学生在运用联系中进一步感受到“无字词典”的魅力所在。最后,补充一些根据情景想词语的练习。课件出示四组词语图片:
第一组:春暖花开、春色满园、春光明媚、春意盎然
第二组:欢声雷动、欣喜若狂、载歌载舞、灯火辉煌
第三组:摩拳擦掌、生龙活虎、身强力壮、钢筋铁骨
第四组:舐犊之爱、乌鸟私情、天伦之乐、其乐无穷
让孩子用今天学过的查无字词典的方法来解释这些词语,选一个试试看。
这样,从词语展开教学,设计了展开想象,联系生活、观察插图等训练,让学生在语言训练中运用查“无字词典。
《学会查“无字词典”》语文教案3篇(扩展6)
——无无的四字词语 (菁选3篇)
无无的四字词语1
【无尽无休】犹言没完没了。
【无尽无穷】见“无穷无尽”。
【无忧无虑】毫不忧虑。形容心情安然自得。
【无虑无思】犹言无忧无虑。
【无虑无忧】同“无忧无虑”。
【无影无形】见“无形无影”。
【无影无踪】见“无影无踪”。
【无影无踪】没有一点影子、痕迹。形容完全消失。
【无踪无影】同“无影无踪”。
【无穷无尽】没有限度;没完没了。
【无缘无故】没有任何原因或道理。
【无头无尾】没有线索;没有来由。
【无亲无故】没有亲属和故旧。形容孤单。
【无声无色】没有声音和色彩。形容*淡不动人。
【无声无臭】①没有声音,没有气味。常形容天道、神意幽微玄妙,难以直觉感知。②形容默默无闻。
【无声无息】没有声音和气息。形容沉寂,不为人知。
【无旧无新】谓不分是旧交或是新交。语本《尚书大传》卷二上:“各安其宅,各田其田,毋故毋新。”一本作“毋故毋私”。
【无边无沿】见“无边无际”。
【无边无垠】见“无边无际”。
【无边无际】没有边际;无限广阔。
【无颠无倒】犹言颠颠倒倒。谓精神错乱。无,语助词,无义。
【无党无偏】同“无偏无党”。
【无形无影】①不见形迹;完全消失。②以形容虚构的"事物。
【无束无拘】见“无拘无束”。
【无拘无束】自由自在,不受约束。
【无拘无缚】同“无拘无束”。
【无拘无碍】没有拘束,没有阻碍。形容悠然自得。
【无明无夜】犹言不分昼夜。
【无依无靠】没有任何依靠。形容孤苦伶仃。
【无咎无誉】谓无过恶可言,亦无良善足称。
【无法无天】目无法纪,不顾天理。形容肆意妄为,毫无顾忌。
【无相无作】①佛教语。谓弃绝众相,不事造作。②泛指不务空言。
【无背无侧】不能辨清背叛倾仄之人。
【无思无虑】无所用心,无所忧虑。语出《庄子?天地》:“德人者,居无思,行无虑,不藏是非美恶。”
【无根无蒂】见“无了根蒂”。
【无时无刻】时时;不间断。
【无倚无靠】同“无依无靠”。
【无拳无勇】谓没有力量和勇气。
【无家无室】谓孤身一人,无妻小。
【无挂无碍】见“无?无碍”。
【无偏无陂】不偏向;不邪曲。
【无偏无倚】谓笔直而无偏斜。
【无偏无颇】见“无偏无陂”。
【无偏无党】不偏私,不阿党。
【无牵无挂】谓没有任何拖累。
【无情无彩】犹无精打彩。
【无情无义】没有情义。
【无情无绪】没有心思,苦闷无聊。
【无昼无夜】不分日夜;日日夜夜。
无无的四字词语2
1、无大无小:①无论大小。谓举国上下。②不分年长年幼、辈份大辈份小。
2、无根无蒂:蒂:花或瓜果与枝茎相连的部分。比喻没有依靠,没有牵累。
3、无忧无虑:无:没有。没有任何忧虑。形容心情舒畅自然。
4、无声无臭:臭:气味。没有声音;没有气味。比喻没有名声;不被人知道。
5、无拘无束:拘:限制;束:约束。没有任何约束。形容自由自在。
6、无法无天:法:法纪;天:天理。旧指不顾国法和天理;任意干坏事。现多形容违法乱纪;不受管束。
7、无罣无碍:没有任何牵挂。
8、无了无休:没完没了,没有终了。
9、无靠无依:依:依靠。没有什么可以依赖的。形容孤独或没有支持。
10、无声无息:息:音信;消息。没有声音;没有气息。形容没有声响;不为人觉察。
11、无毁无誉:既无毁谤,也无称誉。形容很*常。
12、无穷无尽:穷、尽:完。没有尽头;没有限度。
13、无边无际:际:边缘处。形容范围极为广阔。
14、无冬无夏:无论冬天还是夏天。指一年四季从不间断。
15、无情无义:没有一点情义。形容冷酷无情。
16、无父无君:孟轲斥责墨翟、杨朱之语。后以讥刺无伦常者。
17、无怨无德:既没有怨恨,也没有恩德。指彼此间没有恩怨关系。
18、无时无刻:时、刻:时间;时候。没有一时一刻。
19、无偏无倚:谓笔直而无偏斜。
20、无明无夜:犹言不分昼夜。
21、无思无虑:没有什么可放在心上的。形容胸襟开阔,也形容无所用心。
22、无千无万:谓不计其数;极多。
23、无影无踪:踪:踪迹。形容完全消失;不知去向。
24、无始无终:没有开始,没有结尾。
25、无昼无夜:不分日夜;日日夜夜。
无无的四字词语3
1、无大无小:①无论大小。谓举国上下。②不分年长年幼、辈份大辈份小。
2、无根无蒂:蒂:花或瓜果与枝茎相连的部分。比喻没有依靠,没有牵累。
3、无忧无虑:无:没有。没有任何忧虑。形容心情舒畅自然。
4、无声无臭:臭:气味。没有声音;没有气味。比喻没有名声;不被人知道。
5、无拘无束:拘:限制;束:约束。没有任何约束。形容自由自在。
6、无法无天:法:法纪;天:天理。旧指不顾国法和天理;任意干坏事。现多形容违法乱纪;不受管束。
7、无罣无碍:没有任何牵挂。
8、无了无休:没完没了,没有终了。
9、无靠无依:依:依靠。没有什么可以依赖的"。形容孤独或没有支持。
10、无声无息:息:音信;消息。没有声音;没有气息。形容没有声响;不为人觉察。
11、无毁无誉:既无毁谤,也无称誉。形容很*常。
12、无穷无尽:穷、尽:完。没有尽头;没有限度。
13、无边无际:际:边缘处。形容范围极为广阔。
14、无冬无夏:无论冬天还是夏天。指一年四季从不间断。
15、无情无义:没有一点情义。形容冷酷无情。
16、无父无君:孟轲斥责墨翟、杨朱之语。后以讥刺无伦常者。
17、无怨无德:既没有怨恨,也没有恩德。指彼此间没有恩怨关系。
18、无时无刻:时、刻:时间;时候。没有一时一刻。
19、无偏无倚:谓笔直而无偏斜。
20、无明无夜:犹言不分昼夜。
21、无思无虑:没有什么可放在心上的。形容胸襟开阔,也形容无所用心。
22、无千无万:谓不计其数;极多。
23、无影无踪:踪:踪迹。形容完全消失;不知去向。
24、无始无终:没有开始,没有结尾。
25、无昼无夜:不分日夜;日日夜夜。
推荐访问:词典 无字 语文教案 《学会查“无字词典”》语文教案3篇 《学会查 学会查无字词典课文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