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专业的新思文库网平台! 工作计划 工作总结 心得体会 事迹材料 述职报告 疫情防控 思想汇报 党课下载
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正文

《沁园春.长沙》,教学设计3篇(2023年)

时间:2023-03-12 10:50:18 来源:网友投稿

《沁园春.长沙》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  1、品味诗词,理解景中寓情、情中显志的`特点。  2、感受诗人的博大情怀和革命壮志,背诵课文。  教学重点  感受诗人的博大情怀和革命壮志,背诵课文。  教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沁园春.长沙》,教学设计3篇(2023年),供大家参考。

《沁园春.长沙》,教学设计3篇(2023年)

《沁园春.长沙》 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

  1、品味诗词,理解景中寓情、情中显志的`特点。

  2、感受诗人的博大情怀和革命壮志,背诵课文。

  教学重点

  感受诗人的博大情怀和革命壮志,背诵课文。

  教学难点

  领会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的深刻含义。

  教学方法:

  诵读法、讨论法、点拨法。

  教学构思:

  通过朗读、品读、诵读,体会词中意象,把握作者情感。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由初中学过的《沁园春雪》导入

  二、明确学习目标

  三、了解词的有关知识

  四、诵读诗歌,整体感知

  1、请学生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学生点评,教师补充,明确字音、节奏、语气轻重缓急。)

  2、结合划分节奏,听朗读录音。

  3、结合注释自由朗读,抓住关键语句,理清思路。

  4、整体感知,思考:本词上下两阕各写了什么内容,用一句话概括。

  五、再读鉴赏

  品味鉴赏上阕

  1、开头三句的正常语序是怎样的?

  2、一个“看”字管到哪里?

  3、描写了哪些景物,景物描写的视角变化是怎样的?

  4、哪几个动词用的传神?

  5、最后一句叩问大地,我们可以感受到作者怎样的情怀?(补充时代背景)

  品味鉴赏下阕

  1、下阕中的哪个字是领字,一直管到哪里?

  2、“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稠”“曾”和“忆”两字在结构上起什么作用?

  3、下阕主要追忆“同学少年”的往事,作者和他的同学有着怎样的精神风貌?

  4、“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这一情景蕴涵着词人怎样的感情?

  六、熟读成诵

  七、小结

  八、布置作业:

  发挥想象,把上阕改写成200字左右的情景交融的散文。


《沁园春.长沙》 教学设计3篇扩展阅读


《沁园春.长沙》 教学设计3篇(扩展1)

——《沁园春·长沙》教学设计10篇

《沁园春·长沙》教学设计1

  教材分析

  本课是人教版高中语文标准试验教科书第一册地单元的第一首诗歌。本单元主要学习现代新诗。在教学过程中,应通过运用资料、图片、声音等形式,让学生很好融入诗歌意境,品味诗歌语言,努力使学生接受正确的人生态度、情感、价值观教育。

  学情分析

  高一是由初中到高中的过度时期,这个时期的学生在初中就具备了一定的自主阅读、独立思考和审美欣赏能力,在本词学习中应充分调动学生的自主性。其次此时的学生爱国意识不是特别强烈,应注意引导和培养。

  教学目的

  1.了解词的一些基本常识。

  2.熟读全诗,把握词的情感脉络,品味其音乐美。

  3、品味关健词语,体悟词中描绘的意象,理解景中寓情,情中显志的特点。

  4、背诵全诗,再现诗歌意境,感受*博大的情怀和革命壮志,提升审美情趣,培养学生爱国品质。

  教学重点

  1、品味词中意象,感悟词的意境美。

  2、领会*同志宽广的胸襟和大无畏的革命乐观精神。

  教学难点

  1、全词的意象特征和品味个别字词的作用。

  课时安排:两课时

  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1、自古逢秋悲寂寥,同学们知道那些关于秋天的诗歌?

  学生自主发言。

  2、我们仔细体会一下同学们总结的这些诗词,发现大都是诗人抒发悲伤情绪的,再看我们所处的秋天是不是也很容易引发感伤情怀啊!所以我们知道“悲”是秋天的一个鲜明特征,然而*的《沁园春长沙》却为我们描写了一幅生机盎然色彩绚丽的秋景图。今天,让我们一同走进一代伟人*给我们描绘的秋景,看看他笔下的秋天是怎样的另一番风景。

  二、播放词的朗诵,通过视听初步感受课文内容及词中所抒发的思想感情。(要求注意生字生词的读音)

  三、背景及作者简介。(播放多媒体课件之一:“时代背景”和“作者介绍”)

  四、介绍关于词和词牌名的常识。(播放多媒体课件之二:关于词的文体知识)

  五、整体感知,疏清思路。

  1、全班学生诵读→教师点评→教师范读

  2、提问:请同学们结合全词展开想象说说这首词描绘了几幅图?

  明确:

  四幅画面:独立寒秋图→湘江秋景图→峥嵘岁月图→中流击水图。六、欣赏解析,品味语言。

  (一)独立寒秋图:

  1、让学生将开头三句词的正常语序调整好,并简要说说它们的大意

  明确:正常顺序应为:寒秋,独立橘子洲头,湘江北去。大意为:在深秋时节,年轻革命家*独立于橘子洲头,深情凝望着湘江水滚流北去。此三句点明了时间、地点、特定的环境。

  2、分析“独立”一词。

  明确:"独立"一词不仅表明站在橘子洲头的是一个人,而且让读者想象词人面对湘江滚滚北去时表现出的中流砥柱的英雄气概。

  (二)湘江秋景图:

  1、这一节的统领字眼是哪个字?(看)

  2、作者看到了哪些景物?

  明确:山、林、江、舸、鹰、鱼

  3、作者又是按照怎样的顺序来描绘的?

  明确:山上:万山红遍,层林尽染(远眺)

  江中:慢江碧透,百舸争流(近观)

  天空:鹰击长空(仰视)

  水底:鱼翔浅底(俯视)

  4、作者在描写这些景物时用了什么修辞方法?

  明确:对比手法

  颜色对比:万山红遍与漫江碧透

  动静对比:层林尽染与百舸争流

  动作对比:鹰击长空与鱼翔浅底

  5、提问:哪些词用得好?并说明理由。

  明确:遍→红之广;尽→染之透;透→水之清;争→争先恐后的热闹场面;击→飞之矫健;翔→游之轻快;竞→有力地突出了万物蓬勃旺盛的生命力。

  6、诗人描绘出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要求学生展开想象自己用优美的语言描绘出来)

  7、此时,作者面对美丽壮观的寒秋图,想到了什么?(最后三句)

  明确:面对生机蓬勃、绚丽壮美的大自然和广阔宇宙,诗人很自然地想到了祖国命运和革命未来,提出谁是大地主宰的问题:谁主沉浮?"怅",写出诗人思绪万千,百感交集。这一问也写出了诗人的博大胸怀、凌云壮志和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

  第二课时

  一、导入:

  全班齐读课文,简要回顾上节课的主要内容并进入词的下片学习。

  (三)峥嵘岁月图:

  1、问:"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在全文结构中起什么作用?

  明确:起承接过渡作用。本词上片写独立寒秋,故地重游而看到的景色,自然而然地想到以前与"同学"一起来游的情景,于是过渡到对往昔生活及"同学少年"的回忆中,过渡自然。

  2、"忆"的是何内容?具体表现在哪些句子中?由哪个字统领?表现了何思想感情?

  明确:忆的是往昔"峥嵘岁月";具体表现在中间七句,由"恰"字统领。这七句形象地概括了早年革命者雄姿英发的战斗风貌和豪迈气概,表现了毛及战友们以天下己任,蔑视*派、改造旧世界的战斗精神。

  (四)中流击水图:

  1、学生品读最后三句,然后想象词人当年曾和同学旧侣,在激流中奋臂划水,掀起浪花甚至阻挡了飞速前进的船舶的情景。

  2、最后三句用了什么修辞方法?用了什么手法?有何作用?

  明确:设问结尾,采用了象征手法,运用了大胆的夸张和神奇的想象,含蓄巧妙回答了"谁主沉浮"的问题,形象地表达了一代革命青年的凌云壮志:在新时代的浪潮里,正像当年中流击水那样,勇敢地投身于革命风浪中,乘风破浪,急流勇进,担负起主宰国家命运前途的大任,表达了立誓振兴中华气概豪情,表现了革命家的英雄气概。充满了浪漫主义色彩。

  二、下片小结:

  下片,作者采用了总分结构来描写。作者先总写"峥嵘岁月稠",再具体描绘往昔的"峥嵘岁月",最后再选取往昔最富有激情的一幅画面来描写,抒发了豪情壮志。

  三、总结全文

  现在我们完成了全词的学习。词的上阕写景,下阕抒情,借景抒情,情景合一。全词由景到情,由实到虚,由自然情趣到人生哲理,逐层推进,步步深入,诗情得到了酣畅淋漓的表达。

  纵观全词,上阕写眼前的景物和心中的所思──谁主沉浮;下阕追忆往事,表现青年时代的革命精神和远大理想上阕由“立”到“看”再到“问”,下阕由“忆”到“记”,思路清晰,情贯全词通过学习,*诗词那精练形象的语言,深远而优美的意境,那博大的情怀和革命的壮志,都给我们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读诗最主要的是学会领会诗歌的意境,这个单元的教学目标就是要学会领会诗歌的意境,我们要学会通过反复诵读,理清思路,展开想象,品味语言,知人论世等途经,深入体会诗歌的意境,努力提高品评和鉴赏诗歌的能力。下面让我们随着音乐画面走进艺术的天地,再次深入领悟诗歌的意境,真切感受青年*的伟大抱负和革命情怀。

  四、布置作业

  背诵全词,并写一篇200字左右的秋景作文。

《沁园春·长沙》教学设计2

  一.教学目标

  1.学习作者青年时代的伟大抱负的博大气魄。

  2.理解情景交融,借景抒情的艺术手法。

  3.在理解的赏析后进行背诵。

  二.教学手段

  1.老师串讲,师生赏析。

  2.课堂朗读。

  3.幻灯显示,电脑课件。

  三.教时安排

  (一课时)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

  秋天,在一般人的眼中,往往充满了苍凉,充满了感伤,而我们的**在他年青的时候,却曾为秋天唱过一曲昂扬的赞歌,那么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这首充满动感,充满力量,充满浓烈色彩的《沁园春.长沙》。

  (二).朗读全首词,在朗读前,先打出幻灯片,提醒学生注意以下容易读错的字。

  [沁qin.橘ju.遍pian.舸ge.寥liao.浮fu.遒piu.遏e.]

  (二)分析上阙

  1.第一层(第一句至第三句)

  [老师串讲]

  “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

  (1)提问“独立”,“寒秋”,“橘子洲头”,分别点明了什么

  [同时,老师在电脑上打出这三句,并在旁标出学生回答的“处境”,“季节”,“地点”]

  (2)这里的词序本来应该是“寒秋,独立橘子洲头,湘江北去”

  提问:为什么作者却写成“独立寒秋”

  学生回答后,老师总结出因为填词的需要,并说明词有一定的句数,格律要求。

  [赏析]

  △ “独”

  (1)提问:为什么作者要独自一个人,站在橘子洲头,而不是三五成群,要求学生结合作者创作这首词的背景谈谈。

  (2)学生谈完,老师总结:明确作者为了逃避军阀耳目,才独自一个人登上橘子洲头。

  [同时,以幻灯片打出《沁园春.长沙》创作背景]

  2.第二层(第四一第十句)

  [老师串讲]

  深秋时节,作者独自一个人,站在橘子洲头,看到湘江向北流去。

  (1)提问:此时作者还看到了什么?

  [同时,老师用电脑打出一幅湘江秋景画]

  (2老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切换上述画像,用电脑显示“湘江秋景图”一表,在“景物栏上打上景物名称。

  [赏析]

  △ “看”

  (1)提问:作者以哪一个学将如此多的内容统领在一起。

  (2)引导学生回想,初中学过《沁园春.雪》也用了领字,并提出下阙,同样用了领字。

  [同时,以幻灯片打出《沁园春。雪》相关句子]

  [老师串讲]

  作者从眼前的山、枫林、江水等个别之景而联想到世上一切万物。

  提问:这种写法称

  [在电脑打上从点到面,从实到虚]

  [赏析]

  提问:这幅湘江秋景图具有怎样的特征?

  学生回答充满生机。

  △ “争”提出:船会不会自己争着行驶?

  引导学生得出“争”既写船,又写人,写出了人的奋发向上的精神面貌。

  △ “翔”提出:能看到鱼儿在水中自由自在地游动,说明了什么?

  引导学生得出江水清澈,湘江江水水质好。并问这句与上文哪一个相呼应?

  (“漫江碧透”)

  说明作者在这里用“翔”既写了“鱼”又写“水”。

  [同时,在“湘江秋景图”中打出三个动词]

  △ “竞”以一个“竞”字说明万物为生存,为发展不停竞争,引导学生得出,“竞”是

  对前面三个动词的高度概括。

  提出作者不仅仅运用了动词,还用了数量词描绘这幅湘江秋景画。

  引导学生装找出“万”、“层”、“百”,让学生分析作者用这三个词的妙处。

  [在“湘江秋景画”上打上三个词]

  提问:这幅画除了充满生机还具有怎样特征?

  引导学生回答“色彩鲜明”、“色彩缤纷”,让学生找出这些色彩。

  “红”、“碧”、“白”(船帆)、“黑”(黑鹰)、“蓝”(蓝天)。

  [在“湘江秋景画”打上这些词]

  △“红”引导学生得出红色往往给人朝气蓬勃,喜庆祥和之感。由此可见,作者当时

  内心中充满激情。

  △ “碧”引导学生得出秋天叶黄叶时,看到碧绿透明的江水,心情就如朱自清先生看

  到梅雨潭的绿,那样兴奋、舒服、愉快。

  ⒊第三层(第十一至第十三句)

  [老师串讲]

  面对这个充满生机的世界,作者思绪万端,他提出了一个震撼人心的问题。

  提问:这是一个什么问题?

  [显示“问题”在这三句旁]

  提问:这三句与前写湘江秋景有什么关系?

  引导学生得出自然界中之景物尚且不畏寒秋,互相竞争,况且,我们有生命有灵

  魂的人。

  [赏析]

  联系时代背景及作者的经历,体会这一问显示了作者青年时代以天下为己任的壮

  志凌云。这里是体现了作者借景来抒情的艺术手法。

  [总结上阙]

  作者描写了眼前的秋景,借景抒了自己的豪情,并提出了“谁主沉浮”的问题。

  (四)分析下阙

  上阙是老师串讲,师生赏析为主。下阙的教学采取老师点出关键,学生赏析为主。

  [赏析]

  △ “忆”要求学生联系作者的经历,寻找作者到底“忆”些什么,以及提出作者为何

  要“忆往昔”?(意在写“今朝”,回答“谁主沉浮”)

  △ “恰”(1)让学生谈谈“恰”这个领字的妙处,让其描绘作者及其革命战友的当年

  意气风发的画面。

  (2)老师重点指出作者青春年少,革命热情奔放。

  [显示一些1925年前作者的经历的图片]

  △ “曾记否”三句

  (1)让学生分析“击”、“遏”,领略人物的激昂豪迈。

  (2)老师重点明确作者在这三句中把整首词的感情基调推向高潮。

  (3)让学生体会作者“主沉浮”,“到中流击水”的寓意。

  以天下为己任,蔑视*派统治者,改造旧*的豪情。)

  附:

  沁园春。长沙

  *

  [处境季节]独立寒秋

  湘北北去

  [地点]橘子洲头

  看万山红遍

  层林尽梁

  漫江碧透点实

  呼应百舸争流

  鹰击长空

  鱼翔浅底

  万类霜天竞自由面虚

  怅寥廊

  问苍茫大地

  [问题]谁问沉浮

  携来百侣曾游

  忆往昔峥嵘岁月稠

  恰同学少年

  风华正茂

  书生意气

  挥斥方遒

  指点江山

  激扬文字

  类讨当年万户候

  曾记否

  到中流击水

  浪遏飞舟

  湘江秋景图

  景物多山、枫树林、江水、大船、鹰、鱼

  动作劲争(船、人)、击、翔(鱼、水)

  -------竟

  范围广

  数量多万、层、百

  色彩缤纷红、碧、白、黑、蓝

《沁园春·长沙》教学设计3

  【教学目标】

  通过指导学生阅读、思考、分析与联想,实现“披文——及物——物我合一”的教学目的。让学生在诵读诗词的过程中,主动积极地感受诗词意境,鼓励学生大胆发表自已的看法并在实践中提高学生鉴赏诗词的能力、方法,并且能够了解词的有关知识。

  【教学重、难点】

  一、把握本词中所描述的景物特点及作者所抒发的情感;(重、难点)

  二、了解词的结构及有关知识(重点)

  三、指导学生掌握鉴赏诗词方法,训练学生的诗词鉴赏能力。(难点)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对于秋天,不同人有着不同的看法与感受:(幻灯片一)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忧国伤己)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清静无为)

  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少年壮志)

  自古言秋多寂寥,我自言秋胜春朝。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九霄。(老而弥坚)

  二、诵读(注意以下字的读音)

  橘 舸 遒 遏

  三、研习全文

  1、前三句点明了时间、地点及人物

  寒秋,(我)独立橘子洲头,(看)湘江北去。

  问题:寒秋作何理解?

  明确:深秋而非寒冷的秋天。

  2、赏析由“看”字领起的秋景

  (万)山——红(遍)

  (层)林——(尽)染

  (漫)江——碧(透) 绿色给人以活力

  (百)舸——(争)流 竞争给人以动力

  鹰——击长空;鱼——翔浅底

  要点:“击”透出猛、劲;“翔”突出轻、快。这远比用“飞”与“游”好得多。

  练习一:在下面横线处填入适当的动词,并说明理由。

  虎——深山,鱼——潭底,驼——大漠,雁——长空

  奔 击 行 啸 翔 游 鸣 走 排 藏

  3、用一句总结性的话概述此秋景特征:

  万类霜天竞自由。

  4、面对着如此富有激情、活力的景色,我想到了什么?

  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小结:此上阕由景生情,表达了一个胸怀天下的青年的豪情壮志。

  5、齐读下阕,说说这段为我们塑造了怎样的少年形象?

  明确:风华正茂,意气奔放,指点江山,胸怀天下,粪土当年万户侯。

  6、问题:上、下阕的最后一问是否相同?若不同,则请说明。

  明确:上阕为设问,引出下文;下阕为反问,回应前文。

  四、结合《沁园春·雪》,引导学生了解有关词知识。

  与学生同背《沁园春·雪》,并出示此词全文

  沁园春·雪

  北国风光,

  千里冰封,

  万里雪飘。

  望长城内外,

  惟余莽莽;

  大河上下,

  顿失滔滔。

  山舞银蛇,

  原驰蜡象,

  欲与天公试比高。

  须晴日,

  看红装素裹,

  分外妖娆? 江山如此多娇,

  引无数英雄竞折腰。

  惜秦皇汉武,

  略输文采;

  唐宗宋祖,

  稍逊风骚。

  一代天骄,

  成吉思汗,

  只识弯弓射大雕。

  俱往矣,

  数风流人物,

  还看今朝?

  问题:仔细分析这两首词,谈一谈它们在结构上有什么相似点?

  明确:字数相同,相应位置的结构相似,韵脚相同。

  双调,一百十四字。前段十三句,后段十二句。一般呈现出雅驯典重、旷达疏放、豪迈悲壮的风格。

  练习二:根据有关词的知识,从选项中选出恰当的一项:

  沁园春 苏轼

  孤馆灯青,野店鸡号,旅枕梦残。————,晨霜耿耿;云山离锦,朝露溥溥;世路无穷,劳生有限,似此区区长鲜欢。微呤罢,凭征鞍无语,往事千端。

  当时共客长安,似二陆,初来俱少年。有笔头千字,胸中万卷,致君尧舜;———,用舍由时;行藏在我,袖手何妨闲处看。身长健,但优游卒岁,且斗尊前。

  A、月华收练;此事何难

  B、月华收练;此事有何难

  C、渐月华收练;此事何难

  D、渐月华收练;此事有何难

  五、引导学生了解作者

  1、展示作者像

  2、初步了解作者作品特点:气冲斗牛,胸容天下。

  练习三:阅读以下两首诗,请说一说哪一首是*作品。

  咏蛙

  果然生就大肚样,会有人来下池塘。人静夜寂叫荷叶,“不是胆小是谦让。”

  咏蛙

  独坐池塘如虎踞, 绿杨树下养精神。 春来我不先开口, 哪个虫儿敢作声?

  咏蛙

  蛤蟆本是地中王,独卧地上似虎形。春来我不先张嘴,哪个鱼鳖敢吭声?”

  六、小结、作业

  江山代有人才出,各领风骚数百年。在座的各位若能从本首词中悟得一些,并能给你们的生活一点帮助,中那将是一大幸事。

  请仔细诵读本词,并能熟练背诵。

《沁园春·长沙》教学设计4

  【教学目的】

  1、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感悟词人改造世界的宏伟志向和坚定信念,学习词人以天下为己任的阔大胸怀,领略词人救国救民、砥砺自我的火热激情。

  2、知识、能力目标:

  ①学习词的有关知识,掌握词牌“沁园春”的格式,知道韵脚,并尝试用这个词牌填词。做到学以致用,用以强学,体验不同文体的个性、特质,以期达到提高写作能力的之目的。

  ②学习古典诗词“情景交融”艺术手法,赏析其妙用和艺术效果。

  【教学重、难点】

  1、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体验词中所传达出来的“崇高美”“雄奇美”“雄浑美”“阳刚美”。(难点)

  2、知识、能力目标:

  ①学习古典诗词“情景交融”艺术手法,赏析其妙用和艺术效果。(重点)

  ②用这个词牌填词,体验长短句独特的节奏、韵律,挑战写作制高点,感悟传统文化的魅力。(难点)

  【教学设想】

  1、过程、方法目标:

  ①鉴于学生已经在初中学过*的《沁园春·雪》等诗词,到此稍加点拨,掌握运用“沁园春”词牌之目的即可达成。因此,教学的落脚点就归于“学以致用”。这也是前后勾连、学新联旧、巩固知识的必然过程。

  ②鉴于学生刚由初中升入高中,美感体验和审美能力较弱,因此高中语文第一课适当拉长教学时间,课时设置为3节:第一节总结复习词的知识,指导朗诵诗词,重在整体感知和把握;第二节重点鉴赏词的艺术手法及其艺术效果,突破审美屏障,培养审美能力,初步感知“阳刚美”及其概念,能列举类似风格的诗文;第三节分析“沁园春”词牌格式、韵脚,掌握的该词牌的特点,学以致用,按“沁园春”词牌填写一首词,表达当代内容和思想感情。

  2、习惯、素养目标:

  ①教法趋向学法,以“读”为主,读出阳刚、豪壮、雄浑,读出情感起伏和节奏感,做到抑扬顿挫、张弛有致。

  ②在读中进入词的意境,感悟词的“崇高美”“雄奇美”“雄浑美”“阳刚美”。养成良好的诵读习惯,培养热爱诵读的优秀品质。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同学们,大家在初中已经学过了*诗词若干,特别是《沁园春·雪》,还有《卜算子·咏梅》,都给大家留下了很深刻的印象。大家肯定感受到了*诗词包蕴寰宇的胸怀,突兀磅礴的气势,静中寓动、色彩明丽、场面壮阔的深邃意境,以及*本人热情乐观、从容淡定、吞吐大荒的阔大胸襟。柳亚子先生曾经撰写诗词,夸赞*诗词是:“推翻历史三千载,自铸雄奇瑰丽词。”对喽,这就是*,这就是*诗词!有句著名的文学论断“风格即人”嘛!有什么样的人,就有什么样的文学作品。有*这样的伟人,就有*诗词,就有*诗词艺术。*诗词是中华民族最可宝贵的文化遗产之一,*和*诗词已经成了现当代*的文化符号!China==*,同样“*/*诗词==*”,大家说对不对?!

  好!现在先让一位同学带领大家重温一下《沁园春·雪》和《卜算子·咏梅》的大气磅礴与坚定乐观,而后让我们走进“*诗词艺术的海洋”,领略一下传统诗词这种文学样式带给我们的别样美。

  二、回顾总结词的有关知识

  1、词史概略

  词定型于唐,极盛于宋,故俗称“宋词”。我国文学史往往“唐诗、宋词、元曲(诗体)”(另有“唐诗、宋词、汉文章”之并称)并称,可见词在文学史上的崇高地位。

  晚唐词代表作家有温庭筠、韦庄,世称“温韦”,其词收入著名词集《花间集》。在词的发展史上,他们有很高的地位,他们开始大量填词,成为文人词的奠基者,是“花间派”两位最重要的代表作家。

  两宋词蔚为大观,恣肆汪洋,代表作家众多,重要的有:范仲淹、欧阳修、柳永、苏轼、王安石、李清照、陆游、辛弃疾、姜夔等。名家名作灿若星辰,不可尽数。初中、小学学过的古诗词里,宋代词人的作品就很多。(此处提问:谁能列举一些,诗也行?)

  【明确如下】辛弃疾的《清*乐》(茅檐低小)《西江月》(明月别枝惊鹊),王安石的《梅花》《泊船瓜洲》《书湖阴先生壁》,苏轼的《题西林壁》《饮湖上初晴后雨》《惠崇春江晓景》,李清照的《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陆游的《示儿》等等。

  元代词衰微,但有大家元好问,大家都比较熟悉他的词句“问世间情是何物,直教生死相许”《摸鱼儿·雁丘词》。明代词依然衰微,最著名的词人是夏完淳,大家也比较熟悉。词至清代,较前繁荣,出现了一些大家,如陈维崧、纳兰性德、朱彝尊等,其中纳兰性德屡上银幕,同学们可能了解一些。

  近代词,主要在晚清时期,创作成就不高,但词派林立,词学理论颇有建树,这一点同学应该知道。其中最为切要的是王国维《人间词》,及其词学理论著作《人间词话》,尤其是理论著作《人间词话》,是一部划时代的词学论著,关于人生三境界之论,想必同学们都比较熟悉。(此处提问:谁知道王国维的人生三境界?)

  【明确如下】

  ①“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也。

  ②“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

  ③“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也。

  现当代词,受新文化影响,创作一度衰落,但是这一时期,仍然不乏钟爱古典诗词的词人。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都是诗词的行家里手,尤其是*,他老人家成了这一时期最伟大的词人,他的词一出,便震惊世界,使古典诗词在现当代发扬光大。尤其到了今天,新诗的衰微,注定了古典诗词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复兴。高考中以古典诗词写出满分作文的学生令人刮目相看!

  2、词的一般知识

  (1)词牌:词是特殊的诗体,句子长短不一,故有“长短句”之称,另有别名诗余、曲子词、曲子、乐府、乐章等。

  (2)词题:词最初可和乐歌唱,后来与音乐渐渐脱离。词有词牌,表示音乐,与音乐脱离后,表示词的格式,规定着句数,字数。所以“写词”一般不不叫“写词”,叫“填词”,按照规定的句数、字数来填写,还得按照*仄要求写。词牌与词的内容没有必然关系,不能以词牌名来理解词的思想感情。一般情况下,词没有题目,随着创作的发展,便慢慢有了题目。如《沁园春·雪》。

  (3)词类:词分小令、中调、长调(也叫“慢词”,就是长篇词)。小于58字为小令,介于58字到91字之间的为中调,大于91字的为长调。常见的词为中调,分为上下阙(也叫“片”)。

  (4)词风:词作分为两大类,代表着不同的美感类型,就是——豪放派和婉约派;代表作家分别是:豪放派——苏轼、辛弃疾、陆游等;婉约派——欧阳修、柳永、李清照、秦观等。*诗词应该归于——豪放派。

  【注意】豪放与婉约就这么绝对么?其实,这是就某个词人词作的主要美感来说的,但并不是说他的词作全都是豪放的或婉约的。大家都熟悉李清照的《夏日绝句》,写项羽的。(此处提问:谁能背诵一下?)

  明确:派别不是一刀切,它主要反映词人、词作的主要艺术风格和美感。豪放派可能也有婉约词,婉约派可能也有豪放词。

  三、朗读,感知,熏染,审美

  1、教师配乐范读(配乐曲目《命运交响曲》)

  【注意】朗读过程中,让学生感知词的美,边听边联想关键词语,用以概括自己的感受。

  明确关键词:大气磅礴、气吞山河、豪迈雄壮、坚定苍茫、气势开阔、色彩明朗、景物非凡……(学生可能反映的词语:大气、壮阔、豪迈、不可一世、唯我独尊………)

  【明确】这些词语都反映的是“阳刚美”“雄奇美”“崇高美”“雄浑美”,以*特色的文艺理论术语概括言之——刚美也,与柔美相反。刚美者,有力刚劲,往往体现为体积庞大,抒情主人公形象高大、凛然不可侵犯等,表现自我对宇宙、自然、人生的征服与把握。

  2、指导学生朗读,先不配乐,要求读出节奏,读出强弱,读出徐疾疾升降,读出快慢变化。

  3、最后请一名学生配乐朗读,让学生自己谈谈朗读感受,最好进行形象描述,再次回到对全首词的美感把握上,重视审美感知能力的培养。

  4、比较《沁园春·雪》与《沁园春·长沙》的美感异同:

  (1)学生谈自己的认识,估计表述为:前者色彩更明朗,底色为洁白;情感上更自信乐观/而后者则色彩绚烂,底色为火红;情感上除了自信乐观,还蕴藏着沉重与冲击,富于张力。

  教师概括:前者“雄奇”,后者“雄壮”;前者“飘逸”,后者“沉重”;两词同属豪放,但美感仍有不同,概不同革命阶段心境不同之故耳。

  四、小结本节课(提问巩固知识与能力目标)

  1、*诗词:胸怀→包蕴寰宇,气势→突兀磅礴,意境→深邃苍劲,景色→静中寓动,色彩明丽,场面→恢宏壮阔。

  2、China==*,*诗词==*,成了现当代*的→文化符号。

  3、词又称为→诗余、长短句、乐章、乐府、曲子词(曲子),词都有→词牌,不一定有→题目;词牌表示→音乐,后来表示→格式;词分为→小令、中调、长调;少于→58字为小令,多于→58字少于→91字为中调,多于→字为长调;以词风来看,词有→豪放与婉约两大流派,豪放派的代表人物→苏轼、辛弃疾、陆游等,婉约派的代表人物→欧阳修、柳永、李清照、秦观等。

  4、词定型于→唐,极盛于→宋,衰微于→元、明,中兴于→清,复兴于→现当代。

  五、布置作业:背诵这首词,并简析词的内容与结构。

《沁园春·长沙》教学设计5

  教材分析

  本课是人教版高中语文标准试验教科书第一册地单元的第一首诗歌。本单元主要学习现代新诗。在教学过程中,应通过运用资料、图片、声音等形式,让学生很好融入诗歌意境,品味诗歌语言,努力使学生接受正确的人生态度、情感、价值观教育。

  学情分析

  高一是由初中到高中的过度时期,这个时期的学生在初中就具备了一定的自主阅读、独立思考和审美欣赏能力,在本词学习中应充分调动学生的自主性。其次此时的学生爱国意识不是特别强烈,应注意引导和培养。

  教学目的

  1.了解词的一些基本常识。

  2.熟读全诗,把握词的情感脉络,品味其音乐美。

  3、品味关健词语,体悟词中描绘的意象,理解景中寓情,情中显志的特点。

  4、背诵全诗,再现诗歌意境,感受*博大的情怀和革命壮志,提升审美情趣,培养学生爱国品质。

  教学重点

  1、品味词中意象,感悟词的意境美。

  2、领会*同志宽广的胸襟和大无畏的革命乐观精神。

  教学难点

  1、全词的意象特征和品味个别字词的作用。

  课时安排:两课时

  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1、自古逢秋悲寂寥,同学们知道那些关于秋天的诗歌?

  学生自主发言。

  2、我们仔细体会一下同学们总结的这些诗词,发现大都是诗人抒发悲伤情绪的,再看我们所处的秋天是不是也很容易引发感伤情怀啊!所以我们知道“悲”是秋天的一个鲜明特征,然而*的《沁园春长沙》却为我们描写了一幅生机盎然色彩绚丽的秋景图。今天,让我们一同走进一代伟人*给我们描绘的秋景,看看他笔下的秋天是怎样的另一番风景。

  二、播放词的朗诵,通过视听初步感受课文内容及词中所抒发的思想感情。(要求注意生字生词的读音)

  三、背景及作者简介。(播放多媒体课件之一:“时代背景”和“作者介绍”)

  四、介绍关于词和词牌名的常识。(播放多媒体课件之二:关于词的文体知识)

  五、整体感知,疏清思路。

  1、全班学生诵读→教师点评→教师范读

  2、提问:请同学们结合全词展开想象说说这首词描绘了几幅图?

  明确:

  四幅画面:独立寒秋图→湘江秋景图→峥嵘岁月图→中流击水图。六、欣赏解析,品味语言。

  (一)独立寒秋图:

  1、让学生将开头三句词的正常语序调整好,并简要说说它们的大意

  明确:正常顺序应为:寒秋,独立橘子洲头,湘江北去。大意为:在深秋时节,年轻革命家*独立于橘子洲头,深情凝望着湘江水滚流北去。此三句点明了时间、地点、特定的环境。

  2、分析“独立”一词。

  明确:"独立"一词不仅表明站在橘子洲头的是一个人,而且让读者想象词人面对湘江滚滚北去时表现出的中流砥柱的英雄气概。

  (二)湘江秋景图:

  1、这一节的统领字眼是哪个字?(看)

  2、作者看到了哪些景物?

  明确:山、林、江、舸、鹰、鱼

  3、作者又是按照怎样的顺序来描绘的?

  明确:山上:万山红遍,层林尽染(远眺)

  江中:慢江碧透,百舸争流(近观)

  天空:鹰击长空(仰视)

  水底:鱼翔浅底(俯视)

  4、作者在描写这些景物时用了什么修辞方法?

  明确:对比手法

  颜色对比:万山红遍与漫江碧透

  动静对比:层林尽染与百舸争流

  动作对比:鹰击长空与鱼翔浅底

  5、提问:哪些词用得好?并说明理由。

  明确:遍→红之广;尽→染之透;透→水之清;争→争先恐后的热闹场面;击→飞之矫健;翔→游之轻快;竞→有力地突出了万物蓬勃旺盛的生命力。

  6、诗人描绘出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要求学生展开想象自己用优美的语言描绘出来)

  7、此时,作者面对美丽壮观的寒秋图,想到了什么?(最后三句)

  明确:面对生机蓬勃、绚丽壮美的大自然和广阔宇宙,诗人很自然地想到了祖国命运和革命未来,提出谁是大地主宰的问题:谁主沉浮?"怅",写出诗人思绪万千,百感交集。这一问也写出了诗人的博大胸怀、凌云壮志和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

  第二课时

  一、导入:

  全班齐读课文,简要回顾上节课的主要内容并进入词的下片学习。

  (三)峥嵘岁月图:

  1、问:"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在全文结构中起什么作用?

  明确:起承接过渡作用。本词上片写独立寒秋,故地重游而看到的景色,自然而然地想到以前与"同学"一起来游的情景,于是过渡到对往昔生活及"同学少年"的回忆中,过渡自然。

  2、"忆"的是何内容?具体表现在哪些句子中?由哪个字统领?表现了何思想感情?

  明确:忆的是往昔"峥嵘岁月";具体表现在中间七句,由"恰"字统领。这七句形象地概括了早年革命者雄姿英发的战斗风貌和豪迈气概,表现了毛及战友们以天下己任,蔑视*派、改造旧世界的战斗精神。

  (四)中流击水图:

  1、学生品读最后三句,然后想象词人当年曾和同学旧侣,在激流中奋臂划水,掀起浪花甚至阻挡了飞速前进的船舶的情景。

  2、最后三句用了什么修辞方法?用了什么手法?有何作用?

  明确:设问结尾,采用了象征手法,运用了大胆的夸张和神奇的想象,含蓄巧妙回答了"谁主沉浮"的问题,形象地表达了一代革命青年的凌云壮志:在新时代的浪潮里,正像当年中流击水那样,勇敢地投身于革命风浪中,乘风破浪,急流勇进,担负起主宰国家命运前途的大任,表达了立誓振兴中华气概豪情,表现了革命家的英雄气概。充满了浪漫主义色彩。

  二、下片小结:

  下片,作者采用了总分结构来描写。作者先总写"峥嵘岁月稠",再具体描绘往昔的"峥嵘岁月",最后再选取往昔最富有激情的一幅画面来描写,抒发了豪情壮志。

  三、总结全文

  现在我们完成了全词的学习。词的上阕写景,下阕抒情,借景抒情,情景合一。全词由景到情,由实到虚,由自然情趣到人生哲理,逐层推进,步步深入,诗情得到了酣畅淋漓的表达。

  纵观全词,上阕写眼前的景物和心中的所思──谁主沉浮;下阕追忆往事,表现青年时代的革命精神和远大理想上阕由“立”到“看”再到“问”,下阕由“忆”到“记”,思路清晰,情贯全词通过学习,*诗词那精练形象的语言,深远而优美的意境,那博大的情怀和革命的壮志,都给我们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读诗最主要的是学会领会诗歌的意境,这个单元的教学目标就是要学会领会诗歌的意境,我们要学会通过反复诵读,理清思路,展开想象,品味语言,知人论世等途经,深入体会诗歌的意境,努力提高品评和鉴赏诗歌的能力。下面让我们随着音乐画面走进艺术的天地,再次深入领悟诗歌的意境,真切感受青年*的伟大抱负和革命情怀。

  四、布置作业

  背诵全词,并写一篇200字左右的秋景作文。

《沁园春·长沙》教学设计6

  一.教学目标

  1.学习作者青年时代的伟大抱负的博大气魄。

  2.理解情景交融,借景抒情的艺术手法。

  3.在理解的赏析后进行背诵。

  二.教学手段

  1.老师串讲,师生赏析。

  2.课堂朗读。

  3.幻灯显示,电脑课件。

  三.教时安排

  (一课时)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

  秋天,在一般人的眼中,往往充满了苍凉,充满了感伤,而我们的**在他年青的时候,却曾为秋天唱过一曲昂扬的赞歌,那么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这首充满动感,充满力量,充满浓烈色彩的《沁园春.长沙》。

  (二).朗读全首词,在朗读前,先打出幻灯片,提醒学生注意以下容易读错的字。

  [沁qin.橘ju.遍pian.舸ge.寥liao.浮fu.遒piu.遏e.]

  (二)分析上阙

  1.第一层(第一句至第三句)

  [老师串讲]

  “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

  (1)提问“独立”,“寒秋”,“橘子洲头”,分别点明了什么

  [同时,老师在电脑上打出这三句,并在旁标出学生回答的“处境”,“季节”,“地点”]

  (2)这里的词序本来应该是“寒秋,独立橘子洲头,湘江北去”

  提问:为什么作者却写成“独立寒秋”

  学生回答后,老师总结出因为填词的需要,并说明词有一定的句数,格律要求。

  [赏析]

  △ “独”

  (1)提问:为什么作者要独自一个人,站在橘子洲头,而不是三五成群,要求学生结合作者创作这首词的背景谈谈。

  (2)学生谈完,老师总结:明确作者为了逃避军阀耳目,才独自一个人登上橘子洲头。

  [同时,以幻灯片打出《沁园春.长沙》创作背景]

  2.第二层(第四一第十句)

  [老师串讲]

  深秋时节,作者独自一个人,站在橘子洲头,看到湘江向北流去。

  (1)提问:此时作者还看到了什么?

  [同时,老师用电脑打出一幅湘江秋景画]

  (2老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切换上述画像,用电脑显示“湘江秋景图”一表,在“景物栏上打上景物名称。

  [赏析]

  △ “看”

  (1)提问:作者以哪一个学将如此多的内容统领在一起。

  (2)引导学生回想,初中学过《沁园春.雪》也用了领字,并提出下阙,同样用了领字。

  [同时,以幻灯片打出《沁园春。雪》相关句子]

  [老师串讲]

  作者从眼前的山、枫林、江水等个别之景而联想到世上一切万物。

  提问:这种写法称

  [在电脑打上从点到面,从实到虚]

  [赏析]

  提问:这幅湘江秋景图具有怎样的特征?

  学生回答充满生机。

  △ “争”提出:船会不会自己争着行驶?

  引导学生得出“争”既写船,又写人,写出了人的奋发向上的精神面貌。

  △ “翔”提出:能看到鱼儿在水中自由自在地游动,说明了什么?

  引导学生得出江水清澈,湘江江水水质好。并问这句与上文哪一个相呼应?

  (“漫江碧透”)

  说明作者在这里用“翔”既写了“鱼”又写“水”。

  [同时,在“湘江秋景图”中打出三个动词]

  △ “竞”以一个“竞”字说明万物为生存,为发展不停竞争,引导学生得出,“竞”是

  对前面三个动词的高度概括。

  提出作者不仅仅运用了动词,还用了数量词描绘这幅湘江秋景画。

  引导学生装找出“万”、“层”、“百”,让学生分析作者用这三个词的妙处。

  [在“湘江秋景画”上打上三个词]

  提问:这幅画除了充满生机还具有怎样特征?

  引导学生回答“色彩鲜明”、“色彩缤纷”,让学生找出这些色彩。

  “红”、“碧”、“白”(船帆)、“黑”(黑鹰)、“蓝”(蓝天)。

  [在“湘江秋景画”打上这些词]

  △“红”引导学生得出红色往往给人朝气蓬勃,喜庆祥和之感。由此可见,作者当时

  内心中充满激情。

  △ “碧”引导学生得出秋天叶黄叶时,看到碧绿透明的江水,心情就如朱自清先生看

  到梅雨潭的绿,那样兴奋、舒服、愉快。

  ⒊第三层(第十一至第十三句)

  [老师串讲]

  面对这个充满生机的世界,作者思绪万端,他提出了一个震撼人心的问题。

  提问:这是一个什么问题?

  [显示“问题”在这三句旁]

  提问:这三句与前写湘江秋景有什么关系?

  引导学生得出自然界中之景物尚且不畏寒秋,互相竞争,况且,我们有生命有灵

  魂的人。

  [赏析]

  联系时代背景及作者的经历,体会这一问显示了作者青年时代以天下为己任的壮

  志凌云。这里是体现了作者借景来抒情的艺术手法。

  [总结上阙]

  作者描写了眼前的秋景,借景抒了自己的豪情,并提出了“谁主沉浮”的问题。

  (四)分析下阙

  上阙是老师串讲,师生赏析为主。下阙的教学采取老师点出关键,学生赏析为主。

  [赏析]

  △ “忆”要求学生联系作者的经历,寻找作者到底“忆”些什么,以及提出作者为何

  要“忆往昔”?(意在写“今朝”,回答“谁主沉浮”)

  △ “恰”(1)让学生谈谈“恰”这个领字的妙处,让其描绘作者及其革命战友的当年

  意气风发的画面。

  (2)老师重点指出作者青春年少,革命热情奔放。

  [显示一些1925年前作者的经历的图片]

  △ “曾记否”三句

  (1)让学生分析“击”、“遏”,领略人物的激昂豪迈。

  (2)老师重点明确作者在这三句中把整首词的感情基调推向高潮。

  (3)让学生体会作者“主沉浮”,“到中流击水”的寓意。

  以天下为己任,蔑视*派统治者,改造旧*的豪情。)

  附:

  沁园春。长沙

  *

  [处境季节]独立寒秋

  湘北北去

  [地点]橘子洲头

  看万山红遍

  层林尽梁

  漫江碧透点实

  呼应百舸争流

  鹰击长空

  鱼翔浅底

  万类霜天竞自由面虚

  怅寥廊

  问苍茫大地

  [问题]谁问沉浮

  携来百侣曾游

  忆往昔峥嵘岁月稠

  恰同学少年

  风华正茂

  书生意气

  挥斥方遒

  指点江山

  激扬文字

  类讨当年万户候

  曾记否

  到中流击水

  浪遏飞舟

  湘江秋景图

  景物多山、枫树林、江水、大船、鹰、鱼

  动作劲争(船、人)、击、翔(鱼、水)

  -------竟

  范围广

  数量多万、层、百

  色彩缤纷红、碧、白、黑、蓝

《沁园春·长沙》教学设计7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通过朗读感受词的慷慨激昂的情感。

  2、品味富有表现力的语言,体会词景、情的崇高美。

  二、过程与方法

  1、感知作品内容、感情,建立整体认知。

  2、引导学生展开想象,通过对秋景的把握,感受词的崇高美。

  三、德育目标

  通过对抒情主人公及少年形象的把握,感受以*为代表的一代青年热爱祖国、关心国家命运、以国家振兴为己任的伟大情怀,从而树立远大的理想。

  【教学重、难点】

  1、把握诗词内容,学会赏析诗词。

  2、感悟词人崇高的理想和开阔的胸襟。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美学家朱光潜先生说过:“要养成纯正的文学趣味,最好是从读诗入手,能欣赏诗,自然能欣赏小说、戏剧及其他种类的文学。”今天我们就来欣赏*的一首词——《沁园春长沙》(板书课题)

  二、整体感知课文

  1、词是一种具有音乐性的作品,很讲究节奏、韵律,所以,只有诵读出来才能感受词的艺术境界,下面听录音朗读,整体感知此词的艺术境界。

  (教师)从朗读中,你们感受到了一种什么样的情感?

  (生)慷慨激昂

  2、学生放开声音自由朗读,看看能否读出这种情感?

  3、学生朗读,边读边思考,词的上下片各写了什么内容?

  上片:写景下片:忆事

  三、鉴赏课文

  (一)赏析词的上片

  1、词的前三句给我们透露哪些信息?

  (学生朗读,个别回答,老师总结)

  交代观景的人物、时间、地点

  2、站在橘子洲头,*看到了哪些景物?

  (明确)山、林、水、船、鹰、鱼

  3、作者给我们描绘了一幅怎样的图画?

  (学生回答,老师总结)色彩绚丽、生机勃勃

  4、面对这样的美景,你会想到什么?

  (学生可能回答)对祖国河山的赞美

  *又想到了什么?

  明确:*不仅仅是感慨祖国山河的广阔、壮观,尤为祖国命运担忧,从而有了深沉的思考—国家的命运由谁来主宰,抒发一种忧国忧民之情。

  (二)赏析词的下片

  1、对于“谁主沉浮”的问题,作者在下片是否做出回答?

  (学生带着问题朗读下片)

  2、词的下片忆事,作者回忆了哪些事?(PPT展示*在长沙和同学们的一段经历。)

  (学生诵读课文,结合诗句概括)评论国家大事;写文章抨击黑暗,宣扬真理;和军阀作斗争。

  3、从诗人对往事的回忆中,我们看到一群怎样的青年?

  意气风发、才华横溢、蔑视权贵。

  4、读结尾三句,这表现了青年*和同学怎样的气概?作者借这一问抒发了怎样的感情?

  明确:激流勇进,一往无前的英雄气概;以天下为己任的壮志豪情,从而含蓄地回答上片的问题。

  5、学生朗读下片,体会词人的豪情壮志。

  四、启迪感悟

  学完全词,你从这些革命青年身上受到哪些启示?

  五、小结(PPT展示)

  六、(若还有时间)听录音,再次感受词的意境,模仿录音自由朗诵,背诵全词。

  板书设计

  沁园春长沙

  上片:写景—绚丽多彩,生机勃勃

  抒情—忧国忧民之情

  下片:忆事—不*凡

  怀人—意气风发、才华横溢、蔑视权贵、敢于斗争

  抒情—以天下为己任的豪情壮志

《沁园春·长沙》教学设计8

  重点:

  意象、意境

  难点:

  鉴赏方法的初步形成

  一、活动导入

  这是一颗种子,我们把它比喻成一个人写文章的想法。一种思想的萌生,一种表达的愿望,正如一粒种子,总是要向下扎根,我们称它为“内容”。向上萌发的,是我们看得见的形式。

  这粒种子是一株小草,还是一丛荆棘,抑或是一株参天树。我们叫它“形式”。也就是这种思想的表达会用一种形式呈现,比如唱歌、比如跳舞、比如写文章、比如写诗填词。

  不同的文学形式有不同的章法,记叙文有六要素,议论文有三要素,欣赏诗词我们要懂的三个关键词分别是象、意象、意境。

  草、荆棘或树,我们称之为“象”(所见),“意象”是这些客观的景或物中注入了作者的主观感情(所感),“意境”是一组意象形成的一个大环境,是一个画面(情感集中表现的一组景物)。学诗歌,我们必须要引入这三个概念,因为它们是诗歌的要素。

  二、活动形式

  绘制一棵思维树。

  三、活动过程

  齐读词作。

  这首词的作者是*,表达的情感基调是“豪迈”。

  这棵种子发芽了,我们以“树”的形态展示它的具体表现。树干是“以天下为己任,开创未来新天地”的主题。观察作品,应该画出主要枝杈是几个(两个)一个实是上片,一个是下片。

  上片分析:

  上片之象(用“树叶”表示),明确:万山、层林,漫江、百舸,鹰,鱼。

  意象,万,漫,写广阔,写博大,抒发豪迈之情;“红”是革命的色彩;与“碧”相映,展示大好河山的秀美壮丽;百舸争流,奋勇争先;鹰翱翔天空,敏锐有力;鱼畅游水底。所有意象表达的落脚点集中在一个词语上,是哪一个词语?“自由”。

  所见所感所思。

  所思即是“问”,谁主沉浮?究竟谁是这片大地的主人?

  下片分析:

  齐读下片。找出下片的中心句。“忆往昔峥嵘岁月稠”。

  是的,往昔的峥嵘岁月中,都有什么样的体现?少年风华,挥斥方遒。

  应和上片词尾一问,现在遥相回应一笔。巧妙回答“谁主沉浮”的问题,在中流击水的同志们,击起的浪花阻挡了飞驰的船只。我们有力量、有能力掌握局面,把控大势。

  过渡语句:上片下片连接性语句是那句?如何承上的,又如何启下的?

  携来百侣曾游,写革命战友在橘子洲头相聚的情景;忆往昔峥嵘岁月稠,引出下*命经历的回顾。

  四、活动深入

  要想一棵树长得好,要浇灌水润树根。也就是我们要对作品的背景探一探,寻一寻,这样我们才能更深刻的理解作品。

  沁园春﹒长沙,是*1925年秋创作的。长沙是*成长的地方,也是*革命的发源地。1911年,*在湖南长沙第一师范学校,开始了革命的征程。1917年,*组织新民学会,开启了早期的革命活动。1920年,*再度返回长沙时,他已经成为一个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1922年,他领导长沙工人*,后来被通缉。1925年,他组织农民运动,又遭通缉。8月,他在韶山人民的掩护下,摆脱了敌人的追捕,经长沙到广州主持农民运动讲习所。就是此时,他来到了橘子洲。32岁的*感慨之余,写下了这首词,表达了他的豪情壮志和远大理想。

  再度全词,涵咏品味。

  五、活动拓展

  为了充分表达这种情感,这种对革命战友的激情,对革命必胜的信念,选取的意象角度必须是大气的,纵横开合的。所以我们看到的是高山大河,雄鹰展翅。这些叫“借景抒情”。在抒情方式上,一般有两种方式,一种间接抒情,比如“借景抒情”“托物言志”;一种直接抒情。下片直接抒发对战友的感情,喷薄而出,汹涌澎湃。有理想,有信念,战无不胜,乾坤在心中,天地在手中。意象纷呈,意境宏阔。

  六、活动总结

  课内知识总结,见ppt,笔记。

  抒情方式总结。

  七、活动巩固

  学法指导,通过做题完成学习巩固

  欣赏诗歌的方法:

  输入过程朗读成诵。

  输出过程

  (1)词句内涵的体现。课后第二题;考查对中心的体会程度。

  示例:万山红遍,“遍”,布满的意思,放眼望去,漫山遍野都是红红的枫叶,丹枫似火,表达了作者火热的情怀,象征着*革命的美好前途。

  (2)分析意象、意境,体会作者的感情表达。通过联想和想象,形成画面感,或描绘画面,或概括画面。

  (3)结合背景,领会主题。

《沁园春·长沙》教学设计9

  高一语文《沁园春·长沙》教学设计

  教学目的

  一、品味富有表现力的语言,体会壮阔深沉的意境,感受抒情主人公的形象,培养诗词鉴赏能力。

  二、背诵全词。

  教学设想

  一、教时:1课时。

  二、重点与难点:诗词欣赏与评价。

  三、学法指导:诵读入境,欣赏诗意;联想比较,鉴赏评价。

  四、教具准备:

  1.投影片

  2.录音带:范读带、配乐带。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新课

  *是一个诗歌的国度。谈起*诗歌传统,人们总是喜欢把诗经楚辞汉赋相提,唐诗宋词元曲并论。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20世纪的*又造就了一位“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独领一代风骚的大诗人——*。*用古典诗词形式写现代精神。他的诗词,记录了他革命人生的心路历程,反映了*革命各个时期的现实生活,是一部*革命的英雄史诗。他生前同意并公开发表的诗词有39首,其中,以“沁园春”为词牌的长调(91字以上)只有两首。初中我们学习了《雪》,今天我们要欣赏的是《长沙》。长沙是*革命人生的起点,让我们追寻伟人的闪光足迹,走进伟人的崇高心灵。

  二、诵读鉴赏

  1、整体感知,熟悉内容

  ①听范读正音:舸、寥廓、峥嵘、稠、遒、遏

  ②生齐读,熟悉内容

  2、感受形象,理清思路

  《长沙》是一首记游之作,它的突出特点是塑造了抒情主人公“我”的形象。读这首词就要从整体感受抒情形象入手,理清思路。

  ①默读圈点,找出塑造“我”的形象的关键词。

  明确:立、看、怅、问、携、忆、记

  ②理清思路:(见预习提示)

  明确:上阕写眼前景物和心中所思;

  下阕追忆往事,表现青年时代的精神和理想,暗答了上阕的提问。

  ③初步概括形象特征:(外观其行,内察其心)

  明确:独立深思,忆旧言志。

  ④自由朗读,试行背诵。(记关键词顺着思路背)

  检查背诵,若不能背,说明原因可能是没有进入意境;若能背,指出还要深入体会,具体把握情感特征。

  3、鉴赏评价

  理清了思路,初步感受了抒情主人公的形象后,我们还要深入体会,具体把握情感特征。

  ①联想设疑,制造悬念:

  前3句的正常语序为——寒秋,(诗人)独立(于)橘子洲头,(望)湘江北去。诗歌语言常用变序,这里将“独立”置前,增强了表现力。它用一个“特写”镜头把人物从景中推出,凸现出抒情主人公卓然而立的形象,更激发读者生发种种想象与联想:孤独的诗人最见个性。李白“独坐敬亭山”闲适,柳宗元“独钓寒江雪”隐逸,晏殊“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超脱,那么诗人“独立”橘子洲头,又要表达怎样的情思呢?

  在“寒秋”的氛围中,联系“长沙”、“湘江”,我们会想见屈原“哀秋冬之绪风”,宋玉“悲哉秋之为气”,杜甫“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杜审言“独怜京国人南窜,不似湘江水北流”。湘江北去,诗人南下——广州接办农民运动讲习所(参见P171注释①背景说明),是不是也要抒悲秋之情呢?

  ②了解抒情方式,体会深情

  要深入体会抒情主人公的情感特征,我们有必要了解诗词的抒情方式常识。(参见练习三提示:抒情诗词有的直抒激情,有的通过写景、状物、记事、写人来抒发感情。)就《长沙》的内容而言,有借景抒情,有直抒胸臆,有怀人忆事抒情。

  明确:上阕“看”统领的7句是借景抒情,“怅”、“问”是触景生情,直抒胸臆;下阕的“携”、“忆”、“记”表明是怀人忆事抒情。

  A.“看”统领的借景抒情

  写到哪些景物?

  明确:山、林、江、舸、鹰、鱼:万类。

  体会到怎样的意境?

  讨论提示:红叶、绿水、鸟飞鱼跃,这些景物单独看上去也很*常,我们可以联想到一些诗文名句:

  霜叶红于二月花(杜牧《山行》)

  水皆缥碧,千丈见底。(吴均《与朱元思书》)

  海阔凭鱼跃,天空任鸟飞。(从唐僧玄览诗中化出的名句,见初中课文《鸟飞鱼跃的联想》)但诗人眼中之景,意象密集,组合有序,或远或近,或高或低,有分有总。并从数量(万、百)、范围(遍、漫),色彩浓度(尽染、碧透),运动力度(争、击、竞)等方面突出景物特征。

  明确:呈现在我们面前的是一个自由开放的空间,是一幅色彩瑰丽的图画,晚秋静穆的伟大中律动着勃勃的生机,扫尽千古悲秋之气。

  从这壮阔的深秋意境中,我们感受到诗人怎样的情感态度呢?

  提示:假如是一个消极悲观的诗人,面对同样的景物,可能是这样的感叹:

  山如人意懒,石似我心空;

  水流无情,逝者如斯;

  黄叶飘零,生命终结;

  苍鹰孤独地盘旋,小鱼无力地漂游;

  不是万类竞自由,而是树倒猢狲散,飞鸟各投林。

  明确:对比中,我们可以看出,诗人在对大自然中万类生物的激情关注中融入了自己对人生的积极追求,对家国命运的由衷关怀。

  朗读提示:要想象画面,进入意境,读出关注热爱的积极情感。

  B、“怅”、“问”直抒胸臆

  诗人立而观景,借景抒情,蓄积的情感终于爆发为直白的发问,升华为哲理的思索。这时候,站在我们面前的已不是一般的游人,也不是普通的诗人,而是一个关怀天下的哲人。

  朗读提示:要读出深思。

  C、“携”、“忆”、“记”怀人忆事

  深沉的思索自然唤起了诗人对年青时的革命同志和革命活动的思念和追忆,那是怎样的人和事呢?

  放投影片,补充事实,印证词意:

  1911年,18岁的*来到长沙,开始了他在此地长达13年之久的求学和革命斗争生活。

  a.1913-1918年,他在湖南一师读书,常和同学在橘子洲一带游览游泳;

  b.1918年4月,与何叔衡创立了以改造*和世界为奋斗目标的新民学会;

  五四时期,主编《湘江评论》,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论文,引起了全国进步思想界的重视。

  c.1915年9月,诗人印发反袁称帝的小册子;

  1919年底组织和领导湖南驱逐军阀张敬尧的运动。

  这首词用诗的语言形象地概括了那段往事。

  讨论:“携”、“侣”“同学”表明人物关系亲密团结。

  “峥嵘”、“稠”表明时代特点,艰难时世反衬人物的奋发有为。

  “恰”引起的铺叙表明人物的气质禀赋、精神状态和战斗行动。

  “粪土”形象不美,表现对军阀官僚的蔑视恰到好处。

  “中流击水”写尽豪情壮志,意味深长,令人联想到“中流砥柱”。

  从诗人对往事的追忆中,我们联想到怎样的形象呢?

  提示:想其人忆其事,我们看到的既非古代书生“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也非当代某些青年“我拿青春赌明天”。倒令我们想起顾宪成“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的情怀,更令我们想到鲁迅先生“我以我血荐轩辕”的誓言,*“面壁十年图破壁”、“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崇高理想。

  明确:忆的是“同学”、“书生”,站在我们面前的分明是一群敢于向旧世界宣战的斗士。

  朗读提示:要读出情志。

  三、整合小结

  综观全词,造像写意,我们看到的是一个游人;借景抒情,我们看到的是一个诗人;深沉发问,我们看到的是一个哲人;怀人忆事,我们看到的是一群斗士。

  鉴赏方法:诵读入境,抓关键词句理清思路,整体把握形象;了解抒情方式,体会情感特征。

  依据朗读提示,朗读全词,读出感情。

  四、赏读结束

  放投影片*诗词手迹,听配乐朗诵带。

  请朗诵水*好的同学朗读全词,要求读出感情。

《沁园春·长沙》教学设计10

  教材分析

  本课是人教版高中语文标准试验教科书第一册地单元的第一首诗歌。本单元主要学习现代新诗。在教学过程中,应通过运用资料、图片、声音等形式,让学生很好融入诗歌意境,品味诗歌语言,努力使学生接受正确的人生态度、情感、价值观教育。

  学情分析

  高一是由初中到高中的过度时期,这个时期的学生在初中就具备了一定的自主阅读、独立思考和审美欣赏能力,在本词学习中应充分调动学生的自主性。其次此时的学生爱国意识不是特别强烈,应注意引导和培养。

  教学目的

  1.了解词的一些基本常识。

  2.熟读全诗,把握词的情感脉络,品味其音乐美。

  3、品味关健词语,体悟词中描绘的意象,理解景中寓情,情中显志的特点。

  4、背诵全诗,再现诗歌意境,感受*博大的情怀和革命壮志,提升审美情趣,培养学生爱国品质。

  教学重点

  1、品味词中意象,感悟词的意境美。

  2、领会*同志宽广的胸襟和大无畏的革命乐观精神。

  教学难点

  1、全词的意象特征和品味个别字词的作用。

  课时安排:

  两课时

  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1、自古逢秋悲寂寥,同学们知道那些关于秋天的诗歌?

  学生自主发言。

  2、我们仔细体会一下同学们总结的这些诗词,发现大都是诗人抒发悲伤情绪的,再看我们所处的秋天是不是也很容易引发感伤情怀啊!所以我们知道“悲”是秋天的一个鲜明特征,然而*的《沁园春长沙》却为我们描写了一幅生机盎然色彩绚丽的秋景图。今天,让我们一同走进一代伟人*给我们描绘的秋景,看看他笔下的秋天是怎样的另一番风景。

  二、播放词的朗诵,通过视听初步感受课文内容及词中所抒发的思想感情。(要求注意生字生词的读音)

  三、背景及作者简介。(播放多媒体课件之一:“时代背景”和“作者介绍”)

  四、介绍关于词和词牌名的常识。(播放多媒体课件之二:关于词的文体知识)

  五、整体感知,疏清思路。

  1、全班学生诵读→教师点评→教师范读

  2、提问:请同学们结合全词展开想象说说这首词描绘了几幅图?

  明确:

  四幅画面:独立寒秋图→湘江秋景图→峥嵘岁月图→中流击水图。六、欣赏解析,品味语言。

  (一)独立寒秋图:

  1、让学生将开头三句词的正常语序调整好,并简要说说它们的大意

  明确:正常顺序应为:寒秋,独立橘子洲头,湘江北去。大意为:在深秋时节,年轻革命家*独立于橘子洲头,深情凝望着湘江水滚流北去。此三句点明了时间、地点、特定的环境。

  2、分析“独立”一词。

  明确:"独立"一词不仅表明站在橘子洲头的是一个人,而且让读者想象词人面对湘江滚滚北去时表现出的中流砥柱的英雄气概。

  (二)湘江秋景图:

  1、这一节的统领字眼是哪个字?(看)

  2、作者看到了哪些景物?

  明确:山、林、江、舸、鹰、鱼

  3、作者又是按照怎样的顺序来描绘的?

  明确:山上:万山红遍,层林尽染(远眺)

  江中:慢江碧透,百舸争流(近观)

  天空:鹰击长空(仰视)

  水底:鱼翔浅底(俯视)

  4、作者在描写这些景物时用了什么修辞方法?

  明确:对比手法

  颜色对比:万山红遍与漫江碧透

  动静对比:层林尽染与百舸争流

  动作对比:鹰击长空与鱼翔浅底

  5、提问:哪些词用得好?并说明理由。

  明确:遍→红之广;尽→染之透;透→水之清;争→争先恐后的热闹场面;击→飞之矫健;翔→游之轻快;竞→有力地突出了万物蓬勃旺盛的生命力。

  6、诗人描绘出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要求学生展开想象自己用优美的语言描绘出来)

  7、此时,作者面对美丽壮观的寒秋图,想到了什么?(最后三句)

  明确:面对生机蓬勃、绚丽壮美的大自然和广阔宇宙,诗人很自然地想到了祖国命运和革命未来,提出谁是大地主宰的问题:谁主沉浮?"怅",写出诗人思绪万千,百感交集。这一问也写出了诗人的博大胸怀、凌云壮志和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

  第二课时

  一、导入:

  全班齐读课文,简要回顾上节课的主要内容并进入词的下片学习。

  (三)峥嵘岁月图:

  1、问:"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在全文结构中起什么作用?

  明确:起承接过渡作用。本词上片写独立寒秋,故地重游而看到的景色,自然而然地想到以前与"同学"一起来游的情景,于是过渡到对往昔生活及"同学少年"的回忆中,过渡自然。

  2、"忆"的是何内容?具体表现在哪些句子中?由哪个字统领?表现了何思想感情?

  明确:忆的是往昔"峥嵘岁月";具体表现在中间七句,由"恰"字统领。这七句形象地概括了早年革命者雄姿英发的战斗风貌和豪迈气概,表现了毛及战友们以天下己任,蔑视*派、改造旧世界的战斗精神。

  (四)中流击水图:

  1、学生品读最后三句,然后想象词人当年曾和同学旧侣,在激流中奋臂划水,掀起浪花甚至阻挡了飞速前进的船舶的情景。

  2、最后三句用了什么修辞方法?用了什么手法?有何作用?

  明确:设问结尾,采用了象征手法,运用了大胆的夸张和神奇的想象,含蓄巧妙回答了"谁主沉浮"的问题,形象地表达了一代革命青年的凌云壮志:在新时代的浪潮里,正像当年中流击水那样,勇敢地投身于革命风浪中,乘风破浪,急流勇进,担负起主宰国家命运前途的大任,表达了立誓振兴中华气概豪情,表现了革命家的英雄气概。充满了浪漫主义色彩。

  二、下片小结:

  下片,作者采用了总分结构来描写。作者先总写"峥嵘岁月稠",再具体描绘往昔的"峥嵘岁月",最后再选取往昔最富有激情的一幅画面来描写,抒发了豪情壮志。

  三、总结全文

  现在我们完成了全词的学习。词的上阕写景,下阕抒情,借景抒情,情景合一。全词由景到情,由实到虚,由自然情趣到人生哲理,逐层推进,步步深入,诗情得到了酣畅淋漓的表达。

  纵观全词,上阕写眼前的景物和心中的所思──谁主沉浮;下阕追忆往事,表现青年时代的革命精神和远大理想上阕由“立”到“看”再到“问”,下阕由“忆”到“记”,思路清晰,情贯全词通过学习,*诗词那精练形象的语言,深远而优美的意境,那博大的情怀和革命的壮志,都给我们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读诗最主要的是学会领会诗歌的意境,这个单元的教学目标就是要学会领会诗歌的意境,我们要学会通过反复诵读,理清思路,展开想象,品味语言,知人论世等途经,深入体会诗歌的意境,努力提高品评和鉴赏诗歌的能力。下面让我们随着音乐画面走进艺术的天地,再次深入领悟诗歌的意境,真切感受青年*的伟大抱负和革命情怀。

  四、布置作业

  背诵全词,并写一篇200字左右的秋景作文。


《沁园春.长沙》 教学设计3篇(扩展2)

——《沁园春·长沙》教学设计10篇

《沁园春·长沙》教学设计1

  教学要点

  1、掌握《沁园春·长沙》中有关字、词的读音和含义。

  2、理解句意,概括本词的中心。

  3、理解情景交融的艺术手法。

  4、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背诵。

  教学过程

  1、检查预习情况。

  ①字词的读音与书写。

  ②朗读。

  2、导入。*诗词体现了一位具有诗人气质的革命领袖的博大胸襟和气魄,在他笔下的自然之景均带有诗人的主观色彩。初中读过的《沁园春·雪》是这样,现在这篇《沁园春·长沙》也是如此。我们要注意作品中写了怎样的景,抒了怎样的情,景与情又是怎样有机地结合在一起的。

  3、分析上阕。

  ①“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桔子洲头。”点明了词中表现的时令、地点和作者的处境。出于词律的需要,词中用语的顺序往往与直白的散文不同。此句今译就要调一下语序:在深秋的季节,我独自一人来到桔子洲,面前的湘水向北流去。”

  难点是“独立”一词,须联系背景去理解。注释中有“秘密离开韶山到长沙”一语,这是*躲避*派的耳目,所以“独”自一人来到桔子洲。同时,“独”字又与下阕的“百侣”相对,形独而心不独。开篇“独立寒秋”表面看是切合时令特点与作者处境,实际上读罢全篇会发现,诗人却唱了反调:“独立”而不孤单,“寒秋”却无冷意。

  ②“看万山红遍……万类霜天竞自由。”集中描绘了绚丽多彩、生机勃勃的秋景图。用“看”字领起,一直贯到“自由”,与下阕中用“忆”字领起,《沁园春·雪》中用“望”字领起,均称做一字领起。读词时要会找到这种字。

  提问:这段景物描写给你一种怎样的感受?与一般咏秋景诗词的基调有何不同?(如“风急天高猿啸哀”,“悲哉秋之为气也,草木摇落而变衰”)你能用四字短语概括*眼中的秋景之特点吗?(如“色彩斑斓”“生机勃勃”“美不胜收”)

  讲解:这里作者用如橡大笔为我们描绘了富有生机的秋色图。分别写了山、林、江、舸、鹰、鱼,又分别描绘了它们的特征如红、染、碧、流、击、翔,再突出它们的数量、程度、范围如万、层、漫、百、长、浅,再展示它们的空间位置如空中、水底、远、近、高、低等。最后由点到面,“万类霜天竞自由”,一个“竞”字更是充满了生命的力量。本来秋天容易给人以荒凉肃杀之感,但不同的人在不同的心境下去看秋景,会有不同的感受,表现在诗词作品中也就不同了。“以我观物,物皆著我之色彩,”王国维此论甚当。在青年革命者*眼中的秋,呈现出一种色彩斑斓、生机勃发的美,一种催人奋进、给人力量的美。

  ③“怅廖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此句提出了一个震天动地的巨大问题,突出显示了作者之胸襟。此句中的“怅”字,原意是失意,这里是由深思而慷慨激昂的思绪。

  提问:这句诗与前边写秋景有什么关系?由赞美秋景到提出问题其中的内在联系是什么?

  讲解:面对秋景和迷茫的大地,诗人不问:“秋光正好,何日再游?”也中说:“秋光虽美,隆冬将至。”却把“景”甩开,一下子问出“谁”是大地的主宰这样一个出人意表的问题,自是不同凡响。这是由自然之理过渡到人事之理,其相通之点即是以奋斗求生存。自然界中的万类尚且不畏寒冷而“竞自由”,显示自己的生命力,何况我们有思想有灵魂的人们呢?主宰大地,就是拼搏争取,就是改天换地,就是进行革命斗争。这一发问,显示了青年革命家*以天下为己任的宏大心胸与高远志向。

  4、分析下阕。

  ①“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起了承上启下的作用,在词中管这样的句子叫“换头。”

  提问:结合已经学过的词,说说词的上下阕在内容上有什么不同?(上阕往往写景,下阕往往叙事)这首词符合这个规律吗?

  讲解:“携来百侣曾游”一句由写景到叙事,十分自然。应注意与上阕首句比较,分别有一个表示数量的词,即上阕的.“独立”之“独”,与下阕“百侣”之“百”。由“独”到“百”不仅引发了对往昔战斗生活的回忆对战友的思念,而且表明了“独立”而不孤单的原因,正是诗人有一大批志同道合的战友。*青年时期与何叔衡、蔡和森、张昆弟等革命挚友一起谈论天下,探求革命道路。或撰文评论时政,或下乡访问农夫,或读书寻求真理,或泛舟抒发豪情,这便是“峥嵘岁月”。

  ②“恰同学少年……粪土当年万户侯。”这几句便是对“峥嵘岁月稠”的展示。

  提问:上阕末尾“谁主沉浮”的问题在下阕做了怎样的回答?到底是“谁”能主沉浮呢?(“同学少年”“百侣”)这些“同学少年”具有怎样的特点?(年轻,富有才华,有热情,关心国家命运,敢于斗争,蔑视*军阀)

  讲解:这几句集中描绘了主宰大地命运的青年革命家群像。“同学少年”表明他们正值青春年少之时;“风华正茂”表明他们风采才华正在旺盛之际;“书生意气,挥斥方遒”表明他们火一样炽热的革命热情;“指点江山,激扬文字”表明他们对国事政局的关切并积极参与变革社会的实践;“粪土当年万户侯”表明他们敢于斗争藐视一切*派的气魄。总之,这几句表明包括作者在内的青年革命家,不但要主宰世界而且能够主宰世界,他们有雄心,有才干,敢实践,他们代表了国家与民族的希望,是未来革命的精英。

  ③“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似有力的问句收束全篇。

  提问:“曾记否”是在向谁发问?(“百侣”“同学少年”)“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是怎样一幅图画?(启发学生补充形象,发挥想象)

  讲解:“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不是一般的游水嬉戏,也不是单纯回顾往日的友谊,而是用中流击水的气魄豪情给同伴们以期许和鼓励,是对革命前途的展望。有人会问,既是如此,为何不直说:“承担大任舍我其谁,革命前途系于我辈”?为何偏要引人回忆击水的情景呢?这是因为诗歌要运用形象思维,要把一个主观意念用具体的形象的画面表现出来,而不是赤裸裸地说出来。诗歌的奥妙就在于用形象阐发抽象的思想,她生来偏爱婉曲而最忌直露。

  5、总结全词。

  提问:这首词表现了青年时代的作者以天下为己任的革命胸怀和远大抱负,全词充满了乐观向上催人奋进的情x和力量。但这种思想感情却不是直接以说教的形式出现的,读过全词之后,你对此有什么体会?(借景抒情、叙事抒情、用形象的画面代替议论等)

  讲解:此词上下阕分别通过写景和叙事抒发了作者变革现实、改造社会的宏大志向。上下阕末尾均用设问句式,遥相呼应,有问有答,浑然一体。上下阕合起来,不难看出全词的思路:独自一人来到桔子洲,但心中并不孤单,眼前的秋景呈现出勃勃生机,大自然的物类都争相过着自由的生活,更何况我们人类呢?此时一个问题酝酿成熟了——谁是这天地社会的主宰?我们,这些年青的革命者,回想当年的战斗生活,我们有才干,有决心,一定能完成改造社会的重任,同伴们,投身到战斗激流中去吧!但这个思路是用艺术形象表现出来的,这就是诗的特性,我们也要用诗的规律去看待诗。

《沁园春·长沙》教学设计2

  教材分析

  本课是人教版高中语文标准试验教科书第一册地单元的第一首诗歌。本单元主要学习现代新诗。在教学过程中,应通过运用资料、图片、声音等形式,让学生很好融入诗歌意境,品味诗歌语言,努力使学生接受正确的人生态度、情感、价值观教育。

  学情分析

  高一是由初中到高中的过度时期,这个时期的学生在初中就具备了一定的自主阅读、独立思考和审美欣赏能力,在本词学习中应充分调动学生的自主性。其次此时的学生爱国意识不是特别强烈,应注意引导和培养。

  教学目的

  1.了解词的一些基本常识。

  2.熟读全诗,把握词的情感脉络,品味其音乐美。

  3、品味关健词语,体悟词中描绘的意象,理解景中寓情,情中显志的特点。

  4、背诵全诗,再现诗歌意境,感受*博大的情怀和革命壮志,提升审美情趣,培养学生爱国品质。

  教学重点

  1、品味词中意象,感悟词的意境美。

  2、领会*同志宽广的胸襟和大无畏的革命乐观精神。

  教学难点

  1、全词的意象特征和品味个别字词的作用。

  课时安排:

  两课时

  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1、自古逢秋悲寂寥,同学们知道那些关于秋天的诗歌?

  学生自主发言。

  2、我们仔细体会一下同学们总结的这些诗词,发现大都是诗人抒发悲伤情绪的,再看我们所处的秋天是不是也很容易引发感伤情怀啊!所以我们知道“悲”是秋天的一个鲜明特征,然而*的《沁园春长沙》却为我们描写了一幅生机盎然色彩绚丽的秋景图。今天,让我们一同走进一代伟人*给我们描绘的秋景,看看他笔下的秋天是怎样的另一番风景。

  二、播放词的朗诵,通过视听初步感受课文内容及词中所抒发的思想感情。(要求注意生字生词的读音)

  三、背景及作者简介。(播放多媒体课件之一:“时代背景”和“作者介绍”)

  四、介绍关于词和词牌名的常识。(播放多媒体课件之二:关于词的文体知识)

  五、整体感知,疏清思路。

  1、全班学生诵读→教师点评→教师范读

  2、提问:请同学们结合全词展开想象说说这首词描绘了几幅图?

  明确:

  四幅画面:独立寒秋图→湘江秋景图→峥嵘岁月图→中流击水图。六、欣赏解析,品味语言。

  (一)独立寒秋图:

  1、让学生将开头三句词的正常语序调整好,并简要说说它们的大意

  明确:正常顺序应为:寒秋,独立橘子洲头,湘江北去。大意为:在深秋时节,年轻革命家*独立于橘子洲头,深情凝望着湘江水滚流北去。此三句点明了时间、地点、特定的环境。

  2、分析“独立”一词。

  明确:"独立"一词不仅表明站在橘子洲头的是一个人,而且让读者想象词人面对湘江滚滚北去时表现出的中流砥柱的英雄气概。

  (二)湘江秋景图:

  1、这一节的统领字眼是哪个字?(看)

  2、作者看到了哪些景物?

  明确:山、林、江、舸、鹰、鱼

  3、作者又是按照怎样的顺序来描绘的?

  明确:山上:万山红遍,层林尽染(远眺)

  江中:慢江碧透,百舸争流(近观)

  天空:鹰击长空(仰视)

  水底:鱼翔浅底(俯视)

  4、作者在描写这些景物时用了什么修辞方法?

  明确:对比手法

  颜色对比:万山红遍与漫江碧透

  动静对比:层林尽染与百舸争流

  动作对比:鹰击长空与鱼翔浅底

  5、提问:哪些词用得好?并说明理由。

  明确:遍→红之广;尽→染之透;透→水之清;争→争先恐后的热闹场面;击→飞之矫健;翔→游之轻快;竞→有力地突出了万物蓬勃旺盛的生命力。

  6、诗人描绘出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要求学生展开想象自己用优美的语言描绘出来)

  7、此时,作者面对美丽壮观的寒秋图,想到了什么?(最后三句)

  明确:面对生机蓬勃、绚丽壮美的大自然和广阔宇宙,诗人很自然地想到了祖国命运和革命未来,提出谁是大地主宰的问题:谁主沉浮?"怅",写出诗人思绪万千,百感交集。这一问也写出了诗人的博大胸怀、凌云壮志和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

  第二课时

  一、导入:

  全班齐读课文,简要回顾上节课的主要内容并进入词的下片学习。

  (三)峥嵘岁月图:

  1、问:"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在全文结构中起什么作用?

  明确:起承接过渡作用。本词上片写独立寒秋,故地重游而看到的景色,自然而然地想到以前与"同学"一起来游的情景,于是过渡到对往昔生活及"同学少年"的回忆中,过渡自然。

  2、"忆"的是何内容?具体表现在哪些句子中?由哪个字统领?表现了何思想感情?

  明确:忆的是往昔"峥嵘岁月";具体表现在中间七句,由"恰"字统领。这七句形象地概括了早年革命者雄姿英发的战斗风貌和豪迈气概,表现了毛及战友们以天下己任,蔑视*派、改造旧世界的战斗精神。

  (四)中流击水图:

  1、学生品读最后三句,然后想象词人当年曾和同学旧侣,在激流中奋臂划水,掀起浪花甚至阻挡了飞速前进的船舶的情景。

  2、最后三句用了什么修辞方法?用了什么手法?有何作用?

  明确:设问结尾,采用了象征手法,运用了大胆的夸张和神奇的想象,含蓄巧妙回答了"谁主沉浮"的问题,形象地表达了一代革命青年的凌云壮志:在新时代的浪潮里,正像当年中流击水那样,勇敢地投身于革命风浪中,乘风破浪,急流勇进,担负起主宰国家命运前途的大任,表达了立誓振兴中华气概豪情,表现了革命家的英雄气概。充满了浪漫主义色彩。

  二、下片小结:

  下片,作者采用了总分结构来描写。作者先总写"峥嵘岁月稠",再具体描绘往昔的"峥嵘岁月",最后再选取往昔最富有激情的一幅画面来描写,抒发了豪情壮志。

  三、总结全文

  现在我们完成了全词的学习。词的上阕写景,下阕抒情,借景抒情,情景合一。全词由景到情,由实到虚,由自然情趣到人生哲理,逐层推进,步步深入,诗情得到了酣畅淋漓的表达。

  纵观全词,上阕写眼前的景物和心中的所思──谁主沉浮;下阕追忆往事,表现青年时代的革命精神和远大理想上阕由“立”到“看”再到“问”,下阕由“忆”到“记”,思路清晰,情贯全词通过学习,*诗词那精练形象的语言,深远而优美的意境,那博大的情怀和革命的壮志,都给我们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读诗最主要的是学会领会诗歌的意境,这个单元的教学目标就是要学会领会诗歌的意境,我们要学会通过反复诵读,理清思路,展开想象,品味语言,知人论世等途经,深入体会诗歌的意境,努力提高品评和鉴赏诗歌的能力。下面让我们随着音乐画面走进艺术的天地,再次深入领悟诗歌的意境,真切感受青年*的伟大抱负和革命情怀。

  四、布置作业

  背诵全词,并写一篇200字左右的秋景作文。

《沁园春·长沙》教学设计3

  【教学目标】

  通过指导学生阅读、思考、分析与联想,实现“披文——及物——物我合一”的教学目的。让学生在诵读诗词的过程中,主动积极地感受诗词意境,鼓励学生大胆发表自已的看法并在实践中提高学生鉴赏诗词的能力、方法,并且能够了解词的有关知识。

  【教学重、难点】

  一、把握本词中所描述的景物特点及作者所抒发的情感;(重、难点)

  二、了解词的结构及有关知识(重点)

  三、指导学生掌握鉴赏诗词方法,训练学生的诗词鉴赏能力。(难点)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对于秋天,不同人有着不同的看法与感受:(幻灯片一)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忧国伤己)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清静无为)

  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少年壮志)

  自古言秋多寂寥,我自言秋胜春朝。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九霄。(老而弥坚)

  二、诵读(注意以下字的读音)

  橘 舸 遒 遏

  三、研习全文

  1、前三句点明了时间、地点及人物

  寒秋,(我)独立橘子洲头,(看)湘江北去。

  问题:寒秋作何理解?

  明确:深秋而非寒冷的秋天。

  2、赏析由“看”字领起的秋景

  (万)山——红(遍)

  (层)林——(尽)染

  (漫)江——碧(透) 绿色给人以活力

  (百)舸——(争)流 竞争给人以动力

  鹰——击长空;鱼——翔浅底

  要点:“击”透出猛、劲;“翔”突出轻、快。这远比用“飞”与“游”好得多。

  练习一:在下面横线处填入适当的动词,并说明理由。

  虎——深山,鱼——潭底,驼——大漠,雁——长空

  奔 击 行 啸 翔 游 鸣 走 排 藏

  3、用一句总结性的话概述此秋景特征:

  万类霜天竞自由。

  4、面对着如此富有激情、活力的景色,我想到了什么?

  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小结:此上阕由景生情,表达了一个胸怀天下的青年的豪情壮志。

  5、齐读下阕,说说这段为我们塑造了怎样的少年形象?

  明确:风华正茂,意气奔放,指点江山,胸怀天下,粪土当年万户侯。

  6、问题:上、下阕的最后一问是否相同?若不同,则请说明。

  明确:上阕为设问,引出下文;下阕为反问,回应前文。

  四、结合《沁园春·雪》,引导学生了解有关词知识。

  与学生同背《沁园春·雪》,并出示此词全文

  沁园春·雪

  北国风光,

  千里冰封,

  万里雪飘。

  望长城内外,

  惟余莽莽;

  大河上下,

  顿失滔滔。

  山舞银蛇,

  原驰蜡象,

  欲与天公试比高。

  须晴日,

  看红装素裹,

  分外妖娆? 江山如此多娇,

  引无数英雄竞折腰。

  惜秦皇汉武,

  略输文采;

  唐宗宋祖,

  稍逊风骚。

  一代天骄,

  成吉思汗,

  只识弯弓射大雕。

  俱往矣,

  数风流人物,

  还看今朝?

  问题:仔细分析这两首词,谈一谈它们在结构上有什么相似点?

  明确:字数相同,相应位置的结构相似,韵脚相同。

  双调,一百十四字。前段十三句,后段十二句。一般呈现出雅驯典重、旷达疏放、豪迈悲壮的风格。

  练习二:根据有关词的知识,从选项中选出恰当的一项:

  沁园春 苏轼

  孤馆灯青,野店鸡号,旅枕梦残。————,晨霜耿耿;云山离锦,朝露溥溥;世路无穷,劳生有限,似此区区长鲜欢。微呤罢,凭征鞍无语,往事千端。

  当时共客长安,似二陆,初来俱少年。有笔头千字,胸中万卷,致君尧舜;———,用舍由时;行藏在我,袖手何妨闲处看。身长健,但优游卒岁,且斗尊前。

  A、月华收练;此事何难

  B、月华收练;此事有何难

  C、渐月华收练;此事何难

  D、渐月华收练;此事有何难

  五、引导学生了解作者

  1、展示作者像

  2、初步了解作者作品特点:气冲斗牛,胸容天下。

  练习三:阅读以下两首诗,请说一说哪一首是*作品。

  咏蛙

  果然生就大肚样,会有人来下池塘。人静夜寂叫荷叶,“不是胆小是谦让。”

  咏蛙

  独坐池塘如虎踞, 绿杨树下养精神。 春来我不先开口, 哪个虫儿敢作声?

  咏蛙

  蛤蟆本是地中王,独卧地上似虎形。春来我不先张嘴,哪个鱼鳖敢吭声?”

  六、小结、作业

  江山代有人才出,各领风骚数百年。在座的各位若能从本首词中悟得一些,并能给你们的生活一点帮助,中那将是一大幸事。

  请仔细诵读本词,并能熟练背诵。

《沁园春·长沙》教学设计4

  高一语文《沁园春·长沙》教学设计

  教学目的

  一、品味富有表现力的语言,体会壮阔深沉的意境,感受抒情主人公的形象,培养诗词鉴赏能力。

  二、背诵全词。

  教学设想

  一、教时:1课时。

  二、重点与难点:诗词欣赏与评价。

  三、学法指导:诵读入境,欣赏诗意;联想比较,鉴赏评价。

  四、教具准备:

  1.投影片

  2.录音带:范读带、配乐带。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新课

  *是一个诗歌的国度。谈起*诗歌传统,人们总是喜欢把诗经楚辞汉赋相提,唐诗宋词元曲并论。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20世纪的*又造就了一位“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独领一代风骚的大诗人——*。*用古典诗词形式写现代精神。他的诗词,记录了他革命人生的心路历程,反映了*革命各个时期的现实生活,是一部*革命的英雄史诗。他生前同意并公开发表的诗词有39首,其中,以“沁园春”为词牌的长调(91字以上)只有两首。初中我们学习了《雪》,今天我们要欣赏的是《长沙》。长沙是*革命人生的起点,让我们追寻伟人的闪光足迹,走进伟人的崇高心灵。

  二、诵读鉴赏

  1、整体感知,熟悉内容

  ①听范读正音:舸、寥廓、峥嵘、稠、遒、遏

  ②生齐读,熟悉内容

  2、感受形象,理清思路

  《长沙》是一首记游之作,它的突出特点是塑造了抒情主人公“我”的形象。读这首词就要从整体感受抒情形象入手,理清思路。

  ①默读圈点,找出塑造“我”的形象的关键词。

  明确:立、看、怅、问、携、忆、记

  ②理清思路:(见预习提示)

  明确:上阕写眼前景物和心中所思;

  下阕追忆往事,表现青年时代的精神和理想,暗答了上阕的提问。

  ③初步概括形象特征:(外观其行,内察其心)

  明确:独立深思,忆旧言志。

  ④自由朗读,试行背诵。(记关键词顺着思路背)

  检查背诵,若不能背,说明原因可能是没有进入意境;若能背,指出还要深入体会,具体把握情感特征。

  3、鉴赏评价

  理清了思路,初步感受了抒情主人公的形象后,我们还要深入体会,具体把握情感特征。

  ①联想设疑,制造悬念:

  前3句的正常语序为——寒秋,(诗人)独立(于)橘子洲头,(望)湘江北去。诗歌语言常用变序,这里将“独立”置前,增强了表现力。它用一个“特写”镜头把人物从景中推出,凸现出抒情主人公卓然而立的形象,更激发读者生发种种想象与联想:孤独的诗人最见个性。李白“独坐敬亭山”闲适,柳宗元“独钓寒江雪”隐逸,晏殊“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超脱,那么诗人“独立”橘子洲头,又要表达怎样的情思呢?

  在“寒秋”的氛围中,联系“长沙”、“湘江”,我们会想见屈原“哀秋冬之绪风”,宋玉“悲哉秋之为气”,杜甫“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杜审言“独怜京国人南窜,不似湘江水北流”。湘江北去,诗人南下——广州接办农民运动讲习所(参见P171注释①背景说明),是不是也要抒悲秋之情呢?

  ②了解抒情方式,体会深情

  要深入体会抒情主人公的情感特征,我们有必要了解诗词的抒情方式常识。(参见练习三提示:抒情诗词有的直抒激情,有的通过写景、状物、记事、写人来抒发感情。)就《长沙》的内容而言,有借景抒情,有直抒胸臆,有怀人忆事抒情。

  明确:上阕“看”统领的7句是借景抒情,“怅”、“问”是触景生情,直抒胸臆;下阕的“携”、“忆”、“记”表明是怀人忆事抒情。

  A.“看”统领的借景抒情

  写到哪些景物?

  明确:山、林、江、舸、鹰、鱼:万类。

  体会到怎样的意境?

  讨论提示:红叶、绿水、鸟飞鱼跃,这些景物单独看上去也很*常,我们可以联想到一些诗文名句:

  霜叶红于二月花(杜牧《山行》)

  水皆缥碧,千丈见底。(吴均《与朱元思书》)

  海阔凭鱼跃,天空任鸟飞。(从唐僧玄览诗中化出的名句,见初中课文《鸟飞鱼跃的联想》)但诗人眼中之景,意象密集,组合有序,或远或近,或高或低,有分有总。并从数量(万、百)、范围(遍、漫),色彩浓度(尽染、碧透),运动力度(争、击、竞)等方面突出景物特征。

  明确:呈现在我们面前的是一个自由开放的空间,是一幅色彩瑰丽的图画,晚秋静穆的伟大中律动着勃勃的生机,扫尽千古悲秋之气。

  从这壮阔的深秋意境中,我们感受到诗人怎样的情感态度呢?

  提示:假如是一个消极悲观的诗人,面对同样的景物,可能是这样的感叹:

  山如人意懒,石似我心空;

  水流无情,逝者如斯;

  黄叶飘零,生命终结;

  苍鹰孤独地盘旋,小鱼无力地漂游;

  不是万类竞自由,而是树倒猢狲散,飞鸟各投林。

  明确:对比中,我们可以看出,诗人在对大自然中万类生物的激情关注中融入了自己对人生的积极追求,对家国命运的由衷关怀。

  朗读提示:要想象画面,进入意境,读出关注热爱的积极情感。

  B、“怅”、“问”直抒胸臆

  诗人立而观景,借景抒情,蓄积的情感终于爆发为直白的发问,升华为哲理的思索。这时候,站在我们面前的已不是一般的游人,也不是普通的诗人,而是一个关怀天下的哲人。

  朗读提示:要读出深思。

  C、“携”、“忆”、“记”怀人忆事

  深沉的思索自然唤起了诗人对年青时的革命同志和革命活动的思念和追忆,那是怎样的人和事呢?

  放投影片,补充事实,印证词意:

  1911年,18岁的*来到长沙,开始了他在此地长达13年之久的求学和革命斗争生活。

  a.1913-1918年,他在湖南一师读书,常和同学在橘子洲一带游览游泳;

  b.1918年4月,与何叔衡创立了以改造*和世界为奋斗目标的新民学会;

  五四时期,主编《湘江评论》,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论文,引起了全国进步思想界的重视。

  c.1915年9月,诗人印发反袁称帝的小册子;

  1919年底组织和领导湖南驱逐军阀张敬尧的运动。

  这首词用诗的语言形象地概括了那段往事。

  讨论:“携”、“侣”“同学”表明人物关系亲密团结。

  “峥嵘”、“稠”表明时代特点,艰难时世反衬人物的奋发有为。

  “恰”引起的铺叙表明人物的气质禀赋、精神状态和战斗行动。

  “粪土”形象不美,表现对军阀官僚的蔑视恰到好处。

  “中流击水”写尽豪情壮志,意味深长,令人联想到“中流砥柱”。

  从诗人对往事的追忆中,我们联想到怎样的形象呢?

  提示:想其人忆其事,我们看到的既非古代书生“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也非当代某些青年“我拿青春赌明天”。倒令我们想起顾宪成“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的情怀,更令我们想到鲁迅先生“我以我血荐轩辕”的誓言,*“面壁十年图破壁”、“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崇高理想。

  明确:忆的是“同学”、“书生”,站在我们面前的分明是一群敢于向旧世界宣战的斗士。

  朗读提示:要读出情志。

  三、整合小结

  综观全词,造像写意,我们看到的是一个游人;借景抒情,我们看到的是一个诗人;深沉发问,我们看到的是一个哲人;怀人忆事,我们看到的是一群斗士。

  鉴赏方法:诵读入境,抓关键词句理清思路,整体把握形象;了解抒情方式,体会情感特征。

  依据朗读提示,朗读全词,读出感情。

  四、赏读结束

  放投影片*诗词手迹,听配乐朗诵带。

  请朗诵水*好的同学朗读全词,要求读出感情。

《沁园春·长沙》教学设计5

  教学要点

  1、掌握《沁园春·长沙》中有关字、词的读音和含义。

  2、理解句意,概括本词的中心。

  3、理解情景交融的艺术手法。

  4、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背诵。

  教学过程

  1、检查预习情况。

  ①字词的读音与书写。

  ②朗读。

  2、导入。*诗词体现了一位具有诗人气质的革命领袖的博大胸襟和气魄,在他笔下的自然之景均带有诗人的主观色彩。初中读过的《沁园春·雪》是这样,现在这篇《沁园春·长沙》也是如此。我们要注意作品中写了怎样的景,抒了怎样的情,景与情又是怎样有机地结合在一起的。

  3、分析上阕。

  ①“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桔子洲头。”点明了词中表现的时令、地点和作者的处境。出于词律的需要,词中用语的顺序往往与直白的散文不同。此句今译就要调一下语序:在深秋的季节,我独自一人来到桔子洲,面前的湘水向北流去。”

  难点是“独立”一词,须联系背景去理解。注释中有“秘密离开韶山到长沙”一语,这是*躲避*派的耳目,所以“独”自一人来到桔子洲。同时,“独”字又与下阕的“百侣”相对,形独而心不独。开篇“独立寒秋”表面看是切合时令特点与作者处境,实际上读罢全篇会发现,诗人却唱了反调:“独立”而不孤单,“寒秋”却无冷意。

  ②“看万山红遍……万类霜天竞自由。”集中描绘了绚丽多彩、生机勃勃的秋景图。用“看”字领起,一直贯到“自由”,与下阕中用“忆”字领起,《沁园春·雪》中用“望”字领起,均称做一字领起。读词时要会找到这种字。

  提问:这段景物描写给你一种怎样的感受?与一般咏秋景诗词的基调有何不同?(如“风急天高猿啸哀”,“悲哉秋之为气也,草木摇落而变衰”)你能用四字短语概括*眼中的秋景之特点吗?(如“色彩斑斓”“生机勃勃”“美不胜收”)

  讲解:这里作者用如橡大笔为我们描绘了富有生机的秋色图。分别写了山、林、江、舸、鹰、鱼,又分别描绘了它们的特征如红、染、碧、流、击、翔,再突出它们的数量、程度、范围如万、层、漫、百、长、浅,再展示它们的空间位置如空中、水底、远、近、高、低等。最后由点到面,“万类霜天竞自由”,一个“竞”字更是充满了生命的力量。本来秋天容易给人以荒凉肃杀之感,但不同的人在不同的心境下去看秋景,会有不同的感受,表现在诗词作品中也就不同了。“以我观物,物皆著我之色彩,”王国维此论甚当。在青年革命者*眼中的秋,呈现出一种色彩斑斓、生机勃发的美,一种催人奋进、给人力量的美。

  ③“怅廖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此句提出了一个震天动地的巨大问题,突出显示了作者之胸襟。此句中的“怅”字,原意是失意,这里是由深思而慷慨激昂的思绪。

  提问:这句诗与前边写秋景有什么关系?由赞美秋景到提出问题其中的内在联系是什么?

  讲解:面对秋景和迷茫的大地,诗人不问:“秋光正好,何日再游?”也中说:“秋光虽美,隆冬将至。”却把“景”甩开,一下子问出“谁”是大地的主宰这样一个出人意表的问题,自是不同凡响。这是由自然之理过渡到人事之理,其相通之点即是以奋斗求生存。自然界中的万类尚且不畏寒冷而“竞自由”,显示自己的生命力,何况我们有思想有灵魂的人们呢?主宰大地,就是拼搏争取,就是改天换地,就是进行革命斗争。这一发问,显示了青年革命家*以天下为己任的宏大心胸与高远志向。

  4、分析下阕。

  ①“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起了承上启下的作用,在词中管这样的句子叫“换头。”

  提问:结合已经学过的词,说说词的上下阕在内容上有什么不同?(上阕往往写景,下阕往往叙事)这首词符合这个规律吗?

  讲解:“携来百侣曾游”一句由写景到叙事,十分自然。应注意与上阕首句比较,分别有一个表示数量的词,即上阕的“独立”之“独”,与下阕“百侣”之“百”。由“独”到“百”不仅引发了对往昔战斗生活的回忆对战友的思念,而且表明了“独立”而不孤单的原因,正是诗人有一大批志同道合的战友。*青年时期与何叔衡、蔡和森、张昆弟等革命挚友一起谈论天下,探求革命道路。或撰文评论时政,或下乡访问农夫,或读书寻求真理,或泛舟抒发豪情,这便是“峥嵘岁月”。

  ②“恰同学少年……粪土当年万户侯。”这几句便是对“峥嵘岁月稠”的展示。

  提问:上阕末尾“谁主沉浮”的问题在下阕做了怎样的回答?到底是“谁”能主沉浮呢?(“同学少年”“百侣”)这些“同学少年”具有怎样的特点?(年轻,富有才华,有热情,关心国家命运,敢于斗争,蔑视*军阀)

  讲解:这几句集中描绘了主宰大地命运的青年革命家群像。“同学少年”表明他们正值青春年少之时;“风华正茂”表明他们风采才华正在旺盛之际;“书生意气,挥斥方遒”表明他们火一样炽热的革命热情;“指点江山,激扬文字”表明他们对国事政局的关切并积极参与变革社会的实践;“粪土当年万户侯”表明他们敢于斗争藐视一切*派的气魄。总之,这几句表明包括作者在内的青年革命家,不但要主宰世界而且能够主宰世界,他们有雄心,有才干,敢实践,他们代表了国家与民族的希望,是未来革命的精英。

  ③“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似有力的问句收束全篇。

  提问:“曾记否”是在向谁发问?(“百侣”“同学少年”)“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是怎样一幅图画?(启发学生补充形象,发挥想象)

  讲解:“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不是一般的游水嬉戏,也不是单纯回顾往日的友谊,而是用中流击水的气魄豪情给同伴们以期许和鼓励,是对革命前途的展望。有人会问,既是如此,为何不直说:“承担大任舍我其谁,革命前途系于我辈”?为何偏要引人回忆击水的情景呢?这是因为诗歌要运用形象思维,要把一个主观意念用具体的形象的画面表现出来,而不是赤裸裸地说出来。诗歌的奥妙就在于用形象阐发抽象的思想,她生来偏爱婉曲而最忌直露。

  5、总结全词。

  提问:这首词表现了青年时代的作者以天下为己任的革命胸怀和远大抱负,全词充满了乐观向上催人奋进的情x和力量。但这种思想感情却不是直接以说教的形式出现的,读过全词之后,你对此有什么体会?(借景抒情、叙事抒情、用形象的画面代替议论等)

  讲解:此词上下阕分别通过写景和叙事抒发了作者变革现实、改造社会的宏大志向。上下阕末尾均用设问句式,遥相呼应,有问有答,浑然一体。上下阕合起来,不难看出全词的思路:独自一人来到桔子洲,但心中并不孤单,眼前的秋景呈现出勃勃生机,大自然的物类都争相过着自由的生活,更何况我们人类呢?此时一个问题酝酿成熟了——谁是这天地社会的主宰?我们,这些年青的革命者,回想当年的战斗生活,我们有才干,有决心,一定能完成改造社会的重任,同伴们,投身到战斗激流中去吧!但这个思路是用艺术形象表现出来的,这就是诗的特性,我们也要用诗的规律去看待诗。

《沁园春·长沙》教学设计6

  重点:意象、意境

  难点:鉴赏方法的初步形成

  一、活动导入

  这是一颗种子,我们把它比喻成一个人写文章的想法。一种思想的萌生,一种表达的愿望,正如一粒种子,总是要向下扎根,我们称它为“内容”。向上萌发的,是我们看得见的形式。

  这粒种子是一株小草,还是一丛荆棘,抑或是一株参天树。我们叫它“形式”。也就是这种思想的表达会用一种形式呈现,比如唱歌、比如跳舞、比如写文章、比如写诗填词。

  不同的文学形式有不同的章法,记叙文有六要素,议论文有三要素,欣赏诗词我们要懂的三个关键词分别是象、意象、意境。

  草、荆棘或树,我们称之为“象”(所见),“意象”是这些客观的景或物中注入了作者的主观感情(所感),“意境”是一组意象形成的一个大环境,是一个画面(情感集中表现的一组景物)。学诗歌,我们必须要引入这三个概念,因为它们是诗歌的要素。

  二、活动形式

  绘制一棵思维树。

  三、活动过程

  齐读词作。

  这首词的作者是*,表达的情感基调是“豪迈”。

  这棵种子发芽了,我们以“树”的形态展示它的具体表现。树干是“以天下为己任,开创未来新天地”的主题。观察作品,应该画出主要枝杈是几个(两个)一个实是上片,一个是下片。

  上片分析:

  上片之象(用“树叶”表示),明确:万山、层林,漫江、百舸,鹰,鱼。

  意象,万,漫,写广阔,写博大,抒发豪迈之情;“红”是革命的色彩;与“碧”相映,展示大好河山的秀美壮丽;百舸争流,奋勇争先;鹰翱翔天空,敏锐有力;鱼畅游水底。所有意象表达的落脚点集中在一个词语上,是哪一个词语?“自由”。

  所见所感所思。

  所思即是“问”,谁主沉浮?究竟谁是这片大地的主人?

  下片分析:

  齐读下片。找出下片的中心句。“忆往昔峥嵘岁月稠”。

  是的,往昔的峥嵘岁月中,都有什么样的体现?少年风华,挥斥方遒。

  应和上片词尾一问,现在遥相回应一笔。巧妙回答“谁主沉浮”的问题,在中流击水的同志们,击起的浪花阻挡了飞驰的船只。我们有力量、有能力掌握局面,把控大势。

  过渡语句:上片下片连接性语句是那句?如何承上的,又如何启下的?

  携来百侣曾游,写革命战友在橘子洲头相聚的情景;忆往昔峥嵘岁月稠,引出下*命经历的回顾。

  四、活动深入

  要想一棵树长得好,要浇灌水润树根。也就是我们要对作品的背景探一探,寻一寻,这样我们才能更深刻的理解作品。

  沁园春﹒长沙,是*1925年秋创作的。长沙是*成长的地方,也是*革命的发源地。1911年,*在湖南长沙第一师范学校,开始了革命的征程。1917年,*组织新民学会,开启了早期的革命活动。1920年,*再度返回长沙时,他已经成为一个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1922年,他领导长沙工人*,后来被通缉。1925年,他组织农民运动,又遭通缉。8月,他在韶山人民的掩护下,摆脱了敌人的追捕,经长沙到广州主持农民运动讲习所。就是此时,他来到了橘子洲。32岁的*感慨之余,写下了这首词,表达了他的豪情壮志和远大理想。

  再度全词,涵咏品味。

  五、活动拓展

  为了充分表达这种情感,这种对革命战友的激情,对革命必胜的信念,选取的意象角度必须是大气的,纵横开合的。所以我们看到的是高山大河,雄鹰展翅。这些叫“借景抒情”。在抒情方式上,一般有两种方式,一种间接抒情,比如“借景抒情”“托物言志”;一种直接抒情。下片直接抒发对战友的感情,喷薄而出,汹涌澎湃。有理想,有信念,战无不胜,乾坤在心中,天地在手中。意象纷呈,意境宏阔。

  六、活动总结

  课内知识总结,见ppt,笔记。

  抒情方式总结。

  七、活动巩固

  学法指导,通过做题完成学习巩固

  欣赏诗歌的方法:

  输入过程朗读成诵。

  输出过程(1)词句内涵的体现。课后第二题;考查对中心的体会程度。

  示例:万山红遍,“遍”,布满的意思,放眼望去,漫山遍野都是红红的枫叶,丹枫似火,表达了作者火热的情怀,象征着*革命的美好前途。

  (2)分析意象、意境,体会作者的感情表达。通过联想和想象,形成画面感,或描绘画面,或概括画面。

  (3)结合背景,领会主题。

《沁园春·长沙》教学设计7

  教学目标

  1、品味诗词,理解景中寓情、情中显志的特点。

  2、感受诗人的博大情怀和革命壮志,背诵课文。

  教学重点

  感受诗人的博大情怀和革命壮志,背诵课文。

  教学难点

  领会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的深刻含义。

  教学方法:

  诵读法、讨论法、点拨法。

  教学构思:

  通过朗读、品读、诵读,体会词中意象,把握作者情感。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由初中学过的《沁园春雪》导入

  二、明确学习目标

  三、了解词的有关知识

  四、诵读诗歌,整体感知

  1、请学生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学生点评,教师补充,明确字音、节奏、语气轻重缓急。)

  2、结合划分节奏,听朗读录音。

  3、结合注释自由朗读,抓住关键语句,理清思路。

  4、整体感知,思考:本词上下两阕各写了什么内容,用一句话概括。

  五、再读鉴赏

  品味鉴赏上阕

  1、开头三句的正常语序是怎样的?

  2、一个“看”字管到哪里?

  3、描写了哪些景物,景物描写的"视角变化是怎样的?

  4、哪几个动词用的传神?

  5、最后一句叩问大地,我们可以感受到作者怎样的情怀?(补充时代背景)

  品味鉴赏下阕

  1、下阕中的哪个字是领字,一直管到哪里?

  2、“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稠”“曾”和“忆”两字在结构上起什么作用?

  3、下阕主要追忆“同学少年”的往事,作者和他的同学有着怎样的精神风貌?

  4、“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这一情景蕴涵着词人怎样的感情?

  六、熟读成诵

  七、小结

  八、布置作业:

  发挥想象,把上阕改写成200字左右的情景交融的散文。

《沁园春·长沙》教学设计8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①品味关键词语,理解景中寓情,情中显志的特点。

  ②感受*博大的情怀和革命的壮志。

  重点及难点:

  ①品味意象,感悟词中阔大的境界。

  ②从词中关于湘江秋景的描写把握词作的形象性、抒情性。

  授课方法:

  语言品读法,点拨法,比较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古代有才学之士、有抱负之士,一旦登上高处眺望远方,必定生出很多感慨。曹操登上

  碣石山,大发诗兴,写下《观沧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这几句表现出诗人吞吐宇宙的博大胸怀。陈子昂在幽州台上吟诵“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泣下。”感叹宇宙之寥廓,人生之苦短,抒发了他怀才不遇的愁苦之情。那么,*重游橘子洲时又会抒发什么样的情怀呢?今天,就让我们来学习*的词《沁园春长沙》。(板书:题目、作者)

  二、写作背景

  1925年10月,*同志从韶山前往广州,途经长沙时,重游橘子洲,面对如画的秋

  景,回忆在长沙的求学生活和革命斗争经历,不禁浮想联翩,写下了这首词。

  三、关于词牌

  词牌是“沁园春:,为什么会起这么个名字呢?

  相传东汉明帝有个女儿名沁水公主,她的园林名沁园。后来沁园被外戚窦宪仗势夺取。

  有人作诗吟咏这件事,“沁园春”词牌由此得名。

  四、整体感知,诵读鉴赏。

  “江山代有人才出,各领风骚数百年。”二十世纪的*有出现了一位独领一代风骚的大词人——*,现在,就让咱们充满激情地追寻着伟人的闪光足迹,走进伟人的崇高心灵。

  1、师范读,正音。

  舸 寥廓 峥嵘 遒 遏

  找一个学生读,师点评。(点拨:上片“看”字和下片“恰”字都是领字,两字后要稍作停顿,突出领字的作用。“看”字所领7句要读得抑扬顿挫,充满兴奋喜悦之情;“恰”字所领7句要读得激昂慷慨,充满自信,语速稍快。)

  找第二个学生读,或学生齐读,师点评。

  2、感受形象,理清思路。

  《沁园春 长沙》是一首记游之作,其突出特点就是塑造了主人公“我”的形象。请同学们快速默读全词,找出塑造“我”的形象的关键动词。

  明确:立看怅问携忆记(板书)

  通过朗读全词咱们可以知道,词的上片侧重写眼前之景,下片侧重追忆往事,表现作者青年时代精神和理想。

  五、具体分析鉴赏

  1、鉴赏前三句

  诗歌语言跳跃性很大,语序往往倒装,而且有些成份省略了,要靠想象把诗意串合起来。那么,这三句的正常语序应该是什么呢?(提问学生)

  明确:寒秋(时节),(我)独立橘子洲头,(望)湘江北去。

  词意:深秋时节,*独立于橘子洲头,凝望着湘江水滚滚北去。

  思考讨论:“独立”能否改为“站立”或“直立”?

  明确:不能。“独立”既表明词人是一个人,更显示词人砥柱中流的气概。(砥柱中流:比喻坚强的、能起支柱作用的人或集体。)

  2、具体研习湘江秋景图。

  词人独立于橘子洲头,放眼望去,看到了什么样的景色呢?现在咱们就来具体欣赏一下。

  词人通过一个“看”字,以视野所见来些湘江的秋景,使得“看”字所统领的七句连贯直下,一气呵成。现在咱们来齐读这几句。

  学生齐读,师点评。

  (1)提问:现在大家来找一下,“看”字统领了哪些意象?

  明确:山、林、江、舸、鹰、鱼。

  (2)具体分析词人是如何表现这些景物的,找出哪些字用得好。

  “万山红遍”:指漫山遍野都是红色的枫林。“遍”写出红之广。

  “层林尽染”:树经霜后变红的程度和红遍现象。

  联系:杜牧《山行》:“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漫江碧透,百舸争流”:满江的水如碧玉般清澈见底,江面上往来的船只争先恐后,你追我赶。描写了一个十分热闹的场面。漫:写出江水满溢之状。争:展现了江面上千帆竞发、争先恐后的热闹场面。

  “鹰击长空”,“击”可以改为“飞”吗?

  明确:击:准确地形容了雄鹰展翅、迅猛有力的矫健雄姿。翔:

  “鱼翔浅底”,“翔”可以改为“游”吗?

  明确:天空中的景象倒映在江水中,水天一色,相映成趣。鱼游在水中,也是游在空中,用“翔”精确地描绘出游鱼在水中轻快自如、像鸟一样盘旋的神态。

  “万类霜天竞自由”:表现出了万物蓬勃活跃、奋发自强的景象。这句也是一个哲理性的概括。比较:竞:竞争,竞赛。竟:出乎人意料。(板书:竞、竟)

  (3)思考:这么一幅绚烂的秋景图,词人又是怎样变换视角来描绘的呢?

  明确:有远眺、近观、仰望、俯视。

  思考:这一处景色有什么样的特点?

  明确:有远有近,有仰有俯,有静有动,有颜色的对比(红、碧),和动作的对比(击、翔),绚丽多彩,生机盎然。

  小结:词人用一系列形象鲜明的景物,为我们描绘了一幅绚烂的湘江秋景图,流露出词人开朗昂扬、积极进取的思想感情,倾注了词人对祖国山河的挚爱。

  (4)比较鉴赏

  ①天净沙秋思元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②湘江秋景图

  《天净沙秋思》:萧索寂寥,苍茫凄迷,是“秋思之祖”。表达了悲伤孤独,游子思念故乡的感情。

  湘江秋景图:绚丽多姿,充满生机。表达了开朗昂扬、积极向上、热爱祖国山河的感情。

  3、品读上片后三句。

  (1)面对着绚丽多姿、充满生机的湘江秋景,词人为什么会感到“怅”呢?(联系时代背景)

  明确:词人面对着生机勃勃的大自然和广阔的宇宙,面对着在大自然和宇宙中竞自由的万物,他想到了被压迫、被剥削的人民,想到了祖国的命运和革命的未来,于是感到了“怅”。这里的“怅”不是失意,是怅惘。于是他就开始了“问”。

  (2)“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含义是什么?表达了词人怎么样的感情?

  明确:词人由大自然的万物引出了“谁主沉浮”的问题,“主沉浮”在这里是主宰国家命运、掌握民族前途之意,实质是词人进入深沉的历史思索,提出革命领导权的问题。(板书:问:谁主沉浮)抒写出词人对国家命运的关切和以天下为己任的博大胸怀和豪情壮志。

  写壮景,抒豪情,表凌云之志。(板书:景中寓情,情中显志)

  六、课堂小结

  秋天,是万物凋零的季节,古代文人往往表现出“伤秋”“悲秋”的意绪。如“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而*却抛却了这种哀伤叹息的悲哀之态,以生动地描写把我们带进了一个新境界。

  七、作业:背诵全词。

《沁园春·长沙》教学设计9

  教学要点

  1、掌握《沁园春·长沙》中有关字、词的读音和含义。

  2、理解句意,概括本词的中心。

  3、理解情景交融的艺术手法。

  4、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背诵。

  教学过程

  1、检查预习情况。

  ①字词的读音与书写。

  ②朗读。

  2、导入。*诗词体现了一位具有诗人气质的革命领袖的博大胸襟和气魄,在他笔下的自然之景均带有诗人的主观色彩。初中读过的《沁园春·雪》是这样,现在这篇《沁园春·长沙》也是如此。我们要注意作品中写了怎样的景,抒了怎样的情,景与情又是怎样有机地结合在一起的。

  3、分析上阕。

  ①“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桔子洲头。”点明了词中表现的时令、地点和作者的处境。出于词律的需要,词中用语的顺序往往与直白的散文不同。此句今译就要调一下语序:在深秋的季节,我独自一人来到桔子洲,面前的湘水向北流去。”

  难点是“独立”一词,须联系背景去理解。注释中有“秘密离开韶山到长沙”一语,这是*躲避*派的耳目,所以“独”自一人来到桔子洲。同时,“独”字又与下阕的“百侣”相对,形独而心不独。开篇“独立寒秋”表面看是切合时令特点与作者处境,实际上读罢全篇会发现,诗人却唱了反调:“独立”而不孤单,“寒秋”却无冷意。

  ②“看万山红遍……万类霜天竞自由。”集中描绘了绚丽多彩、生机勃勃的秋景图。用“看”字领起,一直贯到“自由”,与下阕中用“忆”字领起,《沁园春·雪》中用“望”字领起,均称做一字领起。读词时要会找到这种字。

  提问:这段景物描写给你一种怎样的感受?与一般咏秋景诗词的基调有何不同?(如“风急天高猿啸哀”,“悲哉秋之为气也,草木摇落而变衰”)你能用四字短语概括*眼中的秋景之特点吗?(如“色彩斑斓”“生机勃勃”“美不胜收”)

  讲解:这里作者用如橡大笔为我们描绘了富有生机的秋色图。分别写了山、林、江、舸、鹰、鱼,又分别描绘了它们的特征如红、染、碧、流、击、翔,再突出它们的数量、程度、范围如万、层、漫、百、长、浅,再展示它们的空间位置如空中、水底、远、近、高、低等。最后由点到面,“万类霜天竞自由”,一个“竞”字更是充满了生命的力量。本来秋天容易给人以荒凉肃杀之感,但不同的人在不同的心境下去看秋景,会有不同的感受,表现在诗词作品中也就不同了。“以我观物,物皆著我之色彩,”王国维此论甚当。在青年革命者*眼中的秋,呈现出一种色彩斑斓、生机勃发的美,一种催人奋进、给人力量的美。

  ③“怅廖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此句提出了一个震天动地的巨大问题,突出显示了作者之胸襟。此句中的“怅”字,原意是失意,这里是由深思而慷慨激昂的思绪。

  提问:这句诗与前边写秋景有什么关系?由赞美秋景到提出问题其中的内在联系是什么?

  讲解:面对秋景和迷茫的大地,诗人不问:“秋光正好,何日再游?”也中说:“秋光虽美,隆冬将至。”却把“景”甩开,一下子问出“谁”是大地的主宰这样一个出人意表的问题,自是不同凡响。这是由自然之理过渡到人事之理,其相通之点即是以奋斗求生存。自然界中的万类尚且不畏寒冷而“竞自由”,显示自己的生命力,何况我们有思想有灵魂的人们呢?主宰大地,就是拼搏争取,就是改天换地,就是进行革命斗争。这一发问,显示了青年革命家*以天下为己任的宏大心胸与高远志向。

  4、分析下阕。

  ①“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起了承上启下的作用,在词中管这样的句子叫“换头。”

  提问:结合已经学过的词,说说词的上下阕在内容上有什么不同?(上阕往往写景,下阕往往叙事)这首词符合这个规律吗?

  讲解:“携来百侣曾游”一句由写景到叙事,十分自然。应注意与上阕首句比较,分别有一个表示数量的词,即上阕的.“独立”之“独”,与下阕“百侣”之“百”。由“独”到“百”不仅引发了对往昔战斗生活的回忆对战友的思念,而且表明了“独立”而不孤单的原因,正是诗人有一大批志同道合的战友。*青年时期与何叔衡、蔡和森、张昆弟等革命挚友一起谈论天下,探求革命道路。或撰文评论时政,或下乡访问农夫,或读书寻求真理,或泛舟抒发豪情,这便是“峥嵘岁月”。

  ②“恰同学少年……粪土当年万户侯。”这几句便是对“峥嵘岁月稠”的展示。

  提问:上阕末尾“谁主沉浮”的问题在下阕做了怎样的回答?到底是“谁”能主沉浮呢?(“同学少年”“百侣”)这些“同学少年”具有怎样的特点?(年轻,富有才华,有热情,关心国家命运,敢于斗争,蔑视*军阀)

  讲解:这几句集中描绘了主宰大地命运的青年革命家群像。“同学少年”表明他们正值青春年少之时;“风华正茂”表明他们风采才华正在旺盛之际;“书生意气,挥斥方遒”表明他们火一样炽热的革命热情;“指点江山,激扬文字”表明他们对国事政局的关切并积极参与变革社会的实践;“粪土当年万户侯”表明他们敢于斗争藐视一切*派的气魄。总之,这几句表明包括作者在内的青年革命家,不但要主宰世界而且能够主宰世界,他们有雄心,有才干,敢实践,他们代表了国家与民族的希望,是未来革命的精英。

  ③“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似有力的问句收束全篇。

  提问:“曾记否”是在向谁发问?(“百侣”“同学少年”)“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是怎样一幅图画?(启发学生补充形象,发挥想象)

  讲解:“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不是一般的游水嬉戏,也不是单纯回顾往日的友谊,而是用中流击水的气魄豪情给同伴们以期许和鼓励,是对革命前途的展望。有人会问,既是如此,为何不直说:“承担大任舍我其谁,革命前途系于我辈”?为何偏要引人回忆击水的情景呢?这是因为诗歌要运用形象思维,要把一个主观意念用具体的形象的画面表现出来,而不是赤裸裸地说出来。诗歌的奥妙就在于用形象阐发抽象的思想,她生来偏爱婉曲而最忌直露。

  5、总结全词。

  提问:这首词表现了青年时代的作者以天下为己任的革命胸怀和远大抱负,全词充满了乐观向上催人奋进的情x和力量。但这种思想感情却不是直接以说教的形式出现的,读过全词之后,你对此有什么体会?(借景抒情、叙事抒情、用形象的画面代替议论等)

  讲解:此词上下阕分别通过写景和叙事抒发了作者变革现实、改造社会的宏大志向。上下阕末尾均用设问句式,遥相呼应,有问有答,浑然一体。上下阕合起来,不难看出全词的思路:独自一人来到桔子洲,但心中并不孤单,眼前的秋景呈现出勃勃生机,大自然的物类都争相过着自由的生活,更何况我们人类呢?此时一个问题酝酿成熟了——谁是这天地社会的主宰?我们,这些年青的革命者,回想当年的战斗生活,我们有才干,有决心,一定能完成改造社会的重任,同伴们,投身到战斗激流中去吧!但这个思路是用艺术形象表现出来的,这就是诗的特性,我们也要用诗的规律去看待诗。

《沁园春·长沙》教学设计10

  教材分析

  本课是人教版高中语文标准试验教科书第一册地单元的第一首诗歌。本单元主要学习现代新诗。在教学过程中,应通过运用资料、图片、声音等形式,让学生很好融入诗歌意境,品味诗歌语言,努力使学生接受正确的人生态度、情感、价值观教育。

  学情分析

  高一是由初中到高中的过度时期,这个时期的学生在初中就具备了一定的自主阅读、独立思考和审美欣赏能力,在本词学习中应充分调动学生的自主性。其次此时的学生爱国意识不是特别强烈,应注意引导和培养。

  教学目的

  1.了解词的一些基本常识。

  2.熟读全诗,把握词的情感脉络,品味其音乐美。

  3、品味关健词语,体悟词中描绘的意象,理解景中寓情,情中显志的特点。

  4、背诵全诗,再现诗歌意境,感受*博大的情怀和革命壮志,提升审美情趣,培养学生爱国品质。

  教学重点

  1、品味词中意象,感悟词的意境美。

  2、领会*同志宽广的胸襟和大无畏的革命乐观精神。

  教学难点

  1、全词的意象特征和品味个别字词的作用。

  课时安排:

  两课时

  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1、自古逢秋悲寂寥,同学们知道那些关于秋天的诗歌?

  学生自主发言。

  2、我们仔细体会一下同学们总结的这些诗词,发现大都是诗人抒发悲伤情绪的,再看我们所处的秋天是不是也很容易引发感伤情怀啊!所以我们知道“悲”是秋天的一个鲜明特征,然而*的《沁园春长沙》却为我们描写了一幅生机盎然色彩绚丽的秋景图。今天,让我们一同走进一代伟人*给我们描绘的秋景,看看他笔下的秋天是怎样的另一番风景。

  二、播放词的朗诵,通过视听初步感受课文内容及词中所抒发的思想感情。(要求注意生字生词的读音)

  三、背景及作者简介。(播放多媒体课件之一:“时代背景”和“作者介绍”)

  四、介绍关于词和词牌名的常识。(播放多媒体课件之二:关于词的文体知识)

  五、整体感知,疏清思路。

  1、全班学生诵读→教师点评→教师范读

  2、提问:请同学们结合全词展开想象说说这首词描绘了几幅图?

  明确:

  四幅画面:独立寒秋图→湘江秋景图→峥嵘岁月图→中流击水图。六、欣赏解析,品味语言。

  (一)独立寒秋图:

  1、让学生将开头三句词的正常语序调整好,并简要说说它们的大意

  明确:正常顺序应为:寒秋,独立橘子洲头,湘江北去。大意为:在深秋时节,年轻革命家*独立于橘子洲头,深情凝望着湘江水滚流北去。此三句点明了时间、地点、特定的环境。

  2、分析“独立”一词。

  明确:"独立"一词不仅表明站在橘子洲头的是一个人,而且让读者想象词人面对湘江滚滚北去时表现出的中流砥柱的英雄气概。

  (二)湘江秋景图:

  1、这一节的统领字眼是哪个字?(看)

  2、作者看到了哪些景物?

  明确:山、林、江、舸、鹰、鱼

  3、作者又是按照怎样的顺序来描绘的?

  明确:山上:万山红遍,层林尽染(远眺)

  江中:慢江碧透,百舸争流(近观)

  天空:鹰击长空(仰视)

  水底:鱼翔浅底(俯视)

  4、作者在描写这些景物时用了什么修辞方法?

  明确:对比手法

  颜色对比:万山红遍与漫江碧透

  动静对比:层林尽染与百舸争流

  动作对比:鹰击长空与鱼翔浅底

  5、提问:哪些词用得好?并说明理由。

  明确:遍→红之广;尽→染之透;透→水之清;争→争先恐后的热闹场面;击→飞之矫健;翔→游之轻快;竞→有力地突出了万物蓬勃旺盛的生命力。

  6、诗人描绘出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要求学生展开想象自己用优美的语言描绘出来)

  7、此时,作者面对美丽壮观的寒秋图,想到了什么?(最后三句)

  明确:面对生机蓬勃、绚丽壮美的大自然和广阔宇宙,诗人很自然地想到了祖国命运和革命未来,提出谁是大地主宰的问题:谁主沉浮?"怅",写出诗人思绪万千,百感交集。这一问也写出了诗人的博大胸怀、凌云壮志和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

  第二课时

  一、导入:

  全班齐读课文,简要回顾上节课的主要内容并进入词的下片学习。

  (三)峥嵘岁月图:

  1、问:"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在全文结构中起什么作用?

  明确:起承接过渡作用。本词上片写独立寒秋,故地重游而看到的景色,自然而然地想到以前与"同学"一起来游的情景,于是过渡到对往昔生活及"同学少年"的回忆中,过渡自然。

  2、"忆"的是何内容?具体表现在哪些句子中?由哪个字统领?表现了何思想感情?

  明确:忆的是往昔"峥嵘岁月";具体表现在中间七句,由"恰"字统领。这七句形象地概括了早年革命者雄姿英发的战斗风貌和豪迈气概,表现了毛及战友们以天下己任,蔑视*派、改造旧世界的战斗精神。

  (四)中流击水图:

  1、学生品读最后三句,然后想象词人当年曾和同学旧侣,在激流中奋臂划水,掀起浪花甚至阻挡了飞速前进的船舶的情景。

  2、最后三句用了什么修辞方法?用了什么手法?有何作用?

  明确:设问结尾,采用了象征手法,运用了大胆的夸张和神奇的想象,含蓄巧妙回答了"谁主沉浮"的问题,形象地表达了一代革命青年的凌云壮志:在新时代的浪潮里,正像当年中流击水那样,勇敢地投身于革命风浪中,乘风破浪,急流勇进,担负起主宰国家命运前途的大任,表达了立誓振兴中华气概豪情,表现了革命家的英雄气概。充满了浪漫主义色彩。

  二、下片小结:

  下片,作者采用了总分结构来描写。作者先总写"峥嵘岁月稠",再具体描绘往昔的"峥嵘岁月",最后再选取往昔最富有激情的一幅画面来描写,抒发了豪情壮志。

  三、总结全文

  现在我们完成了全词的学习。词的上阕写景,下阕抒情,借景抒情,情景合一。全词由景到情,由实到虚,由自然情趣到人生哲理,逐层推进,步步深入,诗情得到了酣畅淋漓的表达。

  纵观全词,上阕写眼前的景物和心中的所思──谁主沉浮;下阕追忆往事,表现青年时代的革命精神和远大理想上阕由“立”到“看”再到“问”,下阕由“忆”到“记”,思路清晰,情贯全词通过学习,*诗词那精练形象的语言,深远而优美的意境,那博大的情怀和革命的壮志,都给我们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读诗最主要的是学会领会诗歌的意境,这个单元的教学目标就是要学会领会诗歌的意境,我们要学会通过反复诵读,理清思路,展开想象,品味语言,知人论世等途经,深入体会诗歌的意境,努力提高品评和鉴赏诗歌的能力。下面让我们随着音乐画面走进艺术的天地,再次深入领悟诗歌的意境,真切感受青年*的伟大抱负和革命情怀。

  四、布置作业

  背诵全词,并写一篇200字左右的秋景作文。


《沁园春.长沙》 教学设计3篇(扩展3)

——《沁园春.长沙》 教学设计

《沁园春.长沙》 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

  1、品味诗词,理解景中寓情、情中显志的`特点。

  2、感受诗人的博大情怀和革命壮志,背诵课文。

  教学重点

  感受诗人的博大情怀和革命壮志,背诵课文。

  教学难点

  领会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的深刻含义。

  教学方法:

  诵读法、讨论法、点拨法。

  教学构思:

  通过朗读、品读、诵读,体会词中意象,把握作者情感。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由初中学过的《沁园春雪》导入

  二、明确学习目标

  三、了解词的有关知识

  四、诵读诗歌,整体感知

  1、请学生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学生点评,教师补充,明确字音、节奏、语气轻重缓急。)

  2、结合划分节奏,听朗读录音。

  3、结合注释自由朗读,抓住关键语句,理清思路。

  4、整体感知,思考:本词上下两阕各写了什么内容,用一句话概括。

  五、再读鉴赏

  品味鉴赏上阕

  1、开头三句的正常语序是怎样的?

  2、一个“看”字管到哪里?

  3、描写了哪些景物,景物描写的视角变化是怎样的?

  4、哪几个动词用的传神?

  5、最后一句叩问大地,我们可以感受到作者怎样的情怀?(补充时代背景)

  品味鉴赏下阕

  1、下阕中的哪个字是领字,一直管到哪里?

  2、“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稠”“曾”和“忆”两字在结构上起什么作用?

  3、下阕主要追忆“同学少年”的往事,作者和他的同学有着怎样的精神风貌?

  4、“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这一情景蕴涵着词人怎样的感情?

  六、熟读成诵

  七、小结

  八、布置作业:

  发挥想象,把上阕改写成200字左右的情景交融的散文。


《沁园春.长沙》 教学设计3篇(扩展4)

——《沁园春 雪》教学设计10篇

《沁园春 雪》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⑴ 引导学生品位词的准确、精练的语言魅力,体会词中重点词语对表达思想感情的作用。

  ⑵ 在朗读中感受诗歌的情感美和音乐美,在品析中领会诗歌语言丰富的表现力。引导学生欣赏词大气磅礴、旷达豪迈的意境。

  2、过程与方法: 创设情境──自主探究──合作学习。

  3、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学习感受诗人的形象,体会诗人莽莽原野般宽阔的胸怀,巍巍高原般宏大的气魄,坚定的信心,充分获得审美的愉悦。

  【教学重点】

  通过分析重点词语把握词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总结分析词句表达作用的方法。

  【媒体使用】

  多媒体。

  【教学过程设计】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一、情境导入,渲染气氛

  1、导语:

  雪,自古以来就是文人墨客钟爱之物,诗坛文苑,多有咏雪的佳作。*对雪也有特殊兴趣,时有咏雪的佳词丽句。今天,让我们走进*的《沁园春·雪》,去感受诗歌的情感美和音乐美,去体会一代伟人莽莽原野般宽阔的胸怀,巍巍高原般宏大的气魄。

  2、播放视频资料。

  3、指导学生有感情朗读课文。

  欣赏视频资料。进入情境。感受音乐美和情感美。

  自由有感情朗读词。体会感情。

  二、整体感知课文,初步把握作者思想感情

  1、指名有感情朗读课文。

  2、提问:

  这首词描写了哪些景物?

  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3、组织学生交流。

  个别学生有感情朗读课文。

  独立思考问题。

  交流。

  三、研读课文,分析体会词句作用

  1、提问:

  你认为《沁园春 雪》中哪些词句写的好,为什么?

  2、组织学生发言:

  引导学生总结方法、思路:

  ⑴ 词句表面意思→

  ⑵ 在具体语境中的表达作用→

  ⑶ 在文中的表达作用(联系中心或思想感情)

  3、学生根据思路分析词句。

  4、品析词句:

  词句表面意思→在具体语境中的表达作用→在文中的表达作用(联系中心或思想感情)

  学生思考。

  回答问题。

  发言。

  四、拓展阅读

  1、出示阅读材料:

  ⑴ 介绍写作背景。

  ⑵ 播放诗词朗读录音。

  2、布置阅读任务:

  内容:自由选择其一。

  步骤:独立阅读→小组交流。

  3、组织各组交流。

  个别学生朗读。

  欣赏。

  学生独立阅读、思考。

  小组交流。

  小组代表发言。

《沁园春 雪》教学设计2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理解拟人、对偶、比喻等修辞手法在词作中的恰当运用及其作用。

  二、能力目标:体会诗歌的意境和想象,,

  1、学习诗词精炼、形象的语言,感受诗人博大的胸襟和豪迈的情怀。

  2、掌握本词写景、抒情和议论相结合的写法。

  3、懂得动静相衬、虚实结合写法之妙。

  4、有感情的朗读全文,熟读成诵,并从中更好地体味情感。

  [教学过程]

  一、课文导入

  今天我们要见识的是一个独特的*文学类群——“帝王文学”。帝王诗歌之滥觞,当推汉高祖的《大风歌》:“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安得猛士兮守四方。”以及霸王项羽狂歌:“力拔山兮气盖世……”、曹操《观沧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宋太祖的咏月“未出海底千山黑,才到中天万国明。”……那股唯我独尊、凌驾群伦的雄风和霸气贯穿古今。他们几乎都是离乱之世的帝王,所作诗词格调高昂,气势雄浑。帝王诗歌中的意象阔大,全部意象可以说是帝王意志所统治、所“照耀”的万物——从时间上看,往往是千年万载;从空间上看,常常是山河宇宙。而*诗词是继承创造*古代帝王文学的一个最好的典范。千古之下,惺惺相惜,所以才有*对曹操诗歌的赞叹不已:“我还是喜欢曹操的诗。气魄雄伟,慷慨悲凉,是真男子,大手笔。”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沁园春?雪》,来领略*的豪迈才情。

  二、朗读品味

  先合上书本,欣赏视频朗读。再请同学泛读和齐读。

  三、把握词意

  提问:这节课我们试着改变以前的上法,摈弃诗歌具体的创作背景来解读这首词,好吗?

  1、是否还记得我们学宋词时提到的,古体词上下阕的一般分工?

  ——上阕写景,下阕言情。

  2、哪位同学试着用对偶句来概括上下阕的主要内容?

  ——如:上阕描写北国雪景展山河壮丽;下阙纵论历代英雄发诗人抱负。

  过渡:这样就把写景色、抒情和议论融为了一体。那咱们不妨先来看作者是如何写景的。

  四、把握词景

  1、有感情朗读词的上阕,不妨把自己想象成一位登高远望的伟人。

  2、全词之景是由哪句话来总起的?——“北国风光”

  3、一看到“北国风光”这四个字,我们马上会联想到白雪茫茫的景象。

《沁园春 雪》教学设计3

  【教学目标】

  1、理解诗词写景、抒情、议论相结合的写法。

  2、学习这首词语言精确的特点。

  3、领会词中赞美祖国壮丽河山和无产阶级革命英雄的感情,激发学生热爱祖国,为祖国的富强而奋斗。

  【教学重点、难点】

  1、这首词的创作和发表的重大意义。

  2、这首词的意境博大深逮。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我们伟大的祖国风景秀丽,疆域辽阔,历史悠久。3000多年来,有过不少的英雄好汉、帝王将相,试问:真正称得上英雄人物的是谁?

  ──是无产阶级人民大众。*同志在《沁园春·雪》一词中形象地回答了这个问题。

  为什么?

  ──历史证明了这一点,红军长征的胜利更证明了这一点。*在《论反对*主义的策略》的报告中宣布:“我们中华民族有同自己的敌人血战到底的气概,有在自力更生的基础上光复旧物的决心,有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能力。”

  1936年2月,*同志率部到达陕北清涧县袁家沟,准备渡黄河东征。视察地形时,他看到雪后的壮丽河山,展望革命的灿烂前景,满怀战胜敌人的信心,挥笔写下了这首气吞山河的壮丽诗篇,形象地指出:*的命运只有掌握在无产阶级人民大众手里才能走上“光明的路”。未来是属于今天的无产阶级人民大众的。

  二、指导预习

  1、给下列加粗的字注音:

  分外( ) 娆( ) 思汗( )

  今朝( ) 数风流人物( )

  2、解释下列词语的意思:

  惟须上下俱文采、风骚

  顿素妖娆输、逊风流人物

  蜡竞折腰数今朝

  3、思考下列问题:

  ⑴ 这首词写景、抒情、议论相结合,但上、下两阕各有侧重,上阕侧重于哪种表达方式,下阕又侧重于哪两种表达方式?

  ⑵ 上阕写的什么地什么景?试按对景色的概括写、具体写、想象写的脉络,把它分为三个层次。

  ⑶ 下阕如何引入对人物的评论,评论了哪些古人?又评论了哪些今人?试按此线索也将它分为三个层次。

   三、研习新课

  1、指名板书注音:

  分外(fèn) 娆(ráo) 数风流人物(shǔ)

  今朝(zhāo) 思汗(hán)

  2、指名口头解释:

  惟:只。

  上下:上上下下,即上游和下游。

  顿:立刻。

  蜡:白色。

  须:等到。

  素:白色。

  妖娆:艳丽多姿。

  竞:争。

  折腰:鞠躬、倾倒,这里有称颂、赞美的意思。

  输、逊:都是差的意思。

  文采、风骚:都指文学才华,“风骚”原指《诗经》里的《国风》和《楚辞》里的《离骚》。

  俱:都。

  数:点数,数得着,称得上的意思。

  风流人物:这里指能建功立业的英雄人物,就是今天的无产阶级人民大众。

  今朝:今天。

  3、教师范读,然后提问上面的思考题。

  回答要点:上阕侧重于写景,下阕侧重于抒情、议论。

  四、指导学习课文

  1、学习上阕:

  ⑴ 教师读:“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

  提问:这3句和诗题有什么联系?“千里”“万里”反映了什么?

  明确:这3句开篇点题,突出了“冰封”“雪飘”。

  “千里”“万里”是互文,是说“千里万里冰封雪飘”。它描写了祖国幅员的广大,“也反映了诗人视野的辽阔。

  这3句总写祖国北方的雪景:一望无垠的大地,坚冰封冻,茫茫无际的长空,大雪飘飞。“北国风光”是多么壮观!

  ⑵ 教师读:“望长城内外……欲与天公试比高。”

  提问:一个“望”字,写登高纵目远看。这个“望”字贯穿到哪一句,或者说,诗人“望”到哪些景物?

  明确:贯穿到“欲与天公试比高”。这最后一句虽然主要是想象,但这想象还是“山”“原”与天相接的景象而引起的。

  一个“望”字,领起下文,这7句,都由“望”字所贯串,写出了诗人登高远望所见。

  提问:“惟余莽莽”的“惟”,是什么意思?有什么表达作用?

  明确:“惟”就是“只”“仅仅”。“惟余莽莽”就是“只剩下无边无际的白茫茫的一片”。这个“惟”字,准确地表达出广阔的天地间只有白雪,除此以外,其他一切都不见了。

  提问:“顿失滔滔”的“顿”,是什么意思?有什么表达作用?

  明确:“顿”是“顿时”“立刻”。“大河上下,顿失滔滔”,是说奔腾咆哮的黄河,一下子失去了滚滚滔滔的气势,这个“顿”字,突出了天寒地冻,表达出结冰速度的快。

  提问:“惟余莽莽”“顿失滔滔”和“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有什么相承关系?

  明确:“惟余莽莽”承应“万里雪飘”,“顿失滔滔”承应“千里冰封”。二者把“冰封”“雪飘”表达得更准确,描写得更具体。

  到处是严寒冰雪,但并不是死气沉沉,而是充满生机活力。你看“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在诗人眼里,婉蜒起伏的群山像一条条银色的巨蛇在舞动,秦晋高原上绵延起伏的丘陵像一只只白蜡般的大象在奔驰,再远望天际,天地相连,群山高原好像有意要和老天比一比高低。诗人在这里是借景抒情,写出了祖国人民坚强不屈、敢于斗争的精神。前两句对偶工整,用词准确:“山”“原”写景物,“银”“蜡”写色彩,“蛇”“象”写形状。提问:“舞”“驰”二字写什么?有何作用?或进一步启发:“山”“原”是不是真的在“舞”在“驰”?

  明确:写动态。二字把本来是静的景色写成动的形象,使它充满了生气和活力,这也表达诗人丰富的想象和激动的情绪。“欲与天公试比高”。一个“欲”字,概括“舞”和“驰”,赋予动的形象以人的性格特点,进一步表达了诗人积极向上的昂扬情绪。学生齐读“望长城内外”7句,体会其“总”和“分”的关系。

  这7句“惟余莽莽”“顿失滔滔”分别承上面“冰封”“雪飘”而来,“欲与天公试比高”又是合写“山舞银蛇”和“原驰蜡象”,而这7句又都有“望”字所领起和贯串。

  注意:这是写的一片银色世界,银色的特点是洁白而又美丽。

  “冰”“雪”“银”“蜡”(还有下文的“素”),都是白色,作者不写一个“白”字,却十分有力地展示了白色的画面。

  ⑶ 教师读:“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

  等到雪过天晴,红艳艳的阳光映照在白皑皑的雪地上,交相辉映,显得格外壮丽,特别好看。这使人想到*人民不但敢于斗争,而且敢于胜利的革命精神。“须晴日”,表达出对革命胜利坚定的信念,一个“看”字,正是对革命的光辉灿烂的前景的展望。这3句,既赞美了祖国大好河山,又画出了美好的革命理想,写得情景交融。

  提问:这里的“看”字和上面的“望”字在表达内容上有什么区别?

  明确:二者虽然都是用眼睛,但前者写登高远望辽阔的河山,是高瞻远瞩,后者写仔细观看艳丽的景色,是端详欣赏,“望”和“看”用得精确,不能互相调换。

  ⑷ 抓住“望”“欲”“看”三字,背诵上阕。

  2、学习下阕:

  ⑴ 教师读:“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

  如此壮丽的祖国河山,应该由谁来主宰呢?谁才能使中华民族进入“分外妖娆”的理想境界呢?于是,词就进入对历史人物的评价。

  “江山”一句是承上“如此”,是指上阕中风光的壮丽。“无数英雄”是启下,概括了下阕所议论的封建统治阶级的几个代表人物。

  提问:“引”字在这里有什么作用?

  明确:它把“江山”和“英雄”联系了起来,突出了“英雄”们对大好河山的崇敬感情。说明了“英雄竞折腰”的原因是江山“多娇”。竞,就是“争着”。

  ⑵ 教师读:“惜秦皇汉武……只识弯弓射大雕。”

  提问:“惜”是什么意思?它贯穿到哪一句?有什么作用?

  明确:“惜”是“可惜”,有美中不足的意思。它贯穿到“射大雕”,领起对下面历史人物的议论,概括了历代统治阶级代表人物的不足之处。

  提问:“输”“逊”是什么意思?都是做“差”讲。为什么要在前面加“略”和“稍”?“只识”说明了什么?

  启发同学看有关这7句的注解,思考、议论。

  教师归纳:

  秦始皇是第一个统一*的皇帝,汉武帝有雄才大略,给国家开拓了疆域,创建业绩,唐太宗和宋太祖也都是开国皇帝,武功昭著,而称雄一世的成吉思汗的武功更是赫赫有名,他们对祖国的统一发展起过不同程度的作用。诗人把们置于“无数英雄”之列,都有肯定的意思,但他们又毕竟是封建帝王,是剥削阶级代表人物,而且只懂“武功”,不大懂得“文治”(“文采”“风骚”)。因而用了“略输”“稍逊”,既不全盘肯定,又不一笔抹煞,对他们的功绩,既不夸大,又不缩小,这种历史唯物主义的批判和评价,含蓄而又恰如其分。至于对成吉思汗,肯定得更少些,所以用了“只识”二字,也非常准确。对这五个封建帝王的评价,都用“惜”字领起和贯串,“略输”“稍逊”“只识”都有“惜”的意思。

  ⑶ 教师读:“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提问:“数”是什么意思?说明了什么?

  明确:是“点算”“数得着”“称得上”的意思。它在评价历史人物的基础上进一步充分肯定了今天的“风流人物”。这3句是议论的中心。“俱往矣”三字,把几千年封建社会历史及一系列封建帝王一笔带过,宣告了!日时代一去不复返,只有今天在**领导下的伟大的*人民,才是创造历史、光复中华的真正英雄。这3句又与上阕结束的3句相呼应,说明在今天只有无产阶级和革命人民,才能创造出崭新的历史,迎来“分外妖烧”的光辉的明天。

  ⑷ 抓住“引”“惜”“数”三字,背诵下阕。

  3、课文小结:

  ⑴ 引导归纳中心思想:这首词生动地描绘了祖国北方壮丽的雪景,热情歌颂了祖国的大好河山和当代的革命英雄。今天学习这首词,能帮助我们增强民族自豪感和激发振兴中华热情。

  ⑵ 提问:“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有什么深刻含义?

  说明过去的历史人物毕竟有很大的局限性,能建功立业的英雄人物,是今天的无产阶级和革命人民。只有他们,才是祖国河山的真正主人,才是真正的历史创造者。

  五、巩固新课

  教师表情朗读课文。

  六、作业

  1、背诵、默写这首词。

  2、课下搜集写雪的名诗、名句,写在读书笔记上。

《沁园春 雪》教学设计4

  教学目标:

  1. 了解诗歌的特点.

  2. 学习写景、抒情、议论相结合的写法。

  3. 领悟作者热爱祖国山河,立志超越前人。

  4. 教育学生具有远大的理想抱负。

  教学过程

  ㈠导入:由复习“诗歌一般常识”导入

  教师补充:诗歌特点:

  ⑴具有强烈的感情色彩。

  ⑵通过形象表达思想感情。

  ⑶富有想象。

  ⑷语言精练。

  ⑸押大致相同的韵。

  ㈡初读全词

  ⒈检查预习、正字正音、完成练习P1第一题。

  ⒉听录音(或范读课文),听准每个字音。

  ⒊齐读全词:想象一下词所描绘的景色,初步体会词中所表达的情怀。

  ㈢精读上阕:回答下列问题。

  ⒈上阕可分为几层,每一层的层次意思是什么?

  ⒉找出上阕中的概括描写,具体描写和想象之景的句子。

  ⒊“望长城内外”中的“望”是什么意思?“望”中所见,那些是静景,那些是动景?

  ⒋把静景写成动景的句子是?

  ⒌小结:上阕描写北方壮丽的"风景,热情赞美祖国的大好河山。

  ⒍齐读上阕,体会词人对祖国山河无比的热爱和赞美之情。

  ㈣精读下阕

  ⒈按照学习上阕方法,自己先分层理解,简单分析。

  ⒉师生研讨:

  ⑴分几层、层意。

  ⑵“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竟折腰”结构上起什么作用?

  ⑶揭示全文主旨的句子是 。

  3.我们学过的古诗词中表达作者的抱负的诗句。

  ⑴*:

  ⑵顾炎武:

  ⑶陆游:

  ⑷范仲淹:

  ⒋含“雪”字的成语。

  ⒌写雪的古诗。

  ㈤齐读全词,体会感情及语言特点。

  ㈥总结:

  附:板书设计:

  总写之景 意境壮阔 热爱

  上阕:写景

  具体实景 动静结合 江山多娇 祖国

  想象之景 艳丽多姿 山河

  过渡: 承上启下 歌颂

  下阕:论史 评古: 短语文治 英雄折腰 风流

  论今: 风流人物 人物

《沁园春 雪》教学设计5

  【知识目标】

  1、写景、议论、抒情的表达方式。

  2、背诵课文、默写课文。

  【能力目标】 理解背景、把握大意。

  【思想目标】热爱祖国大好河山,树立伟大抱负和坚定信念。

  【重点、难点】 理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课时】 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熟读并背诵诗歌。

  2、学习诗歌上阕。

  〖教学过程〗

  一、检查预习

  1、指名朗读课文。

  2、让学生谈谈对这首词的初步理解。

  二、题解与背景

  本文体裁词。词又叫诗的别体,长短句。沁园春,词牌名。

  三、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1、教师范读,学生齐读,指名学生读。

  2、这首词分上下两阕,各写什么?

  上片:描写北国雪景;下片:纵论历代英雄。

  四、讨论研究下列问题

  1、总写北国雪景的句子是什么?

  2、作者以“望”统领下文,都望到了什么?(长城、黄河、山脉、高原 )用自己的话描绘一下北国雪景,并谈谈你的感受。

  (这些景观大势磅礴,显示了诗人博大的胸怀、雄伟的气魄,是实写。)

  3、哪几句是虚景?

  4、你认为以动写静的句子是哪些?

  (山舞银蛇,原驰蜡象。)

  五、背诵诗歌

  【板书设计】

  沁园春·雪

  *

  长城 惟余莽莽

  黄河 顿失滔滔

  北国(冰封雪飘) 山 舞银蛇 (实景) 雄壮

  原 驰蜡象

  晴日→红装素裹 (虚景) 秀丽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理解“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的含义及全词表达的感情。

  2、了解词多种表达方式共用的特点。

  〖教学过程〗

  一、检查背诵,复习上阕

  二、学习下阕

  1、齐颂下阕。

  2、提问:下阕前两句在结构上起什么作用?

  3、提问:在下片中,能起到领起下文的字是?

  (惜)它领起哪些句子?

  4、怎样理解“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诗人描写北国雪景,有雄壮之气势,豪放的风格,抒发了诗人对祖国山河的热爱,表现了诗人豪迈的胸怀。)

  三、重点词句子的理解

  1、“山舞银蛇,原驰蜡象”的含义。

  2、“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在结构上的作用。承上启下,过渡作用。

  3、结句“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有何寓意?

  (只有今天的一代英雄人物,才能使多娇江山完全称意。这是对一代新人的呼唤和企盼。)

  四、小结

  五、处理课后第三题

《沁园春 雪》教学设计6

  【课文分析】

  全词熔写景、议论和抒情为一炉,意境壮美,气势恢宏,感情奔放,胸襟豪迈,颇能代表*诗词的豪放风格。

  【教学思路】

  1、从朗读课文入手,在反复朗读并背诵中体会词中的形象,体会革命家英雄气概和壮志豪情,感受词中宏阔的意境;

  2、揣摩、品味词的凝炼、贴切的语言;

  3、正确理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一、导入课文

  欣赏李煜的《虞美人》,体会封建帝王的亡国哀伤,对比引入*的《沁园春·雪》,无产阶级革命家的壮志豪情,文章意境宏阔……

  二、朗读,整体感知

  教师示范读,学生读。

  理解这首词的上下两阕,各写什么?

  (上阕:描写北国雪景;下阕:纵论历代英雄,抒发诗人的抱负。)

  三、生成──探究

  预计学生生成问题:(可参见《读写导航》的“探究与体验”)

  1、总写北国雪景的句子是哪句?

  2、上阙中作者以“望”统领下文,都望到了什么?

  (长城、黄河、山脉、高原;这些景观大气磅礴,显示了诗人博大的胸怀、雄伟的气魄,是实写。)

  3、诗人是如何来表现这些景象的?

  (对偶、比喻等修辞;以动写静,如:山舞银蛇,原驰蜡象……)

  4、“须睛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的写景与前面的诗句有何不同?

  (前面是写实,这里是想象的虚景。)

  5、发挥想像,用自已的话描绘一下诗人笔下的北国雪景,并谈谈此时你的感受。

  (广阔、壮丽的北国雪景风光,令人感受到诗人豪迈胸怀,雄伟气迫,以及对祖国山河的热爱。)

  6、诗人如何从上阕描写北国雪景转入下阕纵论历代英雄?

  (“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在结构上起承上启下作用。)

  7、作者用一个“惜”字统领全文、评价历史人物,包含着什么样的感情?

  (惋惜、委婉批评不足。)

  8、怎样理解“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抒发了作者作为革命家的伟大抱负……)

  四、拓展欣赏(比较阅读)

  1、 阅读课后诗《减字木兰花·广昌路上》并比较两首词的异同点。

  2、课后比较阅读《沁园春·长沙》,重点比较和体会词在情感、表现手法上与课文的相似点。(见《读写导航》)

  五、反复朗诵课文并能达到熟练成诵

  六、作业

  1、课外阅读鉴赏*诗词,并选择自已最喜欢的一首在班里朗颂交流。

  2、背诵课文。

《沁园春 雪》教学设计7

  教学重点

  1、朗读并背诵这首词。

  2、把握词的基本内容。

  教学难点

  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检测背诵

  二、出示目标

  1、背诵下阕

  2、指导学生通过写景议论去正确而充分地理解课文所包含的深刻内容和强烈感情,体会生动、形象、凝练的诗歌语言。

  三、自学自测

  (一)朗读下阕

  (二) 自测

  1、提问:由眼前的景物联想到了哪些内容?

  明确: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尽折腰。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2、提问:上下阕是如何过度连贯起来的?

  明确:“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承上启下,这一过渡使全词浑然一体,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给人严丝合缝,完整无隙的感受;“折腰”本来是鞠躬、倾倒的意思,这里有赞颂、赞美的意思,而它比“赞美”程度更深,感受情更强烈,更能体现出无数英雄为祖国的壮丽山河而倾倒之情。

  3、提问:“引”也是个领字,到底“引”出了哪些英雄人物?他们有什么共性?

  明确:秦始皇、汉武帝、唐太宗、宋太祖、成吉思汗。他们都是*历史上杰出的人物,是无数英雄中的佼佼者,都是雄才大略,战功赫赫,对*历史的发展产生过巨大的影响。

  4、提问:对于这样杰出的历史人物,词人用一个词对他们作了总的评价,请找出这个词。

  明确:“惜”(品味“惜”字的丰富含义。第一,惜中含褒。肯定他们是英雄人物,同时也就肯定了中华民族是一个英雄辈出的伟大民族;第二,委婉的批评了他们缺少文治、文学才华欠缺。第三,他们的不足是由于时代、阶级局限造成;第四,表现了后来者居上的伟大气概。)

  5、讨论:谁是真正的英雄?

  明确:今朝的风流人物,是新时代在文治和武功方面都有更杰出的才能更伟大的抱负的人,应该是人民群众,也应该是领导人民群众进行斗争的无产阶级革命家,还应该是诗人的自况。这是诗人的自信和自励,是他们决心登上历史舞台的威武雄壮的宣言。这是全词的主旨所在。

  6、提问:作者在下阕为什么要议论评说古代帝王?

  明确:作者以“往昔”与“今朝”对比,“英雄”与“风流人物”对比,突出了今朝革命英雄主宰河山的历史作用。

  7、找出全词点明主旨的句子

  明确:“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由评论历史人物落到赞扬当代无产阶级和革命人民,使全词的思想境界达到了高峰,点明了主题。

  四、讨论答疑

  五、小结

  六、当堂达标

  1、背诵全词

  2、这首词的层次与思路

  这首词,上阕写(北国雪景),纵横千万里,大气磅礴,旷达豪迈;下阕转入(抒情、议论),气雄万古,风流豪壮。全词将写景、议论、抒情有机结合,浑然一体。写景是议论、抒情的基础,议论、抒情是写景的深化。

《沁园春 雪》教学设计8

  【教学目标】

  1、熟读课文,理解诗词中的意境美、语言美和情感美。(难点)

  2、学习诗人将描写、议论和抒情相结合的写法。(重点)

  3、背诵诗词、积累相关写雪景的诗词名句。(重点)

  【教学准备】 挂图、课文朗读及朗诵录音。

  【教学过程】

  一、亲诗人,导新课

  1、谈话:

  (在《东方红》的乐曲声中)出示*巨幅挂像,地球人都知道。*是*人民的*,也是一位大气十足的诗人。著名的诗人臧克家说过:*诗词是伟大的篇章。

  诗言志,*的诗词正是表现了他一生的雄才大略。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他的`一首千古绝唱词《沁园春·雪》。

  2、板书课题并解题。

  3、明确目标:

  读──思──悟──诵

  二、忆历史,知背景

  (同学们想知道*是在什么情况下写这首词的吗?)1936年2月,遵义会议后,抗日战争爆发前,此时否定了原来错误路线,确立了*的领导地位,他找到了救国救民的路。在陕北的清涧县,*登上海拔千米、白雪皑皑的塬上视察地形,观赏风光。面对苍茫大地,胸中豪情激荡,过后写下了这首词。

  三、读

  导语:三分文章七分读。读书百遍,其义自见。

  1、学生试读。以自己最喜欢的方式读课文两遍。要求:

  ⑴ 用笔画出文中自己不认识的字。

  ⑵ 将自己不懂的地方作上标记。

  ⑶ 思考:词的上、下阕各写了什么内容?

  2、播放朗读录音,学生听读标出节奏。(用“/”标出停顿,用“·”标出重音。)

  3、学生揣摩读,要求读出感情和节奏(采用分组读或男女生比赛读的方式)。

  4、全班练习配乐朗读。

  四、思

  导语:孔子云;学而不思则惘,思而不学则殆。大疑则大进,小疑则小进。

  设置问题:

  1、词中联结上、下阕的过渡句是哪一句?其作用是什么?

  2、“江山如此多娇”,在这里用到一个“娇”字,是褒还是贬?

  (是褒义)那祖国有哪些可赞之景?

  (引导分析写法。)

  3、你如何理解“封”和“飘”字?

  (“封”写地面,凝然安静;“飘”写天空,雪姿轻盈。一静一动。)

  4、下面一个“望”字领起下文,词人望到了哪些景观?

  (“长城”、“黄河”、山脉、高原景观。)

  引导理解比喻和拟人修辞,明确以动写静的方法。

  过渡导语:以上景物确实很美,有没有更美的呢?

  明确: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

  (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话描述这样的雪后初晴的景观。)

  问:现在晴了吗?(没有)这是一种什么写法?(联想,即是虚写。)

  5、“引无数英雄竟折腰,”有哪些英雄为之折腰?写这些英雄按什么顺序来写的?

  明确:秦始皇(赢政)、汉武帝(刘彻)、唐太宗(李世民)、宋太祖(赵匡胤)成吉思汗(铁木真)。

  引导学生说说自己心中的这些这帝王形象,选取其中一位来说。

  6、作者是怎样评价这些英雄的?(学生读出评论句。)你怎样理解?

  词中作者评论,仅用了一个字是(等待学生回答“惜”),你怎样理解这个词的意思?饱含了作者怎样的感情?(小组内进行讨论,师生共同交流明确)

  明确:“惜”蕴含了作者的惋惜之情,即是美中不足,这些封建帝王胸中虽然都有雄才大略,但是都始终缺乏“人治”。此处的议论为下文的抒情打下了基础,使下文的抒情显得水到渠成。

  7、你怎样理解最后一句?(引导学者谈谈个人理解。)你能说说你所知道的当今风流人物吗?

  (学生自己发言,各抒己见。)

  小结:全词上阕写景,诗人先写眼前实景,再写想象虚景,虚实结合,动静相衬,表达了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之情。下阕议论和抒情,对历史英雄人物缺乏“人治”表示惋惜,抒发了对无产阶级领导者和广大的人民群众的赞颂之情。

  五、悟

  导语:有一位智者说道:领悟是语文学习的最高境界,是读者与作者同呼吸。

  设置问题:

  1、词中描写了北国壮丽的雪景,请你发挥想象,用自己的话描绘一下诗人笔下的北国雪景图。

  (顺势回顾有关写雪景的诗词名句。)

  2、全词表达了诗人的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3、回顾所学的*诗词。《长征》《菩萨蛮·大柏地》《卜算子·咏梅》。

  4、引导学生找出自己认为写得好的句子,并说出理由。(见时机而视)

  六、诵

  1、学生练习背诵诗词。

  (男、女生比赛背,小组比赛背。)

  2、配乐朗诵比赛。

  (以小组为单位。)

  七、友情作业

  1、课外延伸:阅读*的更多诗词。

  2、美术作业:根据本诗词内容,画一幅北国雪景图。

  【结束语】

  (在《走进新时代》的音乐声中)同学们,让我们不忘伟人的大志,迈着新时代的步伐,一起开拓未来,走向新的时代,走向新的世纪。

  【板书设计】

  沁园春·雪

  描雪景 描写

  江山如此多娇

  引无数英雄竞折腰

  评古人 议论

  赞今朝 抒情

《沁园春 雪》教学设计9

  【教学目标】

  《沁园春·雪》是*诗词中最早传世的一首,也是*诗情才智第一次充分的展露,更是*丰富、崇高的精神世界第一次艺术的显现。对于这样一首 “横绝*,扫空万古”的古今咏雪诗词之绝唱,在确立教学目标时,我多方查找资料,深入思考,确立了不完全同于教参的目标:

  1、在朗读中引导学生品味词的准确、精练的语言魅力,体会词中重点词语对表达思想感情的作用。

  2、在朗读中感受诗歌的情感美和音乐美,在品析中领会诗歌语言丰富的表现力。引导学生欣赏词大气磅礴、旷达豪迈的意境。

  3、引导学生领会诗人莽莽原野般宽阔的胸怀,巍巍高原般宏大的气魄,坚定的信心,充分获得审美的愉悦。其中前两点为知识与能力目标,后一点为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这既符合新课标提出的理念,也符合著名心理学家布鲁姆等人关于教学目标分类认知理论。

  设计以上教学目标理由有三:

  1、依据大纲要求:

  培养学生“具有一定语言感受能力”、“初步具有欣赏文学作品的能力”。本节课,我重在引导学生通过欣赏、朗读等多种形式感受语言;通过分析词句去欣赏文学作品;从而达到由课内学习到课外迁移的最终目的,使学生具有初步欣赏文学作品的能力。

  2、新课程强*师是用教材,而不是教教材。

  本节课的设计,我的教学思想的核心就是让学生通过《沁园春·雪》的学习,能够掌握一种阅读诗词的方法,即分析作品中词句的方法。这种方法同样适合各种文体。因此,本节课,我没有单单教教材,而是,巧妙地利用教材,把它当成实现教学目标的一个材料来使用的。

  3、教材本身特点:

  ⑴ 这首词文句浅显,学生易于把握表面意思;

  ⑵ 这首词词句精练、表现力强,适合进行分析。

  【教学过程的设计】

  本节课的教学思路可以概括为:

  情境导入→整体感知→研读课文→课外拓展。

  整节课有两条能力线索贯穿其中:

  1、培养学生欣赏诗词、品位语言的能力;

  2、培养学生通过分析词句,获得情感体验的能力。

  一、第一个环节:情境导入,渲染气氛

  做文章讲究用“凤头”装扮开头部分,教学也同样需要一个“漂亮”的导入,因为“好的开头等于成功的一半”。诗词是一种充满着丰富情感的文学形式,它用极其精练的语言表达丰富的内容与情感。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诗词的情境中去,充分去体会作者抒发的情感,这对于诗词的学习是非常重要的。因此,我在此处借用多媒体手段,将融画面、音乐、朗读为一体的视频材料展现在学生面前,让他们既欣赏到北国壮丽的雪景、充满激qing的课文朗诵,又在不知不觉中感受到祖国河山的壮美、作者宽广的胸怀与宏大的气魄,为后面的学习奠定了基础。当然,语文教学尤其是诗词教学,应培养学生形象思维能力,不适合将画面展现在学生面前,但是,我本节课重点是培养学生品析词句的能力,运用画面等目的是渲染气氛,引导学生进入情境。

  欣赏完别人的朗诵,我设计了学生朗诵环节,这是对前面环节内容的深化,聆听别人的朗诵是欣赏,而自己有感情朗诵则是对诗词感情的内化过程,更是领会诗词内容、体会诗词感情必不可少的有效途径。

  二、第二个环节:整体感知,把握感情

  这首词上阕大笔挥洒,写北方雪景;下阕纵横议论,评古今人物。由于有了前面环节的铺垫,整首词的内容和情感学生比较容易把握。因此,本环节设计为直接提问,用两个问题引导学生整体把握课文。

  为了突出诗词教学的特点,也为了在情感上引起学生共鸣,本环节继续设计了有感情朗诵这一小环节,继续渲染气氛。

  三、第三个环节:研读词句,分析作用

  本环节是本节课教学的重点环节,在此,我只设计了一个问题,即:你认为《沁园春·雪》中哪些词句用得好,为什么?这个问题是贯穿始终的一个问题,也是实现教学目标的具体途径。这个问题非常宽泛,拓宽了学生的思维空间,学生可以任意选择词句分析;这个问题不求答案唯一,充分尊重了学生独特的感受和理解,使每位学生都有成功的体验。

  在学生回答问题的基础上,教师因势利导,与学生一起总结出分析词句作用的步骤方法,授之以“渔”,进行学法指导,让学生实实在在得到收获。然后,将方法运用到前面分析的词句中,进行实践练习,这样一个完整的学习过程就形成了。

  四、第四个环节:拓展阅读,迁移训练

  这一环节,教学内容由课内过渡到课外,既丰富延伸了学习内容,也是课内所学知识、能力的迁移。

  我选择两首词作为阅读材料:《沁园春·长沙》和《卜算子·咏梅》。这两首词,同样是写景抒情的佳作。安排拓展阅读的目的主要是:

  1、延伸课内内容,深化教学目标;

  2、拓宽学生视野,深入体会一代伟人冠绝古今的气魄。

  五、第五个环节:课堂小结

  课堂小结不是由教师总结本课内容,而是让学生根据所学内容谈体会,既是对全课内容的回顾和总结,也进一步深化了本节课的教学内容。

《沁园春 雪》教学设计10

  教学目标:

  1、多样朗读加深理解词所描写的意境;

  2、通过朗读更好的传递词的磅礴大气;

  3、比较中理解词的知识并试着填词;

  教学过程:

  一、导入:

  问:“东方红,太阳升,*出了个*”。这句话同学们熟悉吗?

  学生:不熟悉!

  解说:这是一首歌的歌词,老师只是知道,但我的父辈们却是非常熟悉,而且人人会唱,不信就请某老师唱一段。

  问:歌词中有一句——“他为人民谋幸福,他是人民的大救星”,这是对*的赞美,何以对*给以这么高的评价?你能介绍一些*的革命事迹吗?(学生介绍*的光辉业绩)

  小结:*不光是一个伟大的革命家,带领人民建设新*。*还是一个文人,而且绝对是一个大气十足的文人。不信,就让我们走进*的《沁园春*雪》,亲自感受一下他的词风。(板书课题)

  老师介绍写作背景

  二、自由朗读全文

  请同学们放声朗读全文,初步感知词所描写的内容。(思考:词的上下阕各描写了怎样的画面?)

  学生读文,并能结合文章谈自己的理解。

  画面一:绘北国壮丽雪景。

  画面二:评历史人物,赞当代英雄。

  师:刚才同学们能够结合文章,介绍画面,谈得都很好,但是却未能通过你的朗读展示词的魅力,将这首词的磅礴大气传递出来。

  三、观察画面,揣摩意境,再次朗读文章

  要想把握词的精髓,朗读很重要。朗读要收到成效,标准的普通话必不可少,但把握感情,做到适当的停顿、重读则可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请同学们静心看下面的片断,酝酿感情,再次朗读全文。

  1、放片断

  2、学生自由朗读并对需处理的字、词做好标记

  3、个别示范朗读,自评(你是如何处理重读、停顿的);同学点评,穿插老师点拨。(把握关键处:如“冰封”和“雪飘”动静结合;望领起七句写景;山舞的“舞”、原驰的“驰”;竞折腰的“竞”;“惜”等)

  四、个性创作(大组诵读)

  看!不知不觉中,我们已经和词人溶为一体,也变的气宇轩昂,意气风发。老师是灵机一动,又有了一个新的提议,看看我们同学能否给词配上必要的神态、动作等,更好地展示这首词的魅力。(以大组为单位,进行个性创作,并加以展示)。

  五、活学活用

  我们很清楚:《沁园春*雪》是*一篇咏雪言志的文章,抒发了对壮丽山河的热爱之情,表达了伟大的抱负。老师手边还有几篇沁园春的词,你能发现这几篇在结构上有什么共同之处吗?

  介绍词的知识:沁园春是词牌名,分上下两阕,共114字。雪、长沙等是词的题目,内容与“沁园春”无关。写词又叫填词。

  现在就让我们来做小词人,以《沁园春*勤中》为题,填一首词。

  当堂交流,课后润色。

  附1:学生作品

  沁园春*勤中

  七(1)班邵凯

  金秋十月,

  勤中初建,

  震慑四方。

  赏红砖绿瓦,

  金碧辉煌;

  弧形楼宇,

  环抱学子。

  残阳西沉,

  红楼斜影,

  欲与名校比高低。

  须寒冬,

  看银装素裹,

  格外清幽。

  勤中如此多娇,

  引常州学子尽折腰。

  观艺术教育,

  首屈一指;

  创新理念,

  独一无二;

  驰名老校,

  东南西北。

  只可仰叹拜下风。

  喜人矣,

  寻明日之星,

  就在勤中。

  附2:几首《沁园春*》

  沁园春长沙

  *

  独立寒秋,

  湘江北去,

  橘子洲头。

  看万山红遍,

  层林尽染;

  漫江碧透,

  百舸争流。

  鹰击长空,

  鱼翔浅底,

  万类霜天竞自由。怅寥廓,

  问苍茫大地,

  谁主沉浮。

  携来百侣曾游,

  忆往昔峥嵘岁月稠。

  恰同学少年,

  风华正茂;

  书生意气,

  挥斥方遒。

  指点江山,

  激扬文字,

  粪土当年万户侯。

  曾记否,

  到中流击水,

  浪遏飞舟。

  沁园春

  咏北大百年

  杨河

  戊戌流年,

  沙滩路断,

  红楼初建。

  望紫禁深宫,

  残阳西沉;

  白塔斜影,

  折线孤雁。

  八旗烟云,

  燕山空晚,

  清风无力百草怨。

  途茫茫,

  惜荷塘寒月,

  圆明断垣。

  五四钟声风雨,

  引主义文章乾坤换,淘博雅清泉,

  未名春满;

  仰观星宇,

  俯究人间。

  砥砺德业,

  道说长短,

  争鸣自由问必然。

  路漫漫,

  览天下长卷,

  理论河山。

  沁园春萨斯

  佚名

  首都北京,

  千里病风,

  万里菌飘。

  望长城内外,

  人心慌慌,

  京城上下,

  顿失吵闹。

  吃板蓝根,

  服维生素,

  欲与SARS试比高。

  无宁日,

  看口罩手套,

  分外妖娆。

  病毒如此多焦,

  引无辜良民竞折腰。

  惜胸透B超,

  略输文采,

  西医中药,

  稍逊风骚,

  一代庸医,

  齐聚华夏,

  丧心病狂乱开药。

  具枉矣,

  究病源何如,

  待看明朝。


《沁园春.长沙》 教学设计3篇(扩展5)

——《沁园春长沙》高一教案3篇

《沁园春长沙》高一教案1

  一、导入课文

  上课前我先作个调查:喜欢读小说的请举手……多得很;喜欢读诗歌的请举手……少得可怜。很多同学不喜欢读诗歌,其实诗歌是最古老的文学样式,也是很高雅的文学样式,有“文学之母”“语言的钻石”之美称。希望同学今后能多读一点诗歌。特别是古典诗词,更是我们民族文化的瑰宝,很耐咀嚼。*就是一位古典诗词的爱好者,他的一生,不仅是在临窗伏案时,就是在戎马倥偬之间也不断地默诵吟咏,写诗填词。著名诗人臧克家说“*诗词是伟大的篇章”今天我们有幸来欣赏学习这“伟大诗篇”中的一篇--《沁园春长沙》(板书课题)

  词的有关知识 词,又叫曲子词、长短句等,是我国传统诗歌中的一种特殊体裁,萌芽于南朝,形成于唐,盛行于宋。词有词牌,是词乐曲调的名称,规定词的字数、句数和格律。词牌之下是词的题目,可用可不用。词按字数多少分为小令(58字以内)、中调(59-90字)、长调(91字以上)。按段的多少分为单调、双调、三叠、四叠等。词的一段叫一阕或一片。

  二、整体感知

  师:同学们是喜欢老师范读,还是自己齐读一遍? 生:老师范读。(老师读)

  三、明确学习目标

  师:这首词我们重在“诵读、领会、品味、鉴赏”(板书)

  四、学习全词

  师:这首词写于1925年,当时*32岁,正是风华正茂的年代。当时革命运动正蓬勃发展,省港大*相继爆发,湖南、广东等地农民运动日益高涨。*同志直接领导了湖南的农民运动。同时,国共两党的统一战线已经确立,国民革命*已在广州正式成立,*创造了蓬勃发展的大好革命形势。但是,革命应该由哪个阶级来领导,成为党内外斗争的焦点。这年深秋,*去广州主持农民运动讲习所,在长沙停留,重游橘子洲,写下了这首词。

  开头三句……诗歌的语言跳跃性很大,语序往往倒装,而且有些成分省略了,要靠想象把诗意串合起来。哪个同学按调整好正常语序,把三句大意说一下?

  生:在深秋时节,*独立于橘子洲头,看着湘江滚滚北流。

  师:“独立”能否改为“站立”、“直立”?

  生:不行。“独立”不仅表明一个人,而且显示了诗人砥柱中流的气慨。

  师:对,联系当时的背景,军阀赵恒惕正在通缉*。诗人身处险境却能“独立寒秋”,坦荡从容。唐朝柳宗元有一首《江雪》的绝句,谁还记得?“千山…,万…,孤…独…。”

  师:这是柳宗元政治改革失败逅被贬永州,身处逆境写的一首诗,表达了诗人与恶势力决不妥协的心志。柳宗元是“独钓寒江”,*是独立寒秋,境相似,但封建士大夫与革命家的胸怀是不可同日而语的。一个“看”字,一直控制到哪里? 万类霜天竞自由。

  师:对,一共七句,这在古诗词中叫“一字领起”,俗称“领字”一般上下阙各一个。初中阶段学过的《沁园春雪》上阕的领字是哪个?

  生:望。也是控制七句直到“欲与天公试比高”。

  这里诗人都看到哪些秋景?我请一位朗诵水*高的同学来读一下。

  (生1读“看万山红遍……万类霜天竞自由”7句)

  师:个别地方处理得还不够理想。“看”是领字,要稍顿,以下几句要读得抑扬顿挫,充满兴奋喜悦之情,最后一句“万类霜天竞自由”是哲理概括,要有彻悟、慨叹之情(师范读此7句)。现在大家再齐读一下这7句(生齐读)。

  这几句视角变化和写景顺序极有特色。前两句“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诗人是怎样看的?

  生:放眼望去。师:是“远眺”,这写得是“远景”。

  接下来两句“漫江碧透,百舸争流”,诗人的视线又怎样?生:收回来。

  师:这是“近观”,这写的是“近景”。

  “鹰击长空”怎样看?写的什么景?生:“仰视”,写的是“高景”。

  师:“鱼翔浅底”怎样看?写的什么景?生:“俯察”,写的是“低景”。

  师:真是“远近高低各不同”啊!现在请同学们设身处地,体会诗人独立橘子洲头,饱览大好秋色时的情景,把观赏这些秋景时的神情、动作连起来想象一下。*的“手”该怎样放?是倒背好,还是插腰好?

  生:插腰。师:“视角 “的转换是快点好,还是慢点好?

  生:慢点好。师:对。是兴味盎然地品味观赏,而不是急匆匆地走马观花。

  再把诗人所描绘的秋景由文字变成形象的画面,在“大脑荧屏”上放映出来。雨果说:“想象是人类思维中最美丽的花朵。”近几年的高考作文更是突出考察学生的想象力。现在看谁的脑海中绽开的想象的花朵最美丽,可分四步:第一步“勾勒形态”,将群山、层林、江水、船只、雄鹰、游鱼……的轮廓勾勒出来;第二步“染上色彩”,把黑白荧屏变为彩色荧屏,火红的枫林、蓝天碧水……看谁的脑海里的色彩更鲜艳,更丰富,更美丽;第三步“使画面动起来”,秋风送爽,吹动满山的枫叶,像熊熊燃烧的烈火,江水缓缓流淌,大小各式的船只争相竞发,雄鹰在蓝天翱翔,游鱼在清澈的水底自由轻快地嬉戏;第四步,“让画面更细致、逼真”,在脑海中来几个特写镜头,譬如船只耀眼的白帆,游鱼的细鳞,水底的沙石……同学在自己的“大脑荧屏”上看到了这一切了吗?嗅到秋的气息了吗?

  师:好。在这几句中,哪几个词用得好?

  具有表现力的词句赏析:

  万山:写出山之多; 层林:写出林之密; 红遍:写出红之广;

  尽染:写出染之透; 漫江:写出水之盛; 碧透:写出水之清;

  鹰击:写出鹰飞的矫健,用“击”而不用“飞”,准确地形容出鹰的矫健飞腾;

  鱼翔:写出鱼游的轻快,用“翔”不用“游”,绘出游鱼在水中像鸟在空中一样轻快自如;

  你们看,*用词是多么精妙,多么生动传神。

  最后一句“万类霜天竞自由”--由眼前景物一下扩展到世间万物,并作了哲理性升华。万类霜天:可见诗人视野的开阔; 竞:有力地突出了万物蓬勃旺盛的生命力。既然世间万物都在秋光中争着过自由自在的生活,在斗争中获得生存自由,那么做为万物之灵的人类,特别是被压迫被剥削的人民,不是更应该“竞”自由吗?这实际上是对被压迫人民的一种什么?生:号召和呼唤。师:对,如同说:饥寒交迫的奴隶要起来为生存的自由而斗争。同学们看,*笔下的秋景,给人的总体感觉是什么?绚丽蓬勃,充满生机(板书)。古人写秋多怨秋、悲秋,把秋写得肃杀悲凉,清冷惨淡,什么“自古逢秋悲寂寥”“万里悲秋常做客”“秋风秋雨愁煞人”等等。

  那么*笔下的秋为何如此绚烂多彩、充满生机呢?为何如此与众不同呢?(生沉思)。这与一个人的什么有关?生:与气度、胸襟、性格、身份有关。

  师:*最与众不同的是什么?他是一介普通书生吗?

  生:不是。他是叱咤风云的一代伟人,胸怀大志的杰出的政治家。

  师:是的,他有经天纬地之才,再造乾坤之志,他有博大的胸襟,崇高的风范,奋发向上的永不消沉的乐观性格,作为无产阶级革命家,作为以天下为己任的革命青年,要表达的思想感情肯定不同于封建文人。因而,同是面对“秋”,由于胸襟不同,抱负不同,所选取的景物、着眼点也就不同,所渲染的情绪、抒发的感情也就自然不同。正如王国维所说:“一切景语皆情语”。

  看到这幅绚丽壮美的画面,作者想到了什么? [点拨]

  ①面对生机蓬勃的大自然和广阔的宇宙,诗人很自然地想到祖国的命运和革命的未来,引发深沉的思索,提出一个巨大而严肃的.社会问题--“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诗人面对广阔的宇宙思绪万端,深沉地思索,禁不住向苍茫大地发问“谁主沉浮”是什么意思?:谁来主宰你的荣衰沉浮? 主宰国家的命运,掌握民族的前途。

  师:这是全诗的“诗眼”。这样上阙通过写景提出“谁主沉浮”(板书)的问题。下面齐读一遍上阙。

  师:上阙提出“谁主沉浮”下阙是怎样回答的呢?“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百侣”与上文的哪个词呼应?

  生:独立

  师:对,“橘子洲”是青年*与同学战友常来游览的旧地,风物景观非常熟悉。旧地重游,往昔那不寻常岁月值得回忆的太多了。这两句起承接过度的作用。

  这首词下阙的领字是哪个?

  生:恰 ,一直“领”到哪里?

  生:粪土当年万户侯

  师:也是七句,请一同学读这七句。(生读)

  师“恰”应稍顿一下,突出其领字作用。以下几句要读得激昂慷慨,充满自信,语速稍快。(师范读)(生齐读) “恰”--正值,同学们正值青春年华,风采才华旺盛勃发,革命青年们意气风发,正强劲有力,他们指点江山。江山指什么?生:国家大事

  师:指点就是评点、关心;并且写出激励昂扬的文字,宣传真理,蔑视权贵,把大军阀、大官僚视若粪土。

  这几句是通过回忆往事来抒情(板书)用以“回答”(板书)“谁主沉浮”。可能有同学问:为什么这几句就能回答“谁主沉浮”呢?谁能解释?

  生:这些青年有能力、有才华主宰国家命运。

  这样“风华正茂,书生意气--的才华,有能力,能文能武的风流人物不主沉浮,谁主沉浮?所以说下阙通过抒情,巧妙地回答了“谁主沉浮”这一重大问题。最后三句“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多么大的气魄,这么大的气魄当然能主沉浮。*青年时代就有“自信人生二百年,会当击水三千里”的鸿浩大志!这里以设问结尾,实际是对谁主沉浮的巧妙回答。下阙抒发的感情是“慷慨激昂”(板书)

  师:我们齐读一下全诗,要感情充沛,气势高昂。

  背诵全诗。


《沁园春.长沙》 教学设计3篇(扩展6)

——《沁园春·长沙》说课稿3篇

《沁园春·长沙》说课稿1

尊敬的各位老师:

  大家晚上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沁园春长沙》。对于本节课的说课,我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

  一、教学理念

  首先让我来说一说我的教学理念。新课程强调活动体验的学习方式,突出让学生在活动体验中诵读理解,与他人交流,与文本对话的活动指向。让学习过程真正成为学生对文本的自我解读、自我理解,尊重学生的个人感受和独特见解的过程。因此,我将在课堂中加强诗文的诵读,让学生在诵读中感受和体验作品的意境和形象,得到精神陶冶和审美愉悦。

  二、教材分析

  说完教学理念,再来说说我的教材分析。本篇课文——《沁园春长沙》,选自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向青春举杯”这一专题中的第一篇文章,是我国伟大革命领袖*早年创作的一首词,在词中作者通过对祖国壮丽山河的描写,抒发了词人的理想和抱负。全词动静有度,张弛有致,语言极富表现力,充满了无尽的豪情和凌云的壮志。

  三、学情

  接下来说一说学情。高一学生在过去的学习中已经识记和积累了一定量的名篇名句,在理解诗歌的内容和情感上有一定的领悟能力。此外,他们在初中阶段已经学过*的《沁园春雪》,对词的特点、作者生*、创作风格都有一定的了解。这为本文的学习提供了一定的便利条件,但是学生以往的学习偏重于识记,学生的分析感悟能力还相对薄弱,缺乏对问题的深入思考和探究,因此,需要老师在课堂中加强学生问题探究、体验感悟的能力。

  四、教学目标

  基于以上的学情分析和教材分析,我拟确定了以下的教学目标:

  第一:知识与技能目标。 通过品味语言、把握意象,让学生初步掌握诗歌融情于景的表现手法。

  第二: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反复诵读,分析品味词中高度凝练、极具表现力的语言,从而把握诗词的意象,感受作者的革命豪情。

  第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体会作者英勇无畏的革命豪情和崇高情怀,培养学生“以天下为己任”的责任感。

  五、教学重难点

  根据以上的三维目标,以及教学大纲要求诗歌教学要以读,以把握作者感情和提高形象思维能力为主,因此我把本课的教学重点定为诵读全词,以语言为依托,理解这首词在意象选择上的特点和意义,从而把握词人的宽广胸怀和深沉的思绪。而理解诗意、领会主旨的前提是靠对凝练的语言的揣摩和分析,因而本文的教学难点也就在于对词中那些富有表现力的语言的分析,让学生学会通过意象来鉴赏诗词。

  六、教法

  根据本课的教学教材特点,我将采用诵读法、点拨法、分析法等进行教学。在具体教授中将以诵读为主线,通过朗读辨味诗的语言和遣词造句之妙,领略情境交融的意境。并通过灵活的情境化教学环节,激活学生的学习情绪,创造一种和谐的学习气氛,使学生“披文以人情”,理解寓藏在优美动人的艺术画面中的深层意义,感受诗篇的艺术力量。

  七、教学过程

  那接下来就让我来具体介绍一下本课的教学过程:

  第一:情景导入。在这一环节中,我将首先用臧克家说过的一句话:“*诗词是伟大的诗篇”导入,请学生回忆并齐背*的《沁园春雪》,温故而知新。随后我将用多媒体播放*的一些资料图片,并结合图片介绍作者以及本文的创作背景。从而自然地导入本文的学习。

  第二,整体感知。在这一环节中我将首先播放范读录音,请学生结合注解集体跟读,注意体验诗中朗诵的语调语速和节奏,发现和体会词中富有表现力的词句。在听读之后我将请2-3名学生分别用自己的语言对本词的意境和情感进行描绘,唤起学生对诗歌情感的直观感受,并自然引出对诵读方法的总结和指导上。

  那这个环节的第二步就是请学生自由诵读课文,归纳概括内容,思考讨论:这首词上下两阙分别写了什么内容,并分别找出上下阙的领字,并感受诵读时的情感把握。这两个问题的设置主要是为了给学生一个在整体上梳理文本的方向,并通过诵读提示引导他们结合文本进行归纳。在学生的回答和老师的点拨后。可以理出这样的一个基本脉络。从整体上看,这首词上阙写景,由一个“看”字,领起七句,描绘了一幅色彩绚丽的湘江秋景图。下阙抒情,由一个“忆”字领起八句,抒发凌云壮志,革命豪情。同时我们也可以发现,上下阙末均为问句,上阙设问,引出下文;下阙反问,回应全文。通过这样一个脉络的梳理,可以为学生在接下来进一步的研读文本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础,并也有助于这首词的熟读成诵。

  第三,文本研习。这个环节主要是请让学生在教师的点拨下分小组进行探究交流,深入分析本文的遣词艺术,从词中的典型意象入手,让学生理解情景交融这种表现手法的运用。以上阙为例,首先我将请学生有感情的齐读上阕,请学生讨论思考词人是怎样变换视角和意境来描绘眼前大好秋色的。我将分别从描写对象、角度、动静、分总四个方面进行引导,体会上阕写景中一些动词、数量词和形容词的妙处,让学生把握本文远近结合、分总有序、动静交错的写作特色,深入体会诗歌的情感,把握景和情的关系。此外,我将进一步请学生比较*的“万山红遍,层林尽染”和杜牧的“霜叶红于二月花”有何异同之处,从而对比感知*乐观昂扬的豪情壮志。这一环节主要是为了让学生学会通过体验和感悟来品味文本,并培养他们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能力。

  第四,拓展延伸。总结全词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的艺术特色,及时迁移本节课的诗歌鉴赏能力,在课后布置作业,比较*《卜算子咏梅》和陆游的《卜算子咏梅》,体会“境语皆情语”以及鉴赏文章的方法,使学生进一步加深对知识的内化。

  以上就是我本次说课的内容,不当之处,请各位老师批评指正,谢谢!

《沁园春·长沙》说课稿2

各位评委,各位老师:

  下午好!

  今天我说课的篇目是*的《沁园春长沙》,这篇课文是人教版高中语文第一册第一单元(*现当代诗歌、外国诗歌)的第一篇,是*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战略家和理论家,**和*人民的**同志的作品。下面我准备就教材、教法、学法及教学过程四个方面加以说明。

  一、说教材:

  1、教材简析:

  《沁园春 长沙》选自《*诗词集》,整首词通过对长沙秋景的描绘和对青年时代革命斗争生活的回忆,抒写出革命青年对国家命运的感慨和以天下为已任,蔑视*统治者,改造旧*的豪情斗志。上阙描绘一幅多姿多彩、生机勃勃的湘江寒秋图,并即景抒情,提出了苍茫大地应该由谁来主宰的问题。下阙则紧承上阙,通过回忆往昔峥嵘岁月表现了诗人和战友们为了改造旧*而英勇无畏的革命精神和壮志豪情,形象含蓄地给“谁主沉浮”作了答:主宰国家命运的,是以天下为已任、蔑视*统治者、改造旧世界的革命青年。

  2、该课所处的地位和作用:

  《沁园春 长沙》是高中语文的第一课,这也是高中语文中唯一的一个现当代诗歌、外国诗歌单元中的第一篇,本单元的教学目标就是通过诵读、感受诗歌的音乐美,体验诗歌的节奏和韵律,体会诗中浓郁的感情;通过感知和分析诗歌语言,进行联想和想象,理解诗中生动、鲜明的形象(意象);品味诗歌的意境美,领悟诗的主旨和意味。

  同时这节课的教学也是学生进入高中以后接触的正式的第一堂语文课,在这以前,我们虽然已经对高中语文的编排体系、教学内容、学习要求和高考语文的一些特点给学生讲解过,学生已初步明白了高中语文学习的.一些要求,可能对高中语文有了一定的新鲜感和较浓的兴趣,但这毕竟是学生进入高中以后所接触的第一课,这堂课具有很强的引领作用。课文安排在单元的首篇,如何指导学生学好这篇课文,实现“由教到不教”,树立学生学好高中语文的信心,进一步增强学生学习高中语文的兴趣,这是一个关键所在。

  在加之《高中语文教学大纲》中明确规定,要培养学生“初步具有鉴别欣赏文学作品的能力”。在高考的《语文科考试说明》中也明确规定高中学生必须“具有初步的文学鉴赏能力”。尤其是对高考题的第二卷中诗词的鉴赏有着一定的导向作用。新诗属于文学作品,高中语文教材中也仅此这一个单元,所以不可避免地要担当起通过本单元的学习和训练,初步培养学生对新诗的鉴赏能力的重任。

  3、教学目标:

  A、知识目标:掌握诗词规律,朗读并背诵诗歌。

  B、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想象和联想的能力。

  C、情感目标:学习*同志以天下为己任的革命使命感和远大的抱负

  4、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朗读、理解、背诵诗歌。

  难点:想象和联想能力的培养。

  二、说教法

  教学是一门艺术,应变是教学艺术得以顺利实施的重要前提。所谓应变,就是根据不同的班级、不同的授课内容以及教学过程中出现的不同情况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和处置措施。因此,我本着“因材施教”、以及“教学有法,但无定法”的原则,慎重地选择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 真正要让语文教学的课堂从过去的讲堂变成学生学习的学堂,就必须遵循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原则,优化教学方法。本课借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实施情感教学法。语文教学不仅是认知活动,也是情感活动。它贯穿教学的全过程,直接影响着教学效率的提高。教师采用生动的导语,酝酿一种与教学内容相关的情感,学生会由此产生一种情感反射,积极配合教师的教学行为,形成一种与教材内容相应的情感氛围。 具体到本课的教学:我准备采用我教学诗歌的方法,“读——悟——写”的教学方式,尽量营造一种情感氛围,让学生投入到诗词中,让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以朗读为主,进行背诵。在读的过程中,去领会和感悟诗词所蕴含的情感。最后就是让学生把对诗歌中所描绘的景物用自己的的语言描绘出来。

  三、说学法

  新教学大纲明确指出:“要重视学生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在教学过程中主动学习、探究。要重视师生的语言交际和心灵沟通。”“重视学生思维方法的学习。”据此,在本文的学习过程中,我打算让学生以“朗读——想象——感悟”式的学习方式为主,以培养学生朗读能力和想象能力,从而让学生自己去感悟文章内容。

  我在运用情感教学法时还注意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学习任务和时代要求,号召“风华正茂”的“同学少年”顺利通过会考,勇敢迎接高考,确立以天下为己任的雄心抱负,做21世纪的主人,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共鸣。挖掘教材蕴含的艺术美,增强语文学习的`兴趣性,学生逐渐明白诗歌的感情是通过艺术形象表现出来的,要充分发挥联想、想象,用诗的规律去看待诗,去读诗。

  四、说教学程序

  1、导语设计:人们常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又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所以,导入新课的开场白就显得十分重要。好的导入语,能营造适宜的课堂氛围,集中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对学习内容产生浓厚的兴趣。再加之这是借班上课,老师与学生不熟悉,我认为首先就要拉近与学生的情感,因此我设计的导语是:

  今天老师有幸认识你们,非常想送给大家一份见面礼,可是送点什么好呢?(老师稍作沉思状),那就让我先作一个调查,好不好?

  我想调查一下大家对文学的喜欢程度。喜欢读小说的同学有多少,请举手 ?(可能很多)哦,真不少呢。喜欢读诗歌的同学有多少呢?同学举手,没有先前多。然后从谈诗歌开始,引入正课。(这里要根据学生的实际而灵活处理) 其实诗歌是最古老的文学样式,也是很高雅的文学样式,有“文学之母”“语言的钻石”之美称。”希望同学今后能多读一点诗歌,培养自己的“纯正的文学趣味”。特别是古典诗词,更是我们民族文化的瑰宝,很耐味的。*就是一位古典诗词的爱好者,他的一生,认真批注、圈画过的诗词总计在1590首以上,一般性的阅读、欣赏至少在2000首以上,凭记忆手书的有117首。著名诗人臧克家说“*诗词是伟大的篇章”初中时我们就曾学过他的一首词,学生齐声说《沁园春·雪》,然后要求学生背诵。完后继续说,那我今天就送给大家一首*的另一首词,《沁园春 长沙》(出示幻灯片,板书课题,)作为我们的见面礼吧。

  2、整体感知课文:

  ①朗读训练:首先要求学生将注释中生字拼注在原文中,以后都应这样,养成习惯。

  ②播放课文配乐朗读录音创造出形象的艺术氛围,诱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一边听,一边圈出不理解的词语。

  4、学习全词:

  (1)背景介绍,让学生看课文中的年代,然后让学生回忆1925年的*的情况,老师适当提示,让学生了解其背景。(出示幻灯片)

  (2)学生自由朗读,结合注释和背景理解诗词。

  (3)师生共同理解全词

  ①先让学生齐读前三句,思考正确的语序,并用正常的语序解释。

  ②品味第三到第十句,这里是教学的一个重点,要让学生先读,再理解,在此基础上训练学生的想象能力。

  ③分析上阙中的最后三句。

  ④小结上阙。提出了一个问题“谁主沉浮”让学生在文中找内容回答,然后转入下阙内容的分析。

  ⑤分析下阙内容,回答“谁主沉浮”的问题,突出本文主旨

  5、描绘诗词形象: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把上阙的内容生动地描绘出来。

  6、欣赏学生优秀作品。(根据时间具体而定,也可以作为课后作业)

  7、归纳小结:诗词鉴赏的方法浅说。(利用诗中的意象,抓住关键词语进行想象。)

  8、布置作业。 (朗读背诵整首诗词、预习下一首词《采桑子·重阳》)

  9、再次朗读整首词,结束本课。

推荐访问:长沙 教学设计 沁园春 教学设计3篇 沁园春·长沙的教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