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专业的新思文库网平台! 工作计划 工作总结 心得体会 事迹材料 述职报告 疫情防控 思想汇报 党课下载
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正文

七成清华毕业生涌入体制内就业3篇

时间:2023-03-12 18:40:43 来源:网友投稿

七成清华毕业生涌入体制内就业1  日前,*两大顶尖学府清华大学和北京大学发布了2023年毕业生就业质量报告。  一般而言,从高校的就业质量报告中,往往能够窥见就业市场的景气程度,但清北毕业生的特殊性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七成清华毕业生涌入体制内就业3篇,供大家参考。

七成清华毕业生涌入体制内就业3篇

七成清华毕业生涌入体制内就业1

  日前,*两大顶尖学府清华大学和北京大学发布了2021年毕业生就业质量报告。

  一般而言,从高校的就业质量报告中,往往能够窥见就业市场的景气程度,但清北毕业生的特殊性在于,他们在就业市场上有着更大的选择空间和“议价权”,据清华大学学生职业发展指导中心对2021届毕业生的求职过程与结果进行的抽样调查结果,直接就业的本科生、硕士生、博士生,*均获得的工作录用通知分别为2.22个、3.69个和3.28个。

  因此,手握多个offer的学生最终做出的就业选择,代表的是“用脚投票”的结果,能够很大程度反映当前最优秀的大学毕业生群体的就业风向。

  其中,清华大学详细披露了“签三方就业毕业生的单位性质分布”。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梳理了2013年到2021年的数据,试图呈现清华毕业生这9年来的就业偏好变迁,这种变迁也暗合了时代的发展。

  通过数据的比较和分析发现,自2013年以来,民营企业对清华学生的吸引力一度呈现迅速上升的趋势,但近两年开始又开始下降;外资企业一路“式微”;而越来越多的毕业生,又重新倾向于进入“体制内”。

  2013年至2021年清华大学签三方就业毕业生的单位性质分布,数据来源:清华大学历年毕业生就业质量报告

  民营企业吸引力一路攀升

  到2020年出现下降

  2013年,清华大学签三方就业的毕业生中,有43.8%的人去了国有企业,相比之下,去民营企业的仅占12.2%。当年,签三方就业人数在10人以上的单位,几乎悉数被央企所包揽。

  但自此之后,去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的毕业生比例差距一直在缩小。到了2018年,签三方就业的毕业生中,去民营企业的占了31.8%,首次超过了去国企的29.9%;2019年,进民营企业的毕业生比例进一步提升至33.4%,这也是2013年以来的最高点。

  在互联网业界人士看来,2010年到2019年是移动互联网的黄金十年,移动互联网全面渗透到社交、电商、视频、出行、理财等多个行业,移动互联网新业态成为经济发展新引擎。

  从招聘市场来看,以华为、BAT以及后来的TMD为代表的科技、互联网大厂,在“收割”名校毕业生中扮演了最重要的角色。

  2014年,网易、华为、百度、阿里巴巴进入了清华大学“签三方就业15人以上的单位”名单;

  2016年,华为首次超越国家电网公司,成为清华大学签三方就业人数最多的公司,并在随后的几年里都保持第一名(2021年未披露具体数据);

  2018年,清华大学毕业生签三方人数前几名的单位,分别华为、腾讯、国家电网、网易、*福建省委组织部以及阿里巴巴;

  2020年,字节跳动、美团进入清华“签三方就业20人(含)以上的单位”名单。

  除了行业原因之外,过去几年里,包括广州、深圳等在内的城市陆续对大学生放开了落户限制,这对名校毕业生同样有着吸引力。2018年起,清华大学均有超过半数的毕业生选择京外单位就业,这也一定程度为京外的民营企业吸纳名校毕业生创造了条件。

  但2020年,清华大学签约就业的毕业生中,进民营企业的比例终结了“六连涨”,下降至29.7%,2021年进一步下降至26.8%。

  整体而言,在民营企业吸引力上升的同时,毕业生进国有企业的比例被挤压,从2013年最高点的43.8%一路下降至2021年的23.8%。

  此外,从2013年起,外资企业的吸引力也呈现一路向下的趋势,到了2021年,外资企业吸纳的毕业生仅占2.9%,降至几年里的最低水*。

  进党政机关、事业单位的毕业生比例达到新高

  从另一个角度来统计,2021年,清华大学签三方就业的毕业生共有3669人,除去进民营企业和外资企业的,其他超过7成的"人选择了广义上的“体制内”。其中,2021年签约就业的毕业生中,进党政机关的比例达到15.8%,为2013年来的最高值。

  与多数人通过国考、省考等方式进入党政机关不同的是,对于顶尖高校的毕业生而言,选调生选拔是他们的主流方式。选调生,全称选调优秀大学毕业生,是各省党委组织部门有计划地从高等院校选调品学兼优的应届大学本科及其以上毕业生到基层工作,作为党政领导干部后备人选和县级以上党政机关高素质的工作人员人选进行重点培养。

  其中,据清华大学披露,2020年,共有278名毕业生通过定向选调的渠道到基层公共部门就业,这占了当年进入党政机关总人数的87.4%。

  而2021年,清华大学通过定向选调的渠道到基层公共部门就业人数有明显增长,浙江、四川、山东、河北四省选调生人数超过50人,重庆、山西、黑龙江、天津、江西、河南等省份选调生人数超过20人。相比之下,2020年,仅四川、河北、河南三省选调生人数超过20人,上海、福建、重庆、山东、浙江、北京、天津等省份选调生人数超过10人。

  另一组可供参照的数据是,2021年,北大选调生签约人数首次突破800人,较2020年增加近60%,覆盖全国31个省区市。

  2021年,清华大学进入事业单位的毕业生比例也迅速增加,达到了30.3%,同样为2013年以来的最高值。

  根据清华的统计口径,事业单位包含了高等院校、科研单位及其他事业单位,其中,2021年共有625名清华博士生进入了高等院校,比例为39.8%,这大幅拉升了毕业生进入事业单位的比例,而可供比较的是,2018年,仅有192名博士生进入高等院校,比例为22.9%。

  从公开报道来看,进入公立中小学,近年来也成为一部分清华学子新的职业选择。除了此前备受关注的“清北学生到深圳做中小学老师”之外,2021年,地处西部内陆的城市鄂尔多斯也打出了年薪60万元招聘清华、北大毕业生当中小学教师的招聘启事。

  *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储朝晖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一般而言,越是经济下行压力大的时候,越是有更多的毕业生进入“体制内”,或者倾向于选择更稳定的工作岗位,这其实也反映了大家对前景的判断。中央定调2022年的经济工作要“稳字当头,稳中求进”,还是要提振经济,提振大家对未来的信心。

七成清华毕业生涌入体制内就业2

  近日,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发布了2021届毕业生就业质量报告。作为我国TOP2的高校,这两所大学的毕业生被称之为*最聪明的年轻人,他们的去向,一直备受关注。

  2021年,清华大学2021届毕业生共7441人,比2020年微增400多人,毕业生去向落实率达98.4%;

  北京大学校本部毕业生共9704人,比2020年增加约1600人,毕业生去向落实率达到98.45%。

  下面我们就来看看这两所名校的毕业生都去哪了。

  去上海的清北毕业生,正在反超广东

  2021,清北学子都在给谁用脚投票?

  北京、上海、广东,仍然稳居前三,接纳了最多的清北学子。

  北京是清北学子整体(涵盖本硕博)的第一选择,而且,随着学历的提高,清北学子更倾向于留京。

  第二选择则在广东和上海之间摇摆。

  2021年之前,清北学子去广东的明显比上海要多,但到2021年,上海对清华学子的吸引力已经反超广东,对北大学子的吸引力也正在赶超广东。

  具体来看:

  2021年清华签三方就业的毕业生中,超过半数离京就业。

  其中,本科生最爱的就业地域选择是上海,占比22.6%;第二选择是广东,占比18.3%;第三选择是,北京,占比16.1%。

  而硕士、博士毕业生的就业地域选择排名是,北京、上海、广东。

  往年可不是这样,2019届、2020届的清华本硕毕业生,去广东的都比去上海的多,只是在博士毕业生的选择中,去上海的比广东多。

  但2021届清华本硕毕业生,在就业地域选择中,上海的位次反超广东。

  至此,上海对清华学子整体(涵盖本硕博)的吸引力已经超过广东↓

  图源:清华大学2021年就业报告

  再来看看北大。

  2021年北京大学的毕业生中,本科生的就业地域,第一选择是北京,占比42.33%;第二选择是上海,占比14.06%;第三选择是广东,占比12.14%。

  不过,硕士、博士毕业生的选择,去广东的还是比上海多一点

  图源:北京大学2021年毕业生就业质量年度报告

  纵向来看,2019-2021年,北大毕业生最爱的就业城市排名不变,总体依然是北京、广东、上海。

  但北大本科毕业生的偏好在悄悄变化:

  2019年,在广东就业的北大本科毕业生,占比高达26.79%,是当年就业的第一选择。

  但到2021年,这一比例变为12.14%,呈腰斩之势,被北京大幅度反超。不仅如此,上海对北大本科毕业生的吸引力也超过广东。

  至此,广东从北大本科生的第一选择,滑落到第三选择。

  不仅如此,在北大硕博毕业生的就业地域选择中,广东领先上海的差距也在逐渐缩小。所以,上海对北大学子整体的吸引力,正呈现出赶超广东之势。

  这一次,广东为何输给北京、上海?

  那么,为什么清北毕业生开始更青睐北京、上海了?

  我认为这首先与户籍政策的调整有关。

  过去5年,*城市展开了一场史无前例的“抢人大战”,唯有北京、上海因为户籍管控严厉,缺席了这场人口争夺战,导致很多名校毕业生分流到广东,特别是去到深圳。

  但是从去年开始,北京上海的户籍政策遇到了拐点,居然开始放宽落户了,这对名校学子带来巨大的诱惑力。

  据报道,上海正在对名校毕业生放宽落户,清北复交、同济、华东师大等六所名牌大学的本科毕业生,可以直接到上海落户。而上海本地应届研究生,已经可在五个新城和自贸区新片区直接落户。

  去年7月份,北京也放宽落户限制,全国高校硕士及博士毕业生,北京地区高校、京外地区“双一流”高校本科生均可由用人单位申请办理引进。如果是清北复交、浙大、中科大、南大这七所名校的本科生,还可按照计划单列办理引进。

  以前是京沪限制人口,其他城市“捡漏”!现在京沪不干了,也要下场争夺人才,这对其他中心城市的人才工作来说,构成新的挑战。

  毕竟,北京、上海的户籍,远比广东的户籍更有含金量,能落北京上海的户籍,为什么要去广东呢?反正,北京上海的高端就业岗位,不比广东少。

  不仅如此,作为广东承接名校学子最重要的城市,深圳的户籍政策、人才购房政策反而收紧了。

  2021年五月,深圳*公布《深圳市户籍迁入若干规定(征求意见稿)》,把学历落户的门槛,从专科收紧到本科,把学历落户的年龄也收紧了:本科收紧到35周岁以下,硕士收紧到40周岁以下,博士收紧到45周岁以下。

  不仅如此,深圳对人才购房的政策也大幅收紧,要求取得深圳户籍满三年之后,才能获得深圳购房资格,这也影响到一部分人才对深圳户籍的兴趣。

  除了户籍政策,也与上海的产业结构调整有关,以前上海被认为“没有互联网”。但最近几年,上海在互联网、人工智能、数字经济等高薪领域的就业岗位,供给明显增多,这也是吸引名校学子的重要筹码。

  吸引高端人才,除了打产业牌,还有文化牌、教育牌、气候牌等等,广东的产业牌、气候牌是很好的,但教育牌、文化牌还不够。

  所以,面对北京、上海的人才竞争,广东除了靠产业, 还需要在教育、医疗、文化等方面下功夫,缩小与北京、上海的差距。

推荐访问:清华 涌入 七成 七成清华毕业生涌入体制内就业3篇 七成清华毕业生涌入体制内就业1 清华学生就业 清华本科直接就业 清华毕业生数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