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五年级语文上册《高尔基和他的儿子》教学反思1 《高尔基和他的儿子》是一篇主题独特、语言清新、文质兼美的叙事性记叙文。课文通过苏联文学巨匠高尔基和他10岁儿子之间发生的“栽花赏花”、“写信教子”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2023年小学五年级语文上册《高尔基和他儿子》教学反思,菁选3篇,供大家参考。
小学五年级语文上册《高尔基和他的儿子》教学反思1
《高尔基和他的儿子》是一篇主题独特、语言清新、文质兼美的叙事性记叙文。课文通过苏联文学巨匠高尔基和他10岁儿子之间发生的“栽花赏花”、“写信教子”两件生活小事,反映了高尔基父子间的亲情和高尔基育子先育心的拳拳爱心。对于这样一篇感情真挚、意蕴深远的美文,如何结合小学生的心理特点与学习实际,引导学生深切感受美文背后的浓浓亲情、体会做人的道理是本文教学的重点,也是教学难点。由于这篇课文在本册教材中处于第四单元,为了能为解决教学重难点做好铺垫,根据教材体系安排的特点,第一课时的教学设计我除了带领学生初读课文,理清课文条理,又安排了练习3中散文《幸福》的学习,同时带领学生回顾了四(下)几篇有关爱的主题的课文,如《我不是最弱小的》《番茄太阳》《第一次抱母亲》等,有了这些内容的铺垫,第二课时也就是今天的教学设计,我决定在教学过程中,采取最直接、也是最常用的手段引导学生与文中的人物进行多种形式的对话,焕发真实的情感,使全体学生感悟到人生的真谛,畅谈了内心的独白。
一、寄情鲜花,畅谈美好的东西
对文中表达的深刻情感,教师的讲解往往显得苍白乏力,最好的方法是引导学生在读中去体验,读中去感悟。“鲜花”是本文的一条红线,在教学中,我始终围绕这条线索,引导学生从生活经验出发,积极展开对话,收到了很好的效果。一是让学生通过想象儿子种花时的情景体会到儿子种花的心意,感受其对父亲的深情,二是畅谈高尔基看到儿子种的花全都开放时的多种感情体会鲜花给高尔基带来的美好感受,从而拉近人物间的距离,为后面给高尔基回信打好了铺垫。
二、读写结合,体现高年段语文阅读教学特点
《课标》在高年级阅读教学中曾指出“在阅读教学中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领悟文章的表达方法,在交流和讨论中,敢于提出自己的看法,作出自己的判断。”阅读教学就是要进行听说读写的训练,培养学生语文学习的能力。为此,在教学中,我结合文本的第三段,第四段设计了想像说话的练习,拓展思维,积累了语言,为理解下文的“美好的东西”做了铺垫。并设计了代高尔基的儿子给高尔基写回信的练习,使学生通过写表达出自己的真实感受。
三、不足之处
首先,在文中出现了两个“美好的东西”,第二个“美好的东西”在引导理解有些仓促,要是先引导理解为小溪、树林、蓝天、绿草、礼物、美食等这些像鲜花一样美好的物质,再理解为真诚的问候、热情的帮助、衷心的祝福,会心的微笑等或许要合适一些。其次,在充分朗读课文和体悟情感的"基础上,再模拟情景设计学生扮演“儿子”的角色,以说的形式对父亲高尔基表达自己的心声。借助文章蕴涵的父子情,最大限度地缩短学生与文中人物的距离,从而真正深刻领会“给”永远比“拿”愉快这句话的意思,培养学生发散的思维。
这只是我一些粗浅的认识,还需要各位领导,各位同行批评指正,为我提出宝贵的意见和建议。
小学五年级语文上册《高尔基和他的儿子》教学反思2
《高尔基和他的儿子》这篇课文写了高尔基和他儿子之间发生的小故事,表达了高尔基对儿子深深的爱和他与儿子之间深厚的感情。
这是一篇写事情的文章,但其中竟有两段是描写景色的。而正是这两段景物描写,让我们更深地体会到那些花的美,感受到它们的确是美好的东西,深深地体会到高尔基为什么会因此而感到特别的快乐,为什么会从远方给儿子写去那饱含深情的一封信——那么美的景色、看到美景想到了儿子,于是促使他写了这封信。
高尔基将这种亲子之爱扩大了,变得更广博、宽泛。指导学生四人小组合作学习信的内容,交流印象最深的句子,谈谈自己的理解,也可以提出疑难处,大家一起来解决。教师则在巡视中发现问题,及时给予引导。从而使学生锻炼了表达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也有所提高了。
信中最重要的一句话是:“给”,永远比拿更愉快。一些学生举了班级、学校、家庭、社会上的有关“爱的奉献”的事例,说了自己的体会。还有几个学生并没有真正留心体会自己给予他人美好东西时的快乐。当今社会,每家都是独生子,致使学生自私、贪婪。让他们学会无私,仅凭一两句说教的大道理,想必作用不会太大。那这句话给我的启发是:只要你真诚地付出,人家受益自会予以回报,那你也将是多么愉快呀!老师认真负责地教育学生,定会赢得家长和学生的尊敬;医生妙手回春,救死扶伤,人们称他们为“白衣天使”;父母给孩子无私的爱护,也会在孩子的心中播下爱的种子。我体会到:不管在什么时候,什么地方,只要尽我所能,给身边、周围的人,奉献一片爱心,留下美好的东西,才会更加快乐。我根据我的理解,指导学生在课文的背景音乐营造的读信氛围中,深情导读信的三个片段,创设父亲写信,儿子读信的情景。最终让学生体悟“奉献、给予是快乐的”,“人生的快乐在于付出,不在于索取”的道理。我力争让每个孩子从心底升腾起一股自发为班级服务的思想,不是有位哲人这样说:播种思想,就会收获行动。让每个学生在老师、同学的关爱中自发自觉做好事,不求索取。同学们通过自己的实际感受,使境界得到升华,这样才能真正理解“给,永远比拿愉快”的含义。
小学五年级语文上册《高尔基和他的儿子》教学反思3
高尔基和他的儿子》是一篇主题独特、语言清新、文质兼美的叙事性记叙文。课文通过苏联文学巨匠高尔基和他10岁儿子之间发生的“栽花赏花”、“写信教子”两件生活小事,反映了高尔基父子间的亲情和高尔基育子先育心的拳拳爱心。对于这样一篇感情真挚、意蕴深远的美文,如何结合小学生的心理特点与学习实际,引导学生深切感受美文背后的浓浓亲情、体会做人的道理是本文教学的重点,也是教学难点。我在教学过程中,采取最直接、也是最常用的手段引导学生与文中的人物进行多种形式的对话,使整个课堂充溢艺术的气息,焕发真实的情感,使全体学生感悟到人生的真谛,畅谈了内心的独白。
一、寄情鲜花,畅谈美好的东西。
对文中表达的深刻情感,教师的讲解往往显得苍白乏力,只有引导学生在读中去体验,读中去感悟。“鲜花”是本文的一条红线,在教学中,我始终围绕这条线索,引导学生从生活经验出发,积极展开对话,收到了很好的效果。一是让学生体会到儿子种花的心意,感受其对父亲的深情,二是对学生进行口语交际的训练,学习如何表情达意,三是拉近人物间的距离,为后面以儿子口吻与高尔基对话、给高尔基回信打好了铺垫。
我在教学第八自然段中,让同学们尽情畅谈“美好的东西”。学生发挥了想象的翅膀,列举了鲜花、树木、小鸟、高山、流水等具体的使人赏心悦目的事物。这些固然是生活中美好,但还没有深刻的意识到抽象发人深思的美好东西。我再因势利导,问学生生活当中除了具体的事物是美好的之外,还能否举出生活中使人愉快,送给别人温暖的美好东西呢?这一下学生的思绪闸门被打开了,各种出人意料的答案接踵而至,像奉献、帮助、付出、给予、机遇、选择、残缺、失败等词汇从孩子的嘴里滑出,使整个课堂顿时沸腾起来。听对这些答案,看到孩子的真情,我心潮澎湃。我的灵感也得到了激发:不错,生活中的美好就在身边、无处不在。记得有位哲人说过,生活中并不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一句祝福的话语,一次无私的帮助,一个安慰的眼神,只要您是真诚的付出,都会给别人留下美好,都是让别人感受到温暖和亲情。
二、搭建*台,表白真实的情感。
学生的情感是丰富的,感情是纯洁的,表白是困难的。在教学设计过程中我冥思苦想,决定在课堂中给学生搭建*台,让学生写书签、赠书签来感悟“给”的愉快比“拿”的愉快多,让学生写出内心想说的话并让其高声诵读“给大家分享”以体会给予的快乐。
通过我精心设计的富有情境艺术的引语,指导朗读这意味深长的来信,激励学生积累其中的名言为座右铭,切实体悟“人生的快乐在于付出,不在于索取”的道理。有个学生在书签上写到祝老师身体健康、永远年轻,有的学生将书签赠与同学祝友谊之树常青,有的学生将书签赠给自己勉励勤奋的脚步不能停歇,等等。我在最后的总结中说但愿“给”永远比“拿”愉快的名言成为大家的座右铭,愿“人类智者”超脱人间亲情之上的崇高的爱给所有人启发。这个教学流程中,孩子们高声地诵读了自己赠与他人的名言,将这份快乐和收获与大家分享,不也是一种艺术和情感的“给予”和体验吗?
三、模拟情境,培养发散的思维。
在充分朗读课文和体悟情感的基础上,我还引导学生扮演“儿子”的角色,借助文章蕴涵的父子情,最大限度地缩短学生与“人类智者”的距离,给父亲高尔基写了回信。学生在讨论中领会文章的意旨,在信中竞相表达,说出了自己的心声。有的学生写到:爸爸,读了您的信,我明白了无论何时何地,都要靠自己的努力,为家乡、祖国作出自己最大的贡献。有的学生写到:亲爱的爸爸,对您说的“给”永远比“拿”愉快这句话,我有了深刻领会,我会牢牢记在我的心上的。
在教学中,我结合课文内容及教学重点,将具有综合性、创造性和可选择性的知识要点进行整合、迁移并巧妙运用,诉之于笔端。在回信里,学生将所学所思融会贯通,不是片言只语,也不是浮光掠影,面对着高尔基这位“人类的智者”,不知有多少人生的启迪呀。
这节普通的课,不仅让我和学生共同走近了高尔基,更让我们懂得了人生的道理;基于此,他是我们永远的人生导师。教学本是一门遗憾的艺术。经过教学后的反思,我感觉到这堂课有几个地方还做得可以更加完美。一是在分析高尔基的信之前节奏可适当放慢,二是在最后谈“给”比“拿”更愉快的道理时,可把前面种花的事例穿*去。三是后面在培养学生讨论、发散思维和现场写作能力时,给学生的时间可多一些。
推荐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