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专业的新思文库网平台! 工作计划 工作总结 心得体会 事迹材料 述职报告 疫情防控 思想汇报 党课下载
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正文

阿长与山海经阅读感悟150字5篇

时间:2022-10-10 20:05:02 来源:网友投稿

阿长与山海经阅读感悟150字5篇阿长与山海经阅读感悟150字 1学号_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组别___________ 第六课 阿长与《山海经》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阿长与山海经阅读感悟150字5篇,供大家参考。

阿长与山海经阅读感悟150字5篇

篇一:阿长与山海经阅读感悟150字

学号_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组别___________

  第六课

 阿长与《山海经》

 (第一学时)

 学习目标 1.学习本文详略得当以及选取典型事例表现人物性格的写法。

 2.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能够准确把握阿长是一个怎样的人,并体会本文先抑后扬的表现手法,提高语言分析的能力。

 3.激情展示,阳光参与。认真体会鲁迅先生对一位劳动妇女的深深怀念之情。

 学习程序 课堂导航 【回顾反馈】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杀戮.(lù)

 悼.念(dào)

 屹.立(yì)

 肃穆.(mù)

 恍惚..(huǎnɡhū)

 荒谬.(miù)憧憬..(chōngjǐnɡ)

 蜿蜒..(wānyán)

 哭泣.(qì)笼罩.(zhòo)

 2.解释词语 荒谬:

 恍惚:

 【自主学习】

 一、文学常识库

 1.走近作者:

 鲁迅(1881-1936),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出身于破落封建家庭,1902 年去日本留学,原来学医,后从事文艺工作,希望用以改变国民精神。1918 年首次用“鲁迅”的笔名发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奠定了新文学运动的基石。主要著作有小说集《呐喊》《彷徨》,论文集《坟》,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诗集《野草》等。

 2.关于散文 散文,是指同诗歌、小说、戏剧并列的一种文学体裁。这种文体篇幅短小,取材广泛,形式自由,写法灵活,表达含蓄,意境深远,语言优美。

 散文按照内容和表达方式的不同,可分为记叙性散文、抒情性散文和议论性散文三种类型。

 3. 相关链接

  《山海经》是我国第一部描述山川、物产、风俗、民情的大型地理著作,也是我国第一部富于神话传说的最古老的地理书。它以描述各地山川为纲,记述了许多当地神话传说,如精卫填海、夸父逐日、女娲补天、后羿射日、大禹治水等。

 二、基础知识园 1. 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疮疤..( chuāngbā )

 诘.问( jié )

 惧惮.( dàn )

 霹雳..( pī lì )

 震悚.( sǒnɡ )

  骇.( hài )

  掳.( lǔ )

 孀.( shuānɡ )

 ●回顾反馈(5 分钟)

 上一课的字词,你掌握了多少?

  ●自主学习 (10 分钟)

 导入语:

 大家还记得《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那个神秘莫测的美好蛇的故事吗?(指名复述故事)它给百草园蒙上了一层面纱。讲这故事的人是谁呢?(长妈妈)长妈妈是作者儿时的保姆,长妈妈知道许多事情,懂得许多道理,可以说,她是民间文化的载体,对于鲁迅来说,她可是一个有影响力的人物。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去感受作者对长妈妈的深情。

 积累字词, 夯实基础。

  惶.急( huánɡ )

  渴慕.( mù )

  絮.说( xù )阿长.(chánɡ)

 2.我来释词义。

 惊骇:

  震悚:

 诘问:

  惶急:

 【合作探究】

 1. 童年鲁迅对长妈妈的感情是怎么样的呢?这种感情有怎样的变化呢? 作者在安排材料时,是以作者少年时代对长妈妈的感情变化为线索贯穿全文的,其变化过程是“不大佩服—不耐烦—空前敬意—新的敬意”。

 层剥笋”的方式,使长妈妈的形象在先抑后扬、对比映衬中得到充分的展2.童年鲁迅对长妈妈的感情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呢? 以感情线索为依托,将文章内容层层展开。由感情找出相对应的材料,在材料中找出长妈妈相应的性格特征。

 3.文章可以怎样划分层次? 第一部分(第 1-18 段):写童年记忆中长妈妈(“阿长”)与“我”有关的几件趣事,表现长妈妈粗憨、愚钝,不无缺点,但纯朴、善良(渴求幸福、爱护孩子)的性格。

  第二部分(第 19-29 段):是本文的重点部分。在长妈妈的帮助下,“我”终于得到“渴慕”很久的“心爱的宝书”——绘图本《山海经》,这使“我”对她“发生新的敬意”。

  第三部分(第 30-31 一生,给予了深情的缅怀和悼念。

 【展示提升】

 在你的童年生活中,有没有像阿长这样的给你留下深刻印象的普通人?你怎样看待他们?请用一二百字写下来。并与同学积极交流。

  【当堂检测】

 1. “我似乎遇着了一个霹雳,全体都震悚起来。”对这句话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B

 )

 A.遇到了很大很响的雷,十分害怕起来。

 B.遇到一个霹雳是比喻的说法,表明了我的震惊。

 C.遇到了很大很响的雷,全部的人都感到震惊。

 D.我似乎遇到霹雳,其实我并没有遇到,表明我很胆小。

 2.选出字形不正确的一项(

 B

 )

 A. 保姆

  大抵

  面如土色

  B. 福橘

  烦琐

  莫明其妙 C. 渴慕

  投掷

  毫不相干

  D. 哀悼

  和蔼

  深不可测 3.加点的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C

  )

 A. 我大吃一惊之后,也就忽而记得,这就是所谓福橘,元旦辟头..的磨难,总算已经受完,可以下床玩耍去了。(开头)

 B. 最讨厌的是常喜欢切切察察....。(拟声词,形容细碎的说话声音)

 ●合作探究 (15 分钟)

 采用分小组讨论的方式进行,要求将讨论的要点写在书上相应的位置,并与原文相结合作评、点、批、注。① 由合作小组组长组织本组成员完成相应活动,各小组组长依次检查评分。② 上课时分别由三个小组板书讲解,组长必须明确分工,相互配合,共同完成。

 ③ 其它小组成员对展示小组的展示进行评价。

 ●展示提升 (10 分钟)通过学习,联系生活实际,想一想,议一议,我们一定有收获!

 ●当堂检测(5 分钟)

 独立完成, 当堂计分。

  2 C. 我似乎遇着了一个霹雳,全体..都震悚起来。(大家)

 D. 我惧惮..她什么呢!(害怕)

 学号_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组别___________

 第六课

  阿长与《山海经》

  (第二学时)

 学习目标 1.了解长妈妈这个人物形象,理解作者对她的怀念之情。

 2.学习本文围绕中心选材,详略得当的写法。

 3.激情展示,阳光参与。认真体会鲁迅先生对一位劳动妇女的深深怀念之情。

 学习步骤 课堂导航 【回顾反馈】

 1. 本文作者是

  ,原名

  ,字豫才,浙江绍兴人。伟大的无产 阶级

  、

  和

  。1918 年首次用“鲁迅”的笔名发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

  》,奠定了新文学运动的基石。主要著作有小说集《

  》、 《

  》,杂文集《坟》,散文集《

  》,散文诗集《

  》等。

 2. 《山海经》是我国第一部描述山川、物产、风俗、民情的大型

  ,也是我国第一部富于

 的最古老的地理书。它以描述各地 山川为纲,记述了许多神话传说,如

 、

 、

 、

  、

 等。

 【自主学习】

 一、基础知识园 1.选词填空 我想我

  不真做小长毛,不去攻城,

  不放炮,

  不怕炮炸,我惧惮她什么呢?

  (

 )

 A.也 更 又

  B.又 也 更

 C.更 也 又 2.在括号里选择最恰当的词语。

 ①这种敬意,虽然也逐渐

 (冷淡.淡薄.冷漠)起来,但完全

  (消失.消灭.消亡),大概是在知道她谋害了我的隐鼠之后。那时就极严重地

  (询问.责问.诘问),而且当面叫她阿长。

 ②一到夏天,睡觉时她又

  (张开.伸开)两脚两手,在床中间

  (摆成 .摊成 )一个“大”字,

 (挤.压)得我没有余地翻身,久睡在一角的席子上,又已经

  (烘.烤)得那么热。

 二、阅读欢乐谷 我的保姆,长妈妈即阿长,辞了这人世,大概也有了三十年了。我终于不知道她的姓名,她的经历;仅知道有一个过继的儿子,她大约是青年守寡的孤孀。

 1.文段第一句话可否改成“长妈妈大概死了 30 年了”?为什么?

  2.关于“死”的说法很多,你能举出几种不同的说法吗? ●回顾反馈(5 分钟)

 这些文学常识,你都掌握了吗?

 ●自主学习 (10 分钟)

 导入:

 我们都知道,在《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文中,长妈妈讲的美女蛇的故事真是神秘莫测,给百草园蒙上一层神秘的面纱。长妈妈是作者儿时的保姆,对于鲁迅来说,她可是一个有影响的人物。那么,作者是怀着怎样一种感情来写长妈妈的呢?今天,就让我们一起继续走进课文,去感悟作者对长妈妈的深切感情。

  【合作探究】

 1.文章围绕阿长写了哪些事,重点写的是什么? 文章先介绍了人们对长妈妈的称呼,称呼的由来和她外形的特点,以及她的一些不好的习惯。如写她喜欢"切切察察".喜欢"告状".睡觉爱摆"大"字等;接着写她懂得的许多"我听不耐烦"的规矩。比如元旦.除夕吃福橘.人死了要说"老掉了"等;最后写了长妈妈为"我"买《山海经》的事,而且叙述得很详细,是课文记叙的重点。

 2.课文对哪些内容详写?哪些内容写得比较简单?为什么这样安排? 略写了阿长的称呼的来历.“切切察察”的毛病.摆成"大"字的睡相.令人讨厌的种种规矩."长毛"的往事,详写了为"我"买《山海经》一事。略写的那些内容能使人对长妈妈有个初步了解,长妈妈的外貌黄胖而矮,而且她还有一些毛病,但这些并不能削弱对长妈妈的敬意,而详写买《山海经》一事,却令人对长妈妈刮目相看,在作者看来"别人不肯做,或不能做的事情,她却能够做成功",我们可以想到幼小的鲁迅对长妈妈的敬佩和感激之情。

 3.写叔祖的“疏懒”,别人都不肯真实地回答“我”,这同表现阿长有什么关系? 从侧面衬托阿长。因为后文写道“连阿长也来问《山海经》是怎么一回事”,后来竟然买到作者渴望已久的这套书。这同叔祖和其他人的漠不关心形成鲜明对比。

 【展示提升】

 1.课外阅读《朝花夕拾》,把你喜欢的文章讲给大家听。

 2.我们假设阿长现在还健在,她读了鲁迅这篇文章,会对鲁迅说什么?

 【当堂检测】

 1. 本文对长妈妈的刻画用了肖像、语言、动作、神态、细节描写,指出下列各句运用了什么描写。

 ①我还很记得,是她告假回家以后的四五天,她穿着新的蓝布衫回来了,一见面,就将一包书递给我,高兴地说道:“哥儿,有画儿的‘三哼经’,我给你买来了!”(肖像、动作、神态、语言

  )

 ②一到夏天,睡觉时她又伸开两脚两手,在床中间摆成一个“大”字,挤得我没有余地翻身,久睡在一角的席子上,又已经烤得那么热。推她呢,不动;叫她呢,也不闻。(细节描写

  )

 2.改正下列各句中的错别字。

 ①我知道她并非学者,说了也无意。(

  ) ②从此对她有了特别的敬意,似乎实在深不可则。(

  ) ③他是一个胖胖的,和蔼的老人,爱钟一点花木。(

  ) ●合作探究 (15 分钟)

 ① 由合作小组组长组织本组成员完成相应活动,各小组组长依次检查评分。

 ②上课时分别由三个小组板书讲解,组长必须明确分工,相互配合,共同完成。

 ③ 其它小组成员对展示小组的展示进行评价。

 ●展示提升 (10 分钟)

 运 用 联 系 比 较法,学以致用,加深对生活对学习的认识。

 ●当堂检测(5 分钟)

 独立完成, 当堂计分。

  3 ④又不许我走动,拔一株草,翻一块石头,就说我玩皮。(

  )

篇二:阿长与山海经阅读感悟150字

版 2016 新版七(上)五六单元试题

  亲爱的同学,这是第五六单元检测考试!做题时要认真审题,积极思考,细心答题。全卷书写规范、清楚、无涂改,可得 3 分哟!

 一、语文知识积累与运用(30 分)

 1、仔细读下面的语段,根据拼音正确书写汉字(

 )

  (4 分)

 当绿枝上闪 shuò

 ▲

  着露珠的光彩,梅布尔的朋友们 sǒng

  ▲

 恿她花钱摆阔气。这就使得她那充满活力、跃跃欲试的青春,遭到了精神上的禁 gù

 ▲

 。这一切难道不是破绽百出的滑 jī

  ▲

 表演吗?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

  (2 分)

  A.瘦骨嶙峋

 暗然缥缈

 随声附合

 瞵视昂藏

  B.家庭琐事

 质朴帅真

 怅然若失

 宁静安祥

  C.怪诞不经

 凄绝酸楚

 骇人听闻

 喜欢炫耀

  D.不可救药

 兴高彩烈

 迫不急待

 棉延千里

 3、下列句子中加点的成语运用错误的项是(

  ▲

  )(2 分)

 A.语文老师每每讲到精彩处,会 身不由己....地把衣袖越捋越高,下课时常说“稍安勿躁”。

 B.他知道最好的办法就是和大家保持一致,然而他不肯做一个 随声附和....的人。

 C.这并不是预期的结果,因为这与前期的研究 大相径庭....。

 D.我也不会像现在这样, 孤苦伶仃....孑然一身了。而现在,我既无乐趣,又无伴侣。

  4、课文默写(9 分)

 (1)终古高云簇此城,

  ▲

 谭嗣同《潼关》

 (2)

 ▲

  ,别有天地非人间。

 李白《山中问答》 (3)

 ▲

 ,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

  《狼》 (4)非淡泊无以明志,

 ▲

  《诫子书》 (5)但在它驶近黑暗的时候 ……使它沉没于灰色的浪涛,

 ▲

 《太阳船》 (6)《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诗人巧借自然界的风雨把现实与梦境自然地联系起来,以梦述志的句子是:

 , ▲

  (7)《江南逢李龟年》抒发对国事凋零、艺人颠沛流离的沧桑之感的诗句是

 , ▲

 5、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文言词语。(4 分)

 (1)恐前后受其 敌.

 (

 ▲

 )

 (2)其一 犬.坐于前 (

 ▲

 )

  (3)

 奈.地坏 何.

 (

 ▲

 )(

 ▲

 )

 (4)身 亡.所寄

 ( ▲

 )

 6、下面相关连接 不正确的两项是 (

 ▲

  ) (2 分)

  A.《雅舍小品》——小说——梁实秋——(中国)现代

  B.《列子》——道家经典——列御寇——(中国)战国

  C.《海的女儿》——童话——安徒生——丹麦

  D.《所罗门王的指环》——自然科学著作——康拉德·劳伦兹——奥地利

 E.《聊斋志异》——志人小说——蒲松龄——(中国)清朝

 7、请阅读下表,根据你的阅读体验,完成表格。(3 分)

 文学作品 人物 人物描写 人物评点

 《阿长与山海经》

 她 到了夏天,她时常摆成一个“大”字睡,睡得死死的,有时还用手压着鲁迅,实在令他无可奈何,一次在除夕前,她给鲁迅一个福橘,叫他第二天早晨对自己说“阿妈,恭喜恭喜!”再吃点福橘以求大家来年顺顺溜溜,第二天一大早又叫鲁迅叫了再起床

  (1) ▲

 (2) ▲

  母亲

 母亲扑过来抓住我的手,忍住哭声说:“咱娘儿俩在一块儿,好好儿活,好好儿活……” “好好儿活”双关,毫不张扬的母爱;勇敢面对生活的信心

 《西游记》

 (3) ▲ 那大圣飘飘荡荡,左沉不能落地,右坠不得存身。就如旋风翻败叶,流水淌残花。滚了一夜,直至天明,方才落在一座山上,双手抱住一块峰石。定性良久,仔细观看,却才认得是小须弥山。

 本领高强,忠诚不二;目标坚定,勇往直前

 8、星期天,小林准备到花园澥去玩,路上他向一位老大爷问路:“喂,老头,到花园澥怎么走?还有多远?”老大爷看了看小林说:“顺公路走,有一千丈;选小路走,只六百丈。”小林听了不解地说:“你这人怎么讲丈不讲里?”老大爷笑着说:“小同学,原来你也知道讲‘礼’呀!”(4 分)

 (1)老大爷的言外之意是什么?

  ▲

 (2)如果你是小林,你打算怎样向老大爷问路?请写出你问路的话。

 ▲

  二、现代文阅读 二、现代文阅读(21 分)

  (一)昙花开的晚上

 (12 分)

 ①今夜,微风,细雨,凉透纱窗,略有些寂静。但寂寞中我有慰藉,因期盼中的第一株昙花终将在今宵绽放。

 ②今天黄昏——昙花已有含苞待放的样子:一根根护在外面的花萼先已舒展,蓓蕾昂然翘扬。

 ③八点钟——只见原先抿合得紧紧的尖端,已微启花瓣,露出一圈洁白的花瓣,圈成纽扣那么大的一个圆圈。A 这宛如娇憨的婴儿,翘起她嫩多多、香馥馥的小嘴,给人有亲一亲她的欲望……

 ④九点钟——轻轻的、怯怯的,花蕾一直在不停地展开,仿佛一位睡眼惺忪的少女,那一排秀长郁密的睫毛不住闪动。突然,一阵颤抖,一束洁白纤细的花心,盈盈探首花外。于是,B 围在花心四周不停绽放的花瓣,犹如蝴蝶展翅。啊!这吐蕊盛放的美丽让人惊异。

 ⑤十点一刻——玉翅般的昙花瓣已完全展开:已绽开的花朵呈乳白色,花瓣层叠排列,朵朵花瓣饱满而晶莹,就像吸足了水。玉瓣展处,中央赫然涌出一簇黄灿灿的花蕊,每茎像一个金黄色的音符,奏着欣悦的生之乐章。

 ⑥夜阑人静,弥漫心中的惟有幽香花影。倦意爬上我的眼帘,挥拂不去,只得默默地向花儿道了“晚安”。留恋地顾盼了最后一眼,只见幽暗中依然闪耀着一团白皑皑的花影。噢,是了,它不会因为无人欣赏而减损它的美丽芬芳。

 ⑦当我不识昙花以前,只知昙花总是用来形容生命的短促和事物的容易幻灭。如今却并不感到它生命的匆促:昙花在它短短的开放时间,已显示了生命的无比璀璨。

 ⑧人生何尝不是如此呢?生命不在于时间的长度,而在于质量、在于瞬间呈现出的生命本真。

 ⑨今夜,梦中将拥有花影幽馥,伴我到天明。

 9、本文第②—⑤小节以时间为顺序,描写了昙花开放时

  ▲

  、微启花瓣、吐蕊盛

 放、

 ▲

  四个阶段。(温馨提示:用文中的四字短语回答)(4 分)

 10、文中划线句子生动形象,富有表现力,收到了很好的表达效果。请选出你最喜欢的一句,并简要说说喜欢它的理由。(3分)

  ▲

  11、你从文中读出了人生的什么道理?(2 分)

  ▲

  12、一花一世界。有些花可能如文中的昙花一样,让我们感悟到人生哲理;有些花可能让我们感受到人的精神或品质。请你试举一花,让我们分享你从中得到的感悟或感受。(3 分)

  ▲

 (二)认真阅读下面文本答题

 (9 分)

 【新华网】

 墨西哥城 4 月 17 日电:哥伦比亚著名作家、1982 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加西亚·马尔克斯当地时间 17 日下午在墨西哥因病去世,享年 87 岁。哥伦比亚总统曼努埃尔·桑托斯当天说,马尔克斯是史上最伟大的哥伦比亚人,伟人永远不会与世长辞。

 墨西哥总统培尼亚·涅托当天表示,他以国家名义向当今最伟大作家的去世表示哀悼和惋惜,认为马尔克斯使拉美魔幻现实主义文学走向了全世界。

 【马尔克斯生平】

 加夫列尔·加西亚·马尔克斯,生于 1927 年,是哥伦比亚作家、记者和社会活动家,拉丁美洲魔幻现实主义文学的代表人物,20 世纪最有影响力的作家之一,1982 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作为一个天才的、赢得广泛赞誉的小说家,加西亚·马尔克斯将现实主义与幻想结合起来,创造了一部风云变幻的哥伦比亚和整个南美大陆的神话般的历史。

 【代表作】

 《百年孤独》的故事发生在虚构的马孔多镇,描述了布恩蒂亚家族百年七代的兴衰、荣辱、爱恨、福祸,和文化与人性中根深蒂固的孤独。其内容可以说是拉丁美洲历史文化的浓缩投影。《百年孤独》风格独特,既气势恢宏又奇幻诡丽。粗旷处寥寥数笔勾勒出数十年内战的血腥冷酷;细腻处描写热恋中情欲煎熬如慕如诉;奇诡处人间鬼界过去未来变幻莫测。轻灵厚重,兼而有之,被公认为魔幻现实主义最具代表性的作品,也是二十世纪现代文学中不容错过的精品。

 【颁奖词】

 马尔克斯及其《百年孤独》:“他的小说以丰富的想象编织了一个现实与幻想交相辉映的世界,反映了一个大陆的生命与矛盾。”相关令闻则或可用两句话来概括。一句是韩素音所说的:马尔克斯是诺贝尔文学奖“唯一没有争议的获奖者”;另一句出自乌拉圭文豪贝内德蒂之口,谓“难说诺贝尔奖能给马尔克斯增添多少光彩,但他的获奖必将使该奖的声誉有所恢复”。

 【中青在线】

 1990 年,马尔克斯曾到北京和上海访问,发现书店随处可见他的盗版书,于是发狠话称“死后 150 年都不授权中国出版我的作品,尤其是《百年孤独》”。在将近 30 年的时间里,中国出版界一直为取得马尔克斯的正式授权而努力。

 【莫言说】

 我必须承认,在创建我的文学领地“高密东北乡”的过程中,马尔克斯给了我重要启发。我对他的阅读并不认真,但他开天辟地的豪迈精神激励了我,使我明白了一个作家必须要有一块属于自己的地方。一个人在日常生活中应该谦卑退让,但在文学创作中,必需颐指气使,独断专行。我本来有过一次与他见面的机会,但因他生病错过了。感谢这个天才的头脑,他发明了一种独特的小说,他也发明了让自己永生的方式。

 【评论家张清华】

 拉美现代派的艺术手段是书写本土文化,这一点对中国作家特别关键。中国作家同时也相信,他们也可以使用现代主义的手段,书写中国历史现实。事实上这就是中国文学在 1984 到85 年后发生深刻变革的重要原因,这代作家的成长,是在文学潮流自觉中产生的。

 13、请结合材料,给“魔幻现实主义”下个定义。(2 分)

  ▲

  14、中国出版界为什么一直为取得马尔克斯的正式授权而努力?(3 分)

 ▲

  15、两句划线句表达的意思是否相同?结合材料,如何理解“永生”?(4 分)

 ▲

  三、文言诗文阅读

 三、文言诗文阅读(16 分)

 (一)认真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问题(4 分)

  钟山即事(4 分)

  【宋】

 王安石

  涧水无声绕竹流,竹西花草弄春柔。

  茅檐相对坐终日,一鸟不鸣山更幽。

 16、诗中哪些词语写出了钟山春景的“幽”?(2 分)

 ▲

  17、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2 分)

  ▲

 (二)误认(12 分)

  卓茂①尝出门,有人认其马。茂问之曰:“子亡马几何时矣 ?” 对曰:“月余日矣。”茂有马数年,心知非是,解以与之,而自挽车去。将去,顾而谓曰:“若非公②马,幸③至丞相府归我。”他日,马主别得亡马,乃诣③丞相府归马。

 [ 注 ] ①卓茂:人名。

 ②公:对人的尊称。

 ③幸:希望 18、下面对句子朗读节奏划分正确的一项是( ▲

  )。(2 分)

  A.子亡/马几何时矣。

 B.子亡马/几何时矣。

  C.子亡马几/何时矣。

  D.子亡马几何/时矣。

 19、解释下列句子加点的字 (4 分)

  (1)马主别得 亡.马(

  ▲

  )

 (2)将去,顾而 谓.曰( ▲

  )

  (3)

 他日..,马主别得亡马(

 ▲

 )

 (4)乃 诣.丞相府(

 ▲

 )

 20、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4 分)

  (1)心知非是,解以与之。

  ▲

 (2)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

 ▲

  21、文中表现了卓茂

  ▲

  的品质,表现了“马主”

 ▲

 的品质。(2分)

  四、写作 四、写作(30 分)

  21、在成长的过程中,家庭生活、校园学习、社会交往,都给你带来了一些难忘的体验与感受。回顾曾经的岁月,有些经历定会让你感到骄傲。

 请你以“ 为自己竖起大拇指 ”为题,写一篇不少于 600 字的作文

  人教版 2016 新版七(上)第五六单元考试答题卷

 班级:

  姓名:

  分数:

  卷面书写 3 分。卷面整洁,字迹清楚,得满分;字迹潦草,随意涂改等酌情扣分。

 一、语文知识积累与运用(31 分)

 1、(4 分)

 闪 shuò

  sǒng

  恿

 禁 gù

  滑 jī

 2、(

 )(2 分)

  3、 (

  )(2 分)

 4、(9 分)

 (1)

 《潼关》

 (2)

 《山中问答》 (3)

  《狼》 (4)

  ...

篇三:阿长与山海经阅读感悟150字

阿长与〈山海经〉》

 ①大概是太过于念念不忘了,连阿长也来问《山海经》是怎么一回事。这是我向来没有和她说过的,我知道她并非学者,说了也 无益;但既然来问,也就都对她说了。

 ②过了十多天,或者一个月罢,我还记得,是她告假回家以后的四五天,她穿着新的蓝布衫回来了,一见面,就将一包书递给我,高兴地说道:

 ③“哥儿,有画儿的‘三哼经’,我给你买来了!”

 ④我似乎遇着了一个霹雳,全体都震悚起来;赶紧去接过来,打开纸包,是四本小小的书,略略一翻,人面的兽,九头的蛇,„„果然都在内。

 ⑤这又使我发生新的敬意了,别人不肯做,或不能做的事,她却能够做成功。她确有伟大的神力。谋害隐鼠的怨恨,从此完全消灭了。

  ⑥这四本书,乃是我最初得到,最为心爱的宝书。

  ⑦书的模样,到现在还在眼前。可是从还在眼前的模样来说,却是一部刻印都十分粗拙的本子。纸张很黄;图象也很坏,甚至于几乎全用直线凑合,连动物的眼睛也都是长方形的。但那是我最为心爱的宝书,看起来,确是人面的兽;九头的蛇;一脚的牛;袋子似的帝江;没有头而“以乳为目,以脐为口”,还要“执干戚而舞”的刑天。

 ⑧此后我就更其搜集绘图的书,于是有了石印的《尔雅音图》和《毛诗品物图考》,又有了《点石斋丛画》和《诗画舫》。《山海经》也另买了一部石印的,每卷都有图赞,绿色的画,字是红的,比那木刻的精致得多了。这一部直到前年还在,是缩印的郝懿行疏。木刻的却已经记不清是什么时候失掉了。

 ⑨我的保姆,长妈妈即阿长,辞了这人世,大概也有了三十年了罢。我终于不知道她的姓名,她的经历,仅知道有一个过继的儿子,她大约是青年守寡的孤孀。

 ⑩仁厚黑暗的地母呵,愿在你怀里永安她的魂灵!

 1.结合文意解释文中加粗词语。

 无益:

 2.当阿长问《山海经》是怎么一回事时,“我”是怎样想的?表明了“我”的什么心理?

  3.当阿长说:“哥儿,有画儿的‘三哼经’,我给你买来了”,“我”有什么反应?表现出怎样的心情?

  4.为什么“我似乎遇着了一个霹雳,全体都震悚起来了”?

 5.“她确有伟大的神力”,这“神力”指什么? (为什么说“她确有伟大的神力”?)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6.选文画波浪线的句子的表达方式是________,它表明了作者___

  _____的感情,句中的“这”指代________

  ________。

 7.为什么说“这四本书,乃是我最初得到,最为心爱的宝书”?

 8.这四本书对我有什么影响?(用文中句子回答)

 9.阿长为“我”买《山海经》,说明了什么?

 10.选文部分“我”的心理活动是发展变化的,试写出其变化轨迹。

 11.“我似乎遇着了一个霹雳,全体都震悚起来”一句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何表达效果?

  12.第⑨、⑩段运用叙述和

 的表达方式,表达了“我”对长妈妈

  之情。

 13.阿长来问《山海经》,体现她对“我”的________,而“我”认为“___

 _____”,也就从来没有对阿长说起《山海经》的事,这次也只淡淡地回答,表现了“我”对阿长的___

 _____,这些都为下文___

  _____设下了伏笔和悬念。

 14.选文中用了哪些描写方法?

 15.从课文内容来看,“我”是一个怎样的孩子?阿长是一个怎样的人? (1)“我”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

 (2)阿长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

  《阿长与〈山海经〉》

 ①大概是太过于念念不忘了,连阿长也来问《山海经》是怎么一回事。这是我向来没有和她说过的,我知道她并非学者,说了也 无益;但既然来问,也就都对她说了。

 ②过了十多天,或者一个月罢,我还记得,是她告假回家以后的四五天,她穿着新的蓝布衫回来了,一见面,就将一包书递给我,高兴地说道:

 ③“哥儿,有画儿的‘三哼经’,我给你买来了!”

 ④我似乎遇着了一个霹雳,全体都震悚起来;赶紧去接过来,打开纸包,是四本小小的书,略略一翻,人面的兽,九头的蛇,„„果然都在内。

 ⑤这又使我发生新的敬意了,别人不肯做,或不能做的事,她却能够做成功。她确有伟大的神力。谋害隐鼠的怨恨,从此完全消灭了。

  ⑥这四本书,乃是我最初得到,最为心爱的宝书。

  ⑦书的模样,到现在还在眼前。可是从还在眼前的模样来说,却是一部刻印都十分粗拙的本子。纸张很黄;图象也很坏,甚至于几乎全用直线凑合,连动物的眼睛也都是长方形的。但那是我最为心爱的宝书,看起来,确是人面的兽;九头的蛇;一脚的牛;袋子似的帝江;没有头而“以乳为目,以脐为口”,还要“执干戚而舞”的刑天。

 ⑧此后我就更其搜集绘图的书,于是有了石印的《尔雅音图》和《毛诗品物图考》,又有了《点石斋丛画》和《诗画舫》。《山海经》也另买了一部石印的,每卷都有图赞,绿色的画,字是红的,比那木刻的精致得多了。这一部直到前年还在,是缩印的郝懿行疏。木刻的却已经记不清是什么时候失掉了。

 ⑨我的保姆,长妈妈即阿长,辞了这人世,大概也有了三十年了罢。我终于不知道她的姓名,她的经历,仅知道有一个过继的儿子,她大约是青年守寡的孤孀。

 ⑩仁厚黑暗的地母呵,愿在你怀里永安她的魂灵!

 1.结合文意解释文中加粗词语。

 无益:

 没用。

 2.当阿长问《山海经》是怎么一回事时,“我”是怎样想的?表明了“我”的什么心理?

 “我 我” 知道她并非学者,说了也无益。

 看不起。

 3.当阿长说:“哥儿,有画儿的‘三哼经’,我给你买来了”,“我”有什么反应?表现出怎样的心情?

 我似乎遇着了一个霹雳,全体都震悚起来了。表现出震惊、喜悦、激动之情。

 4.为什么“我似乎遇着了一个霹雳,全体都震悚起来了”? 因为阿长为我买来了我渴慕已久的《山海经》,我被阿长的热忱深深打动。

 5.“她确有伟大的神力”,这“神力”指什么? (为什么说“她确有伟大的神力”?)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别人不肯做,或不能做的事,她却能够做成功。表现了作者对阿长的敬佩与爱戴。

 6.选文画波浪线的句子的表达方式是

  议论

  ,它表明了作者

  对阿长的感激和尊敬

  的感情,句中的“这”指代

  阿长为“我”买《山海经》的事

  。

 7.为什么说“这四本书,乃是我最初得到,最为心爱的宝书”? 这四本书曾经带给了我无穷的趣 味,更主要的是它是谁也想不到的阿长给我买来的,当时给了“我”很大的震动,让“我”产生过感激和“新的敬意”。它凝聚着阿长对我的疼爱、关心和帮助。

 8.这四本书对我有什么影响?(用文中句子回答)

  此后我就更其搜集绘图的书 9.阿长为“我”买《山海经》,说明了什么? 说明阿长对“我”极其疼爱,表明她的善良、朴实。

 10.选文部分“我”的心理活动是发展变化的,试写出其变化轨迹。

  不抱任何希望 —— 惊 讶和震撼 —— 产生新的敬意。

 11.“我似乎遇着了一个霹雳,全体都震悚起来”一句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何表达效果? 比喻。形象地表达了“ 我” 听到这个消息时震惊的情态,强化了“ 出乎意料” 的表达效果。

 12.第⑨、⑩段运用叙述和 抒情

 的表达方式,表达了“我”对长妈妈

  深沉的怀念和感激之情

 之情。

 13.阿长来问《山海经》,体现她对“我”的 关爱 ,而“我”认为“

 她并非学者,说了也无益

 ”,也就从来没有对阿长说起《山海经》的事,这次也只淡淡地回答,表现了“我”对阿长的

 轻视

 ,这些都为下文

 阿长赠书

 设下了伏笔和悬念。

 14.选文中用了哪些描写方法? 外貌 、 动作 、 神态 、 语言 15.从课文内容来看,“我”是一个怎样的孩子?阿长是一个怎样的人? (1)“我”是

  我是一个对新奇的事物有强烈的好奇心 , 爱憎分明的孩子

 。

 (2)阿长是

  阿长是一个真诚 、 热情 、 淳朴 、 善良 , 关心帮助孩子的劳动妇女

 。

篇四:阿长与山海经阅读感悟150字

与山海经阅读题 一、 指出下列各句的表达方式

 1、 她常常对我讲“长毛” .(

 )

 2、 长妈妈生得那么胖, 一定很怕热罢? 晚上的睡相, 怕不见得很好罢? ……(

 )

 3、 她却立刻伸出臂膊, 一把将我按住。(

 )

 4、 仁厚黑暗的地母啊, 愿在你怀里永安她的魂灵!(

 )

 二、 阅读下面的语段, 完成练习

 (一)

 这种敬意, 虽然也逐渐淡薄起来, 但完全消失, 大概是在知道她谋害了我的隐鼠之后。那时就极严重地诘问, 而且当面叫她阿长。

 我想我又不真做小长毛, 不去攻城, 也不放炮,更不怕炮炸, 我惧惮她什么呢!

 

 但当我哀悼隐鼠, 给它复仇的时候, 一面又在渴慕着绘图的《山海经》 了。

 这渴慕是从一个远房的叔祖惹起来的。

 他是一个胖胖的, 和蔼的老人, 爱种一点花木, 如珠兰, 茉莉之类, 还有极其少见的, 据说从北边带回去的马缨花, 他的太太却正相反, 什么也莫名其妙,曾将晒衣服的竹竿搁在珠兰的枝条上, 枝折了, 还要愤愤地咒骂道:“死尸!” 这老人是个寂寞者, 因为无人可谈, 就很爱和孩子们往来, 有时简直称我们为“小友” .在我们聚族而居的宅子里, 只有他书多, 而且特别。

 制艺和试帖诗, 自然也是有的; 但我却只在他的书斋里,看见过陆玑的《毛诗草木鸟兽虫鱼疏》, 还有许多名目很生的书籍。

 我那时最爱看的是《花镜》, 上面有许多图。

 他说给我听, 曾经有过一部绘图的《山海经》, 画着人面的兽, 九头的蛇, 三脚的鸟, 生着翅膀的人, 没有头而以两乳当作眼睛的怪物, ……可惜现在不知道放在哪里了。

 我很愿意看看这样的图画, 但不好意思力逼他去寻找, 他是很疏懒的。

 问别人呢, 谁也不肯真实地回答我。

 压岁钱还有几百文, 买罢, 又没有好机会。

 有书买的大街离我家远得很,我一年中只能在正月间去玩一趟, 那时候, 两家书店都紧紧地关着门。

 玩的时候倒是没有什么的, 但一坐下, 我就记得绘图的《山海经》。

 大概是太过于念念不忘了, 连阿长也来问《山海经》 是怎么一回事。

 这是我向来没有和她说过的, 我知道她并非学者, 说了也无益; 但既然来问, 也就都对她说了。

 过了十多天, 或者一个月里, 我还很记得, 是她告假回家以后的四五天, 她穿着新的蓝布衫回来了, 一见面, 就将一包书递给我, 高兴地说道:

 “哥儿, 有画儿的‘三哼经‘, 我给你买来了!”

 我似乎遇着了一个霹雳, 全体都震悚起来; 赶紧去接过来, 打开纸包, 是四本小小的书,略略一翻, 人面的兽, 九头的蛇, ……果然都在内。

 这又使我发生新的敬意了, 别人不肯做, 或不能做的事, 她却能够做成功。

 她确有伟大的神力。

 谋害隐鼠的怨恨, 从此完全消灭了。

 这四本书, 乃是我最初得到, 最为心爱的宝书。

 书的模样, 到现在还在眼前, 可是从还在眼前的模样来说, 却是一部刻印都十分粗拙的本子。

 纸张很黄; 图像也很坏, 甚至于几乎全用直线凑合, 连动物的眼睛也都是长方形的。但那是我最为心爱的宝书, 看起来, 确是人面的兽; 九头的蛇; 一脚的牛; 袋子似的帝江;没有头而“以乳为目, 以脐为口”, 还要“执干戚而舞” 的刑天。

 此后我就更其搜集绘图的书, 于是有了石印的《尔雅音图》 和《毛诗品物图考》, 又有了《点石斋丛画》 和《诗画舫》。《山海经》 也另买了一部石印的, 每卷都有图赞, 绿色的画,字是红的, 比那木刻的精致得多了。

 这一部直到前年还在, 是缩印的郝懿行疏。

 木刻的却已经记不清是什么时候失掉了。

 我的保姆, 长妈妈即阿长, 辞了这人世, 大概也有了 30 年了罢。

 我终于不知道她的姓名, 她的经历; 仅知道有一个过继的儿子, 她大约是青年守寡的孤孀,

 仁厚黑暗的地母啊, 愿在你怀里永安她的魂灵!

 

 1、 第二段第一句话在结构上起什么作用?

 2、 对叔祖主要采用了描写的方法, 突出了他几个方面的特点。

 略写了他性格, 他爱,爱, 详写了他.

 3、 写叔祖的“疏懒”, 别人都不肯真实地回答“我”, 这同表现阿长有什么关系?

 4、 阿长为什么关心《山海经》 ? 这突出了她的什么特点?

 5、 对阿长的描写采用了欲先的手法。

 (二)

 但当我哀悼隐鼠, 给它复仇的时候, 一面又在渴慕着绘图的《山海经》 了。

 这渴慕是从一个远房的叔祖惹起来的。

 他是一个胖胖的, 和蔼的老人, 爱种一点花木, 如珠兰、 茉莉之类, 还有极其少见的, 据说从北边带回去的马缨花。

 他的太太却正相反, 什么也莫名其妙,曾将晒衣服的竹竿搁在珠兰的枝条上, 枝折了, 还要愤愤地咒骂道:“死尸!” 这老人是个寂寞者, 因为无人可谈, 就很爱和孩子们往来, 有时简直称我们为“小友” .在我们聚族而居的宅子里, 只有他书多, 而且特别。

 制艺和试帖诗, 自然也是有的; 但我却只在他的书斋里,

 看见过陆玑的《毛诗草木鸟兽虫鱼疏》, 还有许多名目很生的书籍。

 我那时最爱看的是《花镜》, 上面有许多图。

 他说给我听, 曾经有过一部绘图的《山海经》, 画着人面的兽, 九头的蛇, 三脚的鸟, 生着翅膀的人, 没有头而以两乳当作眼睛的怪物, ……可惜现在不知道放在那里了。

 我很愿意看看这样的图画, 但不好意思力逼他去寻找, 他是很疏懒的。

 问别人呢, 谁也不肯真实地回答我。

 压岁钱还有几百文, 买罢, 又没有好机会。

 有书买的大街离我家远得很,我一年中只能在正月间去玩一趟, 那时候, 两家书店都紧紧地关着门。

 玩的时候倒是没有什么的, 但一坐下, 我就记得绘图的《山海经》。

 大概是太过于念念不忘了, 连阿长也来问《山海经》 是怎么一回事。

 这是我向来没有和她说过的, 我知道她并非学者, 说了也无益; 但既然来问, 也就都对她说了。

 过了十多天, 或者一个月罢, 我还记得, 是她告假回家以后的四五天, 她穿着新的蓝布衫回来了, 一见面, 就将一包书递给我, 高兴地说道:

 “哥儿, 有画儿的’ 三哼经‘, 我给你买来了!”

 我似乎遇着了一个霹雳, 全体都震悚起来; 赶紧去接过来, 打开纸包, 是四本小小的书,略略一翻, 人面的兽, 九头的蛇, ……果然都在内。

 又使我发生新的敬意了, 别人不肯做, 或不能做的事, 她却能够做成功。

 她确有伟大的神力。

 谋害隐鼠的怨恨, 从此完全消灭了。

 这四本书, 乃是我最初得到, 最为心爱的宝书。

 1、 写叔祖的“疏懒”, 别人都不肯真实地回答“我”, 这同表现阿长有什么关系? 请联系后文简要加以说明。

 答:

 2、 阿长为什么关心《山海经》 ? 这突出了她的什么特点?

 答:

 3、 阿长买到《山海经》 后表现得怎么样? 把原句摘录出来, 写在下面横线上。

 答:

 4、“我” 听说阿长买到《山海经》 后表现得怎么样? (把原句摘录出来, 写在下面横线上)

 为什么会这样? (联系前面的文字略加分析)

 答:

 【参考答案】

 一、 指出下列各句的表达方式

 1、 记叙

 2、 描写

 3、 描写

 4、 抒情

 二、 阅读下面的语段, 完成练习

 (一)

 1、 结构上起到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

 2、 行动和蔼养花孩子藏书很多

 3、 从侧面衬托阿长。

 因为后文写道“连阿长也来问《山海经》 是怎么一回事”, 后来竟然买到作者渴望已久的这套书。

 这同叔祖和其他人的漠不关心形成鲜明对比。

 4、 因为她发现作者非常喜爱这套书, 而作者又是她最疼爱、 最关心的孩子。

 反映了她的善良。

 5、 扬抑

 (二)

 1、 从侧面衬托阿长。

 因为后文写道“连阿长也来问《山海经》 是怎么一回事”, 后来竟然买到作者渴望已久的这套书。

 这同叔祖和其他人的漠不关心形成鲜明对比。

 2、 因为她发现作者非常喜爱这套书, 而作者又是她最疼爱、 最关心的孩子。

 反映了她的善良。

 3、 一见面, 就将一包书递给我, 高兴地说道:“哥儿, 有画儿的’ 三哼经‘, 我给你买来了!”

 4、“我似乎遇着了一个霹雳, 全体都震惊起来; 赶紧去接过来, 打开纸包, 是四本小小的书, 略略一翻” .因为他对《山海经》 盼望已久, 阿长能买来, 是万万没有想到的, 他原以为阿长没有学问, 问也无济于事; 对眼前发生的事情感到意外, 但又是出乎意料的惊喜所以会有这样的表现。

篇五:阿长与山海经阅读感悟150字

8  读 写?融 通 阅 读 探 珠 栏 目 编 辑 杨 冰 梅d u x i e 5 2 279 @ 1 6 3 . c o m  群 文 阅 读 使教 读 课 文“増 值”  —走 进 《 阿 长 与 〈 山 海 经 〉 》  孙 修 林 ( 泗 洪 县 教 师 发 展 中 心 , 江 苏宿 迁 22 3 9 0 0 ) 摘要:

 在 教 读 课 文 教 学 中 , 聚 焦 单 元 目 标 , 聚 焦 文 本 的 核 心 教 学 价值 和 学 生 的 思 维 发 展 , 精 选 议 题 开  展 群 文 阅 读 , 从“这一 篇” 走向一 个 单 元、一 类 文 章 或 一 位 作 家, 不 仅 可 以 较 好 地 实 现 教 读 课 文“教”的 价值 , 还 可 以 在 群 文 阅 读 过 程 中 促 进 学 生 阅 读 能 力 和 语 文 素 养 的 提 升 。 关 键 词:

 群 文 阅 读 ; 教 读 课 文 ; 路 径 中 图 分 类 号:

 G 6 3 3. 33  文 献 标 识 码:

 A  文 章 编 号 :1 0 0 2-2 1 55( 2 0 21  )

 0 2-0 0 2 8- 0 3 群 文 阅 读 是 根 据 议 题 ( 焦 点 )

 选 择一 组 具有 关 联 性 、 序 列 性 、 多 元 性 、 比 较 性 的 文 本 , 师 生 开展 的 阅 读 感 知 、 理 解、 整 合 、 评 鉴 、 表 达 等 活 动 。[ 1]群 文 阅 读 强 调  在 议 题 的 统摄 下, 由 单 文 本 走 向 多 文 本 , 构 成 点 面 结 合 的 立 体 阅  读 空 间 。

 温 儒 敏 先 生 主张 加 大 课 外 阅 读 , 建 议 教 师 采 取“1  + X”的  《 闺 怨 》 和 苏 轼 《 江 城 子?乙 卯 正  月 二 十 日 夜 记 梦 》 , 引 导 学 生 进 行  迁 移 探 究, 深 入 探 讨 赵 师 秀“闲  敲”这一 细 节 背 后 的 心 理 活 动, 品 悟 闺 中 少 妇 在“翠 楼” “杨 柳”等  意 象 中 寄托 的 情 感 , 想 象 苏 轼“夜  来 幽 梦”的 凄 凉 情 愫 。

 学 生 在本 节 课 上 通 过 群 文 阅 读 , 紧 扣诗 歌 语 言 , 着 眼 技 法 探 究, 温 故 知 新,  举一 反 三, 有效 地 学 习 了 古 诗 词 中 常 见 的 心 理 描 写 的 方 法 , 并 巧 妙 化 用 到 自 己 的 写 作 实 践 之 中 。

  古 诗 词 群 文 阅 读 中 思 维 能 力 的 训 练 和 提 升 还 体 现 在 对 地 域 资 源 的 开 发 上 。

 我 们 学校 地 处 泰 州  里 下 河地 区, 附 近 既 有 美 丽 的 国 家5 A 级自 然 景 区— — 湊湖 湿 地  公 园 , 又 有 人 文 色 彩 浓 郁 的 梅 兰 阅 读 教 学 方 法 , 也 就 是 围 绕教 材  单 元 中“教 读 课 文”或“自 读 课 文” 选 取 若 干 篇 与 之 或同一 主 题,  或 同一 作 家, 或 同一 体 裁, 或 整 部  作 品 组 合 实 施 群 文 阅 读 。

  《 阿 长 与 〈 山 海 经 〉 》 为 文质 兼 美 的 经 典作 品, 它 在 主 题 表 达 、  语 言 形 式 等 方 面 都 具有 极 大 的 涵 泳 和 品 鉴 价 值 。

 在 教 学 时 , 教 者  芳 公 园 , 校 园 隔 壁 就 是 风 景优 美  的 苏 中 万 竹 园… … 我 们 充 分 利 用 这 些 地 域 资 源 开 展 古 诗 词 群 文 阅  读:

 每 到 春 光烂 漫 的 大 好 时节 , 就 带 领学 生 走 进 溱 湖 湿地 公 园 开展  “ 春 光无 限美”古 诗 词 竞 赛 活 动 ,  带 领 学 生 走进 苏 中 万 竹 园 开 展  “ 竹 韵 诗 意 ”飞 花 令 ; 利 用 节 假 日 ,  带 领学 生 走 进 梅 兰 芳 公 园 开 展  “ ‘梅’ ‘艺’双 馨”古 诗 询 吟 诵 和 创  作 活 动 。

 这 些 活 动 唤 起 了 学 生 对 古 诗 词 中“梅” “兰”‘ ‘竹” “菊”等  意 象 的 美 好 记 忆, 使 学 生 形 成 聚 焦  式 思 维 , 拥 有 新 的 体 验 与 感 悟 , 并  能 够 生 发 个 性 化 的 表 达 。 以 群 文 阅 读 为 抓 手, 丰 富 古  诗 词 阅 读 教 学 的 维 度 , 引 导 学 生 在 阅 读 中 学 会 整 合 、 学 会 勾 连 , 紧 可 以 从 不 同 角 度 精 选 议 题, 开 展 群 文 阅 读 活 动 , 实 现 教 读 课 文教 学 价 值 的 有 效“增 值”。

  一、 聚 焦 单 元 目 标 , 由一 篇 走 向一 个 单 元 统 编 教 材 单 元 学 习 采 取 语 文 要 素与 人 文 主 题 相 配 合 的“双 线  组 元” 形式 , 这 既 有利 于 发 挥 语 文 学 科 的 育 人 功 能 , 又 有 利 于 语 文  扣 群 文 阅 读 中 的“共 振 点”, 进 行  比 较、 归 类 、 迁 移 、 运 用, 改 变 了 古 诗 词 单 篇 教 学 枯 燥 乏 味 的 局 面 , 迎 来 了 古 诗 词群文 阅 读 教 学 的 满 园 春 色 。

  参 考 文 献:

  [1] 李 之 仪.李 之 仪 文 集 笺  注 [ M].北 京:

 中 国 水 利 水 电 出 版 社 , 2 0 1 9.  [ 2 ] 叶 嘉 莹. 小 词大 雅  叶 嘉 莹 说 词 的 修 养 与 境 界[ M ].  北 京:

 北 京 大 学 出 版社, 20 1 9.  〔 本 文 系 江 苏 省 教 研 室 第 十  二 期 重 点 课 题“基 于 语 用 理 念 的 初 中 古 诗 专 题 阅 读 教 学 研 究”  ( 课 题 编 号 :

 2 0 1 7 J K 1 2 - Z B 3 5 )

 研 究 成 果 。〕  ( 编 辑:

 常 白 如)

  中 学 语 文 教 学 参 考?初 中 2 0 2 1. 2 

 读 写?融 通 d u x i e 5 2 27 9 @1 6 3. c o m栏 目 编 辑 杨 冰 梅阅 读 探 珠 2 9  知 识 的 学 习 、 阅 读 策 略 的 习 得 和  能 力 的 培 养 。

 从一 定 程 度 上 说,  每 个 单 元 的 主 题 都 可 以 转 化 为 单 元 的 总 体 教 学 目 标, 单 元 的 总 体  教 学 目 标 又 可 以 分 解 为 若 干 个 小  目 标 落 实 在 每 课 的 教学 中 。

 教 师 在 教 学 中 可 以 单 元 教 学 的 某个 目 标为 议 题 , 整 合 单 元 阅 读 资 源 , 开 展 群 文 阅 读 , 引 导 学 生 在 深 人 的  探 究 中 达 成单 元 目 标 。 统 编 教 材 七 年 级 下 册 第 三 单  元 的 单 元 主 题 词 为“ 凡 人 小 事 ”,  人文 主 题 是“小 人 物, 大 智 慧”,  单 元 训 练 要 点 为 传 神 的 细 节 描 写 。

 上 述 两 个要 点 转 化 为 单 元 的  总 体 教 学 目 标 之一 就 是“加 强 文 本 细 读 , 关 注 细 节 描 写 及 前 后 内 容 的 内 在 联 系, 揣摩 人 物 心 理 , 把 握 人 物 形 象 特 点 , 体 会 平 凡 人 物 身 上 闪 光 的 品 格”( 教 师 教 学 用  书 语 )

 。

 为 更 好 地 突 破 此 目 标 , 可  以 在 教 学 中 运 用整 合 思 维 , 在 单 篇 教 学 的 基 础 上 开 发 阅 读 群 , 开 展 群 文 阅 读 。

  组 合 文 章 :

 《 阿 长 与 〈 山 海 经 〉 》 《 老 王 》 教学 议题 :

 小 人 物, 真 性 情  教 学 设 计:

 第一 环 节, 评 述 人 物 之 小 。

 明 确 小 人 物 的“小”主  要 有 两 个 方 面 的 含 义:一 是 身 份 地 位之 微 和 生 活 状 态 的 艰 难,二  是 他 们 还 有 很 多 不 足 之 处 。

 评 述 阿 长 身 份 的 卑 微 和 形 象 的 不 足,  评 述 老 王 生 活 的 孤 苦 寒 微 , 感 受 小 人 物 的“小”。

 第 二 环 节 , 聚 焦 细 节 之 妙 。

 聚 焦 两 篇 文 章 中 精 彩 的 细 节 描 写 :

 《 阿 长 与〈 山 海 经 〉 》  聚 焦 阿 长 为“我”买 《 山 海 经 》 的 部 分 , 在 感 受 词 语 的 运 用 特 色 ( 大 词 小 用)

 中 感 悟 作 者 的 感 激 怀 念 之 情; 《 老 王 》 重 点 品 读 老 王 送 鸡  蛋 和 香 油 片 段, 在 对 细 节 的 品 味 中 感 受 作 者 的 愧 疚 之 情 。

 第 三 环 节, 品 析 性 情 之 真 。

 承 接 上一环  节 , 运 用 联 系 前 文 和 横 向 比 较 的 方 法, 感 受 阿 长 的 真 率、 真 爱 和 老  王 的 真 情 、 真 善 。第 四 环 节 , 抒 写 凡 人 之 真 。

 观 察 身 边 的 某一 个 或 一 类 人, 聚 焦 细 节 , 分 解 放 大 , 表  现 人 物 真 性 情 。

  教 学 立 意 :

 本 教 学 设 计 紧 扣 通 过 细 节 描 写 体会 人 物 形 象 的 单  元 教 学 目 标, 组 合 两 篇 教 读 课 文 ,  围 绕“小 人 物, 真 性 情”的 教 学 议 题,运 用 求 同 法 评 述 人 物 的 “小”, 抓住 文 章 的 细 节 描 写 感 受 作 者 的 感 情 并 体 会 人 物 的 真 性 情 。

 在 看 似 重 合 的 比 较 中 把握 人 物 描 写 和 人 物 形 象 的 差 别 之 处 ,  作 者 体 会 语 言 的 精 妙, 实 现 单 元 教 学 目 标 。 二、 聚 焦 核 心 价 值 , 由一 篇 走 向一 类 文 章 华 东师范 大 学 的 郑 桂 华 老 师  曾 强 调 , 如 果一 篇文 章 存 在 多 重  教学 价 值, 教 师 的 教 学 设 计 要 根 据 文 本 的 价值 点, 发 掘 出 具 有 语 文 特 性 、 代 表 性、 统摄 性 和 易 于 上 升 为“类 概 念”的 语 文 核 心 教学 价 值 。 《 阿 长 与 〈 山 海 经 〉 》 以 作 者  儿 时 对 阿长 的 感情 变 化 为 线 索 ,  运 用 欲扬 先 抑 的 手 法 , 塑 造 了 阿  长 既 迷 信 、 粗俗 可 笑,又 淳 朴 善 良 、 仁 厚 慈 爱 的 丰富 形 象, 同 时 抒 发 了 对 阿 长 同 情 、 愧疚 又 感 激 的 复杂情 感 。

 文 本 的 复 杂 性 决 定 了 教 学 落 点 的 多 元 性 , 可 以 从 人 物  形 象 的 分 析 、 作 者 情 感 的 把 握 和  艺 术 手 法 的 分 析 等 多 个 角 度 设 计 教 学 。

 但 是, 《 阿 长 与 〈 山 海 经 〉 》  的 双 重 叙 述 视 角 这一 教 学 点 有 利 于 帮 助 学 生 理 解 作 者 的 感 激 、 怀 念 之 情 , 体 会 欲 扬 先 抑 写 法 的 妙 处, 适 合 作 为 本 课 的 核 心 教 学 价  值 点 。

 笔 者 在 《 阿 长 与 〈 山 海 经 〉 》 教学 中, 把 理 解 回 忆性 散 文 双 重 叙 述 视 角 作 为 核 心 教 学 点,  选 择 同 质 文 章 组 合 成 群 文, 开 展 群文 教 学 活 动, 促 进 学 生 对 于一  类 文 章 的 理 解, 实 现 教 学 价 值 的 深 度 开 掘 。

  组 合 文 章 :《 阿 长 与 〈 山 海 经 〉 》 《 秋 天 的 怀 念 》 教 学 议 题:

 向 文 本 更 深 处 漫  溯— —《 阿 长 与〈山 海 经 〉》 和 《 秋 天 的 怀 念 》 双 重 叙 述 视 角 品 析 教 学 设 计 :

 第一 环 节, 回 顾 经 典 。

 引 导 学 生 回 顾《 秋 天 的怀  念 》 《 从 百 草 园 到 三 味 书 屋 》 《 走  一步 , 再 走一步 》 的 主 要 内 容 , 明 确 回 忆 性 散 文 一 般 有 两 种 叙 事 视  角,一种 是 以 过 去 的 视 角 叙 事 抒  情,一 种 是以 现 时 写 作 的 视 角 叙  事 抒 情 , 而 且 在 回 忆 性 散 文 中 两 种 视 角 往 往 是 交 织 穿 插 的 。

 第二  环 节,“回”到 过 去 。1 ? 阅 读 《 阿 长 与 〈 山 海 经 〉 》, 概 述 阿 长 往 事,  探 究 感 情 变 化 之 因 。2 ?总 结 “我”儿 时 对 阿 长 的 感 情 变 化, 概 述 阿 长 的 形 象 特 征 。3 . 阅 读 《 秋  天 的 怀 念 》, 概 述 作 者 回 忆 母 亲 要 带“我”看 花 的 往 事, 体 会 细 节 描 写 中 蕴 含 的 感 人 力 量 。

 第三 环 节 ,“ 过 去 ”与“现 时”的 融 合 。1 .  阅 读 两 篇 文 章 , 找 寻 写 作 时 带 有  “我”的 感 受 的 段 落 或 句 子 。2 . 品 读 《 阿 长 与〈 山 海 经 〉 》 中 结 尾  两 段 , 体 会 鲁 迅 对 阿 长 的 热 爱 、 感  恩 和 怀 念 之 情 。3 . 品 读《 秋 天 的 怀 念 》 中 第 2、 4 、 5 、 6 、 7 段 中“我”  写 作 时 的 反 思 , 抓 住 关 键 词 句 , 体 会“我”的 愧 疚 、 自 责 和 怀 念 之  情 。4 . 两 篇 文 章 同 为 两 种 叙 述 视  角 的 结 合, 但 是 融 合 的 方 式 略 有  不 同,结 合内 容 进 行 对 比 分 析:

  《 阿 长 与 〈 山 海 经 〉 》 写 作 时 的 视 角 集 中 在 文 章 首 尾, 叙 述 与 抒 情 结 合,自 然 融 合 ; 《 秋 天 的 怀 念 》 中 学 语 文 教学 参 考?初 中2 0 2 1 . 2 

 3 0  读 写?融 通  阅 读 探 珠栏 目 编 辑 杨 冰 梅 d ux i e 5 22 7 9 @  1 6 3 .  co m  写 作 时 的 视 角 穿 插 在 行 文 中 , 把  “我”的 病 情 与 母 亲 的 病 情,“我”  的 态 度 与 母 亲 的 言 行 等 进 行 比 较, 在 比 较 中 抒 发 情 感 。

 第四 环 节 , 拓 展 阅 读 。

 课 外 阅 读 魏 我 的 《 我 的 老 师 》, 学 习 借 助 夹 叙 夹 议  结 合 的 手 法 融 合 两 种 叙 述 视 角 的 方 法 。 教 学 立 意:

 本 设 计 把 《 阿 长 与  〈 山 海 经 〉 》一 文中 的 双 重 叙 述 视 角 作 为 教 学 的 议 题, 组 合 《 秋 天 的  怀 念 》, 通 过 回 顾 经 典 了 解 回 忆 性 散 文 的 双 重 叙 迷 视 角, 再 从 过 去 ...

推荐访问:阿长与山海经阅读感悟150字 山海经 感悟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