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功》优秀的教学设计1 一、教材分析: 初中学生在学习电学基本知识的基础上,让学生初步了解在日常生活中是如何运用电学的,它包括:电功、电功率、焦耳定律、生活用电常识等。《电功》让学生初步了解生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电功》教学设计3篇【通用文档】,供大家参考。
《电功》优秀的教学设计1
一、教材分析:
初中学生在学习电学基本知识的基础上,让学生初步了解在日常生活中是如何运用电学的,它包括:电功、电功率、焦耳定律、生活用电常识等。《电功》让学生初步了解生活中电流是能够做功的,电流做功实质上就是电流通过用电器将电能转化成其他形式能的过程。通过列举一些具体的例子来说明有多少电能转化成其他形式的能或者说消耗了多少电能,就说电流做了多少功。本节重点通过探究电流做功的大小跟什么因素有关,从而让学生知道电流所做的功就是消耗电能的多少等于电压、电流、通电时间的乘积。
二、教学目标
1. 知识目标:(1)知道电流可以做功、电流做功的形式及其实质。
(2)理解电功的计算公式:W=UIt
(3)知道电功的单位:焦耳
2. 能力目标:(1)培养学生运用学过的知识解决简单的电功问题的能力。
(2)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能力和分析概括能力。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电功的概念、计算公式及应用。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采用控制变量法研究电功与电压、电流和通电时间的关系
四、教学过程
1、电流可以做功
复习: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是什么?(学生回答)
出示图片:漂流图
引入新课 :水流可以做功,电流可以做功吗?
演示实验:
问:
①电动机为什么能把砝码提起来?
②这个实验表明什么?
(学生回答)
小结:电流可以做功,电流所做的功叫做电功。用“W”表示。
问:①砝码上升过程中,能量是如何变化的?
②砝码所增加的机械能从哪里来?
(学生回答)
小结:电流通过电动机做功的过程中,电动机消耗电能,把电能转化为砝码的机械能。 问:电流做功还有哪些形式呢?
出示图片:电风扇 、电灯、电饭锅、蓄电池充电
(学生回答)
解释:
电流通过电扇,扇叶转动是电能转化为机械能
电流通过电饭锅发热是电能转化为内能
通过电灯发热发亮是电能转化为内能和光能
电流通过蓄电池是电能转化为化学能
引出电流做功的实质:电能转化为其他形式的能。电流做了多少功,就有多少电能转化为其他形式的能。
那么电流做功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呢?
2、决定电功大小的因素
出示示教板,讲述:实验中,我们通过小灯泡的亮暗来确定电功的大小,小灯泡越亮,说明电流在相同时间里做的功就越多。
启发:小灯泡发光时,灯泡中必须有什么流过?灯泡的两端存在什么?
请同学们猜想一下,电功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呢?
学生猜想,(会提到电流和电压)
引导,那我们该如何去研究呢?
点拨:研究这类问题,我们经常使用的是控制变量法。先使其中某一个因素(如电压)发生变化,而其余的因素保持不变或者相等,找出电功和这个因素(如电压)的变化关系。然后,再使另一个因素发生变化,而其余的因素也保持相等或者不变,找出电功和另外这个因素的变化关系。
出示串联电路教板(两个小灯泡,电阻不一样)
问:两个小灯泡是如何连接的?
当开关闭合后,通过两个小灯泡的电流又是怎么样的呢?
(学生回答)
问:据此,那我们可以研究电功和哪个因素之间的关系呢?
(学生回答)
实验:在两个灯泡的两端各并联一个电压表,(可以边接边讲述有关操作)
学生观察电压表的读数和灯泡的亮暗
设问:哪个灯泡亮?哪个电压表读数大?电流通过哪个灯泡做的功多?两个灯的通电时间如何?那么,电功和电压有什么关系呢?
引导学生回答:在通电时间和电流相同的情况下,电压越大,电流所做的功也就越多。 问:那如何研究电功和电流的关系呢?
启发:两个灯泡采用什么样的连接方式?研究电功和电流的关系,应在什么条件下进行? (学生讨论,设计实验方案)
根据学生的设计,叫某个同学到示教板上连接好电路,闭合开关。
学生观察电流表的读书和灯泡的亮暗
设问:哪个灯泡亮?哪个电流表的读数大?电流通过哪个灯泡做的功多?两个灯的通电时间如何?那么,电功和电流有什么关系?
学生归纳:在通电时间和电压相同的情况下,电流越大,电流所做的功越多。
问:如果在前两次实验中,通电时间越长呢?那电灯消耗的电能又会怎样?
(学生回答)
问:电功除了和电流和电压有关外,还跟什么因素有关呢?
(学生回答)
归纳:根据进一步的实验证明:电流在某段电路上所做的功跟电压、电流和通电时间成正比。
3、电功的计算
引导学生根据上面得出的结论写出电功的计算公式
(学生回答):W=UIt
问:U、I、t的单位各是什么?
(学生回答)
讲述:那电功的单位是什么呢?我们学过机械功的单位是焦耳,电功的单位也是焦耳,焦耳也是国际单位制中能量的单位。则 1焦耳=1伏·安·秒。那么,1焦耳有多大呢? 在生活中通过手电筒的电流,每秒钟做的功大约是1焦耳;通过普通电灯泡的电流,每秒钟做的功一般是几十焦耳;通过洗衣机中电动机的电流每秒钟做功是200焦耳左右。
举例:我们教室里的灯两端的电压是220伏,通过的电流是0.18安,那么通电10分钟,电流做了多少功?
(学生计算)
4、学生小结:通过这堂课学到了什么?
《电功》优秀的教学设计2
教材分析:
本节课学习的内容是家庭电路的基本组成。家庭电路与生活实际联系十分紧密,应把培养学生应用物理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作为重点教授给学生,同时也由于现在施工日益注重美观,所以家庭电路中的许多线路都埋在墙内,讲解起来可观察性差,应努力让学生将理论与实际结合起来。
一、素质教育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1、理解家庭电路的组成,懂得相线(火线)和零线的概念。
2、理解保险丝的作用。
3、了解插座及家用电器接地的作用。
4、了解测电笔的构造及使用方法。
(二)能力训练点
通过实验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及运用学过的电学基础知识分析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德育渗透点
激发兴趣,对学生进行尊重科学,遵守操作规程的教育。
(四)美育渗透点
陶冶学生的情操,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1、家庭电路的连接方式。
2、火线、零线、地面之间的电压。
3、电能表的最大功率。
难点:1、保险丝的作用。
2、电器金属外壳接地的作用。
3、测电笔的使用方法。
三、教学方法及学习方法
教学方法:
1、 本节课的内容是一些与生活密切联系的有趣、有用的知识,对于基础知识采用谈话的方式让学生从课本上找到、说出即可。
2、 对于各种仪表、仪器的使用采用当堂演示和让学生实际操作的方式教学。
3、 课件虽然不能代替实验但是可以给教学和实验带来很好的辅助作用,提高学生的听课兴趣和教学效率,所以用课件演示各种现象也是本节课的重要教学手段。
学习方法:
1、 自学课本,找到说出掌握家庭电路和各种家用电器仪表的基础知识。
2、 联系实际,增强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应用。
3、 观察演示,观看课件播放,提高学习兴趣,抓住细节和要点,从中得出规律性的结论。
4、动手操作,掌握相关仪表仪器的作用和安装方法。
四、教具学具准备
教具:家庭电路示教板一块,电能表,闸刀开关,三孔插头插座各一个,测电笔二只,
保险丝,铜丝,铁丝,火柴,多媒体课件
学具:测电笔若干组,学生自带的灯座,保险盒等。
教学构想:
由于本节课内容零碎,知识点繁多,又与日常生活联系密切,为了很好地完成教学任务,我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进行教学的:
1、 对于较简单的知识点,采用谈话的方式,教师提出问题,学生思考讨论或从课本上找到答案说出即可,这样就节约了时间,便于学生掌握更多的东西。
2、 对于重点和难点,我利用课件里的文字、图片、音频、视频材料,通过学生的思考、讨论、查阅资料,在师生、生生的交流中进行突破。
3、 在淡化基础、简单知识的同时,强化对疑难问题的探究。
4、 教师少讲,给学生更多的思考时间;学生多思考、多动手、多回答,提高学生的素质。
《电功》优秀的教学设计3
【教学目标】
1、理解电流做功的过程就是消耗电能转化为其他形式的能量的过程。
2、了解电功的概念,并会应用公式进行简单的计算。
3、认识电能表,并会由电能表计算一段时间内用电器消耗的电能。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认识电能表和电能的计量
教学难点:对电功的理解及计算电路中电流做的功
【教学方法】
实验分析法、分组讨论法
【教学准备】
电池组、开关、电动机、细线、导线若干、不同大小的重物2个、感应式电能表4个
【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天气越来越冷,家里可以开空调取暖。空调是一种特别耗电的用电器。 提出问题1:我们生活中电能来源于哪里?引出电能
一、电能
逐一展示各种发电厂和电池的图片,带领学生回答问题,总结:电能来源于电源。 提出问题2:从能量转化的角度,电源的作用是什么?
请学生集体回答各发电厂和电池产生电能时能量转化的过程。 总结:电源是将其他形式的能转化为电能的装置。
提出问题3:从能量转化的角度,用电器的作用是什么?
展示四种用电器,带领学生集体分析各用电器消耗电能时能量转化的过程 总结:用电器是将电能转化为其他形式的能的装置。
根据学生情况,可通过“物体对外做功,内能转化为机械能”来类比。 引导学生继续总结:用电器消耗电能的过程就是电流做功的过程。提出问题:什么是电功?
二、电功
引导学生阅读课本90页第一段,教师板书:
1.用电器消耗电能的过程就是电流做功的过程。电流做功的多少叫做电功。 分析电能与电功的关系:
电流做功500J?有500J电能转化为其他形式的能量,而电能减少500J 提出问题:电功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引导学生阅读课本90页第二段。演示实验:电动机提升重物
(1)介绍实验电路,并说明电流通过电动机做功提升重物,将电能转化为机械能的装置。
(2)连接1节干电池,闭合开关,观察现象。
提出问题:这个过程中,电流做功将电能转化为什么能量? 总结:电流做功的大小就等于重物克服重力做功。(3)保持电压、电流不变(连接1节干电池),改变电流做功的时间,比较两次重物被缓慢提起的高度。
让学生比较前后两次实验中哪些因素保持不变,改变了哪些因素。引导学生总结:电流做功时间越长,电功越大。
提问:电功还和哪些因素?
(4)保持电流做功时间不变,改变电源电压(连接1节或2节干电池)。比较两次电流做功的大小。
分析:为使在不同电压下,保持电流做功时间不变,我们调整重物的质量,使两次试验重物均缓慢上升,从最低点到最高点所用时间不变。
引导学生集体表达:调整重物质量后,重物质量越大,提升重物过程中电流做功越多。 总结:电压、电流越大,电功越大。
科学家通过更精确的大量实验发现:电功W等于这段电路两端的电压U、电路中的电流I和通电时间t的乘积。
表达式:W=UIt
强调单位统一,即1J=1V·1A·1s
学生完成导学案上的例1,教师巡视,并引导学生正确规范解题。 课件展示规范解题步骤,强调单位换算。
提出疑问:生活中用焦耳作为家庭电路消耗电能的单位不方便。 引出度(千瓦时)。
三、电能的计量
板书:1度=1kW·h=1×103W×3600s=3.6×106J 将例1的计算结果转化为以千瓦时为单位。我们家里的用电器不止一盏电灯,一个月通电的时间也远不止1小时,我们也就没办法通过计算得出我家里11月份消耗了多少电能,那我们如何得知每月消耗电能的多少呢?
引出电能表。
板书2.电能表:用来测量电路消耗电能的仪表。 分小组观察电能表,并讨论分析电能表上重要参数的物理意义,并要求完成导学案上的相关内容。
教师巡视,并参与学生讨论。
通过实物投影仪展示学生的讨论结果,并做准确评价。 强调额定最大电流是电能表允许通过的最大电流。对于600revs/kW·h,提问:转盘转动1圈,表示电路中用电器消耗多少电能?
播放视频,观察40W灯泡和1000W电热水壶分别单独工作时电能表转盘的转动情况。 学生完成导学案上的例2。
通过实物投影仪展示部分同学的计算过程,强调“1200r/kW·h”是一个整体,不能拆开。 课件展示例3,通过电能表读数计算11月份消耗的电能。请学生读数,提示:最后一位数在方框内,有什么特别之处? 说明:电能表最后一位为十分位。 课件展示电子式电能表。 思考:3200imp/kW·h带什么含义?课件展示图片,教师讲述:消耗1kW·h的电能不仅仅可以是脉冲等闪3200次,更可以采掘原煤约100kg,电炉炼钢约1.6kg,电车行驶约850m。同时我们需要注意的是,发1度电要消耗0.35kg标准煤,排放0.872kg二氧化碳及污染性气体,可见1度电来自不易。而被我们随意浪费掉的1度电,还可以灌溉农田330*方米,让洗衣机工作2.7小时,还可以让电脑工作5小时。所以,请珍惜每一度电,节约能源。课堂小结
教师总结本节课学习的内容。
《电功》优秀的教学设计3篇扩展阅读
《电功》优秀的教学设计3篇(扩展1)
——《电功》教学设计5篇
《电功》教学设计1
一、教材分析:
初中学生在学习电学基本知识的基础上,让学生初步了解在日常生活中是如何运用电学的,它包括:电功、电功率、焦耳定律、生活用电常识等。《电功》让学生初步了解生活中电流是能够做功的,电流做功实质上就是电流通过用电器将电能转化成其他形式能的过程。通过列举一些具体的例子来说明有多少电能转化成其他形式的能或者说消耗了多少电能,就说电流做了多少功。本节重点通过探究电流做功的大小跟什么因素有关,从而让学生知道电流所做的功就是消耗电能的多少等于电压、电流、通电时间的乘积。
二、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知道电流可以做功、电流做功的形式及其实质。
(2)理解电功的计算公式:W=UIt
(3)知道电功的单位:焦耳
2、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运用学过的知识解决简单的电功问题的能力。
(2)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能力和分析概括能力。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电功的概念、计算公式及应用。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采用控制变量法研究电功与电压、电流和通电时间的关系
四、教学过程
1、电流可以做功
复习: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是什么?(学生回答)
出示图片:漂流图
引入新课 :水流可以做功,电流可以做功吗?
演示实验:
问:
①电动机为什么能把砝码提起来?
②这个实验表明什么?
(学生回答)
小结:电流可以做功,电流所做的功叫做电功。用“W”表示。
问:
①砝码上升过程中,能量是如何变化的?
②砝码所增加的机械能从哪里来?
(学生回答)
小结:电流通过电动机做功的过程中,电动机消耗电能,把电能转化为砝码的机械能。 问:电流做功还有哪些形式呢?
出示图片:电风扇 、电灯、电饭锅、蓄电池充电
(学生回答)
解释:
电流通过电扇,扇叶转动是电能转化为机械能
电流通过电饭锅发热是电能转化为内能
通过电灯发热发亮是电能转化为内能和光能
电流通过蓄电池是电能转化为化学能
引出电流做功的实质:电能转化为其他形式的能。电流做了多少功,就有多少电能转化为其他形式的能。
那么电流做功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呢?
2、决定电功大小的因素
出示示教板,讲述:实验中,我们通过小灯泡的亮暗来确定电功的大小,小灯泡越亮,说明电流在相同时间里做的功就越多。
启发:小灯泡发光时,灯泡中必须有什么流过?灯泡的两端存在什么?
请同学们猜想一下,电功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呢?
学生猜想,(会提到电流和电压)
引导,那我们该如何去研究呢?
点拨:研究这类问题,我们经常使用的是控制变量法。先使其中某一个因素(如电压)发生变化,而其余的因素保持不变或者相等,找出电功和这个因素(如电压)的变化关系。然后,再使另一个因素发生变化,而其余的因素也保持相等或者不变,找出电功和另外这个因素的变化关系。
出示串联电路教板(两个小灯泡,电阻不一样)
问:两个小灯泡是如何连接的?
当开关闭合后,通过两个小灯泡的电流又是怎么样的呢?
(学生回答)
问:据此,那我们可以研究电功和哪个因素之间的关系呢?
(学生回答)
实验:在两个灯泡的两端各并联一个电压表,(可以边接边讲述有关操作)
学生观察电压表的读数和灯泡的亮暗
设问:哪个灯泡亮?哪个电压表读数大?电流通过哪个灯泡做的功多?两个灯的通电时间如何?那么,电功和电压有什么关系呢?
引导学生回答:在通电时间和电流相同的情况下,电压越大,电流所做的功也就越多。 问:那如何研究电功和电流的关系呢?
启发:两个灯泡采用什么样的连接方式?研究电功和电流的关系,应在什么条件下进行? (学生讨论,设计实验方案)
根据学生的设计,叫某个同学到示教板上连接好电路,闭合开关。
学生观察电流表的读书和灯泡的亮暗
设问:哪个灯泡亮?哪个电流表的读数大?电流通过哪个灯泡做的功多?两个灯的通电时间如何?那么,电功和电流有什么关系?
学生归纳:在通电时间和电压相同的情况下,电流越大,电流所做的功越多。
问:如果在前两次实验中,通电时间越长呢?那电灯消耗的电能又会怎样?
(学生回答)
问:电功除了和电流和电压有关外,还跟什么因素有关呢?
(学生回答)
归纳:根据进一步的实验证明:电流在某段电路上所做的功跟电压、电流和通电时间成正比。
3、电功的计算
引导学生根据上面得出的结论写出电功的计算公式
(学生回答):W=UIt
问:U、I、t的单位各是什么?
(学生回答)
讲述:那电功的单位是什么呢?我们学过机械功的单位是焦耳,电功的单位也是焦耳,焦耳也是国际单位制中能量的单位。则 1焦耳=1伏·安·秒。那么,1焦耳有多大呢? 在生活中通过手电筒的电流,每秒钟做的功大约是1焦耳;通过普通电灯泡的电流,每秒钟做的功一般是几十焦耳;通过洗衣机中电动机的电流每秒钟做功是200焦耳左右。
举例:我们教室里的灯两端的电压是220伏,通过的电流是0.18安,那么通电10分钟,电流做了多少功?
(学生计算)
4、学生小结:通过这堂课学到了什么?
《电功》教学设计2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能说出电功率的物理意义、定义和单位;
2.能利用电功率的公式进行相关计算;
3.能结合实际,说出用电器多铭牌上额定电压、额定功率所表示的含义,能区别额定电压与实际电压,额定功率与实际功率;
4.知道千瓦时的来历,会把千瓦时和焦耳相互换算。
(二)过程与方法
会利用电流表和电压表测量用电器的功率。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了解不同用电器的额定功率,知道用电器在待机时也要消耗电能,形成节约用电的意识。
二、教学重难点
电功率是表示电流做功快慢的物理量,学生往往会误认为用电器的功率越大,做功越多,把消耗电能的快慢与消耗电能的多少相混淆,所以对电功率概念的掌握是本节教学的重点。电功率是电功与时间的比值,根据定义得出功率的计算是,结合电功的计算可以得出电功率的计算式为P=UI,还可以结合欧姆定律推导出其它几个公式,在电功率计算中要根据题意对公式进行变形,所以电功率的计算是本节的另一个重点。
不同的用电器有不同的电功率,用电器铭牌上所显示的是用电器的额定电压、额定功率,它是用电器的重要参数。但用电器接在不同电路中,实际电压、实际功率不同,只有当实际电压等于用电器的额定电压时,实际功率才等于额定功率。所以对于额定电压与额定功率、额定功率与实际功率的区分是学生不易理解的难点,尤其是实际功率的计算学生会感到困难。
重点:对电功率概念的掌握及计算。
难点:对额定电压与实际电压、额定功率与实际功率的区别及灵活应用学过的知识解决简单的电功率问题。
三、教学策略
电功率是继电流、电阻、电压、电能之后学生学习的又一个重要的电学概念,它反映了电流做功快慢的,电功率的概念是建立在电功的基础上的。上节中已经对电功有了具体的了解,它是在单位时间内电流做功的多少,可以利用在电路中接入不同的用电器来观察电能表的转盘转动情况,可以发现接不同的用电器,电能表的转盘转动速度不同,说明相同时间内电流做功的多少不同,从而引入功率的概念。利用类比的方法,得出电功率的物理意义、定义和单位,利用比值定义法,结合电功的计算推导得出电功率的计算公式。为了使学生更熟悉这个物理量,体现物理与生活的紧密性,让学生观察不同用电器铭牌上的功率,因为它也是生活中用电器铭牌上一个重要的指标。了解生活中各用电器的功率,对不同用电器的功率大小形成初步印象。同时强调电流做功快慢与电流做功多少的不同,因为电能表转盘转动圈数的多少反映的是电流做功的多少,而转的快慢反映的是电流做功的快慢。所以电流做功多少与用电器的功率大小有关,还与通电时间的长短有关。为了使学生对电能知识的深化、具体化,让学生了解“千瓦时的来历”,利用W=Pt来推导出电功的单位千瓦时与焦耳的关系,强化了学生对电功与电功率的区别。
额定电压和额定功率是用电器的参数,它的大小是不变的,它们与实际电压和实际功率是不同的概念。学生不易区分实际电压与额定电压、实际功率与额定功率。通过改变一个灯泡两端的电压使学生认识到用电器的功率是可以变化的,此时的灯两端的电压及灯的功率就是实际电压和实际功率,只有当用电器两端的实际电压等于其额定电压时,它的实际功率才等于额定功率。通过对实验现象的分析,降低学生对额定电压与实际电压、额定功率与实际功率理解的难度。在实验中要提醒学生,当用电器两端的电压高于铭牌上的额定电压时,用电器不正常工作,容易烧杯;当用电器两端电压低于额定电压时,用电器同样不正常工作。实验后通过一个实例来加强对实际电压与额定电压、实际功率与额定功率的理解。对于用电器功率的测量,结合公式P=UI,学生很容易想到利用电压表测出用电器两端的电压,利用电流表测出用电器的电流,从而算出功率,因为下节中有详细的测小灯泡的实验,所以本节只需让学生了解测量原理、实验电路图、实验器材等初步的了解。
四、教学资源准备
校园局域网、多媒体课件整合网络、家庭电路演示板(含电能表)、功率不同的用电器(如热得快和白炽灯)、电源、开关、导线、规格已知的小灯泡、滑动变阻器等。
五、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复习提问
(2分钟)
1.电功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如何计算?
2.家庭电路中测量电能的工具是什么?测出电能的单位是什么?
3.1kWh的电能给灯和空调使用,哪个用的时间可以长一些?
学生按要求回忆,回答。
为本节课作知识上的铺垫,逐步进入物理思维。
创设情景
引入新课
(5分钟)
把不同功率的用电器接入家庭电路中,观察电能表转动快慢。
比较:相同时间内热得快和白炽灯哪个消耗的电能多?
电能表铝盘转动的快慢跟什么有关系?说明了什么?
投影出热得快的铭牌(220V1000W)和白炽灯的铭牌(220V40W),这些物理量表示的是什么意思?
电能表转盘转动快慢不同,说明电流做功快慢不同,可以利用电功率来表示电流做功快慢。
学生观察演示实验,比较不同用电器相同时间内消耗的电能哪个多?
学生讨论回答:
电能表转盘转动越快,相同时间内电路消耗的电能越多。
电能表转盘转动快慢与用电器的参数有关,了解不同用电器参数不同,对本节课研究的物理量有初步认识。
创造课堂情景,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
联系实际,引入新课
新课教学(28分钟)
电功率
投影:把一盏灯接在家庭电路上通电20min,消耗的电能是720xxJ;把热得快接在家庭电路上通电1min,消耗的电能是60000J。哪个消耗的电能多?电流在哪个用电器上做功快?
热得快消耗的电能多,比较电流做功快慢可以计算出相同时间内消耗的电能,相同时间内消耗的电能越多,电流做功越快。
通过比较做功快慢引入本节课的主要内容
对比力学中的功率,思考:
1.电功率的物理意义。
2.电功率的单位,单位间是如何换算的。
生活中常用的一些用电器的功率有多大呢?
思考:
1.电功率的定义
2.电功率的计算公式
电功可以利用W=UIt进行计算,代入电功率的计算公式可以得出:
例题:教室一盏日光灯的电流约为0.18A,则此日光灯的电功率约为多少?
学生思考回答:
1.电功率是表示电流做功快慢的物理量。
2.电功率的单位是“瓦特”,简称“瓦”,符号是“W”。常用单位还有“kW”和“mW”
1kW=103W
1W=103mW
学生阅读课本P92的小资料,了解生活中常见用电器的电功率
学生可以与力学功率类比:
1.电功率等于电功与时间之比
2.计算公式
学生利用电功率的计算公式进行计算
P=UI=220V×0.18A=39.6W
利用类比的方法引入电功率的物理意义及单位。通过了解用电器的电功率,提高学习兴趣。
利用比值定义法给电功率下定义
培养学生利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千瓦时”的来历
回忆电能表测出电路中消耗电能得到的单位是什么?它的从何而来的?
例题:某电视机的电功率是150W,每天使用3h,一个月用电多少千瓦时?(按30天算)
阅读课本P93的“想想议议”,相互讨论一下,该记者犯了什么错误?
电功的大小与用电器的功率与通电时间都有关,用电器的功率越大,通过时间越长,消耗的电能越多。
学生思考:
根据单位的组成“千瓦时”是由千瓦和小时两个单位组成的。千瓦是功率(P)的单位,小时是时间(t)的单位,千瓦时是由P、t这两个物理量相乘得到的组合单位。即它是由公式变形为W=Pt得到的。
学生利用电功率公式变形进行计算。
由得W=Pt=0.15kW×30×3h=13.5kW·h
学生通过讨论可以发现:
电功与电功率是两个不同的概念,节电5000kW·h是指少消耗的电能,而电吹风的0.5kW是指功率。
加强知识的联系,培养学生系统学习的能力。
为下面实际功率与额定功率作铺垫。
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团队精神和交往能力。
额定电压额定功率
展示一个实验室用小灯泡,上面标有“2.5V0.5W”的字样,它表示的是什么意思呢?把它接到不同电压两端,它的功率会变化吗?
同一个用电器,在不同的电压下,其实际的电功率会随着它两端的电压而改变。
额定电压:用电器正常工作时的电压
额定功率:用电器在额定电压下工作时的电功率
说出一电热水器的铭牌“220V1000W”表示的意思。
根据此电热水器的铭牌我们可以获得哪些信息呢?
如果电热水器两端电压低于220V,它的功率就小于1000W,此时它的功率就是实际功率,但额定功率仍为1000W。额定电压与额定功率是用电器的参数,它的大小是不变的。实际电压、实际功率是指把用电器接在电路中用电器两端的实际电压,它的实际功率大小与实际电压有关。
实际功率与额定功率可能相等吗?
阅读课本P95“想想议议”,要串联多少个这种灯泡?
学生把“2.5V0.5W”的小灯泡接在2.5V、2V和1.5V的电压下,观察灯泡的亮度。发现灯泡越来越暗。说明灯泡的功率在减小。
220V表示此电热水器的额定电压为220V;1000W表示它的额定功率为1000W。
学生讨论回答:
1.可以算出电热水器正常工作时的电流I
2.可以算出电热水器的发热电阻的阻值。
学生讨论:
当用电器两端的实际电压等于额定电压时,实际功率就等于额定功率。
当实际电压低于额定电压时,用电器的实际功率小于额定功率,不能正常工作;当实际电压高于额定电压时,它的实际功率就高于额定功率,用电器可能会被损坏。
学生讨论:
用电器在工作时,其两端电压一般不能超过其额定电压,否则容易损坏。
培养学生动手实验的能力;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和归纳能力。通过实验比较直观的反映出不同电压下灯的电功率,对实际功率有感性认识。
培养学生知识应用能力,认识用电器的铭牌。
培养学生综合应用能力,熟悉电功率的计算公式,增加欧姆定律与电功率的联系。
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团队精神和交往能力。
电功率的测量
展示一个正在发光的灯泡,提出问题:你如何测出此时灯泡的功率?
思考:
1.实验原理
2.需要哪些实验器材
3.画出此实验电路图
具体的测量方法在下节课我们再详细研究。
学生讨论后回答:
1.可以根据P=UI来测量
2.实验器材:电压表、电流表、开关、电源、导线、滑动变阻器、灯泡等。
3.实验原理图
利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根据P=UI测功率。
总结
(5分钟)
通过这节课我们到了哪些内容呢?回忆并回答:
1.电功率的物理意义、定义及单位。
2.“千瓦时”的来历。
3.实际电压与额定电压,实际功率与额定的区别,用电器铭牌上标的电压和功率是什么意思。
4.电功率的测量原理、原理图等。
梳理本节课知识内容,学生根据问题逐个回忆本节课的内容,形成一个知识体系。
利用问题引领的方法培养学生总结归纳的能力。
布置作业
1.课本P95的“想想议议”
2.“动手动脑学物理”
3.调查了解家中用电器铭牌(至少两个)
学生根据作业要求按时完成。
巩固本课学习内容,同时增加课外调查的作业,使物理走向社会、走向生活。
《电功》教学设计3
一、教学目标
1.在物理知识方面要求
(1)理解电功率的概念和公式;
(2)知道电功率的单位;
(3)理解并区别额定功率和实际功率。
2.通过电功率的学习,使学生会利用有关电学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问题。
二、重点、难点分析
1.重点是电功率的概念、公式以及运用有关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问题。
2.难点是如何正确理解和区分功率和实际功率以及它们的实际应用。
三、教具
演示用交流电流表,演示用交流电压表,调压变压器,白炽灯泡220V25W和220V40W各一只,灯泡36V40W一只,投影片或小黑板。
四、主要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新课
1.复习提问:
(1)电功的计算公式如何写?
(2)公式中的各字母代表哪些物理量?
(3)各物理量的单位是什么?
2.引入新课
教师列举实例(写在投影片上或小黑板上),根据实例内容,讲述电流做功的快慢不同:
(1)家用洗衣机上电动机每秒做功约200焦;
(2)家用小收录机上电动机每秒做功几焦;
(3)公共电车上电动机每秒做功6万焦左右;
(4)电力机车上电动机每秒做功400万焦左右;
引导学生讨论以下几个问题:
(1)电流做功的快慢跟什么因素有关?
(2)在哪些情况下可以说电流做功快?
通过讨论,引入本课课题。
(二)讲授新课
(板书)二、电功率
1.功率是表示电流做功快慢的物理量。
为了便于比较电流做功的快慢,物理学中用下述方法定义了电功率的概念。
板书定义:电流在单位时间内所做的功叫做电功率。
《电功》教学设计4
设计理念
从生活实际中用电耗能的差异性──不同用电器消耗电能的快慢不同入手,引导学生观察电能表的转动快慢不同,提出电能消耗快慢的度量问题,引入电功率的概念。让学生认识生活中的物理,从生活走向物理。通过学习电能的计算,认识节能的不同方法,可以采用功率小的用电器,也可控制用电时间,体验科学问题与技术和社会的联系,从物理走向社会。通过探究用电过程中电功率与什么因素有关,让学生经历探究认识电功率与用电器两端电压、用电器中的电流的关系的过程,体验科学探究的方法,能区分用电器的额定功率和实际功率的意义,学会认识电器上标出的功率值,提高学生的科学素质。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知道电功率表示消耗电能的快慢,知道电功率的单位是w或kw。会用电功率的公式 进行简单的计算。
过程和方法目标:观察体验电能表盘转动快慢跟用电器电功率的关系,通过科学探究电功率与用电器中电流的关系(或与用电器电压的关系)。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培养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点
知道电功率表示消耗电能的快慢,知道电功率的单位是w或kw。会用电功率的公式 进行简单的计算。学习用实验研究电功率问题。形成节电的意识。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简易家庭电路示教板:接有电能表,一个保险盒,一个开关,一个卡口式电灯泡及其灯座,一个插座,另外还有一处留有用来接电流表的接口,交流电流表(1A和5A量程)。手摇发电机。不同额定电功率的电灯泡3只。节能型电灯一只(功率1w)。
学生准备:课前收集常见家用电器的电功率值。
教学难点
区分电功率和电能的物理意义;区分电功率单位kw和电能单位kw·h;多个物理量同时出现在本节课中,对学生学习构成困难。
教学过程
一、复习电能的知识导入新课
演示实验:手摇发电机给灯泡供电,摇得越快,灯泡越亮。
提出问题:
这个实验中的电能是谁提供的?消耗什么能量能得到电能?
这个实验中灯泡工作时得到了什么能?消耗了什么能?
你还发现了什么?为什么摇得快些,灯泡更亮?从中你能提出什么问题?
老师总结:电能问题的确存在于三个不同的方面,电能的生产、消耗即转化问题,消耗的电能有多少即量度的问题,还有一个就是用电器中电能消耗的快慢问题。
二、本节课就来研究电能消耗的快慢问题。认识怎样衡量电能消耗的快慢?
1、教师设问:某家庭上月在用电管理所交费购入100元的电,约200度(按本地电价水*计算),结果40天后全部用完。同样的情况下另一家庭却用了60天。哪个家庭耗电更快?能否从电表上反映出来?
演示实验:在简易家庭电路板上接有电能表,一个开关,一个卡口式电灯泡,一个插座,另外还有一处留有用来接电流表的接口。
观察:
只接25W的家用灯泡时,电能表上的铝盘转动的快慢。
只接550W电炉时,电能表上的铝盘转动的快慢。
学生讨论:能看出谁消耗电能更快吗?你认为应该怎样衡量消耗电能的快慢?你知道25W,550W各表示什么意思吗?
2、老师和学生总结交流:电能消耗的快慢完全可以用一样长的时间内消耗电能的多少来加以区分,当然也可以用消耗一样多的电能所用时间的长短来衡量。涉及到两方面消耗的电能和用电时间。
教师板书:物理学中用电功率反映消耗电能的快慢。
电功率──就是用电器1s秒内消耗的电能。
公式:
式中W表示消耗的电能,单位焦耳,t表示用电的时间,单位是秒,P表示电功率,单位是瓦特。
单位:瓦特 简称瓦 符号W 1W=1J/s
3、学生阅读课本33页小数据,形成一般用电器电功率大小的直观印象。交流自己收集的家用电器的电功率值。
师:如果电灯泡的功率是25W表示什么意思?电炉的功率是550W又是什么意思?
生:前者表示它1s消耗电能25J,后者表示它1s消耗电能550J,的确是电炉耗电更快。
师:它们都工作1h,各自耗电多少?
生:可以用W=pt计算,W=25W×3600s=9×104J
同理 W=550W×3600s=1、818×106J。
师:J这个单位是大还是小?能否用kw·h表示所消耗的电能?那么在计算时各个量的单位如何应用呢?
生:讨论计算方法。W=Pt计算,W=0、025kw×1h=0、025kw·h,计算时只要单位配套使用即可,计算日常生活中用电时消耗的电能用此方法更简便。
三、师:从上述计算中还要看出1KW·h就可以理解为功率1KW的用电器工作1h消耗的电能。
W=Pt=1kw×1kw·h=100×3600s=3、6×106J
师:电子表的功率多大?为什么它用电池供电?从公式W=Pt中你想到了节能的办法吗?教师出示1W的节能灯。
师:请同学们利用所学知识分析一下,要节能可以从哪些方面着手?
生:根据W=Pt,可以在不改变用电时间的情况下,尽可能的减小用电器的功率,也可以在不减小用电功率的情况下,减少用电时间,如养成随手关灯的习惯,能不用空调机的情况下就不开空调机。当然可以双管齐下。
师:课本35页中的想想议议怎样理解?
生交流自己的看法:记者的错误主要是把消耗的电能与消耗电能的快慢──电功率混淆了。如果说节约的5000kw·h电能,可供10,000个电功率0、5kw的电吹风工作1h,那是完全可以的。
四、电功率与什么因素有关?怎样测量?
1、提出问题:课本中给出的电子手表的功率多大?空调机的功率多大?猜想影响功率大小的因素可能是什么?
生:可能与供电电压有关,也可能与其中的电流有关,我们已学到了一些这方面的数据。
2、设计简单的实验进行验证。
师:我们仍用550W的电炉和另一只150W的家用电灯泡进行研究。想一想现在我们如果只想研究电功率是否与电流有关,应在电路中接入哪些器材?
生:肯定要入电流表测出通过用电器的电流。
教师做演示实验:示教板上接150W的灯泡时,流过灯泡的电流多大?示教板上接550W的电炉时流过电流表的电流多大?
师:记下电流值,0、6A和2、6A(分别用1A和5A的量程测量),想一想实验能说明什么?
生:用电器的电功率与其中的电流大小有关。
师:用我们今天的实验不能探究出用电器的功率与电压有无关系,你能不能想办法进行探究呢?
生:可能要试着调整用电器两端的电压,试观察电压变化后,用电器的功率是否变化?
师:这个问题就留给同学们课后来完成。现在请计算一下,电灯和电炉中的电流与所用的电压的乘积多大?你看出了什么?
生:电功率P=IU
师:理论上给出的电功率公式是P=IU。公式中I表示电流,单位是安(A),U表示电压,单位是伏(V),P表示电功率,单位是瓦(W)、
师:根据你的经验来回答,家用空调机工作时的电流和电灯泡中的电流哪个大?能否用学到的知识来计算?
生:空调机中的电流大,因为电压相同时,用电器功率大的电流自然大。可以用公式 来分析。
师:你知道怎样测量电功率吗?
生:可以测量W,t,用定义公式计算,也可以测量I和U用公式计算。
课堂教学小结和延展
本节课中你学到了什么知识和技能?请简要列举。有哪些问题容易混淆?
本节课中你学到了什么研究问题的方法?
在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有何收获?
作业:课本36页动手动脑学物理。延展:每个家庭都需要照明的电灯,目前市场上既有白炽灯,又有电子节能灯,究竟哪一种灯更好呢?某中学的同学在课外调查中就这个问题进行了调查,了解到了如下情况:25w的白炽灯与11w的电子节能灯发光效率相当,他们选择其中的一组进行研究,收集了表中的数据。
项目额定电压/W额定功率/W寿命/h单价/元当地电费/元
白炽灯2206010001、50、52
电子节能灯22011500030、000、52
请根据表中所列的数据,说明你应选择何种电灯更经济?(要求写出所依据的物理原理和必要的文字说明)。
《电功》教学设计5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知道功率。能说出功率的物理意义,并能写出功率的定义式及其单位。
2.能结合生活中的实例说明功率的含义。
3.能应用功率的定义式进行简单的计算,并能利用功率的概念设计测量生活中功率的大小。
(二)过程与方法
1.经历探究人体的输出功率的过程,进一步熟悉科学探究的基本步骤。
2.通过资料认识常见运动物体的功率大小,了解功率在实际应用的重要价值。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测量活动的组织安排,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协作能力。
2.进一步形成乐于探究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的习惯,增强将科学技术应用于日常生活、社会实践的意识。
二、教学重难点
本节在学习机械功之后,从做功快慢的角度认识功这个物理量。功率在实际生活中具有重要意义,也是后续学习电功率等知识的基础。
教科书通过对生活、生产实例的分析,采用比值定义的方法引入功率的概念。要求学生明确功率的物理意义,能进行简单的计算,并能利用功率的概念测量生活中功率的大小。对功率概念的认识是本节教学的重点。功率与功的关系和物体运动速度与距离的关系相似,学生在学习速度概念的基础上容易进行知识的正迁移,所以,可以结合实例采用类比的方法引入功率的概念。这样既有利于学生认识与记忆,也可以渗透科学方法教育。
教学重点:功率的概念和利用公式的计算。
教学难点:对功率意义的理解。
三、教学策略
与速度、密度和压强的定义方法相同,功率也是采用比值法定义的物理量。教学中通过人上楼的实例创设情景,让学生思考做相同的功,用时不同,引出做功快慢的问题,为功率概念的提出做铺垫。类比速度是表征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做功的快慢取决于相同时间内做功的多少,因此新概念的引入需要用功与做功所用时间的比来完成,它的大小为单位时间,内所做的功。
四、教学资源准备
多媒体课件、磅秤、秒表、刻度尺等。
五、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5分钟)
问题:小明的教室在五楼,通常上楼需要1.5min,一次他跑步上楼只用了40s,请问:(1)小明在两种情况下,做的功是否相同?
(2)你认为这两种上楼做功方法,从物理的角度思考有什么不同?
人们在生产、生活和工作中使用了大量的机械来做功,这与人力直接做功或畜力做功,在完成的快慢方面有何不同?请举例说明。
为了描述做功的快慢,需要引进一个新的物理量──功率。
学生思考并回答。
学生所举事例可能有:
人上高楼(如16层楼)时,乘电梯比走路要快得多;拖拉机耕地比牛耕地要快得多;挖土机与人,要完成相同的挖土任务,人花的时间要长得多;从水井里提水,使用抽水机比人工要快得多。
从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引入新课,增强了生活与物理的联系。
能充分调动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积极性。
新课教学(30分钟)
一、功率概念的引入
回忆以前我们是如何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启发同学们思考如何比较做功的快慢。
用速度可以表示物体运动快慢来类比,讲述功率的定义:
功与做功所用时间的比值叫做功率,功率在数值上等于单位时间内做的功。
公式:功率=功/时间
如果用W表示功,t表示时间,P表示功率,则可以把上式写成P=W/t(板书)
思考:类比速度的单位,功率的单位应该是什么?
J/s有一个专门的名称叫瓦特,简称瓦,用字母w表示,是为了纪念英国的物理学家瓦特而用他的名字命名的。
1W=1J/s
在工程技术中,功率常用的单位还有:千瓦(kW)、兆瓦(MW),它们与瓦之间的换算关系是什么?
换算关系:1kW=103W 1MW=106W
练习:结合速度的定义、计算和单位,完成下列表格
物理量速度功率物理意义表示物体运动快慢定义单位时间内运动的路程计算公式单位m/s km/h
介绍一些常见物体的功率,记住人*时骑自行车的功率约为60~80W。
例题:下列关于功率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物体做功越多,功率越大
B.物体做功时间越短,功率越大
C.物体做功越快,功率越大
D.物体做功时间越长,功率越大
速度单位是距离单位与时间单位复合而成的,是m/s。功率的单位应该是功的单位与时间单位复合而成的,应该是J/s。
学生积极思考,完成表格。
通过分析让学生明白,功和功率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功率是单位时间内做的功,物体做的功多,但做功用的时间较长,功率不一定大,A错。物体做功时间短,但做的功太小,功率也不一定大,B错。物体做功越快,其含义是做相等的功用的时间短,或相等时间内做的功多,所以功率越大,C正确。物体做功时间长,而做的功如果太少,功率反而越小。
运用类比,从科学方法角度对学生进行思维训练,使学生对类比法和比值定义法有更深刻的认识,为今后研究类似问题提供方法上的帮助。
让学生区别做功快慢与做功多少,明白功和功率是两个不同的概念。
二、功率的测量
上课铃响了,你和你的同伴都从一楼爬到了四楼,你们俩的功率谁的大?如何测量你们爬楼的功率?
思考:(1)需要测量哪些物理量,才能测出人的功率?(在学校里,人爬楼的高度通常可以利用一阶台阶的高度×台阶数进行测量)。
(2)所需要的测量工具是什么?
(3)计算功率的表达式是怎样的?
(4)设计出记录表格
实验次数重力G/N台阶数n一级台阶高度h/m时间t/s功率P/W12
与同学合作,测量在不同情况下人的功率。
想一想:还有哪些简便的方法可以测出人的功率?(如跳绳、俯卧撑等)。
指导学生推导计算功率的另一公式:
由 和 可得
指出 对解决车、船的速度、功率、牵引力的问题较为方便。
计算时注意“F”的单位是N,“v”的单位是m/s,此时“P”的单位才是W。
公式说明,当发动机的功率一定时,牵引力与运动速度成反比。当需要较大的牵引力时,要减小其行进的速度。汽车爬坡时,司机采取的换挡减速的办法,以获得较大的牵引力。
例题:一辆小轿车以10m/s的速度匀速通过一隧道,若该小轿车发动机的牵引力为6000N,求:(1)小轿车发动机的功率为多少?
(2)5秒内发动机所做的功为多少?
练习:一辆功率为45kW的汽车,以72km/h的速度在*直公路上匀速行驶30km,求汽车受到的阻力
学生思考、讨论,明确需要测量人的重力或质量G、一级台阶的高度h、跳过的台阶数n、所用的时间t。需要的.测量工具是磅秤、秒表、刻度尺。计算功率的表达式是
。
根据自己的设计进行实验,并将数据记录于表格中。
学生听讲并练习。
通过估测人体登楼的功率的活动,让学生在学习物理知识的同时激发学习的兴趣和求知欲,在解决问题的探究过程中获得成功的喜悦。
会用公式 解决简单的问题。
课堂小结(5分钟)
通过今天的学习,同学们有哪些收获?在实验探究中又存在哪些问题?还有什么想探究的问题?
学生可以个别回答,或相互交流,在交流的基础上进行学习小结。
促进知识的巩固掌握。提升学生的交流表达能力。
《电功》优秀的教学设计3篇(扩展2)
——《电功》教学反思3篇
《电功》教学反思1
本节课有两个重点内容:一、电功、电能的概念;二、电功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根据教材的安排,首先引入电功概念,然后通过演示实验通过自己的尝试,总结本节课的成功之处就是:恰当的教学方式体现了师生互动、共同发展;具有创新的物理实验突出了本节课的亮点;作为一门科学的物理,电功概念的本身固然很重要,但作为教学中的物理,概念的形成则显得更为重要,因此在教学中,我通过猜想、实验、讨论等方法,尽可能的再现了知识的"发展过程。
首先引入电功概念,然后通过演示实验总结出电功的大小与电压、电流和通电时间有关,并得出电功的计算公式,最后是巩固和联系。这样的安排可能最大的优点就是流畅,但缺乏的就是创新和课改所倡导的对学生发展的关注。考虑到以上的因素,我对这节课进行了这样的重新设计:在讲电功、电能的概念分析到电功的实质时我引导学生就生活中的实例思考电流通过用电器时可引起哪些变化:或牵引物体运动;或发光、发热;或发生化学变化等等,让学生知道电流做功的多种表现形式。这样做学生虽然没有完全掌握概念的内涵,却掌握了电功的大部分外延,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在研究电功与哪些因素有关时,改演示实验为学生实验,采用先猜想、再实验、最后总结的探究式教学模式。这样的教学模式强调开放性和学生自主探究的过程,可培养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和学习能力,让学生的思维得到发展。采用对比机械功,让学生观察实验现象,通过引导他们思考、分析、讨论,自然而然引出电功与哪些因素有关,强调了知识形成的过程和学生的理解。
在电能表的教学中,由于实物太小,一两句话很难讲清楚,所以我用电脑设计了一个小动画,使电能表的数字跳动和旋转都一目了然,直观而有效。
《电功》教学反思2
上完这节研讨课,总结一下得与失。1、本节课有两个重点内容:一、电功、电能的概念;二、电功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根据教材的安排,首先引入电功概念,然后通过演示实验通过自己的尝试,总结本节课的成功之处就是:恰当的教学方式体现了师生互动、共同发展;具有创新的物理实验突出了本节课的亮点;作为一门科学的物理,电功概念的本身固然很重,但作为教学中的物理,概念的形成则显得更为重要,因此在教学中,我通过猜想、实验、讨论等方法,尽可能的再现了知识的发展过程。
首先引入电功概念,然后通过演示实验总结出电功的大小与电压、电流和通电时间有关,并得出电功的计算公式,最后是巩固和联系。这样的安排可能最大的优点就是流畅,但缺乏的就是创新和课改所倡导的对学生发展的关注。考虑到以上的因素,我对这节课进行了这样的重新设计:在讲电功、电能的概念分析到电功的实质时我引导学生就生活中的实例思考电流通过用电器时可引起哪些变化:或牵引物体运动;或发光、发热;或发生化学变化等等,让学生知道电流做功的多种表现形式。这样做学生虽然没有完全掌握概念的内涵,却掌握了电功的大部分外延,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在研究电功与哪些因素有关时,改演示实验为学生实验,采用先猜想、再实验、最后总结的探究式教学模式。这样的教
学模式强调开放性和学生自主探究的过程,可培养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和学习能力,让学生的思维得到发展。采用对比机械功,让学生观察实验现象,通过引导他们思考、分析、讨论,自然而然引出电功与哪些因素有关,强调了知识形成的过程和学生的理解。
2、在电能表的教学中,由于实物太小,一两句话很难讲清楚,所以我用电脑设计了一个小动画,使电能表的数字跳动和旋转都一目了然,直观而有效。
本堂课不足之处:
1、由于课堂多次利用多媒体教学使得板书设计过于简单,这种失误,往往只注意了课件的精美,而忽略了板书。这 是以后我应该注意的`问题。
2、梳理学生的猜想时显得经验不足,我想这也许不是一朝一夕所能解决的问题,它可能是一种经验和知识积累到一定程度,才能灵活处理的问题,所以我应该把这种教学方式运用到*时的教学中,不断总结,积累经验,增强课堂应变能力。
3、这节课的内容,表面看简单,学生学习也不会有什么困难,但在教学中发现在定性实验后直接给出电功公式,不能用知识拓展的办法来解决,这对学生接受新知识来讲有一定的困难,这需要从现象的分析人手加深学生的印象,拓展知识的外延。这一点本课做得不够。至于更本质的属性,学生将来到了高中和大学将会继续学习,这里不必讲得过多过深。
4、在探究电功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时过分地强调了过程,由于时间有限而忽略了结论的得出,这样的探究有些变成一种*的表演了。课后我觉得探究前应做好两个工作,首先通过实验创设情景,引导学生猜想,不至于他们杂乱无章,没有边际的乱猜,起不到一定的实际效果。创设情景时,我可以通过两个灯泡的亮度使学生体验到电流做功的大小不同,从而猜想电功可能与哪些因素有关。其次引导学生设计实验,并通过设计实验表格,使学生注意实验记录,得出结论,避免了他们实验时不知道做什么,达不到实验的目的。如果这样的引导,同学就能通过实验成功地测出一些有效的数据,并能通过讨论培养学生用精练的物理语言进行归纳和概括出实验结论,可以说这样既体现了学生的参与过程,培养学生的思考和动手能力,知识的达成度也很高,注意了课堂的时效性。课堂应该是有控制的开放,探究应该是在教师指导下的初步探究,所以根据我们的学生特点怎样做好引导,在有限的时间内,既能达成一定的知识目标,又能体现学生的参与过程。这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不断的探索。
《电功》教学反思3
1、本节课有两个重点内容:
一、电功、电能的概念;
二、电功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根据教材的安排,首先引入电功概念,然后通过演示实验通过自己的尝试,总结本节课的成功之处就是:恰当的教学方式体现了师生互动、共同发展;具有创新的物理实验突出了本节课的亮点;作为一门科学的物理,电功概念的本身固然很重要,但作为教学中的物理,概念的形成则显得更为重要,因此在教学中,我通过猜想、实验、讨论等方法,尽可能的再现了知识的发展过程。
首先引入电功概念,然后通过演示实验总结出电功的大小与电压、电流和通电时间有关,并得出电功的计算公式,最后是巩固和联系。这样的安排可能最大的优点就是流畅,但缺乏的就是创新和课改所倡导的对学生发展的关注。考虑到以上的因素,我对这节课进行了这样的重新设计:在讲电功、电能的概念分析到电功的实质时我引导学生就生活中的实例思考电流通过用电器时可引起哪些变化:或牵引物体运动;或发光、发热;或发生化学变化等等,让学生知道电流做功的多种表现形式。这样做学生虽然没有完全掌握概念的内涵,却掌握了电功的大部分外延,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在研究电功与哪些因素有关时,改演示实验为学生实验,采用先猜想、再实验、最后总结的探究式教学模式。这样的教学模式强调开放性和学生自主探究的过程,可培养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和学习能力,让学生的思维得到发展。采用对比机械功,让学生观察实验现象,通过引导他们思考、分析、讨论,自然而然引出电功与哪些因素有关,强调了知识形成的过程和学生的理解。
2、在电能表的教学中,由于实物太小,一两句话很难讲清楚,所以我用电脑设计了一个小动画,使电能表的数字跳动和旋转都一目了然,直观而有效。
本堂课不足之处:
1、由于课堂多次利用多媒体教学使得板书设计过于简单,这种失误,往往只注意了课件的精美,而忽略了板书。这也是以后我应该注意的问题。
2、梳理学生的猜想时显得经验不足,我想这也许不是一朝一夕所能解决的问题,它可能是一种经验和知识积累到一定程度,才能灵活处理的问题,所以我应该把这种教学方式运用到*时的教学中,不断总结,积累经验,增强课堂应变能力。
3、这节课的内容,表面看简单,学生学习也不会有什么困难,但在教学中发现在定性实验后直接给出电功公式,不能用知识拓展的办法来解决,这对学生接受新知识来讲有一定的困难,这需要从现象的分析人手加深学生的印象,拓展知识的外延。这一点本课做得不够。至于更本质的属性,学生将来到了高中和大学将会继续学习,这里不必讲得过多过深。
4、在探究电功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时过分地强调了过程,由于时间有限而忽略了结论的得出,这样的探究有些变成一种*的表演了。课后我觉得探究前应做好两个工作,首先通过实验创设情景,引导学生猜想,不至于他们杂乱无章,没有边际的乱猜,起不到一定的实际效果。创设情景时,我可以通过两个灯泡的亮度使学生体验到电流做功的大小不同,从而猜想电功可能与哪些因素有关。其次引导学生设计实验,并通过设计实验表格,使学生注意实验记录,得出结论,避免了他们实验时不知道做什么,达不到实验的目的。如果这样的引导,同学就能通过实验成功地测出一些有效的数据,并能通过讨论培养学生用精练的物理语言进行归纳和概括出实验结论,可以说这样既体现了学生的参与过程,培养学生的思考和动手能力,知识的达成度也很高,注意了课堂的时效性。课堂应该是有控制的开放,探究应该是在教师指导下的初步探究,所以根据我们的学生特点怎样做好引导,在有限的时间内,既能达成一定的知识目标,又能体现学生的参与过程。这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不断的探索。
《电功》优秀的教学设计3篇(扩展3)
——电能电功教学反思
电能电功教学反思1
一、教学内容及教学目标的反思
本课文分两部分,难点是电能表的相关参数的计算,归根结底还是单位的换算问题。第一部分:主要讲述是电能的来源及电能的转化问题。由于此部分内容与生活联系非常紧密,所举实例大部分是学生常见的生活现象所以学生还是容易理解的。第二部分:主要是电能的单位和电能表的使用读数问题。电能的单位及国际单位与常用单位之间的换算、电能表的读数是重点,电能表相关参数的计算是难点。对于此部分理解掌握应要求学生打好基础为下节课的学习做好铺垫,而且从去年升中考试的情况来看,教师在过去忽视的"电能表参数计算问题上要补充适当的练习进行巩固。同时对于电功的问题及电功的物理量符号本节并没有提到,这与以往的教材是有所不同的,我觉得在教学过程中还是应该适当的补充,否则对于电功率的理解方面会给学生造成很大的困惑。
二、应该注意的问题:
1、对于电加热器的能量转化问题,因为初二还没有学习内能,在讲电能转化时是不能说热能的,而是电能转化为热。
2、学生对焦耳和千瓦时的单位换算总是搞不清楚,可以先记忆,等待学习完电功率的时候再让学生加以理解。
3、强化W代表物理量的时候是指消耗的电能或者电功。否则容易与电功率的单位相混淆。
4、对于利用表盘转动圈数来求消耗电能情况的一类题型要加以练习和巩固。
《电功》优秀的教学设计3篇(扩展4)
——《守株待兔》的优秀教学设计3篇
《守株待兔》的优秀教学设计1
目标预设:
1、学会本课六个生字,初步掌握归类识字的方法。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在研读中明白寓意:不劳动不会有收获,不能靠碰运气过日子。
教学重点、难点:研读课文,明白寓意。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初步解题
1、这节课,老师和你们一起再来学习一则寓言故事。
2、谁能把题目读一读?能说说课题是什么意思吗?
二、初读课文,自主识字
1、学生自由轻声读课文,注意把生字的音读准了。
2、检查生字词的学习情况
(1)这些词你会读吗?(窜出来树桩撞死锄头庄稼乐滋滋)指名读,齐读。
(2)如果让你给这六个字分类,你会怎么分?
小结:你们一个个都很棒,已经学会了归类识字,这可是识字的一种好办法!
3、再次解题:你们都已读了课文,现在你能用一句话解释一下课题是什么意思了吗?
4、质疑:根据这个课题,你能提几个问题吗?板书:怎么等?等的结果?
三、带着问题,再次读文
四、深读课文,明白寓意
种田人守呀守,等呀等,结果呢?板书:庄稼全完野兔没来(课件出示句子):日子一天一天过去了,再也没有野兔来过,他的田里已经长满了野草,庄稼全完了。
(一)研读课文,知道不劳动是不会有收获的
1、田里的庄稼怎么会全完的呢?请你找一找,课文中哪句话告诉了我们原因,把它用横线划下来。
2、学习句子:从此他丢掉了锄头,整天坐在树桩旁边等着,看有没有野兔再跑来撞死在树桩上。
(1)自由读读句子,看看从这句话我们可以知道什么。
(2)交流预设:
a、丢掉了锄头可以知道他没有到田里去锄过草,没有到田里去挖过地。(是呀,锄头可是种田人最重要的劳动工具,现在他连锄头也不要了,又怎么去劳动呢?)
b、你是怎么理解整天在树桩旁等着这句话的?你们看,早晨,太阳刚从东方升起,他已经坐在树桩旁等了;中午,太阳高照,他没回家休息,还是坐着等;傍晚,太阳已经下山了,他仍旧在等,从早到晚,他一直都在等。
c、他在树桩旁傻等,人家在干什么呀?想象说话:别人---时,他在等;别人---时,他在等;别人---时,他在等;别人---时,他在等;别人---时,他还在等……是呀,一田到晚,他什么活也不干,一心只想着等兔子,他是多么渴望得到兔子呀!
(3)朗读指导:
a、谁愿意来读读这个句子?先自己准备一下,指名读。
b、你对他的朗读满意吗?那你能试一试吗?
c、寓言的朗读和其它课文的朗读有点不一样,它就好象在讲一个笑话故事,听老师来读一读。d、谁还愿意读?
e、一天、两天、三天,从此他再也不出门劳动了,就在树桩旁傻等,让我们一起读,一起去感受一下吧!
(4)结:种田人整天什么农活也不干,也难怪,他的庄稼全完了!
3、学到这儿,你明白了什么?(板书预设)不劳动是不会有收获的。
(二)研读课文,知道不能凭着运气生活
1、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知道了,因为没有劳动,所以庄稼全完了,;可是他整天都在傻等,怎么又没等到野兔呢?
2、理解窜,窜是什么意思?笔直地向前跑,能叫窜吗?究竟怎样的跑才叫窜?(窜就是没有方向地乱跑)
3、什么原因,野兔要这么慌乱地从树林了跑出来,四人小组想象野兔窜的种种原因。
(1)后面有猎人追赶
(2)受伤了
(3)有野兽追击
(4)他发现前面有好玩的东西
(5)他想到森林外面去玩一玩
(6)他想出去找朋友玩
(7)他和别的野兔比赛跑步
……
小结:你们刚才说的种种情况确实都有可能发生,但是因为这些原因,野兔从树林里窜出来就撞死的可能性大吗?
4、种田人意识到这一点了吗?从哪里知道?能给乐滋滋换一个词吗?(喜滋滋、美滋滋、乐呵呵、乐哈哈、喜洋洋)
5、朗读指导:想到今后每天都能捡一只野兔,种田人更是开心极了,你能把他心里想的这句
话读好吗?
(1)指名读
(2)每天都白捡一只野兔,这是一件多美的事呀,谁再来读读?
(3)不是一只,也不是两只,三只、四只……而是每天都有一只呀,还想读吗?
(4)让我们都来做做这样的美梦吧!齐读
6、因为有了一次意外的收获,种田人便希望每天都能碰到这样的好运气,正因为有了这种不
切实际的想法,所以从捡到兔子的那天起,他便一直坐在树桩旁傻等(课件:第一天……第二天……第三天,……一个星期后……一个月后……)每天,他就是在那儿撞运气,可直到最后,他还是没又等到兔子。
7、学到这儿,你又明白了什么?(板书:不能靠碰运气过日子)
(三)观看动画,加深理解
1、刚才我们通过读课文了解了这个故事,现在想看看动画吗?
2、现在,你想对种田人说些什么,请你把自己想说的话写下来。小结:靠碰运气是不可能得到自己想要的东西的,只有实实在在去做,才能有收获。
(四)、说说身边的人和事
其实像种田人一样,因为一次碰到好运气,就想永远靠碰运气过日子的人在我们生活中也有,你能说一说吗?
五、课外阅读
(过渡:寓言,总是借一个短小的故事说明一个深刻的道理,它对我们的学习、生活,都会有很大帮助。老师这还有一则寓言故事,请你们自由地读一读)
1、自由读读寓言,说说自己读懂了什么。
2、推荐课外读物。其实像这样的寓言故事还有很多很多,课后我们可以去读读这本《*古代寓言故事》,相信你们会有更大的收获。
《守株待兔》的优秀教学设计2
学习目标:
1、了解寓言两则的寓意。
2、正确、流利地朗读文言文,明白文言文的意思。
教学重点:
了解寓言两则的寓意。
教学难点:
正确、流利地朗读文言文,明白文言文的意思。
教学课型:
新授课
教学方法:
自主、启发
教学用具准备:
寓言的文言文材料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流程:
一、复习旧知,导入新课。(课件出示词语,学生认读。)
寓言、焦急、喘气、截断、流窜、撞见、树桩,从此、锄头、丢失、收费、 巴望、计算、化肥、直截了当、揠苗助长、守株待兔
二、读文言文《揠苗助长》,借助注释理解文本寓意。
揠苗助长
宋人有闵(1)其苗之不长(2)而揠(3)之者,芒芒然(4)归,谓(5)其人(6)曰:“今日病(7)矣(y)!予(8)助苗长矣(y)!”其子趋(qù)(9)而往(10)视之,苗则槁(11)矣。
注释:
1、闵(mn)——同“悯”,担心,忧虑。
2、长(zhng)——生长,成长。
3、揠(yà)——拔。
4、芒芒然——露出疲惫但十分满足的样子。
5、谓:对…说
6、其人——他家里的人。
7、病——疲劳,困苦,精疲力尽,文中是引申义
8、予——我,第一人称代词。
9、趋——快步走。
10、往——去,到。。去。
11、槁(go)——草木干枯,枯萎。
师生总结学习方法:
1、借助注释或工具书读通文本
2、借助注释理解文本内容
三、读文言文《守株待兔》,借助注释理解文本寓意。
守株待兔
宋人有耕田者。田中有株,兔走触株,折颈而死。因释其耒而守株,冀复得兔。兔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
注释:
株——树桩。
走——跑,逃跑。
耒(li)——古代的一种农具,形状象木叉。
冀——希望。
而身为宋国笑——而他自己却被宋国人耻笑。
学生借助注释自学,教师巡视指导。
四、拓展练习
1、读了《揠苗助长》这则寓言,我想对这个人说:你费了那么大的力气,但禾苗却全都枯死了。因为你做事太()了,违反禾苗的生长规律。
2、读了《守株待兔》这则寓言,我想对种田人说:你要辛勤劳动才行,对意外的收获不要存有()。
板书设计:
揠苗助长 急于求成
守株待兔 侥幸心理
《守株待兔》的优秀教学设计3
教学目标:
1、认识6个生字,会读守株待兔、树桩、撞死、乐滋滋等词语。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能在读中悟出故事的寓。
过程与方法:
在读的过程中感知故事,体会故事的寓意,运用多媒体课件进行直观教学。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懂得对意外的收获不要存有侥幸心理,要想有收获,必须付出劳动。
教学重点:
1、认识6个生字和课文词语。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默读课文,能在读中悟出故事的寓意
教学难点:
懂得对意外的收获不要存有侥幸心理的道理。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1、师:我们做个游戏好吗,看图片猜谜语,沈老师跟大家一起来学习这个故事,故事的名字就是《守株待兔》(板书课题:守株待兔)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认识生字。
1、下面请同学们打开课本,听老师把这个故事给大家读一遍。听的时候请同学们注意从故事中找出一句最能说明题目意思的话来。
2、这个题目背后又藏着一个怎样的故事呢?请小朋友拿起课本,自由朗读课文吧!
三、研读课文,明白寓意。
同学们的字词掌握得很好,我相信课文也一定读得很好。再次读课文。
(一)学习第一自然段。
课文读完了, 老师要检验一下你们的读书成果。你们知道谁守株待兔吗?种田人为什么会守株待兔呢?
根据学生回答,出示:古时候有个种田人,一天,他在田里干活,忽然看见一只野兔从树林里窜出来。不知怎么的,它一头撞在田边的树桩上,死了。
1、这只野兔怎么会一头撞死在树桩上呢?
2、“窜”是什么意思?究竟怎样的跑才叫“窜”?
3、什么原因,野兔会这么慌张地从树林里窜出来撞在树桩上呢?大家猜一猜?
4、想一想这段我们该怎么读呢?
(二)学习第二自然段。
(课件出示句子:种田人急忙跑过去,没花一点儿力气,白捡了一只又肥又大的野兔。)
1、这时候种田人急忙跑过去,没花一点儿力气,白捡了一只又肥又大的野兔。 “白捡”指什么?
2、面对这样意外的收获,种田人的心情怎样?谁能用课文中的一个词来形容?
出示:他乐滋滋地走回家去。心里想:要是每天都能捡到一只野兔。那该多好啊。
5、朗读指导:想到今后每天都能捡一只野兔,种田人更是开心极了,你能把他心里想的这句话读好吗?
(三)学习第三自然段。
因为有了一次意外的收获,种田人便希望每天都能碰到这样的好运气,正因为有了这种不切实际的想法,从此—————
出示: 从此他丢下锄头,整天坐在树桩旁边等着,看有没有野兔再跑来撞死在树桩上。)
1、 “从此”是从什么时候起他就丢下了锄头?
2、种田人丢下锄头,把锄头扔得远远的,看来他是真的不想再拿起锄头干活了。他是一个农民,他本来应该去干什么呀?
3、“整天”是什么意思?
4、(课件出示:课文插图)同学们,你们瞧!种田人丢下了锄头,他呀,不干活了。当别人在地里浇水施肥时,他在守株待兔;别人在地里拔草捉虫时,他在守株待兔;当别人的庄稼大丰收的时候,他还在—————守株待兔。锄头丢掉了,庄稼不管了,什么事儿都不干了,他一心只想着再白捡野兔。他想可以不付出任何辛劳就可以收获,用一个词就叫“不劳而获”。(板书:不劳而获)
5、你们想,他坐在树桩旁等野兔时会怎么想呢?
6、日子一天一天过去了,种田人的心里还是那个想法:兔子会来的.,兔子一定会来的!他还坐在树桩旁边等着。 可结果摆在他面前的是怎样一种情况呢?我们一起把课文的最后一句话读一遍。(生齐读第3自然的最后一句话)你们觉得在读这句话时应该注意哪些词语?
(师生齐读)最后,种田人不但再也没有得到野兔,而且田野长满了草,庄稼全完了。用个词语来说,就是——(板书:一无所获)
7、引导学生说理明白寓意。
四、拓展延伸。
(课件出示图)
你们看,那个种田人执迷不悟,还在那儿傻傻地等着,做着他的白日梦呢?现在假如你从种田人的身边走过,你会对他说些什么呢?师生扮演进行对话。
五、总结。
是啊,做事不能有侥幸心理,不能有不劳而获的思想,不然最后终将一无所获。只有实实在在去做,才能有收获。
六、课外阅读。
(过渡):这就是寓言故事。寓言,总是借一个短小的故事说明一个深刻的道理,它对我们的学习、生活,都会有很大帮助。(推荐课外读物)其实像这样的寓言故事还有很多很多,课后我们可以去读读这本《*古代寓言故事》,《伊索寓言》相信你们会有更大的收获。
《电功》优秀的教学设计3篇(扩展5)
——《规章看家功》教学反思3篇
《规章看家功》教学反思1
《规范文章看家功》这一课,主要学习word排版,内容包括字体、字号和段落格式及页面的设置,教学重点是能够按照要求对字体、字号和段落进行合理的设置。
教学中我采用了“任务驱动、小组协作”教学法教学,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首先借助于情境导入的方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明确学习目标。用“操作演示法”让学生直观的学习操作方法,利用“小组讨论法”,集思广益,群策群力,使问题的解决更加简单。
这节课是按照任务驱动的模式进行的,所有的教学内容都是通过自主学习,小组合作的方式来完成的`。当然少不了教师的指导。
纸张、页面设置等内容的操作要求课本44、45页讲的很清楚,本以为学生都可以通过格式工具栏完成,前提是要选中文字,操作相对简单,可实际操作中很多同学难以完成,原来我忽略了对选中文本方法的指导,对学生的学习基础了解的不够。容易出现问题的是有时忘记选中文字或者颜色设置时没有看清颜色块文字的提示。然后设置对齐方式,也可以通过格式工具栏完成,而且标题文字要居中,这些教师以为很简单的操作学生都容易出现问题。为此,在二班上这节课时,我对如何选中文本的方法进行了细致讲解并操作演示,效果就好多了。
在格式刷的应用教学时,我也是先让学生通过自学解决问题,可是在学生演示时发现很多问题,格式刷使用前首先要把样本格式按要求设置好,选中格式样本是关键,而且多次应用需要双击格式刷,然后去拖选待格式对象,完成后还要取消对格式刷的定制。
本节课教学中学生的积极性较高,但单纯的学生自主,可能存在部分学生操作速度过慢,操作过程问题太多,自学过程中费时太多解决问题很少,部分学生学习能力和操作计算机太慢等问题,解决这些问题可以通过教师讲解与学生自主学习相结合的方法,分段指导,边讲边演的方法比较好一些。
《电功》优秀的教学设计3篇(扩展6)
——初中物理电学知识点总结:电功3篇
初中物理电学知识点总结:电功1
电功
电功的单位:焦耳,简称焦,符号J;
日常生活中常用千瓦时为电功的单位,俗称“度”符号kw.h
1度=1kw。h=1000w×3600s=3.6×106J
1、电能表是测量一段时间内消耗的电能多少的仪器。
A、“220V”是指这个电能表应该在220V的电路中使用;
B、“10(20)A”指这个电能表长时间工作允许通过的最大电流为10安,在短时间内最大电流不超过20安;
C、“50Hz”指这个电能表在50赫兹的交流电路中使用;
D、“600revs/KWh”指这个电能表的每消耗一千瓦时的电能,转盘转过600转。
2、电功公式:W=Pt=UIt(式中单位W→焦(J);U→伏(V);I→安(A);t→秒)。
3、电功率(P):表示电流做功的快慢的物理量。国际单位:瓦特(W);常用:千瓦(KW)公式:P=W/t=UI
温馨提示:计算公式是W=pt,W表示电功,单位是焦耳(J)。
中考试题练习之欧姆定律
下面是对中考欧姆定律的题目知识学习,同学们认真完成下面的题目练习哦。
欧姆定律
(2010,乌鲁木齐)如图2-2-46所示的电路中,当ab两点间接入4Ω的电阻时,其消耗的功率为16W。当ab两点间接入9Ω的电阻时,其消耗的功率仍为16W。求:
(1)ab两点间接入4Ω和9Ω的电阻时,电路中的电流;
(2)电源的电压。
上面对欧姆定律知识的题目练习学习,同学们都能很好的完成了吧,希望同学们在考试中取得很好的成绩哦,加油。
中考试题之欧姆定律
下面是对中考欧姆定律的题目知识学习,同学们认真完成下面的题目练习哦。
欧姆定律
(2010,安徽)实际的电源都有一定的电阻,如干电池,我们需要用它的电压U 和电阻r两个物理量来描述它。实际计算过程中,可以把它看成是由一个电压为U、电阻为0的理想电源与一个电阻值为r的电阻串联而成,如图2-2-45甲所示:
在图2-2-45乙中R1= 14W , R2= 9W。当只闭合S1时,电流表读数I1=0.2A ;当只闭合S2时,电流表读数I2=0.3A,把电源按图甲中的等效方法处理。求电源的电压U 和电阻r。
通过上面对物理中欧姆定律知识的题目练习学习,相信同学们已经能很好的完成了吧,希望同学们对上面涉及到的知识点都能很好的掌握。
欧姆定律计算题练习
关于物理中欧姆定律的知识点同学们还熟悉吧,下面我们来完成下面的题目知识。
欧姆定律
如图2-2-43所示电路,电源电压U0不变,初始时滑动变阻器的滑片P在最右端,但由于滑动变阻器某处发生断路,合上电键后滑片P向左滑过一段距离后电流表才有读数。且电压表读数U与x、电流表读数I与x的关系如图2-2-44所示,则
(1)根据图象可知:断点位置在x等于 cm处,电源电压U0等于 V;
(2)电阻R等于多少欧姆?
(3)从断点处滑片P向左滑动的过程中,该滑动变阻器滑片P每滑动1cm的阻值变化为多少欧姆?该滑动变阻器电阻丝没有断路时的总电阻值是多少欧姆?
相信上面对欧姆定律题目的知识练习学习,同学们已经很好的掌握了吧,希望同学们很好的完成上面的知识点。
初中物理电学公式:并联电路
对于物理中并联电路知识的学习,我们做了下面的介绍,希望同学们认真学习。
并联电路:
(1)、I=I1+I2
(2)、U=U1=U2
(3)、1/R=1/R1+1/R2 [ R=R1R2/(R1+R2)]
(4)、I1/I2=R2/R1(分流公式)
(5)、P1/P2=R2/R1
通过上面对物理中并联电路公式知识的讲解学习,同学们都能很好的掌握了吧,相信同学们会在考试中取得很好的成绩哦,加油。
初中物理电学公式:串联电路
下面是对物理中串联电路公式的内容讲解,希望同学们很好的掌握下面的知识哦。
串联电路:
(1)、I=I1=I2
(2)、U=U1+U2
(3)、R=R1+R2 (1)、W=UIt=Pt=UQ (普适公式)
(2)、W=I2Rt=U2t/R (纯电阻公式)
(4)、U1/U2=R1/R2 (分压公式)
(5)、P1/P2=R1/R2
上面对物理中串联电路知识的讲解,相信同学们已经能很好的掌握了吧,希望同学们认真学习物理知识,争取考出很好的成绩。
初中物理电学知识点总结:电功2
1、电路:把电源、用电器、开关、导线连接起来组成的电流的路径。电路图:用统一规定的符号表示电路连接情况的图。
2、通路:处处接通的电路;开路:断开的电路;短路:将导线直接连接在用电器或电源两端的电 路。
3、电流的形成:电荷的定向移动形成电流。(任何电荷的定向移动都会形成电流)
4、电流的方向:从电源正极流向负极 。
5、电源:能提供持续电流(或电压)的装置。
6、电源是把其他形式的能转化为电能。如干电池是把化学能转化为电能。发电机则由机械能转化为电能。
7、在电源外部,电流的方向是从电源的正极流向负极 。电路的几种状态:
①、串联电路:
把元件逐个顺次连接起来组成的电路叫串联电路。
特点:
电流只有一条通道,通过第一个元件的电流一定大小不变地通过第二个元件,只要电路中有一处断开,整个电路都断开。
②、并联电路:
把元件并列地连接在电路两点间组成的电路叫并联电路。特点:
电流有两条或多条通道,各元件可独立工作。 干路开关控制整个电路;支路开关只控制本支路上用电器。
8、有持续电流的条件 :必须有电源和电路闭合。
9、导体:容易导电的物体叫导体。如:金属,人体,大地,盐水溶液等。导体导电的原因:导体中有自由移动的电荷;
10、绝缘体:不容易导电的物体叫绝缘体。如:玻璃,陶瓷,塑料,油,纯水等。原因:缺少自由移动的电荷
11、电流表的使用规则:
①电流表要串联在电路中;
②电流要从"+"接线柱流入,从"-"接线柱流出;
③被测电流不要超过电流表的量程;
④绝对不允许不经过用电器而把电流表连到电源的两极上。
实验室中常用的电流表有两个量程:
①0~0.6安,每小格表示的电流值是0.02安;
②0~3安,每小格表示的电流值是0.1安。
12、电压(U)是使电路中形成电流的原因,国际单位:伏特(V);
常用:千伏(KV),毫伏(mV)。1千伏=1000伏=1000000毫伏。
13、电压表的使用规则:
①电压表要并联在电路中;
②电流要从"+"接线柱流入,从"-"接线柱流出;
③被测电压不要超过电压表的量程;
实验室常用电压表有两个量程:
①0~3伏,每小格表示的电压值是0.1伏;
②0~15伏,每小格表示的电压值是0.5伏。
14、熟记的电压值:
①1节干电池的电压1.5伏;
②1节铅蓄电池电压是2伏;
③家庭照明电压为220伏;
④安全电压是:不高于36伏;
⑤工业电压 380伏。
15、电阻(R):表示导体对电流的.阻碍作用。
国际单位:欧姆(Ω);
常用:兆欧(MΩ),千欧(KΩ);1 兆欧=1000千欧;1 千欧=1000欧。
16、决定电阻大小的因素 :材料,长度,横截面积和温度;导体本身的电阻大小与电压大小和电流无关
17、滑动变阻器:A。
原理:改变电阻线在电路中的长度来改变电阻的。
作用:
通过改变接入电路中的电阻来改变电路中的电流和电压。
正确使用:
a、应串联在电路中使用;
b、接线要"一上一下";
c、闭合开关前应把阻值调至最大的地方。
18、欧姆定律:导体中的电流,跟导体两端的电压成正比,跟导体的电阻成反比
公式:
I=U/R公式变形R=U/IU=IR。公式中单位:I→安(A);U→伏(V);R→欧(Ω )。
19、电功的单位:
焦耳,简称焦,符号J;日常生活中常用千瓦时为电功的单位,俗称“度”符号
kw。h1度=1kw。h=1000w×3600s=3。6×106J
20、电能表是测量一段时间内消耗的电能(功)多少的仪器。
A、“220V”是指这个电能表应该在220V的电路中使用;
B、“10(20)A”指这个电能表长时间工作允许通过的最大电流为10安,在短时间内最大电流不超过20安;
C、“50Hz”指这个电能表在50赫兹的交流电路中使用;
D、“600revs/KWh”指这个电能表的每消耗一千瓦时的电能,转盘转过600转。
21、电功公式:
W=Pt=UIt( 式中单位W→焦(J);U→伏(V);I→安(A);t→秒)。
22、电功率(P):表示电流做功的快慢的物理量。
国际单位:瓦特(W);
常用:千瓦(KW)电功率的计算
公式:P=W/t=UI
23、额定电压(U0):用电器正常工作的电压 。
额定功率(P0):用电器在额定电压下的功率。
实际电压(U):实际加在用电器两端的电压。
实际功率(P):用电器在实际电压下的功率。
当U> U0时,则P> P0 ; 灯很亮,易烧坏。
当U< U0时,则P< P0 ; 灯很暗,
当U= U0时,则P= P0 ; 正常发光。
24、焦耳定律:
电流通过导体产生的热量跟电流的二次方成正比,跟导体的电阻成正比,跟通电时间成正比,表达式为。Q=I2Rt公式中单位:I→安(A);R→欧(Ω);t→秒(s)
25、家庭电路由:
进户线(火线和零线)→电能表→总开关→保险盒→用电器等组成。
26、所有家用电器和插座都是并联的。而用电器要与它的开关串联接火线。
27、保险丝:是用电阻率大,熔点低的铅锑合金制成。它的作用是当电路中有过大的电流时,它升温达到熔点而熔断,自动切断电路,起到保险的作用。
保险丝的特点:电阻大;熔点低
28、引起电路电流过大的两个原因:
一是电路发生短路 ;
二是用电器总功率过大 。
29、安全用电的原则是:
①不接触低压带电体;
②不靠近高压带电体。
《电功》优秀的教学设计3篇(扩展7)
——功教学设计3篇
功教学设计1
【 教学过程 】
功 率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知道功率的概念及其物理意义
2、知道功率的公式、单位,
3、会计算简单的功率问题。并对人和一些事物的功率数值有具体的概念,
过程与方法
1、从身边生产和生活实际中,认识做功不但有多少之分,而且有快慢之别
2、通过类比把速度的知识迁移到比较做功快慢上来。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实验探究,培养发散思维能力、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体会研究物理问题的方法。
二、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知道功率的概念、理解功率的物理意义和计算公式
教学难点:用功率公式解决实际问题、设计实验估测人的`功率
三、教具
体重计、秒表、刻度尺
四、学习过程
(一)、导入课题:
师:小明的教室在五楼,通常他上楼需1.5分钟,有一次,他跑步只用了40秒,这两种情况也何异同?
生:他做的功______,所用的时间,他做功快慢_______(选填是否相同)。
师:这说明了做功不但有多少的问题,还有快慢的问题,那么如何比较做功的快慢呢?想一想能否与比较物体运动的快慢方法作类比,
生:比较物体运动快慢一般有两种方法:一种是相同路程比_______,一般赛跑都是用这种方法(裁判员的方法);还可用另一种方法,是相同时间比______(观众的方法),物理学上常采用后一种方法。
师:同样比较做功的快慢也可依此采用两种方法。
生:做功相同的情况下比 ,或者相同时间的情况下比。
师:物理学中,则采用后一种方法来表示做功的快慢,并引入了一个新的物理量-----功率。
(二)、新课学习:
一)、功率:
师:请同学们参照书本P65认识功率,
生:完成下列填空
1、定义:_ 叫功率。
2、计算公式:W=,t=
3_(符号表示___),人们它叫做___,简称__,符号表示___。 在工程技术中常用单位是____、_____。它们之间的进率是。
练一练:(1)单位换算:5W=___J/s。3Kw=___w, 0.5MW=____W。
师:讨论:1、功率大的物体一定做功多。
2、功率大的物体一定花的时间少。
3、做功的多的物体一定功率大。
4、功率大物体一定做功快。
5、做功多的物体一定做功快。
生:功率是表示________________物理量,功率大表示物体做功,功率小 表示物体做功。功率不是表示做功的多少。所以功与功率是完全不同的两个物理量。
生:练习
1、如前面题目,若小明的体重为500N,每层楼高为3m,则他两次上楼所做的功分别是________和________,两次做功的功率分别是_______ 和 ________。
2、两台起重机的功率之比是1:3,如果它们完成的功相同,则它们完成这些功所用的时间之比是;在相同时间里完成的功之比为_________。
师:阅读课本P66第二自然段,了解一些物体的功率。
二)、估测上楼的功率:
师:上学时我们都要从底楼登上三楼,在此过程中谁的功率最大呢?下面就来研究。
生:思考
1、猜一猜:我们班上哪个同学上楼的功率大?你做出猜想时考虑了哪些因素?
2想一想:如何比较同学上楼的功率?可以有哪些不同的方案?
如果要求估测出功率的大小,需要测量哪些数据?应用什么测量工具?并设计出表格
师:实验操作如下,请一个同学从一楼登到三楼,测出这个同学的质量m,量出楼的高度(一楼到三楼)h,记下这个同学两次登楼所用的时间t,并把有关数据填在下表中。
算一算:根据P算出登楼时的功率。
生:思考,如何估测跳台阶或引体向上时人的功率吗?应如何测量呢?
(三)、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学到了什么?你还有哪些疑难问题?有什么体会?(请你写下来)
(四)、作业:
1、完成课本P66 1、2、3、4.
2、功率的另一种形式表示。我们可通过以下例子来分析:一辆汽车做匀速直线运动。
sW牵引力F、速率v和功率P之间有什么关系?用公式P=、W=Fs、v=推导出来,
P=_____(注:把功率公式中W和t替换掉,最终用F和V来表示功率)。从此公式来看,在功率保持一定,加大物体的速度必定会使动力(拉力)减少。在分析一些有关运动的物体(包括机器)的功率时,应用此变形式比较简捷。
功教学设计2
一、教学设计思路
在前面已经学了电功和电功率的知识,对于本节课学生已经不会感觉到陌生。在教学中要充分的强调功是能量转化的量度这一点,让学生明白功的两个因素是力和距离发,教材上也用了很多的例子,大量的图片事例来说明这一点。可以作一下教材上的实验,使学生对影响功的两个因素有充分的认识。
二、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解释做功是能量转化或转移的过程。
能背诵功的概念,阐明使用任何机械都不能省功。
过程与方法
通过观察和实验了解功的物理意义。
情感价值观
具有对科学的求知欲,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有将科学技术应用于日常生活、社会实践的意识。
三、重点难点
功的计算
影响功的两个因素通过实验来得出,设计表格得出公式w=fs
四、教学媒体
多媒体电脑,投影机
五、课时建议
1课时
六、教学过程
教学步骤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引入 播放踢足球的动画引入在力的作用下足球有了动能和势能,放映图片"炮打飞人,掷铁饼的图片",放映功的视频文件,还有课本上的图片。提出问题,它们的共性是什么? 观看图片并思考他们的共性。准备回答问题
功 通过上面的例子向学生提问它们的共性。总结结论
物体在力的作用下动能和势能发生了改变,我们就说力对物体做了功(work) 学生回答问题,通过课本上刹车的例子,体会生命的可贵。
影响功的两个因素 观看马拉车,举杠杆,人提水桶不做功的动画。让学生思考为什么有的做了功,有的没有做功。得出一个设想。
做实验验证自己的设想,学生分组做课本上动滑轮的实验,在设计一个定滑轮的实验
总结学生的结论总结规律:
功和力和在距离有关,这两个量的乘积是不会变的
物理学上把力和力的方向上移动的距离的乘积叫做功(work)
功=力×力的方向上移动的距离
用公式表示就是w=fs
w--功--焦耳(j)
f--力--牛顿(n)
s--距离--米(m)
讲解焦耳的生*和对科学的贡献 学生观看并思考。做分组实验。
得出结论,总结共性,在实验中得到乐趣,体会经过验证得出的结论才是正确的结论。
通过焦耳的例子体会科学探索的过程的科学家的贡献。体会物理来源于生活,作用于生活
想想议议 结合人提水桶不做功的动画来想想为什么要强调"在力的方向上" 学生讨论,得出结论
七、板书设计
第三节 功和功率
功
力和力的方向上移动的距离的乘积叫做功(work)
用公式表示就是w=fs
w--功--焦耳(j)
f--力--牛顿(n)
s--距离--米(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