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专业的新思文库网平台! 工作计划 工作总结 心得体会 事迹材料 述职报告 疫情防控 思想汇报 党课下载
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正文

三峡生态环境监测5篇

时间:2022-10-11 16:15:06 来源:网友投稿

三峡生态环境监测5篇三峡生态环境监测 长江三峡工程生态与环境监测公报2001 国家环境保护总局 二00一年五月 1 目 录 综 述.....................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三峡生态环境监测5篇,供大家参考。

三峡生态环境监测5篇

篇一:三峡生态环境监测

三峡工程生态与环境监测公报 2001

 国家环境保护总局

 二 00 一年五月

  1

 目

 录

 综

 述 ..........................................................................................................................................3 第 1 章

 三峡工程进展...............................................................................................................4 第 2 章

 经济和社会发展...........................................................................................................5 第 2 章

 经济和社会发展...........................................................................................................5 2. 1

  库区人口、 社会、 经济.........................................................................................5 2. 2

  移民安置.................................................................................................................6 第 3 章

 自然生态环境状况.......................................................................................................8 3. 1

  库区气候.................................................................................................................8 3. 2

  库区陆生植物.......................................................................................................10 3. 3

  库区陆生动物....................................................................................................... 11 3. 4

  渔业资源与环境...................................................................................................12 3. 5

  珍稀、 濒危水生动物...........................................................................................13 3. 6

  库区农业生态.......................................................................................................14 3. 7

  库区地质灾害.......................................................................................................15 第 4 章

 生态环境实验站监测研究.........................................................................................17 4. 1

  万州生态环境实验站...........................................................................................17 4. 2

  秭归生态环境实验站...........................................................................................18 4. 3

  小港生态环境实验站...........................................................................................19 4. 4

  陆生植物物种资源保护站...................................................................................21 4. 5

  河口生态环境实验站...........................................................................................22 第 5 章

 污染源痱污情况.........................................................................................................23 5. 1

  重点工业污染源监测...........................................................................................23 5. 2

  城市污水调查与监测...........................................................................................24 5. 3

  工业固废...............................................................................................................25 5. 4

  库区农药、 化肥污染源监测...............................................................................25 5. 5

  库区流动污染监测...............................................................................................26 第 6 章

 环境质量状况.............................................................................................................28 6. 1

  环境监测情况.......................................................................................................28 6. 2

  城市江段水质.......................................................................................................28 6. 3

  岸边污染带状况...................................................................................................31 6. 4

  长江干支流总体水环境质量...............................................................................32 6. 5

  施工压环境质量状况...........................................................................................35 第 7 章

 库区人群健康.............................................................................................................40

 2

 综

 述

 2000 年, 三峡工程建设进入攻坚阶段。

 全年完成 548. 17 万立方米的混凝土浇筑量,创造了水电建设的世界新记录; 金属结构和机组埋件安装、 接缝灌浆、 帷幕灌浆等工程全面启动; 完成或超额完成工程年度计划, 工程施工质量显著提高; 坝区精神文明建设不断深化。

 2000 年, 是三峡工程库区二期移民攻坚阶段的关键年, 三峡库区各级人民政府按照国务院三峡工程建设委员会的统一部署, 落实国务院三峡工程建设委员会第九次会议精神, 移民外迁试点和搬迁企业结构调整工作顺利进行。

 2000 年, 三峡库区社会, 经济继续快速、 健康、 协调的发展, 产业结构日趋合理; 人群健康未出现异常; 三峡库区气候基本正常, 自然生态总体状况基本保持原有状态, 但人类活动的影响使库区某些珍稀濒危动植物种群及其栖息地受到威胁, 亟待采取有效保护措施;渔业资源的天然捕捞产量有所减少, 中华鲟、 白暨豚等珍稀濒危水生动物得

 到有效保护;库区耕地面积减少, 坡耕地退耕还林、 还草取得一定成效, 但坡耕地和大量砍伐薪柴仍是引起库区水土流失的重要因素之一。

 全年发生一定规模和危害的滑坡、 崩塌、 泥石流共 52 处,比上年度有所增加, 但灾害群测群防和预测预报体系发挥了重要作用, 减少了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

 2000 年, 三峡库区船舶直排长江机舱污水总量比 1999 年有所减少, 污水处理率有较大提高; 每公顷耕地化肥施用量比 1999 年有所增加, 成为长江水体污染的重要来源之一;“一控双达标” 取得成效, 重点工业污染源污染负荷有所降低; 长江干流水质继续保持 II、 III类水的良好状态, 年际变化不明显。

 3

 第 1 章

 三峡工程进展

 2000 年, 三峡工程创下了年浇筑混凝土 548. 17 万立方米的新世界记录, 金属结构和机组埋件安装、 接缝灌浆、 帷幕灌浆等工程全面启动, 工程进度、 形象面貌除个别项目外,均完成或超额完成年度计划, 工程目标基本实现, 工程施工质量显著提高。

 2000 年, 共完成混凝土浇筑 548. 17 万立方米; 土石方开挖 572. 94 万立方米; 属结构机电埋件及安装 2. 26 万吨; 机组埋件 9600 吨; 固结灌浆 7. 05 万米。

 2000 年三峡工程共进行 14307 个单元工程质量评定, 优良率 83. 1%, 合格率 100%, 其中主体工程砼单元工程质量评定 10237 个, 优良率 81. 5%, 合格率 100%。

 质量管理工作逐步完善, 质量意识日益增强, 质量缺陷得到有效控制。

 截止 2000 年底, 左岸电站厂房 1#~11#机厂房尾水平台已浇至▽82 米, 12#机厂

 房尾水平台浇至▽80 米; 各种金属埋件正在按计划安装; 永久船闸六闸首公路桥于 6 月 18 日按期通车; 六闸首和一闸首混凝土已分别于 6 月、 8 月浇筑至顶, 并于 7、 8 月份开始人字吊装, 六闸首北线人字门已各安装 8 节; 二、 三、 四闸首砼已上升到顶, 为金属结构安装提供了有利条件。

  2000 年三峡工程建设进人攻坚阶段, 为了确保工程安全度汛, 实现“安全、 畅通、 有序、优质” 的总体目标, 防洪工作准备充分, 2000 年共启动 3 次应急转运工作, 历时 10 天, 转运旅客 88226 人次和零担货物 803 吨, 无一起安全事故发生。

 坝区管理继续以创造最佳施工环境为目标, 全面加强坝区管理工作的法制化、 科学化和规范化; 深人开展社会综合治理和企地共建工作, 号召参建单位争创“十佳’’ 安全文明(单位)小区。

 坝区精神文明建设工作在认真总结 1997~1999 年精神文明创建工作经验的基础上, 提出了《2000—2001 年三峡工程坝区精神文明建设指导意见》, 促进精神文明建设不断深化, 为工程建设创造了良好环境。

  4

 第 2 章

 经济和社会发展

 2. 1

  库区人口、 社会、 经济

  至 2000 年末, 三峡库区总人口 1966. 44 万人, 人口自然增长率为 4. 2%, 比上年升高 0. 7 个千分点。

 其中农业人口 1461. 06 万人, 非农业人口 505. 38 万人, 非农业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为 25. 7%, 比上年上升 0. 8 个百分点。

 2000 年, 库区实现国内生产总值 1138. 89 亿元, 其中重庆库区 1012. 76 亿元, 湖北库区 126. 13 亿元, 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 9. 4%。

 库区第一产业实现增加值 186. 12亿元, 比上年增长 1. 7%; 第二产业实现增加值 530. 15 亿元, 比上年增长 11. 2%, 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 422. 62 亿元, 比上年增长 10. 6%。

 产业结构继续优化, 第一、 二、 三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由 1999 年的 17. 3:

 46. 4:

 36. 3 调整为 2000 年的 16. 3:46. 6:

 37. 1, 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所占比重比 1999 年上升 0. 2 个百分点和 0. 8 个百分点。

  表 2-1

 2000 年库区经济与社会发展部分主要统计指标

  2000 年, 库区人均收入仍低于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人 6280 元、 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2253 元的全国平均水平。

 库区全年实现工业增加值 381. 35 亿元, 比上年增长 11. 4%; 完成全社会货物运输量15902 万吨, 比上年增长 6. 7%, 旅客运输量 35278 万人次, 增长 5. 8%, 完成邮电业务总量 386882 万元, 比上年增长 51. 2%。

  5

 2000 年, 库区财政预算内教育、 卫生事业费支出分别增加 15722 万元和 2174 万元, 分别比上年增长 12. 8%和 5. 5%。

 至 2000 年末, 库区共有专业技术人员 51. 12 万人, 比上年末增加 8. 8%; 中、 小学校 9942 所, 在校生 270. 74 万人, 中、 小学专职教师 13. 76万人; 公共图书馆拥有各类藏书 752. 6 万册; 广播、 电视覆盖率分别达到 93. 1%和 94. 2%, 比上年末增长了 2. 9 和 2. 7 个百分点。

 2. 2

  移民安置

  2000 年, 三峡工程库区二期移民工作进人攻坚阶段的关键年, 三峡库区各级人民政府按照国务院三峡工程建设委员会的工作部署, 切实落实国务院三峡工程移民工作会议精神,确保移民外迁试点和搬迁企业结构凋整工作的顺利进行。

 截止 2000 年底, 三峡库区累计搬迁 312018 人, 其中:

 城镇人口 157146 人, 农村人口154872 人。

 2000 年, 完成实物指标分类如下:

 ●农村

  开发土地 4200 亩, 新建水塘水池 172 个, 水渠 12 条, 农村道路 32 条共 148. 79 公里,农村建房 113. 43 万平方米; 接受三峡库区外迁移民的有 11 个省、 市, 承包土地 612. 52万平方米, 修建道路 225. 07 公里, 水利配套 575. 94 万平方米, 铺设生活供水管网 10. 17万米, 输电线路 13. 13 万米, 通讯线路 26. 58 万米。

 ●城市

  平整场地 107. 55 万平方米, 道路 35 条共 72. 32 公里, 新建大、 中型桥梁 285. 72米, 完成给水工程 3 座, 供水能力 7. 2 万吨, 铺设输变电线路 10. 21 万米, 广播电视线路17. 28 万米, 建房 226. 18 万平方米; 集镇建房 45. 84 万平方米。

 ●工矿企业

  170 个工矿企业完成迁建任务。

 ●专业项目

 复建公路 11 条共 80. 10 公里, 复建大中型桥梁 1132. 80 米, 新建码头 5 座, 水电站3 座, 铺设输变电线路 18. 15 万米, 通讯线路 60. 12 万米, 广播电视线路 24. 65 万米,新建邮电局(所)4 个, 广播电视中转站 8 座。

 2000 年, 国务院三峡工程建设委员会移民开发局组织有关部门及专家对三峡库区移民的环境保护工作进行了考察; 根据国务院三峡工程建设委员会第九次会议精神, 结合国家计委《长江上游水污染整治规划》 及湖北省、 重庆市相关的规划安排, 考虑移民搬迁建设的特点, 编写了《三峡工程库区移民环境保护行动计划》。

 同时, 针对库区 12 个

 主要搬迁城市和县城污水及垃圾处理项目, 编制了《三峡库区城镇污水处理前期工作导则》、《三峡库区城镇垃圾处理前期工作导则》, 从技术管理角度规范了环保项目建设的前期工作。

 截止 2000 年底, 全国对口支援三峡库区移民引入外来资金总额 93. 27 亿元, 合作项目 1129 个, 支持项目 781 个; 无偿援助设备及物资 335 次, 无偿捐助现金 2055 笔, 援助希望学校 541 所次; 安排移民劳务 34918 人次, 对口支援项目就地安置移民 38658 人。

  6

 7

 第 3 章

 自然生态环境状况 3. 1

  库区...

篇二:三峡生态环境监测

三峡库区生态环境变化遥感研究进展*滕明君1曾立雄1肖文发1**周志翔2黄志霖1王鹏程2佃袁勇2(1 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森林生态环境与保护研究所/国家林业局森林生态环境重点实验室,北京 100091; 2 华中农业大学园艺林学学院,武汉 430071)摘 要 长江三峡库区是我国最重要的生态敏感区之一,受三峡水利工程和相关人类活动影响,其生态环境变化显著. 揭示三峡库区生态系统结构、功能和生态过程的变化对于维护库区生态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生态环境遥感为此提供了关键途径,并在三峡库区生态环境研究中受到重视. 现有的三峡库区生态环境变化遥感研究往往存在较大差异,难以有效反映生态环境变化和响应特征,加之生态本底和人类干扰活动的复杂性,三峡库区生态环境变化遥感研究仍面临诸多挑战. 本文对库区环境变化遥感研究的发展阶段、研究尺度、遥感数据和方法等进行了系统总结,并从土地利用/覆盖变化、植被变化、水土安全、生态服务价值评价、生态系统健康与生态规划 5 个方面对库区生态环境变化遥感研究进展进行综述,在此基础上探讨了当前三峡库区生态环境变化遥感研究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未来研究中需重点关注的主要科学问题,以期为三峡库区生态环境管理和类似地区生态环境变化遥感研究提供参考.关键词 生态环境变化 遥感 三峡库区 生态系统评估 生态过程文章编号 1001 -9332(2014)12 -3683 -11 中图分类号 Q149;X87 文献标识码 AResearch progress on remote sensing of ecological and environmental changes in the ThreeGorges Reservoir area,China. TENG Ming-jun 1 ,ZENG Li-xiong 1 ,XIAO Wen-fa 1 ,ZHOU Zhi-xiang 2 ,HUANG Zhi-lin 1 ,WANG Peng-cheng 2 ,DIAN Yuan-yong 2 (1 Institute of Forest Ecology,Environment and Protection,Chinese Academy of Forestry/ Key Laboratory of Forest Ecology and En-vironment,State Forestry Administration,Beijing,100091,China; 2 College of Horticulture andForestry Sciences,Huazhong Agricultural University,Wuhan 430071,China). -Chin. J. Appl. Ecol. ,2014,25(12):3683 -3693.Abstract:The Three Gorges Reservoir area (TGR area),one of the most sensitive ecological zonesin China,has dramatically changes in ecosystem configurations and services driven by the ThreeGorges Engineering Project and its related human activities. Thus,understanding the dynamics ofecosystem configurations,ecological processes and ecosystem services is an attractive and critical is-sue to promote regional ecological security of the TGR area. The remote sensing of environment is apromising approach to the target and is thus increasingly applied to and ecosystem dynamics of theTGR area on mid-and macro-scales. However,current researches often showed controversial resultsin ecological and environmental changes in the TGR area due to the differences in remote sensingdata,scale,and land-use/cover classification. Due to the complexity of ecological configurationsand human activities,challenges still exist in the remote-sensing based research of ecological andenvironmental changes in the TGR area. The purpose of this review was to summarize the researchadvances in remote sensing of ecological and environmental changes in the TGR area. The status,challenges and trends of ecological and environmental remote-sensing in the TGR area were furtherdiscussed and concluded in the aspect of land-use/land-cover,vegetation dynamics,soil and watersecurity,ecosystem services,ecosystem health and its management. The further researches on theremote sensing of ecological and environmental changes were proposed to improve the ecosystemmanagement of the TGR area.Key words:ecological and environmental changes;remote sensing;the Three Gorges Reservoirarea;ecosystem assessment;ecological process.* 国家公益性行业(气象)科研专项(GYHY201406072)和湖北秭归三峡库区森林生态系统国家定位观测研究站项目资助.**通讯作者. E-mail:xiaowenf@ caf. ac. cn2014-04-14 收稿,2014-08-19 接受.应 用 生 态 学 报 2014 年 12 月 第 25 卷 第 12 期Chinese Journal of Applied Ecology,Dec. 2014,25(12):3683 -3693DOI:10.13287/j.1001-9332.20141121.002

 气候和土地利用/覆盖变化导致不同尺度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变化[1 -2] ,评估环境变化对生态系统的影响和反馈已成为全球变化研究的核心内容之一. 以遥感影像为基础的生态环境遥感为此提供了重要途径,尤其适用于区域或者更大尺度的生态环境时空变化研究 [3] . 通过历史和当前遥感影像的定性、定量解译,模拟评估变化环境下生态环境要素数量、质量特征、动态、反馈,及其相互作用关系已成为当前生态环境研究的热点 [4 -5] .三峡库区是三峡水利工程的直接影响区域,地处北亚热带北缘,包括湖北和重庆两省(市)共 20个区县,面积约 5. 8 ×10 4 km 2 . 三峡库区是我国最重要的生态敏感区之一,三峡水利工程及相关的生态移民、城市建设、土地利用变化、生态工程等人类活动导致库区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快速变化,并使这一地区形成独特的生态系统 [6] ,从而增加了三峡库区生态敏感性和生态系统变化的不确定性 [7 -9]. 在此背景下,三峡库区生态环境变化受到广泛关注,成为我国生态环境变化研究的重点内容之一,尤其是人类活动驱动下库区生态环境要素组成、结构、过程与功能的时空变化特征,以及区域生态系统管理成为关注焦点[10] . 由于在揭示区域生态环境变化中的重要作用,遥感技术在三峡库区生态环境变化研究中受到重视,众多研究得以开展. 然而,由于研究目的、研究方法、数据源、尺度、精度等方面的差别,研究结果间往往存在较大差异,难以有效反映生态环境的变化响应特征. 同时,该区域地形条件复杂、云雾频繁,加之人为活动的影响和土地利用类型的多样,增加了生态环境遥感研究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10] ,而遥感精度和生态环境指标需求的增加也使三峡库区生态环境变化遥感研究面临诸多挑战. 本文在回顾三峡库区生态环境变化遥感研究相关文献的基础上,综述了三峡库区生态环境变化遥感研究的发展阶段、研究尺度、数据分析方法等,并进一步探讨三峡库区生态环境变化遥感研究的主要内容、存在的问题和研究趋势,以期为三峡库区及相似地区生态环境变化遥感研究提供参考.1 三峡库区生态环境变化遥感研究的发展阶段三峡水利工程对区域生态环境的影响受到广泛关注,促使了三峡库区生态系统变化研究. 遥感技术能够有效反映生态系统要素的空间结构和质量特征,因此,从三峡工程的论证阶段开始,遥感技术便在三峡库区生态环境变化研究中受到重视 [11 -12]. 其图 1 三峡库区生态环境遥感研究文献的时间特征(根据知网和 SCIE 数据库,截至 2013 年 12 月)Fig. 1 Temporal characteristics of references on remote sensingof environment in the Three Gorges Reservoir areas (based onthe CNKI and SCIE,update to December 2013).发展可分为 2 个阶段(图 1):2000 年以前为探索阶段,这一时期的研究主要利用中等分辨率的 LandsatMSS/TM、SPOT 和航拍影像等遥感数据进行生态环境本底评估,揭示土地利用/覆盖组成和结构特征[11 -12] ;2000 年之后,三峡库区生态环境变化遥感研究进入快速发展阶段,除关注土地利用/覆盖动态变化[13] 外,生态环境过程遥感研究,如土壤侵蚀时空变化[14] 、景观格局变化 [15] 等也得到重视,遥感数据应用由单一分辨率开始向高分辨率(时间、空间和光谱)数据应用转变[16 -17] ,特别是 MODIS、SPOT卫星的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在植被和土壤侵蚀等相关研究中得以广泛应用. 此外,多源遥感数据、GIS 和相关生态环境模型的综合应用也受到重视[18] .2 三峡库区生态环境变化遥感研究的尺度、数据与方法尺度效应是景观结构、功能和过程的基本特征,包括景观粒度和幅度两方面. 在三峡库区生态环境变化研究中,景观粒度主要表现为遥感数据空间分辨率的差异,而研究幅度则呈现较大的变化. 早期研究主要在库区 [11] 和典型工程区[12] 两个尺度上进行生态环境本底调查;随着三峡水利工程建设和蓄水运行,主要研究尺度由库区和典型工程区资源评估转向揭示人为活动影响下库区多尺度生态环境变化与响应. 目前,三峡库区生态环境变化遥感研究已涵盖流域尺度、库区尺度、区段尺度、县域尺度、小流域尺度、林分尺度和群落结构尺度,其中,库区生态系统动态监测评估、县域尺度景观变化和小流域尺度生态过程研究是主要尺度内容. 尽管现有研究已覆盖多数空间尺度,但考虑到三峡库区复杂的地形和生态系统结构特点,其主要生态过程的尺度效应、本4 8 6 3 生 态 学 报 25 卷 应 用

 征尺度和尺度耦合研究仍有待深入.随着研究内容和尺度的扩展,遥感数据应用亦呈多样化趋势. 2005 年前的研究所用遥感数据主要是中等分辨率的 Landsat 和 SPOT 等影像[12] ,重点区域则应用高分辨率航测数据. 2005 年后库区环境遥感数据多样性显著增加,不同空间分辨率和光谱分辨率遥感数据得以应用. 目前,三峡库区生态环境变化研究常用遥感数据可分为 3 类:1)用于库区生态过程连续观测研究的 MODIS 和 SPOT 指数产品等[19 -20] ,时间分辨率较高,标准产品多样,可用于宏观生态结构、过程和功能的连续监测评估;2)用于中尺度研究的资源卫星数据,如 Landsat 影像、资源卫星影像、SPOT4-5 多光谱影像等,这些数据时间范围覆盖较长,且具有适中的时空分辨率,但受气象条件影响较大,很难获取连续遥感数据,因而难以有效反映短期生态变化,但适用于库区中尺度的土地利用/覆盖年际变化/季节变化研究;3)高分辨率遥感影像数据,如具有米或亚米级分辨率的航测数据、IKONOS 影像、Quickbird 影像、Rapideye 影像等,这类数据可实现地物类型的精确解译,常用在小流域或者县域尺度的研究 [21 -22] . 此外,近年来高光谱数据和雷达数据也在库区生态环境变化研究中得到应用,如 EO-1、环境卫星数据等.随着高分辨率和多源遥感数据的应用,遥感解译手段和精度日渐提高,在传统的土地利用/覆盖定性信息提取方面,面向对象的分类方法开始应用[23] ;同时,更多研究开始关注生态环境定量遥感研究,获取生态环境遥感参量,如植被覆盖度反演[20] 、土壤侵蚀评估 [17,24] 、净初级生产力(NPP)评估[25] 、林分结构 [16] 等. 随着多源卫星数据和相关生态模型的综合应用,数据选择与同化问题日益凸显.3 三峡库区生态环境变化遥感研究的主要内容人类活动驱动下陆表生态环境要素(土地覆被、水、土、森林、湿地、生物多样性等)组成、结构、过程与功能的时空变化特征及其调控管理是三峡库区生态环境安全的主要议题[10] . 围绕这一议题,众多关于三峡库区生态环境变化遥感的研究得以开展. 现有研究可概括为 5 个主要研究方向:土地利用/覆盖变化、植被变化、水土安全、生态服务价值、生态系统健康与生态规划等(图 2).3. 1 土地利用/覆盖变化土地利用/覆盖变化是揭示区域生态环境变化的最直观指标,三峡库区土地利用/覆盖变化研究开图 2 三峡库区生态环境变化遥感研究的主要内容(根据知网和 SCIE 数据库,截至 2013 年 12 月)Fig. 2 Main research areas and their percent within the Threegorges Reservoir area (based on the CNKI and SCIE,update toDecember 2013).Ⅰ:土地利用/覆盖变化 Land-use/land-cover changes;Ⅱ:植被变化Vegetation change;Ⅲ:水土安全 Soil and water conservation;Ⅳ:生态服务 Ecosystem services;Ⅴ:生态系统健康与生态规划 Eco-healthand planning.展较早,并受到长期关注. 以卫星影像、航测影像等为基础的土地利用/覆盖解译产品为此提供了多样的基础数据支持. 2000 年前的研究主要关注库区土地利用/覆盖的空间变化;2000 年后库区土地利用/覆盖时空变化研究逐渐加强,尤其是在时序遥感数据支持下,三峡库区长期土地利用/覆盖变化研究得以开展[26 -27] . 目前,三峡库区土地利用/覆盖变化研究重点关注人类活动影响下库区土地利用变化的时空特征与驱动因素. 其中,以库区尺度[27 -29] 和县域尺度[23,30 -31] 的研究为主,尤其对受水库建设影响较大的县区和小流域关注较多 [32 -34] . 在以往的研究中,Landsat TM/MSS 和 SPOT 遥感影像广泛应用,也有少量研究[35] 运用中巴资源卫星等国产遥感卫星影像.三峡库区土地利用/覆盖发生了明显变化,其变化过程可分为 2 个阶段:在三峡工程建设前期(1990—2002 年)库区土地利用/覆盖类型中农田占主导地位,且有一定扩大趋势;而在三峡工程建设后期(2002 年后),森林、灌丛、水体、建设用地等土地利用/覆盖类型比例逐渐提高,农田面积比例下降[26 -30] . 但不同研究结果间仍存在差异,尤其是森林、灌丛等类型的面积和比例变化方面差异较多[13,29 -30,32] . 并且现有研究所关注的时段集中在水利工程建设前后,长期气候变化和近期库区水位提升和移民工程等导致的土地利用/覆被变化仍不明确. 现有研究应用单一季节影像对土地利用/覆盖进行解译,难...

篇三:三峡生态环境监测

大坝建成后对库区生态环境的影响及分析 姓名熊伟 班级地本 0601 班 学号200604310011 指导老师郑庆荣 [摘要]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 三峡大坝是一项影响深远的水利水电工程 其建设及后期蓄水给库区生态环境带来了诸多不可避免的影响为世人所关注。对此本研究依据影响库区生态环境因子的实际特点 在收集研究数据资料的基础上 采用分析与现状评价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对三峡工程兴建及蓄水前后库区生态环境质量的影响分析研究。对选取局地气候、库区生物多样性、水土流失、水文泥沙及水质等指标进行对比分析。在此基础上对库区生态环境现状采用模糊综合评价法进行了独立评价并就评价结果进行验证。

 [关键词]三峡工程库区生态环境影响分析

 1.三峡大坝及库区生态环境概况 1.1 三峡大坝基本概述 三峡大坝是当今世界上最大的水利枢纽工程具有防洪、发电、改善航运等巨大的综合效益是治理和开发长江的关键性骨干工程图 1-1 。早在 1919 年孙中山先生在其《建国方略•实业计划》一书中就提出了修建三峡大坝的设想。1944 年国民党政府和美国垦务局合作 在美国著名大坝专家萨凡奇的带领下 提出了关于三峡工程的第一个比较详细完整的工作计划——《扬子江三峡计划初步报告》 即“萨凡奇计划” 。新中国成立以后1950年水利部成立长江水利委员会1970 年 12 月 26 日葛洲坝工程被批准先行兴建1984年 4 月国务院初步确定三峡工程实施蓄水位为 150m 的低坝方案1986 年党中央和国务院责成原水利电力部负责重新组织对三峡工程的全面论证工作并重编可行性报告1992年 4 月 3 日七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通过了《国务院关于提请审议兴建长江三峡工程的议案》 1994 年 12 月 14日三峡工程正式开工;1997 年 11 月 8 日三峡工程实现了大江截流;2003 年 6 月 11 日蓄水至 135m由此开始通航、发电枢纽初步产生效益进入围堰挡水发电期;2006 年 5 月20 日三峡大坝全线建成 达到海拔 185m 设计高程;2006 年 9 月开始蓄水至 156m三峡枢纽进入初期运行期 防洪、发电、通航效益开始全面发挥。

 图 1-1 三峡大坝枢纽布置示意图 1.2 三峡库区基本概况 三峡库区包含长江流域因三峡工程修建而被淹没的湖北省宜昌市夷陵区、 株归县、 兴山县、恩施市巴东县;重庆市巫山县、巫溪县、奉节县、云阳县、开县、万州区、忠县、涪陵区、丰都县、武隆县、石柱县、长寿县、渝北区、巴南区、江津区及重庆核心城区(包括渝中区、沙坪坝区、南岸区、九龙坡区、大渡口区和江北区)等 25 县市区 统称为三峡库区(图

 1—2)。

 图 1-2 三峡库区示意图

  三峡库区(东经 106°50"~110°51"北纬 29°16"~31°25 "海拔 33.6~3105m)东起湖北宜昌市西迄重庆市江津区。库区地处四川盆地与长江中下游平原的结合部跨越鄂中山区峡谷及川东岭谷地带北屏大巴山、南依川鄂高原。

  库区地处亚热带湿润季风区水热资源丰富该区域年均温 17.8℃该区夏季炎热最热月 7、 8 月平均气温 28℃~30℃ 极端高温 42.6℃。

 无霜期 230~340 d。

 年降水 997~1347mm且降水集中4~10 月份的月降水量在宜昌等地占全年降水量的 85%且多以暴雨形式出现。年均蒸发量为 1300~1700mm。库区雾层多光照少年光照大多在 1300~1400 h 左右相对湿度达 70-80%,年均风速 l.lm/s。

 气候垂直变化也大 夏季高温;伏旱较严重.库区地表径流3。寸滩与宜昌之间的区间径流量为 815 亿 m均径流深度为 630-660mm平均年径流系数在 0.55 左右。

 库区属中亚热带生物气候带库区在植物地理区划中属于泛北极区中国一日本亚区华中植物地区。由于本区未受第四纪冰川侵袭植物资源极为丰富据初步统计有维管束植物 208 科1428 属6088 余种。且多属珍稀种属其中被列为我国重点保护的珍稀植物47 种占全国总数的 13%。植物群落主要有:山地灌草丛、常绿针叶林、常绿阔叶林、竹林、落叶与常绿阔叶混交林等。

 1.3 相关研究现状 自从三峡工程建设以来库区的生态环境就倍受国内外学者的关注。2001 年陈利顶等针对三峡库区所面临的生态环境问题 根据库区不同地区生态环境问题的差异性进行了库区 19 个县生态环境聚类分区。

 基于 3S 技术和景观生态学原理 三峡库区土地利用和景观结构的时空变化特征进行了研究和评价 研究表明三峡工程蓄水后 库区的生态环境受到了一定的影响 2008 年 陈正虎等运用层次分析法和模糊模式识别法建立了 AHP-FPR 模型 2007年燕文明、许其功、刘祥梅等采用 GIS 技术与景观生态学的方法对三峡工程蓄水前后对生态环境影响进行了多角度分析评价多数学者认为:库区生态环境整体状况一般库区两端的生态环境优于库区中间。

 除此之外 许多学者还结合本区域自然经济社会背景 提出了保护和治理三峡库区生态环境的措施和对策。如 1997 年邓宁等提出三峡库区生态环境保护的关键是发展生态农业。杜佐华等 1999 年建议争取尽快建立起三峡库区水土流失动态监测网络开展库区水土流失生态监测推进库区水土保持事业的顺利发展促进库区生态环境改善和经济发展以保证三峡工程的顺利实施和长期有效运行。2000 年陈家玉通过对鄂西三峡库区生态环境问题的研究表明:制定合理的生态保护规则加强库区生态建设恢复和改善环境生态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是延长三峡水库寿命和区域可持续发展的一项迫切任务。肖文发等 2004 年在对丰富寸滩多年平均流量为 1416m3。多年平

 三峡库区森林植被恢复与可持续经营进行研究后认为:只要抓住三峡工程建设的契机紧密结合国家天然林保护和退耕还林工程建设充分利用良好的生物学基础科学地封山育林分带逐步恢复。同时因地制宜退耕还林发展森林能源建设多目标复合和多种模式并存的林业经营体系发展经济就能从根本上改善森林经营环境实现森林恢复形成合理布局的水库森林防护系统促进三峡库区生态环境建设和可持续发展。2002 年周勇等以三峡库区株归县为例 对其土壤资源与生态环境数据库的建立及应用进行了研究 认为如何优化配置人口、资源与环境是该县社会经济持续发展的关键。2006 年黄廷义也提出了构建可持续发展的产业体系不断改善和优化库区生态环境是三峡库区经济社会的发展路径。

 2.三峡大坝对库区生态环境的影响因素 2.1 对库区局地气候的影响 2.1.1 对气温的影响 从常年平均来看沿三峡库区 1988-2007 年平均气温为 17.3℃~18.8℃。云阳与重庆的年平均气温最高秭归的年平均气温最低。2004—2007 年蓄水后库区各地平均气温较常年值均有明显的增加。

 图 2-1 2004-2007 年三峡库区沿江 12 站年平均气温与常年值比较 从图 2-2 看出三峡库区平均气温年际变化不大库区气温有上升的趋势。从趋势线上可以看出2000 年以前库区的年际间平均气温与常年值【注:本文中局地气候的常年值为1971—2000 年的平均值 〔下同〕 。

 】

 波动较大 而且始终是围绕着常年值上下波动。

 但从 2001年起三峡库区年平均气温存在明显上升趋势变化趋势不再围绕常年值变化而是偏离常年值的年际间小幅波动上升(2006 年除外)三峡库区平均气温均比常年偏高0.2~0.4℃;2006 年三峡库区平均气温达 18.8℃较常年偏高 1.0℃, 2007 年库区平均温度为18.3℃比常年偏高 0.5℃。说明三峡工程建设及其蓄水对库区平均气温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图 2-2 1988-2007 年三峡库区沿江 12 站年平均气温与常年值比较 从常年同期来看如图 2-3 所示年内气温最高值一般出现在 8 月份为 28.21℃.最低值出现在 1 月份为 6.7℃气温的年较差为 21.50C。年内1、2、12 月月平均气温皆低于10℃; 3、4、10、11 月月平均气温在 10~20℃之间5-9 月各月平均气温均在 20℃以上7, 8月份在 28℃左右。平均气温月际之间升降变幅差异较大冬季各月和盛夏 7、8 月份库区气温变化最小为 1℃左右;春、秋季3、4 月和 10、11 月份气温变化剧烈升温与降温幅度一般为 5-6℃. 蓄水后各月平均气温均比常年同期值偏高。4 月平均气温较常年同期偏高 1.2℃,其次为2 月、3 月偏高 0.9℃, 1 月、5 月、6 月、9 月、10 月和 11 月较常年同期偏高 0.3-0.8℃。这里注意到尽管 2006 年夏季发生高温伏早夏季气温异常偏高但 2007,2005 年夏季出现凉夏其中宜昌 2005 年 8 月下旬平均气温为历史同期最低导致 8 月库区平均气温与常年同期基本一致因此蓄水后库区平均气温年内单峰型分布发生变化最高值出现在 7 月份。

 图 2-3 三峡库区蓄水后各月平均气温与常年值 2.1.2 对相对湿度的影响 三峡工程蓄水后库区各地相对湿度明显较常年值有所下降奉节、株归除外。三峡库区总体来说相对湿度大特别是库区西段万州至重庆(图 2-4)。

 图 2-4 2004-2006 年平均三峡库区年平均相对湿度与常年比较 三峡库区相对湿度年际变化较大。近 20 年尤其是近 10 年的数据表现出三峡库区年

 平均相对湿度有下降趋势。如图 2-5 所示这种变化在三峡工程建设并蓄水 2003 年至 2007年间更加显著。

 图 2-5 三峡库区年平均相对湿度历年变化 从常年同期来看三峡工程蓄水后年内各月的平均相对湿度较常年值都有所下降除 2 月、11 月偏高外。具体说来年内月平均相对湿度变化呈现多峰型最高值分别出现在 1 月、6 月和 10 月 (图 2-6)。

 图 2-6 三峡库区 2004-2007 年平均各月平均相对湿度与常年值 2.1.3 对降水量的影响 三峡库区各站年降水量自奉节向西各站降水偏多巫山至株归降水相对偏少宜昌又相对较多大体上形成库区年降水量自西向东呈多一少一多的分布格局(见图 2-7).三峡库区各地降水丰富常年降水量均超过 1000mm。三峡库区蓄水后除重庆、云阳、巴东增加外其余各站年平均降水量均偏少为主图 2-7 。

 图 2-7 三峡库区平均年降水量与常年比较(2004-2007 年) 从库区历年降水变化趋势曲线来看总体上说自 1998 年以来降水有减少的趋势特别是 2006 年三峡库区发生夏季特大高温伏早年内降水为 887mm比常年平均偏少 235mm。虽然 2007 年年降水量为 1254.1 mm比常年偏多 128mm但总体上来看仍表现为下降趋势(图 2-8)。

 2-8 1988-2007 年三峡库区平均年降水量变化 三峡库区冬半年少雨夏半年多雨。从库区平均降水量的各月分布来看三峡工程蓄水后各季节的平均降水量变化不同 总体上各月降水量有低于常年同期的趋势(图 2-9).

 图 2-9 三峡库区各月平均降水量与常年值(2004-2007) 2.1.4 对蒸发量的影响 1988-2007 年三峡库区平均年蒸发量总体上呈现下降的趋势但又具有较显著的阶段性变化特点。自 2003 年蓄水以来库区蒸发量则表现为止降反升的趋势说明蓄水后库区形成大面积的高位(135-156m)湖泊造成了蒸发量的上升特征(图 2-10)。

 图 2-10 三峡库区历年蒸发量变化 2004-2007 年库区月平均蒸发量年内变化与常年相似基本呈单峰型分布(图 2-11)且最高值均出现在 8 月。与常年同期相比2004-2007 年三峡库区各月平均蒸发量均不同程度偏多((8 月、11 月和 12 月除外)其中 3 月、4 月、7 月和 9 月偏多较为明显。

 2-11 三峡库区各月蒸发量和常年值比较(2004-2007) 2.2 对库区生物多样性的影响 三峡库区是一个人多地少的山区 其生态系统较为脆弱。

 虽然 森林覆盖率呈增加趋势己由 1996 年的 26.9%上升至 2000 年的 27.3%。但根据 2007 年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发布的三峡环境监测公报中的监测结果表明 库区植被在整体上仍处于退化状态。

 三峡水库全部建成后将成为长江上游主干道最大的水库人工湿地也将是中国最大的人工湿地。因此生态环境因子的变化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库区鸟类区系的组成和数量。

 2.2.1 对植物多样性的影响 三峡库区拥有丰富的生物资源。

 据三峡环境监测公报中的调查结果 三峡库区共有高等植物 6088 种。三峡库区地方特有植物 34 种国家保护的珍稀濒危植物 56 种其中 I 级、II 级和 III 级保护物种分别为 4 种、23 种和 29 种。

 三峡工程对陆生植物的影响主要体现在水库蓄水对陆生植物种质资源和生境的直接淹没 以及由于淹没而改变范围的人类活动对陆生植物 尤其是库区特有和珍稀濒危植物影响较大。受淹没影响的库区特有植物和国家保护的珍稀濒危植物共 6 种分别是荷叶铁线蕨、疏花水柏枝、巫溪叶底珠、巫山类芦、宜昌黄杨和鄂西鼠李。

 库区水体流速降低自净能力下降造成了富营养化现象的出现。以湖北库区干支流为例目前三峡库区湖北段干支流蓄水前共鉴定藻类 7 门 66 属 79 种蓄水后藻类总类数增至 151 种干流和支流分别增加了 72 种和 60 种。

 表 2-1 三峡水库湖北库区蓄水前后浮游植物种类组成比较 水域 时段 硅藻 绿藻 蓝藻 甲藻 蓄水前 20 18 4

 蓄水后 35 61 8 4 蓄水前 28...

篇四:三峡生态环境监测

style="color: rgb(0, 0, 0); font-size: medium;"> 

篇五:三峡生态环境监测

opy; 1994-2010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http://www.cnki.net三峡工程生态与环境保护孙志禹(中国长江三峡工程开发总公司 ,湖北 宜昌   443002)摘   要 : 三峡工程实施过程中高度重视生态与环境保护 ,其生态与环境保护是在全国各界协同努力下有计划 、逐步实施的 ,并已经获得阶段性成果。

 三峡工程围堰蓄水以来 ,其生态与环境效益已逐步显现。

 有关各方将继续推进三峡工程生态与环境保护工作。关键词 : 水电工程 ;生态保护 ;环境保护 ;三峡工程中图分类号 : TV697文献标识码 : AEcological conservation and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through construction of Three Gorges projectSUN Zhiyu( China Three Gorges Project Corporation , Yichang , Hubei   443002)Abstract: Through construction of Three G orges project , great attention has been paid to the plan of ecologicalconservation and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This plan is implemented stage by stage on schedule under thecollaborated efforts of all the circles in China , and staged achievements are obtained.The ecological andenvironmental benefits of this huge project have gradually emerged since the cofferdam impoundment. The relateddepartments are continuing their efforts to implement the plan of ecological and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Key words : hydroelectric engineering; ecological conservation ;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 Three G orges project收稿日期 : 2009208225作者简介 : 孙志禹 (1968 — ) ,男 ,教授级高级工程师. E2mail :sun-zhiyu @ctgpc. com. cn0   前言三峡工程是治理和开发长江的关键性骨干工程 ,具有防洪、发电、航运等巨大的综合效益 ,对长江流域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同时 ,由于三峡工程规模浩大 ,影响因子众多 ,其可能产生的生态与环境影响受到国内外广泛关注。1   三峡工程生态与环境保护理念11 1   高度重视生态与环境影响研究早在 20 世纪 50 年代 ,长江流域规划要点和三峡水利枢纽初步设计要点的编制过程中 ,即对三峡工程水库回水影响 、人类活动对河流径流的影响 、水库岸坡稳定性、水库诱发地震、水库淹没与移民、泥沙、生物、自 然疫源性疾病及地方病等环境影响因素进行了调查与研究。

 1979 年以后 ,长江流域水资源保护局与 40 多家大专院校和科研单位合作开展了三峡工程生态与环境影响的研究和评价。

 1984 年 ,国家科学技术委员会正式将 “长江三峡工程对生态与环境的影响及其对策研究”作为三峡工程前期重大科研项目 之一。

 1985 年 ,国家计划委员会和国家科学技术委员会成立了生态与环境论证专家组 ,对正常蓄水位 150~180m 方案的环境影响进行了 评价。

 1986 ,年 ,国务院三峡工程论证领导小组组织成立了由生态、环境、水利等方面的 55 名专家组成长江三峡工程生态与环境专家组 ,对以往成果进行了审查和复核 ,并组织长江流域水资源保护局及中国科学院等有关单位进行了专题论证和补充研究。

 1991 年 12 月 ,中国科学院环境评价部和长江水资源保护科学研究所共同完成了 《长江三峡水利枢纽环境影响报告书》 ,原国家环境保护局于 1992 年 2 月正式批准了 《长江三峡水利枢纽环境影响报告书》[1 ]。第 28 卷 第 6 期2009 年 12 月水   力   发   电   学   报JOURNAL OF HY DROELECTRIC ENGINEERINGVol. 28   No. 6Dec. , 2009

 © 1994-2010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http://www.cnki.net此后 ,与三峡工程有关的环境影响研究并没有停止 ,而是随着工程的进展和认识的深入不断推进 ,并成为一项长期性的工作。11 2   从政策、规划设计等多方面保证生态与环境保护工作的开展为减轻库区环境保护的压力 ,1999 年对移民政策进行了 重大调整 :一是调整移民方针 ,由原先的靠后就地安置调整为本地安置与异地安置结合 ,并鼓励和引导更多的农村移民外迁安置 ,以缓解库区的环境压力 ,并为库区经济的长远可持续发展提供有利条件 ;二是对污染严重、经济效益差、治理无望的小企业不再复建 ,而是根据国家有关政策进行结构调整 ,加大关闭和破产力度 ,以减轻库区水污染防治的压力 。为切实做好三峡工程环境保护 ,国家组织开展了一系列规划设计工作 ,完成了三峡工程初步设计一环境保护篇、三峡工程施工区环境保护实施规划、三峡工程移民安置区生态与环境保护规划 (以县为单位) 、三峡工程生态与环境监测系统实施规划和三峡工程淹没区与迁建区文物保护规划等规划设计 ,由相关部门分别组织实施。11 3   分工协作 ,共同做好三峡生态与环境保护工作三峡工程建设期间的环境保护实行国务院三峡工程建设委员会统一领导 ,国务院有关部门 (含国务院三峡办) 、湖北省和重庆市政府、中国三峡总公司分别负责 ,重大问题报国务院批准的制度。

 具体工作分工大致如下 :施工区环境保护、水文泥沙观测与研究、水库干流漂浮物清理和生态环境调度等由中国三峡总公司负责组织实施。列入工程概算的施工区外的生态环境保护项目和生态环境监测科研由国务院三峡办负责组织实施。移民安置项目的环境保护由重庆市和湖北省组织实施 ,国务院三峡办负责监督协调 。水污染防治和地质灾害防治由重庆市和湖北省组织实施 ,分别由环境保护部和国土资源部监督指导与协调 。水利部、农业部、交通部和国务院其他有关部门按照职能分别对建设期的三峡水库实行行政管理 ,并进行监督和指导。11 4   严格执行 “三同时”制度 ,积极采取环境友好的调度方式在三峡工程建设过程中 ,相关单位认真落实环境影响评价文件中的各项措施 ,严格执行环境保护 “三同时”制度 ;三峡工程施工区环境保护工作中 ,更及时引进专业环境监理和水土保持监理 ,加强施工区环境保护 “三同时”制度执行的全过程专业化管理。在三峡工程枢纽运行中 ,公司采取节水增发和环境友好的调度方式 ,积极研究运行过程中的不利影响和减缓措施 ,充分发挥三峡工程的生态与环境效益。2   三峡工程生态与环境保护措施实施21 1   物种资源保护工程11 陆生生态保护。

 实施了以荷叶铁线蕨和疏花水柏枝两物种为重点的陆生物种保护 ,采取了 包括种质资源的保存、植物园保存、野外迁地保存、就地保护等多种保护措施。

 并针对区域代表性的陆生生态系统 ,开展了宜昌大老岭植物多样性保护工程和兴山龙门河常绿阔叶林保护工程的建设和保护工作。21 水生生态保护。

 建设了长江河口中华鲟、白鲟幼鱼保护区 ,葛洲坝下中华鲟保护区 ,长江上游珍稀特有鱼类自然保护区 ,白鳍豚江豚自 然保护区等 ;持续实施了 中华鲟的人工繁殖和幼鱼的放流工作 ,累计放流中华鲟500 多万尾 ,2005 年至今连续四年组织实施了 达氏鲟、胭脂鱼及其它特有鱼类和经济鱼类的人工增殖放流 ,并将继续实施 ;组织开展了物种资源保护的相关科学研究 ,如特有鱼类人工繁殖技术研究、中华鲟和四大家鱼产卵繁殖的生态水文学机制与保护对策研究等。21 2   生态与环境监测系统为对三峡工程兴建前后库区及相关地区的生态与环境实行全过程系统跟踪监测 ,并开展必要的生态与环境研究和实验 ,建立了三峡工程生态与环境监测系统。

 该系统在水文水质、污染带和城市江段水质污染源、地下水、工业城市污染源、船舶流动污染源、农药和化肥面源污染源、渔业资源与环境、水生动物、陆生动植物、局地气候、人群健康、湖北和重庆库区社会环境、农业生态环境、施工区环境、河口生态环境、秭归生态环境、万县生态环境、特有鱼类以及陆生植物等方面进行监测或专题实验研究该系统从 1996 年开始启动。

 从 1997 年开始 ,每年 6 月 5 日由原国家环境保护局 (现环境保护部) 对外发布[3]。《长江三峡工程生态与环境监测公报》。此外 ,水文泥沙、诱发地震以及地质灾害等与生态环境密切相关的监测与研究也在按计划进行实施。9第 6 期孙志禹 :三峡工程生态与环境保护

 © 1994-2010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http://www.cnki.net21 3   施工区环境保护三峡工程施工区是三峡工程建设阶段产生显性环境影响的主要地区 ,施工区环境保护实行由中国三峡总公司统一管理与各施工单位分项管理相结合的机制 ,聘请专业环境监理 ,从工程、技术、管理和投资上采取全方位保护和控制措施 ,依据批准的 《三峡工程施工区环境保护实施规划》 ,开展了包括污染治理与预防、水土保持、环境绿化、人群健康保护、环境监测等工作 ,已基本控制区域环境影响 ,环境质量逐渐得到恢复和改善。环境监测表明 ,施工区长江干流及其近岸水域各断面水质为优 ,上游对照断面、下游控制断面和近岸水域水质符合 Ⅱ - Ⅲ 类标准 (如图 1 所示) ;施工区环境空气质量总体良好 ,各项指标符合 1 - 2 级标准 ;施工区环境噪声质量符合相关标准 ;各防治责任区水土流失控制比和拦渣率达到图 1   太平溪、乐天溪 1994 - 2008 年水质状况Fig. 1   Water quality conditions at Taipingxi andLetianxi of 1994 - 2008注 :太平溪为三峡水库坝前监测断面兼施工区上游对照断面 ,乐天溪为三峡水库坝后监测断面兼施工区下游控制断面。符合国家行业标准。21 4   枢纽初期运行环境保护11 漂浮物清理。

 长江干流上的漂浮物一般由树木和农作物秸杆、生活垃圾及工业垃圾等组成 ,主汛期主要是山林植被和农作物秸杆 ,非汛期漂浮物较少 ,主要是船舶垃圾和白色污染物。自 2004 年开始 ,中国三峡总公司委托重庆市和湖北省地方政府在三峡库区干流进行清漂 ,主要清理方式为使用机械化清漂船和机驳船对漂浮物进行打捞并转运至垃圾填埋场处理。

 坝前水域的漂浮物由中国三峡总公司租用拖轮及机驳船进行清理 ,并建造了 一艘为 300m械化清漂船 ,于 2007 年进入投入使用 。从 2003 年蓄水初期至 2008 年底 ,三峡水库坝前和库区干流共清理漂浮物约 185 万 m漂浮物大面积聚集和严重的碍航现象 ,坝前没有因漂浮物而影响通航、发电 ,水库水环境得到了有效的保护。21 监测与科研。

 2003 年围堰蓄水以来 ,除继续开展三峡工程生态与环境监测系统常规监测之外 ,在蓄水期间对水库水质进行加密监测 。

 2004 年开始 ,长江三峡工程生态与环境监测系统增加了 库区 “水华”监测 ,此前三峡库区水华现象没有进行过系统监测 ,但仍有文献报导水华曾经发生。从 1996 年 - 2008 年三峡水库干流入库断面寸滩站和坝前断面太平溪站各指标年均水质变化过程来看 (如图 2所示) ,十年来坝前断面水质类别主要受水库周边污染和入库水质影响 ,蓄水后水质总体良好 ,达到或优于 Ⅲ类水3的大型机3。

 库区干流没有出现图 2   三峡水库入库断面和坝前水质变化Fig. 2   Water quality variations of reservoirinflows and at the front of Three G orges dam质标准。从支流水华监测结果看 ,2004 至 2007 年间 ,库区不同支流或同一支流不同区段和时段出现了 不同类型的 “水华” ,藻类优势种群分别包括硅藻、甲藻、绿藻、隐藻、蓝藻等。同时 ,中国三峡总公司和国务院三峡办也安排了 包括三峡水库运行影响中华鲟的生态水文学机制及保护对策、针对四大家鱼自然繁殖需求的三峡工程生态调度方案前期研究、船舶扰动法治理三峡水库支流水华试验研究、防止库湾水体水华发生的三峡水库调度方案研究、三峡水库藻类水华成因分析及控制对策研究、三峡工程 156 -175m蓄水过程近坝水环境特性及调控措施研究、三峡水库库区大宁河富营养化成因及控制技术与对策研究等一[4]。系列水库运行生态与环境保护对策措施研究3   三峡工程围堰蓄水以来生态与环境保护效益31 1   清洁低碳能源生产和改善航运自 2003 年 7 月 10 日三峡电站首台机组并网运行以来 ,截止到 2008 年 12 月 31 日 ,三峡电厂累计发电 2 885亿 kW・ h ,相当于节约标准煤约 10 847 万 t ,减排二氧化碳 21 5 亿 t。01水   力   发   电   学   报2009 年

 © 1994-2010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http://www.cnki.net三峡枢纽 2004 至 2008 年货运总量约 21 8 亿 t ,超过三峡工程蓄水前葛洲坝船闸通航 22 年过闸货运量的总和 。

 蓄水后单位能耗降低 46 % ,节约约 37 万 t 标准煤 ,相当于减排二氧化碳约 85 万 t ;与三峡枢纽通航前历史最大货运量 1 800 万 t 相比 ,2004 至 2008 年三峡枢纽增加货运量累计 11 76 亿 t ,与相应公路运输能耗相比 ,节省约700 万 t 标准煤能耗 ,相应减排约 1 600 万 t 二氧化碳。因此 ,三峡枢纽运行有效地减少了温室气体和污染物的排放 ,为我国化石能源节约和应对气候变化的温室气体减排做出了贡献。31 2   防洪减灾与生态调度2006 年 6 月 RCC 围堰成功拆除 ,三峡大坝全线挡水 ,三峡工程已具备防御百年一遇洪水能力 ;2007 年 7 月...

推荐访问:三峡生态环境监测 环境监测 生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