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计划预期成果3篇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计划预期成果 12021年市中小学(幼儿园)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02.0培训实施方案 依据《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教技〔2018〕6号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计划预期成果3篇,供大家参考。
篇一: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计划预期成果
2021 年市中小学(幼儿园)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 0 2.0 培训实施方案依据《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教技〔2018〕6号)、《教育部关于实施全国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2.0的意见》(教师〔2019〕1号)、《省教育厅关于印发黑龙江省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2.0 培训实施方案的通知》(*教师函〔2020〕15号)等要求,为提高市参训教师应用信息技术提升教育教学的意识,真正达成技术和教学的融合创新,确保能力提升工程2.0项目的实施达到预期目标,全面促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融合创新发展,中国教师研修网特制订本方案。
一、培训主题
本项目紧紧围绕整校推进服务教育教学改革,将提升工程与学校工作全面整合,切实降低工学矛盾,实现减负增效,让 2.0 工程成为学校和教师发展的催化剂和助推器,为此特设定主题为:
赋能工作·成就发展——市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 2.0 培训 二、培训对象
区域培训指导团队、学校管理团队、中小学(幼儿园)教师等 三、培训目标
(一)总体目标
立足全市教师队伍专业发展实际,坚持“面向未来、整校推进、学用结合”原则,通过成果导向、任务驱动、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混合式研修模式,突出“学得会、用得上、干得好”的研学理念,构建“以校为本、基于课堂、应用驱动、精准测评”的培训机制,加强学校信息化管理与指导团队建设,围绕学校教育教学改革发展目标制订研修计划,立足应用、靶向研修,整校推进、全员参与,建立适应学校发展需求的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新模式,激发教师提升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的内生动力,通过实施教师信息技术应用工程培训,提升市中小学校长信息化领导力、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研修团队信息化指导能力,全面促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融合创新发展,实现“三提升一全面”总体发展目标。
(二)各角色目标
对象
培训目标
预期成果
培训指导团队
理解《教育部关于实施全国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 2.0 意见》的政策要求,能够根据各学校提升工程 2.0 整校推进规划,制定区域统筹研修指导方案。
掌握信息技术与学科教育教学融合创新的方式方法,提升指导参训教师开展信息化教学的能力,能够对学校教研组信息化教学研修活动进行实施指导。
依据本省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 2.0 考核规范的测评数据要求,能够指导学校完成信息技术应用能力考核。
·完成一份区域统筹研修指导方案 ·推荐一份学科教学优秀案例资源包 学校管理团队
了解信息技术对教育教学带来的影响和变革,理解“能力提升 2.0”的文件内涵,明确自身应承担的工作职责。
能够根据学校实际确定未来三到五年的信息化建设发展目标,并能够分解发展目标,根据本年度目标,科学制订学校整校推进混合式校本研修方案。
能够有效组织、实施和评估学校“能力提升 2.0”培训,从而提升教师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融合创新能力,推进学校(幼儿园)信息化建设发展,提升自身信息化领导力。
·制定一份整校推进混合式校本研修方案 ·推荐一份整校推进案例资源包(含整校推进实施情况总结ppt 及学校优秀教学案例)
(拟)教研组长
能够根据学校信息化教学发展规划,制定教研(年级)组信息化教学研修活动计划,并进行组织和实施。
能够围绕学科教学深度融合,前瞻引领教学创新,形成相应的能力点示范课例。
理解学校“能力提升 2.0”的校本应用考核办法,能够指导教师完成信息技术应用能力考核。
·制定一份教研(年级)组信息化教学研修活动计划 ·提交一份能力点教学示范课例 教师
选择恰当的信息技术应用于学情分析、教学设计、学法指导、学业评价等环节,实现教学模式的创新与教学质量的提升。
教师能够依据学校整体推进发展规划和自身专业发展需求,通过学习、应用、实践在改进教学的同时实现微能力点的提升,并以作业形式提交。
·提交所选择能力点对应的认证材料
四、培训环节与内容安排
(一)管理与指导团队先行培训
环节
培训要点
具体内容
在线同步 研制规划 制定计划 中国教师研修网组织尚志市的区域培训指导团队、管理团队、学校管理团队开展 2 天的在线同步培训,学政策、明路径、悉平台厘清能力提升工程 2.0 的实施步骤。
网络选点 整校选点 主题确定 学校信息化管理团队登录平台,依据本校信息化发展规划和校本研修方案确定 8 8- -0 10 个能力点。
(二)参训教师全员混合研修
环节
培训安排
具体内容
能力点选择 学员选点
推送课程 学员根据学校信息化管理团队所选的能力点组合和教研组确定的能力点选择自身所需的 3 3 个能力点, 建议所选能力点覆盖“学情分析、教学设计、学法指导、学业评价”四个维度中的三个维度; 平台根据学员选点情况自动推送对应能力点网络课程供参训教师学习。
网络研修 示范引领
形成课例 学校信息化管理团队以教研组/备课组为主建立学科工作坊,由学科教研组负责人担任坊主; 教研组长通过预热学习环节先行学习能力点课程,并结合本组研修主题,形成本组能力点教学示范课例; 参训学员完成预热阶段课程学习。
混合研修 网络研修
课堂实践
活动深化
成果生成 学校教研组长与参训学员完成线上线下混合研修:
1.完成所选能力点线上课程学习; 2.结合所学能力点开展课堂教学实践应用,将技术运用于课堂教学; 3.参与校本研修,包括听评课、课例研究、技术沙龙等校本教研活动; 4.完成所选能力点实践应用认证材料。
培训指导团队需对活动过程进行跟进指导。
中期跟进 化难解惑 结合本区实践,围绕整校推进实施组织专家入校指导,重点围绕信息化技术工具的应用、融合创新典型案例的生成、校本应用考核规范的把握等,开展有针对性的指导,帮助学校切实解决培训过程中的重难点问题。
实践测评 成果考评
优秀推荐 依据《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发展测评规范》(以下简称规范),对参训教师个人提交的 3 个能力点实践应用认证材料进行考评。
学校管理团队依据规范,对学员提交的 3 个能力点实践应用认证材料进行审核; 学员之间能力点开展互学互评; 区域培训团队对能力点认证材料进行抽查并推荐优秀成果; 参训学员个人的线上专题培训成绩由平台系统自动统计。
总结评优 示范展示 参训学校总结项目实施经验与成果,形成总结报告上报区县;区县组织开展评优活动,表彰奖励先进个人和集体。
(三)学校整校推进工作流程建议
学校整校推进工作流程建议
步骤
学校管理团队
学科教研组/ / 备课组
教师学员
第一步
制定方案
·确定本校信息化教学模式,结合学校信息化发展规划,制定学校本年度整校推进混合式校本研修方案; ·根据学校特点和教师特点,科学合理地进行分工,组建健全的校本研修小组,制定完善的研修制度。
依据学校教学环境及一案一划,确定本组研修主题,围绕整校选择能力点研修范围,制定研修计划。
/ 第二步
校本动员
召开学校整校推进工作动员大会。
讨论、研磨本组研修计划。
围绕教研组/备课组研修计划,制定个人学习计划。
第三步
小组活动
组织培训活动:基于学校教育技术装备及教师基础能力,组织开展通用技术工具培训活动;
提供支持保障:
为各学科教研组开展校本研修提供相应的制度保障和后勤保障;
形成总结报告。
一轮讨论:根据本学科教学内容特点,讨论可以用于教育教学场景的信息技术工具。
二轮讨论:围绕校本研修主题讨论各项信息技术工具在学科中如何应用,完成教学设计。
三轮讨论:组织学员结合自己的教学设计开展说课、研课活动。
:
一轮实践:结合学科教研组/备课组讨论结果制定教学设计方案。
:
二轮实践:根据说课、研课的建议,完善自己的教学设计。
三轮实践:课堂教学实施。
第四步
经验提炼
组内总结交流,提炼经验做法,打磨课例研究成果。
通过对比,提取他人经验做法,完善自己的教学设计与实施。
第五步
一展所长
建立测评机制,组织校级示范课观课、议课活动。
组内讨论推荐优秀代表进行示范课展示。
参加学校组织的示范课观课、议课活动
五、各角色职责与考核
(一)区域管理员
【工作职责】
A.政策支持。结合本区县实际与项目要求,制定组织管理、考核激励、督导、评估等制度和办法,制定整区推进方案。
B.人员遴选。确定学校管理团队、培训指导团队及学员名单。
C.活动支持。对项目组组织的集中培训、在线直播、总结表彰等活动给予活动场地、组织推动等支持。
D.督促学情。了解项目进展和学情数据,培训前期确保参训率、学习率;培训后期,督查各校实践测评情况、督促合格率。
E.考评抽检。对各项目校整校推进绩效进行考评,对项目校教师校本应用考核测评结果进行抽检。
F.培育典型。注重挖掘典型,示范引领;确定项目组评优方案,督促学校上报各类优秀成果及名单。
(二)培训指导团队
【工作职责】
A.专业引领。在培训工程中对本区域参训学校教师进行示范带动、分类指导,促进项目校开展校本研修与实践应用活动。
B.入校指导。通过线下有针对性的入校,对各校学科教研组开展的研修活动进行深度参与与指导。
C.成果检查。对学员提交的 3 个能力点认证材料进行检查,不合格的给予指导。
D.成果提炼。注重培训成果向教学成果的转化,推荐学员优秀成果参加成果展示、经验交流等活动,形成本学科精品案例。
【考核细则】
维度
考核项
分值
考核指标
研
修
组
织
坊参训率 10 分 学员参训率达到 95%以上:计 10 分;80%-95%:计 8 分;60%-80%:计 6 分;50%-60%:计 4 分;50%以下不得分 坊合格率 10 分 学员合格率达到 95%以上:计 10 分;80%-95%:计 8 分;60%-80%:计 6 分;50%-60%:计 4 分;50%以下不得分。
计划制定 15 分 结合整区推进方案,制定本学科区域研修指导计划,提交至平台,得 15 分。
研
修
指
导
线上活动 10 分 研修过程中,根据本工作坊研修方向,发布线上活动,每个 5 分,共 10 分。
能力点抽查 30 分 在规定时间内按照规范对学员提交的3个能力点认证材料进行抽查,按照本学科参训教师总人数的 10%,推荐优秀能力点作业到平台上。
入校指导 20 分 培训过程中,针对示范校学科教研活动开展入校指导,提交 1 份入校指导研修简报,得 20 分。
(三)学校管理团队
【工作职责】
A.建章立制。制订本校整校推进混合式校本研修方案,结合本校实际,制定组织管理、考核激励等制度和办法。
B.组建团队。确定本校培训指导团队(以教研组/备课组负责人、骨干教师、技术能手为主),分学科建立校级工作坊,支持并推动校级工作坊开展主题研修、成果展示、经验交流等活动。
C.督促学情。参与中国教师研修网组织的学情通报会,了解项目进展,督促学情,及时回答并解决相关问题。
D.成果认证。对学员提交的 3 个能力点认证材料进行点评认证。
E.活动支持,组织、支持学校开展校本动员、校本教研、总结表彰等线下集中研修活动,并结合活动完成活动简报。
F.培育典型。提炼项目学校培训工作经验,推出样板教研组,遴选并提炼优质生成性资源成果。
【考核细则】
维度
考核项
分值
考核指标
研修
组织
学员参训率 10 分 学员参训率达到 95%以上:计 10 分;80%-95%:计 8 分;60%-80%:计 6 分;50%-60%:计 4 分;50%以下不得分。
学员合格率 10 分 学员合格率达到 95%以上:计 10 分;80%-95%:计 8 分;60%-80%:计 6 分;50%-60%:计 4 分;50%以下不得分。
整校推进 方案 10 分 调研本校教师信息技术应用基本情况,制定整校推进混合式校本研修方案,提交至平台,得 10 分。
启动会组织 10 分 组织召开整校推进工作启动会,完成启动会活动简报,提交至平台,得 10 分。
总结会组织 10 分 组织开展整校推进工作总结会,汇总整理整校推进经验成果,形成整校推进落实情况总结报告,提交至平台,得 10分。
能力点认证 30 分 对本校学员的 3 个能力点成果进行打分和点评。(建议严格按照《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发展测评规范》来考评)
校本实践 20 分 结合各学科校本教研活动情况,为学员进行综合评定,此项最高可得 20 分。(建议此项工作在项目临近尾声时再结合参训教师全程参与情况给出正确打分)
(四)教研组长
学校可根据本校各学科教研组(备课组)的分布情况,自主建立校级学科工作坊,并任命学科工作坊坊主(教研组长),开展学科研修活动。
校级坊坊主的工作职责和考核细则参考如下:
【工作职责】
A.制订计划。结合本校教研工作及教师实际需求,确定研修主题,制订学科教研组(工作坊)研修计划。
B.形成案例。结合本组研修主题,形成本组能力点教学示范案例。
C.活动组织。根据研修主题,结合网络研修课程,组织各学科教研组(工作坊)开展线上线下相结合的研修活动,如集体备课、观课议课、研课磨课等。
D.成果推送。对本研修小组的成果进行遴选,推荐优秀成果参加成果校内、外展示活动。
【考核细则】
维度
考核项
分值
考核指标
示范引领
提交 案例 20 分 结合本组研修主题,形成本组能力点教学示范案例并提交至平台,最高可得 20 分。
研修组织
制定 计划 25 分 结合整校推进实施方案,制定本学科教研组的校本研修计划,提交至平台,得 25 分。
组织 活动 15 分 在工作坊内发布至少 3 个线上研讨活动,每个活动得 5 分,最高得 15 分。
40 分 结合校本教研活动,至少提交两份活动简报,用以展示活动过程和研修成果,每份简报得 20 分,最高得 40 分。
(五)参训学员
【工作职责】
A.根据本校及本教研组/备课组的研修计划,制定个人研修计划。
B.认真参加线上专题培训,不断提升信息技术支持下...
篇二: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计划预期成果
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 2.0 计划 应用能力点提升预期成果预期成果一(选课:角的初步认识)
预期成果 对照所选能力点,阐明预期的成果、各成果的名称、形式等。
应用能力点 预期成果 成果形式 A4 探究型学习活动设计 通过网络研修与专题研讨,掌握如何设计探究型学习活动设计,组织学生利用信息技术开展合作探究学习。
例如教学《角的初步认识》一课,我运用信息技术创设合作学习环境,组织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活动,促进学生对所学内容更深入的理解、掌握。我引导学生利用学具、“绘图软件”进行合作学习,让学生实际操作利用学具动手做角、改变角的大小,独立探讨知识形成的过程,理解认识角的大小变化。再让学生利用“绘图软件”画角,标出角的顶点、边,并画出表示把角变大变小的示意图,加深学生对角的理解掌握。通过这个探究合作学习活动发展学生与同伴合作解决问题的意识,培养学生合作、交流、协商来分析问题的能力。
1、提交一份探究型学习活动设计。
例如教学 《角的初步认识》 一课,设计一份探究性学生活动设计:
“动手做角,体现角的大小变化” 。
2、提交一份技术应用计划视频。
A5 技术支持的课堂讲授 通过网络研修、教学实践、观课磨课,形成一份课堂讲授环节的教学设计。
1、利用 PPT 课件创设问题情景并利用实物进行演示教学,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思考、讨论认识图形上的角,并引导学生用思维导图把新旧知识之间建立联系。
2、探究新知—认识角。利用 PPT 课件、三角板引导学生认识图形中的角和实物中的角,让学生经历观察、表达等课堂学习活动,在小组讨论和合作学习中共同创作思维导图表达自己的想法。
3、探究新知—做角画角。利用 PPT 课件、铁丝、圆形纸片、图钉、硬纸条,引导学生采用小组合作学习模式分组借助实物合作制作角,让学生经历观察,操作,表达等课堂学习活动,在小组讨论和合作学习中共同创作思维导图表达自己的想法,在独立探讨知识的过程中进一步认识角的顶点和边,并学会画角和改变角的大小。
1、提交一份课堂讲授环节的教学设计。例如《角的初步认识》教学设计。
2、提交一份课堂微视频。
3、提交一份教学反思。
G1 多技术融合教学的方法与策略 通过网络研修与专题研讨,能充分利用现有教学资源,合理使用多种教学工具,有目的、有提交一份教学工具应用介绍。
提交一份线上教学视
计划地开展教学。
例如教学《角的初步认识》一课,利用 PPT 课件创设问题情景并利用实物进行演示教学;引导学生用思维导图把新旧知识之间建立联系;引导学生利用学具、“绘图软件”进行合作学习,让学生实际操作利用学具动手做角、改变角的大小,独立探讨知识形成的过程,理解认识角的大小变化,再让学生利用“绘图软件”画角,标出角的顶点、边,并画出表示把角变大变小的示意图,加深学生对角的理解掌握。
频。
提交一份学生学习体会音频。
预期成果二(选课:
《圆的周长》 )
预期成果 对照所选能力点,阐明预期的成果、各成果的名称、形式等。
应用能力点 预期成果 成果形式 A4 探究型学习活动设计 通过网络研修与专题研讨,掌握如何设计探究型学习活动设计,组织学生利用信息技术开展合作探究学习。
例如教学《圆的周长》一课,我运用信息技术创设合作学习环境,组织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活动,促进学生对所学内容更深入的理解、掌握。我引导学生用学具分组做实验,并用教学课件进行演示教学,再组织学生分组讨论总结出圆的周长总是直径的三倍多一些,从而推导1、提交一份探究型学习活动设计。
例如教学 《圆的周长》一课,设计一份探究性学生活动设计:
“推导圆的周长计算公式” 。
2、提交一份技术应用计划视频。
出圆的周长计算公式,最后再引导学生用 word软件把推导圆的周长计算公式的做法写成读书卡片,并把读书卡片发布在班级 QQ 群中进行交流。通过这个探究性学习活动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锻炼了观察、比较、分析、推理探索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培养学生合作与交流能力。
A5 技术支持的课堂讲授 通过网络研修、教学实践、观课磨课,形成一份课堂讲授环节的教学设计。
1、利用 PPT 课件创设问题情景并利用课件进行演示教学,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操作、思考、讨论从认识正方形的周长到认识圆的周长,再根据正方形的周长和它的边长的关系,以及测量圆的周长的局限性,引导学生猜想圆的周长可能与它的什么有关,最后引导学生用思维导图把新旧知识之间建立联系。
2、实际动手发现规律。引导学生利用学具圆采用合作学习模式分组做实验,并用 PPT 课件进行演示验证,让学生在实际观察、操作中发现问题自主探究,积极参1、提交一份课堂讲授环节的教学设计。例如 《圆的周长》 教学设计。
2、提交一份课堂微视频。
3、提交一份教学反思。
与讨论、验证,在合作与交流中分析、推理从而推导出圆的周长计算公式。并引导尝试引导学生在小组讨论和合作中使用思维导图进行学习,引导学生用思维导图在知识之间建立联系,将知识之间的关系可视化,促进理解和记忆。
3、巩固练习形成能力。根据本课的知识点设计练习题或从教辅书中精选练习题让学生尝试解答,引导学生说算理,用思维导图把算理和分析问题的过程及碰到的问题描绘出来,并不断从学生中获得反馈信息,及时解决疑难,促使学生理解算理,形成技能。
G1 多技术融合教学的方法与策略 通过网络研修与专题研讨,能充分利用现有教学资源,合理使用多种教学工具,有目的、有计划地开展教学。
例如教学 《圆的周长》一课,①利用 PPT 课件创设问题情景并利用课件进行演示教学;②利用学具圆分组做实验,并用 PPT 课件进行演示验证教学;③引导学生用思维导图把新旧知识之间建立联系;④引导学生用word软件把推导圆的周长计算公式的做法写成读书卡片,并把提交一份教学工具应用介绍。
提交一份线上教学视频。
提交一份学生学习体会音频。
读书卡片发布在班级QQ 群中进行交流。
预期成果三(选课:
《灰雀》 )
预期成果 对照所选能力点,阐明预期的成果、各成果的名称、形式等。
应用能力点 预期成果 成果形式 A4 探究型学习活动设计 通过网络研修与专题研讨,掌握如何设计探究型学习活动设计,组织学生利用信息技术开展合作探究学习。
例如教学《灰雀》一课,运用信息技术创设合作学习环境,组织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活动。组织学生分成若干学习小组上网搜索描写鸟的诗词、爱护鸟的宣传标语及宣传画;对收集到的资料进行分析整理并通过班级 QQ 群交流讨论;用word软件制作图文并茂的爱鸟画展;通过班级 QQ 群展示作品进行交流。从而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让学生养成爱护鸟类、保护大自然的意识。同时培养学生信息与技术能力,以及合作交流能力。
1、提交一份探究型学习活动设计。
例如教学《灰雀》一课,设计一份探究性学生活动设计:“开展爱鸟周活动,举办鸟的图片、图画展览”。
2、提交一份技术应用计划视频。
A5 技术支持的课堂讲授 通过网络研修、教学实践、观课磨课,形成一份课堂讲授环节的教学设计。
1、利用 PPT 课件创设生动活泼的教学情境激发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学1、提交一份课堂讲授环节的教学设计。例如《灰雀》教学设计。
2、提交一份课堂微视频。
3、提交一份教学反思。
习本课的学习动力。
2、在自主阅读交流收获教学环节,学生能借助汉语拼音认读汉字,在学习过程能与同学或老师探讨学习,能用思维导图整理生字词帮助记忆,学生能用有效的学习方式把新字词融入到自己已有的知识中,能快速把正在学的和自己的已知建立联系。
3、在品读全文理解课文教学环节,利用 PPT 课件创设教学情境,通过让学生合作、交流、角色表演等学习活动,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体会列宁善解人意、循循善诱和对儿童的保护,懂得做错事情应该改正的道理。
G1 多技术融合教学的方法与策略 通过网络研修与专题研讨,能充分利用现有教学资源,合理使用多种教学工具,有目的、有计划地开展教学。
例如教学《灰雀》一课,利用 PPT 课件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利用微课范读生字、范读课文;引导学生利用思维导图整理生字词帮助记忆,引导学生把读书收获用思维导图进行修理形成有条理的思考,使知识之间的关系可视化;引导学生上网搜索描写鸟的诗词、爱护鸟的宣传标语及宣传画;对收集提交一份教学工具应用介绍。
提交一份线上教学视频。
提交一份学生学习体会音频。
到的资料进行分析整理并通过班级 QQ 群交流讨论;用 word 软件制作图文并茂的爱鸟画展;通过班级 QQ 群展示作品进行交流。级 QQ 群进行讨论协商。
预期成果四(选课:《荷花》)
预期成果 对照所选能力点,阐明预期的成果、各成果的名称、形式等。
应用能力点 预期成果 成果形式 A4 探究型学习活动设计 通过网络研修与专题研讨,掌握如何设计探究型学习活动设计,组织学生利用信息技术开展合作探究学习。
例如教学《荷花》一课,运用信息技术创设合作学习环境,组织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活动。我引导学生以合作、讨论、交流的学习模式上网搜索荷花的图片以及描写荷花的优美词句,制作读书卡片。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学会运用科学的学习方法去获取信息,加工和利用信息(利用网络查找资料、搜索信息、用word加工信息、用 QQ 群发布信息和获取信息)。通过引导学生在学习过程积极参与讨论交流,分享自己的想法并虚心向同学学习,并乐于帮助同学学1、提交一份探究型学习活动设计。
例如教学《荷花》一课,设计一份探究性学生活动设计:
“制作读书卡片” 。
2、提交一份技术应用计划视频。
习,提高学生的合作交流能力。
A5 技术支持的课堂讲授 通过网络研修、教学实践、观课磨课,形成一份课堂讲授环节的教学设计。
1、利用 PPT 课件创设生动活泼的教学情境 激发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学习本课的学习动力。
2、在自主阅读交流收获教学环节,学生能借助汉语拼音认读汉字,在学习过程能与同学或老师探讨学习,能用思维导图整理生字词帮助记忆,学生能用有效的学习方式把新字词融入到自己已有的知识中,能快速把正在学的和自己的已知建立联系。
3、在品读全文理解课文教学环节,利用 PPT 课件创设教学情境,引导学生以自主、合作、讨论、交流、探究的学习模式研读课文。引导学生在品读课文过程仔细观察课件演示、针对老师提出的问题思考、讨论、协商、并把读书收获用思维导图进行修理形成有条理的思考,使知识之间的关系可视化。
1、提交一份课堂讲授环节的教学设计。例如《荷花》教学设计。
2、提交一份课堂微视频。
3、提交一份教学反思。
G1 多技术融合教学的方法与策略 通过网络研修与专题研讨,能充分利用现有教学资源,合理使用多种教学工具,有目的、有提交一份教学工具应用介绍。
提交一份线上教学视
计划地开展教学。
例如教学《荷花》一课,利用 PPT 课件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利用微课范读生字、范读课文;引导学生利用思维导图整理生字词帮助记忆,引导学生把读书收获用思维导图进行修理形成有条理的思考,使知识之间的关系可视化;引导学生以合作、讨论、交流的学习模式上网搜索荷花的图片以及描写荷花的优美词句,制作读书卡片。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学会运用科学的学习方法去获取信息,加工和利用信息(利用网络查找资料、搜索信息、用word加工信息、用 QQ 群发布信息和获取信息)。
频。
提交一份学生学习体会音频。
篇三: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计划预期成果
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 2.0整校推进计划
省/市/县:湖北省十堰市郧西县观音镇 学校名称:XXXX 小学 学
段:小学 负 责 人:校长姓名 联系电话:13168168186
一、基本信息 学校名称 XXX 小学 所涉学段 小学 通讯地址 湖北省郧西县观音镇 XXXX 小学 邮编 440000 学校 负责人 姓名 校长姓名 职务 校长 职称 中级 联系 电话 13168168186 手机 13168168186 邮箱 11111111@qq.com 学校信息化管理团队 姓名 年龄 学历 专业 职务 xxx 36 本科 汉语言文学 校长 xxx 28 本科 商务英语 教导主任 xxxx 39 本科 体育教育 工会主席
二、研修计划 环境选择 (A)
多媒体教学环境
□混合学习环境
□智慧学习环境 绩效目标 (B)
(根据上述发展愿景,结合能力提升工程 2.0 的要求,确定学校在这个项目上的绩效目标。学校可以在下面表格列出项目的基础上加以修改或完善,使之符合学校的实际。)
指标类型 指标名称 数量 负责部门及负责人 产出目标 *教师研修各能力点案例汇编 1
教师信息化教学方案(含项目学习、混合学习、深度学习、跨学科学习)汇编
各学科信息化教学备课(听评课)记录汇编
信息化教学读书笔记汇编
教师信息化教学反思(提升工程 2.0 培训总结)汇编
*教师信息化教学课例集锦 1
效益目标 促进信息化各类教学制度汇编
*学校信息化教学校本研修实施方案 1
各教研组信息化教学校本研修实施方案汇编
*学校信息化教学校本应用考核方案 1
各学科信息化课堂教学评价方案汇编
*学校各学科融合团队管理制度汇编 1
满意度目标 教师对提升工程 2.0 培训的认可度
学生对信息化教学的认可度
家长对信息化教学的认可度
注 :
教师研修各能力点案例汇编、教师信息化教学课例集锦、学校信息化教学校本研修实施方案、学校信息化教学校本应用考核方案、学校各学科融合团队管理制度汇编五个 绩效目标为必选项 , 其他的 0 10 个 为非必选项。
模式探索 (C)
项目学习 混合学习 □ 深度学习 □ 跨学科学习 □ 基于数据的评价 □ STEM 学习 □ 翻转课堂 注:模式选择时,要思考各模式的能力点构成。
校本应用考核能力点选择 (D)
根据年度发展目标和研修计划,确定本校的应用考核能力点范围(可在下面的能力点列表中打“√”),并说明选择该微能力的理由(能力点选择要考虑 A、B、C、D)。
维度、环境
多媒体教学环境
混合学习环境
智慧学习环境
学情分析
A1 技术支持的学情分析 B1 技术支持的测验与练习 □C1 跨学科学习活动设计
教学设计
A2 数字教育资源获取与评价 B2 微课程设计与制作 □C2 创造真实学习情境 A3 演示文稿设计与制作 B3 探究型学习活动设计
□A4 数字教育资源管理
学法指导
□A5 技术支持的课堂导入 B4 技术支持的发现与解决问题 □C3 创新解决问题的方法 A6 技术支持的课堂讲授 □B5 学习小组组织与管理 □C4 支持学生创造性学习与表达 □A7 技术支持的总结提升 □B6 技术支持的展示交流 □C5 基于数据的个别化指导 □A8 技术支持的方法指导 □B7 家校交流与合作
A9 学生信息道德培养 □B8 公平管理技术资源
A10 学生信息安全意识培养
学业评价
□A11 评价量规设计与应用 □B9 自评与互评活动的组织 □C6 应用数据分析模型 □A12 评价数据的伴随性采集 □B10 档案袋评价 □C7 创建数据分析微模型 A13 数据可视化呈现与解读
注:A 为多媒体教学环境,支持集体教;B 为混合学习环境,支持集体学;C 为智慧学习环境,支持个性化学习 研修计划 (E)
(根据项目的绩效目标,确定项目的时间、研修主题、研修流程、研修形式和预期成果及学科教研组安排。)
时间
研修主题(活动)
流程
活动形式
预期成果
学科教研组
时间段 1 课 程 学习 1.组织学校教师学习能力点理论和案例类课程; 3.组织学校教师参与相应的线上主题讨论和资源分享活动。
课程学习 交流研讨 主题研讨交流集 各学科教研组 时间段 2 听 课 评课 1.组织学校各学科教师开展第一次集体备课活动; 2.组织学校各学科教师开展第一次听课评课活动,提供听评课模板工具; 3.根据听评课活动的结果,组织教师开展研讨交流,第二次集体备课; 4.组织学校学科教师开展第二次听评课活动。
集体备课 听课评课 小组学习 教学设计 课堂实录 听评课记录
各学科教研组 时间段 3 能 力 点提 交 与评价 1.组织学校各学科教师根据自己所选择的能力点,指导教师完成能力点认证材料的制作; 2.在规定时间内,组织教师提交能力点认证材料; 3.学校信息化管理团队组织教师对本教研组其他教师上传的微能力点认证材料进行互评; 案例分析与点评 能力认证 能力点认证材料 各学科教研组
4.学校信息化管理团队对本校教师的能力点材料进行评价。
时间段 4 案 例 分享 1.评选学校优秀的教学案例和能力点成果; 2.组织开展本校优秀课例和能力点案例的分享展示,督促全校教师开展案观摩与学习; 3.反思总结提升。
展示分享 示范观摩 优秀案例和能力点认证材料 观摩学习笔记与反思总结 各学科教研组 ……
学校根据实际情况进行活动设计并按照如下表格填写任务:
时间
研修主题(活动)
流程
活动形式
预期成果
学科教研组
11 月份 课程学习 1.组织学校教师学习能力点理论和案例类课程; 3.组织学校教师参与相应的线上主题讨论和资源分享活动。
课程学习 交流研讨 主 题 研 讨 交流集 各学科教研组 12 月份 听课评课 1.组织学校各学科教师开展第一次集体备课活动; 2.组织学校各学科教师开展第一次听课评课活动,提供听评课模板工具; 3.根据听评课活动的结果,组织教师开展研讨交流,第二次集体备课;
集体备课 听课评课 小组学习 教学设计 课堂实录 听评课记录
各学科教研组 结束 能力点提交与评价 2.在规定时间内,组织教师提交能力点认证材料;
案例分析与点评 能力认证 能 力 点 认 证材料 各学科教研组
备注:各项填写可以参考如下建议
(1)
时间:时间段 (2)
研修主题:某时间段内要完成的事情 (3)
流程:简述完成任务需要的步骤 (4)
活动形式:可以参考如下活动形式, A.集体备课 B.示范观摩 C.听课评课 D.同课异构 E.微格教学 F.案例分析与点评 G.专题讲座
H.交流研讨
I.结对互助 J.专题沙龙 K.小组学习 L.实践反思 M.教学竞赛 N.专题研究 O.论文撰写 P.课程学习
Q.能力认证
R.展示分享 S.其它( )
(5)
预期成果:经过这段时间对该研修主题的完成,将产出什么成果,如信息技术应用案例集等。
(6)
学科教研组:研修主题的确定可以是各个学科教研组通用的,也可为特定学科指定特定研修主题和任务、形式等。
机制设计
为了使整校推进顺利开展,学校将采用怎样的机制(机制构建需要思考下面的“如何”)
绩效目标 F 研修课程 研修平台 研修活动 研修方式 研修制度 考核要求 如何 如何 研修制度
序号
机制内容
1 研修课程 2 研修制度 … 研修方式
三、校级校本应用考核方案 学校根据实际研修设计与要求,制定过程性、结果性考核标准。
学校名称 XXXX 小学 所涉学段 中低段 过程评价/ /结果评价
考核项
考核标准
考核分值
过程评价
线上课程学习 任务完成 50 结果评价
校本应用实践
任务完成 50
备注:
以下仅作为样例参考,具体课程学习要求和能力点选择等可依照本省要求执行。
项目考核分两大部分,分别是线上课程学习和校本应用实践, 各占 2 25 5 学时。
(1)
课程学习:完成 25 学时的课程学习。
(2)
能力点选择:学校教师选择 2 个能力点对应的课程开展学习。
(3)
听课评课:每位教师上传 1 节完整的课堂实录课(涉及信息技术应用微能力点)到学习研修平台,并在平台上对其他教师上传的课堂实录课进行评价,每人评课数量不少于 2 节。
(4)
能力认证:校本实践应用考核材料提交。教师在研修平台上提交校本应用考核材料,每位教师提交 2 个微能力点认证材料。同时对本教研组其他老师提交的微能力点认证材料进行互评(不少于 2个微能力点)。
(5)
展示分享:信息化教学案例展示、分享活动。在本区域范围内开展信息技术教学应用案例、工程实施案例评选、展示活动,通过现场学习、网络展示、专家点评等多种方式开展信息化教学案例展示、分享活动。
四、教研组年度研修方案 学科 语文 学段 小学 负责人姓名 校长姓名 职务 校长 职称 中级 联系电话 13186186168 手机
邮箱 111111@qq.com 本教研组人数 共 5 人 研修目标 (根据学校信息化教育整校推进发展规划和项目研修计划,制定本教研组研修目标,研修目标要符合学科特点。)
优化整合学校培训、电教、教研资源,丰富校园平台内容。
研修计划 (根据研修目标,确定研修主题、研修内容、研修形式和具体研修安排。)
加强与培训机构合作,开展教学创新活动,提高信息技术应用培训针对性与时效性。
考核要求 (确定本研修组教师在本年度应达到的考核要求,如研修活动参与、研修成果产出、测评微能力数量、测评通过率等。)
充分酝酿讨论,形成差异发展微能力考核机制。形成学校领导、骨干教师、老教师、新教师等不同类别测评结构。明确课程资源生成标准,重视成果奖励和运用。
能力发展测评 范围 根据研修目标和研修计划,确定本教研组教师能力发展测评范围,填写微能力名称,并说明选择该微能力的理由。
微能力名称
选择理由 学校校长高度重视,学校教科研、培训、电教、教研资源协同有序推进。
信息化环境设备更新缓慢。
原有的学校研修制度不适应当前形势,借助 提 升 工 程2.0 梳理和改进原有制度。
信息化环境设备更新缓慢。
借助能力提升工程 2.0 建设课堂新环境,推进信息化教育教学,适应未 来 发 展 需要。
信息化环境设备更新缓慢。
……
五、教师 2020 年度研修任务单 教师姓名 贺明名 任教学科 语文 任教学段 小学三年级 本年度 研修任务 (根据学校规划和教研组研修方案,确定个人年度研修任务。)
加强与培训机构合作,开展教学创新活动,提高信息技术应用培训针对性与时效性。
能力发展测评计划 在本教研组规定能力点范围内选择本年度测评微能力,说明选择该微能力的理由,并明确每个微能力认证时间范围,该时间包括微能力发展相关的研修、实践、证据采集等所需要的时间。
微能力名称 选择理由 计划认证时间 学校校长高度重视,学校教科研、培训、电教、教研资源协同有序推进。
信息化环境设备更新缓慢。
30 天 原有的学校研修制度不适应当前形势,借助提升工程 2.0 梳理和改进原有制度。
信息化环境设备更新缓慢。
30 天 借助能力提升工程 2.0 建设课堂新环境,推进信息化教育教学,适应未来发展需要。
信息化环境设备更新缓慢。
30 天 ……
推荐访问: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计划预期成果 信息技术 预期 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