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为探讨胸腔镜下袖式肺叶切除术治疗支气管肺癌视频要点,本文选择了28例患者进行分组对比研究。结果现汇报如下。
关键词:胸腔镜;袖式肺叶切除术;支气管肺癌;视频要点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对照组患者中,男性13例,女性1例,年龄45-75岁,中位年龄66.2岁。术后病理分期:Ⅰb期11例,Ⅱ期2例,Ⅲa期1例。观察组患者中,男性12例,女性2例,年龄43-78岁,中位年龄58.7岁。术后病理分期:Ⅰb期12例,Ⅱ期1例,Ⅲa期1例。两组患者均符合纳入标准,并排除相关禁忌症,签署知情同意书。两组患者的基线资料比较,差异较小,不具有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P>0.05)。
1.2 方法
手术均采用静脉复合全身麻醉,双腔气管插管,单肺通气。对照组为标准的后外侧切口进胸,逐一处理肺动静脉,支气管,切除肺叶,再行肺门纵隔淋巴结清扫。观察组健侧单肺通气,取3cm主操作孔及1cm辅助操作孔和1cm镜头孔。先游离切断右肺上叶动静脉血管及奇静脉,打开肺裂,清扫各组淋巴结,显露右肺上叶支气管、中间支气管、右总支气管,然后切断中间支气管及右总支气管,快速冰冻确认切缘无癌侵,行右中间支气管与右总支气管吻合。
1.3 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管留置时间,引流量,淋巴结清扫站数、枚数,术后住院天数,术后并发症情况。
1.4 统计学方法
本文研究数据采用SPSS22.0统计学软件进行处理。涉及的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 检验。以P<0.05为差异比较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围术期各项临床指标对比
观察组的术后引流管留置时间,引流量及住院时间,均显著由于对照组,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清扫淋巴结情况,两组相比差异较小,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 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比较
两组患者均无围手术期死亡。两组患者术后均未发生胸腔感染,支气管胸膜瘘。术后1个月、3个月复查电子支气管镜无吻合口狭窄或瘘发生;无肺动脉血栓形成。其中,对照组组出现肺不張2例、肺部感染2例、切口感染2例;观察组出现肺部感染1例,组间差异较小,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全胸腔镜下袖式肺叶切除术治疗支气管肺癌兼具肿瘤的根治性及微创性,因其操作复杂,仍是当前胸外科高难度手术方式之一,发展缓慢。全胸腔镜下袖式肺叶切除术的关键点在于镜下支气管的吻合,因此手术方法和流程应围绕这一关键点作优化处理。本文研究中,手术视频的技术要点如下:(1)患者术前气管镜已明确诊断,因此术中先行系统性淋巴结清扫,既达到了肺癌根治术对淋巴结清扫的要求,又使得肺门结构“镂空”,为下面肺门结构的处理及支气管的吻合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同时避免了吻合结束后再清扫淋巴结时牵拉残肺对吻合口的损伤。(2)待吻合的两支气管断端仅做适当游离,减少了对支气管周围神经的损伤,保护吻合口血供;使用小圆刀切断右主支气管及右中间支气管,保证了吻合断端光滑整齐。(3)采用3-0 Prolene线做连续缝合,为避免绕线的发生,采用一头针缝小纱布卷置入胸腔的办法,使得只有一根缝线进出主操作孔,最大程度地避免绕线的发生。(4)吻合支气管后壁转前壁时,采用“弯针直缝”的方法调整进针的方向和角度。(5)注意进针的边距及针距,使用神经剥离子收紧缝线。该手术的难点在于支气管吻合,目前国内报道的有间断缝合也有连续缝合,该病例主要是间断缝合,从6点方向开始向两个方向同时进行。关键是缝合线的管理,国内外研究报道通常是先行淋巴结清扫再进行支气管吻合,也有个别报道最后行淋巴结清扫,我们体会先行淋巴结清扫较好,便于松解肺门,降低吻合口张力。术后重点是呼吸道管理,防止吻合口水肿造成痰液潴留,肺膨胀不良,常规术后第一天支气管镜吸痰,雾化至少1周。术中最常见并发症的是大出血和组织损伤,出血主要有肺血管意外破裂导致大出血,切口处肋间血管出血、胸膜粘连后胸壁出血等;脏器损伤原因有视野显露不清或技术原因操作不当。因此麻醉采取双腔插管是必需的,术中采取单肺通气,视野清楚便于准确操作。综上所述,从现有经验来看,全胸腔镜下支气管袖式肺叶切除术近期疗效优于常规开胸手术,在手术创伤小,术后恢复快的同时,也保证了手术质量。随着腔镜器械的发展,该手术的应用前景将会更加广阔。
参考文献:
[1]彭国庆,冼磊.支气管袖状肺叶切除术治疗中央型肺癌的应用[J].中国癌症防治杂志,2015,7(04):306-3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