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兰芳》观后感1 畹华吾侄 …… 记着,唱戏的再红 还是让人瞧不起 大伯不想让你挨了打 还得跟人家说打得好 大伯不想让你再带上那纸枷锁 …… 僻静的深院,苍茫的树梢点点光亮,透过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2023《梅兰芳》观后感五篇,供大家参考。
《梅兰芳》观后感1
畹华吾侄
……
记着,唱戏的再红
还是让人瞧不起
大伯不想让你挨了打
还得跟人家说打得好
大伯不想让你再带上那纸枷锁
……
僻静的深院,苍茫的树梢点点光亮,透过深邃的枝头望向飘渺的远方,迷途的.路铺开,一切如旧。
沉睡的宫廷,昏睡的蝉群沉沉低吟,弥漫苦痛的枷锁锁紧滴血的残心,恍惚的树摇晃,不尽凄凉。
那纸枷锁,那份沉重,在漆黑的夜,异常寂静。年少的梅兰芳,或许还不知道什么压迫,但他从此记住一句话:唱戏的,终究就是个唱戏的。
但这是他的命,梅家几代戏子,这重担总会落到他身上。
《牡丹亭》的那天,座无虚席,蔡元培、胡适、*,说得上新的旧的少的老的都来了。十三燕对着梅兰芳说了这么句话:给唱戏的争一点地位。
这场戏,征服了邱如白,这个矛盾的官人。他潇洒地,带着被家人鄙视的目光,说他傍戏子去了。这条路,一走就是几十年,直到白发爬上了头。他预感到,自己的一生从此不再一帆风顺,只在曲折中闪烁迷茫。
和很多人一样,当看到黎明的面孔出现时,我崩溃了,欲哭无泪。但随着剧情的推移,渐渐地理解了黎明的眼神,或者说梅兰芳的眼神。
之后的梅兰芳,是成熟的、深沉的、稳重的、抑或是个台下的男人。他越来越明白了之前他为此不得解的事,越来越放弃了之前他不沦落的志,他知道了人生苦难全,他知道了唱戏的终究是个唱戏的。
但他不同于一般的戏子,对于他的坚贞,他为了自己的尊严为了自己的使命感,为了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诺言宁死不给日本侵略者唱戏,不惜为此损害自己的身体。也许他知道,这世界上超越肉体的东西很多,也很伟大,所谓的升华,便是让精神超脱,让生命不朽。田中说:无论战争谁胜谁负,梅兰芳是不朽的。但田中不知道,也许永远也不会知道,真正让梅兰芳不朽的,不是他的戏,是他的灵魂,是他的那份操守。
但他是普通不过的凡人,为了儿女情长迷失自我,丧失理智,遗忘自己的使命,当然,七情六欲是人的难耐,但这证明了他的*凡,他的普通性。他也是为了爱可以放弃事业的人,他也是为了人之本性可以忽略追求的人。如果没有邱如白,也许梅兰芳就不是梅兰芳了,他将只是一个普通不过的戏子。
所以,邱如白最后说:你(梅兰芳)只是个凡人。
这句话,是真理,是哲学,是王道。
他就是这么一个不*凡的凡人,一个永远不会被弄脏的戏子,一个阳刚的真正的男人。
梅兰芳将让后人知道,真正的一个人,不仅仅存在于表面,更存在于旁人看不到的那冰山一角的最深处,那里也许就是另一个深度。表面的梅兰芳,是一个让四大美女汗颜的妩媚的绝世女子,但真正的他,是一个阳刚十足成熟稳重道德高尚的真汉子。这就是人的不同角度,这也就是梅兰芳。
《梅兰芳》观后感2
看完电影《梅兰芳》,怅然若失。
全片结束时,黎明扮演的梅兰芳,一袭白衣,朝着众多仰慕者微微欠身,轻声道:“谢谢大家,都别跟着了,我要去扮戏了。”
戏是好戏,词是好词,全片意境歌行至此,轻轻巧巧弄了个花腔,逝入云端,似有若无之间,也不失为一个好的结尾,可就是……,就是缺了点韵味,少了点劲道,这个梅兰芳,总不如我们想的,似乎也并不是影片所要交代的,陈凯歌对媒体的记者说:
“在等着拍他(黎明)的时候,他一直在摄影棚的走廊里走来走去,右手撩起他的衣襟下摆,我看了很感动。对这样的演员,我们还能说什么?”
似乎的确也无话可说,黎明并非是个不努力的演员,除他以外,当今世上再找一个 “梅兰芳”扮演者,恐怕至多也只是与他在伯仲之间。他在戏中,一直努力的靠近梅兰芳,以至于片中邱如白的扮演者孙红雷看完影片后第一时间打电话给他,告诉他,演得真好;以至于梅葆玖看完他的“梅兰芳”,表示有生之年,再不会授权给第二人去扮演梅兰芳。
然而,这个梅兰芳,还是有其形而失其魂,似其貌而无其神。编剧严歌苓说,梅兰芳是一个温柔的抵抗者。要知道,梅兰芳抵抗的不是某个人,某种势力,某样困境,他抵抗的是一个时代。首先,要抵抗京剧从“老戏”向“新戏”转化时候,来自业界同行、广大票友的普遍置疑,甚或是明枪暗箭的诋毁,背负的是“输不起,一输就永不翻身”的压力;其次,要抵抗戏子从“下九流”向“有身份”转化时候,来自包括鲁迅、胡适、*在内的文化巨擘、社会主流声音的蔑视与不理解,背负的还是“输不起,一输就是永不翻身”的压力,他所抵抗的,是当时社会上的绝大多数人,他一个人走在时代最前端的时候,整个时代都在拖着他往回走。仅仅“温柔”是抵抗不了的,支持他拖着时代朝前的,必然有一股内在的无比坚定执着的力量,然而这在黎明身上看不到。
黎明还是那个黎明,那个《甜蜜蜜》中的黎小军,那个《半生缘》中的世均,只是一个温文尔雅的知识分子,不是一个披荆斩棘的斗士,他学会了梅兰芳的妆容,学会了他的身姿手势,甚至学会了极具专业水准的京剧的身段台步,但是他没学到梅兰芳的斗志与魄力,因为他从来没有跟一个时代决绝过——恰恰从前有过一个决绝的人,演过一个类似的绝好的角色,只是可惜:世间已无张国荣。
4月1日,张国荣从高楼上一跃而下,宣告了他与这个世界彻底的不妥协,在他留下的难以计数的角色中,最光彩照人的是《霸王别姬》中的程蝶衣,同样是导演陈凯歌,评价张国荣的表演是这样说的:
“张国荣必以个人感情对所饰演的人物做大的投入,方至表演上这样的境界。正是他的一个眼神,将《霸王别姬》迷恋与背叛的主题说尽了。”
其实,一个导演对演员,不可能是“无话可说”。只不过也许,他了解到,多说也无用,因为表演到了一定境界,演得是骨子里的那股疯魔,除非再世为人,否则难以企及、无法复制。
《梅兰芳》观后感3
虽然电影《梅兰芳》上映以来,褒贬不一,但因为陈凯歌以前拍的《霸王别姬》太过华彩,而梅兰芳这个人物又太有人格魅力,因此上忍不住花了银子,让自己沉浸在影院中静静地欣赏这部片子。
凭心而论,这部片子拍的还是很认真的,虽然故事情节因为忠实于原著而略显僵硬,人物刻画因黎明的表演而稍显灵动不足,但在娓娓道来的故事中,梅兰芳的风骨还是大致显现了出来。
一直以来,艺术是纯粹的、超越时代的,还是时代大于艺术,一直饱受争议。前者的代表一如程蝶衣,以真性情演绎人间悲欢离合,为艺术痴狂,不知有汉,无论魏晋。而后者则像梅兰芳,追求的不止于艺术,还有人格的尊严与完善。我不懂京剧,窃以为四大名旦中他的地位最高,也许正是源于他身上的儒家风骨。
为了使京戏更符合审美,更能打动人心,梅兰芳一直在进行温和而执着的改良,为此,他不惜和最敬重的老师十三燕打擂台。在把旦角提升到和生角同样重要的地位中,梅兰芳的努力也功不可没。他谦逊待人,家里常年摆着流水席招待客人,不仅对艺术,还是对人格,他都要求十全十美。但因为伶人的地位,他又要时时受到行业规矩的限制、梅党的霸占甚至摆布,总有戴着纸枷锁的悲哀。如果他的一生就在这样的情境中度过,可以当得起一代名伶,但未必能成为一代宗师。从艺人到艺术家总需要一种风骨。而在梅兰芳,这风骨在“无限山河泪,谁言天地宽”的国难之时,恰恰展现出来。“不唱”,面对侵略者的威逼,他*静如往常,简单干脆的拒绝,用沉默与蓄须进行抗争。我想,梅兰芳当时未必会想到若干年后,他会被推举为新*的楷模,顺应时代的英雄。他只是依着自己的心,真正做了回自己的主人。
“有谁想看一个弄脏了的梅兰芳!”在他看来,为入侵者唱戏,无异于人格的.侮辱。如果他把艺术看做生命,那么民族与人格的尊严比性命还要重。在此之前,他将儒家的风骨融在戏中,戏也就有了风骨。在此之后,他为正义而牺牲了艺术,才成为真正的一代大师。
有趣的是,戏里几个配角看起来都比梅兰芳强硬,十三燕是有名的“输不丢人,怕才丢人”的爷们儿,邱如白是“只管一万,不管万一,才不会输”的斗士,两位女性也是个顶个的伶牙俐齿、干练爽快,倒衬着梅兰芳温和到有些怯弱。不知是他周围的人影响了他,还是那温和内敛中孕育的力量,因*静而深沉,因深沉而厚重,一朝爆发反而势不可挡。别人是“有所为”而大红大紫,他却用“有所不为”实现了十三燕的愿望——提拔了伶人的地位。
电影中另外几个人物,几处台词也很让人唏嘘。
孟小冬:“别怕!”孟小冬与梅兰芳的爱情是全剧最大的一个亮点。她爱的那么勇敢,走的也那么坚强,临行时虽柔肠寸断,还不忘安慰梅郎,“不怕!”你不要怕去美国的演出,不要怕梅党的摆布,不要怕世事的艰险,不要怕痛失真爱。你要在你的道路上坚定的走下去,才对的起我的牺牲。而与孟小冬在一起,梅兰芳也确实坦露出了真性情,他甘愿为和小冬看一场电影而打破梨园行的规矩,他竟然会当着妻子的面落泪,哭的孩子般伤心。而福芝芳陪着他哭,则更让人看着心酸,这份理解也不比小冬差啊。
十三燕:“你穿着这戏衣来到这世上,留神弄脏了戏里的人物。”这段话是十三燕临死之前说的,虽然唱“质本洁来还洁去,不教圬淖陷沟渠”的是梅兰芳,但这当时也正是十三燕的写照。他对戏爱的真切,对尊严看得比性命更重。只是他自尊得过于敏感,不容许小梅兰芳对戏曲有一丝的改变,怕被说成朝三暮四,怕被看轻。他过于看重皇家的恩赐,却忽视了观众对变革的需求。不过这些都不能掩盖他在台上的光彩。场子被砸了,他兀自一丝不苟唱完最后一出,大厦已倾,他还不忘提醒小梅要干干净净地唱戏。他虽然失败了,倒下了,却依然是那个时代的英雄。
邱如白:“谁要毁了他这份孤单,谁就毁了梅兰芳。”如果说梅兰芳是孤独的,他则比梅兰芳更加孤独。他是提倡艺术超越一切的戏痴,为了戏,他可以抛家弃官,雇佣杀手,偏执到近乎疯狂,他在造就梅兰芳时却也失去了他,最终两个人分道扬镳。可是,失去了梅兰芳,他可能寻找到活着的意义?这样一个为艺术不论黑白的人,本也有他的可悲可叹之处,但导演有意安排他在开场时对小梅讲伯夷叔齐不食周粟的故事,对比他后来将艺术至于家国之上,讽刺意味过于浓厚,反倒画蛇添足了。这样一个对艺术爱到偏执的人,应该不是软骨头,而是性情造成的悲剧。
好喜欢青年梅兰芳的气韵,扮上以后眉眼有些像马兰呢。汉剧和越剧十几年的专业训练也让他戏味十足。可是,他原是唱小声的,反串也如此出彩,实属不易啊。可是,孟小冬的唱怎么那么业余呢?好歹是当时第一女须生啊,却像是章子怡自己唱的。
总的来说,瑕不掩瑜,还是值得一看了。
《梅兰芳》观后感4
看完电影《梅兰芳》后,最惦记的是十二燕,他的死就像一块沉甸甸的石头,硬生生地硌得我心头不舒服,我不得不拿出来好好打磨一番。
十三燕在给梅兰芳的信中说:“记住,唱戏的再红,还是让人瞧不起。”这足一个薄薄的、不费吹灰之力就能撕开的纸枷锁,但十三燕自从戴上这个心灵的枷锁,终身部没有取下来。戴这种纸枷锁的不仅仅是十三燕,它是新*建立之前世世代代艺人躲不开的命运。纸枷锁是座儿,是皇权,是封建制度,是唱戏人的天和地,是唱戏人要苦苦侍奉一辈子的主儿。
于是当卜三燕与梅兰芳打擂台时,他被断送的未来几乎口J‘以清晰地预见。十三燕失败了,听他唱戏的人群站起黑压压的一片,疯狂地向他砸东西以表示不满。唱到最后,人都走了,椅子乩七八糟地摆放着,戏台上一片狼藉。十三燕有傲骨,即使没有座儿也坚持唱完了最后一句。只可惜,这傲骨不是抵挡孤独的盾牌,十三燕的生命在这场打击下,轻轻地被折断了,他悄无声息地死在一把椅子上、我不禁想起了摄影师黛安·阿勃丝自杀时那被鲜血染成粉色的浴池水,想起凡·高死前睡的那个刚冷狭小的床.周国*说:“上帝给了他一颗与众不同的灵魂,却又赋予他与普通人一样的对于人间温暖的需要,这正是悲剧性之所在。”这些可悲的天才们,因为不被人理解的孤独,而义无反顾地选择了死.于是我曾认为:无法承受这份生命的虚无之轻的,都是那些不被人理解的天才仿佛这是一个真理,尢懈可击,直到我见到了十三燕之死。
十三燕的死不是因为他是不被人理解的天才.而是同步自封的失败。但是他的死与那些天才们的死有共同点:因为那份生命不能承受之轻。他的傲气原如夏日的万物生机勃勃,因为害怕改戏被人骂,他固步自封在与革新的梅兰芳打擂失败后,他的傲气蓦地荒凉成冬日里的皑皑白雪,失败的寒风如此凛冽,他难以抵挡。
我想十三燕这辈子最大的悲哀就是被别人的日光、被那个纸枷锁牢牢地禁锢住了、他不敢奢望突破这纸枷锁里的一丁点儿空间,卑微地想在这可怜的空间里苟延残喘,最终还是害了自己。
大多数的人们都是活在别人的眼光中,活得战战兢兢,即使足一些天才们也不例外、我愿意相信凡·高之死是因为庸俗的世间灰尘玷污了他的神性,卡夫卡冷冷地看着世俗,却也当了一辈子的职员。我们的生命起始于寒冷刺骨、一无所有的荒野,艺术,宗教,运动……倾尽一生不过是为了找寻让自己的生命稍微温暖些的柴火,每个人自给自足,与他人无关。生命从来都是属于自己的,别人的剥夺没有理由;而最可悲的残酷是,自己因他人的冷眼而无法承受生命之轻。
于是我们应该知道,失败、孤独的对立面不是死亡。死亡仅仅是生的折射面,慎重对待死亡,才能使生有分量.不能承受生命之轻的十三燕之死,不应在我们现代人身上重演。
《梅兰芳》观后感5
《梅兰芳》,一部描绘“名伶”的旷世传奇且让我盼了好久的影片,一直想知道黎明扮演的梅兰芳是什么样的,章子怡又如何演绎孟小冬,孙红雷又是如何展现他超群技艺,终于让我等到了。
也许本片最大的看点就在陈凯歌如何突破《霸王别姬》,讲述一个与以往完全不同,却又同样经典的故事。
从视觉听觉效果来看完美。
从故事内容架构来看完美。
从拍摄角度手法来看完美。
从演员演技依然非常完美。
影片有种息息相关的情愫在里面,催人泪下。从影片的开始走到结尾,我似乎也随着故事中的人物走完了一生。
华丽的戏衣,赢得了成就,牺牲了自己,然后却包裹不住一颗孤独的心。
爱总是人类故事永恒的话题,而爱也是最令人揪心痛心怜惜的话题。在《游龙戏凤》中,旦角梅兰芳和坤伶孟小冬乾坤颠倒,既在舞台上成就了一段风流天子与美丽乡姑的露水姻缘,又在舞台下喜结连理,只可惜“世情薄、人情恶,雨送黄昏花易落”。悲剧的爱情才让人更心碎,更无法忘记。
小冬是名副其实的第三者,面对有妻的梅兰芳,她爱的真挚爱的大胆,宁愿为他去死都觉得是一种幸福。
记得那一段,邱白如为了赶走小冬,雇了杀手威胁小冬,“如果你不离开梅兰芳我就一枪打死你”,小冬原本为了梅兰芳实现艺术价值毅然决定放弃选择离开,她冲向杀手说:“那你现在就打死我吧,我永远都不会离开梅兰芳!” 爱就是这样,可以毫无杂念的死。我觉得小冬是最伟大的爱情英雄。
畹华,别怕。孟小冬一回头,一句话,便相隔千里。
“谁毁了梅兰芳的孤独,谁就毁了梅兰芳”梅兰芳的成功在于他心里对戏的感觉和“痴迷”,然而孟小冬的出现 却打乱了这种梅的这种状态,“梅兰芳不属于你,也不属于我,他属于戏”这一句话让孟小冬从此的离开了梅兰芳。只留下了一句“畹华,别怕”梅兰芳的内心好不容易等来了孟小冬的温暖,但这种温暖太短暂,还没来得及生火,就已经熄灭了。到底是京戏成就了梅兰芳还是毁了梅兰芳,这些都已成了后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