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专业的新思文库网平台! 工作计划 工作总结 心得体会 事迹材料 述职报告 疫情防控 思想汇报 党课下载
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大全 > 教案设计 > 正文

2023年采桑葚教案

时间:2023-09-04 15:50:07 来源:网友投稿

采桑葚教案采桑葚教案篇1一、背景:1929年6月22日在闽(福建)西龙岩召开了红四军第七次代表大会,会上毛泽东因被朱德、陈毅等批评搞“家长制”,未被选为前敌委员会书记。毛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采桑葚教案,供大家参考。

采桑葚教案

我们在设计教案时充分考虑了不同层次的学生需求,在评估教案时,我们需要关注教学过程中的反馈信息,小编今天就为您带来了采桑葚教案5篇,相信一定会对你有所帮助。

采桑葚教案篇1

一、背景:

1929年6月22日在闽(福建)西龙岩召开了红四军第七次代表大会,会上毛泽东因被朱德、陈毅等批评搞“家长制”,未被选为前敌委员会书记。毛泽东随即离开部队,到上杭指导地方工作,差点死于疟疾。直到11月26日,大病初愈的毛泽东才在上海中央(当时由周恩来主持)“九月来信”的支持下恢复职务。这首诗反映了病中的心情。

在闽西征途中,诗人欣逢重阳佳节,触景生情,借景抒怀,写了重阳节的战地风光,表达了诗人对自然和人生的看法,表现了战争胜利后的喜悦和对革命前途的乐观态度。文章写得豪迈,气度恢弘,使人读过,备受鼓舞。

二、解题:

采桑子:词牌名。重阳:题目

重阳:节令名,阴历九月初九,又叫重九。因9是阳数,故名重阳。是传统上文人登高赋诗之日。此词作于1929年重阳节(为当年阳历的10月11日)。

三、学生朗读,要求:

读准字音,把握好节奏、音调,读出语气、感情。

赏析

本词为双调。前后两阕各4句。全词44个字。韵脚为:阳、阳、香、光、光、霜。一韵到底。重阳和春光的重复,韵律匀整和谐,但这不是规则,而是作者的技巧。

一)“人生易老天难老,岁岁重阳”

1、这两句词的意思是什么?

这两句起势突兀。前句是虚,后句是实;前句泛论人生天道,后句带出重阳入题。这里化用了李贺的诗句“天若有情天亦老”(见于《金铜仙人辞汉歌》)。

“天难老”是将宇宙人格化。为什么难老?因为那是无情的。宇宙间一切事物都在不断的发展变化,生生不已,无穷无尽。如寒来暑往,日出月落,春秋更替,光景常新,周而复始。

“人生易老”是说韶光易逝,人生短促。但诗人不是慨叹人生如朝露。恰恰相反,正由于“人生易老”,更当努力进取,建功立业,莫让年华付流水。所以必须把有限的生命献给无限壮丽的革命事业,让小我化入大我,尽可能发光发热,生命才更充实更宝贵。这里诗人情绪是昂扬的,体现了革命的乐观主义精神。

2、“人生易老天难老”体现了什么哲理?

“人生易老”与“天难老”构成对比,丝毫不含有消极感伤的`意味。一有尽,一无穷;一短促,一长久。既对立又统一,提示了人生的真谛和宇宙永恒的真理,闪耀着唯物主义的思想光辉。这是一句极富哲理的警句。

二)“战地黄花分外香。”

为什么“战地”的“黄花”会“分外香”呢?

胜利可喜,人逢喜事精神爽,诗人异常兴奋。战地有着烈士的鲜血,战地的“黄花”(满山遍野的野菊花)经过硝烟炮火的洗礼,依然在秋风寒霜中挺立开放、绽黄吐芳,它平凡质朴而生机勃勃,具有现实和象征的双重性。使人看了怎能不感到格外美丽,格外芬芳?怎能不感到加倍喜悦?“分外香”写出了赏菊人此时此地的感受。这一句有情有景,有色有香,熔诗情画意于一炉,形成了生机盎然的诗境,既歌颂了革命战争,又显示了诗人兼战士的豪迈旷放的情怀。

古人也有于军中写重阳的,如岑参《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强欲登高去,无人送酒来。遥怜故园菊,应傍战场开。”这是什么情调?厌战思家。岑参本来是以反映边塞生活而著称的诗人,而在战地重阳,想到的只是长安故园,只是故园的菊花,还未能免俗,了无新意。至于一般的骚人墨客,那就更不用说了。

采桑葚教案篇2

一、学习目标

1.感受词中所描绘的颖州西湖自然之美和作者的思想感情之美。

2.体会富有表现力的语言,领会情景交融的意境。

3.了解此词结构上的.特点。

二、 学习方法

1.熟读全词,结合课文下注解理解大意。

2.结合相关资料体会作者思想感情。

3.结合预习题逐步把握作者思想感情,理解这首词的特点。

三、 预习内容

1.解释下列词语。

群芳: 狼藉: 残红: 飞絮: 阑干: 始觉春空:

2.将自己不理解的字句圈画出来。

3.反复阅读全词,回答问题:哪些词句具体体现了“西湖好”?

4.词中作者描写了哪些景物?具体说说这是什么季节的景色。

四、课堂重点内容

1.有思想感情的背诵全文。

2.翻译全文,重点字句:垂柳阑干尽日风。

3.分析上下阕的主要内容及关系。

4.分析“游人去”与“燕归来”两句在全词中的关系,进一步把握这首词的特点.

5.课堂讨论:很多文人面对晚春都不由得产生忧伤之情,这首词也是如此吗?你的理由是什么?

五、巩固练习

1.欧阳修,字 ,号 ,又号 ,宋朝文学家、史学家。

2.给加点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出汉字。

濛濛( ) 笙歌( ) 狼jí( ) 帘lóng( )

3. 回答问题。

(1)解释下列句中划线词的意思。

a.狼籍残红 狼籍

b.飞絮濛濛 濛濛

c. 垂柳阑干尽日风 阑干

(2)全词以“ ”句统领全篇,赞美了西湖两种不同状态的美,即 和 。从结构上说,上片写_________,通过 、 、 等意象,描摹出西湖的暮春图景;下片写人事,词作表达了作者 的情感。

六、联系拓展

见《同步课课练》

采桑葚教案篇3

欧阳修采桑子教案【一】

一、学习目标

1.感受词中所描绘的颖州西湖自然之美和作者的感情之美。

2.体会富有表现力的语言,领会情景交融的意境。

3.了解此词结构上的特点。

二、 学习方法

1.熟读全词,结合课文下注解理解大意。

2.结合相关资料体会作者感情。

3.结合预习题逐步把握作者感情,理解此词的特点。

三、 预习内容

1.解释下列词语。

群芳: 狼藉: 残红: 飞絮: 阑干: 始觉春空:

2.将自己不理解的字句圈画出来。

3.反复阅读全词,回答问题:哪些词句具体体现了“西湖好”?

4.词中作者描写了哪些景物?具体说说这是什么季节的景色。

四、课堂重点内容

1.有感情的背诵全文。

2.翻译诗歌全文,重点字句:垂柳阑干尽日风。

3.分析上下阕的主要内容及关系。

4.分析“游人去”与“燕归来”两句在全词中的关系,进一步把握此词的特点。5.课堂讨论:很多文人面对晚春都不由得产生忧伤之情,此词也是如此吗?你的理由是什么?

五、巩固练习

1.欧阳修,字 ,号 ,又号 ,宋朝文学家、史学家。

2.给加点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出汉字。

濛濛( ) 笙歌( ) 狼jí( ) 帘lóng( )

3、 回答问题。

(1)解释下列句中划线词的意思。

a.狼籍残红 狼籍

b.飞絮濛濛 濛濛

c. 垂柳阑干尽日风 阑干

(2)全词以“ ”句统领全篇,赞美了西湖两种不同状态的美,即 和 。从结构上说,上片写_________,通过 、 、 等意象,描摹出西湖的暮春图景;下片写人事,词作表达了作者 的情感。

六、联系拓展:

见《同步课课练》。

欧阳修采桑子教案【二】

?自学指导】

1,感受词中所描绘的颍州西湖的自然之美,领略其暮春时节静谧清疏的风姿。

2,了解此词结构上的特点,及其作用:使清空幽寂的春天景象表现得优美可爱。

3,理解诗歌蕴涵的作者的感情之美,感悟作者对大自然和现实人生的无限热爱和眷恋。

?课文提示】

1,欧阳修,字永叔,号醉翁、六一居士,谥文忠。

2,欧阳修是宋初著名作家,北宋古文运动领袖,“唐宋八大家”之一。

3,欧阳修的爱情词与晏殊并称为“欧晏”;抒怀词突破词的传统题材和表现手法,为苏轼豪放词开先路。

4,《采桑子》词牌名,取自唐教坊曲《杨下采桑》;又称《丑奴儿》《伴登临》《罗敷媚》《忍泪吟》《罗敷艳歌》等。前、后片各四句,共44字;前、后片均于第2、3、4句押平韵。

?正音正字】写出下列汉字的拼音,记住每个字的书写要点:

中学语文在线()

籍jí 蒙méng 笙shēng 栊lóng

?朗读课文】

?课文简析】

此词是作者西湖组词《采桑子》十首中的第四首。

群芳过后西湖好:

狼籍残红,飞絮蒙蒙,垂柳阑干尽日风。

笙歌散尽游人去,始觉春空。

垂下帘栊,双燕归来细雨中。

上片写景物。主要描写鲜花凋谢后西湖的恬静清幽之美,这是写色。首句是全词的纲领,由此引出“群芳过后”的西湖景象、春风物态。这几句,通过落花、飞絮、垂柳等意象,描摹出一幅清疏淡远的暮春图景。

下片写人事。先写郊外景。“笙歌散尽”,虚写过去湖上游乐的盛况;“游人去,始觉春空”,点明上面三句描写的景象所产生的感觉,道出了作者复杂微妙的心境。“始觉”是顿悟之辞,这两句是写繁华喧闹消失后清醒过来的感觉,喧闹消失,既觉有所失的空虚,又觉获得宁静的畅适。首句说的“好”就是从这后一种感觉产生,只有基于这种心理感觉才能理解“狼籍残红”是“好”。最后两句,再写室内景,以人物动态描写与自然景物映衬相结合,表达出作者恬适淡泊的胸襟。从句式上看,这是倒装,本是开帘待燕,“双燕归来”才“垂下帘栊”。 结句“双燕归来细雨中”,意蕴含)一秘○.1mi.net(蓄委婉,以雨中衬托清寂气氛,又以双燕归来制造轻灵、欢娱的意境。“双燕归来”与前面“游人去” 互为映对。

此词上片写自然,下片咏人事。作者写西湖美景,动静交错,以动显静,意脉贯连,层次井然,显示出不凡的艺术功力,字里行间婉曲地显露出作者的旷达胸怀和恬淡心境。群芳凋零,残红狼籍,常人对此,觉得索然无味,而作者不但不伤感,反而有安宁静谧的美趣。这种别具一格的审美感受,正是此词的独到之处。

?朗读课文】()

?思维训练】(根据自己情况,至少选做六题)

1,解释下列划线词语。

①狼籍残红 ( )( )

②飞絮蒙蒙 ( )

③垂柳阑干尽日风 ( )

④垂下帘栊 ( )

2,词以“好”字提领全篇,表达了作者什么感受?

3,“群芳过后”的意思是什么?表现“群芳过后”时节的词语有哪些?

4,“西湖好”具体表现在哪里?(不要用词中的原句回答)

5,“始觉春空”中的“春空”指什么?

6,怎样理解“笙歌散尽游人去,始觉春空”描写的景象?

7,从整首词看,哪一句是本词的纲领?

8,最后一句写出了什么心情?以此结尾,有什么作用?

9,作者晚年退职闲居时写的此词,上片刻画了 ,渲染了 ;下片描写了 ,抒发了 。

10,作者从赞美的角度写残春,角度新颖。整首词表达了作者 ,而且体现了 。

?朗读课文】

?课外作业】

1,完成“学习建议”。

2,通过图书馆、因特网,了解作者的生平和作品。

3,预习《苏轼词三首》。

采桑葚教案篇4

教学目标:

1、体会词的意境,品味词的豪放风格。

2、把握诗歌的思想感情和表现手法。

教学重点:

1、浓郁的诗情画意。

2、反复诵读,在吟诵中体味词的意境。

教学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文。

检查《沁园春长沙》的背诵。

学习毛主席的另一首词——《采桑子重阳》。

二、写作背景

教师结合课文后注释,补充:一九二九年六月二十二日在闽西龙岩召开了红四军第七次代表大会,会上毛泽东被朱德、陈毅等批评搞“家长制”,未被选为前敌委员会书记。毛泽东随即离开部队,到上杭指导地方工作,差点死于疟疾。直到十一月二十六日,大病初愈的毛泽东才在上海中央(当时由周恩来主持)“九月来信”的支持下恢复职务。这首诗反映了当时的心情。

本词是一曲战地秋景的颂歌。历代的诗人、作家,一接触“秋”字,总是要发一通悲秋的感叹;在他们笔下,“悲”和“秋”永远难于分开。主席的诗词一反悲秋的传统情调,把秋写得无比可爱,读了以后给人以很大的鼓舞。这首词写的是重阳节战地风光,诗篇的字里行间洋溢着革命乐观主义精神,表达了诗人与红军战士们在艰苦的战斗生活中从容不迫、欢快愉悦的心情。

三、诵读,理解文意

1.请一学生朗读、评价。

2.集体朗读。

3.补充注释:

[采桑子]

44个字。双调。前阕,后阕各4句。平字押韵,阳、阳、香、光、光、霜。一韵到底。重阳和春光的重复,韵律匀整和谐,但这不是规则,而是作者的技巧。

[重阳]

9月9日的节日。因为在我国古代,六为阴数,九是阳数,农历九月初九,两阳相重,故叫“重阳”,重阳节又是“老人节”。

重阳节习俗:

1.登高:九月重阳,天高云淡,金风送爽,正是登高远眺的好季节,因此,登高便成了重阳节的重要习俗。登高的目的——登高望远,思念家乡和亲人;希望自己生活顺利,步步高升;锻炼身体。

2.吃重阳糕:住在江南平原的百姓苦于无山可登,无高可攀,就防止米粉糕点,再在糕面上插上一面彩色小三角旗,借以示登高(糕)避灾之意。

3.重阳节还有插茱萸辟邪的习俗。 4赏菊:喝菊花酒。

“登高”是全家到郊外爬小山。作为菊花节,要喝菊花酒。哪一个都有驱邪的意思。

[黄花]

菊花。重阳节时少不了菊花,所以在李白的诗中有“九日龙山仗,黄花笑逐臣”(见子《九日龙山饮诗》)。李白的诗可能是漂在杯中的菊花瓣儿,但毛泽东的一定是盛开的菊花,秋天花香浓郁。卢照邻的诗里有“独有南山桂花发,飞来飞去袭人裙。”咏桂花的香味在衣服周围绦绕的情景。

四、阅读鉴赏:

毛泽东的这首词脱尽古人悲秋的窠臼,一扫衰颓萧瑟之气,它写了深秋的战地风光,写的那么鲜明爽朗;它表现了对自然和人生的看法,表现得那么豪迈乐观。天空海阔,气度恢弘。它以壮阔绚丽的诗境、昂扬振奋的豪情,唤起人们为理想而奋斗的英雄气概和高尚情操,而使人受到无限鼓舞。

1、分析上片

“人生易老天难老,岁岁重阳。”宛如一山飞峙,起势突兀。前句泛论人生天道,后句带出重阳入题。“天难老”三字是纲,笼罩全篇,后句只是进一步申说。首先,“人生易老”只是与“天难老”对比着说,一有尽,一无穷;一短促,一长久;一变化快,一变化慢。既对立又统一。其次,“天难老”是说宇宙间一切事物在不断的发展变化,生生不已,光景常新。再次,“人生易老”不是慨叹人命朝露,丝毫不含有消极感伤的意味。而恰恰相反,着重说的是“天难老”,是说正由于“人生易老”,所以必须把有限的生命献给无限壮丽的革命事业,让小我化入大我,以有涯积为无涯,尽可能多发些光和热,生命才更充实更宝贵。它揭示人生真谛和永恒真理,闪耀着辩证唯物主义的思想光辉,具有极强的审美启示力。

“岁岁重阳”承首句而来,既是“天难老”的进一步引申,又言及时令,点题明旨,引起下文:“今又重阳,战地黄花分外香”。“今又重阳”是“岁岁重阳”的递进反复,年年都有重阳节,看似不变,其实也在变,各不相同:如今又逢佳节,此地别有一番风光。

“今又重阳,战地黄花分外香。”岁岁年年,都有重阳,重阳是过不完的。古人每逢重阳,也往往作诗填词,大约不外花酒空愁,一片萧瑟,满怀岑寂。只有毛泽东此词,意趣横生,戛然独造。假如说“今又重阳,”犹略似“日月依辰至”;而“战地黄花分外香”,那就横扫千古了。

词作者是怀着欣悦之情来品味重阳佳景的。黄花装点了战地的重阳,,重阳的战地因此更显得美丽。“分外香”三字写出赏菊人此时此地的感受。人逢喜事精神爽,胜利可喜,黄花也显得异常美丽;黄花异常美丽,连她的芳香也远胜于往常。这一句有情有景,有色有香,熔诗情、画意、野趣、哲理于一炉,形成生机盎然的诗境,既歌颂了土地革命战争,又显示了作者诗人兼战士的豪迈旷放的情怀。

2、分析下片

下片承“岁岁重阳”“今又重阳”的意脉,写凭高远眺,将诗的意、境向更深更阔处开拓。岁岁有重阳,秋去又秋来,“一年一度秋风劲”,这个“劲”字,力度极强,写出秋风摧枯拉朽、驱陈除腐的凌厉威猛之势,此情豪迈异于桃红柳绿、莺语燕歌、温柔旖旎的春日风光。但劲烈的西风、肃杀的秋气在作者心中引起的不是哀伤,而是振奋。诗人的感情、战士的气质决定了他的`审美选择:“胜似春光,寥廓江天万里霜”。 为什么“胜似春光”?这里可以使人想起刘禹锡的《秋词》:“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因为春风比秋风更强劲,秋景比春景更壮阔。黄庭坚《登快阁》:“木落千山天远大”,秋天叶落以后山明天远大,就感“寥廓江天万里霜”,写出秋天开阔的景象。“寥廓江天万里霜”七个字活画出了一幅宏阔的江天万里的秋景,表现了诗人乐观、开阔的革命情怀。

五、强调鉴赏本词要点:

1、恢弘开阔的艺术境界。

这首词为我们营造了一个恢弘开阔的艺术境界。词人从大处着眼,从人生感悟落笔,摆脱了个人的荣辱得失,站在历史的、宇宙的、人类的高度抒发一个革命者的壮志豪情。

“寥廓江天万里霜”,一个“霜”字包含了丰富多彩的画景,它既指“万山红遍,层林尽染”的霜叶,也指“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的霜天。这样的秋景比起“暮春三月,江南草长,杂树生花,群莺乱飞”来,实在是别有风致。这秋高气爽、江净波平、既鲜明又绚丽的寥廓景象,难道不“胜似春光”么?

2、重叠的句法。

?采桑子》上下片的二三两句,词家常用叠句,如辛弃疾词:“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又如吕本中词:“恨君不似江楼月,南北东西。南北东西,只有相随无别离。恨君却似江楼月,暂满还亏,待得团圆是几时?”用叠句的,则与第二句断读;不用叠句的,则通读下来。这里的“岁岁重阳。今又重阳”和“不似春光。胜似春光”,都似叠非叠,有反复又有递进,既断读却又连转,语势流宕,音节浏亮,风调韵致都极隽美,句法则为创格。于此等处,似不着力,却见出含英咀华的功夫。

采桑葚教案篇5

欧阳修采桑子教案

作为一位兢兢业业的人民教师,很有必要精心设计一份教案,教案是备课向课堂教学转化的关节点。那要怎么写好教案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欧阳修采桑子教案,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一、学习目标

1.感受词中所描绘的颖州西湖自然之美和作者的感情之美。

2.体会富有表现力的语言,领会情景交融的意境。

3.了解此词结构上的特点。

二、学习方法

1.熟读全词,结合课文下注解理解大意。

2.结合相关资料体会作者感情。

3.结合预习题逐步把握作者感情,理解此词的特点。

三、预习内容

1.解释下列词语。

群芳: 狼藉: 残红: 飞絮: 阑干: 始觉春空:

2.将自己不理解的字句圈画出来。

3.反复阅读全词,回答问题:哪些词句具体体现了“西湖好”?

4.词中作者描写了哪些景物?具体说说这是什么季节的景色。

四、课堂重点内容

1.有感情的背诵全文。

2.翻译诗歌全文,重点字句:垂柳阑干尽日风。

3.分析上下阕的主要内容及关系。

4.分析“游人去”与“燕归来”两句在全词中的关系,进一步把握此词的`特点。

5.课堂讨论:很多文人面对晚春都不由得产生忧伤之情,此词也是如此吗?你的理由是什么?

五、巩固练习

1.欧阳修,字 ,号 ,又号 ,宋朝文学家、史学家。

2.给加点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出汉字。

濛濛( ) 笙歌( ) 狼jí( ) 帘lóng( )

3、 回答问题。

(1)解释下列句中划线词的意思。

a.狼籍残红 狼籍

b.飞絮濛濛 濛濛

c. 垂柳阑干尽日风 阑干

(2)全词以“ ”句统领全篇,赞美了西湖两种不同状态的美,即 和 。从结构上说,上片写xxxxxxxxx,通过 等意象,描摹出西湖的暮春图景;下片写人事,词作表达了作者 的情感。

六、联系拓展:

见《同步课课练》。

一、学习目标

1.感受词中所描绘的颖州西湖自然之美和作者的思想感情之美。

2.体会富有表现力的语言,领会情景交融的意境。

3.了解此词结构上的特点。

二、 学习方法

1.熟读全词,结合课文下注解理解大意。

2.结合相关资料体会作者思想感情。

3.结合预习题逐步把握作者思想感情,理解这首词的特点。

三、 预习内容

1.解释下列词语。

群芳: 狼藉: 残红: 飞絮: 阑干: 始觉春空:

2.将自己不理解的字句圈画出来。

3.反复阅读全词,回答问题:哪些词句具体体现了“西湖好”?

4.词中作者描写了哪些景物?具体说说这是什么季节的景色。

四、课堂重点内容

1.有思想感情的背诵全文。

2.翻译全文,重点字句:垂柳阑干尽日风。

3.分析上下阕的主要内容及关系。

4.分析“游人去”与“燕归来”两句在全词中的关系,进一步把握这首词的特点。5.课堂讨论:很多文人面对晚春都不由得产生忧伤之情,这首词也是如此吗?你的理由是什么?

五、巩固练习

1.欧阳修,字 ,号 ,又号 ,宋朝文学家、史学家。

2.给加点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出汉字。

濛濛( ) 笙歌( ) 狼jí( ) 帘lóng( )

3、 回答问题。

(1)解释下列句中划线词的意思。

a.狼籍残红 狼籍

b.飞絮濛濛 濛濛

c. 垂柳阑干尽日风 阑干

(2)全词以“ ”句统领全篇,赞美了西湖两种不同状态的美,即 和 。从结构上说,上片写_________,通过 、 、 等意象,描摹出西湖的暮春图景;下片写人事,词作表达了作者 的情感。

六、联系拓展:

见《同步课课练》

采桑子其四欧阳修教案

一、学习目标

1.感受词中所描绘的颖州西湖自然之美和作者的感情之美。

2.体会富有表现力的语言,领会情景交融的意境。

3.了解此词结构上的特点。

二、 学习方法

1.熟读全词,结合课文下注解理解大意。

2.结合相关资料体会作者感情。

3.结合预习题逐步把握作者感情,理解这首词的特点。

三、 预习内容

1.解释下列词语。

群芳: 狼藉: 残红: 飞絮: 阑干: 始觉春空:

2.将自己不理解的字句圈画出来。

3.反复阅读全词,回答问题:哪些词句具体体现了“西湖好”?

4.词中作者描写了哪些景物?具体说说这是什么季节的景色。

四、课堂重点内容

1.有感情的背诵全文。

2.翻译全文,重点字句:垂柳阑干尽日风。

3.分析上下阕的主要内容及关系。

4.分析“游人去”与“燕归来”两句在全词中的关系,进一步把握这首词的特点。5.课堂讨论:很多文人面对晚春都不由得产生忧伤之情,这首词也是如此吗?你的理由是什么?

五、巩固练习

1.欧阳修,字 ,号 ,又号 ,宋朝文学家、史学家。

2.给加点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出汉字。

濛濛( ) 笙歌( ) 狼jí( ) 帘lóng( )

3、 回答问题。

(1)解释下列句中划线词的意思。

a.狼籍残红 狼籍

b.飞絮濛濛 濛濛

c. 垂柳阑干尽日风 阑干

(2)全词以“ ”句统领全篇,赞美了西湖两种不同状态的美,即 和 。从结构上说,上片写_________,通过 、 、 等意象,描摹出西湖的暮春图景;下片写人事,词作表达了作者 的情感。

六、联系拓展:

见《同步课课练》。

推荐访问:采桑葚教案 桑葚 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