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专业的新思文库网平台! 工作计划 工作总结 心得体会 事迹材料 述职报告 疫情防控 思想汇报 党课下载
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大全 > 教育整顿 > 正文

张轨的教育思想及其对五凉政权的影响

时间:2022-12-18 08:10:08 来源:网友投稿

十六国时期,甘肃的河西地区相继出现过五个割据政权,即由汉族张轨奠基开创的前凉、氐族吕光建立的后凉、鲜卑族秃发乌孤建立的南凉、汉族李暠建立的西凉和匈奴族沮渠蒙逊建立的北凉,史称五凉,统治河西近一个半世纪。这一时期,中原地区长期战乱,割据政权迭相更替,经济凋敝,文化教育衰废,而河西地区却相对安定,不仅社会经济得到了较大发展,而且文化教育也呈现出空前繁荣的局面。这种局面的形成,是与前凉政权的奠基者张轨的敦崇儒学、文治兴邦思想分不开的。

张轨(公元255—314年),字士彦,安定乌氏(今平凉西北)人,西晋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据《晋书》记载,张轨是西汉常山景王张耳的十七代孙,其父张温曾任西晋太官令,家世孝廉,以儒学显,自幼明敏好学,隐于宜阳女几山,与挚虞同为安定名士皇甫谧的门生,颇受西晋名臣张华的赏识,被誉为九品中正中的“二品之精”,曾任太子舍人、散骑常侍、征西军司。惠帝永宁元年(301年)出任凉州(州治姑臧城,今武威市)刺史,领护羌校尉。

张轨到凉州任剌史时,正值中原王朝衰微,封建文化和教育遭到严重摧残之际。以儒学传家的张轨,深知儒家思想对维系封建政治所起的作用,要在凉州建立稳固的封建秩序,必须以儒家思想进行教化,培养人才。因此,张轨初到凉州,就大力兴办学校,提倡儒学,“征九郡胄子五百人,立学校,始置崇文祭酒,位视别驾,春秋行乡射之礼”。这是一项重要的文教行政举措,表明张轨不仅兴办了地方官学,而且设置了主持学校和教化的崇文祭酒一职。崇文祭酒是州级管理学校的长官,同时兼地方教学之职,相当于文学祭酒或儒林祭酒。张轨规定,崇文祭酒的品阶仅次于刺史,给予如此高的地位,在晋末大乱、学校制度废弛之际,足见其对儒学教育的重视,也表明张轨振兴教育和以文教兴邦的决心之大。

张轨不仅立学,而且劝学,恢复了春秋两季的乡射礼。一方面借用这种古老的礼制来宣扬儒学传统,表明他崇文尚礼的主张,一方面也为他立足凉州,统治河西培养封建人才。应该看到,作为封建士大夫的张轨,所建地方官学只收“九郡胄子”,即把九郡的士族子弟列为学校教育和培养的对象,教育面和受教育面非常有限,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官学的贵族化和等级化。尽管如此,作为首批招收五百人的州级学校,在当时几乎是绝无仅有的。

在人才选拔上,张轨沿袭了魏晋的选举制度,实行察举、征辟和九品中正制,并将教育与察举、征辟结合起来。他下令各郡县行政部门,选拔贤才时除了重门第和官历外,还要根据名实两方面的要求,分志、才、忠、孝、节、义等项计资定品,尤其要重视“忠”、“义”、“节”等儒学传统,重用著名学者。此外,张轨还提倡私学,普及文化,鼓励文人学士著书立说,促进了学术文化的繁荣,也吸引了大批中原学者在丧乱之际纷纷避地凉州,促进了中原文化在河西地域的传播。张轨敦崇儒学和振兴教育的举措,根本目的在于培养一批具有儒家正统思想的治世人才,来推行礼治教化,巩固统治。

张轨治理凉州13年,使河西局势相对安定,经济发展,文化发达,成为北部中国的一个文化中心。张轨敦崇儒学、振兴教育的举措,不但为其后世尊儒倡学树立了典范,而且对后凉、南凉、西凉、北凉诸政权的文教政策产生了重要影响。张轨去世后,他的儿子张寔、张茂延续了敦崇儒学、文治兴邦的政策,并使其有所发展。到了他的孙子张骏署理凉州时,前凉的学校教育体制和儒家礼仪教育得到了进一步的完备,包括设立国子学,“以右长史任处领国子祭酒”,负责州郡儒学的教学和行政事务等,还在行乡射之礼的基础上,“立辟雍、明堂而行礼”。

前凉之后割据河西地区的后凉、南凉、西凉、北凉诸政权,也十分重视兴儒倡学,起用士人,并以此为治国之策。后凉的建立者天水氐族人吕光崇尚儒学、尊重士人,曾将敦煌学者宋繇“举秀才,除郎中”;南凉君主河西鲜卑人秃发利鹿孤在位时,重文倡儒,教化齐俗,兴办中央官学,聘田玄冲、赵诞为博士祭酒,以教鲜卑贵族子弟;陇西狄道人李暠割据河西后,在敦煌兴办官学,“立泮宫,增高门学生五百人”,并专设学官,拜儒林名宿刘昞等人为祭酒,掌管文教和注记;北凉建立者匈奴人沮渠蒙逊重视文教,钦慕华风,倾身儒雅,曾专门兴建游林堂,与群臣在此谈论经传,还拜刘昞为秘书郎,筑陆沉观使其聚徒讲学。

客观地说,张轨不愧为一位深受儒家传统思想熏陶、具有明智头脑的政治家,他的一生虽然多与政治、军事相连,但对我国传统文化的保存、对甘肃古代学校教育的发展,是有贡献的,因而受到史学家的赞誉,也是理所当然的。

推荐访问:政权 其对 思想 影响 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