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专业的新思文库网平台! 工作计划 工作总结 心得体会 事迹材料 述职报告 疫情防控 思想汇报 党课下载
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大全 > 振兴乡镇 > 正文

乡村振兴背景下农村实用人才队伍建设路径研究——以杭州市余杭区为例

时间:2022-12-23 18:10:13 来源:网友投稿

乡村振兴背景下农村实用人才队伍建设路径研究——以杭州市余杭区为例 乡村振兴背景下农村实用人才队伍建设路径研究——以杭州市余杭区为例作者:赵晓旭来源:《乡村科技》2018年第28期[摘要]在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我国农村实用人才队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乡村振兴背景下农村实用人才队伍建设路径研究——以杭州市余杭区为例 ,供大家参考。

乡村振兴背景下农村实用人才队伍建设路径研究——以杭州市余杭区为例

  乡村振兴背景下农村实用人才队伍建设路径研究——以杭州市余杭区为例

  作者:赵晓旭

  来源:《乡村科技》2018年第28期

  [摘要]

  在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我国农村实用人才队伍建设全面提速。杭州市余杭区是浙江省最早开展农村实用人才队伍建设的地区。近年来,杭州市余杭区以培育农业现代化的人才支撑为目标,完善人才政策、开展精准培训、优化服务举措。但在乡村振兴背景下,面临农村实用人才队伍在总量、结构、培训体系、评价指标等方面的问题。本文建议探索农村实用人才政策支持体系,从“重数量”向“重质量”转变;加强人才与产业互动,“产村人融合”实现人才队伍结构调整;实施分类培育、精准培训,实现由简单化“办班”向系统性“育人”的转变;探索“市场化+”人才模式,发挥中介组织、政府服务、社会资本等市场化因子在农村实用人才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完善评价机制,实现农民从“身份”到“职业”的转变,从而使农村实用人才队伍建设全面应对新常态下“三农”发展、结构优化、动力转换的新特点、新趋势。

  [关键词]

  乡村振兴;农村实用人才;建设路径

  当前浙江省杭州市余杭区新农村建设不断深入推进,全区全面加快接轨大上海、融入长三角,余杭区农村实用人才建设新定位和新要求是应对新常态下“三农”发展、结构优化、动力转换的新特点、新趋势,遵循市场经济规律和农业人才成长规律的必然趋势。

  1发达国家农村实用人才培养模式分析与借鉴

  从18世纪,发达国家就开始全面推广农民教育培训工作,经过多年的发展已经形成了基础教育、专业教育、职业教育、技术推广和继续教育一系列完整的农民教育体系。近年来,发达国家根据本国的地理优势、人口密度、农业资源特点等因素,形成适合本国国情的农民教育培训模式,其中东亚模式以日本、韩国为代表,即小规模农户经营模式,主要特点是政府主导,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培训主体负责实施多层次、多方向、多目标的农民教育培训,这一模式与我国农村实用人才建设的现状有一定相似性。西欧模式以英国、法国为代表,即家庭农场为单位进行农业生产的国家或地区,主要是通过对政府、学校、科研单位和农业培训网进行有机整合,通过普通教育、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等多种渠道,对农民进行教育培训,这一模式是我国农村实用人才培养的发展方向。北美模式以美国为代表,广泛应用于机械化耕作和规模经营为特点的国家和地区,采取的是建立以农学院为主导的农业科教体系,并将农业教育、科研和推广结合,开展农民教育培训。

  纵观各国农民培训模式,具有共同特征:坚持以培训核心农民为重点,农民培训系统比较完善,法律健全政策配套,投资渠道多元化,紧密结合产业发展需求[1]。

  2杭州市余杭区推进农村实用人才队伍建设现状

  目前,杭州市余杭区共有建制村183个,农村人口45.3万,占户籍人口46%。截至2017年底,杭州市余杭区农村实用人才25699人(女性7901人,市级人才1423人,区级7979人),占杭州市余杭区总人口的2.6%,占杭州市余杭区农业人口的5.7%。从人才种类来看,从事传统农业中的生产型、经营型农村实用人才所占比例较大,而科技服务型、技能带动型人才所占比例较低,结构有待优化和提升。从年龄结构划分来看,呈现倒V型,中间高、两头低,基本符合农村实用人才队伍年龄规律,但50岁及以上的14969人,占人才总数的58%,总体

  年龄偏大。从学历结构来看,大专及以上学历3156人,仅占人才总数的12%,总体学历层次偏低。从职称构成来看,拥有高级职称不足1%,以自学或者代际传承方式获得知识技能较多,未经过专业化培训。从分布区域来看,街道和中心镇分布农村实用人才较多,与区域社会经济发展成正比。

  3杭州市余杭区推进农村实用人才队伍建设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农村实用人才队伍建设与农村农业现代化需求之间的矛盾突出,同时面临农业大数据、人工智能等产业领域进步及“大学生村官”“三支一扶”“新青年下乡”等农村人才专项计划等挑战。

  3.1人才总量不足,总体质量偏低

  杭州市余杭区是农业大区,美丽乡村、现代农业是杭州市余杭区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当前土地经营成本、人力成本的不断提升,导致农村实用人才外流或者农民不愿意加入农村实用人才队伍中来。现有的农村实用人才科技文化素质有待提升,体现在受教育年限偏低,普遍集中在初中阶段,大专及以上人数占比过小;拥有农民技术职称和专业技术职称的人才比重偏低等方面。

  3.2人才结构不尽合理,存在老化、弱化、退化“三化”现象

  当前杭州市余杭区二三产业增幅较大,积极推进数字经济、高铁经济、特色小镇、文创产业发展和企业上市,创造了较多的就业岗位,青年农民通过城市化进入城市工作,基于以上原因实际留守在农村的人口年龄偏大、文化程度偏低。

  3.3培训体系不健全,培训主体、培训过程、培训内容亟待完善

  培训主体方面,包括杭州市余杭区农业局、科协、妇联、农民学校及部分社会机构,相互之间缺乏有效的合作,甚至存在“抢生源”的现象;培训过程方面,缺乏强有力的监督和管理,部分培训部门存在完成任务的现象,不以培训实效作为目的,缺乏对培训后的跟踪总结;培训内容方面,现有的农业类别与培训内容有脱节,缺乏分类培育、精准培育,导致参加培训的农民数量越来越少。

  3.4评价指标体系不健全,影响“田秀才”“土专家”的积极性

  在当前的实际生产生活中,杭州市余杭区农村实用人才没有得到很好的界定,受传统观念影响,农村实用人才的职称未得到社会相关行业的认可,未能有效激发农村实用人才为新农村建设、推动农业现代化的责任感。

  4推进杭州市余杭区农村实用人才队伍建设的路径

  4.1探索农村实用人才政策支持体系,从“重数量”向“重质量”转变

  4.1.1加强基层调研,完善配套政策。根据《关于实施引才“十百千”工程进一步打造余杭人才高地的十条意见(试行)的通知》(区委[2017]44号)精神,杭州市余杭区农办加强与杭州市余杭区人才办对接,主动赢得支持,在深入调研、召开不同层面座谈会的基础上,结合杭州市余杭区农村实用人才培育现状,牵头制订《余杭区农民技术人员职称评定管理办法》(余农发[2017]170号)和《余杭区农业产业技术创新与推广服务团队运行管理办法(修订)》(余农发[2017]171号)2个配套细则。两个《办法》在政策的扶持力度上比以往有了较大提升,如将农民高级技师、农民技师、农民助理技师的补助标准从以前的100、200、500元分别提高到1000、1500、2000元,充分肯定农村实用人才的“身份”,激发其工作热情和创业激情。同时,积极建言献策,提出“将作物学等七个农学专业定为紧缺岗位”“大学生从事农业创业给予连续三年创业补贴”等意见建议,列入《余杭区人力资源服务业实施意见》等人才政策中,为农业经营主体“引得进”“留得住”人才以及农业创新创业提供政策保障[2]。

  4.1.2精准实施农民素质教育,重点培养团队农民、核心农民。重点发挥杭州市余杭区粮油、蔬菜、茶叶、水果、畜牧和渔业6支农业产业技术推广服务团队和作用。紧紧围绕新型职业农民、农村新型业态、农村致富带头人等七大农村实用人才培训类型,聚焦杭州市余杭区特色的民宿管家、网上创业、植保工、五水共治等培训项目,实施“靶向培训”。

  4.2加强人才与产业互动,“产村人融合”实现人才队伍结构调整

  2017年,杭州市余杭区三产结构比例为3.0∶32.5∶64.5,在城市化快速推进的过程中,农业成为相对弱势产业,亟待提升“产村人”融合,提升产业提档升级,才能实现农村实用人才数量、结构的提升,引导各类人才向农业农村集聚。一是要牵头做好校地合作。紧紧抓住与浙江农林大学战略合作契机,认真梳理杭州市余杭区现代农业发展瓶颈,加强与农林大学的有效合作,力求在人才招引、产学研合作、农业农村人才培养等方面开展紧密合作。二是全面结合杭州市余杭区新经济业态的发展趋势。近年来,杭州市余杭区数字经济、文创产业发展较快,人工智能、大数据、农村淘宝、亲情淘宝等相关产业契机对农村人力资源服务带来的新挑战,积极拓展乡村旅游、民宿旅游、农村电商、农产品加工等经济增长点,创新农村电子商务、农民网店,盘活村庄存量资产,通过引入高水平的现代农业技术和理念,构建适合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的农村实用人才队伍,重点提升科技服务型、技能带动型人才、新型职业农民在农村实用人才队伍中的总占比。

  4.3实施分类培育、精准培训,实现由简单化“办班”向系统性“育人”的转变

  从培训体系上看,统筹构建“专门机构+相关资源+市场主体”的农村实用人才培训工作体系;从培训平台上看,办好“省级农民大学、市级农民学院、区(县)级农民学校和实训基地”,把区(县)级农民学校作为农村实用人才培养的主阵地;从培训需求上看,有针对性地实施现代青年农场主培训班、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带头人轮训班等与乡村振兴战略内涵相符合的农村实用人才培训工程;从品牌打造上看,着力培育一批农村实用人才培训品牌,如小林黄姜、临平甘蔗、径山茶、塘栖枇杷、余杭纸伞和清水丝绵制作等,通过人才培育的品牌打造,带动产业同步提速发展[3]。

  4.4探索“市场化+”人才模式,发挥中介组织、政府

  服务、社会资本等市场化因子在农村实用人才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从国内外经验来看,农村实用人才建设工作一般由政府主导,长期以来市场的资源配置作用缺位,要把政府“有形之手”和市场“无形之手”一起抓,建议从以下3个途径探索“市场化+”人才模式。

  4.4.1“市场化+中介组织”。大力引育高端农村实用人才资源服务机构,尤其注重引进人才的服务时限,将引才奖励与引才成效绑定,如中介机构引进高层次农业实用人才(团队)的,其可获得高额奖励;又如设立农村实用人才服务产业引导基金,先行垫付用人单位引进高层次农业实用人才的前期费用,引进高级农业科研人才和农业技术专家,解决农业科研领域难题。在人才市场中,创新培育一批具有较强综合实力、较高专业化程度的农村实用人才中介机构,发挥“鲶鱼效应”,激发农村实用人才的市场活力。

  4.4.2“市场化+政府服务”。改变以往“人才引进”由政府主导的方式,把选择权交给人才,探索以货币化、市场化方式解决住房保障、子女入学、医疗保健等关系到高端农村实用人才切身利益的问题,从根本上破解农村实用人才“留不住”的难题。

  4.4.3“市场化+社会资本”。重点引导社会资本向有发展潜力的农业创业企业注资、投资,如与金融机构、社会资本合作,设立人才创业基金、创业投资风险“资金池”,以“农二代”“农创客”和涉农专业大学生、复退军人等为重点培养对象,通过第三方补偿形式,进一步稀释、消化投资风险。

  4.5完善评价机制,实现农民从“身份”到“职业”的转变

  4.5.1建立健全农村实用人才认定制度。以《余杭区农民技术人员职称评定管理办法》出台为契机,将农民工作实绩、技术水平、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作为主要评定依据,把产业规模较大、生产技能较强、生产效益较好、辐射带动作用明显的优秀农村实用人才充实到农民技术职称队伍中。2017年,浙江省余杭区共培育农民高级技师7名、农民技师20名、农民助理技师和农民技术员30名。同时严格把关,积极做好“区千”高技能人才认定审核工

  作,2017年共审核推荐22名农村实用人才参加人才分类申报工作,已是有益探索。

  4.5.2实施乡土拔尖实用人才(乡贤)培育计划。充分发挥农民群众对乡土拔尖实用人才(乡贤)的高度认同感,通过“重作为、给待遇、搭平台”,在“田秀才”“土专家”中打造稳定的农村实用人才队伍核心,成效显著。例如,浙江省余杭区水果产业团队“土专家”任含生在鸬鸟蜜梨核心产业带,采用高接换头等方式,大力推广了翠玉、初夏绿等品种,初步改变了翠冠一个品种当家的局面,缓解了“优质难以优价”的状况,让农业增产增效,让农民增收,让更多人分享现代农业发展成果[4]。

  4.5.3提升对农村实用人才的激励力度。这一方面浙江省余杭区已开始做相关探索,如注重人才典型事迹挖掘和宣传,借力“余杭三农”等自媒体重点宣传“十佳”农村实用人才致富经验,激励更多的农村实用人才创新创业动力,使其他农村实用人才学有标杆、干有方向。下一步,应建立健全政府激励与社会激励相结合的农村实用人才激励评价体系。充分利用现有宣传网络和渠道,构建信息员队伍,总结各地的实践探索,形成一批好经验、好模式、好典型。在主流媒体刊发有分量的报道,在新媒体有经常性的报道。继续组织好“新型职业农民职业技能大赛”,发挥典型的示范带动作用,努力营造全社会关心支持农村实用人才和新型职业农民发展的良好氛围。

推荐访问:乡村人才振兴的实现路径 乡村振兴背景下农村实用人才队伍建设路径研究——以杭州市余杭区为例 杭州市 振兴 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