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专业的新思文库网平台! 工作计划 工作总结 心得体会 事迹材料 述职报告 疫情防控 思想汇报 党课下载
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大全 > 振兴乡镇 > 正文

社会组织在乡村文化振兴中的作用9篇

时间:2022-10-01 18:25:06 来源:网友投稿

社会组织在乡村文化振兴中的作用9篇社会组织在乡村文化振兴中的作用 乡村振兴战略下的社会组织 现阶段的乡村社会组织,主要是指相对于政党、政府等传统组织形态之外、活跃于乡村场域并且关注或者服务乡村的各类公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社会组织在乡村文化振兴中的作用9篇,供大家参考。

社会组织在乡村文化振兴中的作用9篇

篇一:社会组织在乡村文化振兴中的作用

村振兴战略下的社会组织

  现阶段的乡村社会组织,主要是指相对于政党、政府等传统组织形态之外、活跃于乡村场域并且关注或者服务乡村的各类公益性、服务性、自治性的民间组织,主要包括社会团体、基金会、民办非企业单位、部分中介组织、社区活动团队等等类型。[1] 随着改革开放四十年国家的强制性制度变迁,乡村传统社会结构也出现整体流变和调整,对于乡村社会治理结构变革、乡村社会组织的调整提出了迫切要求,对于中国乡村社会的现代化也提供了契机。中共中央和国务院审时度势,及时提出了乡村振兴战略,在全局化考虑的同时也对这一问题做出了回应。作为新时代中国社会治理的一支重要组织力量,社会组织不能也不应缺席乡村振兴战略这项重大方略。乡村振兴战略实施背景下的社会组织变革也成为新时代乡村振兴的一个重要突破口。时值新中国成立七十周年,社会组织在今日中国乡村社会治理中的角色究竟如何?其发展现状和发展前景又呈现了什么样的变化和特点?值得我们重点关注和研究。

 一

 乡村振兴战略中有关社会组织的政策要求和发展空间

 党的十九大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无疑给乡村社会组织带来了一次历史性的机遇。“三农”问题一直是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的一个聚焦点。从国家重大历史任务的高度看待乡村振兴,乡村振兴是包含乡村产业、乡村组织、乡村文化以及乡村人才等各方面的全方位振兴,社会组织是组织振兴的题中之意,不可缺位。

 中国社会组织的制度环境一直处于改善过程中,相关政策供给也一直没有停止。勿论远近,仅从 2016 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下发《关于改革社会组织管理制度促进社会组织健康有序发展的意见》,同年财政部和民政部联合下发《关于通过政府购买服务支持社会组织培育发展的指导意见》,到 2017 年中共中央、国务院下发《关于加强和完善城乡社区治理的意见》,再到 2017 年 12 月民政部印发的《关于大力培育发展社区社会组织的意见》,国家对于社会组织的健康有序发展一直没有停止政策支持、思路引导和制度探索。2018 年可谓中国社会组织的发展规范年。一方面是新出台制度的规范性落实。为贯彻落实2017 年颁布的《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加强和完善城乡社区治理的意见》,民政部召开全国城乡社区治理创新现场会,提出具体贯彻落实的重点任务和举措;会同 34 个中央和国家机关部门,把人、财、物向基层下沉、倾斜,为城乡社区治理提供条件和保证。[2] 另一方面是新制度规范的出台。为了完善社区社会组织培育发展政策体系,民政部推动出台了《志愿服务条例》,进一步规范城乡社区志愿服务工作。[3] 2018 年 1 月 24 日,民政部制定的《社会组织信用信息管理办法》公布并实施,[4] 这意味着针对社会组织的信息管理进一步完善,社会组织得以更加有序发展。2018 年 2 月,党的十九届三中全会通过《中共中央关于深化党

 和国家机构改革的决定》,其中一个重要观点是,按照共建共治共享要求,完善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的社会治理体制。[5] 2018 年 4 月 1 日,《高级社会工作师评价办法》开始施行,标志着我国初、中、高级相衔接的社会工作者职业水平评价体系进一步完善。[6] 在社会组织发展相对落后的东北地区,全国首部社会组织管理地方性法规也于 2018 年 10 月获得通过,2019 年正式施行,不能不说是一大进展。[7]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做好“三农”工作的若干意见》[8] 提到,未来三项重点工作是“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提升农村公共服务水平”和“完善乡村治理机制”,也从另一角度为当前社会组织参与乡村振兴明确了方向和领域。2018 年 7 月 1 日开始施行的《农民专业合作社法》修订案[9] ,继续强调农民合作社在国家推进三农工作、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中的关键地位,合作社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也逐渐意识到互助合作组织形式的优势。这些对于社会组织尤其是乡村社会组织而言都有巨大的发展机遇和开发空间。但是,从中央到地方,目前对于社会组织登记管理条例的立法还有待突破,对于乡村社会组织依然没有指向性的专项政策法规,对于正确引导社会组织参与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还没有具体的政策意见。

 中共中央和国务院印发的《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 年)》[10] 中,有两处提到“社会组织”。规划在提及推进农村基层服务规范化标准化和整合优化公共服务和行政审批职责之后,指出,“大力培育服务性、公益性、互助性乡村社会组织,积极发展农村社会工作和志愿服务。”规划还提到,“加强农村新型经济组织和社会组织的党建工作,引导其始终坚持为农民服务的正确方向”。由此做出的一个初步判断是,社会组织在乡村振兴战略的通盘考虑中还处于初步发展阶段和开始关注对象,一方面已经开始被关注,另一方面主要被纳入健全农村基层服务体系的框架层面,尚待长远的战略规划布局和定位。

 作为乡村社会治理中的“弱势群体”,乡村社会组织长期在政府和社会的视线边缘游走,其发展不可与城市社会组织同日而语。面对乡村振兴战略这一重大历史机遇,面对上述政策环境和制度空间,乡村社会组织在现阶段的发展情况如何?又呈现出什么样的特点?

 二

 现阶段各地乡村振兴中的社会组织及特点

 乡村社会组织是中国乡村社会治理的主体之一,对于推进乡村振兴、维护乡村社会稳定和谐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但是,目前关于乡村社会组织数量这一基本数据的统计仍然缺乏清晰的描述和认识,乡村社会组织的确切数据一直处于存在而不被人知的状态,也尚未有专门对乡村社会组织做出统计的机构或者部门。仅仅是在一个宏观层面的判断上,乡村社会组织被普遍认为相对于其他社会组织数量较少,发展较落后,无论数量还是质量,目前都尚未充分发挥出其参与推进乡村振兴的优势作用,也尚未有效提升乡村社会治理绩效和农民自治水

 平。

 从部分相关数据可以初步管窥乡村社会组织的发展情况。根据民政部《2017 年社会服务发展统计公报》公布的数据,截至 2017 年底,全国共有社会组织 76.2 万个,比上年增长8.4%。其中,社会团体 35.5 万个,比上年增长 5.6%;各类基金会 6307 个,比上年增长13.5%;民办非企业单位 40.0 万个,比上年增长 11.0%。这些数据仅仅在社会团体类别中提到了与乡村社会组织有关的数量情况,将农业及农村发展类社会团体作为工商服务业、科技研究、社会服务等 11 个社会团体类别中的一支,在 35.5 万个社会团体中占到 6.2 万个,占比约为 17.46%。[11]

 关于社区服务机构和设施一类也提到了乡村社区服务组织。据统计,全国共有各类社区服务机构和设施 40.7 万个,其中社区服务指导中心 619 个(其中农村 16 个),社区服务中心2.5 万个(其中农村 1.0 万个),社区服务站 14.3 万个(其中农村 7.5 万个),其他社区服务设施 11.3 万个,农村社区服务中心(站)覆盖率 15.3%,相较于城市社区服务中心(站)的 78.6%,约为后者 1/5 的覆盖率;另有社区志愿服务组织 9.6 万个。[12]

 上述对于组织的数量统计又从一个侧面反映出组织类型划分对于统计发展概貌的重要性。目前,学界对于乡村社会组织有多种划分标准。例如,有的把乡村社会组织按照共同体的结合形式划分为乡村经济共同体、乡村秩序共同体、乡村文化共同体和乡村风貌共同体。有的直接按照乡村社会组织的性质罗列为社会团体、基金会、民办非企业单位、部分中介组织、社区活动团队等类型。有的则认为,中国乡村社会组织主要有以下四种类型:经济型社会组织、民办非企业组织、自治型社会组织和传统型社会组织。[13] 还有的认为,乡村社会组织就必须强调“自治”,一则组织主体必须以一定范围内的农民为主,二则组织定性必须是党组织和农民委员会以外的非官方自组织,三则组织运行必须实现自我组织、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笔者倾向于按照成立方的不同,对现阶段乡村社会组织进行类型划分,一类是由政府主导成立或者由原来的政府分支机构通过改制而来,这类组织数量相对稳定,地域分布和配比也比较平衡,比如老年协会、部分乡村金融组织等;一类是由一定范围的农民根据自身发展需求和对本地区乡村治理的认知自行成立的组织,比如种植/养殖业协会、大爷大妈志愿者服务小分队、XXX 调解工作室等,这类乡村组织极大地激活或者补充了传统乡村治理的空缺职能,成为乡村社会治理的“调和剂”和“凝聚剂”;目前,以政府主导的孵化型社会组织间接培育乡村社会组织的情况越来越普遍。还有一类是由社会各界人士针对乡村社会治理需求辅助当地农民成立的组织或者自行成立后作为乡村外部组织介入乡村本地发展和治理的组织,如作为浙江某市级人大代表的职工个人因为热心乡村事业而成立的志愿型工

 作室,专注于城乡社会治理和乡村精准扶贫的资源对接,又如社会学学者杨团主持的“综合农协”和“百乡工程”,这些组织在专业性指导、资源整合指导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显然,对于处在发展初期的乡村社会组织而言,按照什么样的标准进行类型的划分,有助于人们对其有一个更加清晰和直观的了解,但是无论选择哪一类划分标准都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考量乡村社会组织是否真正从所在乡村的发展历史和现实出发,是否符合农民对于公共服务和公共物品的需求和期望,概言之,乡村社会组织的出现和发展是否符合乡村社会治理的发展实际。

 无论做出哪种分类,首先需要厘清并辩证看待乡村社会组织。一方面,乡村社会组织在乡村振兴中的作用是综合而全面的。另一方面,乡村社会组织的功能全面并不意味着能够让乡村社会组织完全替代乡村其他组织,也不意味着原有的乡村组织尤其是乡镇政府和村级两委组织能够借此推诿自身在乡村社会治理中的功能和责任。

 针对产业兴旺、乡风文明、生态宜居、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乡村振兴二十字总要求,[14] 现阶段的乡村社会组织在推动乡村振兴和改善乡村社会治理中做出了不可或缺的贡献。

 乡村社会组织推动乡村产业兴旺。目前,在推动乡村产业兴旺方面,以种植或养殖专业合作社、农场为代表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是主力军。在不改变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条件下,专业合作社或农场借助有期限的合同契约,把一家一户分散经营的农户组织起来,致力于解决农业生产、加工、销售相脱节、农户小生产和大市场相矛盾等问题,实现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和一体化经营,体现了强劲的壮大当地乡土产业和带农增收的能力。截至 2017 年 9月底,全国依法登记的农民合作社达 196.9 万家,是 2012 年的 2.86 倍,是 2007 年的 76倍;全国入社农户超过 1 亿户,占全国总农户数的 46.8%,社均成员约 60 户。[15] 面对这一庞大生力军,各类农产品流通协会、扶贫互助协会等社会组织积极与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对接资源和平台,通过送项目、送资金、送技术、送关爱等形式,助推乡村产业兴旺。

 案例评述:乡村社会组织推动产业扶贫

 社会组织相对较为发达的四川省,其社会组织按照省委、省政府有关扶贫工作要求,挖掘扶贫资源、搭建相关平台以及创新扶贫方式,社会组织参与扶贫攻坚成效比较明显。据不完全统计,2017 年该省社会组织在产业、科技、教育、文化、卫生等多个领域实施扶贫项目2200 余个,投入扶贫资金 10.7 亿元(较 2016 年增长 197.2%),帮扶困难群众 110 万余人次。[16] 社会组织发展同样较快的广东省,更有多家科研院校推动成立的社会组织,从传统文化和技术革新入手,助推乡村产业扶贫。广东绿耕社会工作服务中心在中山大学-香港理工大学绿耕城乡互助社基础上发展成立,建有城乡合作平台和乡村社会工作实践项目,致力于

 推动农民发挥主观能动性,借助文学、语言、手工艺品、特色建筑和传统农产品等乡村特色资产,主动参与乡村产业振兴。[17] 在社会组织起步相对较晚的甘肃省,下辖的定西市妇女非政府组织提供“小额贷款”项目,为贫困妇女提供创业资金;同时开展“陇原月嫂”、“陇原妹”家政服务员培训及“陇原巧手干起来”精准扶贫行动等创业平台建设和模式探索,扶持农村妇女从事特色手工产业,帮助农村妇女脱贫致富。[18] 综上,挖掘扶贫资源、搭建扶贫平台以及创新扶贫模式,正是乡村社会组织参与产业扶贫的主要有效方式。

 乡村社会组织推动乡村乡风文明。在“乡风文明”被提到乡村振兴战略的第二位要求时,已经表明这一问题的重要和突出。乡风文明建设,首先包括对乡村本位的倡导,围绕农民真实需求提供文化服务,例如,与职能部门、村两委等其他主体一道筹建乡村实用书屋,开辟各类乡村公共空间,或是如四川、甘肃等多地的乡村社会组织,在各类突发事件发生的第一时间,配合政府赈灾和救助,筹集物资,同时为受灾农户实施心理援助。乡风文明建设,也包括对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弘扬。例如,一些乡村妇女社会组织在贫困地区农村开展让性别文化教育“进机关、进党校、进学校、进社区、进家庭”的“五进”活动,提升农村社会对“男女平等”在内涵、实现方法等方面的认识。[19] 乡风文明建设,还包括对优秀传统的继承,多管齐下提高农民文明素养。乡村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又融入人们日常生活,其对人们的影响极其深刻。如何甄别乡村文化中的优秀和积极因素,摈弃糟粕,需要社会组织做出探索。

 案例评述:乡村社会组织成为引导乡风文明的排头兵

 乡村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又融入人们日常生活,其对人们的影响深刻。其中,也出现了因为...

篇二:社会组织在乡村文化振兴中的作用

文】乡村振兴战略下社会组织对乡村文化的价值

 在我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明确表述了我党乡村文化复兴的伟大战略,在此方针的指导下,我国的乡村经济和政治其实都得到了较大的发展,乡村经济开始寻找新的途径来发展自身,政治也变得空前的清明。但是乡村文化却并没有被重视,过于重视经济所导致的后果就是有关文化的丢失,这其中就包括对于一些名胜古迹的保护,还有相关民风民俗的保留。

 著名民俗学家钟敬文认为:“一个人生下来,就生活在民俗中,就像鱼儿生活在水里。民俗几千年来,就和人民的日常生活紧密联系在一起。”传统的民俗文化是宝贵的精神财富,与乡土社会息息相关,所以乡村振兴战略自然也要从这方面入手去执行。“我国农业技术近年来推广越来越快,农民们的生产方式与之前相比有了很大的改变,而随之而来的,是农村整个传统社会文化的变迁。”目前正处于社会急剧转型的时期,具有深厚底蕴的民俗文化也不应当被遗忘。文化生活的缺失现在已经严重抑制了乡村振兴的发展,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的需要驱使农民们去寻找能够满足自己精神需要的东西,而乡村振兴的本质恰巧也在于培养精神素质高的新型农民。

 社会组织的性质是非营利性的,它是基层治理中十分重要的一环,现在也有越来越多的专家注意到了它对乡村振兴的重要影响。目前,越来越多的学者强调在乡村振兴中政府的作用,觉得政府应该给予更多的支持。但是也有很多学者认为,社会组织是连接政府与社会的桥梁,所以社会组织就更应该注重自己这方面的能力,去探索良性的运行机制。

 一、社会组织对于乡村文化建设的重要意义 第一,乡村的供给主体更加丰富。以往的乡村主要是由政府进行补给,但是随着生活条件的提高,面对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求,政府已经出现了供给不足或者供需不平衡的状况。但是社会组织的加入会让这个情况好很多,社会组织可以发挥自身的作用,尤其是一些慈善性质的社会组织,可以到社会上去征集人力和物力资源,结合乡村的实际情况,提供更贴合农民实际需求的文化产品。社会组织还可以去征集人们的意见,甚至可以动员更多的村民加入到社会组织中来。

 第二,财力不足问题得到解决。乡村文化建设落后的根本问题就在于资金的匮乏。政府每年会拨给乡村一些资金去让他们保护民俗文化和有关的文化遗产,但是中国地大物博,光靠政府去做这件事是心有余而力不足,所以乡村建设依然进行得十分缓慢。而让社会组织去做这件事就能够很好地解

 决这个问题。首先,社会组织是非营利性的组织,所以它就能够更高效地为村民提供好的服务和文化产品。其次,社会组织还能够从社会各处汇集资金来帮助村民解决贫困的问题,这也有效地解决了村民们的经济负担。

 第三,营造一个良好的氛围。社会组织除了能帮助乡村征集人力和物力资源之外,还能够调节人际关系,组织整合各大利益群体。在社会组织普及之前,乡村并不是多元治理的,而是保持着政府单一供给公共服务的模式,但是很多村民的懈怠严重拉低了效率。总结原因的话,是因为村民没有很好地投入进来。而社会组织普及之后,很多村民就能够自己来解决问题,现在有很多地方的农村会选择自己去建立社会组织,这也是在真正地实现了人民自己当主人的同时减轻了政府的负担。

 二、当下社会组织参与乡村文化建设的困境 第一,多数乡村社会组织的专业化程度不高。乡村社会组织成立的宗旨就是要充分发挥自身在产业发展、培养人才、整合链接资源、调解民间纠纷、协助乡村治安管理等方面的功能,通过党的领导及政府的协同来共同发展乡村。然而实际上在大部分乡村中,乡村社会组织多是因共同兴趣爱好或特定事物而组建起来的,其成立的宗旨并非实现乡村有效治理。因此,大部分的乡村社会组织都是一些非正式组织,并

 且呈现出结构较为单一、专业化程度也较低的特点。这些非正式的乡村社会组织往往会因为过分整合而削弱组织系统的有效性,從而影响目标的实现,阻碍乡村振兴的有效推进。因此,乡村社会组织需要将自己引入市场,并且加强自身的人才队伍组织建设,提升组织成员的专业素养,从而提高组织整体的专业程度。除此之外,政府也应当从政策方面给予相应的支持,以发挥政府的导向作用。政府的政策支持为社会组织提供了吸引社会专业人才的合法通道,为社会组织增强人力资源的核心能力提供了坚实的基础。对于农村社会组织而言,基层政府提供的针对性政策支持具有先导作用,显得十分重要。

 第二,社会组织的公信力不足。公信力是立身之本、成事之基,公信力的稳固会使群众更加认可社会组织的专业度。然而,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的思想观念、消费方式和价值取向也日渐多元化,甚至出现了一批将社会组织作为谋生手段的人,他们不具备奉献和服务的精神,却打着“做公益、做慈善”的旗号明目张胆地为己谋利。“失信”行为发生得过于频繁会给社会组织带来不良影响,同时也会阻碍社会组织的发展壮大。因此,社会组织应完善自身的内部机制,成立独立的监督部门和机构,对一些风险较大的部门进行定期排查,同时规范透明运营机制,充分利用现代化信息手段,建立和完善信息发布机制,及时发布真实准确的组织信息和

 财务信息。除此之外,还需完善社会组织的外部监督机制,加强政府对社会组织的监督,完善社会监督机制,并且充分发挥媒体监督的作用。

 第三,社会组织与政府之间的协同机制不够明确。乡村社会组织处于发展的初期阶段,组织结构各方面都不够成熟,因此需要政府和社会的扶持。然而在实际运行过程中,当社会组织处于自身难以消除的经济困境和管理困境时,来自政府和社会的扶持却相对较少。一些乡村社会组织主要依靠政府下拨的有限的会员费和有偿服务收入来维持自身的经营,经费的不足将会影响社会组织在乡村文化振兴中充分发挥自身的作用,为乡村治理造成不可避免的损失。同时,社会组织获得社会资金的来源比较狭窄,政府的扶持力度不够也会影响到乡村社会组织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因此,乡村党组织应该在当地党委、政府政策的大框架下,鼓励乡村社会组织参与政府的购买服务,并且为乡村社会组织争取最大的支持。一方面要明确乡村社会组织在乡村振兴发展中的定位,乡村党组织要积极推动社会组织的发展,鼓励其参与政府购买服务,社会组织则协同政府参与乡村社会的治理,以此形成党的领导和社会组织协同的体系机制;另一方面要争取在同等需求与社会条件下获得政府购买服务的优先权。

 三、社会组织帮助乡村文化建设的策略

 第一,社会组织要明确自己的角色。社会组织要从经济体制、管理体制及价值观念等方面入手,要主动去注册和登记,不要游离于政府的监管之外。社会组织还要明白自己是乡村振兴中的独立的一分子,政府会进行相应的拨款资助,但这并不够,社会组织应该自己去扩大资金的来源。一个社会的成熟是政府、市场以及社会组织三力均衡的结果。基于此,社会组织的未来发展方向应是大力发展成员组织性强和公益慈善类的社会组织,应加大力度发展并规范投入扶持、开辟多种资源渠道,从而促进我国社会组织朝着更加积极的方向发展。

 第二,加强社会组织的内部管理。社会组织得到了人民和社会的认可,但是在它们有了一定的名誉之后,却有一部分人经不起利益的诱惑,从而对社会造成了不好的影响。杰索普曾说过:“治理的关键在于:目标应定于谈判与反思的过程之中,在这个过程中,谈判与反思也应当加以调整。相对于这个意义而言,治理过程中的失败可以理解为各方对原定计划以及目标作用的争议因而未能重新界定目标所致。”因此,在该领域出台相关的法律有利于进一步完善社会组织的管理规定,提高社会组织的评估标准。同时,可对相关的不符合标准的社会组织进行一定的惩罚措施,直至依法取缔。建立社会组织的失信惩罚机制,进一步加大对失信组织的曝光

 力度,营造出震慑的氛围,这也为社会组织的管理提供了制度保障与法律基础。

 第三,要推动形成党的领导与社会组织协同的治理格局。社会组织作为连接政府和村民的重要纽带和桥梁,在乡村振兴战略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在乡村振兴及脱贫攻坚的过程中,社会组织在整合资源、增强组织凝聚力、化解冲突、培养人才等方面都发挥了重要作用,获得了经验,取得了成绩。在乡村振兴发展中,要推动形成党的领导与社会组织协同的格局,提高社会组织在社会服务和社会治理方面的能力。要重点培育服务型、公益型的社会组织,引进大批专业人才来确保社会组织的高效运转。同时,要继续利用好社会组织在整合资源、增强组织凝聚力、化解冲突、培养人才等方面的优势,将乡村党组织的治理权力与社会组织的治理能力和链接资源的能力结合起来,充分发挥党的领导作用,构建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制保障的多元乡村治理体制。除此之外,村民自治对乡村振兴发展也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要充分发挥村民在乡村振兴中的主体作用。具体来看,就是要健全完善党领导下的村民自治机制,保障村民在民主管理和民主选举等方面的权利,同时发挥社会组织在调解矛盾、化解冲突、协助乡村治安管理方面的作用,营造一个良好的乡村环境。

 总之,社会组织需要足够的发展空间,政府可以为社会组织开辟这个空间,有了良好的空间,社会组织在乡村当中才能发挥作用,乡村文化才能更好更快地发展。因此,大力地发展社会组织也应是社会之需,它独有的非营利性以及与民众的贴合性使它为乡村文化振兴带来了巨大的帮助。然而目前的乡村社会组织数量不多,质量也参差不齐,但是政策的改进和政府的支持也正让社会组织蓬勃发展,相信它会为促进我国的乡村文化建设起到更大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钟敬文.民间文学概论[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80. [2]

 韩鹏云,孙彬.近年来农业发展对农村传统社会文化的影响[J].神州,2018,(28). [3]

 徐顽强,于周旭,徐新盛.社会组织参与乡村文化振兴:价值、困境及对策[J].行政管理改革,2019,(1). [4]

 张继涛.非营利组织与新农村文化建设:对英山经验的审视[J].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1). [5]

 谭日辉.社会组织发展的深层困境及其对策研究[J].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4,(1).

 [6]

 王美文,郑家杰.新农村文化内生机制中非政府组织功能与角色探究[J].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14,(5). [7]

 王名,王春婷.推位让治:社会组织参与社会治理路径[J].开放导报,2014,(5). [8]

 谭日辉.社会组织发展的深层困境及其对策研究[J].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4,(1). [9]

 夏建中,张菊枝.我国社会组织的现状与未来发展方向[J].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4,(1). [10]

 鲍勃·杰索普,漆蕪.治理的兴起及其失败的风险:以经济发展为例的论述[J].国际社会科学杂志:中文版,1999,(1). [11]

 苏雷.大学新生学习适应性特征的实证研究[J].校园心理,2019,(1):23-25. [12]

 劉永红.社会工作核心价值原则在问题少年个案工作中的运用——以《心灵捕手》为例[J].戏剧之家,2019,(19):229. [13]

 桂华.面对社会重组的乡村治理现代化[J].政治学研究,2018,(5).

篇三:社会组织在乡村文化振兴中的作用

58-城乡建设与发展农村经济与科技 2020 年第 31 卷第 13 期(总第 489 期)基于扎根理论的社会组织有效嵌入 乡村振兴的路径探析尹秀芹,王 猛(青岛大学 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山东 青岛 266100)[ 摘要 ] 社会组织作为乡村建设的重要参与主体,在乡村治理、乡村振兴方面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基于社会组织自身资源禀赋的考量以及乡村的发展现状,利用扎根理论和 NVIVO 软件对影响社会组织有效嵌入乡村振兴的主体性、内部管理、资金、人员等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并探讨社会组织嵌入乡村振兴的实施路径。为推动社会组织更好地参与乡村振兴,提高村民的幸福感和满意度,要正确认识到社会组织的独特地位和作用,建立起乡村振兴集体行动机制、构建乡村振兴人才网络机制、完善社会组织的内部管理及资金筹集渠道,构建社会组织参与乡村振兴的有效路径,促进社会组织的有效嵌入。[ 关键词 ] 社会组织;乡村振兴;参与路径[ 中图分类号 ]F323     [ 文献标识码 ]A1 问题的提出社会组织作为社会三大治理主体之一,在农村治理方面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被众多学者予以关注。张春华等(2016)从社会资本论的角度分析社会组织对乡村治理的功能和价值,认为社会组织在丰富乡村治理主体、增强社会信任、建立沟通网络等方面发挥着积极作用。刘效敬、王义等(2010)对社会组织参与乡村治理的效能进行分析,提出社会组织参与乡村治理可以获得体制内的认同,并且能产生良好的治理效能。徐晓全(2014)认为在国家权力与村民二元对立的治理结构中,嵌入能代表和表达村民利益且具有非官方性质的新型社会组织,在某种意义上能够改变国家权力向乡村社会渗透的逻辑。邱玉婷(2015)提出乡村治理的过程就是农村社会的各种组织通过一系列的制度安排,共同处理乡村公共事务的一种能动过程,其最终目的是实现广大村民的根本利益。方劲(2018)认为社会组织与政府之间存在一种制度化程度低、策略性行动强的“合作博弈”的互动关系。借助这一关系,社会组织能更好地嵌入到农村治理场域中,发挥社会组织农村治理的实际功能。然而在众多的研究中,学者们更多地侧重于对社会组织参与农村治理的理论研究,缺少对社会组织参与的方式、策略、路径等的研究。文章从社会组织参与乡村振兴的必要性入手,利用扎根理论对社会组织参与乡村振兴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研究乡村振兴中社会组织的参与逻辑,试图丰富知识界对社会[ 收稿日期 ]2020-05-14[ 基金项目 ] 本文得到“敦和·竹林计划”(项目编号:2017ZLJH-017);山东省社会科学规划基金项目(项目编号:18CSJJ25)资助;研究由清华大学公共管理      学院社会创新与乡村振兴研究中心资助。[ 作者简介 ] 尹秀芹(1995—),女,山东德州人,在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农村治理、社会组织管理;王猛(1981—),男,山东枣庄人,副教授,硕士生导师,            研究方向:农村治理、社会组织管理。伍、农民生产队伍与矛盾纠纷调解队伍,这三只队伍决定了农村政治生态、经济生态和文化生态的发展。一要建设一支清廉守法、有为能干的党员干部队伍。要做好乡村选举工作,保证德才兼备受村民爱戴的人进入领导组织。要坚决“拍苍蝇”,及时处理贪污腐败分子,实现党员领导干部“能上能下”,为乡村实现良好治理打下组织基础。二要构建“自培

 +

 引进”的新农民建设机制。加大投入和教育,加强职业农民和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训,培养造就一支战斗力强的“本土”队伍。要用优惠的政策和共建共享的机制,吸引和用好外来的各种优秀人才。三要从我国农村乡土文化和经济状况的实际出发,积极构建矛盾纠纷多元化解机制,实现乡村治理的“轻诉、少诉、无诉”。在这一点,尤其要借鉴传统乡贤文化,推动新时代新乡贤的人才建设,从农村优秀基层干部、道德模范、离退休人员、大学生村官、新富贤能者等人群中寻找新乡贤,充分发挥乡贤在协调村民纠纷、处理邻里关系、缓和利益冲突、调解家庭矛盾等方面起到的独特作用。[ 参考文献 ][1]

  刘同山,张云华 . 城镇化进程中的城乡二元土地制度及其改革 [J].求索,2020(3):135-142.[2]

  周青,张天官 . 金融支持乡村产业振兴研究——以福建省农村信用社联合社为例 [J].中共福建省委党校学报,

 2019(12):117-123.[3]

  储节旺,刘秉玉 . 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研究 [J].理论建设,2019

 (6):64-68.[4]

  刘奇.农村三产融合:如何融,怎样合[J].中国发展观察,2019(5):40-41.

 -259-城乡建设与发展组织参与乡村振兴的路径探索。2 研究设计2.1 研究方法扎根理论是用于质性研究的重要方法,是通过系统化的程序,对社会上存在的某一现象进行归纳式引导,继而建立理论的过程。利用扎根理论进行研究,事先不会建立理论假设,而是先对社会现象进行观察得到原始资料,进而对所得资料进行提炼、编码将概念范畴化,最后上升为理论的一种自上而下的发展过程。2.2 数据来源运用扎根理论进行研究,需要尽可能地掌握丰富且详尽的资料,继而对资料的细节进行挖掘,研究资料既可以是对受访者的访谈资料也可以是研究者的直接观察走访或所得的文献资料,要尽可能探索影响社会组织参与乡村振兴的因素及变量,更有效地探索社会组织参与乡村振兴的路径。为了深入了解社会组织参与乡村振兴的实际,研究者在2018 年 12 月至 2019 年 10 月期间,五次至韶关市研究社会组织参与乡村振兴的实际情况,每次历时两周,进行了集中的考察与访谈,获得了 23 万字的访谈资料。根据研究目的,本次研究选择了 5 位韶关市乡村振兴基金会工作人员,4 位其他社会组织工作人员,2 位双百社工人员,20 位普通村民进行小组访谈及个人深度访谈。研究者选取了 2/3 的访谈资料进行编码,剩余的 1/3 资料用来饱和度检验。研究者对所收集的数据进行反复排查与交叉认证,以确保所获研究资料的真实性与可靠性。表 1 开放性编码(节选)编码 开放性编码 原始资料1政府资源争夺坪岗村有一大片樟树林,我们要打造成公园,但林业局的人要来这种桂花树,说已经报到省里了,必须种。2政府行政命令之前是政府出了设计图要帮他们接饮用水,但是缺失资金,就直接把项目给我们,希望我们帮忙做。3 荣誉争夺像新龙村,政府本身也是强推,我们也是有一些特色在里面。4 项目开展少每个社工活动中心每年只有 3 万元的活动经费,每开展一次活动就需1000-2000元。5 专业人员少她主管社区营造团队,一共统管三个村,压力比较大6 工作经验少工作人员有的是刚毕业的大学生,经验较少。7没有明确规划基金会整体的方向非常不明确。到底要往哪个方向去发展?8志愿者持续性低志愿者一般是大学生,最多呆一个月就走了。9缺少村民参与村民大多都外出务工,很少与我们产生联系。3 研究过程完成数据资料的收集后,研究者借助质性分析软件Nvivo11 对所获数据资料进行分析、编码,形成了彼此之间具有从属关系的开放编码、主轴编码及选择性编码,构建了社会组织参与乡村振兴影响因素的理论模型。3.1 开放编码开放式编码是进行扎根理论研究的一级编码,是对文本进行分析与分类并进行归纳与概念化的过程。研究者利用Nvivo11 软件对所获访谈资料建立节点并进行编码,形成了 421条有效开放编码,部分内容如表 1 所示。表 2 主轴编码形成的主类属及关系内涵 ( 节选)主范畴 次范畴 概念主体性缺位政府行政干预使社会组织承担部分政府职责,导致“越位”现象同政府资源及荣誉争夺政府与社会组织行动不一致,社会组织项目无法正常开展与其他社会组织的协同合作存在偏差没有明确所购买服务的社会组织的具体工作要求缺少村民参与项目开展应听取村民建议、符合村民需求内部治理缺陷沟通不足通过沟通了解项目进展情况,及时给予基层人员指导缺少明确的战略规划基层人员不明白组织规划,使得基层行动缺乏政策指导缺少绩效考核与激励机制不能调动工作人员的积极性组织人才缺失缺少专业人员 社工专业人员较少志愿者较少且持续性低志愿者来源少,志愿服务时间一般一个月内部资源缺乏政府资助 政府缺乏相应扶持资金募集 资源来源单一3.2 主轴编码主轴编码是进行扎根理论研究的二级编码,主要是通过文本的演绎与归纳,将内容相近的概念类属联系起来,建立起各部分内容的有效联系。本文对所获得的 421 条开放式编码进行推导和归纳,在不同的编码之间建立关联,形成了 4 条主范畴和 10 条次范畴。部分内容如表 2 所示。3.3 选择性编码选择性编码是利用扎根理论对数据分析所形成的三级编码,主要是整合与凝练总结出核心类属的一系列过程。文章通过概念的提炼与升华,以“社会组织嵌入困境”作为核心范畴,统领起“主体性缺失”、“内部资源缺乏”、“组织人才缺失”、“内部治理缺陷”四个主范畴,并构建起四个范畴之间的关系框架,得出影响社会组织嵌入乡村振兴的制约因素(图 1

 )。4 社会组织参与乡村振兴的制约因素分析基于以上通过扎根理论所得到的分析架构,文章接下来从主体性缺位、内部治理缺陷、组织人才缺失、内部资源缺乏四个维度出发,分析社会组织参与乡村振兴的影响因素并提出相尹秀芹,等:基于扎根理论的社会组织有效嵌入乡村振兴的路径探析

 -260-城乡建设与发展农村经济与科技 2020 年第 31 卷第 13 期(总第 489 期)应的参与路径。资金缺乏缺乏政府资金支持社会募集来源单一社会组织嵌入困境人员不足缺少专业人员志愿者少持续性低主体性缺失行政命令协调性不足村民信任度低内部管理不完善缺乏战略规划内部沟通不足缺少激励与考核图 1 社会组织参与乡村振兴的制约因素框架图4.1 主体性缺位社会组织的主体性,主要体现在其对公共性原则的保护以及对农村治理困境的化解。社会组织是独立存在于政府及市场之外的第三方主体,社会组织的主体性是其发挥独特作用的重要前提。但是社会组织还存在着数量少、规模小,受政府行政色彩的影响致其独立性差、嵌入性困难及同其他社会组织及村民的沟通协调性差等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使得社会组织的主体性缺位,其独特地位优势也未能得到有效发挥。4.2 内部治理缺陷内部治理是社会组织有效运行的基础,只有建立健康有效的内部管理系统,社会组织才能在长期的乡村振兴参与过程中取得优势。目前,由于社会组织内部没有明确的战略规划、组织内部沟通不畅、缺乏绩效考核与激励机制等问题的存在使得社会组织在嵌入乡村振兴的项目执行不畅、工作效率低下。社会组织独特作用的发挥依赖于组织内部的治理情况。如何建立完善的内部管理体系,制定明确的战略规划、构建畅通的沟通渠道、提高内部成员的积极性是社会组织需要迫切解决的问题。4.3 组织人员缺失人力资本是组织发展的重要核心资源。社会组织作为一个理性、开放的动态系统,其组织规模及组织绩效的高低不可避免地受到人力资本多寡的影响。社会组织在参与乡村振兴的服务提供中面临着专业人员缺乏及志愿者流失的问题。主要体现在专职人员比例偏低、人才结构不平衡、人员流动率偏高及志愿者持续性差等。社会组织存在的这些突出问题导致了社会组织参与乡村振兴的低效率,其实际运行绩效不能满足社会以及公众的需求。4.4 内部资源缺乏资源依赖理论认为组织对资源的需求造成了其对外部的依赖,资源的重要程度决定了组织的依赖程度。社会组织非营利性、志愿性的内在特征决定了其对外部资源的依赖性更为严重,社会组织必须筹集到足够的资金支持、链接外部资源,才能发挥其独特作用。目前,我国社会组织在发展过程中普遍面临资源不足的困境,主要体现在社会组织筹资渠道不畅、资金利用效率低下、资金来源结构单一及对政府的依赖性强及获取自创收益的能力低等方面。5 社会组织参与乡村振兴的有效路径探析5.1 发挥社会组织的主体性地位,构建多中心乡村振兴组织网络行动者网络理论认为,社会是由若干部分组成的动态的、具有异质性的多元化组织,其中的某一行动者通过转译将不同的行动者连接起来,形成相互联系的网络。在乡村振兴背景下,围绕乡村振兴,行动者包括政府、社会组织、村民等,这些不同的行动者被卷入乡村振兴网络中,通过转译,不断分享自己对乡村振兴的认识,最终构建一个乡村振兴生态系统。首先,建立社会组织之间的协同合作机制。由于自身的专业性和资源禀赋,难以依靠单一的社会组织推动乡村的全面振兴,因此,需要借助其他社会组织的力量,建立起协同合作关系。一方面,采取嵌入式定向培育路径,通过购买服务的方式引入外部专业性的社会组织,让不同领域的社会服务机构进入农村地区开展活动。另一方面,采取内生式培育路径,建立起与乡村内生型社会组织之间的合作机制,即培育发展乡村内生型社会组织。调动村民理事会等乡村内生型社会组织的力量参与到乡村振兴中。其次,建立社会组织与政府之间的平等协商机制。社会组织作为独立的法人,其自身的独立性和专业性是社会组织获得社会认同的重要基础,因此,社会组织在与政府部门之间沟通交流过程中,应保持自身在项目设计、规划和实施中的独立性和专业性,在此基础上,用自身的专业性说服政府,获得政府对其独立性和专业性的尊重和支持。最后,建立社会组织与村民之间的沟通协商机制。村民是乡村振兴的利益相关者和具体实践者,村民的积极参与可以减少社会组织在乡村振兴中的人力资源投入,有效缓解其人力不足问题,同时可减少因村民的不理解和不支持,造成的项目推进困难。通过与村民接触和交流,提升农村村民对于社会组织参与乡村...

篇四:社会组织在乡村文化振兴中的作用

stainable Development 可持续发 展, 2022, 12(2), 350-360 Published Online March 2022 in Hans. http://www.hanspub.org/journal/sd https://doi.org/10.12677/sd.2022.122038

 文章引用: 上官文君. 要素嵌入-合作博弈: 外生型社会组织介入乡村振兴的理念和行动[J]. 可持续发展, 2022, 12(2): 350-360. DOI: 10.12677/sd.2022.122038

  要素 嵌入 – 合作博弈:外生型社会组织介入乡村振兴的理念和行动 ——以 以L 中心的乡村治理实践为例

 上官文君 重庆大学公共管理学院,重庆

 收稿日期:2022年1月22日;录用日期:2022年2月24日;发布日期:2022年3月3日

 摘

 要

 乡村振兴战略是我国推动国家治理现代化的重要内容和坚实基础,社会组织是实现乡村治理有效的重要组成部分。不同于本土孵化的内生型社会组织,外生型社会组织介入乡村振兴时极易引发“水土不服”。文章基于笔者在L 中心的调研,以其在乡村治理的实践为案例,结合我国农村发展乡村治理现状,从嵌入理论和博弈理论视角出发,描述面对社会基础缺乏和目标模糊的现实困境时,外生型社会组织解决该种困境的理念指导和行动路径 —— 通过关系嵌入、理念嵌入、资本嵌入建立社会基础,进而借助一系列项目工具的撬动,从情景、方式和保障构建合作博弈平台,实现村民 内生动力激发、社会信任强化、治理活力释放,形成社会组织和乡村社区的良性互动,为外生型社会组织介入乡村振兴 、 推动乡村基层自治 、促进 乡风文明治理有效提供了方案借鉴和研究思路。

 关键词

 嵌入理论 , 合作博弈 , 外生型社会组织 , 内生动力 , 乡村振兴

  Factor Embeddedness-Cooperative Game: The Idea and Action of Exogenous Social

 Organization’s Involvement in Rural

 Revitalization —A Case Study on L Center’s Rural Governance Practice

 Wenjun Shangguan School of Public Policy and Administration, Chongqing University, Chongqing

 上官文君

  DOI: 10.12677/sd.2022.122038 351 可持续发展

 Received: Jan. 22 nd , 2022; accepted: Feb. 24 th , 2022; published: Mar. 3 rd , 2022

 Abstract Rural Revitalization Strategy is an important content and solid foundation for China to promote the modernization of national governance, and social organization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rea-lizing effective rural governance. Different from the endogenous social organizations incubated locally, exogenous social organizations are maladjustment when they involve in rural revitaliza-tion. Based on the author’s research in L center, taking its practice in rural governance as a case, combined with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rural development and governance in China, this paper start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embedding theory and game theory, describes the idea guidance and action path of exogenous social organizations when facing the realistic dilemma of lacking social foundation and vague goal-exogenous social organizations establish a social foundation through relationship embedding, idea embedding and capital embedding, and then build a coop-erative game platform from scenarios, methods and guarantees with the help of a series of project tools, so as to stimulate the villagers’ endogenous power, strengthen social trust and release go-vernance vitality, and form a benign interaction between social organizations and rural communi-ties. It provides a scheme reference and research ideas for exogenous social organizations to in-tervene in Rural Revitalization and promote rural grass-roots autonomy and rural civilization go-vernance.

 Keywords Embedding Theory, Cooperative Game, Exogenous Social Organization, Endogenous Power, Rural Vitalization

  Copyright © 2022 by author(s) and Hans Publishers Inc. This work is licensed under the 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 International License (CC BY 4.0). http://creativecommons.org/licenses/by/4.0/

 1. 问题的提出 “农,天下之本,务莫大焉。”我国乃农业大国,重农固本是安民之基、治国之要,在我国处于不平衡不充分发展的社会主义新时代,农村的建设发展既是着力点也是先手棋,面临如此艰巨和繁重的任务,我国提出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由此颁布并于 2021 年 6 月 1 日起实施了《乡村振兴法》,其总则第十一条中规定“各级政府要‘鼓励、支持’人民团体、社会组织、企事业单位等社会各方面参与乡村振兴促进相关活动”,明确把社会组织视为促进乡村振兴的重要参与者。作为国家治理的重要细胞,社会组织拥有灵活性、专业化的独特优势,可有效推动实现乡村产业发展、人才培养、生态保护、社会治理和城乡融合,培育基层自治基础,激发乡村活力,从而实现乡村振兴可持续发展。

 在讨论社会组织在乡村治理中的角色和作用时,学界主要集中在关系视角和结构–功能视角两个方面。一是从关系视角出发研究社会组织与其他组织之间的互动关系,许多学者重点关注了“政府–社会组织”的双向互动关系,陆汉文、杨永伟认为社会组织在与政府互动中形成了“非对称竞争”的关系[1];刘风、向德平认为政府与社会组织的关系先后经历了从“控制–依附”向“合作–自主”再到“对称性互惠”关系的发展[2];王琳琳从政府购买服务中关注到了“信任与自主框架下基层社会治理中政社的互Open Access

 上官文君

  DOI: 10.12677/sd.2022.122038 352 可持续发展

 动逻辑”[3];苏曦凌在分析政社关系的总体态势时认为其经历了从“总体性二元合一”向“分化性二元合一”的转变[4]。还有部分学者研究了“社会组织–社区”的关系,从资源依附的角度出发,认为社会组织与社区自组织存在一定程度上的资源竞争关系等[5]。二是在结构–功能视角下剖析社会组织作为一个社会治理的关键主体,在公共领域所发挥的不可替代的作用,冯嘉雯将“农村社会组织看作乡村治理结构性系统的组成部分之一”,认为“其参与乡村治理的运行机制值得探究”[6]。在这个视角下主要存在两种观点,其一主要强调社会组织作为政府的补充和合作伙伴,能够“弥补政府体制在公共服务供给上的不足”,成为“作为满足多元化需求的公共服务提供者”[7],其二是认为社会组织与其他农村基层组织可以形成“共生合作”的关系,共筑乡土“新公共性”,重建并维护农村社会资本[8]。

 以参与乡村振兴的社会组织与乡村之间的关系来看,根据来源的不同可将其分为本土培育的内生型社会组织和外源介入的外生型社会组织[9]。当前的研究范式忽视了社会组织作为行动者的主体立场和在此期间的行动过程,以及作为社会组织运营项目和组织发展的关键节点——与项目客体间互动关系等微观因素的影响。这些微观因素关系着外生型社会组织嵌入项目客体的程度、开展项目的成效和组织目标的实现。总体而言,学术界较少关注外生型社会组织介入乡村治理的思维逻辑、行为模式和行动过程,对于外生型社会组织介入乡村治理的入场方式、项目和工具设计的指导理念和行为模式的研究更少。与理论研究的“遇冷”如出一辙的是,实践中社区自组织演化而来的内生型社会组织运行普遍良好,外生型社会组织却常常遭遇“水土不服”。从关注村民主体来说,学者们普遍强调激发村民主体的内生动力,却少有提及外生型社会组织顺利参与贫困社区治理的介入路径,社会组织项目工具激发并提高村民主体能动性的实现机制,以及发挥基层社区自治作用的方式和长效化机制等。

 基于此,本研究从外生型社会组织这一主体出发,探究社会组织如何破除社会基础缺乏和目标模糊的困境,重点关注社会组织通过“要素嵌入”进入贫困社区,在当地社区实现从“边缘化”到“合法化”再到“本土化”的渐进式转变,借助“合作博弈”为主导思想而共同设计的项目工具在乡村社区这一情境内触发多主体博弈,探索外生型社会组织介入乡村治理的合理方式和有效手段,从而引发对农村基层治理与乡村振兴的思考与探索。这对乡村振兴领域中推动外生型社会组织的参与和提升社会项目的效果具有一定的意义。

 2. 文献回顾 顾 2.1. 嵌入理论 嵌入理论及其概念是研究社会组织与国家和社会关系的一个有力分析工具,它主要描述社会结构、关系要素等相互衔接和互动的过程,强调一种位置关系和互动状态。国内学者王思斌指出“嵌入”一词的含义——本来是指某一事物(固体A)卡进另一事物(固体B)的过程和结果,一般把A进入B的过程称为嵌入[10],所以早期“嵌入”这一概念用于自然科学、建筑学等学科中较为普遍。卡尔·波兰尼在他的著作《大转型:我们时代的政治与经济起源》中第一次将“嵌入”这一概念援引进社会科学这一领域,而后格兰诺维特在《镶嵌:社会网与经济行动》中正式使用“嵌入性”的概念进行系统解释,并进一步将嵌入区分为了关系嵌入和结构嵌入。

 学术界运用嵌入理论对社会组织进行研究已有一些成果。例如,杨莹、孙九霞用“双重嵌入”来描述非政府组织与地方政府和受益社区之间的互动关系[11],秦小峰认为国际非政府组织在复杂本土化场域中呈现出“有限嵌入”的状态[12],王明、张雪等人对社会组织参与社区治理“双向嵌入”的关系进行了深入的研究[13],冷向明、张津则认为基于资源分散和功能差异的基础上,国家与社会组织间呈现“半嵌入性合作”的关系[14],郑观蕾,蓝煜昕用“渐进式嵌入”总结在不确定性环境下社会组织介入乡村振兴的策略选择[15]。

 上官文君

  DOI: 10.12677/sd.2022.122038 353 可持续发展

 2.2. 博弈理论 博弈源于游戏,最初是指游戏中一种选择策略的研究,强调在一定规则的约束下让自己从参与游戏的人们中脱颖而出、取得胜利的策略。根据参与者能否形成约束性的协议,以便集体行动,博弈可分为合作性博弈和非合作性博弈。合作博弈是从宏观视角对博弈进行研究,主要目的是寻求共同的利益和发展,做“大蛋糕”。非合作博弈更多地研究如何解决局中人在博弈中的决策、策略等微观领域。为了保证合作的效果,避免个人非合作因素的破坏,就必须要求订立有约束的合作协议。因此有些学者认为“存在有约束力的合作协议的博弈就成为合作博弈。”合作博弈做出的“大蛋糕”还必须出现一个分配方案,且该方案满足博弈各方需求。

 学者们将博弈的思想用于社会组织这一主体也不少见,主要集中于研究政府–社会关系,尤其在政府购买公共服务这一领域的研究成果颇为丰硕。如杨和平认为政府与社会组织的关系是在“变和博弈理念”下产生的“竞争与合作的关系”,而这种关系必须通过政府与社会组织的“信任机制、合作机制”和“一系列制度化”得以实现[16]。刘传俊、刘祖云从“政府–市场–社会组织”农村公共服务供给主体出发,重构“政府供给–经营性服务–公益性辅助”的“协同供给模式”[17]。方劲则从社会互构论的角度出发,认为在乡村贫困治理中,基层政府和社会组织的关系呈现出“合作博弈”的动态演化格局[18]。而张娜、雷明、张想想等人更是认为社会组织主动参与精准脱贫必须通过与政府的博弈来实现,所以提出“构建政府奖惩机制”并对此机制下社会组织与政府精准脱贫行为策略的演化博弈进行分析[19]。除社会组织与政府的博弈之外,社会组织与群众也会存在博弈关系。杨衍在研究宗族组织时认为“宗族组织固有的‘人治’特性也会在乡村治理场域进行博弈,对乡村社会的政治、经济与文化造成冲击”[20]。

 3. 分析 框架:外生型社会组织根植乡村社区的理论及行为模式 外生型社会组织拥有较为成熟的理论、方法和经验,能够充分借助社区外的资源,刺激乡村社区主体发挥主观能动性,盘活乡村社区的本土资源,探索乡村振兴的特色之路,同时具备流动性、显著性、持久性的特点。尽管存在诸多优势,但实践中发现进入乡村社区之初,外生型社会组织常常“遇冷”。与内生型社会组织最大的不同在于,外生型社会组织天然地缺乏开展项目所必备的社会基础,存在较厚的组织壁垒,缺少项目开展必须的主体信任和组织架构。面对“基础缺乏、目标模糊”等不确定的复杂情境,外生型社会组织将关系、理念、资本和文化等要素与社区本土进行互嵌,创建以信任为链接的社会网络结构,形成项目开展的关系前提和观念基础。但嵌入理论只能为社会组织开展项目提供前提,不足以解释外生型社会组织开展项目的持续动力,社会组织自身的发展目标与村民自我需求、社区发展需要的结合方式。要在实现组织目标的同时激发村民自我发展和自主治理的意识和能力,社会组织的项目设计的理念是关键。在与村民及村集体互动及开展项目的过程中,社会组织将村民视为平等主体,以“博弈式服务”为核心理念设计项目和开展项目,通过促进与村民自组织和村民间的合作博弈,推动项目开展,实现项目的持续运行。整理前述研究并对理论进行深入剖析,本文将着眼于外生型社会组织这一主体,构建“困境–理念–行动–效果”的分析框架...

篇五:社会组织在乡村文化振兴中的作用

学 56

 2018 年 11 月 01 浅析社会工作在乡村振兴中的作用与路径

 张菡容 青岛理工大学人文与外国语学院,山东 青岛 266071

  摘要:乡村振兴战略是十九大报告中提出的重要内容之一,并且提出要强化“懂农业、爱农民、爱农村”的意识。乡村振兴关键在人,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都需要人的参与,专业人才是乡村振兴的第一资源。本文旨在探究四个问题:第一,乡村振兴的概念;第二,社会工作与乡村振兴的相互作用;第三,社会工作在参与乡村振兴过程中的困境;第四,社会工作参与乡村振兴的路径与模式。

 关键词:乡村振兴;社会工作;农村社区 中图分类号:C9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176X(2018)11-0056-01

 引言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乡村振兴战略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坚定实施的七大战略之一,也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六大内容之一。通过实施这一战略解决存在已久的农业、农村、农民问题即“三农”问题,这一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也是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

 1 乡村振兴

 改革开放的热潮带来了中国各大城市的迅猛发展,但是农村发展依然相对滞后。而收入差距的扩大不利于我国保持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良好态势, 也不利于社会的稳定发展。城乡差距扩大带来的一系列社会问题日益凸显, 各种矛盾也随之而来。作为社工,三大专业方法之一的社区工作的核心就是资源的链接。在经济方面,社会工作者通过链接城市资源展开城乡贸易合作,如各类新农互助合作社带动农村产业发展。

 加强农村学校教育,促进农村人才振兴。要实现新的乡村振兴,核心是重视人的参与,主要是专业人才和当地农民主体的参与。构建文化自信,促进乡村文化振兴。在乡村振兴战略中,笔者认为社会工作者的侧重点应放在非物质方面。重建绿水青山,促进乡村生态振兴。环境社会工作和绿色社会工作的共同愿景是重建环境友好的社会工作。

 2 乡村振兴与社会工作

 乡村振兴战略的出现对社会工作是一个绝佳的契机,乡村振兴战略内容十分丰富,涉及经济、文化、产业、组织各方面,这也丰富了农村社会工作的服务内容。

 强调服务对象成长性,增强社会工作专业方法创新性。笔者认为社会工作者应该在服务中担任使能者的角色,发挥服务对象的潜力,使其在服务结束后能正常生活。促进社会工作本土化,发展有中国特色的农村社会工作。将乡村振兴战略与社会工作结合,是一个发展农村社会工作的绝佳契机,打造农村社区,加强当地居民同社区的联系。通过不断服务当地居民,促进我国农村社会工作的发展。

 3 困境分析

 村委对社会工作的认识有限,社会工作者在驻村工作中发挥的作用还未能充分实现。由于社会工作的具体概念在农村还未得到充分普及,且由于中国农村“有问题找村书记”的传统,使得村委会很难理解社工的价值,难以配合社工开展服务。

 笔者认为中国的乡村社会重视伦理和血缘,以伦理及血缘关系维系着一方的秩序,并作为一种传统得以保留。正如费孝通先生提出的“差序格局”概念,这正是传统农村与现代农村的真实写照。由于这种思想根深蒂固,因此,在贯彻乡村振兴战略的过程中,村民的思想导致其不习惯到社区寻求服务和帮助,从而使得社工难以展开服务。

 虽然现如今国家大力扶持农村经济发展,但是与城市相比,农村在经济、文化、交通等方面发展远不及城市。收入的减少、思想的狭隘、交通的闭塞等因素都将导致农村社会工作者的流失。因此,招募专业的农村社会工作者将成为社会工作在参与乡村振兴中的一大问题之一。

 3 路径与模式

 3.1 国家层面:推出相关政策鼓励返乡

 针对在上文提到的农村社会工作者积极性低等问题,笔者认为国家需要强化社工发挥作用的机制保障。通过出台相关政策鼓励精英返乡创业或就业,通过这一形式,能够使得宝贵的社工人才发现担任社会工作者的优点,产生角色认同。

 3.2 社会层面:发挥媒介作用引导正确舆论导向

 作为大众传媒,应该积极利用其优势宣传引导建设正确的舆论导向,例如在互联网平台报道社工为乡村振兴做出的巨大贡献,使得村委会等治理主体发现社工群体的优势,有利于促进与社区合作,共同为服务对象服务。

 3.3 社区层面:加强宣传使村民了解社区

 除了其他治理主体的大力扶持,社区自身也需加强宣传。由于农村差序格局观念根深蒂固,因此需在社区通过举办各种如“关于社工知多少”的讲座或活动,加强村民对社区的理解,使得村民了解到社区的功能和作用,提高村民社区参与度。

 4 结论

 经过本文探讨研究得出:第一,社会工作能够有效链接城市资源,促进乡村产业振兴;构建文化自信,促进乡村文化振兴;重建绿水青山,促进乡村生态振兴;加强农村社区建设,促进乡村组织振兴。第二,乡村振兴战略能够丰富农村社会工作内容,积累宝贵实践经验。第三,社会工作在介入农村社区过程中可能会产生一些问题,差序格局观念根深蒂固,不了解社区功能。

 参考文献

 [1]张学东.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加速农村社会工作发展[J].焦点论坛.2018(11):14. [2]万信,龙迎伟.论乡村振兴战略的基本内涵、价值及实现理路[J].江苏农业科学,2018,46(17):327-330.

篇六:社会组织在乡村文化振兴中的作用

20年 11月第 37卷第 6期   云南民族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JournalofYunnanMinzuUniversity(SocialSciences)Vol37,No6Nov.2020【作者简介】周爱萍,云南民族大学社会学院副研究员,博士。【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 “中国西南跨境民族社区社会变迁过程中的国家认同研究”(19ASH011)、云南省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团队项目 “新型贫困视角下云南少数传统文化与乡村振兴”(2020tdxmy15)、国务院扶贫办宣教中心项目 “西北片区脱贫攻坚经验总结”(201907—202006)阶段成果。① 中国网:《中共十九大开幕习近平代表十八届中央委员会作报告》。② 袁小平:《农村社会工作对乡村振兴的因应研究》,载 《甘肃社会科学》2019年第 4期。社会工作参与乡村振兴的机制与路径研究周爱萍,姚明月(云南民族大学 社会学院,云南 昆明 650031)摘 要:当前我国反贫困工作已经进入攻坚期,在主要矛盾改变的情况下,党的 “十九大”报告提出乡村振兴战略,社会工作与乡村振兴存在较高的契合度。以保持脱贫攻坚政策总体稳定为背景,充分利用社会工作参与乡村振兴之契机,运用社会工作研究方法,通过对宁夏回族自治区 Y县 W村乡村振兴的实地评估,探索反贫困政策背景下社会工作介入乡村振兴的路径。研究发现,社会工作参与乡村振兴的过程中,在农村社会生态及生活环境问题等诸多方面可以发挥倡导功能,保护生态环境,完善农村社会组织,实施教育扶贫,助力乡村文化振兴,培育乡村振兴人才。关键词:反贫困政策;社会工作;理论机制;实践路径【中图分类号】C91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67X(2020)06-0060-06一、研究背景贫困是指在经济或精神上的贫乏窘困,这是一种社会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贫乏的现象。贫困问题一直存在于人类历史发展过程中,无论是在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需要应对因贫困导致的各种社会问题。贫困问题的复杂性在于由贫困产生的社会问题繁多且难以用一种相对统一的方式去解决。国家通过调节收入分配、增加生产等一系列反贫困措施应对贫困问题并根据国家内部经济、政治、文化、历史、社会等多个方面因素提出综合社会治理政策。在中国反贫困过程中,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持续向贫困宣战,经过改革开放四十多年来的努力,较成功地走出了一条有特色的脱贫攻坚道路,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打下了坚实基础,为世界反贫困斗争贡献中国方案。2020年是我国脱贫攻坚工作收官之年,脱贫攻坚取得的显著成效为乡村振兴的实施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在社会主要矛盾改变的情况下,党的 “十九大”报告提出乡村振兴战略,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按照 “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体要求,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的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① 从本质上看,乡村振兴与脱贫攻坚一样,均是系统性的国家工程,是我国农业农村发展的重大决策部署,两者具有广阔的衔接空间。从参与主体来看,乡村振兴与脱贫攻坚在国家倡导与政府转型的前提下,均需要社会组织等多元主体共同参与,充分利用多重社会力量实现共治共享。社会工作在参与脱贫攻坚并取得突出成效之后,凭借其专业契合性、服务成效、价值理念等,可以继续服务于乡村振兴战略。乡村振兴的目标是通过中国农村社会的整体变革来改变广大农村地区在发展过程中的弱势地位,对促进农村社会和谐发展,推动中国整体进入现代化社会具有重要的现实性意义。社会工作作为一个重要的专业性实务实践,与乡村振兴战略总体目标具有内在契合,一系列相关政策的出台为社会工作参与乡村振兴提供了重要契机。② 目前有关社会工作与乡村振兴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社会工作介入乡村振兴的路径、模式、实践困境等研究,如萧子扬等人基于研究提出目前社会工作介入乡村振兴面临着六大困境,同时针对这六大困境有五大路径,路径从农民主体性、 “社会工作 +乡村振兴”、培训自组织、发展农村原住社工、结合乡村历史这五方面— 0 6 —

 提出社会工作在乡村振兴方面的介入办法;①陈涛等通过社会工作介入北京市 Z村乡村振兴实践为研究对象,总结了 “社工驻村引领、两委班子决定、村民积极参与”的农村社会工作模式,与政府、村委会和村民多方联动合作,明确建设乡村共同体的共同目标,定位和转换社工角色,发挥社区服务、社区营造和社区发展多方面功能,回应乡村振兴。②陈相云在研究中发现目前乡村振兴面临着重农业轻乡村、主体系统科层制、农民自助困难性及乡村关系重构的挑战,同时从社会工作的价值理念和专业视角阐述了社会工作介入乡村振兴的可行性。③整体上看,现有研究大多直接从社会工作和乡村振兴二者互动的可能性出发研究问题,却没有解释社会工作参与乡村振兴的可能性从何而来。本文通过对宁夏回族自治区 Y县 W村乡村振兴的实地调查,反贫困政策背景下,在社会工作助力脱贫攻坚过程中取得成果的基础上,研究社会工作从脱贫攻坚转换至乡村振兴的必要性和可行性,探讨社会工作服务乡村振兴的具体路径。二、社会工作参与乡村振兴的理论机制中国在反贫困斗争的过程中,结合国际经验和自身实际情况在反贫困政策上不断调整和优化,反贫困政策在演变过程中逐渐形成了全民参与、需求为本、追求正义、方法专业等特色。④社会工作积极响应国家政策凭借自身专业技能参与到反贫困工作之中,并根据反贫困政策的不断调整,社会工作介入逐渐从脱贫攻坚向乡村振兴转变。反贫困政策为社会工作从脱贫攻坚向乡村振兴的转变提供了如下契机。(一)工作契机:精准扶贫脱贫后的反贫困政策1反贫困重点的转变:从原来的消除绝对贫困到缓解相对贫困。李强指出绝对贫困是就社会上人们的绝大多数生活水准而言,即用纯粹客观的物质指标去测量贫困,通常定义为:低于最低物质生活水准的一种生活状况。相对贫困是指相对于社会上其他部分的人的生活水平而言,有一部分人处于社会水准的最下层。相对贫困测量的是财富或收入在不同社会阶层,社会群体之间的分配问题。我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既存在绝对贫困问题又存在相对贫困问题。⑤相比较而言,在脱贫攻坚过程中(2020年前),我国在治理绝对贫困上的成就更为突出,而在乡村振兴的 “后扶贫”时代 (2020年后),绝对贫困在较大程度上得到缓解,相对贫困问题成为主要任务。目前国家正处于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的交汇期,社会工作在参与脱贫攻坚过程中取得的较大成效可以运用于乡村振兴过程中,协助国家缓解农村解决思想观念落后、生产工具落后等相对贫困问题。2反贫困主体多元化:从政府主体到多元主体共同参与。随着不同社会主体参与到反贫困工作之中,以政府为主导的多元反贫困主体的大扶贫格局逐渐形成。大扶贫格局产生之前,根据斯丽娟等人对国家一号文件扶贫政策的内容分析,大致可将国家的扶贫政策划分为二个阶段,即启动式的救济扶贫阶段 (1982~1986)和区域瞄准式的多维扶贫阶段 (2004~2013)。⑥无论是救济式扶贫还是瞄准式扶贫,在这期间政府是单一的扶贫主体,容易出现扶贫资金不足、管理体制繁杂、政策实施缓慢且缺乏监督机制等问题。2014年后,由于贫困地区贫困人口分散、贫困类型多样、致贫原因复杂等问题,国家逐渐由单一的权威式扶贫转为政府、市场、社会组织协同参与的局面。社工组织在反贫困工作过程中,作为多元主体之一参与脱贫攻坚具有组织优势、人员优势、成效优势三大显著优势,而在今后的乡村振兴阶段仍可以凭借三大优势和专业契合性成为农村实现乡村振兴的治理主体之一。3反贫困目标:从减少贫困群体到反对社会排斥。社会排斥理论 (socialexclusion)由法国学者勒内·勒努瓦 (ReneLenoir)首次提出,该理论强调在社会政策制定和实施过程中,某些个体、— 1 6 —第 6期 周爱萍,姚明月:社会工作参与乡村振兴的机制与路径研究①②③④⑤⑥萧子扬,刘清斌,桑萌:《社会工作参与乡村振兴:何以可能和何以可为?》,载 《农林经济管理学报》2019年第 2期。陈 涛,徐其龙:《社会工作介入乡村振兴模式研究———以北京市 Z村为例》,载 《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18年第 4期。陈相云:《社会工作与乡村振兴:实践困境、价值亲和与专业突围》,载 《理论月刊》2018年第 4期。李迎生,李文静,吴咏梅,叶笛:《社会工作服务新农村建设:需要、模式与介入路径》,载 《学习与实践》2013年第1期。李强:《绝对贫困与相对贫困》,载 《中国社会工作》1996年第 5期。斯丽娟,尹 苗,杨富强:

 《以大扶贫格局打破双重扶贫悖论———改革开放 40年扶贫政策创新》,载 《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年第 5期。

 家庭或社群由于缺乏必要的社会资源而导致个体与社会整体之间的断裂,成为孤立无援的社会弱势群体。反贫困政策的目标从减少贫困群体到反对社会排斥,体现了解决贫困问题的根源性变化,反贫困政策关注贫困人口的社会权利,注重维护贫困群体权利和尊严,促进贫困群体在经济、政治、社会、文化及心理诸方面的社会参与,帮助其与主流社会的融合。反贫困政策目标转变后与社会工作的价值理念高度契合,乡村振兴的目的是通过振兴乡村的人才、文化、环境等各方面实现农村、农业、农民现代化,这些目标也是社会工作参与反贫困工作的终极目标,为社会工作介入乡村振兴提供可能。4反贫困内容:从克服物质贫困到战胜文化贫困。文化贫困理论来源于美国社会学家和人类学家刘易斯 (Lewis,1956),是指贫困群体由于知识水平较低,目光较浅,通常尽力回避社会上各种主要事物,对外部世界的现实状况、发展动向、未来趋势等了解甚少,且缺少稳定的家庭或婚姻关系,通常只满足于吃饱喝足的现状,缺乏对未来长久规划和持续动力。在脱贫攻坚过程中主要以克服物质贫困为主,即帮助困难群体解决基本的生存问题,满足基本的物质需求。而在乡村振兴阶段反贫困的内容已不限于救助生活的反物质性贫困,更注重贫困人口的心理层面、文化氛围和社会环境营造,将贫困者从贫穷陷阱和贫困文化中摆脱出来。在前期脱贫攻坚战过程中由于主要克服物质贫困,因此社会工作在经济复兴、产业发展方面处于辅助地位。而在后期乡村振兴过程中反贫困的主要内容向战胜文化贫困转变,这正是社会工作所擅长的,因此社会工作在乡村振兴过程中将处于重要地位。5反贫困方式:从 “输血式”生活救助到“造血式”资产建设。资产建设理论是由美国华盛顿大学的教授谢若登提出,他认为一个人缺乏资产是导致持续贫穷的重要因素———穷人的金融支持来源只有就业、家庭和政府福利,却没有资产,故而不存在资产的积累。①在反贫困工作中,资产建设强调个人进行长期的资产积累,以推动个人和家庭的发展,因而资产建设不仅能改善贫困人口的长期生活状况,更能促进人的独立自主,从而为社会的长期发展奠定基础,这种反贫困方式与 “后扶贫”时代的乡村振兴理念相一致。资产建设同时是发展型社会工作的重要领域,随着反贫困政策的不断变化,社会工作在参与反贫困工作的优势不断显现出来,如果说前期社会工作参与脱贫攻坚是小试锋芒,那么在后期乡村振兴过程中就是大显身手的时候了。(二)专业契合: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的有机衔接当前中国正是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机衔接的关键时期,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是中国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必须完成的两大重要战略任务,二者衔接关系密切。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的内在联系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首先,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的目标一致,层层递进。国家的重大战略决策中,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并在本世纪中叶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本质上都是为此目标奋斗,脱贫攻坚是为了实现共同富裕,乡村振兴是为了实现农村农业现代化。其次,脱贫攻坚是乡村振兴的先决前提,乡村振兴是巩固脱贫攻坚的力量保障。贫困问题得不到解决,贫困群体得不到发展,贫困人口得不到支持,那么乡村振兴的目标就不能实现。目前取得的脱贫攻坚成果需要不断巩固、维持和发展,乡村振兴则是巩固脱贫攻坚成果的后续保障,二者相辅相成,相互支持。最后,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体制机制相同。脱贫攻坚之所以成效显著,与行之有效的体制机制密不可分。脱贫攻坚中 “五级书记”的领导责任制、“中央统筹、省负总责、市县抓落实、多元主体参与”的工作机制等体制机制也被充分的运用到乡村振兴之中。②根据上述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的内在连续性,社会工作在参与脱贫攻坚后,将成果继续运用于乡村振兴,并不断巩固和发展,将有利于实现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同时社会工作的价值理念和目标与乡村振兴的目标存在高度契合。第一,社会工作服务于脱贫攻坚的终极目标与乡村振兴具有内在关联。社会工作服务于脱贫攻坚的终极目标是解决和预防贫困地区社会问题,让贫— 2 6 —云南民族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第 37卷①②[美]迈克尔·谢若登:《资产与穷人———一项新的美国福利政策》,高鉴国译,展敏校,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年版。汪三贵,冯紫曦:《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逻辑关系》,载 《贵州社会科学》2020年第 1期。

 困地区有自我发展的能力。而乡村振兴的初衷便是激发广大农村地区的发展活力,增强乡村吸引力。这说明社会工作在服务脱贫攻坚后的目标可以延伸至乡村振兴。第二,社会工作参与脱贫攻坚的理念可以为乡村振兴提供理论指导。包括重建政府与农民的信任关系和农民自信心、自尊和权力意识,通过与村民同行、广泛参与和增能,倡导政府和社会政策改变等。这些价值理念符合乡村社会管理模式创新的内在要求,可在理论指导、路径创新方面助力乡村振兴。①第三,社会工作在脱贫攻坚中的成果和经验可以协助乡村振兴的具体实施。社会工作在脱贫攻坚过程中通过为农户家庭、社区提供支持服务,提升村民应对社会变迁的能力、...

篇七:社会组织在乡村文化振兴中的作用

号:

 C93 密级:

 公开编号:222017972桂林理工大学硕 硕 士 士 研 研 究 究 生 生 学 学 位 位 论 论 文专 (专 业 业 学 学 位)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 农村社会组织参与乡村治理问题探究— 以广东揭阳市为例Inquiry into the Participation of rural socialorganizations in rural governance under the backgroundof RuralRevitalization----Taking Jieyang,Guangdong asan example学位类别 公共管理硕士研 研 究 究 生 吴晓丰 学 号 222017972研究方向 行政管理导 师 岳雪莲 职 称 副教授企业导师 职 称9 2019 年 年 2 12 月 5 25 日

 Inquiry into the Participation of rural social organizationsin rural governance under the background ofRuralRevitalization----Taking Jieyang, Guangdong asan exampleMajor:Master of PublicAdministrationDirection of Study:Administrative ManagementGraduate Student:

 Wu XiaofengSupervisor:

 Prof. Yue XuelianGuili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September,2018 to October,2019

 1摘要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乡村振兴战略,这是新时代发展好农村的重要指导方针。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就是要举全国之力,把各关键措施推向各地、各农村,集中力量解决近几年来制约农村发展的瓶颈问题,其中农村治理体制和体系的不完善便是农村发展中存在的重要问题。具备响应社会治理重心向基层下移作用的社会组织能为解决乡村治理存在的问题起到一定促进作用。社会组织可以在动力、资金和氛围上为乡村治理提供帮助。近年来,揭阳市农村社会组织在全市各方的共同支持下,社会组织在参与乡村治理中取得了显著成效,但由于农村社会组织起步慢,政府与社会组织在许多方面依然存在一定问题。因此,对揭阳市农村社会组织参与乡村治理的现状进行梳理和研究,找出其存在问题及原因,提出切实可行的对策建议尤为重要。为研究农村社会组织参与乡村治理情况,本文首先介绍社会组织、基层治理等概念及理论知识。本文以揭阳市的乡镇作为调查研究对象,实地走访了一些农村社会组织,了解社会组织相关情况,并阅读和翻阅了相关文献素材,进一步了解揭阳市农村社会组织参与乡村治理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发现其主要问题主要集中在以下五个方面:一政府对农村社会组织参与乡村治理配套不到位;二是农村社会组织参与乡村治理的能力不足;三是农村社会组织参与乡村治理方式的仍未能及时转变;四是农村社会组织参与乡村治理的效果不明显;五是农村社会组织参与乡村治理的途径制度不完善;六是农村社会组织参与乡村治理过程中受隐性干预严重。其次,在内外因素影响及权力冲突三个层面对农村社会组织参与乡村治理存在的问题进行了相应地分析,最后,针对这些原因,结合揭阳市的实际情况,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和建议:一是建立健全农村社会组织参与乡村治理的扶持配套体系;二是加强农村社会组织参与乡村治理的能力建设;三是培育和完善农村社会组织参与乡村治理的社会环境;四是加强对农村社会组织参与乡村治理过程的规范和监管;五是简政放权,减少对农村社会组织参与乡村治理的隐性干预。关键词:农村社会组织,乡村治理,对策建议

 2AbstractThe report of the 19th National Congress of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putsforward the strategy of rural revitalization, which is an important guideline for thedevelopment of rural areas in the new era.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RuralRevitalization Strategy is to give full play to the whole country and push the keymeasures to all parts of the country,which concentrating on solving the bottleneckproblems that have constrained rural development in recent years,the imperfection ofrural governance system is an important problem in rural development.Socialorganizations with the function of responding to the shift of social governance focusto the grassroots can play a certain role in solving the problems existing in ruralgovernance.Social organizations can help rural governance in terms of motivation,capital and atmosphere.In recent years, rural social organizations in Jieyang City haveachieved remarkable results in participating in grassroots governance with the supportof all parties in the city.However,due to the slow start of rural socialorganizations,there are still some problems in many aspects between the governmentand social organizations.Therefore, it is particularly important to sort out and study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rural social organizations participating in rural governance inJieyang City,find out the existing problems and reasons, and put forward practicalcountermeasures and suggestions.I n order to study the participation of rural social organizations in ruralgovernance,this paper first introduces the concepts and theoretical knowledge ofsocial organizations and grassroots governance.This paper takes the towns in JieyangCity as the research object,visits some rural social organizations on thespot,understands the relevant situation of social organizations,reads and reviews therelevant literature materials, further understands the present situation and problems ofrural social organizations participating in rural governance in Jieyang City,and findsthat the main problems mainly concentrate on the following five aspects:First,thegovernment participates in rural social organizations.Second, the ability of rural socialorganizations to participate in rural governance is inadequate;third,the content of ruralsocial organizations to participate in rural governance is incorrect;fourth,the effect ofrural social organizations to participate in rural governance is not obvious; fifth, theway and system of rural social organizations to participate in rural governance is notperfect;sixth,rural ocial organizations to participate in the process of rural governancerecessive dry.Secondly,the problems of rural social organizations participating in ruralgovernance are analyzed from three aspects of internal and external factors and powerconflict. Finally, in view of these reasons and the actual situation of Jieyang City, thecorresponding countermeasures and suggestions are put forward: first,to establish andimprove the supporting system of rural social organizations participating in ruralgovernance; second, to strengthen rural social organizations participating in ruralgovernance.The third is to cultivate and improve the social environment for ruralsocial organizations to participate in rural governance;the fourth is to strengthen theregulation and supervision of rural social organizations to participate in the process ofrural governance;the fifth is to simplify government and decentralize power, andreduce the implicit intervention of rural social organizations to participate in ruralgovernance.Key words:rural social organizations, rural governance, countermeasures andsuggestions

 I目录第 1 章 绪论.......................................................................................................................................11.1 研究背景及意义...................................................................................................................11.1.1 研究背景..........................................................................................................................11.1.2 研究意义..........................................................................................................................21.2 国内外研究现状...................................................................................................................31.2.1 国内研究现状..................................................................................................................31.2.2 国外研究现状..................................................................................................................51.2.3 研究述评.........................................................................................................................61.3 研究思路及研究方法...........................................................................................................71.3.1 研究思路..........................................................................................................................71.3.2 研究方法..........................................................................................................................71.3.3 创新之处..........................................................................................................................8第 2 章 相关概念界定及理论基础...................................................................................................92.1 相关概念界定.......................................................................................................................92.1.1 社会组织概念..................................................................................................................92.1.2 农村社会组织的概念......................................................................................................92.1.3 乡村治理的概念............................................................................................................102.2 理论基础............................................................................................................................112.2.1 政府失灵理论................................................................................................................112.2.2 政府职能理论................................................................................................................122.2.3 多中心治理理论............................................................................................................12第 3 章 乡村振兴背景下揭阳市农村社会组织参与乡村治理有关情况....................................143.1 揭阳市乡村治理基本概况................................................................................................143.2 揭阳市农村社会组织基本情况........................................................................................153.2.1 揭阳市农村社会组织构成情况....................................................................................153.2.2 揭阳市对推进农村社会组织参与乡村治理的现行扶持情况....................................153.3 揭阳市农村社会组织参与乡村治理现状实例论证.......................................................163.3.1 农村社会组织参与乡村治理的利益需求呈多样化....................................................163.3.2 愈发凸显乡贤协会的作用...........................................................................................173.3.3 民办教育社会组织兴起弥补政府在公共服务方面的空缺.......................................183.3.4 人居环境整治协会在打造宜居环境中起关键作用....................................................183.3.5 文体协会的出现繁荣了农村精神文化生活...............................................................193.3.6 调解协会在化解矛盾、稳定基层政权中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203.3.7 农村社会组织在乡村治理中发挥空...

篇八:社会组织在乡村文化振兴中的作用

组织参与乡村振兴 面临 的困境

 及对策建议思考

  乡村振兴是党的十九大提出的一项重大战略,需要全社会各种力量和主体参与,在我国社会组织快速发展背景下,它作为实施乡村战略多元化架构中的重要一极,既具有自身独特优势,又面临现实困境,探析参与可行性路径,有利于深入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

 乡村振兴战略是党的十九大报告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它需要社会多元力量的共同参与。《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 年)》指出:强化地方各级党委和政府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中的主体责任;搭建社会参与平台,加强组织动员,构建政府、市场、社会协同推进的乡村振兴参与机制。根据民政部 XX 年民政事业发展公报,截至 XX 年年底,全国社会组织总量为 X 万个,其中社会团体 X 个、基金会 X

 个和民办非企业单位 X 个,与 XX 年相比增长了 X 万个,增速为 X%。处于政府、市场之外的“社会”重要构成的社会组织,参与乡村振兴战略实施,既具有弥补性优势,也面临现实性困难,探寻其参与实施乡村振兴现实路径,有利于促进乡村振兴和美丽中国建设。

 一、社会组织参与乡村振兴的优势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加强社区治理体系建设,推动社会治理重心向基层下移,发挥社会组织作用,实现政府治理和社会调节、居民自治良性互动。”社会组织以提供社会服务为宗旨,有别于政府组织与营利组织的非政府性、非营利性、自治性、志愿性的正式或准组织性的组织。通常包括各种会员制组织的社会团体,如学会、商会、研究会、协会、联合会、促进会等;还有非会员制组织的不同类型的民办社会福利机构、医院、学校等公益性服务实体及其所谓的草根(社区)组织。

 社会组织的基础功能是依据自身理念和条件,广泛吸引、集聚各种社会资源为一定对象提供服务,它既不同于政府服务“法定性”,也不同于企业服务“交易性”,而具有选择性、非营利和民间性,使它在服务弱势群体、发动乡民参与、探索模式项目和参与协商治理上,具有政府和企业难以发挥的作用和特性。

 (一)弥补政府调节的局限性

 政府在乡村振兴进程当中统筹全局,扮演“总指挥”角色,也是乡村振兴战略最主要实施者,但也要规避其全能运行倾向所形成的负面影响。“政府自上而下主导、单方供给公共服务”的模式,致使公共服务出现总量不足、结构失衡,而这与受信息不对称、监督机制不健全、致贫因素复杂等密切相关,单一供给模式无法适应乡村振兴和农村治理多元化需要。社会组织基于中立性和公益性,能够动员整合各种社会资源,补充财政紧张和公权供给不足,同时吸纳社会精英和专业人员,丰富乡村振兴需要和最稀缺社会资源,避免烦琐中间环节,为“三农”发展和乡村振兴直接提供具体或针对性支持和服务。

 (二)弥补市场的机制缺陷

 市场作为资源配置的重要手段,往往通过非人格化的价格信号,引导不同主体在谋取个人利益的过程中,实现社会利益的最大化。市场主体追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会导致经济发展落后、市场体系不健全、市场信息透明度低的广大农村地区吸引助农扶贫资源困难,在助力乡村振兴实施上存在短板。社会组织是市场配置资源的有效补充,基于自身的价值追求和鲜明特色,更加注重社会经济发展的平衡性、公平

 性,能够引导、吸纳、汇集社会资源向乡村流动转移,弥补市场供给服务的不足,不断满足乡村振兴的多样化需求。

 (三)具有自身独特价值和特殊优势

 党的十九大报告把社会组织纳入“五位一体”总体布局,是全方位参与新时代国家建设和发展的重要力量。党的十九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深化党和国家机构改革的决定》强调:“推动人大、政府、政协、监察机关、审判机关、检察机关、人民团体、企事业单位、社会组织等在党的统一领导下协调行动,增强合力,全面提高国家治理能力和治理水平。”社会组织作为乡村振兴的重要力量,在实现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等方面,具有独特价值和特殊优势,能够广泛吸纳资源、提供专业服务、辅助弱势群体、动员乡民参与、实施项目支持和参与乡村治理,弥补“政府失灵”与“市场失灵”,全面助力乡村振兴战略实施。

 二、社会组织参与乡村振兴的困境 社会组织已遍布并活跃在社会各个领域中,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力量。主客观因素的制约,致使其在参与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中面临困境,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一)法律地位和保障依然缺位

 当前我国社会组织的管理依据,主要是《社会团体登记管理条例》《民办非企业单位登记管理暂行条例》和《基金会管理条例》,还有一些部门规章和地方性法规,这些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社会组织运行及发展的合法性问题。但由于没有制定专门的“社会组织法”,其地位缺乏法律规定和保障,参与公共服务的权利、义务及其责任缺少具体规定。在缺乏相关法律供给背景下,社会组织参与乡村振兴战略的角色与地位、权利与义务依然含糊,导致其在实践中站不稳脚、找不到座、定不好位,主动性、创新性薄弱。我国社会组织的发展已经进入新时代,在立法层面,明晰社会組织的法律地位、主体资格、权利义务和法律责任,并明确其参与公共服务、乡村振兴形式路径,具有客观性和迫切性。

 (二)公信力及其能力有待加强

 社会组织的公信力,既包括自身的信用水平,即获得政府、公众信任和支持的能力,也包括政府和公众的信任程度。由于缺乏独立的法律地位、自身运行不规范和监督机制不健全等,从而影响了社会组织的公信力。我国社会组织起步晚、进程慢,参与乡村建设的本土化经验实践有限,自身运行的经费资金不足、资源动员不够、管理运行不畅和监督制约机制不完善,都不同程度地影响了社会组织参与乡村振兴实施的范围和深度。新时代的我国社会组织进入发展快车道,政

 府应当针对社会组织普遍存在的组织规模小、经费来源少、物力资源缺和人力资本匮乏等问题,积极给予政策、资金、人力、项目和管理等方面的引导和支持,助力和规范社会组织的发展,全面提升其公共服务供给和参与乡村振兴能力。

 (三)资源与专业人才相对薄弱

 参与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从吸纳社会资源、补充公共服务、推动农村治理和搭建沟通桥梁,都离不开资源资金的保障与专业人员的指导。当前,众多社会组织动员资源缺乏、筹资能力薄弱、专业人才不足和管理水平不强。如不少社会组织的活动经费,就多源于政府财政拨款、补贴以及项目经费,会费占比也不高,内部无法实现自给自足,外部也无法掌控资源,致使其参与乡村振兴的内生动力和服务能力不足。社会组织基于非营利性和自主性,借助项目平台,实施资金无偿投入,由于投入产出机制的缺失,也影响后续资金的积聚。同时,社会组织助力乡村振兴,离不开专业人才和社会精英的组织实施。基于公共性和服务性,社会组织吸引吸纳专业人才与社会精英,多基于个体的公益意识和道德水平,同时经费资金短缺,影响了自身人力资源建设,也必然制约其参与乡村振兴实践能力。

 三、社会组织参与乡村振兴的路径

 社会组织应当从乡村振兴战略的五大目标着手,针对当下的现实困境,积极探寻参与的可行性路径,以助力乡村社会全面振兴和可持续发展。

 (一)推进社会组织的立法工作

 良好制度环境是社会组织健康发展和参与乡村振兴的基础保障。要根据党的十九大关于“创新社会治理”要求,修正管控型立法理念,尽快启动“社会组织法”及其参与公共服务的立法工作,明确社会组织的性质、地位、责任、义务及其治理结构、登记监管和准入制度等,为社会组织自身发展和参与公共服务提供法律依据。同时,加快修订《社团登记管理条例》《基金会管理条例》和《民办非企业单位登记管理暂行条例》,以适应社团、基金会和民办非企业发展的现实需要;梳理社会组织相关的规范性文件,调整冲突条款,完善制度机制,逐步构建协调统一、内容完备的法治体系。当下,发挥地方立法优势,结合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根据社会组织参与乡村振兴战略需要,制定地方性的法规。

 (二)强化社会组织的能力建设

 良好服务能力是社会组织参与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重要支柱。首先要加强社会组织机构建设。以组织章程为核心,健全权责明晰、运转协调、有效制衡的治理结构,明晰内部

 管理制度规范,强化运行和监督机制,确保社会组织的有效运转和发挥功能。其次要注重专业人才的吸纳。通过多种形式,采用优惠待遇,加大专业人才、学者教授和社会精英的引入力度,最大限度发挥其主动性和创造性;加强现有专兼人员培训教育,提高思想、业务和服务素质,全方位优化自身组织人力资源架构。最后要完善内部考核与激励机制。绩效考核与激励机制是保证有效管理的关键,坚持评价取向与发展取向相结合,构建与全体成员需求契合的激励政策,增强公益理念和服务意识。

 (三)提升社会组织的服务水平

 高效公共服务水平是社会组织参与乡村振兴战略的关键环节。只有丰富资源来源,才能确保高效服务。社会组织提升参与乡村振兴的质量水平,要积极寻求政府的资源支持,如专项资金、购买服务、减免税收、财政补贴、提供活动场所和服务设施等;要加强与企业合作,利用企业捐赠、资金辅助、物质帮助等各种形式,获取资源资金支持;要注重吸纳社会精英参与,如私人捐助、提供服务和名人效应等,吸引社会各界的人力物力;要精心打造品牌项目,这有利于自身知名度、公信力提高,有助于获得社会社会各界捐助和筹措资金;要不断增强自身造血功能,可通过添置增值性资产、基金保值增值、规范非营利性服务收费等各种途径和形式,持续提

 高创造资金能力,不断拓宽经济资源,壮大参与乡村振兴实力。

篇九:社会组织在乡村文化振兴中的作用

2022 年度社会组织参与乡村振兴公益创投活动实施方案

  为贯彻落实总书记关于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系列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以及总书记对民政工作和 XX 工作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深入开展党史学习教育“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落实 2020 年自治区民政厅在 XX 区开展社会组织参与基层社会治理现场会精神,推动社会组织开展“邻里守望”关爱行动,引导社会组织参与乡村振兴,服务困难群体,回应基层需求,民政局决定开展创新扶持方式,推动社会组织参与乡村振兴公益创投活动,现制定如下方案。

 一、活动主题

 创新扶持方式,推动社会组织参与乡村振兴

 二、活动时间

 2022 年 8 月 11 日至 2022 年 12 月 31 日

 三、活动内容

 (一)公益创投项目。

 (二)社会组织项目认领。

 四、活动目的

 (一)满足农村地区多样化的需求,有效解决基层社会治理的突出问题,完善基层公共服务的供应体系;

 (二)激发社会组织活力,优化基层服务供给模式,创新基层社会治理;

 (三)培育和发展一批具有公信力、执行能力、资源整合能力、可持续提供优质社会服务的社会组织;

 (四)提高全社会对公益慈善和志愿服务事业的认知度和认可度,动员更多的社会力量共同参与公益慈善和志愿服务。

 五、实施主体

 主办单位为民政局,负责公益创投活动的牵头组织。

 承办单位为 XX 区民政局、致用社会工作服务中心,负责公

 益创投活动的组织实施以及公益创投项目的初评、日常监督和绩效评价。

 协办单位为各社会组织业务主管单位、各县(区)民政局,动员社会组织参与公益创投活动,指导公益创投项目具体落实,协助做好公益创投项目日常监督工作。

 实施单位为确定资助项目的社会组织、接受资助的单位,负责按项目计划执行项目,报送项目实施进度和成果,严格资金使用管理。

 六、活动规则

 (一)公益创投项目

 1.申报主体

 申报公益创投项目主体应当具备下列条件:

  (1)在各级民政部门登记注册,具有独立承担民事责任的能力;

 (2)具有健全的法人治理结构,完善的内部管理制度、信

 息公开制度和民主监督制度;

 (3)执行《民间非营利组织会计制度》,具有独立的财务管理、财务核算和资产管理制度,以及依法缴纳税收、社会保险费的良好记录;

 (4)有符合要求的固定办公场所及合法稳定的收入来源,有固定工作人员;

 (5)具备开展公益创投项目所必需的设备、专业技术人员及相关资质;

 (6)近三年以来无违法违规行为。

 2.征集范围

 在农村地区(乡镇、街道)范围内开展的服务项目,包括群体服务类、邻里守望类、志愿服务类、公益服务类等。

 (1)群体服务类:针对老年人、妇女、儿童、青少年、残疾人、孤儿、“三留守”人群等群体开展的具体服务项目;

 (2)邻里守望类:邻里相伴、邻里帮扶、送健康进农村、

 低收入人口常态化帮扶、纠纷调解等项目;

 (3)志愿服务类:助学、科学普及、产业发展、文化体育、绿色环保、防灾减灾等服务项目;

 (4)农村公益服务类:围绕农村居民需求开展的各类公益服务项目;

 (5)其他公益服务类:其他有助于宣扬公益理念、促进农村和谐发展进步的公益项目。

 3.项目要求

 (1)社会需求广泛性:项目所涉及的社会需求具有广泛性,在项目实施区域范围内有一定比例的人群遇到相同的社会问题。

 (2)现实需要迫切性:项目所解决的问题具有明显的迫切性,现行社会福利服务体系尚未开展足够的专门服务以满足此部分需求,亟需公益服务项目的介入。

 (3)目标定位公益性:项目服务指向明确,受益群体精准,公益性质突出,实施后有助于推动社会组织队伍参与基层社会治理和公共服务。

  (4)项目具有创新性:项目的内容、实施理念、运作模式、组织形式、参与方式等具有创新性。政府已经针对相应人群提供了相同服务或业已通过其他渠道获得足够资金支持的项目不得参与创投活动。

 (5)项目策划科学性:项目策划符合政府相关政策导向,项目受益人界定清晰,项目目标明确,经费预算合理,计划安排可行,评估指标科学,落地性、可持续性和可复制性较强。

 (6)项目实施可行性:项目实施团队的主要负责人和核心成员拥有与项目相关的专业技能和工作经验。项目执行团队人员配置得力、分工合理且普遍具有较高的专业性。

 评审优先考虑面向民生、面向基层的项目;优先考虑获得3A(含)以上等级评估的社会组织项目;优先考虑社会组织党建工作和社会工作成效明显的社会组织项目;优先考虑在柳州志愿服务网注册,且志愿服务常态化开展的社会组织项目。

 4.资金安排

 (1)本次公益创投活动经费从 2020 年自治区民政厅在柳州举办社会组织参与基层社会治理现场会下拨的专项经费中列

 支,其中,市民政局安排 30 万元资助 5-6 个公益项目,每个项目原则上不超过 6 万元;XX 区民政局安排 15 万元,支持本辖区社会组织在辖区内乡镇、街道开展的公益项目。

 (2)获选项目预算经费根据项目周期和评估结果分期拨付。其中项目经费在项目启动,经承办单位考察后拨付 60%,中期评估通过后拨付 20%,终期评估通过后拨付剩余的 20%。

 5.实施要求

 (1)签订项目合同。项目一经立项,由出资方、承办单位与创投主体正式签订合同。

 (2)完善项目方案。承办单位组织专业督导及顾问团队对创投主体提交的项目进行专业督导,帮助入围社会组织进一步完善项目方案。

 (3)督促项目实施。承办单位督促获选项目的实施团队按照合同要求实施项目,并提供能力建设服务,以提升获选项目的实施成效和项目团队的整体能力。

 (4)组织监督评估。承办单位督促获选项目的实施团队按月报送项目实施情况,并定期派遣工作人员,对项目进行监督

 和评估。承办单位每月以书面形式向主办单位报送项目实施进度、资金监管等情况及阶段自评报告,并负责以适当方式向社会公众公开相关信息。

 (5)做好项目总结。获选项目的实施团队在项目结束后以书面形式向承办单位提交总结报告。承办单位负责对创投活动进行绩效考评并形成自评报告报主办单位。主办单位牵头对创投活动进行评估总结。

 6.实施步骤

 (1)项目申报(2022 年 8 月 25 日前)

 各申报单位可通过民政局官网,下载填写《社会组织参与乡村振兴公益创投项目申请表》,于 8 月 25 日前将相关申报材料报送至民政局社会组织管理科,纸质版和电子版各一份,纸质版需加盖申报主体的公章。

 (2)项目评审和立项(2022 年 8 月 31 日前)

 从社会组织专家库抽取 5-7 名专家进行现场评审,根据标准当场打分,确定最终获得资助的公益项目。项目公示后,由民政局批准立项,确定立项名单和立项资金。

  (3)项目签约仪式(2022 年 9 月 10 日前)

 举办项目签约仪式,现场三方签订项目合同。

 (4)项目实施(2022 年 9 月—2022 年 12 月)

 项目立项后,项目执行单位应于 2022 年 11 月底前完成项目内容的 60%,并于 2022 年 11 月 30 日前向市民政局报送项目中期报告,2022 年 12 月 31 日前完成实施项目全部内容。

 (5)项目总结及验收(2022 年 12 月 31 日前)

 项目实施完毕后,项目执行单位应对项目实施情况进行认真总结,于 2022 年 12 月 31 日前向民政局报送项目总结报告(3000 字以内),内容包括:项目执行情况、实施效果等,并附相关佐证材料。民政局组织评估专家现场查看项目落实情况和经费使用情况,并对项目进行评估。

 (二)社会组织认领乡村振兴项目

 1.项目收集(2022 年 8 月 13 日前)

 收集农村地区乡村振兴项目需求,主要涉及教育扶持、健康扶持、产业扶持、基础设施扶持、直接救助等 5 个领域。

 2.项目认领(2022 年 9 月 10 日前)

 向全市社会组织进行意向征询,动员社会组织结合自身资源优势,力所能及认领项目(也可多个社会组织共同认领一个项目),并上报认领意愿。

 3.项目认领对接(2022 年 9 月 20 日前)

  举办项目认领对接会,现场签订认领意向书,为认领项目的各社会组织颁发参与乡村振兴有关证书,并作为今后社会组织等级评估和其他评先评优的依据。

 4.项目实施(2022 年 9 月—2022 年 12 月)

 接受资助单位根据经费预算推进项目开展,定期向民政局汇报项目实施进度,确保项目落实到位。

 5.项目验收(2022 年 12 月 31 日前)

 组织认领项目的社会组织到现场验收,查看项目落实情况

 和经费使用情况。

 七、项目监管

 (一)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挪用或通过其它非法手段侵占、不当使用项目配套资金和社会定向捐助,违者依法追究相应责任。项目执行单位、接受资助单位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应主动接受财政、审计、民政等部门的指导、检查和监督。

 (二)项目执行单位、接受资助单位因不可抗力原因无法继续履行合同约定的服务项目时,应及时向主办单位提出,并退回已经拨付的资金;未经主办单位和承办单位同意,不得擅自向其它组织和个人转让服务项目。

 (三)项目执行单位、接受资助单位未严格按照合同、意向书约定认真实施服务项目的,主办单位不再为其申请服务项目后续资金的拨付,同时追缴已拨付但尚未使用的资金。

 (四)凡提供虚假资料或采取其它不正当手段虚假参与公益创投的,一经发现立即取消参与资格并追回所获资金,同时在媒体进行通告,三年内不得参加社会组织公益创投或其它类似活动。

推荐访问:社会组织在乡村文化振兴中的作用 振兴 乡村 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