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专业的新思文库网平台! 工作计划 工作总结 心得体会 事迹材料 述职报告 疫情防控 思想汇报 党课下载
当前位置:首页 > 工作计划 > 正文

政府救市计划投入是一个过程

时间:2022-11-10 09:45:04 来源:网友投稿

地点:北京

时间:2008年12月

记者:辛卿

2008年年底前,世界金融危机波及实体经济,态势严重。而据世界银行预测估计,2009年全世界受经济危机影响的程度还会增加。该怎样正确认识这场危机以及各国政府采取的救市行动?中国社会科学院亚太所所长张宇燕教授接受了本刊专访。

商业文化:中国中央政府已决定投资四万亿人民币用于救市,而在最近您参加的一次国际研讨会上,又有消息说,除中国中央政府的四万亿人民币救市资金外,各级政府又拿出了不低于总计十八万亿的救市计划,您怎样看待这样的资金投入?

张宇燕:我们一定要消除这样的一个误解,就是所谓的“救市”资金投入计划在一两个月内就会全额落实。事实上这是不可能的。救市,更准确地说是保增长,是个行动,更是个过程,行动力度的大小,过程的长短,取决于我国经济局面的和缓程度,特别是就业形势。中国中央政府投入的四万亿加地方政府的十八万亿资金,不仅是个数量概念,还显示保增长的决心和信心,其效果也只能在一个过程中显现出来。一旦信心和经济增长速度得以恢复,我们的目的便达到了,所计划的数额并不是非要全部投进去。当然,中国政府的保增长计划,其效果也和整个国际经济复苏密切相关,因为我们毕竟生活在一个全球化时代。

商业文化:关于这次危机,目前众所周知的原因是源于美国的次贷危机,而美国这个最发达的自由市场经济国家之所以会出现这样的危机有其深层次的原因,由此,全世界开始反思自由市场经济的价值。您对这次经济危机是怎样看的?

张宇燕:有关美国次贷危机爆发原因的讨论汗牛充栋,归纳起来大致有如下十二种解释:其一,美国政府对金融机构监管不力;其二,美国货币当局奉行了错误货币政策;其三,贪婪成性的金融机构过度投机;其四,美国整个金融业的腐败和共谋行为;其五,美国庞大金融机构高度官僚化;其六,美国人长期形成的低储蓄和高消费习惯走到极限;其八,表现为巨额贸易赤字的国际经济不平衡;其九,美国发动的反恐战争耗费颇多又久拖不决;其十,货币金融市场天生的不稳定性和周期性;其十一,上世纪八十年代里根上台以来奉行的保守主义政策矛盾重重日暮途穷。其十二,美国式资本主义痼疾使然。上述十二种原因既各自独立又相互关联。

在这些引发金融危机的原因之外,还有一种讨论得不很多的原因:美国维护既定国际贸易与分工格局的努力,即美国用金融产品换取中国等国的工业制成品和俄罗斯、沙特等国的资源与石油。进入21世纪以来尤甚,美国连年巨额经常项目赤字必须依靠更多的资本项目盈余来平衡,换言之,美国必须输出同等数量的“广义金融产品”才能平衡其国际收支,才能把这一贸易分工格局的大游戏接着玩下去。广义金融产品在此主要包括联邦政府债券、各机构债券和股票以及与之相关的一大批金融衍生产品,再加上美元纸币。和实物产品与服务类似,金融产品也需要“创造”,而“创造”的重要途径之一就在于金融创新。众所周知,2000年末美国股市泡沫破灭了,这不仅使得美国金融产品之规模大幅度缩水,同时也贬损了美国以股票形式存在的金融产品之吸引力,最后不可避免地殃及美国据此平衡国际收支的能力。彼时彼刻,如果不能迅速创造出某种金融产品以填充缩水股票留下的巨大金融真空,那么美国与中国及沙特等国之间以金融产品交换制造品和资源能源的国际贸易分工格局便岌岌可危。

商业文化:前段时间,前纳斯达克主席伯纳德・麦道夫因涉嫌经营了有史以来最大的一个庞氏骗局被警方从家中带走。据他自己估算,这个骗局给投资人带来的损失可能高达五百亿美元,他自己则面临长达数十年的牢狱生活。这给人们带来一个极其深刻的思索:制度永远有漏洞,监管永远有缺陷。世界上永远不存在完美的制度或者完美的监管,我们能做的仅仅是在它被太多的人利用太多次之前堵住上一个漏洞。是这样吗?

张宇燕:这样的思索是对的。从绝对的意义上看,美国经济受到次贷危机的重创。曾经叱诧风云的华尔街五大投资银行或倒闭或被并购,一批商业银行破产。保险业巨头AIG、巨型商业银行CITI BANK以及房利美和房地美,只因美国联邦政府巨额财政救助才免遭灭顶之灾。美国其他几家巨型商业银行目前正苦苦支撑,但最终恐怕也难逃申请政府救助的命运。美国金融市场真正的冬天,很可能在2009年上半年才会来临。金融危机势必波及实体经济。美国三大汽车巨头已深陷泥潭,国会刚刚通过的救援计划根本不足以将它们拖出苦海。目前美国已经进入经济衰退,失业率攀升,厂商和消费者信心陡降。随着衰退的持续并加重,等待政府救助的大企业大金融机构,其名单会越来越长。连续不断的救援行动,对已经寅吃卯粮的联邦政府财政预算而言,不啻为雪上加霜。巨量财政赤字意味着未来通货膨胀的加剧和美元贬值预期的提升,从而将减弱全球投资者持有美元资产的愿望。这些均会迫使美国货币当局提高利率,然而后者又与经济复苏目标南辕北辙,并可能延长经济衰退的时间。鉴于今天的联邦政府与那时的联邦政府在支配资源的能力上已不可同日而语,鉴于今天的世界如此开放以至于美国拥有多种途径让其他国家分担金融危机造成的损失,鉴于今天的宏观经济学自那时起已经取得了明显的进步,故在这次金融危机中美国经济重蹈1929-1933年大萧条覆辙的机率很小。尽管如此,我们仍无法彻底排除美国出现超过5%负增长并持续一年以上时间的经济萧条的可能性。美国从衰退走上复苏之路,至少要等到2010年的下半年以后。

商业文化:世界其他地区的情况怎样呢?

张宇燕:受金融危机的影响,欧洲步美国后尘也进入衰退。尽管欧洲各国政府救市的决心和措施的力度丝毫不亚于美国,然而,考虑到欧洲与生俱来的非整体性以及由经济政策的“各自为政性”,考虑到欧洲劳动市场的固有刚性和人口老龄化,考虑到欧洲金融机构拥有比美国更高的杠杆比率因而面临更为严峻的挑战,考虑到欧洲僵化福利制度与残酷经济现实的难以调和性(眼下愈演愈烈的希腊社会冲突便为一例),欧洲的经济前景比美国还要黯淡。日本的情况更加令人堪忧。在进入衰退的发达经济体中,日本衰退的程度最深。考虑到日本国债已经达到其GDP的1.7倍以上,考虑到日本的利率长期以来一直为世界主要发达经济体中最低,日本财政货币当局的政策实施空间十分有限。借入低成本日元购买正在跌入谷底的美元资产,日本企业抽回海外资金应对日元流动性不足,这两者造成了日元兑美元的逆势升值,并至少在中短期内加剧了经济衰退的程度。金融体系脆弱、短期外债甚多、严重依赖于能源生产和出口的俄罗斯,受到了金融危机和石油价格暴跌的双重打击,经济增长速度明显放缓,甚至于出现负增长。在俄格武装冲突爆发的几天之后,美国监管部门宣布对三家在石油期货市场上举足轻重的瑞士对冲基金进行调查,从而引发了油价大幅跳水,可谓意味深长。金融危机,油价震荡,地缘政治,三者交织纠缠,使未来世界经济走势变得更加扑朔迷离。

目前亚洲面临的最大变数当属金融危机之后果。如何应对这场危机已经成为亚洲各国最为紧迫和艰巨的任务。面对发达经济体进入衰退以及中国增长速度放慢和进口大幅度下降这一局面,严重依赖其市场和在货币金融上与其联系密切的东盟和韩国经济,势必受到极大的负面影响。出口下降、直接投资减少、资金撤离、投资者和消费者信心严重受损等,均会大大减缓上述国家在2009年的经济增长速度,甚至有可能在其中的某些国家引发经济衰退。尽管韩元大幅度贬值有利于韩国产品的出口,但这同时也大幅度提高了韩国进口原材料和中间产品的成本。随着韩国和印尼等东盟国家经济形势的不断恶化,已经有人开始谈论第二轮亚洲金融危机的可能性了。印度财政部长和总理上个月先后信心十足地表示,尽管国际环境十分不利,不过印度经济在今明两年仍旧可以保持8%的增长率。在此我们必须清楚,在一个急需恢复信心和半年后就要进行大选的关头,听执政党领导人对未来的乐观描述时特别要三思。同时我们还要明白,在一个迅速全球化的世界里,要想在经济上一枝独秀已经越来越困难了。半个月前孟买遭受了大规模恐怖主义袭击,一个最为直接的后果,汇丰和美林等金融机构做出了关闭其孟买办事处的决定。作为亚洲第三大经济体的印度,在全球金融危机和恐怖主义袭击的接连打击下,其经济出现硬着陆的可能性正在迅速加大。

商业文化:这次金融危机的影响到底有多大,会延续多长时间?

张宇燕:学界有观点说,这次危机的延续时间可能是十年。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金融危机,其对世界经济和国际格局的影响深远且复杂。从绝对意义上看,美国因经济萎缩而实力减弱。可一旦从相对意义上看,情况则很可能恰恰相反,因为一国的相对实力不仅取决于自身,还取决于竞争对手。至少从发展趋势上看,欧洲和日本成功应对危机的能力或条件要远远弱于美国。今天美国的救市措施无疑会损害美元的购买力。然而美元能否被其他国家继续选做储备和计价结算货币,即继续扮演世界关键货币角色,则更多地取决于人们对欧元、英镑或日元的信心。就货币而言,人们通常在“坏”和“更坏”之间进行选择,而非在“好”和“坏”之间进行选择。继续持有甚至扩大持有美元资产的风险固然很大,但在一个云波诡谲的世界,持有或增持非美元资产的风险或许更大。只要目前这种国际分工与贸易格局在此次金融风暴中经过修补后能够得以维持(这种可能性较大),那么美元的国际地位便有可能在未来三五年呈现出趋强态势。一旦再把科技实力和军事实力考虑在内,美国的全球经济和政治地位则十有七八会得到增强。这一点已经从美元近两个月来急剧走强显现出来。此外,美国当选总统奥巴马的一位高级幕僚说过:我们不能浪费掉一次危机,而应利用它做我们原来做不到的事情。此话之寓意颇值得玩味。

就未来国际格局或全球秩序而言,变数之一来自于亚洲国家能否因危机而团结起来。虽说明年亚洲经济增长势头总体看相当悲观,但亚洲国家加强合作却大可期待。其中的道理十分简单:对危机的恐惧通常有助于合作,而且此次危机为中小经济体独自地过度开放模式敲响了警钟。十年前亚洲经济合作大踏步前行恰恰出现亚洲金融危机之后。影响未来世界格局的另一个重要变数,恐怕来自于中国能否成功应对此次金融危机带来的挑战。如果中国能够成功应对,那么真正意义上的多极化世界时代就到来了。如果中国在应对挑战过程中耗竭了自身的能量、同时又没能与亚洲实现经济一体化,那么当今“一超多强”的世界就不仅会完整地保留下来,而且还会得以巩固。

商业文化:谢谢您接受我们的采访。

推荐访问:是一个 投入 过程 计划 政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