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专业的新思文库网平台! 工作计划 工作总结 心得体会 事迹材料 述职报告 疫情防控 思想汇报 党课下载
当前位置:首页 > 思想汇报 > 正文

儒学的人论思想

时间:2022-11-11 17:55:10 来源:网友投稿

在新近一期《哲学动态》上,陈来的文章就儒学的人论思想发表了看法。

陈来说,儒学的核心价值是仁,而仁学也是人学。儒学的人论包括人的地位与价值、人性与社会、人格与人伦、人的理想等许多面向。“成为什么样的人”“如何成就理想的人”则是儒学人论的根本问题。

一是人的地位与价值问题。

自轴心时代始,在中国逐渐发展出了一种思想观念,即人与天、地并立为三。从西周、春秋的乾坤二元论到战国时期三才说的三元论,中间经过《中庸》、孟子思想的形塑,儒家认为人在宇宙中可以积极参与宇宙之演进,赞助天地之衍化,从而确立了人作为三才之一的地位。“参赞化育”是三才说的实质。

人在宇宙中的地位不仅与天地相关,也与万物相关。从孔子之前到西汉,儒学都表达了一种“人贵论”,即把人看作高于万物的存在,突出人对于万物的尊贵性。

早期儒家还提出一种“人者天地之心”(《礼记·礼运》)的思想,强调人之所以贵于万物,是因为人是宇宙的精神和意识,是天地间最精华的灵性存在。

在世界范围的古代文化中,这种宇宙论的人论,一定程度上可能是对人的地位和价值所作出的最高的肯定性阐释。

二是人性与社会的问题。

以孟子性善论为典型代表的儒家人性论,其主要特征表现在三个方面。其一,它宣称每个人与其他人一样,在人性上没有差别。与古希腊相比,这种人性论不会为奴隶制度论证。其二,人性皆善,每个人的本性都是趋善非恶,人的所有价值都根源于人性。人之所以产生恶念都是由后天的教育与社会环境所导致。这种观念本身就是对人的价值的充分肯定;人性恶的观念则不能看作对人的价值的认同。其三,这种普遍人性论还推演出一个重要的观点,即人的基本性情、心理是互通一致的,即所谓“人同此心、心同此理”。故每个人都可以以自己的性情或心理为道德推理的根据,从而引出合理的道德规则。这些规则的最集中体现便是孔子倡导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使“推己及人”成为可能,因为它先验地肯定了人心的互通性、一致性。

儒家以前的中国人性论表现为以生论性,即以生之自然者为性。这种人性论除了对欲望和情欲作了根源性的肯定外,对善恶与社会价值观的思考却缺乏建设性的架构。儒家人性论反对把人性看成各有差等,并否弃那种认为“人性没有内在根据而完全由社会政治所决定”的观念体系。

三是人格与人伦问题。

近代以来,儒家关于人的思想所遇到的挑战主要来自个人主义以及与之相关的独立人格说。其实,儒家是坚持独立人格的。诸多儒者认为,个人的独立人格或独立意志一方面是相对于政治权势的外在压力而言的,如孔子所说的“匹夫不可夺志也”(《论语·子罕》)。另一方面则是相对于一切财富、地位的外在诱惑而言的,如孟子说的“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孟子·滕文公下》)。孟子特别重视“尚志”(《孟子·尽心上》),推崇独立意志。

因此,儒家提倡独立人格,但不是独立于道德原则、社会价值、社群利益的绝对个人意志。在儒家看来,人格是与社群利益相统一的,是与道德法则相统一的,即人伦与人格是统一的。人伦实践是完成独立人格的条件。

儒家一方面强调为仁由己,突出个人的价值自觉;另一方面又强调人伦秩序,注重社会伦理。儒家所理解的个人,是人伦关系中的个人,离开了人伦关系则无所谓个人,个人的价值要在人伦关系中才能得以实现。

四是人的理想,即成人与成圣的问题。

中国古代的教育理念是“做人”,学做君子、学至圣人,这表明“成为什么样人格的人”是儒家教育观的核心问题。培养追求高尚人格的人,以德性教育为中心的整全人格之塑造,是儒家的教育目标和理想,儒家也在两千多年的教育历史中始终将这一理念付诸实践。

古礼中的“成人”是指成年人,而孔子则将“成人”的观念转变为“完备人格”的概念。荀子也讲有德操的人是“成人”,而君子就要成为具有完备人格的人,“君子贵其全也”(《荀子·劝学》)。宋代新儒家邵雍则把全德之人称为“全人”(《宋元学案·百源学案》)。这样的教育理念与实践,是服务于一个人整体的精神成长的,是服务于一个人全部德行生活的;它不是某一项专门技能所能体现的,其教育目标更不是为了把一个人教育为某种特定的专业人士。

推荐访问:的人 儒学 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