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专业的新思文库网平台! 工作计划 工作总结 心得体会 事迹材料 述职报告 疫情防控 思想汇报 党课下载
当前位置:首页 > 思想汇报 > 正文

民族复兴思想培育初探

时间:2022-12-15 19:30:06 来源:网友投稿

摘要:民族复兴思想是伴随民族复兴的过程形成和发展的,是近现代仁人志士思想的结晶。《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以下简称《纲要》)课中包含了丰富的民族复兴思想,是当代高校学生民族复兴思想培育的重要课程。立足《纲要》课,以《纲要》教材为载体,重点分析在《纲要》教学中民族复兴思想培育的重要意义、存在问题,从而有针对性地探索《纲要》教学中民族复兴思想存在问题的解决途径,提高《纲要》教学中民族复兴思想培育的有效性。

关键词:《纲要》课 中国近现代史 民族复兴思想

中图分类号:K2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9)22—0018—03

2019年3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强调:“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最根本的是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新时代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要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努力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1]作为一门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纲要》课在引导高校学生坚定理想信念、培育高校学生民族复兴思想上肩负着重要的使命。通过学习《纲要》课教材中内容深刻的民族复兴思想,深化爱国情,肩负复兴梦。

一、思想的意义

(一)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

《纲要》教材是从1840年鸦片战争开始的。列强通过发动一系列战争,使中国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国不将国。深重的民族危机促使爱国志士在探索救国救民之路上,形成了丰富的民族复兴思想,浓缩的爱国情。

《纲要》教材中始终渗透着民族复兴思想,也始终透露着爱国主义情怀。《纲要》上篇第一章,面对危机,社会各界人士从蒙昧中觉醒,开始寻求民族复兴的道路和途径。从林则徐的“睁眼看世界”到魏源的“师夷长技以制夷”,再到孙中山“振兴中华”。[2]有志者之士对民族复兴的一次次尝试。《纲要》中篇,探寻民族复兴道路的新阶段。中共二大明确民族复兴的历史任务是反帝反封;抗日时期,中国共产党提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爱国主义表现为找到民族复兴的正确道路。《纲要》下篇,在毛泽东的带领下,实现了国家独立,谋求“社会主义现代化”,邓小平实行“改革开放”谋求国家富强,习近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思想”寻求国家强大。此时,爱国主义表现为不断探求国家富裕强大。在《纲要》课中,系统学习民族复兴思想,感受各个时期爱国志士的爱国言、爱国志、爱国行,能激发当代高校学生的爱国情怀。

(二)激发学生奋斗精神

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只有拥有奋斗精神,才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依据《纲要》教材,讲授民族复兴思想,在一系列史实和思想中,感悟近代仁人志士、尤其是在党的带领下,为完成民族独立、国家富强而不懈奋斗的精神。在上篇第二章,面对民族危机,各阶级不断进行探索,洋务运动“自强”“求富”再到维新派的“百日维新”。各个阶级都在为实现民族复兴努力奋斗。在中篇,教材渗透着李大钊“青春中华之创造”的民族复兴思想,激励着青年一代。毛泽东提出“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在这种精神的引导下,中国人民完成了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在下篇第十章,邓小平提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和党的基本路线,并制定出‘三步走战略’”,实行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带领人民富起来。第十一章,习近平提出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格局和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带领人民强起来。中华民族从面临民族危亡,积极探索复兴之路,到站起来,富起来,向强起来迈进,这是一代一代中国人奋斗出来的,这将激励我们青年一代不懈奋斗。

(三)增强学生民族自信力

民族的复兴,不仅要依靠物质上的强大,更需要有强大的民族自信力;有了民族自信力,才有决心实现民族独立与振兴。在《纲要》教学中进行民族复兴思想的培育,可以激发高校学生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增强高校的民族自信力。上篇第三章渗透着周恩来的“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思想,他对中华民族充满信心,寻求复兴之路。这样的信念,使他信心满满,斗志昂扬,这就是民族自信力。在中篇,在抗日战争中渗透着冯友兰的“抗战必胜,建国必成”的强大信念,贺麟在抗战期间在关于如何实现民族复兴问题上主张“民族复兴的关键就是提高民族自信力”,相信天道是公正的,善人终将战胜恶人,极大鼓舞了当时的人民,使人民有信心战胜敌人。

二、存在的问题

自《纲要》教学中进行民族复兴思想的培育以来,取得很多成就,但是在《纲要》课中针对民族复兴思想的教授还存在着很多问题。

(一)教师存在的问题

1.教学方式和方法

在进行民族复兴思想培育时,主要是依靠理论灌输或简单借助多媒体,不能因材施教,达到较好的培育效果。例如,针对文理科学生在教育方式方法上,一些教师未做到因材施教。对文科生讲授民族复兴思想,理论不够深刻,观点不够新颖,不能满足文科生对民族复兴思想在理论上的需求,深入体会民族复兴思想的精神内涵。针对理科生的教育方式,单纯的说教,容易引起学生的反感和抵触,缺乏鲜活的事例去支撑民族复兴思想的讲述,其趣味性和吸引力不够。

2.教育者本身的认识

第一,教育者和学生之间往往存在代沟,《纲要》课教师生存和经历的时代背景和现在学生所处的时代背景不同,面对的民族复兴的任务也不同,因此,师生对民族复兴思想的认知也不同。但是有些《纲要》课教师在讲授时往往不能设身处地、站在学生的角度,以学生容易接受的方式去讲授,容易先入为主,不能与高校学生在思想上达成共鸣,这影响了《纲要》课讲授民族复兴思想的效果。第二,教师之间在讲授《纲要》课民族复兴思想时不能做到很好的沟通交流。这种交流不仅体现在对民族复兴思想的理解和解读上,更体现在讲授民族复兴思想的方式方法上,不能用好的教育方式传递出去。

3.教育者讲授的内容

教师在教授民族复兴思想时,内容的针对性不强,不能较好地立足于高校学生自身的需要讲授,达不到培育高校学生民族复兴意识和民族精神的要求。针对民族复兴内涵的讲解不够深入透彻,对民族复兴思想的发展脉络的讲解不够清晰。大部分是针对某一阶段民族复兴思想的讲解,重点讲解的是习近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有些教师对教材中的民族复兴思想整体梳理不够,并没有形成完整的民族复兴思想的内容体系,有些《纲要》课教师在授课过程中拘泥于教材,不加以擴展,学生无法深刻地体会和领悟民族复兴思想,导致学生在民族复兴思想的认知上存在缺陷,无法在充分掌握相关史实的基础上,充分理解民族复兴思想,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二)学生存在的问题

目前《纲要》课主要面对的是青春激昂的“90后”和“00后”,在接受民族复兴思想时存在诸多问题。第一,他们对民族复兴思想的感触不深。他们生活的时代是我国经历改革开放,已经从站起来到富起来,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物质环境优越,总体生活在一个比较安逸、幸福的和平时代,没有经历国家和民族发展的低谷,所以他们对民族复兴思想的感触不深,对近现代史上产生的民族复兴思想不能感同身受,不能深刻理解民族复兴思想的历史渊源和民族复兴的历史任务。第二,他们不能很好地将个人的独立发展与民族的复兴结合起来。在考虑个人的发展时,往往仅限于个体的独立发展,未能将国家复兴融入到个人的发展中,不能把自己的理想与国家民族的理想结合起来,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自觉肩负起民族复兴的历史任务。

三、培育的途径

为解决《纲要》课在培养高校学生民族复兴思想存在的问题,我们可以从以下《纲要》课教材,高校教师和高校学生入手。

(一)转变思维,创新培育方式方法

不同时代的学生有不同的特点,在《纲要》课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民族复兴思想时,《纲要》课教师要积极转变思维,创新培育的方式方法。

1.教师转变思维,加强交流

第一,在思想上积极与新时代学生的特点接轨,有针对性地设计适合学生特点的教案和讲课方式。针对文理科学生的不同,设计不同形式、不同深度的教案,进行有针对性的讲授,提高理科生对民族复兴思想的认知,加深文科生对民族复兴思想的理解。第二,《纲要》课教师之间应该加强交流,这种交流不仅包括校内之间教师的交流,而应该拓展到校与校之间的交流。在校内开展《纲要》课有关民族复兴思想培育的研讨会,开展集体备课,集思广益,让《纲要》课教师在此过程中,提升教授民族复兴思想的吸引力和有效性。在校校之间开展民族复兴思想的专题研讨会,教研交流会,分享自己的成功经验,积极吸取优秀教师讲授民族复兴思想的教学经验和教学方法,虚心请教,提升《纲要》课教师在教授民族复兴思想的本领,提高教学的吸引力和科学性。因此,《纲要》课教师在讲授民族思想时,充分了解学生,转变思维,加强交流,提升自己在教授民族复兴思想的能力,从而更好地培养高校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奋斗精神和民族自信力。

2.创新教育方式方法

《綱要》课教师要创新课堂讲授模式。采取贴近高校学生思想实际,符合高校学生特点的课堂讲授模式,即建立互动式课堂,充分调动高校学生学习《纲要》民族复兴思想的有关内容。《纲要》课教师可充分重视和利用互动式的教学方式,开展课堂讨论、答疑、辩论赛,也可融入表演、演讲等形式。如答疑课,在讲授过程中联系国内外民族复兴发展的历史、时事热点和学生关注的话题,有针对性地为高校学生解答疑惑,在答疑中充分讨论,产生思想共鸣,从而正确引导高校学生去认识民族复兴思想。也可以采取问题引导式开展课堂教学。以一个吸引眼球的问题引入,让学生从一开始就沉浸在问题中,经过一个个问题的引导,一步步去寻求问题的答案,在思考和探寻中,加深理解、掌握知识、发散思维、提升能力。

3.教师加强重视

高校教师在培育学生民族复兴思想时,要积极地拓展思维,提高对民族复兴思想讲授的重视程度,积极将民族复兴思想贯穿于《纲要》课教学的始终,梳理民族复兴思想发展脉络,让高校学生在学习中更多关注民族复兴思想。同时,又要针对高校学生的特点和学习需要,结合国内外热点话题有针对性地讲解,让高校学生更容易接受,从而更好地提升培育的效果。加强民族复兴内涵的讲解,让高校学生在深刻了解民族复兴的内涵基础上,提升对民族复兴思想的认同感。《纲要》课教师可进行适当的拓展,丰富民族复兴思想的教材体系,这样能让高校学生系统掌握和学习民族复兴思想,形成整体感知。提升《纲要》教学中民族复兴思想的影响力,从而更好地培育大学生的爱国情怀、奋斗精神和民族自信力。

(二)加强认知,自觉接受民族复兴思想

民族复兴思想的培育,不但要靠《纲要》课教师的努力,更需要依靠高校学生去主动学习。学生只有不断转换思维,主动融入《纲要》民族复兴思想的学习中去,才能更好地提高学习民族复兴思想的效果。

1.加强心理调试,主动融入

高校学生要主动在心理上进行调试,去理解和接纳民族复兴思想,积极了解《纲要》课讲授的近现代史,中华民族面临的危难,能站在当时的背景下理解仁人志士提出的民族复兴思想,在理解的基础上,克服对《纲要》课有关民族复兴思想潜在的抵触情绪。此外,高校学生也可以去观看像《战狼》《烈火英雄》《古田军号》等电影,通过影片的讲述,感知民族复兴思想,用一种接纳的心理和心态去认知和学习《纲要》课中的民族复兴思想。在比较轻松的氛围下,更好地融入到《纲要》有关民族复兴思想的学习中。

2.个人的独立发展与民族复兴结合

高校学生在学习民族复兴思想时,在明白了民族复兴思想发展的来龙去脉、明确新时代民族复兴的历史任务后,积极地将自己未来的发展与民族复兴的历史任务结合起来。加深高校学生对民族复兴思想的理解,提高自身的历史使命感和责任感。让高校学生能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3.发挥创造力,主动反馈

高校学生能主动发挥青年人的创造精神,敢于在学习《纲要》课民族复兴思想过程中提出自己的疑惑,主动把问题反馈给教师,也可以主动将自己学习民族复兴思想的需求反馈给教师。这样让《纲要》课教师在讲授民族复兴思想时,直面问题和现存的矛盾,有针对性地去解决民族复兴思想的教学问题。将有关教材编写的问题反馈给专家和一线教师,及时解决。同时,高校学生也可以将新的现代科学技术与教育教学手段结合,以自己乐于接受的方式去学习民族复兴思想。

民族复兴思想是在近代中国救亡民族复兴过程中逐步形成的,不仅包括民族意识的内容,更包括民族精神的培育,是中华民族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在全面夺取小康社会的新时代,高校学生学习民族复兴思想对于实现民族复兴和个人的成长都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针对《纲要》课教学中的问题,需要引起各高校的关注,积极探寻《纲要》教学中民族复兴思想培育的解决途径,与时俱进,不断创新教育方式方法,需要广大师生努力去完善,从而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力量。

参考文献:

[1]习近平主持召开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J].中国电力教育,2019(3):6.

[2]中国近现代史纲要(2018年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8.

[3]沈成飞,连文妹.论“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教学中的四种意识[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8(9):107-112.

[4]刘迪.《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中的抗战精神教育研究[D].黑龙江大学,2017.

[5]原方.《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中的爱国主义教育研究[D].黑龙江大学,2014.

[6]张锐.《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教学与高校学生理性爱国主义的培育[J].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2013(3):145-146.

责任编辑:于蕾

推荐访问:初探 复兴 培育 民族 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