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专业的新思文库网平台! 工作计划 工作总结 心得体会 事迹材料 述职报告 疫情防控 思想汇报 党课下载
当前位置:首页 > 思想汇报 > 正文

屈原“美政”思想与楚国的诸子学

时间:2022-12-16 11:40:08 来源:网友投稿

摘要:通过分析屈原作品中诸多“美”字的涵义,我们认为屈原所谓“美”,实包含了德才、内外二者兼备的意思;而所谓德才、内外也具有多方面的内涵,唯有这些内涵的和谐统一才堪称“美”。屈原的“美政”理想,应该看作他对执政者个人政治人格、君主政治人格以及整个国家政治制度和政治面貌的一种设计。屈原的这一政治理想与当时的诸子思想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但又超出于诸子之上,是对诸子政治理想的吸收、扬弃与整合。

关键词:屈原;美政;理想

中图分类号:I206.5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854X(2010)02-0060-08

屈原在他的名篇《离骚》的结尾处,表明其坚持理想的决心说:“既莫与为美政兮,吾将从彭咸之所居。”这就是历来被研究者们所称道的屈原的带有理想色彩的“美政”思想。尽管历代的研究者都以为用“美政”二字来概括屈原的政治思想十分准确,但是对于“美政”的内涵是什么,屈原又为什么会形成这一带有理想色彩的独特思想,则可谓众说纷纭,令人莫衷一是。笔者认为,全面考察屈原的作品和人生,我们就会发现他不仅是一位伟大的文学家和诗人,同时也是一位伟大的思想家和哲人。“美政”既是屈原为楚国设计的现实政治策略,也是他个人政治哲学的理想;既是一种个体的内在政治道德的目标,也是一种普遍的审美原则。它是政治和美学的结合,是以美学改造、整合、提升政治思想的结果。它与先秦诸子的“内圣外王”之道有异曲同工之妙,但它的表达又更有诗意或美学的意味;它既是参与现实政治的士人个人的奋斗目标,也是对理想的君主政治的期许。屈原“美政”理想的悲剧,标志着那个时代具有审美品性的政治理想和人格理想的幻灭。

欲知屈原“美政”思想的内涵,必须先明了屈原对“美”作何种理解。但正是在这一点上,以往的研究似乎未中肯綮。

对“美政”思想内涵的最早解释,自然当推王逸《楚辞章句》中的“行美德施善政”之说。王逸的“美政”思想包含了施政者个人内在品德之“美”与其施政之善两方面的内容,即以“善”释“美”,这固然是具有启发性的。但这还只是东汉许慎《说文解字》“美与善同意”的翻版,并没有给出“美”的确切含义。因此,有必要重新探讨。

据笔者的初步统计,在《汉书·艺文志》所载“屈原赋二十五篇”和此外的大多数学者认定为屈原所作的《大招》一篇中,“美”字共出现过26次,除了7次与“人”字组成比较专门的“美人”一词,或“以美人喻君者”,或以美人“自喻者”,或以美人“喻善人者”之外,其余的“美”字都具有比较独立的意义。有的指人的容貌,有的指人的品德,有的指国家的恩泽。现分述如下:

“美”指人的容貌,如《湘君》曰:

美要眇兮宜修,沛吾乘兮桂舟。(洪兴

祖补注:“此言娥皇容德之美,以喻贤臣。”)

但以“美”指称“美德”,则更为常见。如《离骚》曰:

世溷浊而不分兮,好蔽美而嫉妒。(王

逸注:“好蔽美德,而嫉妒忠信也。”)

此处“美”指“美德”而言。不过,“美”之指“美德”,又有为臣的“忠正之德”与为君的“君德”和为人的“美质正直之性”的不同。故《离骚》又曰:

纷吾既有此内美兮,又重之以修能。(洪

兴祖引五臣注:“内美,谓忠贞。”)

“美”或指人的品性,或指为臣忠贞之德,但也用指“君德”,如《抽思》曰:

何毒药之謇謇兮,愿荪美之可完。(王逸注:“想君之德化,可与兴复也。”)

综合以上诸例来看,在屈原的作品中,“美”既指美貌,也指“美德”。而上古时代的“德”范畴,有时也指人的贤才,有以“贤”解“德”之例。《周礼·夏官·司士》“以德诏爵”郑注:“德谓贤者。”屈原作品中称“德”,也常包括人的贤能在内。如《离骚》:“纷吾既有此内美兮,又重之以修能。”在屈原那里,“美”不仅同时具有外在容貌美好和内在品质忠贞、正直这两方面的含义,而且即使只是就内在品德而言,也既可指臣德,指君德,或一般人的质性品德,还应该包括人的具体的贤能而言,是以上诸方面品德、质性、才能的综合和统一。故王逸注“纷吾既有此内美兮,又重之以修能”,为“内德忠贞”与“外有材艺”的统一,又说所谓材能为:“谋足以安社稷,智足以解国患,威能制强御,仁能怀远人也。”即内在忠贞品质与外在多方面材能的综合与统一。

如果一个人达到了以上诸方面的综合统一,则此人可称为“美人”;如果一种德性达到了以上诸方面的综合和统一,则此德可称为“美德”;如果一种政治达到了以上诸方面的综合统一,则此政治可称为“美政”。

这说明,屈原虽未对什么是“美”的问题做出明晰的理论概括,但他的作品中却包含了对“美”的深刻理解。他所理解的“美”实具有两方面的规定:一是人或事物内在品德和外在材艺的统一;二是这种内在德性和外在材艺本身又具有多方面的内涵,而且这些多方面内涵也是和谐统一的。屈原对“美”的这种理解用他自己的诗语言来表达即“纯粹为美”。屈原《离骚》说:“昔三后之纯粹兮,固众芳之所在。”这表明,“屈原认为纯粹的事物才是美的”①。而所谓“纯粹”又表现为“质”与“量”两个方面的规定性。从“质”的方面来看,只有事物的精华、最完美的东西,才可以称为“纯”,也才可以称为美。故清代戴震解《离骚》“纷吾既有此内美兮”一句中的“内美”为:“生而质性容度之粹美。”从“量”的方面来看,“美”必须是全面和丰富的,如果事物只有某种单一的美质,或其多方面的美质尚未达到和谐与统一,也算不得“美”。故明人汪瑗注“昔三后之纯粹兮”云:“纯、粹,皆无一毫驳杂之意;‘众芳’,喻‘三后’之悉有众善也。”这也是屈原在作品中屡言所饮、所食、所佩皆自然精华,而所举“纯粹”之事物又皆言“众”、“纷”、“总总”、“缤纷”的原因。

在屈原的观念中,“美”必须是精粹、全面和丰富的美质的聚合,所以在《大招》篇中描绘其美好的社会理想为“美冒众流”、“威文”并备和“美善”统一:“田邑千畛,人阜昌只。美冒众流,德泽章只,先威后文,善美昌只。”当然,这只是屈原从社会的层面,而不是从思想的层面描绘出的一幅美好图景,但这一图景同样显示了其美学原则及其“美”的标准。而如果从政治思想的层面来看,屈原心中美好的政治理想——“美政”思想,是否同样也符合其以“纯粹”为美的标准和原则呢?

我们知道,一个人在封建时代的政治理想,不外乎对执政者个人的政治人格的设想,对最高统治者——君主政治人格的设想,对整个国家政治制度及行政状态的设想三个方面。就屈原的作品来看,他对从政者个人政治人格的设想主要是:

第一,忠君爱国,矢志不移。《离骚》中屈原经过上下四方求索之后:“陟陞皇之赫戏兮,忽临睨夫旧乡。仆夫悲余马怀兮,蜷局而不行。”《哀郢》诉说其对故土的依恋说:“鸟飞返故乡兮,狐死必首丘。信非吾罪而弃逐兮,何日夜而忘之?”《桔颂》中借对后皇嘉树——桔“深固难徙,更壹志兮”品德的赞颂,表达的同样也是这种坚定的爱国之志。而且,屈原的这种爱国之志,不是从个人利益出发,而是从君主、国家和人民的利益着想——“岂余身之惮殃兮,恐皇舆之败绩”(《离骚》)。正如司马迁在《史记·屈原列传》中所说:“(屈原)虽流放,睠顾楚国,心系怀王,不忘欲反,冀幸君之一悟,俗之一改也。其存君兴国而欲反复之,一篇之中,三致志焉。”屈原诗中所说的虽为“己志”,实亦可视为他对执政者理想人格的期许。

推荐访问:楚国 屈原 诸子 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