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的研究一起腊样芽孢杆菌引起集体食物中毒产生的原因与预防方法。方法选取我单位应急处置的40例一起腊样芽孢杆菌诱发中毒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为本县一乡镇农贸市场附近赶集的村民,在一家米粉摊食用米粉后,出现了不同程度恶心、腹痛等症状,入当地卫生院治疗,入院诊断怀疑为细菌性食物中毒,我中心在应急处置过程中采集了患者的的呕吐物、排泄物、食用未完的米粉、加工好未煮的米粉,经实验室检验后发现是因一起腊样芽孢杆菌引起的中毒,回顾分析患者临床资料,明确其治疗情况。结果①经实验室检测得知,中毒致病因子属于腊样芽胞杆菌。②头晕13例、腹痛19例、恶心33例、腹泻15例、乏力30例、呕吐26例,症状主要以恶心、呕吐为主。③40例患者接受治疗后,症状在3天内基本消失。结论患者食物中毒的原因在于食用了加工过程中米粉、加工环境卫生条件差、潮湿、不通风,又值天气炎热,加工好的米粉无冷藏、放置时间长,食物中有腊样芽孢杆菌产生并且大量繁殖,出现食物中毒现象。今后需对米粉加工店进行管理,米粉加工环境卫生条件,食品的保存条件要符合要求,加强从业人员的食品卫生知识培训,注重食品的保存条件及存放时间,杜绝集体食物中毒的情况发生。
【关键词】一起腊样芽孢杆菌;食物中毒;治疗效果
【中图分类号】R595.7【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4-4949(2014)10-0576-01
腊样芽孢杆菌在环境中广泛存在,本中心在2013年9月份接收到消息,本县某乡镇农贸市场发生了一起集体食物中毒事件,收到消息后,本中心应急处置及医护人员立即赶到现场,了解患者的中毒情况,并采取措施处理。以流行病学调查情况为依据,对相关样品进行采集,便于实施病原菌检测,选取40例一起腊样芽孢杆菌诱发中毒患者为研究对象,现将研究情况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收治的40例一起腊样芽孢杆菌诱发中毒患者为研究对象,患者均为赶集的村民,当天食用了集市一米粉摊的米粉的村民共有56例,其中40例村民中毒,中毒率为71.4%。潜伏期在20min至2h内,15例患者于就餐后1h内发病。所有患者均伴有不同程度呕吐、恶心、腹痛症状,少部分患者出现了头痛、发热、腹泻症状。经采取措施治疗(支持治疗、对症治疗、抗菌治疗)后,患者病情均得到有效控制,3小时后,有37例患者出院,3例患者均于第二日上午出院。
1.2实验方法
1.2.1材料采集
对该米粉摊销售剩余米粉(米粉由摊主前一天自行加工)进行收集,其中主要包括加工未煮的米粉,已煮好未吃的米粉等3份食物;5份呕吐物;3份排泄物;采集碗筷餐具2份。
1.2.2试剂
本次研究所用试剂主要包括普通营养琼脂、VP、动力硝酸盐培养基、营养肉汤、MYP琼脂、西蒙枸橼酸钠、淀粉水解、革兰染液、木糖明胶、3%过氧化氢溶液。所有试剂均来源于北京艾然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1.2.3实验方法
①分离培养。以流行病原学要求和患者临床症状为依据,对样品进行采集,并实施金黄色葡萄球菌与腊样芽胞杆菌分离。于36摄氏度条件下,培养18小时,将收集的样品(食物、餐具、呕吐物、排泄物)均置于容器内涂擦拭子,可观察到MYP琼脂平板与普通营养琼脂上均出现了腊样芽胞杆菌,在炒剩大米中,腊样芽胞杆菌非常多,血平板没有观察到金黄色葡萄球菌。
②菌落形态研究。从普通营养琼脂上看,菌群生长非常迅速,呈现为腊装,边缘不够整齐,且透明度低。从血平板上看,菌落绿色较宽溶血环。从MYP琼脂平板上看,菌落主要呈现为粉红色,周围伴有色晕。经染色镜检得知,革兰阳性粗大杆菌呈现为链状,芽孢表现为卵圆形,菌体不突出。通过对分离菌进行鉴定,确定为腊样芽胞杆菌。
2结果
2.1检测结果
通过采集米粉、餐具与患者呕吐物、排泄物样品后,发现腊样芽胞杆菌活菌计数在105/g。经实验室检测得知,中毒致病因子属于腊样芽胞杆菌。
2.2患者症状表现
3讨论
腊样芽胞杆菌属于条件致病菌,在自然界中广泛存在,这种菌群可经昆虫、灰尘、不清洁用具等途径传播,当进食污染菌量超过105/g后,便可能出现食物中毒症状[1]。此次中毒主要是因患者食用了被腊样芽胞杆菌污染并大量繁殖后的米粉所致。
在米粉中,有大量腊样芽孢杆菌繁殖,患者食用过后,临床症状包括恶心、呕吐、头晕、腹痛、腹泻、乏力等,主要以恶心、呕吐为主。在夏季与秋季,因温度相对较高,若食物存储、销售温度条件不符合要求、且时间较长,则会有腊样芽胞杆菌大量繁殖,食用者便会出现食物中毒[2]。尽管在米粉食用前要水煮加热,但水煮加热时间不够。不过米粉中也包含部分耐热芽孢,其毒素难以被破坏,通常需在120摄氏度的环境下置放90分钟,才可破坏该菌的毒素,短时间的水煮加热并不能起到作用,因此,食物进入胃肠道后,便会有中毒症状[3-4]。
近几年,农村集贸市场食物中毒事件时有发生,主要原因在于对农村集贸市场食品生产加工特别是对家庭作坊式食品生产加工监管力度不够,且监管机制存在漏洞。在加工食品时,生产加工条件差、从业人员食品卫生知识缺乏,食品受污染的情况比较多,导致食品安全隐患存在。若食品存储不合理,则也会加大食物中毒风险。
从本次研究中了解到,通过采集米粉、餐具与患者的呕吐物、排泄物样品后,发现腊样芽胞杆菌活菌计数在105/g,导致患者食用后中毒。这一问题需引起食品安全监管机构的高度重视,为了杜绝有关食物中毒事件的发生,食品安全监督管理机构必须加强对农村集贸市场食品卫生监督与管理,要对家庭作坊式的食品生产加工条件加强管理,加大对相关从业人员食品卫生知识培训力度。腊样芽胞杆菌可生存于16至50摄氏度的环境,且会在短时间内大量繁殖,有毒素产生,对于加工好的米粉,需存储于低温条件。食用时,必须经过长时间的高温煮透后,才可食用。
要加强对村民食品卫生、安全等相关知识的普及,使他们对腊样芽胞杆菌食物中毒有进一步了解,并在日常生活中,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尤其要加强对农村集贸市场家庭作坊式食品生产加工经营者进行管理,积极采取措施改善食品加工卫生条件,对食品从业人员加强食品卫生、法律法规等知识的培训,使从业人员明确食物中毒的危害,为保障广大农村食品安全打下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刘成风,胡佳,李英娇等.一起蜡样芽孢杆菌引起的食物中毒调查分析[J].疾病预防控制通报,2013,9(01):82+93.
[2]卢艳玲,任艳平,陈晨.一起蜡样芽孢杆菌引起食物中毒的分析[J].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2013,12(07):356.
[3]洪玲,陆飞,胡宝文.一起蜡样芽孢杆菌引起食物中毒的调查分析[J].河南预防医学杂志,2011,25(02):153+155.
[4]夏年平.一起由蜡样芽孢杆菌引起的食物中毒的调查报告[J].中国当代医药,2009,7(10):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