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战略布局要与经济社会发展目标相一致,按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实现速度和结构质量效益相统一、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推动区域协调发展,优化国土开发格局。中国地质调查战略布局必须围绕继续实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深入推进西部大开发,全面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大力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积极支持东部地区率先发展服务。同时,地质调查工作的开展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把环境与资源保护上升到了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的层次。
关键词:区域经济;地质调查;宏观布局
一、引言
地质调查工作是地质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温家宝同志曾经指出,地质工作是经济建设的先行,贯穿于经济建设的全过程,渗透在经济社会发展的许多方面。根据中国地质调查局发展研究中心《地质调查发展战略研究与成果综合》研究报告的观点,我们认为:新时期,地质调查工作发展必须以社会经济发展对地质调查需求为驱动力,以自身产品和服务来拓宽领域,充分利用两种市场和全球资源,采取“请进来”与“走出去”的办法,服务于中国资源环境可持续发展。国家投资的地质调查工作发展战略上要利用其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基础性和先行性作用,发挥地质调查对环境保护和生态环境建设的支撑作用,强化多领域服务,关键是要体现国家意志,以国家需求为导向,以“缓解资源瓶颈制约,改善生存环境。支持城乡建设,促进经济发展”为服务方向,采取“突出找矿。重视基础;长期调查,集中突破;拓宽领域,注重服务;综合调查,综合研究;立足国内,兼顾国外;科技推动,协调发展”的发展方针,实现地质调查工作的健康发展。
十一五规划提出要把节约资源作为基本国策,发展循环经济,保护生态环境,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促进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要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实现速度和结构质量效益相统一、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使人民在良好生态环境中生产生活,实现经济社会永续发展。转变发展方式要取得重大进展,在优化结构、提高效益、降低消耗、保护环境的基础上,实现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到2020年比2000年翻两番。因此,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加强能源资源节约和生态环境保护,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和中华民族生存发展。
二、影响地质调查战略布局的因素
对现在或未来的地质调查工作进行战略布局时,需要考虑:(1)中国自然条件和自然资源禀赋状况;(2)区域社会经济发展水平;(3)区域地质调查程度。等因素。
(一)自然条件和自然资源禀赋状况
1、地形因子。地形因子是影响人类经济活动的开发成本。根据专家研究,中国区域开发相对成本与地形指数的分布格局,可以看出区域经济发展成本存在自然的差异。
2、地应力场。地应力场是地质活动的依据,中国区域地壳稳定性相对较差,地处环太平洋构造带与地中海构造带交接部位,地质构造复杂,活动性较为强烈,各种内动力地质灾害比较严重。地质灾害的区域空间分布具有东西分区、南北分带、亚带成网的特点。地质调查对防治地质灾害具有重要的意义。
3,植被因子。植被因素对于区域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作用,植被(森林)覆盖率常常影响着生态环境,而且也间接的影响着地质调查开展。
(二)区域社会经济发展水平
1、工业化与城市化程度。工业化与城市化程度实现了人口聚集,城市规模大、人口稠密,城市发展对周边地区经济具有辐射作用。人口分布对于区域地质调查政策、管理措施、远景规划提供全新的思考角度和研究空间,从而更加合理化的调整用于地质调查的人力、物力和财力。
2、GDP空间分布情况。中国经济发展的空间差异。中国区域经济发展极为不平衡,东南半壁和西北半壁的差距很大,GDP密度从东南沿海向西北内地呈逐级递减的趋势。产生差异的原因主要是各地区自然环境、资源结构、人口密度和经济发展的差别。
3、道路交通分布格局。经济社会发展对公路有很强的需求和依赖性。道路交通与资源和环境发展密切相关,也影响着地质调查工作的开展与工作成本。
(三)地质调查工作程度
根据中国地质调查局提供的资料显示:中国陆域1:100万区域地质调查已基本完成,覆盖面积达947.38万平方千米,占国土面积的98.7%;中比例尺区域地质调查工作有待加强和完善。
同时,地质调查围绕城市规划、建设以及制约城市发展的资源、环境、灾害等需求,集成物化遥综合手段,建立七个试点的城市地学信息管理系统和三维可视化决策平台。针对农业结构调整面临的紧迫需求和农业生态环境问题,开展农业地质调查,目前已经完成约80万平方千米调查和数据采集工作。在海岸带、近海、大陆架和专属经济区不同程度地开展了各类海洋地质、地球物理、地球化学等综合调查工作,完成了全国第一轮海岸带及海岛与滩涂资源调查(60~80年代)、220万平方千米海域综合地质调查、2个图幅的1:100万比例尺海洋区域地质调查(约40万平方千米);在国际海底区实施了25个航次的多金属结核和富钻结壳调查,在两极地区实施了24个航次的科学考查,在南海北部成功实施深海钻探。
而且“十五”期间,地质调查加强战略性矿产资源远景调查评价和勘查工作,重点开展了以摸清主要成矿区带和西部工作程度极低地区矿产资源家底为目标的资源潜力调查评价工作,加强了矿产资源勘查选区、异常查证等前期工作,努力扭转矿产勘查后备基地不足的状况。我国重点成矿区带的重要矿产资源勘查取得重要进展。据不完全统计,“十五”新发现矿产地394处。控制资源量(333+3341):煤14.3亿吨,铀3.3万吨,铁矿石76277万吨,铜2963万吨,铝土矿4亿吨,铅锌6814万吨,锰矿石10402万吨,锡161万吨,钨68万吨,银63291吨,金1340吨,钾盐1.5亿吨,磷矿石2亿吨。西部重点成矿区带有望形成一批大型——超大型后备资源基地,中、东部地区老矿山外围和一些重点成矿区带发现了一批新的接替资源,缓解矿产资源短缺状况。同时,完成了中比例尺区域水文地质普查工作,完成了两轮全国地下水资源评价,基本完成了小比例尺全国区域环境地质调查,一些重点地区完成了中比例尺区域环境地质调查:基础地质数据库建设初步形成规模,地质调查主流程信息化开发取得突破,地质调查信息化技术支撑体系基本形成。
以上这些因素不仅影响着地质调查对经济社会发展作用的发挥,而且关系到地质调查战略布局的制定。
三、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状况
我们根据行政区域划分,将中国划分为东部地东北地区区、中部地区、西部地区、东北地区。这四个区域的经济社会发展具有一定的差异性。
(一)东北地区
“十五”时期,东部地区经济增长迅速,GDP年均增幅达到12.4%,高于全国平均水平2.9百分点,GDP总值比“九五”期末实际增长79.6%。上海、北京和天津则因为其工业化和城市化程度相对较高而成为全国人均GDP最高的三个地区。
(二)中部地区
中部地区包括河南、湖北、湖南、安徽、山西、江西6个省,位于中原腹地,是最大的商品粮和其它许多农产品的商品生产基地,也是主要的能源基地和主要的原材料工业基地。“十32”期间,中部地区经济承接东部产业转移,充分利用本地区能源、原材料优势,加大投资力度,促进其经济快速发展。工业化水平也有了较大幅度上升。据统计,2005年,中部6个省GDP总量超过3.7万亿,5年平均增幅超过10%。
“十五”后期由于经历了严重的煤电油运紧张局势,导致能源价格上涨,山西等地能源产业迅速发展,也带动了其经济快速增长。因此“十五”期间中部6省中山西省经济增长最为迅速,年均增幅达到13.1%。但经济结构不合理、工业化水平偏低,表现为第一产业比重过大,工业总量偏低,服务业发展滞后。从产业结构发展水平方面看,中部地区工业超前发展,农业发展水平落后。种植业内部是以粮食为主的自给自足的“吃饭”结构;工业结构依然是重工业主导性,产业链条短,产业附加值低,资源优势的利益大量外流;第三产业在中部崛起的政策下发展较快。但结构水平仍然比较低,属典型的商贸主导型结构。
(三)西部地区
国家从2000年启动“西部大开发”战略以来,国家加大了对西部地区的投资力度,先后开工建设了青藏铁路、西气东输、西电东送等70项西部开发重点工程,总投资超过9800亿元。在国家的政策和资金支持下,西部地区固定资产投资快速增长,2000~2004年年均增长20.5%,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其中内蒙古2003、2004和2005年地区生产总值分别增长16.8%、19A%和16.6%。
(四)东北地区
东北区包括黑龙江省、吉林省和辽宁省东北三省。“十五”期内,实施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战略,中央先后出台了一系列优惠政策和措施,并加大了对东北地区的投资力度到2005年底,三省GDP之和突破1.7万亿,达到17130亿元,占全国GDP的8.7%,同比增长11.3%。
东北地区的产业结构仍具备重型化和第二产业占优势的特点。经过新中国建立以来的几十年的建设,形成了东北地区雄厚的经济基础和产业体系。具有重要地位的钢铁、石油、煤炭、森工、电力、建材等工业的布局都是以丰富的资源为先决条件的,因此,重工业布局具有明显的资源指向性。但存在地区之间的趋同化现象,导致一部分品牌乏力、竞争力不强的企业处于停产、半停产或转产状态。近些年来随着资源的耗竭,其经济发展的步伐有所减慢。
四、区域经济发展的需求与地质调查战略布局
中国地域广大,地质内容丰富,地质条件复杂,但基础地质调查工作程度低,极具发展潜力。要依托现代地球科学理论和勘查技术,继续开展我国陆域重点地区中、大比例尺区域性基础地质调查,包括区域地质填图和修测、区域物探、区域化探、区域遥感、多目标综合地质调查、区域环境地质调查,继续开展我国海域综合地质调查、区域综合地质调查和研究等工作。不断更新国家基础地质数据,提高基础地质调查工作程度,加强基础地质调查成果综合、集成与应用性研究,瞄准国际地质科学前沿,加强基础研究与理论创新,提高地质调查解决关键地质问题的综合能力和水平,使基础地质调查工作更好服务于经济社会的发展,争取在部分领域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结合当地的自然资源和社会经济环境状况,地质调查工作的战略布局是:
(一)东北地区
为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地质调查将服务于由单一的资源型向资源一环境并举转变;由国内资源市场向“两种资源、两个市场”转变。鉴于该区石油和煤炭产量的明显下降,今后应加强石油的地质勘探,增加新的探明储量。地质调查工作以保护和改善生态地质环境、实现资源合理开发和可持续利用为目标。对该区向资源型区域方向发展的主攻矿种、主要矿床类型和重要找矿区带进行严格的勘查研究及开发利用综合评价工作。进行松辽平原和三江平原地质生态环境评价,摸清土地质量,查明土壤中化学元素的含量和分布特征。
(二)东部沿海区
针对中国东部沿海地区经济发达、环境受损的特点,地质调查工作在该区域重点转向环境监测、地质灾害防治以及生态重建等方面;加大海洋资源勘察和海洋环境保护的力度;做好地下水资源调查与评价与管理工作,减少由于过度抽取地下水以及对地下矿产资源不合理的开采引起的地面沉降等地质灾害问题。查明该区花岗岩的分布特征、矿物组成,岩体规模、产状等与区域构造的关系,加强崩塌侵蚀严重区域的区域地质环境调查与评价,为各种岩土工程的实施提供依据。加强区域沿海经济带的地球化学调查,并进行评价,根据成矿元素的地球化学异常,结合成矿地质条件分析判断,为区域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更新替代资源,从而缩小经济快速发展与资源相对短缺之间的矛盾。加强沿海经济带的地质生态环境评价,摸清土地质量。查明土壤中化学元素的含量和分布特征:进行土壤地质环境预测、预报和预警,建立农业地质环境监测体系。开展海洋地质调查工作,加强大陆架地带以及深处的构造变异地带的勘探,摸清区域洋底形成及构造,寻找具有资源开发潜力的地带,以使长期以来对内地资源的需求转向更为便捷广阔的海洋供给。
(三)中部地区
中部地区各省正在谋求“中部崛起”,经济社会系统处于快速发展阶段,对于自然资源需求量较大,同时人地关系矛盾比较紧张。地质调查必须资源勘查和国土整治与保护并重。以合理开发、保护资源为原则,坚决执行矿产资源规划,加强对重要矿种、矿产如煤、石油等的保护管理,提高勘查精度,提高资源的加工深度和综合利用率,大力发展循环经济,促进自然资源的永续利用和生态环境问题的解决。进一步查明中部地区的地壳活跃带及相应的地震点,确定震源位置及其可能的地面波及范围,以及活跃地壳活动周期,为防灾减灾措施的实行提供依据。查清楚岩溶水的分布规律及储量,以此可以来控制矿区开采活动强度及范围。加强长江中下游流域和黄河中下游流域进行地质生态环境评价,摸清土地质量,查明土壤中化学元素的含量和分布特征:进行土壤地质环境预测、预报和预警,建立农业地质环境监测体系。
(四)西南地区
该区是中国石漠化现象的主要发生区,目前迫切需要解决的是如何利用岩溶地下水资源的问题。充分运用地质学特别是岩溶地质学的研究成果,使用新技术和手段,为喀斯
特地区水能资源利用、地质灾害防治、土地持续利用等提供科学支撑。根据区域地质环境特征划定崩塌、滑坡以及泥石流易发生区及其链接隐患存在区,及相应的受到降雨强度的影响程度,从而为一些基础防护性工程或措施的实施提供安全保障。加强大河流域的工程地质勘查力度,为利用丰富的水能资源提供可靠的区域地质环境信息,同时也为一些生态环境保护措施诸如植树造林等活动提供水土保持、生态保护等。开展详细的岩溶地下水的地质调查,为开展地下水开发示范和区划工程,实施地下水开发与石漠化综合治理区划与示范工程提供科学依据。建立动态环境地质监测系统。
(五)近西部地区
该区具有丰富的矿产资源。西北地区能源资源丰富,储备充足,结构合理,其中,煤炭储量居全国之首。但水资源不足,供需矛盾突出,地缘劣势明显,导致了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方面存在许多严重问题,这是影响大开发的关键。继续强化能源资源保障方面的核心功能;抚育脆弱的生态系统:做好资源开发过程中环境保护工作。重视水环境地质调查研究及评价工作,查明地下水资源的储存状况及其补、径、排条件和空间变化,明晰地表水、地下水及与环境系统关系,建立勘查开发一体化发展模式。加大勘查评价深度,加强对深层地下水的了解,以便对其进行合理开发利用。针对该区地质探矿投资相对不足,地质工作力量有待加强。矿产资源的有效发现和合理利用,以及对人类活动诱发或加剧的地质灾害的科学认识与防治。
(六)远西部地区一新疆地区
新疆矿产种类多,配套程度高,有部分特色矿产,远景潜力很大,但矿产分布不平衡,地质勘查程度较低。地质调查强化油气资源的勘探与开发工作;加强土地荒漠化的治理工作。加强矿产资源调查评价工作,尤其是开展战略性矿产资源远景调查。继续开展油气资源综合研究和评价工作,尤其是塔里木盆地和准噶尔盆地的合理开发利用。实行“发挥区域优势与全国资源配套相结合”的方针。进一步提高基础地质研究程度,为中国重要的战略性矿产资源接替基地提供依据;同时加快实施优势资源转换战略,促进自治区新型工业化建设进程。与国土资源大调查项目、中央地质勘查专项资金项目、自治区预算内地质勘查项目部署相衔接,统筹安排,避免重复。强化综合找矿,突出重点矿种,优先对国家和自治区经济社会发展,继续开展新疆大农业生态地质环境调查,建立新疆地质一环境一生态一农业的科学评价体系。建立健全地质灾害管理与防治体系,加强对地质灾害频发区的地壳活动监测以及预警防御措施。
(七)青藏高原区
青藏高原区包括青海省和西藏自治区,拥有独特的成矿地质背景和丰富的矿产资源。地质调查要参与建构中国青藏高原生态屏障建设;完善高原地质调查工作理论、方法和技术体系模式建设。继续开展以中比例尺为主的区域地球物理、区域地球化学、航空遥感勘查;在重要成矿区带开展1:5万区域地质调查。加强矿产资源调查评价工作。继续开展青藏高原油气资源综合研究和评价工作;以铜、富铁、铅锌等矿种为重点,继续开展战略性矿产资源远景调查;加大重点矿区勘查力度,力争取得矿产资源勘查新突破。加强水文地质、环境地质、灾害地质调查评价工作。继续开展干旱缺水地区地下水调查评价、重要地区地质灾害调查评价。查明冻土空间分布,深入研究冻土的物理化学特性,及其可能产生的环境地质问题。进一步加强地质科学研究工作。继续推进青藏高原重大基础地质问题研究以及特殊景观区地质调查方法技术研究。
总之,自然条件和自然资源禀赋状况对地质调查工作的开展形成了客观条件上的制约;中国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现状及未来趋势,必然需要长期消耗大量的矿产资源,资源环境的瓶颈约束矛盾已日益凸显,地质调查必须解决这个矛盾:“十五”期间中国基础地质工作程度整体提高,特别是中比例尺地质填图全面提速;地质调查战略目标要求,到2020年。全面摸清中国的“地质资源”家底,构建起完善的国家地质信息服务平台,提供全方位地学知识和服务,为中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以及构建和谐社会提供强有力的科技保障。同时,经济全球化和加入WTO的现实,国家经济结构调整和地勘工作体制改革,要求地质调查工作实现根本转变,更加主动地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新时期保证资源的安全、有效供应,促进生态建设,是地质调查工作面临的主要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