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以《化学教育》“调查报告”栏目29年来的载文为研究对象,采用系统查阅年度总目录与阅读原始文献相结合的方法,从载文的年度分布、内容、调查研究类型、作者等4方面进行统计分析,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改革开放以来关于我国化学教育的调查研究发展历程、现状及趋势,并针对其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建议。
关键词 化学教育 调查报告 统计分析 发展历程
《化学教育》是我国建国以来针对化学教育尤其是中学化学教育最权威的一本学术期刊,是教育类核心期刊。其所载文章具有权威性和代表性。现已有人对《化学教育》期刊中的某些栏目或内容进行了统计分析,但对“调查报告”栏目的统计分析还没有发现,其他各类杂志对“调查报告”类文献中信息搜集方式以及数据处理方式的统计分析也属鲜见。调查报告是通过对典型的问题、情况和事件的深入调查、分析、综合,从而揭示出其本质或客观事实的书面报告。调查报告具有针对性、真实性、论理性、典型性和时效性,对剖析事物本质、了解发展趋向和促进问题解决具有积极作用。因此,对《化学教育》中“调查报告”栏目从创刊(1980年)以来至2008年所有载文进行研究,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反映改革开放以来关于我国化学教育的调查研究的发展历程、现状及趋势,为进一步推动我国化学教育事业的发展提供指导以及为有关部门提供决策依据。
1 论文的年度分布
通过分析《化学教育》“调查报告”栏目刊登的论文数量,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出我国化学教育工作者在不同阶段对化学教育事业的关注度。《化学教育》各年度发表在“调查报告”栏目上的文章数量统计见图1。
从图1可看出,《化学教育》“调查报告”栏目中文章数量可分成4个阶段:第1个阶段从1980~1988年,这一阶段发表在“调查报告”上的文章数量几乎为零。第2阶段从1988~1997年,这一阶段每年发表在《化学教育》“调查报告”栏目上的文章数量都在5篇以下。第3阶段从1998~2003年,这一阶段每年发表在“调查报告”栏目上的文章数量波动比较大,但数量比前一阶段有所增加。2000年文章数量达到了16篇,而1999年只有7篇。第4阶段从2004~2008年,这一阶段文章数量接近直线递增趋势,这一阶段平均载文数量达到每期2篇,2008年载文数量为30篇。《化学教育》“调查报告”栏目载文数量的增多,其原因有:(1)《化学教育》期刊本身期数和版面的增加,1980~1993年为双月刊,1994年开始为月刊,此后还进行了扩版;(2)化学教育工作者科研和交流意识增强,撰稿数量增加;(3)教育政策改革、课改教改的重要年份,调查报告载文数量随之增加。
2 论文内容的统计分析
论文的内容直接反映了化学教育工作者对我国化学教育事业的发展的关注角度,同时也能够反映出我国化学教育改革和发展的趋势。按照载文内容的侧重点可将文章主要分为:教改调查报告、教师教育调查报告、化学学习非智力因素调查报告、实验教学调查报告、化学教学现状调查报告、化学学习中具体内容学习调查报告以及其他的调查报告8大类。载文内容归类统计见表1。
表1表明《化学教育》“调查报告”栏目发表的文章内容丰富,涵盖了化学教学的各个方面。不过,这只是一个大致的分类,有些文章涵盖面比较广,归类时依据它主要测重点进行归类。如《新课标下山东省高中化学实验教学情况的调查与分析》这篇文章就是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对化学实验教学的一个调查,它既可以归入课改也可归人实验教学,本文归人了实验教学。
2.1 “教改”方面的调查统计分析
教改包括教学改革及课程改革相关的调查报告,近30年来,我国教育改革一直在进行,特别是近10年,掀起了高潮,有关教学改革的成效,是人们关注的焦点。“教改“方面的调查主要集中在以下2个方面:(1)关于高考制度改革的调查报告共5篇,其中,4篇关于“3+X”高考制度改革对学生化学学习影响的调查,1篇是关于新课标实施对高考影响的调查。(2)关于课程改革提倡的新理论、新观念的接受和运用情况调查报告。如“研究性学习、自主性学习、探究式教学”在各地区的开展情况,教师和学生对这些新理论、新观念的反映情况,以及运用效果情况的调查分析。
2.2 “教师教育”方面的调查统计分析
表1中“教师教育”载文数量包括对一线教师的调查,同时也包括对师范生教育方面的调查,主要是对一线化学教师的调查。这一部分的调查主要涉及了教师的教学观念、素质结构、教师技能、不同地区化学教师的配备情况、不同类型的化学教师的教学行为等方面的调查分析。其中有关教师的教育观念、素质结构的调查占了很大一部分。
2.3 有关“实验”教学方面的调查统计分析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化学实验是学生获取化学知识、形成化学概念、进行知识创新的重要手段,也是培养学生化学学习兴趣、科学学习态度的重要途径。从表1我们可以看出近30年来人们对化学实验教学给予了一定的关注。从1996年开始,《化学教育》几乎每年都刊载有关“化学实验”的调查报告,2005年共刊载了4篇。有关“实验”教学方面的调查报告主要集中在如下几个方面:(1)调查某些地区中学实验配备以及实验开展情况;(2)调查学生、教师对化学实验教学的态度;(3)调查学生实验动手能力以及化学实验考查情况;(4)调查微型实验推广情况。
2.4 非智力因素对学生化学学习影响统计
关于非智力因素对学生学习化学的影响调查内容丰富,一共有34篇。调查了学生的化学学习兴趣、动机、心理、方法和策略、习惯、自我效能感、化学成绩成败归因,优等生人格特征,学生对化学学习的元认知水平等方面。其中又以化学学习兴趣和动机调查载文最多。其中化学学习兴趣的调查文章有7篇。同时发现非智力因素对学生学习化学影响调查各阶段的分布情况也不一样,自我效能感、归因、人格特征、学生对化学学习的元认知水平等这些方面的调查与西方心理学、教育学思想在我国的重视和推广有关。
2.5 学习现状及学习困难因素的调查统计
从表1可以看出,化学学习现状文章占总数的6.7%,这里所说的化学学习现状调查是指载文中没有针对于化学学习的某一方面做调查,而是较全面笼统的调查,主要表现为对不同的地区、年级、科类的学生化学学习情况进行调查。如“农村化学教学现状的调查”中学文科学生化学学习情况调查分析及对策”等。
有关化学学习困难的调查分析载文数量不多,约占总数的3.8%,但还是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化学“学困生”一直是化学教师头痛也极关注的一个群体,探究和分析学生学习化学课程困难因素,有利于教师对化学学困生“对症下药”,帮助他们学好化学。
2.6 有关具体内容的调查分析
这一类文章的数量较少,且分布在2000年以后。“具体内容”的调查主要调查化学教学中的重点、难点内容的学习情况。有关化学微观性调查共4篇,这4篇文章主要发表在2004年和2005年。有关化学概念的调查文章有3篇,主要调查了“同分异构体”错误概念、“化学平衡”迷思概念、初中生的化学前概念。
不能归入前面7类的文章都归入了“其他”一类,包含了化学教学中的STS教育、绿色化学教育、化学史教育、计算机辅助化学教学的现状调查及师生的意识的调查等等。
3 调查研究类型的统计分析
运用科学的调查方式和数据统计方法,是提高调查研究效率以及保证研究结果效度、信度的有效手段。
3.1 调查范围及资料搜集方式统计分析
调查报告中资料的搜集方式直接影响着所搜集信息的代表性。208篇调查报告文章中有的只是对某个学校某个班级的情况或某个区域中某个学校进行非随机的局部调查,如果在样本量相同的条件下,相对于对不同层次学校不同水平班级以及不同年级随机抽样调查搜集的信息代表性要差一些。本文按照选取样本范围和调查资料搜集方式对调查报告进行统计分析。根据调查报告中选取对象范围的不同,把调查报告研究类型分为:全面调查、典型调查、抽样调查3大类。全面调查既在文中注明是在一定范围内的普查,其主要是对某一地区化学教学现状的调查。典型调查是对调查范围内选择典型样本进行调查。抽样调查包括随机抽样和局部调查。对208篇文章的调查研究类型进行统计分析,发现有197篇文章中注明了样本的范围。载文数据搜集方式统计见表2。
表2表明,在注明调查方法的调查报告中主要以抽样调查方式为主。全面调查以及典型调查的调查报告数量较少。全面调查样本量大,不管是从调查的开展还是信息的处理,需要人力物力相对较大,开展起来困难,所以这方面的调查较少。
《化学教育》“调查报告”栏目中的载文常注明了搜集资料的方法,对载文资料搜集方式不同进行分类归纳,发现运用较多的有问卷调查法(包括自编问卷、借用量表问卷),座谈法、访谈法、测验卷法(包括借鉴量表、以及借用各类试卷)、实验法、交流、观察法(包括随堂听课、自然状态下的观察)、听课、文献法等。载文资料的主要搜集方法统计见表3。
从表3可看出问卷调查法、座谈法、访谈法、测验卷测试法和实验法常规资料搜集方法魅力不减,仍占主导地位。除了表3表述的方法之外,有的文中还运用了实地考察、走访、分析学生作业及实验报告等方法获取信息。
载文搜集信息途径不只限于某一种方法,多种方法的综合运用有利于提高信息搜集的科学性,当然,方法不宜过多,否则,难以协调,适得其反。从表4可以看出,方法还比较单一,208篇载文中只用一种信息收集方法占了六成多,这一种信息收集方法的主要是问卷调查方法、实验法、文献法3大类。其他资料搜集方法,如座谈法、实地考察法等起辅助作用。
3.2 数据统计分析
调查报告中数据的合理处理直接关系到能否通过原始材料获取更多信息和正确结论。按照教育学数据研究方法的分类方法可分为:统计分组、统计图表(表格形式或几何图形)、特征量计算(集中量、差异量、相关量)、统计分析(均值分布、方差分析、相关分析、回归分析、计数数据分析、非参数分析)。统计分组法是把大量的统计资料按一定标志划分为性质相同的若干部分的方法,这是调查报告中最常用的数据统计分析方法。统计图表法因数据图表的直观性,也常被选用。特征量计算法和统计分析法适用于问题复杂多变、不可能对研究群体中的对象一进行研究,通过随机选取部分对象进行的研究。特征量计算法及统计分析法通过对结果进行估计和假设检验,能比较客观地解析推断所得到的结论,以提高研究的科学性。各种数据统计分析方法与文章数量关系见表5。
表5数据表明:统计分组法和统计图表法是调查报告中最常用的2种数据的分析方法。从数据的统计结果来看,统计分析方法被越来越多的研究者在文章中运用。
208篇调查报告中有一部分文章对所搜集信息只做了定性分析,虽定性分析是一种操作简便常用的一种信息处理方式,但它较为粗糙,不能充分利用信息,比较适用在数据资料不够充分或分析者数学基础较为薄弱时。大部分调查报告采用了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方法来处理信息。但定量分析中又以用百分率,人数总和来说明和分析问题为主,这是较简单的数据统计分析,只能说做了简单的描述统计。有的调查文章信息搜集科学,数据也较全面,但在数据处理上显得过于简单,如果能够依据统计数据,建立数学模型,并用数学模型计算出分析对象的各项指标及其数值,使用恰当将会使定性更加科学、准确,而且可以促使定性分析得出广泛而深入的结论。测查报告中数据统计方法种类统计见表6。
表6数据表明:多种数据的统计分析方法运用是调查报告的一大特色。其中有6篇文章没有数据统计或出现了极少量的数据,这6篇文章主要以定性分析为主。出现最多的是2种或3种统计方法结合运用。
4 载文作者分析
4.1 第一作者所属省份统计分析
对作者所属省份进行统计分析,可以看出不同省份对化学教育开展的关注度。208篇调查报告的第一作者分布在全国26个省、直辖市、自治区和特别行政区,但各省差别很大,有的省只有1篇文章,而有的省则多达31篇。在这些地区以江苏、广东、浙江3省位居前3位。这3省发表的论文数量占据总数量的38.0%。载文第一作者所属省份统计见表7。
4.2 第一作者所属机构统计分析
对作者所属机构进行统计分析,了解《化学教育》在不同群体中所受关注的情况,载文第一作者所属机构统计见表8。
表8表明:高等学校及中学是调查报告撰稿的核心机构,他们撰稿的数量分别占总数的49.5%、35.6%。高等学校不仅直接承担化学教学工作而且有专职研究化学教学的人员。中学一线化学教师是化学教学的直接参与者,从时间和空间上讲,最容易获得真实的第一手材料,也最能够直接有效地指导实际教学。
5 反思与建议
通过对《化学教育》期刊调查报告栏目中208篇载文的统计分析,发现文章数量不断增加,内容越来越丰富,调查资料搜集、数据处理方法日益多样化,文章作者构成有所变化,尤其是中学一线化学教师开始增多。但仍存在不少问题,需要从以下几方面进行改进:(1)关注学生对具体化学教学内容学习情况的调查,如对学生学习一些抽象的化学知识情况的调查;(2)提高撰稿者资料搜集方式以及数据处理方式的科学性;(3)有些省份需提高对化学教育现状的关注度,同时也需《化学教育》期刊编委们提高对某些省份文章的接收度;(4)鼓励、引导和组织不同省份、地区的化学教育工作者进行合作,既可以提高研究的科学性又能够有效地推广科研成果;(5)采取措施,鼓励和促进一线化学教师和地方教研室人员多撰稿。
参考文献
[1]化学教育,1980~2008
[2]陆良杰,化学教育,2008,29(9):79-80
[3]林卫比,化学教育,1991,(5):24 25
[4]饶志明 沈瑞杉,化学教育,2604,25(4):51-52
[5]吴亚萍,统计分析指导,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9-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