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2023年旅游业发展调查报告,供大家参考。
旅游业发展的调查报告
?查、验收,均被授予“中国优秀旅游城市”称号,且在考核得分上位居全国前列。
近年来,华东五市先后确定了大旅游发展战略,坚持政府主导的旅游发展理念,在旅 游产业定位、旅游规划、资源开发、市场管理等方面探索了一些可供借鉴的经验,市场推 广等等。
(一)在产业定位上确立了发展大旅游的思想
XX 市旅游业定位为第三产业支柱产业;XX 市被定位为新的经济增长点和第三产业的 重要支柱产业;XX 市被定位为国民经济重要支柱产业;XX 市定位为第三产业重点发展产 业和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XX 市被定位为国民经济支柱产业。同时,各城市在城市定位上 都突出了旅游业的重要地位:XX 市是“六朝古都、十代大都会、风景旅游名城”;XX 市 是“重要的经济中心城市、区域交通枢纽和著名旅游胜地”;XX 市是“中国历史文化名城、 旅游城市”;XX 市是“风景旅游名城”;XX 市是“西太平洋沿岸国际旅游中心城市”。
(二)在城市规划上体现了大旅游的发展思路
华东五市坚持城市规划与大旅游发展规划相结合的原则,综合考虑城市规划,充分体 现大旅游发展规划的要素,保护旅游自然资源和文化景观。XX 市政府成立的“市旅游指导 委员会”下设“旅游规划委员会”。该委员会定期与规划委员会、规划和其他部门一起展 示和批准旅游项目;XX 市形成了“旅游委员会”、规划委员会和规划部门对旅游改扩建项 目进行集体审查和表决的议事制度;XX 市在旅游立法中明确规定:“新建、扩建、改建旅 游项目,由旅游行政主管部门根据旅游发展规划审批,报有关部门批准。县级市、区的旅 游建设项目,应当报旅游行政主管部门批准 XX 市行政主管部门备案“同时,为了保护苏 州古城和古典园林风貌,XX 市政府决定在建设和开发过程中保留古城,建设新区和工业园 区,充分保护了苏州古城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使苏州旅游走上可持续发展之路。XX 市政府 还明确,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要坚持“统一规划、依法开发、体现特色、合理利用、科学 保护”的原则,符合旅游发展规划和城市总体规划。
(三)在市场管理上实施了依法综合治理的措施华东五市认为建立规范、有序的旅游 市场秩序,是保证旅游业健康发展的重要手段。为此、他们均采用联合公安、工商、市容 等部门综合执法等形式,大力整治旅游市场秩序,并取得明显成效。xx 市旅游指导委员会 下设“旅游管理委员会”,其职能就是负责协调公安、工商、市容等部门,联合对旅游市 场违规、违法行为进行综合治理;xx 市政府针对日趋升温的“一日游”市场,专门颁布了 《无锡“一日游”公告》,并责成各景区(点)工商行政管理部门等对景区点及周边环境 进行严格管理,依法整治;xx 市建立“一日游”经营活动专项审批制度,有力地维护了当 地旅游市场秩序。
(四) 在旅游资源开发中,形成了社会旅游的格局
xx 市在景区点的建设上,市政府坚持“谁投资、谁受益”的原则,大力倡导内资外资、 国有民营一起上,并努力创造良好的投资环境,提供政策扶持。近三年来,共吸收 40 多 亿元人民币投入景区(点)建设,建设了宋城、未来世界等一批文化品位高、具有高科技 内涵的新景区(点),并得到了丰厚的回报,形成了旅游资源开发的良性循环;xx 市全市 60 余家星级宾馆 90%以上利用外资、吸收内资兴建,社会资金在旅游饭店业建设中具有举 足轻重的地位。
(五) 在旅游产品方面,突出地方特色,打造名优品牌。华东五市在旅游“行、旅、 住、食、购、娱”六大要素中充分体现了地方文化特色,包装旅游和特色文化城市。XX 市 政府依托“六朝古都、十代大都会、历史文化名城”的优势,利用互联网、央视 1-7 频道 等主要媒体,隆重推出“南京国际梅花节”。南京的花车游行驶入上海海滩,在国内外产 生了深远的影响。同时,培育和发展当地的饮食文化,使秦淮河饮食文化成为南京旅游的 一大特色。苏州向世界推广“三古一湖”(古城、古典园林、水乡、太湖),在居住、饮 食、购物等方面充分展示吴文化特色,即住古典园林酒店、吃吴越菜、买苏州工艺、买苏 绣等,举办国际“苏州丝绸节”,促进苏州旅游业发展;无锡充分挖掘当地旅游资源,启 动了中国第一座桥梁——江阴长江大桥、中国第一座佛像——灵山大佛、中国第一个村庄 ——华西村、太湖第一湖--
鼋头渚,并以一首《太湖充满温情和水》的歌曲占领了日本客源市场;上海着重推介 都市旅游(都市风光、都市文化、都市购物);杭州以“三江两湖”树立杭州旅游形象。
通过富有地方文化特色的旅游形象包装,使华东五市旅游形象充满个性化,城市充满个性 化。近几年来,华东五市海外旅游者人数、创汇收入连年攀升。
(六) 在政府的领导下给予政策支持
xx 市政府为发展都市旅游,建立旅游“两委体制”,采取制定征收旅游企业旅游附加 的政策,保证上海旅游发展基金,同时,市财政每年拨款 5000 万元,用于上海旅游促销;
xx 市政府从第三产业发展基金中列支 1000 万元每年递增 15%用于发展南京旅游业;xx 市 政府制定了按全市饭店利润的 10%征收旅游附加的制度,每年 1300 万元作为旅游发展基金;
xx 市每年旅游市场促销费为 500 多万元。
(七) 城市环境建设和治理为大旅游的发展提供了重要保障
华东五市旅游业发展得益于基础环境建设与治理。xx 市政府为开辟“黄浦江夜游”旅 游项目,动用巨额资金搬迁上海外滩所有货运、军用码头;xx 市政府近年来改造了 60 多 条道路,实现绿、亮、洁、美,投入 4000 多万元治理秦淮河、玄武湖;xx 市政府近年来 投入巨资改造、扩建通往景区点道路 50 多条;为了维护杭州国际风景旅游城市的形象, xx 市人大常委会于去年 7 月专门作出了《关于拆除违法建筑遏制违法建设行为的决定》, 人大决定,政府执行。杭州新任市长上任不到一年,拆除违章建筑达 137 万平方米,拆违 铺绿,改造了环沿西湖的环境,树立了国际旅游城市的形象,得到广大市民和社会各界的 好评。此外,在城市的建设上,着眼于树立国际大都市的形象,与国际接轨,在旧城改造
和建设中,考虑了盲人和残疾人的设施建设,也考虑国内国外游客方便,设立了中英文对 照指示方向的路牌等。华东五市从抓城市环境建设、治理城市环境入手,创造了良好的城 市环境,增强了城市旅游的可进入性,有力保证了大旅游的发展。
二、关于进一步加快我市旅游业发展的思考
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我市旅游业的发展,把旅游业定位为“全市国民经济和社会进 步优先发展的重点产业大力培植和扶持,通过持续快速发展,努力把旅游业发展成为 21 世纪武汉经济的支柱产业”。在市委、市政府的大力扶持下,我市旅游业克服起步晚、基 础差等不利因素影响,旅游产业规模不断壮大,特别是近几年来取得了快速发展,1999 年 旅游总收入达 111 亿元,又创新高。结合我市旅游资源优势、区位优势、文化内涵和综合 实力,进一步加快我市旅游业的发展,使我市旅游业真正成为全市国民经济发展的有力支 撑,有几个问题值得进一步深入思考。
(一) 将旅游业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
我市具有丰富的旅游资源,在与华东五市人大、旅游部门领导和专家学者座谈中,他 们均对武汉的旅游资源给予了高度评价。但是,要实现从旅游资源大市到旅游强市的过渡, 必须要有超常规的发展思路。原因之一,xx 市要建成国际化旅游城市必须首先建成国际旅 游城市。这是被实践证明了的城市国际化道路的必经阶段。原因之二,发展武汉大旅游与 市委、市政府建设滨江、滨湖城市的思路具有内在的统一性。原因之三,市委、市政府环 境创新工程的大力实施,使发展武汉大旅游、大产业成为可能。因此,建议市委、市政府 把旅游业纳入全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朝着支柱产业的方向进一步加以扶持发 展,最终培植成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
(二) 要挖掘个性,突出特色,把我市建设成为特色旅游城市
华东五市发展旅游业的经验证明,没有特色的城市就是没有个性的城市,更不可能成 为国际化城市。旅游业是以城市形象、城市特色为品牌的产业,这就需要在发展城市旅游 业中发掘个性、渲染特色。我市是一个有着 35xx 年历史的文化名城,具有深厚的楚文化、 三国文化、辛亥革命文化底蕴;具有高山流水琴台觅知音、编钟、近代工业的发源地汉阳 兵工厂、张公堤、红楼等一大批可供挖掘的历史人文资源;同时,我市又是全国知名的滨 江、滨湖特大中心城市,长江和汉水在市内交汇,泾渭分明,这在世界上是少有的自然景 观。因此,开发和利用好现有的自然、人文资源,形成鲜明的楚文化和滨江滨湖城市特色 和个性,是我市发展大旅游、大产业、大市场的关键所在。在旅游纪念品、饮食、景点、 娱乐等旅游要素上需要展开充分研究,深度挖掘楚文化、民间文化特色,使旅游饮食、娱 乐、地产品、人文自然景观突出我市充满个性和特色的旅游城市形象。同时,要坚持在开 发中保护,在保护中开发的原则,使旅游业保持可持续发展。
(三) 强化优质旅游产品和创新意识,大力宣传城市形象
经过多年的扶持发展,我市旅游业实际已形成一批旅游精品景区点,如黄鹤楼、东湖、 晴川阁、琴台等等,但是
包装组合不够,宣传推广力度不够,没有形成鲜明的特色形象。因此,我们必须加强 在国内外的推广和推广。同时,一些优质旅游资源的开发和保护还不够,需要高度重视。
一些专业人士认为,旅游业是一个“创意”行业,应该是最后一步。同时,创新是旅游业 的生命线,必须树立创新意识。结合武汉的自然、历史和文化优势,可以在水文化、热文 化、名人故居等主题上探索、开发和实施创新,以“新”取胜,真正形成我市著名的、极 具吸引力的旅游品质和精英旅游线路。
(四)要注意城市规划与旅游规划相结合
旅游规划是旅游业发展的先导,也是城市规划的一部分。就武汉实际而言,为了发展 旅游业,形成大的旅游模式,必须充分考虑城市规划中的旅游规划,并将两者结合起来, 相互呼应。为了拓宽道路,XX 市准备在市区砍伐树木数十年,在市民中引起强烈反响。由 于社会的呼吁,XX 市政府三思而后行,下令停止砍伐,保护森林,促进保护和发展。据有 关部门检测,虽然南京和武汉都是“火炉城市”,但由于绿化覆盖率高,每年夏季气温下 降 2-3℃。大量事实表明,城市规划应与旅游规划相结合,二者应相互融合,形成城市的 整体特色,树立城市的整体形象。为了保证城市规划的完整性,充分体现旅游规划的特殊 性,一方面要做好我市历史文化名城、滨江湖滨城市的旅游总体规划和保护工作;另一方 面,应执行命令和禁令,以尽量减少对城市的建设性破坏、建造不起眼的人造景观和“假 古董”。
三.华东五市“创优”工作的主要经验和作法
(一) 政府主导的“卓越创造”
华东五市从 1995 年起开始着手“创优”工作。均成立了以市长为主任、分管副市长 为副主任,相关各委办局、区县主要负责人为成员的“创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指导委员 会”。由于“创优”工作关联性强、涉及面广、协调量大,各市“创优”指导委员会把 “创优”工作始终抓在手中。各市认为“创优”是树立城市形象,提升城市功能的大好契 机,是拉动内需,加快大旅游发展的“助推器”。五市市政府均提出一次“创优”一次成 功的目标。为此,各市市委、市政府主要负责人亲自主持召开“创优”动员大会,并且每 年召开两次旅游经济工作会议,抓“创优”、促“创优”、推“创优”,主要领导亲自部 署、亲自检查、亲自督办整改,市人大、市政协密切关注,形成了真正意义上的“一把手” 工程。
(二) 广泛深入的宣传
“创优”过程中,xx 市政府向广大市民倡导“在外国人面前是中国人,在中国人面前 是上海人”的口号,充分展示 xx 市市民的精神风貌。xx 市政府提出“人人都是旅游环境, 处处都是无锡形象”,深入人心。xx 市政府向全市一万多辆出租车驾驶员和 1 万多辆公交
车司乘人员下发了“创优”宣传资料,并要求熟记“创优”内容、要求、标准,形成了 “创优”宣传的声势和社会氛围。并在新闻媒体上开办“创优”专版,专栏 40 余个,宣 传“创优”,推动“创优”。xx 市对全市所有寻呼机用户,2 个月不间断地发出“创优” 信息及要求。五市在“创优”中,通过各种手段和方式,在社会上形成了强大的“创优” 舆论氛围。
(三) 环境创新与综合管理的结合
xx 市政府拨出专款资金 5 千万元,对通往景区的道路及景区厕所进行全面改造,建设 “绿色走廊”,做到一路一景,充分体现城市亮、绿、洁、美。xx 市投入巨资对全市主干 道及环西湖沿线道路拆违还绿。xx 市政府提出了“创建为主,软件为主”、“完善城市整 体功能”的“创优”思路。xx 市 1997 年投入 2??46 亿元,搬迁了 18 家城市污染企业,同 时,将城市主干道中山东路、汉中路、湖南路等一批道路按“创优”标准建设成“城市景 观路”,并全面实施了亮化、美化、绿化和净化工程。三年来,xx 市对全市 24 个主要景 点和城区主干道及公共场所的 200 座公厕按“创优”标准进行了改造和翻新。
(四) 注意收集、整理和制作“优秀”材料
在“创优”资料的收集和整理上,各市都投入了大量的人力和物力。xx 市、xx 市资 料准备工作将近三年时间,仅各相关行业的附件资料就堆满了一房间;xx 市迎检冲刺阶段, 突击“创优”资料,6 台电脑、6 台复印机,整整工作了两个月,与此同时,各市在收集 整理的基础上,按“创优”要求 18 大项,加总目录共计 19 本,单独成册,设计和制作十 分精美、规范、完备详实的“创优”资料,给予检查组良好的直观印象。
(五) 通过检查促进“卓越”
华东五市反复检查社会“创优”,成为他们推动全市“创优”工作的重要手段和经验。
xx 市四大家主要领导亲自带队,兵分四路,针对薄弱环节、薄弱部门、薄弱领域重点检查, 现场督办整改,每次确定重点对象 60 家;无锡、苏州、杭州,甚至上海都是市主要领导 亲自检查,现场督办整改,这种不间断、反复进行、直至达标为止的检查,确保了“创优” 目标责任的彻底落实。
(六) 准备好接受检查了吗
华东五市均成立了“迎检指挥部”,市长任总指挥,分管市长任常务总指挥,市直委
办公室和区县最高领导都是成员,有宣传组、现场组、信息组、服务接待组等。我们 第一次见到检查组时,市四大小组的所有成员、各委、局的主要负责人,各区县走出来热 烈欢迎,并赢得了良好的印象。同时,公安、工商、交通、市容等部门动员一切力量跟踪 服务,消除事故。分管副市长亲自负责指挥协调,并亲自为检查组传递数据。出租车车队 随时准备为检查组服务。公安巡警身穿便衣执勤,戒备严密。所有城市都为检查做好了充 分准备。
四.关于我市“创优”工作的几点思考
(一) 我们城市“创造卓越”的优势
1.市委、市政府有“创优”必胜的信心和决心。1996 年我市召开了首次“创优”动员 会,1999 年 11 月再次召开了全市“创优”动员大会,成立了“创优”领导小组,市委罗 书记参加了会议,王守海市长亲自作动员讲话,明确要求一次“创优”成功,引起社会各 界的高度重视。同时,市政府目标办向全市 43 家委办局下达了“创优”目标分解责任。
经过全市上下近半年的努力,“创优”工作取得了阶段性成效。
2.旅游立法提前完成。市人大常委会高度重视“创优”工作。《XX 市旅游管理条例》 已多次修改,并召开会议讨论。1997 年 9 月,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批准实施了《XX 市旅游管理条例》。在旅游立法方面,我市领先华东五市一步。同时,市政府制定了《武 汉市“一日游”管理办法》,并已颁布实施。因此,在旅游立法方面,我市具有良好的基 础。
(二)抓住“创优”机遇,提升城市功能
“创造卓越”涉及城市的形象、地位和品牌。城市之战不仅是综合实力之战,也是城 市形象与城市功能之战。作为中部特大城市,我市要树立应有的形象和地位,“创优”工 作为我市提供了良好的机遇。“创造卓越”是一项系统工程。通过“创优”,全面推进我 市“文明城市”、“卫生城市”、“花园城市”和“环保城市”建设。坚持软硬件结合, 可以进一步推动我市基础设施建设,规范和提高全市各行各业的服务水平。对楚文化、三 国文化和辛亥革命文化内涵的深入挖掘和利用,可以形成我市独特的城市文化品位,从而 从整体上提升我市的城市功能。
(三)“创优”与建设山水园林城市齐头并进
市政府提出了把我市建设成风景园林城市的目标。近年来,这一目标的大力推广为 “卓越”奠定了相对坚实的基础。创优与园林城市建设相互呼应,成为树立我国城市形象 的重要手段。同时,“创优”工作有力地推动了“山水园林城市”的建设。二者相互依赖、 相互支持、相互促进。“创优”工作是建设风景园林城市的重要阶段,与市政府的环境创 新工程相吻合。“创优”涉及自然景观园林历史文化的挖掘、开发和利用,以及国际旅游 城市的进程。因此,“创优”为我市园林城市建设注入了新的内涵。大力推进“创优”已 成为我市环境创新工程的必然。
(四)继续深化我市“创优”工作
1999 年 11 月,市政府目标办公室向全市 43 个委、局、区下达“创优”目标后,市政 府高度重视,责成各单位按目标职责完成。公安、计委、交委、建委、公用事业、卫生、 环卫、东湖局、质监局等单位投入大量人力物力实施“创优”,取得了阶段性成果,一些 单位的工作没有多大改善。目前,接受“创优”已进入倒计时阶段。10 月,我市将接受全 国“创优”工作验收。按照“创优”1000 分标准,很难达到 900 分以上的要求。工作量又
大又重。它不仅涉及方方面面,而且时间紧迫。单靠旅游管理部门的协调是不称职的。因 此,有必要由政府牵头,动员一切力量,共同努力推动“卓越”。
1.加大力度,进一步推进环境创新与综合治理相结合。我市在市政建设、园林绿化、 亮、洁、绿、美工程上实施了大手笔,城市环境治理工作力度不断加大,城市形象不断改 善。但城市环境综合治理仍是当前的一大课题,乱搭乱盖,马路经济,麻木占道经营,出 租车宰客等影响城市形象的现象仍有发生,使我市旅游可进入性降低,需进一步进行根本 治理,实施还路、还道、还绿措施。
2.加强“卓越”宣传,营造浓厚的“卓越”社会氛围。截至目前,各区“创优”广告 牌尚未完全到位,媒体宣传尚未形成板块和阵势,市民对“创优”了解不多。要突出新闻 媒体优势,深入宣传“创优”的目的、意义和作用,运用一切手段和方法,加强宣传,形 成全社会的共同关注,支持“创优”的良好局面。
3.加大“创优”工作的检查力度。全市旅游行业正进行第二次“创优”规范达标检查 整改。但是对行业外部,市直各委办局区的检查力度不够,一些单位没有建立“创优”责 任制,没有具体的工作部门和人员,因此,需要针对薄弱环节和参与“创优”工作的部门, 进行深入检查,必要时由市委、市人大、市政府、市政协领导亲自挂帅,现场督办。
4.加强“卓越”数据的收集、归档和归档。一些单位在“创优”材料、归档和归档方 面存在问题。“创造卓越”的词汇得分接近 800 分。因此,数据的收集和整理、归档和归 档工作非常关键。要下大力气,设专人专班,明确职责,全面收集整理有关“创优”单位 的数据,形成全市完整的“创优”数据库。
“创优”是树立城市形象、创城市品牌的大好契机,是提升城市功能的重要手段,是 建立我市大旅游产业格局,实现拉动内需,拉动经济的有效方式。在市委、市政府的直接 领导下,在市人大、市政协的通力配合和支持下,只要领导重视、措施到位,全市各方面 共同努力,相信我市“创优”一定能一次验收成功
推荐访问:旅游产业发展调研材料 调查报告 旅游业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