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专业的新思文库网平台! 工作计划 工作总结 心得体会 事迹材料 述职报告 疫情防控 思想汇报 党课下载
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大全 > 对照材料 > 正文

乳糖酶治疗生理性腹泻的临床对照研究

时间:2022-11-05 19:15:08 来源:网友投稿

zoޛ)j馞^m5;
F对照组不予以乳糖酶治疗,两组患儿母亲均要求低脂低蛋白饮食,并戒烟酒。乳糖酶治疗后,患儿腹泻的疗效明显,其中总有效率达91.4%( 32/35),而对照组只有25.7%(9/35),两者之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差异(P<0.05),其中以“显效”的预后差异最为明显,乳糖酶组为62. 8%(22/35),而对照组只有2.9%(1/35)(P<0.05)。乳糖酶治疗同时辅以患儿母亲调整饮食及改善不良习性可以改善生理性腹泻症状。

【关键词】生理性腹泻;乳糖酶治疗;对照研究

儿童腹泻是儿科的常见疾病,其中,在纯母乳喂养期间(6个月以内),有一部分婴儿会出现腹泻,每天大便次数多,数次至十数次不等,但除大便次数增多外,多无其他不适症状,生长发育不受影响,其大便检测均正常。目前,部分国内学者认为这种情况不会影响患儿的生长发育,故将其定义为“生理性腹泻”,然而,国外学者则认为此现象可能与患儿对母乳里的某些成份不耐受有关,甚至会对患儿造成远期的不良影响[l]。近年来,全国各级妇儿医疗保健机构均提倡母乳喂养,母乳喂养率较前有了大幅度提高,由此,生理性腹泻的患儿也随之增多,而这种现象可能与母乳里乳糖含量高,而婴儿先天缺乏小肠乳糖酶密切相关[2]。本文将回顾性分析2016年10至2018年9月期间在我院预防保健科就诊的部分生理性腹泻患儿的临床资料,对接受或未接受乳糖酶治疗的患儿,分析其腹泻转归以及合发症的发生情况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分为2组,其中乳糖酶治疗组35例(乳糖酶组),其中男性17例,女性18例;未接受乳糖酶治疗组(对照组)35例,其中男性16例,女性19例。所有患儿年龄在1-6月之间,且均为纯母乳喂养。首次就诊时,其临床表现主要为腹泻,每天数次(>5次),黄色稀便,蛋花汤样或稀糊便,部分患儿伴湿疹、溢奶、肠胀气等,但患儿的精神、食欲好,生长发育正常。此外,患儿大便常规均未见感染征象,即所有患儿排除感染性腹泻。

1.2 治疗情况

乳糖酶组,加用乳糖酶,用法为:每次母乳喂养时,均加用乳糖酶0.75g(大于3500乳糖酶活性单位)。对照组不用任何治疗,两组患儿母亲均要求低脂低蛋白饮食,并戒烟酒。

1.3 疗效评价[3]

治疗72h后大便次数恢复正常(<2/d),大便性状正常,排便无不适感,溢奶、肠胀气情况改善则为显效;治疗72h后有好转,但未达到正常,则为有效,治疗72h后无效或加重者,则视为无效。

1.4 统计学方法

两组之间的有效率比较使用卡方检验,其中P<0.05有统计学差异。

2 结果分析

对两组患儿资料整理分析后发现,乳糖酶治疗后,患儿腹泻的疗效明显,其中总有效率达91.4%(32/35),而对照组只有25.7%(9/35),两者之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差异(P<0.05),其中以“显效”的预后差异最为明显,乳糖酶组为62.8%(22/35),而对照组只有2.9%(1/35)(P<0.05)。两组患儿均未有严重不良并发症发生,见表1。

3 讨论

众所周知,母乳中的营养成份丰富,任何其他乳制品均不能替代,母乳中的的某些成份同牛乳比也明显增高,其中乳糖含量丰富。6个月以内的婴儿为一特殊群体,因其小肠黏膜绒毛相对缺乏乳糖酶或活性不高,使得母乳喂养时,对所吸收的乳糖水解成半乳糖和葡萄糖的能力较弱,从而乳糖会在其肠道内积聚,被肠道微生物分解为乳酸及CO2,最终导致肠道内环境紊乱而致腹泻发生,由此,纯母乳喂养较混合喂养致患儿腹泻可能性大[4]。

乳糖酶是一种B一半乳糖苷酶,为人乳及其他哺乳动物乳汁中一较为重要的营养成分(可催化乳糖分解为半乳糖及葡萄糖),目前被广泛用作乳品添加剂。另外,作为辅助类药物,乳糖酶已经被用于各种不同病因所致的婴幼儿腹泻,如幼儿慢性腹泻(胃部功能障碍或缺铁所致),原發或继发性乳糖酶缺乏,对婴幼儿及新生儿均无毒害反应[5]。本文对生理性腹泻患儿使用乳糖酶治疗,发现其72小时后,腹泻次数明显减少,性状得以改善且伴随症状明显减轻,较未选择乳糖酶治疗的同期对照患儿疗效改善明显,且使用后未见相关性毒副反应出现,这与既往报道情况一致。然而,使用乳糖酶治疗的患儿,总有效率并未达到100%,在改善母亲饮食及生活方式后,小部分未使用乳糖酶干预的患儿,其腹泻症状也得以改善,这说明,纯母乳喂养患儿出现生理性腹泻,除了患儿乳糖酶缺乏之外,还可能与其他因素有关,目前关于这方面的研究方兴未艾,其中较多的是关注在一下几个方面:首先、母亲或是家族中有过敏性疾病病史的,患儿出现生理性腹泻的几率也增加,因致敏原可以在母子之间相关传递,半岁内的患儿胃肠道免疫防护机制尚未发育成熟,肠道的保护屏障作用相对薄弱,而且肠道内源性的各种酶活性较低,此外,纯母乳喂养患儿的肠道会接收到较多带抗原性的物质,从而会诱发各种免疫反应;其次,母亲的不良生活方式和行为也有影响,如高脂高蛋白(如鸡蛋和花生等)饮食,甚至是长期大量吸烟和酗酒也会使得婴幼儿出现生理性腹海最后,也有学者提及环境因素及遗传背景也可能与生理性腹泻有一定关联[1,6]。

综上所述,对于纯母乳喂养的婴幼儿,特别是发生生理性腹泻的患儿,我们不仅要关注其乳糖酶及时补充的问题,还应纠正母亲的生活方式及饮食结构,尽量达到最优化的综合干预和治疗,尽早地改善患儿情况,减少远期不良影响,使其健康成长。

(通讯作者:陆韦)

参考文献

[1]李在玲,周薇,纯母乳喂养婴儿腹泻影响因素分析[J].中华儿科杂志,2007, 45 (04): 256-259.

[2]卜繁慧,闫玉敏,思连康治疗生理性腹泻疗效观察[J].吉林医学,2008, 29 (21):1932-1933.

[3]孙瑞珍,金双歧思密达联用治疗小儿腹泻的临床观察[J].河北医学,2004,10(2):135-136。

[4]金汉珍,黄德氓,官希吉,实用新生儿学(第3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 504.

[5]张敏文,顾取良,张博等,乳糖酶研究进展[J].微生物学杂志,2011,31(03):81-86.

[6]马丽萍,丁吉丽,纯母乳喂养婴儿腹泻的危险因素分析[J].中国妇幼健康研究,2013,24 (06):800-802.

推荐访问:乳糖 对照 腹泻 临床 生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