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专业的新思文库网平台! 工作计划 工作总结 心得体会 事迹材料 述职报告 疫情防控 思想汇报 党课下载
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正文

心理健康教育的学科素养8篇

时间:2022-10-15 10:05:03 来源:网友投稿

心理健康教育的学科素养8篇心理健康教育的学科素养 教育实践与研究2018年第6期/C(02)EducationalPracticeandResearch心理健康一、心理健康核心素养的内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心理健康教育的学科素养8篇,供大家参考。

心理健康教育的学科素养8篇

篇一:心理健康教育的学科素养

育 实 践 与 研 究 2018 年 第 6 期 / C (02)Educational Practice and Research心理健康一、心理健康核心素养的内涵2016 年 9 月 13 日,国家发布了《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总体框架》,内容包括三大维度、六大核心素养、十八个要点。核心素养反映了学生适应社会发展需要和终身发展所必备的品格和关键能力,它包含主体性、社会性和文化性三个方面。其中主体性是关于个体自身发展的素养,包括身体(生理)、精神(心理)及个性品质等方面的素养。因此精神(心理)素养作为核心素养的一个重要方面,在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也由此凸显出发展学生心理健康核心素养的重要性。针对学校心理健康教育领域,教育部在2012 年修订的《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中强调了发展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而发展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目的在于促进学生的心理素质的提高以及全面健康的发展,可见培养心理健康核心素养对于中小学生核心素养的形成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心理健康是指个体应该具有的基本的认知能力、和谐的人际关系、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有效的调控情绪的能力和良好的人格品质等。六大核心素养中提到的学会学习、健康生活和责任担当都反映了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学会学习主要体现在学生培养学习兴趣,掌握相应的学习方法与技巧,能调控自己的学习;健康生活主要体现在学生要珍爱生命,正确认识自我,培养健全人格,善于规划未来等方面;责任担当主要体现在学生要培养集体荣誉感及团队互助意识。这些核心素养与心理健康的内容都是一致的,都强学生心理健康核心素养培养初探李 曼(安徽省潜山野寨中学,安徽 安庆 246309)摘 要: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主要指学生应具备的能够适应其自身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高中教育历来是学生在受教育过程中的一个关键阶段,它关乎学生的未来,因此,培养高中生的核心素养尤为重要。心理健康作为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培养过程中存在着认识偏差、师资力量薄弱、培养途径单一以及家庭、社会、学校没有形成合力等问题。为此,学校应正确认识和定位心理健康教育,健全学校心理健康管理机制,加强对心理健康培养工作的规范和指导,加强心理教师队伍建设,形成家庭、社会、学校教育合力,促进学生心理健康核心素养的形成。关键词:心理健康教育;核心素养;教育合力中图分类号:G4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0X(2018)06-0012-0412万方数据

 2018 年 第 6 期 / C (02)

 教 育 实 践 与 研 究调了认知能力、人格完善和人际关系。高中教育历来是学生在受教育过程中的一个关键阶段,它关乎学生的未来,因此培养高中生的心理健康核心素养尤为重要。二、心理健康核心素养培养面临的主要问题(一)心理健康培养的认识存在偏差2012 年教育部修订的《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中指出了中小学开设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与必要性。但是在实际工作中,各教育部门及相关学校对高中学生开展心理健康培养的重要性、长远意义和认识程度不够透彻。学校因整个地区的心理健康培养欠发达,或者因高考等各种原因,把心理健康培养作为一种应付上级领导检查的形式,甚至有些学校没有发动全体师生参与到心理健康培养中来,对心理健康培养的重视程度不够,认为搞几次心理讲座、参加几次素质拓展训练、准备一个办公室作为心理咨询室、年终期末准备一些相关的文字材料等就是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了。正是这种认识上的偏差,导致了高中学校开展心理健康培养工作无法收到实效,从而不利于培养高中生的心理健康核心素养。(二)心理健康培养师资力量的制约心理健康培养工作是一项兼具专业性和科学性的工作,需要有一支合格的师资队伍。在各校长的领导下,应以专职心理健康教师、班主任、兼职心理健康教师及全体教职员工组成的团队共同参与、分工负责、各司其职。但调查发现,很多高中学校的心理健康培养师资力量薄弱,尤其是欠发达地区。这些学校专职心理教师少,非专业兼职教师多,而且这些兼职教师的心理专业基础较差,另外,普通教师因为自身的心理状况欠佳,所以更难调动他们投入到心理健康培养工作中来的积极性。另外,整个地区和学校对心理健康培养的重视度不够、课程管理体制的不健全等也影响了学校心理健康培养的组织氛围,进而影响心理健康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和职业认同感。(三)心理健康培养的途径单一、狭窄学校开展心理健康培养工作渠道很多,比如开设心理健康课、开办心理社团与心理咨询室、开展心理讲座与素质拓展活动、组织学科渗透与班主任工作渗透、利用校园文化环境施以影响等。但是部分经济不发达地区,学校不仅没有开设相应的心理健康课程,而且没有专职的心理教师,只是组织简单的讲座与活动体验,这对于学生心理健康核心素养的形成并不能起不到相应的作用。当学生出现心理问题时,学生和家长只能自行寻求社会咨询机构及专业医院帮助,或者学校请社会专业人士给予疏导。因此,学校应从学生实际出发,结合心理健康课程、社团活动、讲座等,全面展开学生心理健康核心素养的培养工作。(四)学校心理健康培养没有形成合力一门学科都应该有它的学科体系与系统性,而现行的高中心理健康培养工作散漫,没有一套统一的课程教材,课时安排与教学方法的使用也比较随意;此外,各地区学校心理健康教师相互联系较少,没有学科归属感,缺乏专业交流与培训的机会不多,因此,不同学校之间心理健康培养工作开展程度差异很大。另外,心理健康培养是一个长期持续发展的工作,不仅是心理教师的责任和义务,而且也需要各任课教师及班主任等人员的积极参与,只有形成教育合力,才能发展好学生的心理健康核心素养。三、心理健康核心素养的培养路径(一)正确认识和定位心理健康核心素养心理健康核心素养的培养是一项系统工程,它的开展需要学校各级人员的积极参与、配合,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学生的心理素养真正全面、健康的发展。既然它是一个系统过程,我们就要以发展的眼光来看待,就如学校心理辅导的高级目标是寻求发展一样,我们要建立发展性的心理健康培养方式,以学生为主体、以活动和体验为形13万方数据

 教 育 实 践 与 研 究 2018 年 第 6 期 / C (02)式,培养高中生的心理健康核心素养。(二)健全学校管理机制,加强对培养工作的规范和指导1.完善组织机构和管理制度在组织机构方面,心理健康核心素养培养需要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的双重配合管理。首先,教育行政部门可以成立心理健康培养工作督导小组,小组成员包括教育局领导、专家和一些经验丰富的教师,以加强对心理健康核心素养的监管、培养工作。其次,学校层面可以形成校级领导、心理健康辅导中心和校心理咨询室三层管理培养的模式。在科学管理方面,学校应制定出统一的工作标准、合理的评估制度,以保障学校心理健康培养工作的顺利推进。如专项经费保障(咨询室书籍购买、社团活动物品采买、心理咨询室基本设备的购置等),专业人员与待遇保障(专兼职教师的值班费用,外出参观与学习等),时间保障(心理课课时设置、高三的心理疏导时间安排等),人性化评估制度(学生的心理健康核心素养评估应包括学习、生活与人际交往等各方面,教师的评价体系包括专家与同事督导等多样化的激励考核方式,学校的评价体系应就学校的地区差异等具体情况具体对待)。2.加强对心理健康培养工作的规范与指导对心理健康核心素养培养工作加强规范与指导需要从两方面做起:一方面,要丰富心理健康教育内容。从学校实际出发,应针对高中生开设系统的心理健康课的学习,心理咨询室和社团也应结合相应主题的讲座与素质拓展,积极配合开展相应的活动。具体来说,学校应开设心理健康课程,围绕高中生学习、生活和人际交往等主题进行,并兼具开展高中生职业生涯规划系列课程的学习。课余间隙可以围绕具体某一个阶段的主题来开展讲座与活动,比如体验放松、缓解考试焦虑等。心理咨询室应开展日常的咨询,心理社团可以围绕“5·25 心理健康节”开展心理剧、心理素质拓展、心理电影展播、心理小报、高三祝福语活动等来协助心理健康核心素养的培养与宣传工作。另一方面,规范心理档案及日常心理咨询材料。通过建立学生心理健康档案的方式,教师不仅可以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与生活状态、个性特点、心理健康状况等,而且可以及时解决学生们在成长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使学生学习与生活达到理想的状态。除此之外,规范教师心理档案有利于学校领导及时了解教师的心理健康状况,在必要时进行针对性的干预,进而使每一位教师保持良好的工作状态和生活状态。与此同时,规范心理咨询与心理健康相关材料,比如心理健康计划与安排、心理健康专兼职教师资质证书、讲座与公开课材料、学生危机干预材料、知心姐姐信箱信件、心理小报与宣传栏材料、素质拓展游戏相关材料等,将其整理形成系统的心理健康与心理咨询资料,以备于上级领导检查及日常心理健康工作的查询。(三)建设强大的心理健康教师队伍学校是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主要场所,而教师在培养高中生心理健康核心素养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在心理健康核心素养培养工作中,学生是主体,教师是主导。因此,心理教师的综合素质与教学质量直接决定心理健康教育所能达到的要求,好的教师队伍是高中生心理健康核心素养落到实处的强大动力。1.建立心理健康专职教师队伍《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指出,每所学校至少配备一名心理健康专职或兼职教师,并逐渐增加心理健康教师的数量。目前我国部分地区的一些学校专业心理教师资源匮乏,而非专业的心理教师,可能只能观察学生的问题行为,并不能从心理学层面上加以分析,进而不能有效解决学生的心理困扰,不利于对学生心理健康核心素养的培养。因此,学校建立心理专职教师队伍是必要的,同时学校也要鼓励和14万方数据

 2018 年 第 6 期 / C (02)

 教 育 实 践 与 研 究提倡兼职心理教师及其他学科教师了解心理健康知识,积极参与到心理健康培养工作中来。2.严格规范心理健康教师专业培训和考核教师的专业发展是一种动态的发展,需要教师持有终身学习的态度,不断接受专业知识的学习与培训,并进行相应的考核。比如参加教师的岗前培训、入职培训、教研活动、中小学心理健康培训会议、各级各类的心理健康优质课比赛等,通过这些规范的专业培训与学习,不断要求自己,提升自己的专业水平。另外,教育行政部门及学校对心理健康教师要制定一个考核标准,比如学历标准、教师资格证书及心理咨询师证书标准等。学校应通过严格规范心理教师专业培训与考核,加强心理教师的专业素养,从而更有利于培养高中生的心理健康核心素养。(四)加强学校、家庭与社会间的联系,形成教育合力心理学家认为,个体的发展是受到遗传、环境、学校教育等各种因素交互作用的影响的。理想的家庭教养方式、合适的学校教育模式和良好的社会风气都有利于对高中生的核心素养的塑造,因此学校、家庭和社会应形成教育合力,共同促进高中生的心理健康核心素养的发展与形成。1.社区与学校形成合力高中生作为社会中的重要个体,要受到学校、家庭和社会三方面的影响。良好的社会风气、秩序和环境对学生心理健康核心素养的培养起着关键作用。比如加强保障学生的法制建设、加强治安、宣传家乡城市以增强学生的归属感等。学校可以与社区合作,充分利用社区资源,为贫困学生寻求社会援助,也可通过社区活动(如建立社区心理健康机构,利用网络、电视和广播宣传等),开展一些家庭心理健康咨询和宣传普及活动。比如关于留守儿童的社区讲座、青春期心理健康知识的宣传等。社区和学校形成合力,可为高中生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氛围,消除不良社会因素,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2.家庭、学校和社会形成联动教育网络因为家庭为高中生创造良好的家庭教育环境,所以学校可以利用教师资源,定期为家长开展讲座,并结合对社区资源和社会环境的利用,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从而形成家庭、学校和社会联动教育网络,促进对高中生心理健康核心素养的培养。全面发展的核心素养整体观,对学校育人及学生的终身发展都提出了要求。核心素养的三个维度和六大核心素养都说明了培养心理健康核心素养对高中生核心素养发展的重要作用。作为心理健康核心素养培养的主要场所―― ― 学校,应该正确认识和定位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健全学校心理健康管理机制,加强规范和指导心理健康课程,加强心理健康教师队伍建设,同时加强学校、家庭与社会之间的联系,形成教育合力,从而科学发展高中生的心理健康核心素养。参考文献:[1]张志刚.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教育、教学维度[J].齐鲁师范学院学报.2017,32,(4):1~6.[2]宋春艳,郝春东.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核心素养培育问题[J].教育现代化,2017,8,(33):121~125.[3]李云珍.晋江市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发展的调查与思考[D].福建:福建师范大学,2015.[4]王福兰.近十年我国心理健康教育研究综述[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2,22,(7):59~62.[5]黄 萍.普通高中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现状与对策研究[D].江苏:苏州大学,2015.[6]卢秉繁.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成因及对策[J].绥化学院学报,2007,27,(2):154~155.[7]胡小丽.高中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现状及管理对策研究[D].新疆:石河子大学,2015.[8]林崇德.发展心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5.[9]张 萍.促进学校教育与社区教育相结合[J].中国教育学刊,2009,(5):46~48.【责任编辑 李红霞】15万方数据

篇二:心理健康教育的学科素养

县教女目局谢小泉在新课程改革背下,乡村教育是整个教育的短板,其中体现为乡村教育资源发掘和开发能力不足,教师队伍的构成呈现年龄偏高、学历偏低和学科结构不合理等特征。在这样的严峻背景下,心理健康教育在全国各地积极开展和推广,乡村教育面临一场新的挑战和机遇。心理健康教育强调“ 心育” ,也就是以教师的“ 教育之心” 育学生的“ 发展之心” ,在某种程度上削弱了知识在教育过程中的权威地位,也在根本上重视了人的内在积极品质和积极力量在教育过程中的展现和发展。因而,我们认为,乡村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并不必然是整个心理健康教育的短板。因此,为把握机遇,乡村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需要一支符合时代和教育特征的教师队伍,这就需要乡村教师形成积极倾听的优秀品质,融入学生的心理世界;善于讲故事,以故事培养学生的发展之心:不忘初心,彰显教育本身,牢牢把握立德树人的根本。乡村教师唯有具备这些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素养,才能够在起点不足的现实基础上后劲十足,才能为乡村教育奠定积极的心理品质和丰富的心理资源,促进乡村心理健心理健康教岢G ui Zh( 1uEducan。n■康教育的积极健康发展。一、积极倾听,融入学生心理倾听不仅是心理咨询的一个重要技术,而且也是教师融入学生心理世界的一座心灵桥梁,积极的倾听能够营造一种安全温暖的气氛,使学生能够更加自如地表达自己的想法,更加开放自己的内心世界。倾听代表着一份尊重和关注,积极的倾听才能真正了解学生的需要,真正听到学生的内心情感呼声,才能真正深入了解学生的内心世界,才是心与心、灵魂与灵魂的交流与对白,才符合心理健康教育之本色。积极心理学( posi ti ve psychol ogy) 是20世纪末西方心理学界兴起的一股新的研究思潮。美国当代著名的心理学家马丁· 塞里格曼( M arti nE.P.Sel i gm an) ,谢尔顿( Kennon M .Shel don) 和劳拉·金( Laura Ki ng) 认为,“ 积极心理学是致力于研究普通人的活力与美德的科学。” 积极心理学主张研究人类积极的品质,充分挖掘人固有的潜在的具有建设性GZJ Y2014/06· 11应该具备的基本素养乡村学校心理健康教师万方数据

 _贵州教育0心理健康教育l的力量,促进个人和社会的发展,使人类走向幸福。积极心理学认为,心理学不仅仅应对损伤、缺陷和伤害进行研究,它也应对力量和优秀品质进行研究;治疗不仅仅是对损伤、缺陷的修复和弥补,也是对人类自身所拥有的潜能、力量的发掘:心理学不仅仅是关于疾病或健康的科学,它也是关于工作、教育、爱、成长和娱乐的科学。积极倾听是积极心理学的运用与表现。积极倾听,重点不在于学生心理发展的问题本身上,而是探寻问题的根源和心理背景:特征不在于对学生的言行做出评价和判断,而是肯定学生内在的合理情感需求和积极力量;过程不重在说教和言语内容,而在于感觉和发掘学生内在的积极品质和积极力量:结果不在于问题的立刻解决,而在于帮助学生积聚改变和发展的积极力量和积极品质。心理健康教育突出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强调激发学生内在的积极力量和优秀品质,并利用这些力量和品质来帮助学生最大限度的发掘自身的潜力并获得良好的品质。积极的倾听充分体现着学生的自主性和主动性,能够使学生感受到教师对他们的尊重关注,能够帮助教师找到学生心理发展问题的根源、确定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也充分地展现着教师的美德,向学生传递一种尊严和威信。在乡村心理健康教育面临重重困境和挑战的背景下,乡村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应该而且可以养成积极的倾听习惯和品质,在学习和实践过程中不断形成符合学生心理发展特点的倾听风格,不仅用“ 眼睛” 去听,用“ 动作、表情” 去听,而且以内心的“ 真诚和平等、宽容和诚信” 去听,并在整个倾听过程中适时作出积极的情感反应,不随便打断学生,不妄加标签,尊重学生的隐私,保守与学生约定的秘密,从而帮助学生发掘自身内在积极力量和品质,引导学生形成积极健康的心理品质,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二、故事养心,引导学生成长故事具有榜样性、感染性和情景性,能给学生12_6zⅣ2014/06万方数据营造安全、自由的心理空间,不仅满足了学生自主和自强的的心理需求,也满足了学生的情感需求和人际需求。通过讲故事,不仅能够有效地打破辅导关系的“ 瓶颈” ,能够创造辅导过程的多元理解,能够发掘和利用学生的心理资源,更能够恢复学生的自我“ 心理弹性” ,进而提升学生的自我改变能力。心理学实践证明,人们用来描述自身经历的隐喻对于个人的人格整合( personal i tyi ntegrati on)和自我接受( sel f-acceptance) 非常重要。《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 2012年修订) 》明确提出心理教育的总目标,即提高全体学生的心理素质,培养他们积极乐观、健康向上的心理品质,促进学生人格的健全发展。由此,可以看出,隐喻在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隐喻,也称“ 暗语” 、“ 简喻” ,用于一种事物暗喻另事物,是在彼类事物的暗示之下感知、体验、想象、理解、谈论此类事物的心理行为、语言行为和文化行为。通俗地说,隐喻就是将某种意义由一个事物转移到另一个事物,比如,有人说“ 他简直就是头猪” ,意思不是指某人真的是猪,而是指某人笨的像猪一样,因为猪是笨的意义象征,通过说某人是猪就是指某人笨。隐喻普遍存在人们的生活当中,尤其在人们的语言和思维交流过程中能够帮助双方恰当地表达和理解内在的情感体验。隐喻辅导,指运用隐喻性的故事作为辅导媒介,通过隐喻的层现、转化,加强辅导信息的传递,帮助来访者以内在成长资源替代问题的辅导方法。在隐喻辅导中,必须在同一隐喻层面建立互动平等的交流关系,关键在于理解来访者晦涩、难懂的内在冲突,并在对隐喻内容提炼与积极解读的基础上,引导来访者理解隐喻背后的心理需求,帮助来访者找到内在的资源,对隐喻进行扩充和重构,使来访者发展出积极、健康的“ 心理环境” ,提升心理应对能力,从而最终走出心理“ 困境” 。心理学家卡伦·霍尔认为:人生而具有自我实现的倾向,如果移除了障碍,人自然地会发展为成熟的充分实现自我的个体,就像一颗橡树籽成为一株橡树。故事中的隐

 喻是移除个体心理发展过程中障碍的有效心理手段和助推器,能够较好的实现个体的自我发展。学生的成长离不开优秀故事的滋养。作为一名从事心理健康教育的乡村教师,需要根据孩子的年龄特点、班级中发生的事情和孩子的心理变化,选择一系列适合孩子成长的故事,开启孩子的心扉。由于家庭教养方式、家庭语言文化环境等因素的影响,孩子的交往习惯和交往形式及特点会不同,比如有的孩子善于用语言和人沟通交流,而有的孩子喜欢用“ 动作”与人交流,还有的孩子喜欢通过画画与人交流等等,这就是需要乡村教师对本地文化有丰富的了解,对本地语言有较好的理解和运用能力,并在讲故事的过程中穿插恰当动作和表情,使学生沉浸在故事中,与故事中的人物感同身受,产生对榜样的移情,促进学生情感的的共鸣和升华,促进学生对他人、世界和自己的认识,实现学生自我人格的发展与完善。三、不忘初心,彰显教育本色初心,就是在人生的起点所许下的梦想,是一生渴望抵达的目标。梦想是一个人出发的起点。不忘初心,我们才知道自己从那里来,要去什么地方,才会有强大的精神力量战胜一切,它是人生最大的情感抚慰和内在力量。初心,赋予人一种积极的人生姿态,使人学会清零,像一个新生儿一样永远充满好奇,永远在拼命汲取,永远不会感到年龄的苍老,永远充满勇气在奋力前行的路上。孟子曾说过学问之道无他,求其放心而己! 《华严经》里说:不忘初心,方得始终。许多乡村教师从小就梦想做一名教师,并通过不断的努力实现这一梦想,在改革开放的今天,虽然外面的世界充满无限的发展机遇,但是他们放弃了能够创造精彩人生的机会,而选择留在家乡服务教育,过一种平淡的教书育人的生活。这种为教育默默奉献的精神不仅为自己的梦想添彩,而且也深深地影响着乡村学生,就像当年他们的老师影响他们那样。心理健康教育Gui ZhouEduca6。n■本着初心的教师,面对学生的心理问题时,才会相信学生是自己问题的主人和专家,才不会随意贴标签,先入为主,才能以欣赏的态度对待孩子的生命故事和心理发展问题,才能收获教师生活的幸福和快乐。乡村教师作为教育之道的基层践行者,唯有保持教育梦想的初心才能与道同行,才能正视自己的不足,才能够以梦想的高度对待学生的心理发展问题,赋予学生梦想的积极心理色彩。中央电视台“ 中国最美乡村教师” 栏目一经播出便影响广泛,人们在敬佩这些最美乡村教师的同时,也在思索乡村教师之魂。结合时代特征,我们认为“ 中国梦” 是乡村教育和乡村教师之魂。“ 中国梦” 需要凝聚中国力量,需要传承中国传统优秀文化,而教育是传承文化和凝聚力量的根本之道。由此可以看出,乡村心理健康教育发展需要一支为中国梦不懈奋斗和坚守的教师队伍,而“ 中国梦” 需要乡村学校心理健康教师初心的涵养,唯有保持初心,在教育实践中才能彰显教育本色,才能够以真心唤醒学生的发展之心,促进学生心理积极健康发展。发展乡村心理健康教育,引进人才是顺时之策,发掘和留住本地人才才是根本之举。乡村教育是整个教育的短板,但乡村心理健康教育不应该是整个心理健康教育的短板。实践证明,心理健康教育有着深厚的文化根基,需要充分发掘教育根植的文化土壤,需要文化价值的引领和审视,绝不是某些技术手段的科学运用和某种心理理论的实践验证。在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论和技术面前,乡村学校心理健康教师没有所谓先进的心理理论,也没有系统性的治疗方案,更加不会制定复杂的测量量表和分析图表,有的只是一份教育的初心,一种教育的经验的累积,一种教育正能量的传递。我们坚信,心理健康教育的内涵在于以心育心,这才是心理健康教育的根本,只要乡村学校心理健康教师保持初心,即使起点不足,后劲也将十足。口锄2014/06113万方数据

 乡村学校心理健康教师应该具备的基本素养乡村学校心理健康教师应该具备的基本素养作者:谢小泉作者单位:江口县教育局刊名:贵州教育英文刊名:Guizhou Education年,卷(期):

 引用本文格式:谢小泉 乡村学校心理健康教师应该具备的基本素养[期刊论文]-贵州教育 2014(6)2014(6)

篇三:心理健康教育的学科素养

5期 2016年 10月 天津市教科 院学报 Journal of Tianjin Academy of Educational Science No_5 0ct.2016 【德 育与心理健康教 育】

 学 生心理健 康核 心素 养体 系的结构 与要素 刘 金 明 ,孟 四 清 [摘 要] 学生心理健康素养是个体在遗传基础上 ,在遗传和环境 因素相 互作 用下形成 的影响或 决定个体心理 潜能 发挥水平和适应环境能力水平的 内在的相对稳定的必备品格和关键 能力 ,具有综合性 、稳定性 、 可 变性 、内 生 性 特 征 。

 心理健康素养的结构分为人与 自我 、人与他人 、人 与社会、人 与信息 、人 与 困难 和压力 等五个层 次。

 心 理 健 康 核 心 素 养主要 包括 意义感、积极的 自我概念 、乐群性 、人 际沟通 能力、职 业规 划意识和 能 力、 问题 解决 能力 、学 习能力 、创造 力 、耐挫 能力 、情绪调 节能力等。

 [关键词]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素养 ;结构 [作者简介] 刘金 明,天津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副院长 ,研 究员 ,博 士,主要从 事 学校 心理 学研 究 ;孟四 清,天 津市教育 科 学研 究院研 究员,硕士 ,主要从 事发展 与教 育心理 学研 究(天津 300191)。

 [中图分类号] G44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1—2277一(2016}05~0040—04 教育部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 任务的意见》(教基二 201414])中提出,“研究制定学生发展 核心素养体系和学业质量标准⋯⋯教育部将组织研究提出 各学段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体系,明确学生应具备的适应终身 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心理健康教 育作为学生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学生心理健康素养理应成 为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研究提出学生心理 健康核心素养,有助于更加聚焦、定向培养学生心理健康素 养 ,有助于检验与评价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有效性。

 一、 素养 “素养”一词在《现代汉语词典》中含义为“平 日的修养”,

 强调后天的修炼养成。与素养相近的词是“素质”。传统心 理学中,关于素质的解释强调先天的、遗传决定的方面。在 杨清主编的《简明心理学词典》中,素质“又称天赋,是个人生 来所具有的解剖生理特点。这些特点是通过遗传获得的,所 以也叫做遗传素质,主要指神经系统、感觉器官和运动器官 的特性,其中脑的特性尤为重要”。在陈复华主编的《古代汉 语字典》中,“素质”一词的含义为“本质”。“素”则有“本、始” 之义。

 近些年,素质概念有了较大的发展,“素质”一词在《现代 汉语词典》中有三层意思:(1)指事物本来的性质;(2)素养;

 (3)心理学上指人的神经系统和感觉器官上的先天特点。由 4f】

 此可见,在强调后天养成的含义时,素质与素养同义。梁宝 勇在回顾了素质概念的发展变化后,重新定义了素质概念,

 将其看作是个体在遗传基础上,在遗传和环境因素的相互作 用下形成的影响或决定其健康和功能活动的内在的基本的 身心特质。口 由于素质本身具有多重含义,而学生发展更强 调后天的培养,故我们认同梁宝勇的定义,但使用素养概念 取代素质概念,这样做也与教育部的文件中关于素养的用法 保持一致。

 二、心理健康 有关心理健康内涵与标准的研究与探讨 目前并没有形 成一个统一的认识。郑日昌等曾将有关 t l,理健康标准的研 究归纳为七种标准、两种思路、两种倾向。[2 七种标准指:以 统计学常态分布为标准,以合乎社会规范为标准,以医学上 的症状存在与否为标准,以社会生活适应状况为标准,以个 人主观经验为标准,以心理成熟与发展水平是否相 当为标 准,以心理机能的充分发挥为标准。两种思路,即遵循“众数 原则”(生存标准)的思路,遵循“精英原则”(发展标准)的思 路。两种倾向,即倾向于从社会性层面(向外)来确定心理健 康的标准,倾向于从个体性层面(向内)来确定心理健康的标 准。不同的研究由于目的不同,角度取向也会不同,有的研 究为了理论深人探讨而作,有的研究侧重于应用 目的。

 我们关于心理健康内涵和标准的讨论,主要 目的是为学

 刘金 明 孟 四清 学生 心理健康 核心素养体系的结构与要素 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提供理论依据,理论探讨不能与学校心 理健康教育实践相脱节。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是提高 学生心理健康水平,提升学生心理发展素养层次。选择和评 价学生心理健康标准,不仅仅要看这一标准本身的客观真实 性,更要看它是否满足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实践工作的需求。

 从发展学生心理健康素养的视角来重新审视上述心理健康 标准的研究,我们会发现,学生社会生活适应状况标准和学 生心理机能充分发挥标准等两类标准、精英原则(发展标 准)、社会性和个体性两种倾向对心理健康的定义更加符合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性质。故我们将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中 的心理健康定义为:既能充分满足个人需要、有效发挥个人 心理潜能、达成 自我实现 ,又能有益于社会、环境适应 良好的 心理良好状态。《论语 ·为政》里的“从心所欲,不逾矩”描述 的正是这样一种状态。这一定义既强调了个人心理机能的 充分发挥,也强调了社会生活适应 ,并将二者有机统一起来 ,

 符合学生心理社会发展的要求,避免了单纯强调个人或社会 发展的片面性。

 三、心理健康素养及其特征 心理健康素养,简单说就是个体在遗传基础上,在遗传 和环境因素相互作用下形成的影响或决定个体心理潜能发 挥水平和适应环境能力水平的内在的相对稳定的必备品格 和关键能力。心理健康素养具有下列特征:

 I.综合性。人的个性是一个复杂的、多侧面、多层次的 统一体。苏联心理学家希尔巴科夫曾提出个性结构的四个 系统说 。

 第一个系统是感觉知觉组织的动力机能系统,既 包括条件反射也包括非条件反射。第二个系统包括各种比 较稳定的心理构成物,如知识、技能、气质、态度等。第三个 系统是个性心理结构,包括个性倾向性和个性心理特征,如 能力、性格、倾向性等。第四个系统位于个性结构的最高层 ,

 包括乐观主义、人道主义、积极自我概念等人的各种综合素 养,心理健康素养是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这四个系统越往 上走,其综合程度越高。个性倾向性和个性心理特征是通过 心理过程和心理状态形成的,又表现在各种心理过程和心理 状态之中,给心理过程和心理状态染上个性色彩 。心理健康 素养是更高层次的个性组成部分,它的综合性程度比个性倾 向性和个性心理特征还要高,这即意味着它不是个性心理结 构中的独立成分,它渗透到整个个性心理结构之中。如积极 自我概念作为一种心理健康素养,它就充分地渗透到个性倾 向性和个性心理特征中,表现为个性的整合与成熟。综合性 是心理健康素养的本质特性。

 2.稳定性。稳定性意味着心理健康素养不是人的一时 一地的行为表现,一旦形成,便会持续 下去,具有持续性 特点。

 3.可变性。可变性意味着心理健康素养在一定条件下 是可以改变的。这与素养的稳定性并不矛盾。稳定性是相 对的,稳定性不一定意味着持久性。

 4.内生性。内生性指的是它存在于个体内部,是内化了 的个性品质。

 四、心理健康核心素养体系的结构与要素 心理健康素养是心理健康的必要条件 ,心理健康是个人 事业成功、人际和谐、生活幸福、报效社会的基础。构建科学 的、实践导向的学生心理健康核心素养体系,是开展学校心 理健康教育的一项基础理论工作,也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实 践工作的起点。

 学生心理健康核心素养体系包括结构与要素两个方面。

 结构指的是分类框架,要素指的是具体的素养。

 探讨学校心理健康素养体系可采用以下几条路径:

 路径一,从关于心理健康的几种标准出发,从理论上推 论为达到这些标准,一个人需要具备什么样的心理健康素养 或特质。如沈德立等研究了几种心理健康的标准,据此提出 了心理健康素质的结构包含七个方面:(1)人 际交往素质 ;

 (2)自我的结构 ;(3)心理活动的动力系统 ;(4)性格;(5)认知 风格;(6)情绪调控能力;(7)应对风格。[ 路径二,通过对青少年常见的心理问题的观察、访谈等 ,

 寻找他们身上欠缺的心理健康素养。

 路径三,通过总结关于影响个体心理健康的因素的研 究,来分析概括学生心理健康核心素养。

 路径四,通过对学生心理健康状况测量量表内容的梳 理,来分析概括学生心理健康核心素养 。

 路径五,通过对各种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计划的分析, 归纳其共同的因素,来得出学生心理健康核心素养体系。如 香港石丹理等回顾了77个有关青少年正面发展计划的文献 后,发现其中25个是成功推行的计划。_5 在这些成功的计划 中,均涵盖了以下一个或以上的青少年正面发展构念:(1)提 升参加者与健康成人和益友的关系;(2)加强参加者的抗逆 能力;(3)促进参加者的社交能力;(4)促进参加者的情绪控 制与表达能力;(5)促进参加者的认知能力;(6)促进参加者 的采取行动能力;(7)促进参加者的分辨是非能力;(8)提升 参加者的自决能力;(9)提升参加者的心灵素质;(10)提升参 加者的自我效能感 ;(II)让参加者建立明确及正面的身份; (12)提升参加者建立 目标和抉择能力 ;(13)认同参加者的正 面行为;(14)给予参加者参与公益活动的机会 ;(15)强化参 4】

 刘金 明 孟 四清 学 生心理健 康核 心素养体系的结 构与要素 加者亲社会规范的信念。

 路径六,访谈途径,通过对专家(儿童心理、医学心理、普 通心理、认知心理等方面专家)、教师(大学、中学、小学)和学 生(大学、中学、小学)的结构访谈,根据访谈结果,概括归纳 出学生心理健康素养。E6] 路径七,通过对国内著名学者,长期从事高等教育及其 管理的教育专家及多年从事基础教育工作的专家在其言论、 著作中关于学生心理健康素养的相关论述,了解他们对合格 大中学生必备的心理素养的看法,归纳出学生心理健康素养 的内容。

 上述路径从方法论的角度,有的侧重演绎,有的侧重归 纳,有的注重理论推演 ,有的注重实践效果,有的采取专家访 谈,有的采用经验总结,从不同侧面和视角提出了学生心理 健康素养的结构与要素,均有借鉴意义,上述研究成果均可 供我们在构建心理健康素养体系时参考。但这里需要注意 的问题是,不同路径的理论依据不同,有的侧重精神病理学 模式,更强调适应;有的侧重积极心理学的模式 ,更强调发 展。在综合考虑适应和发展两种模式时,根据青少年的发展 特点和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主要任务,我们主张以发展性为 主,以适应性为辅,即更多的从积极心理学的角度去构建学 生心理健康素养体系。

 学生心理健康素养,是反映学生在生活实践中成功地处 理内外各个方面关系时应具备的某种综合素养。无论从演 绎的角度还是从归纳的角度,都不能脱离学生的生活实践领 域来谈素养。E73我们的研究结果归根结底是为服务心理健康 教育实践,围绕实践领域谈素养,更有实践的针对性,也便于 实践的应用。

 基于此,我们将心理健康素养的结构或分类框架划分为 人与自我、人与他人、人与社会、人与信息、人与困难和压力 等五个层次。其理论依据除以上谈到的原因外 ,还有:(1)符 合儒家“内圣外王”的传统个人修养体系,“修身、齐家、治国、 平天下”,将个人修养与社会修养高度统一。(2)此体系由 内而外,由近及远,分类顺序符合学生心理社会化发展一般 规律。(3)类与类之间界限相对清晰,不重复,符合分类学要 求。(4)由于其分类框架为国人所认同并熟知,容易记忆。

 在此分类层次下,再综合考虑以上各路径的研究成果,

 得出学生心理健康素养核心要素。

 学生心理健康素养体系的结构与要素具体内容如下:

 1.人与 自己 (1)意义感。意义感指归属于和致力于某种你认为超越 自我的东西。简单说就是寻求生命的意义。意义感是积极 心理学幸福五元素之一。人生中最大的动力是寻求生命的 意义。我们通过自身的经验发现“真我”的过程就是确立个 人的信念及价值,寻找生命意义的过程。应引导学生探索 42 “我是谁”、“一生中我想要什么”、“我该如何活出生命 的意 义”等问题。积极心理学家米哈里 ·契克森米哈赖认为,意 义是事件之间基于一个最终目标而互有关联,它们有一种现 成的秩序和联系o E83肯定人生有意义的人通常都有一个富于 挑战性、足够凝聚他们全部精力 的目标,人生意义就建立在 这个目标上,他把这个过程称为“找到方向”。并认为目标本 身通常并不重要 ,重要的是经由目标,集中注意力,投入一种 实际可行而充满乐趣的活动。

 (2)积极的自我概念。此要素包括全面地认识 自己,既 充分认识 自己的优点 ,又积极接纳自己的不足,对 自己有正 面、积极的看法和高水平的自我效能感和充分的 自信心,能 有效进行 自我反思、自我监督,调动 自己身心潜力以实现较 高层次的人生目标。

 2.人与他人 (1)乐群性。包括真诚 、关爱、宽容、合作等建立积极人 际关系必备的正向品质。具有乐群性的人遇事多从他人角 度考虑问题,与人为善,关心别人的利益;善于与他人配合, 发挥他人的长处而不丧失自身独立性,具有合作精神和民主 意识;当别人犯错误时能够原谅,也能容忍他人的不足。

 (2)人际沟通能力。具有同感能力。人际沟通能力强的 能够倾听别人的意见 ,摒弃个人偏见;能够将 自己对他人的 理解传达给对方 ,取得他人 的信任;能够找到人际冲突的应 对技巧。

 3.人与社会 (1)职业规划意识和能力。处理好人与工作的关系在当 今社会变得越来越重要。工作不仅是谋生的手段,更是人幸 福快乐的重要源泉之一。职业规划意识和能力主要包括:有 意识地了解 自己的职业兴趣、倾向,了解职业世界,做好职业 规划并不断在...

篇四:心理健康教育的学科素养

探索 2020 / 07JICHU JIAOYU YANJIU·80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致力于指导学生认识自我、完善自我、管理自我,培养学生积极乐观、健康向上的心理品质,充分开发学生心理潜能,促进学生身心和谐可持续发展,为学生健康成长和幸福生活奠定基础。因此,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对象是学生(幼儿)的心灵成长,他们心灵的成长需要教师用心灵去感染和熏陶,这要求心理教师不断提升课堂教学品质。在观摩部分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课后,笔者发现心理健康教育课堂存在学生体验和感悟不足、教师有效引导不足等一些低效课堂的表征,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教学成效。为此,笔者结合自身的工作进行了思考,尝试提出提升心理健康教育教学品质的策略。一、基于核心素养发展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学品质特征(一)核心素养与心理核心素养1.核心素养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中,健康生活素养主要是学生在认识自我、发展身心、规划人生等方面的综合表现,具体包含了珍爱生命、健全人格、自我管理等基本要点,这些正是《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2012年修订)》(以下简称《纲要》)提出的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需要达成的目标。大力加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有利于培育和发展学生核心素养。2.心理核心素养从整体上看,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学科在我国尚处于起步阶段,目前教育部只印发了《纲要》,还没有制定该学科的课程标准,也没有界定心理核心素养的内涵,导致中小学心理核心素养的培育无法具体落实。但是国内学者和一线教师结合自身的实践工作,正在努力开展探索性的研究工作。结合序列和范围两个维度,学者申喆将中小学心理核心素养的内涵界定为:“以培养中小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为目标,以中小学各阶段相应的心理健康教育学科核心知识为载体,增强学生的心理能量,引导学生形成积极心态并为后续的心理健康发展提供持续帮助的动态系统。从心理学科教育的价值取向上看,中小学心理核心素养应包括心理能力、心理品质和思维品质三大方面。”[1](二)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学品质心理健康教育是心理教师对中小学生的心理特点、性格特征以及发展任务,以小组、班级或年级为单位,设计发展性、预防性的课程内容和系统活动方案,通过小组、班级或年级成员的合作和互动,产生团体动力,促进其完善自我探索与人际互动的一种辅基于核心素养发展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学品质提升策略刘旭艳【摘 要】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学存在学生课堂体验和感悟不足、教师有效引导不足等一些低效课堂的表征问题。文章针对这些问题,围绕心理健康教育教学品质的基本特征提出三条提升心理健康教育教学质量的策略:融入生活化的课程理念,提升教学设计的生活化品质;运用“问题链”建构动态生成的课堂,促进学生思维品质提升;有效拓展延伸,提供学以致用的实践和训练机会。【关键词】核心素养 心理健康教育 课堂教学品质【中图分类号】G4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3275(2020)07-80-04刘旭艳 / 南宁市教育科学研究所,中学一级教师,从事基础教育研究(南宁 530012)

 刘旭艳 基于核心素养发展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学品质提升策略2020年4月·0781导过程。[2] 其主要任务是帮助中小学生充分认识自我以及与他人和周围环境的关系,侧重培养他们良好的心理核心素养,促进他们的知、情、意心理过程的和谐统一。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学品质,是指心理健康教育教学的质量追求,是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在达成 《纲要》要求的基础上的培养学生更好的知、情、意心理过程的和谐统一的价值追求。心理健康教育教学品质达成最直接的表现是中小学生良好心理核心素养的养成,这是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三)

 核心素养发展下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学的品质特征一个有品质的课堂教学单元,应呈现以下特征:达成学科质量标准 (由学科课程标准具体指标来衡量)、满足学生成长的需要、促进学生个性发展。[3]不同于其他学科课程,当前我国心理健康教育学科没有统一的课程标准。参照其他学科的国家课程标准,部分省市和学校按照《纲要》指导思想,依据地域、学校和学生实际情况制定了地方和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标准。这些标准统一指向《纲要》提出的心理健康教育具体目标:使学生学会学习和生活,正确认识自我,提高自主自助和自我教育能力,增强调控情绪、承受挫折、适应环境的能力,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对有心理困扰或心理问题的学生,进行科学有效的心理辅导,及时给予必要的危机干预,提高其心理健康水平。二、提升心理健康教育教学品质的策略(一)

 融入生活化的课程理念,提升教学设计的生活化品质中小学生的心理困惑和问题来源于他们的生活,需要在生活情境中去解决。因此,心理健康教育应融入生活化的课程理念,体现生活化的特征,提升教学设计的生活化品质。1.合理选择内容,创设生活化的活动情境《纲要》 明确指出:“心理健康教育课应以活动为主……心理健康教育要防止学科化的倾向,避免将其作为心理学知识的普及和心理学理论的教育,要注重引导学生心理、人格积极健康发展,最大程度地预防学生发展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心理行为问题。”可见,心理健康教育教学不是为了掌握知识和形成技能,而应强调从“知识—技能课堂”走向“生活课堂”,还学生以生活和快乐,赋予教育以生活意义和生命价值,实现学生关键心理能力与必备心理品质的提升,提高学生对心理问题的预防和解决能力。因此,心理教师需要关注学生生活实际,根据他们心理现象丰富多变的情况,结合他们的认知、心理和行为特点,从他们的兴趣、需要以及解决他们成长中存在的问题出发,合理选择教学内容,并确定教学主题。在选择教学主题时,要坚持“小切口”方向,以利于操作和挖掘。以“适应”为例,这是一个比较大的主题,教师可根据不同年龄段学生将之分成若干小主题,例如“环境适应”“学习适应”“人际关系适应”等,这样既容易操作和把握,又有助于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单元设计。此外,在对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进行单元设计的基础上,教师可以借鉴和参考上海市嘉定区部分中小学校关于学科课程群建设的经验和做法,积极构建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群。同时,教学主题在表述上要具体明确,避免出现模糊和产生歧义的现象。[4] 例如“彼岸有繁华—我与压力”这一主题在表述上比较模糊,针对性不强。这是针对高三学生在秋季学期期末考试前开展的一节辅导课,预定教学目标是让学生体验心理压力对自身的影响,掌握应对学业压力、人际压力、暂时不可解决的压力等共性压力的策略。比较而言,“我能放松减压力”“压力伴我成长”等主题则更具体明确,更有利于教学目标的准确表述,更符合内容的科学选择,更能突出心理健康教育教学的主旨。此外,通过问题辨析、角色扮演、游戏辅导、心理情景剧等活动形式,将生活化的教学素材融入教学设计中,创设生活化的活动情境,以此促进学生的视角生活化,从体验中获得启迪。例如在“什么是爱情”教学中,教师采用心理情景剧,通过分离替身技术呈现案例主角的内心挣扎,具体操作方法:由两个学生分别扮演感性主角 (红面具)

 和理性主角 (蓝面具),感性主角象征主角的本我,理性主角象征主角的超我,以两者的对话激起观众的深层思考。通过心理情景剧、角色扮演等直观形象的活动方式,在帮助学生了解剧情的同时引起学生共鸣,激起持有不同观念学生的思想碰撞,引领学生进入深层次思考。2.营造课堂氛围,提供充分探索和反思的空间心理健康教育主张学生与自己进行内心对话,探索未知的自我,心理教师在教学活动中经常设计“自我探索”环节,但是由于家庭环境与个人成长史的不同,个别学生可能体验到过往的创伤经验,或采取自我防御机制进行反馈,或在小组合作过程中暴露沟通、人际交往等问题,诱发不良体验或情绪。[5] 那么心理教师如何才能创设一个和谐安全的课堂氛围呢?首先,在进入正式教学环节前,教师需要对全体

 刘旭艳 基于核心素养发展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学品质提升策略JICHU JIAOYU YANJIU·82学生建立或重申第一次确立的团体契约,为后面教学活动做好铺垫,并通过放松、暖身活动调整好学生的身心状态,确保他们能够投入课堂、获得积极的课堂体验。例如“什么是爱情”是一节借班教学的公开课,对学生而言,这是由陌生教师在陌生场合进行的一次教学,教学主题在成人世界主流文化中“不被待见”,安全感比较低,因此教师设计了课前约定环节,提出“真诚分享,相互尊重”。通过强调“尊重”和“保密”原则,引导全体学生共同努力营造安全的分享氛围,尽量缩小师生、生生之间的心理距离,充分调动了学生积极地表达与分享的主动性。其次,心理教师精心布置教学环境,包括座位的调整、桌椅的摆放、背景音乐的选取、活动场地灯光强弱的控制等,也可以营造一种舒适、放松的氛围,帮助学生顺畅地融入课堂活动情境中,有益于他们充分地进行自我探索和反思。(二)

 运用“问题链”建构动态生成的课堂,促进学生思维品质提升1.设计“问题链”,激发学生思维课堂教学要激励学生思考,促进学生思维发展,其着力点就是“问题”。《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提出培养学生“科学精神”素养,注重学生在学习、理解、运用科学知识和技能等方面所形成的价值标准、思维方式和行为表现,具体包括理性思维、批判质疑、勇于探究等基本要点。要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促进学生的探究性思维,教师应创造性地设计能激发学生思维高潮的“问题链”来组织教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学的“问题链”可以包含能引起学生认知冲突的问题、能触动学生内心体验的问题、能让学生从批判和参与决策的角度发生的问题,等等。例如在“关心不越界”教学中,教师设计“界—越界—不越界”的三个层次来讨论“关心”这一话题,提出“以前你有没有出现过这种情况?你觉得同学刚才提到的最不喜欢的关心情形对你有什么启发?以后怎样才能让同学感受到我们关心的温暖”到“有一种关心我们一直在面对,却始终无法正确处理,那就是亲子之间的关心,我们该如何正确对待呢”问题,逐层深入展开,引导学生思考合适与不合适的关心所产生的不同效果,帮助学生学会正确的关心方式,并将同学之间关心的正确处理引申到如何处理长辈的关心。设计“问题链”时,教师需要将传统的“问题式提问”转化为“话题式提问”,注意保持问题的开放性,确保学生能够多角度地感受和体验;否则一定程度上会束缚学生的思维。例如在“我不想生气”一课中,教师根据绘本故事设计了“小兔为什么生气”“有什么方法帮助小兔消气”“当你生气了,你还有什么不一样的消气方法吗”等问题来推进师生之间的课堂对话,既帮助学生学会恰当地表达和调整情绪的方法,又促使学生在寻找方法的过程中养成积极乐观的心态,并将调节情绪的方法迁移到日常生活中,从而促进学生知、情、意心理过程的和谐统一。2.敏锐觉察、积极反馈、做好干预,建构动态生成的课堂课堂教学不能按照预设的方案一成不变地进行,在实施过程中需要开放地纳入直接经验、弹性灵活的成分以及始料未及的体验,让每一节课成为全体师生不可复制的激情与智慧综合生成的一个过程,这样才能确保课堂充满生命活力,充分调动学生的主体性、积极性与参与性,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6] 那么,心理教师如何才能建构一个动态生成的课堂呢?(1)

 敏锐觉察,有效捕捉。心理健康教育教学旨在通过活动引发学生积极的内在体验,进而发挥自主性,激发潜能,涌现奇思妙想。这需要教师具备敏锐的觉察力和灵活的应变能力,有效地捕捉到这些“即兴创造的火花”并引燃,让学生的奇思妙想和不同体验有表达、交流和争辩的机会,使之成为教学的亮点和学生智慧的火种,超越预设的教学目标。例如教师在“我的千万种可能—生涯愿景初探”中采用“学导式”教学法,设计了“发现篇—卡片人生”“探索篇—我的生涯四度”“碰撞篇—生涯行动小组”等形式新颖的教学活动,学生课堂体验很丰富,课堂生成的资源很多,但是执教教师应对课堂教学反应的觉察能力和应变能力稍有欠缺,表现在“卡片人生”活动后的分享过程中,一个男生反复确认是否可以表达自己的想法后,提出“自己最想要的卡片是征服世界”。其实学生在教师的鼓励之下勇敢地表达内心的想法,遗憾的是教师未能及时捕捉到这一“小火花”,未能及时反馈,从而帮助学生进行进一步的价值澄清。在听评课环节中,一位教师指出,假如自己面对这个男生,可能的反馈是:“演员,通过精湛的演技征服世界;教师,通过渊博的知识征服世界;那么,这位帅气的小伙子需要进一步思考一个问题,将来我通过什么来征服世界?”如此,既肯定了学生的选择,又能帮助学生进行进一步的价值澄清,鼓励学生通过实践活动认识自我和外部世界,发现自己的专长,培养职业兴趣,树立职业发展目标,可以激发学生内部的学习动机,促进学生自我同一性的发展。由此表明,如果心理教师能有效捕捉和善于利用非预设生成的教育资源,超越预先设定的教学目标,可使课堂教学焕发出新的生命活力,增强教学实效。

 刘旭艳 基于核心素养发展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学品质提升策略2020年4月·0783(2)

 掌握技巧,积极反馈。积极、正确的反馈有赖于教师将心理辅导技巧和课堂教学技巧进行融合,在整个教学活动设计中明确呈现、预设心理辅导技巧,并积累心理辅导技巧在各类活动形式中的应用经验,提升课堂智慧。[7] 因此,教师需要更深入地学习,具备扎实的教育教学理论和心理学理论,准确把握不同年龄段学生的心理特点,身心发展规律,情感、智力、意志、能力的最佳发展期以及潜能的最佳开发期。同时,娴熟运用沟通、情绪调节、行为...

篇五:心理健康教育的学科素养

健康教育三级素养培训葫芦岛市教师进修学院吴宝君

 模块五教学方式与学习方式专题研究之二心理健康教育体验教学

 (一)

 了 解心理健康教育体验教学的含义 1 .什么是体验? 概括起来就是体验即在实践中通过亲身经历或亲身感受来认知周围的事物。 2.心理健康教育体验式教学的含义是什么? 心理健康教育体验式教学是指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根据中小学生的认知特点和规律, 以一定的理论为指导,有目的地创设教学情境, 激发学生情感, 并对学生进行引导, 让学生亲自地去感知、 领悟知识, 并在实践中得到证实, 从而成为真正自由独立、 情知合一、 实践创新的“完整的人” 的教学方式。

  心理健康教育体验式教学与学科教学传统教学模式在教学思想、 教学方式以及具体实践等方面有着明显的区别。 传统学科教学强调学习过去的知识, 而心理健康教育体验式教学则强调即时的感受、 感悟; 传统教学讲究记忆, 体验式教学讲究学习主体的领悟和体会; 传统教学以接受程式化的知识为导向, 体验式教学以分享总结经验, 解决问题为导向; 传统教学注重知识、 技能, 体验式教学注重观念、 态度; 传统教学以教师为中心, 教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处于主导和控制地位,体验式教学以学习者为中心, 教师发挥指导作用;

  传统教育强调在课堂中学知识, 体验式教学强调在具体的学习情境中通过体验来学习。

 两种不同的教学方式有着不同的结果, 传统教学的“教” 不一定导致“学” , 更不一定产生“会” 。

 而在体验式教学中, 学习者通过具体情景中的活动获得体验, 同时也体验到了学习的乐趣, 有效促进了学习者高级认知能力的发展。

  可见, 在体验式教学过程中, “教” 是旨在通过提供学习情境、 信息、 游戏等方式, 为学习者创造适合的情境, 通过情境中的活动体验促使学习者的行为发生改变。

 体验式教学最终要实现这样的目的:

 通过改变学习者的态度和观念来开启学习者的所有潜能, 并让他们将这些潜能运用到现实生活中, 带来最优的个人绩效。

 (二)

 明确心理健康教育体验教学的特征 1 .体验的情感性 所谓体验的情感性, 是指体验产生情感, 也就是说, 对某物有体验, 必然伴随对之产生某种情感。

 情感是体验的核心

 2.体验的意义性 体验是一种指向意义的活动, 是主体确立自身意义世界以获得自我确证地位的保证。

 意义是对人的主体性活动的印证,它不具有那钟纯粹逻辑推理的明确性,相反,它维系了人的感觉、知觉、 情愫、 反思和判断, 成为人的总体生命体验的产物。

  体验的生成是意义的瞬间生成, 是产生于个体心灵的、动态的、 以意义为指归而臻达悦志悦神境界的一种心理历程。

 生命在体验中产生瞬间感悟, 以对生命意义的把握而超越时空的阈限, 从而以本真之心触摸到生命的真谛, 体验与意义的相遇, 是个体生命挣脱无意义纠缠的一种形而上学的表达形式。

 所以, 体验是个体生命形式的一种审美表述, 又是世界、 意义与个体生命的一种结合形式, 是人间自由的完美生成。

 3.体验的主体性 体验是主体与客观世界发生关联最直接的途径与方法, 没有主体的认知、 实践和情感投入,体验也就无从谈起。

 体验总是体验者自己的事,是体验者以自己的事, 是体验者以自己的需要、价值取向、 认知结构、 情感结构、 已有的经历等完整的“自我” 去理解、 去感受、 去建构,从而生成自己对事物的独特的情感感受、 领悟和意义

 4.体验的亲历性 体验的主体性同时意味着体验的亲历性, 不亲身经历体验的过程, 主体是不可能形成某种体验的。

 体验的经历可以是实践层面的亲历, 即主体通过实际行动亲身经历某件事, 包括主体扮演客体的角色两种情况; 也可以是心理层面的亲历, 即主体在心理上、 虚拟地“亲身经历”某件事, 包括对别人的移情别恋性理解和对自己的回顾和反思。

 5.体验的模糊性 主体的体验中往往还有些内容是隐隐约约、“欲辩忘言” 的, 即主体对此也只是有一种感觉, 而不能清晰地陈述。

 带有明显的模糊性。也就是说, “我” 自己也无法告知。

 (三)

 心理健康教育体验教学的理论依据 体验教学作为一种关注人的生命活力和情感体验的教学方式, 需要从哲学、 美学、 和心理学学科中汲取营养。

 通过对哲学基础的把握, 我们可以认识开展体验教学对学生发展的价值;通过对其美学基础的阐释, 有助于我们认识教学中审美体验的生成与显现之机理, 进而达到教学艺术的美学境界; 通过对心理学基础的梳理, 我们可以认识体验教学产生的心理机制,进而科学设计、 有效实施体验教学

  体验教学是建立在一定的心理学基础上的。

 体验教学重视人的情感体验, 涉及人的情感体验等心理现象, 恰好符合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要求, 我们从需要层次理论和情感心理学等方面明晰体验教学的心理学基础。

  1 . 需要层次理论:生理需要、 安全需要、 归属和爱的需要、 尊重的需要、 自我实现的需要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和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

 2. 情感心理学 从心理学的角度说, 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的态度的体验。

 它是人类心理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种复杂的心理现象。

 情感心理学业已揭示的一些规律性的东西, 为我们在教学活动中情感体验提供了科学依据。

  类的情感现象是一个复杂的系统, 包括各种层次和维度。

 这里拟 从四个角度考察, 以便更好地了解情感现象的各个侧面。(1 )作为心理过程的情感现象(2)作为心理状态的情感现象

 (四)

 心理健康教育体验式教学的方案设计 体验式教学是基于现代教育理论指导下一种新的教学方式, 运用该方式对心理学课的教学方案设计时要涉及到五个环节: 体验:

 此乃过程的开端。

 一般由教师设置一些心理游戏或活动情境让学生参加, 如常用的“信任盲行” 、 “解开千千结” 等。

 这种初始的体验是整个过程的基础。

  分享:

 学生通过参与上述的心理游戏或活动情境后, 然后与其他体验过或观察过相同活动的人分享他们的感受或观察结果。

  交流:

 分享个人的感受只是第一步。

 关键要把个人的感受与其他同学分享的感受结合起来,与其他参加者探讨、 交流以及反映自己的内在生活模式。

  整合:

 引导学生把交流环节中总结出来的原则或归纳提取出的精华, 与实际生活中思考问题的理念模式整合, 以帮助学生进一步定义和认清体验中得出的成果。

  应用:

 最后一步是策划如何将这些体验应用在工作及生活中。

 而应用本身也成为一种体验,有了新的体验, 循环又开始了。

 因此学生可以不断进步。

 案例:

 桃源小学三年级《你进步, 我快乐》 引入新课时执教教师设计了一个“拍手歌” 的小游戏。

 歌词是“夸夸你, 夸夸我, 你的优点我来夸, 爱学习爱劳动, 朋友最多就属你。

 ”学生边拍手边念儿歌, 既调动了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 又让学生初步感知“学会欣赏别人,是件多么快乐的事呀” !

 第二步, 设计模拟情景“念书信” 。 通过向全班学生念《给李老师的信》 , 启发学生思考:

 “信中的‘我’ 问题出在哪? ” 从而导入主题:

 避免、 克服嫉妒心理。

 接着, 教师引导学生围绕以下问题展开讨论:

  1 .你嫉妒过别人吗? 如果有, 你会有哪些表现? 当你嫉妒别人时, 心情如何? 2.嫉妒心会给我们带来哪些害处? 3.如何才能避免和克服嫉妒心理? 在讨论过程中, 教师先启发学生从身边的事情谈起, 尽可能敞开心扉和老师、 同学交流, 然后由学生自己得出“嫉妒心既害人又害己, 会影响身心健康” 。

 最后教师设计了一个《你进步, 我快乐》 心理小品:

 由两名同学扮演小运动员, 在学校田径运动会1 00米比赛中, 他们俩一个是第一名, 另一个没有取得名次, 可他们俩却相互鼓励, 从而使学生获得“心胸宽阔, 有自信心,学习他人长处, 会为别人取得成绩、 进步而感到高兴”的心理体验。

  第三步, 设计了模拟情景“写回信” 。

 让全班同学代李老师给信中的“我” 写一封回信, 为“我” 解除烦恼。

 学生们各抒己见, 把活动课上的心理感受运用到了实际生活中去。

 (五)

 心理健康教育体验式教学的实施 对以上心理学体验式教学设计方案五个环节的分析, 得出了教学实施的操作方法, 它包括了“设计情境活动—心里体验挖掘—分享交流体验—归纳体验成果—体验内化应用” 的五段教学环节。

 1. 设计情境活动 首先教师有意识、 有目的、 有计划地选择、 设计、 构建适合于教学目的、 教学内容、 教学手段的情境活动。

 例如要上一次“人际沟通” 的课, 就可以设计“破冰” 、 “信任倒伏” 、“信任盲行” 、 “寻人启事” 等情境活动。

 2. 心里体验挖掘 学生有了学习兴趣、 求知欲望, 进入教学情境活动之后, 教师要善于在教学情境活动中挖掘学生的心里体验。

 这个环节要求教师充当“摄像机” 的角色, 认真详细地记录下情境活动中“发生了什么? ” 、 “为什么发生? ” 。“发生了什么” 指的是对活动过程中实际发生事情的详细陈述。

 讨论这一问题可以帮助学生有条理地回忆与教学目标有关联的体验。

 3. 交流分享体验 这是很重要的一环节, 它能使学生挖掘到活动与自身间的共同要素, 并通过分享交流吸收别人发现的共同要素, 大大拓宽了经验有效迁移的范围。

 4. 归纳体验成果 归纳体验成果环节, 一般采用学生自我的评述、学生之间的评述和教师对学生的评述的方式。其中应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以学生的自主评述为主。

 通过评述, 学生认清自己的已有水平,发现自己的不足并找出差距, 为下一阶段的学习打下牢固的基础。

 5. 体验内化应用 要使学生熟练地掌握探究习得的知识和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 对自己所学知识加以证实,将所学知识加以合理应用, 还得通过实践练习方能达到这一目的

  体验式教学作为一种区别与传统说教的教学方法, 在西方发达国家的校训中己得到广泛的应用, 而在我国还处于探索和发展阶段。

 随着对提高高校心理学课教学效果的需要, 体验式教学将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二、 心理健康教育对话教学 (一)

 理解心理健康教育对话教学的含义 在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中根据交往教学理论、 对话理论、团体动力学理论, 遵循学生心理发展规律, 将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学过程设计成环环相扣, 不断促进的教学程序, 其程序的时空排序, 都以对话精神为指导, 以对话方式为手段, 最终促成学生心理品质的自主建构的过程,就称为对话式心理健康教育课教学。

 (二)

 心理健康教育实施对话教学的依据及特点 1 .对话是时代的必然需要 2.现代教育的发展趋势 3.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特点要求 4.青少年心理发展的内在需求

 (三)

 把握心理健康教育对话教学的类型 第一步, 课前对话。 教师课前与教材及学生对话(由于心理健康教育具有特殊性, 仅仅与教材对话不能体现其特点)

 确立教学目标, 提出学生需要解决的问题 第二步, 课中对话。整 第三步, 学习评价 第四步, 课后对话划分小组学习 、合理统

 (四)

 心理健康教育对话教学的理念 1 .基本前提:

 树立现代教育观念 “对话” 式教学需要民主、 平等、 合作的师生关系, 只有在这样的师生关系中, 师生双方才可能向对方敞开胸怀、 彼此接纳, 无拘无束地互动交流。

 因此, 对话式教学中的师生关系要变主体与客体的关系、 人和物的关系为交互主体、 “我与你” 的双主体关系。

 2.具有很高的教学水平和道德水准对话式心理健康教育一改教师问学生答的单项输出模式, 师生间、 生生间多边互问互答,特别注意把学生由被动受问者转变为主动发问者, 使之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成为自主意愿和自我发现的积极表达者

 3.要有很高的对话艺术教师要善于运用多种方式(讲演、 叙述、 图示、 问答、 讨论等)

 调节控制课堂气氛。

 既要活又不能俗, 过于严肃, 容易使课堂气氛沉闷,从而抑制学生的思维、 情感; 过于随便, 虽易使课堂气氛活跃, 却难以引起学生心灵的震动,起不到教育作用。

 (五)

 掌握心理健康教育对话教学的策略 合理组建合作小组对话有多种形式, 除“教师个体—学生群体” 、 “教师个体—学生个体” 的师生对话外,还有一对一、 一对多和多对多的生生对话交流方式, 特别学习小组形式的对话是对话展开中最重要的交流方式

  1 .合作小组的人数及组成方法 。 2.合作小组遵守的规则小组内应该有一定的分工 。 3.指导学生学习合作技能

 (六)

 心理健康教育对话教学的效果评估:档案袋教学评价 实践表明, 档案袋评价方法是凸显参与者自我审视、 自我提升、 自我完善的一种评价模式,完全适用于心理健康教育中“对话—生成” 模式的教学效果评价。

 1.档案袋的主要内容 “对话—生成” 模式的档案袋, 又称学生心理成长档案袋, 其主要内容包括:

 一是学生基本情况, 如学籍情况、 家庭情况、 本人成长情况等。

 二是量化材料收集。为了解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及个性心理特征, 根据需要对学生进行心理测试, 了解学生的个性、 气质和学习适应性等情况。

 三是“非量化” 材料的收集, 它包括心理测试材料之外的所有非量化材料。

 这部分材料主要是围绕心理对话的话题而展开, 一般采用问卷法、访谈法、 信息法、 个案分析法等形成材料, 主要体现在对话式心理作业本和小组记录本上

  四是心理咨询个案材料。

 在普及心理健康教育的同时,了解学生心理健康状况, 测量学生的各种临床疾病,对有心理健康问题的学生早发现、 早咨询、 早治疗,是十分必要的。

 心理测量量表可供选择的有:

 《大学生健康调查表》 (UPI)

 ; 《心理健康状况临床诊断量表》 (SCL—90)

 ; 《艾森克个性问卷》 (EPQ)

 。心理咨询记录一般包括:

 ...

篇六:心理健康教育的学科素养

提要一、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特点二、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设计三、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实施四、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案例一、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特点二、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设计三、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实施四、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案例

 一、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特点1、为促进“全人发展”而设置,以发展学生心理素质为直接目的;、为促进“全人发展”而设置,以发展学生心理素质为直接目的;2 、以学生活动为主,不同于学科课程;3 、有组织性和系统性,不同于课外活动。——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理想载体和主要渠道

 促进“全人”发展全体性、全面性、全局性教育的理想是为了一切的人,无论是城市的还是乡村的,富贵的还是贫贱的,聪慧的还是笨拙的;教育的理想是为了人的一切,无论是品德的还是人格的,生理的还是心理的,智力的还是情感的。 主动性、差异性、平衡性一、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特点

 平衡发展的要点社会素养人生理素质心理素质智力 创造力认知智力情绪智力知识 技能心智技能 动作技能认识自身情绪的能力调控自身情绪的能力自我激励的能力认识他人情绪的能力调控他人情绪的能力

 浇花要浇根,育人要育心德智 体美劳心心理健康教育是全面发展教育的 核心和中介

  解决心理问题 培养健全人格 开发心理潜能——助人自助一、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特点

 心理素质培养的要点 对己——“我能行” 对事——“太好了” 对人——“你有困难吗,让我来帮助你”

  传统学科教学 以教师为中心 以教材为中心 手段单一性(口述、 板书、抄笔记、考记忆)手段单一性(口述、 板书、抄笔记、考记忆) 现代心理健康课程 以学生为中心 以活动为中心 手段多样化(个案研究、角色扮演、脑力激荡、 团队游戏竞赛手段多样化(个案研究、角色扮演、脑力激荡、 团队游戏竞赛……)

 )一、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特点

 比较:两种不同的教学组织方式 “执行式”的方式------ 结构化、封闭型1 、告诉学生应该做什么2 、有力地维持课堂的正常运行 “变革式”的方式------ 非结构、开放型1 、创造充满协调精神的课堂文化2 、形成共同的活动目标,参与和合作3 、帮助学生自主、有效地学习

 比较:两种不同的教学组织方式 现代的“变革式” 方式A BCA CB传统的“执行式”方式A:教材提供的知识B:

 讲师个人经验C:教学互动产生的内容一、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特点

 把握:教学因素间的交往与对话教师与学生之间 是一种精神交往关系 互相倾听和言说 尊重彼此的观点和阅历共享知识、共享经验、共享智慧、共享人生的意义和价值尊重彼此的观点和阅历共享知识、共享经验、共享智慧、共享人生的意义和价值师生与教材之间 是一种意义联系的关系 学生的现实世界与教材的文本视界的融合学生的现实世界与教材的文本视界的融合 开放式的把握,个性化的自我解读开放式的把握,个性化的自我解读

 一、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特点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学习方式提倡两点第一,要把过程与方法视为课堂教学的重要目标(过程不仅具有手段性的价值,过程本身也具有目的性的价值);第二,要使教学过程真正成为学生经历、体验、探索的过程;第一,要把过程与方法视为课堂教学的重要目标(过程不仅具有手段性的价值,过程本身也具有目的性的价值);第二,要使教学过程真正成为学生经历、体验、探索的过程;

  “经历”—— 指参与特定的教学活动—— 不仅要倾听,也要表达 “体验(感受)”——指通过自己的活动,对一个问题有自己的认识,具有一些自己的看法,并有积极的情感反映。指通过自己的活动,对一个问题有自己的认识,具有一些自己的看法,并有积极的情感反映。 “探索”—— 指在活动过程中,能寻找合适的方法。一、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特点

 二、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设计 教学过程最优化理念选择或设计最佳教学方案的过程 策略性教学思想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 超前的社会适应性原则 解决实际问题的针对性原则 可操作性原则

 (一)明确课程目标 选择和确定心理辅导内容、制定心理辅导方案的重要依据 指引心理辅导方向、调控心理辅导过程的参照 检验心理辅导工作有效性的标准。以发展性目标为主以防治性目标为辅二、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设计

 发展性目标(1)帮助学生认识自己、接纳自己;(2)帮助学生发展良好人际关系,培养合群性、同理心;(3)帮助学生适应学校生活环境,热爱学校生活;(4)帮助学生发展其学习能力,培养正确的学习观念,良好学习兴趣与学习习惯;(5)帮助学生提高承受挫折的能力,培养良好的意志品质;(6)帮助学生在学习、生活中学会调节、控制自己的情绪,经保持乐观、平和、愉快的心境;(7)帮助学生培养独立自主的精神,懂得对自己行为负责;(8)帮助学生培养创造思维与创造精神。(1)帮助学生认识自己、接纳自己;(2)帮助学生发展良好人际关系,培养合群性、同理心;(3)帮助学生适应学校生活环境,热爱学校生活;(4)帮助学生发展其学习能力,培养正确的学习观念,良好学习兴趣与学习习惯;(5)帮助学生提高承受挫折的能力,培养良好的意志品质;(6)帮助学生在学习、生活中学会调节、控制自己的情绪,经保持乐观、平和、愉快的心境;(7)帮助学生培养独立自主的精神,懂得对自己行为负责;(8)帮助学生培养创造思维与创造精神。二、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设计

 (二)确定课程内容1 、不能闭门造车或照着教材生搬硬套;2、应细心观察和全面调查,把体现不同地域和年龄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贴近学生生活实际、反映学生关注焦点的一些典型事例作为材料灵活运用到课程中来。、应细心观察和全面调查,把体现不同地域和年龄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贴近学生生活实际、反映学生关注焦点的一些典型事例作为材料灵活运用到课程中来。二、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设计

 (三)选择教学方法1、多种方法和手段相结合 活动形式:角色活动、游戏活动、体育活动 训练形式:教练式、互助式、自助式 实践形式:社会活动、社会考察2、扩大学生的参与面3、多用小组合作学习二、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设计

 二、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设计教学方法 内容简介学习类型记忆理解操作讲演法 系统传递信息 + +个案研究 分析具体案例 + +角色扮演 让学习者扮演不同角色 +小组讨论 集思广益 + + +自我表现测试 帮助自我了解 + +团队游戏 加强协作精神 + +

 二、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设计头脑风暴法“头脑风暴法”是通过脑力的互相激荡,把对某一问题的各种各样的想法都引导出来。1 )首要目标先追求观念的量2 )任何观念都是可以接受的,暂不作任何评判3 )鼓励逆向思维

 (四)拟订活动程序1、营造气氛、融洽关系2、引发认识、激起动机3、体验动情、策略导行4、反思内化、 形成品质活动只是一个中介和载体,通过活动体验的分享,进一步促进反思领悟、行为迁移和品质内化才是心理健康教育的最终目的。二、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设计

 物理环境的优化 明亮宽敞的教室 温馨和谐的布置 适宜的背景音乐 合理编排的座位——秧田式 方块式 马鞍式二、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设计

 暖身活动的设计 身体放松运动 拍掌活动 礼节操—— 减少紧张焦虑,身心自由开放二、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设计

 三、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实施(一)准备合适的场所和材料(二)实施过程中的基本技术(一)准备合适的场所和材料(二)实施过程中的基本技术1 、小组的组成技术2 、起始活动技术3 、过程技术4 、结束技术

 (三)教师的角色与技术倾听者、引导者、合作者、催化剂 适度的自我开放 移情性理解 反思性实践 1 、场面的构成 2 、时间的控制 3 、主题的把握 4 、活动的延伸三、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实施

  倾听—— 教师以听觉为中心的交往模式 倾听—— 领悟学生生命的存在 倾听—— 给学生更多的表达空间教师:从“教师:从“ 兴奋的说话者 ” 到“ 积极的倾听者 ”三、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实施

  积极的期望 成功的机会 鼓励性的评价 —— 自我有效感ϖ 习得性无助ϖ 无效ϖ 无望ϖ 无欲ϖ 无为三、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实施

 经验+ 反思= 成长 反思:教师以自己的职业活动为思考对象,对自己在职业中所做出的行为以及由此所产生的结果进行审视和分析的过程。教师以自己的职业活动为思考对象,对自己在职业中所做出的行为以及由此所产生的结果进行审视和分析的过程。 教学反思是教师专业发展和自我成长的核心因素。 教学前反思 :

 使教学成为自觉的实践 教学中反思 :

 使教学高质高效地进行 教学后反思 :

 使教学经验理论化三、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实施

 主题:结识新同学:

 (一)暖身操:

 —— 超级握手 背景:播放轻音乐碟片 步骤: 请同桌间相互握手。 参考“超级握手活动表”列出的几种握手类型,看看你刚才的握手方式是属于哪种类型的。参考“超级握手活动表”列出的几种握手类型,看看你刚才的握手方式是属于哪种类型的。 让同学们到处走走,再使用不同的握手方式和别人握手,感受不同的感觉。让同学们到处走走,再使用不同的握手方式和别人握手,感受不同的感觉。四、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设计举例

 超级握手活动表老虎钳型:

 抓住另一只手并紧紧握住,是为了表示亲密。水泵型:

 上下不停晃动同伴的手,这样你的心跳会加快。摇摆型:

 当你握住同伴的手后,在你们之间摇动,从左到右,就如你在握手或跳绳。高顶礼帽型:

 这种握手方式是把你的第二只手放在你们的手之上,像一个手型三明治,增加一只手的目的是让对方知道你确实很投入。反转型:

 这种形式的握手也可以成为实力展示,当你和同伴握手时,反转一下,你的手就在他的手上面了。

 (二)谊风互动1 、假设本班49 人,加上老师50 人,将同学由1——49编号,老师为第编号,老师为第50 号。2 、按编号写出50 张卡片,将前10号卡片取出,其余卡片正面向下放在桌上,打乱。号卡片取出,其余卡片正面向下放在桌上,打乱。3 、前10 号的同学,每人抽4 张卡片,这4名同学即是他的成员,这样全班分成名同学即是他的成员,这样全班分成10 组。4、每组同学由第一个人作自我介绍,第二个人先重复第一个人的话后再自我介绍,第三个人必须重复前两人的自我介绍,依此类推,第五个人重复前、每组同学由第一个人作自我介绍,第二个人先重复第一个人的话后再自我介绍,第三个人必须重复前两人的自我介绍,依此类推,第五个人重复前4人的自我介绍,然后第一个人将全组情况说一遍,全组认识完毕。人的自我介绍,然后第一个人将全组情况说一遍,全组认识完毕。5 、11——20 号的同学再重新抽取,重复4的程序。据时间而定,依此类推。的程序。据时间而定,依此类推。四、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设计举例

 自制“名片” 把通过活动结识的朋友特征记录下来,看看今天认识了多少位朋友。把通过活动结识的朋友特征记录下来,看看今天认识了多少位朋友。姓 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原 学 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原担任职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性 格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特 长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爱 好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自我感悟 1 、通过彼此的认识,我感到2、新的集体中,我决心做到3、我希望这个集体成为

 友情相助, 张某,女,13岁,就读于某校初一某班,入校时成绩较好,期中考试略有下降,该生给人的总体印象是内向,沉默,在宿舍中没有固定的亲密伙伴,总是独来独往。课堂上从不主动回答问题,同桌反映她“爱计较,太刺儿”。讨论:张某存在着哪些问题?老师和同学们要如何帮助她?她要进行哪些自我改善呢?岁,就读于某校初一某班,入校时成绩较好,期中考试略有下降,该生给人的总体印象是内向,沉默,在宿舍中没有固定的亲密伙伴,总是独来独往。课堂上从不主动回答问题,同桌反映她“爱计较,太刺儿”。讨论:张某存在着哪些问题?老师和同学们要如何帮助她?她要进行哪些自我改善呢? 来到一个新的集体,你会用哪些方法与同学相识? 谈谈你的看法?四、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设计举例

 主题二:你碓我砌(合作)活动方法说明: 本活动必须五人合作才能完成。 每组的工作是完成五个相等的正方形。 活动进行时大家严守静默。 每位组员可将纸片给别人,但任何人不可以任何方式(包括用手抢、写字或做手势等)向别人索取纸片。四、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设计举例

 问题讨论 看到别人拿着你所需要的纸片而他不肯给你时,你有什么感觉?看到别人拿着你所需要的纸片而他不肯给你时,你有什么感觉? 当你看到别人因完成了自己的工作而沾沾自喜,却不管他的做法是否妨碍全体,你有何反应?当你看到别人因完成了自己的工作而沾沾自喜,却不管他的做法是否妨碍全体,你有何反应? 当你完成了自己的图形,忽然发觉你该拆下一块去成全他人,那时你有何感受?当你完成了自己的图形,忽然发觉你该拆下一块去成全他人,那时你有何感受? 看到那迟钝笨拙的旁人,你有何感受? 要是你就是那迟钝笨拙的旁人,你希望别人怎样待你? 活动进行时,哪些组员的行为有助于全体的合作?哪些因素阻碍了合作?活动进行时,哪些组员的行为有助于全体的合作?哪些因素阻碍了合作?

篇七:心理健康教育的学科素养

9 卷 第 3 期                                  吕梁学院学报 2019 年 6 月Vol. 9 No. 3                                Journal of Lüliang University Jun. 2019·教育教学研究·收稿日期:2019-05-01作者简介:咸世昭(1994 - ),男,山西运城人,助教,研究方向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临床与咨询心理。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专职教师的双师型素养咸世昭(山西能源学院 思政部,山西 晋中 030600)摘  要: 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专职教师是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骨干。

 知识教育、宣传活动、咨询服务和预防干预等四项主要任务要求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专职教师,既要尽好高校教师的义务,也要承担心理咨询师的职责。

 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专职教师应具备政策法规素养、伦理道德素养、学科专业知识素养、职业技能素养和行动研究素养。关键词: 高校教师;心理健康教育;双师型中图分类号: G451. 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 -185X(2019)03 -0085 -03    2001 年 3 月,教育部《关于加强普通高等学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意见》指出,各高校要“建设一支以少量精干专职教师为骨干,专兼结合、专业互补、相对稳定的高等学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队伍”。

 2018 年 7 月,中共教育部党组印发《高等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再次强调:“各高校要建设一支以专职教师为骨干、以兼职教师为补充,专兼结合、专业互补、相对稳定、素质良好的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

 心理健康教育专职教师要具有从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相关学历和专业资质,要按照师生比不低于 1∶ 4000 配备,每校至少配备 2 名。”从2001 年至今将近20 年时间,很多高校配备了心理健康教育专职教师,成立了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机构。

 心理健康教育专职教师一方面从事心理学课程教学,另一方面提供心理咨询服务,一般都具有高校教师和心理咨询师的双重身分,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事业做出了可贵的贡献。

 但是,这支队伍要做到“具有相关学历和专业资质”且达到“素质良好”仍有很大的研究和实践空间。

 本文就高校心理健康教师应具备的职业素养谈谈自己的看法。一、政策法规素养遵守宪法和法律是我国公民的基本义务。

 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专职教师必须知法懂法,依法办事。不仅要了解遵守各项普适性法律法规,更要熟悉掌握与本职工作直接相关的专项法律法规。

 要通晓《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精神卫生法》,明确高校教师和心理咨询师的权力义务,在法律法规限定的范围内依法从事教学和咨询活动。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已被纳入思想政治工作的十大育人体系。我国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也正是在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推动下逐步发展起来的。

 熟悉掌握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各项政策是高校心理健康专职教师开展工作的基本依据。

 主要有 2001 年教育部《关于加强普通高等学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意见》, 2011 年教育部办厅《普通高等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基本建设标准(试行)》,2011 年教育部办公厅《普通高等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基本要求》。

 在新时代背景下,应重点学习落实习近平总书记 2016 年在全国卫生与健康大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以及《“健康中国 2030”规划纲要》相关内容,2016 年 22 部委《关于加强心理健康服务的指导意见》,2017 年中共教育部党组《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2018 年中共教育部党组《高等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专职教师还应当了解熟悉全国和地方的行业学会、协会等出台的规范标准。

 比5 8万方数据

 如,中国心理卫生协会《心理咨询师国家职业标准》《心理治疗规范》,中国心理学会《临床与咨询心理学专业机构和专业人员注册标准(第二版)》。

 另外,还应积极关注发达国家在心理健康教育领域制订的规范和标准,比如作为美国学校心理学家准入标尺的《NASP 学校心理学家专业标准》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有利于促进我国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进一步专业化、规范化 [1] 。二、伦理道德素养伦理和道德主要是指人与人之间的行为规范,伦理的范畴同时也指向了人与自然的关系。

 伦理的概念相结客观、中性,来源于西方科学,道德的概念则主观、褒义,存在于中华文化。

 我国的道德范畴一般包括个人品德、家庭美德、职业道德和社会公德。作为高校教师队伍的有机组成部分,心理健康教育教师首先要遵守教师职业道德。

 2011 年 12 月,教育部、中国教科文卫体工会全国委员会研究制定了《高等学校教师职业道德规范》,要求高校教师在爱国守法、敬业爱生、教书育人、严谨治学、服务社会、为人师表等六个方面尽好道德义务。

 我国高校高度重视教师的职业道德,对师德师风实行一票否决制。师德出现问题的教师,一经发现都会受到较重的处理。

 从事心理咨询服务则有更详细的伦理道德规范。

 尽管目前刚性不足,但心理咨询从业者应尽力遵守。

 《心理咨询师职业道德准则》从十一个方面分四十九条对心理咨询师的职业道德作了规定。《中国心理学会临床与咨询心理学工作伦理守则》也针对心理治疗和心理咨询工作的理念、责任、标准和权益等分七个方面制定了更为专业的伦理守则。主要内容一是专业关系,二是隐私权与保密性,三是职业责任,四是心理测量与评估,五是教学、培训和督导,六是研究和发表,七是伦理问题处理。三、学科专业知识素养学科是相对独立的知识体系。

 我国的学科分为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历史学、管理学和艺术学等 13 大门类。

 其中教育学门类下有教育学、心理学和体育学三个一级学科。

 就字面上理解,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对象是心理,目标是健康,方法是教育。

 因此,心理学和教育学是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必修学科。

 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专职教师应当系统地了解掌握心理学的知识体系和教育学的理论方法。尤其是心理学的二级学科发展与教育心理学,能直接为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丰富的知识营养。专业是根据社会分工的需要而设立的学业类别,是以社会需要为出发点,整合相关学科知识而建构的人才培养单元。

 我国高等教育本专科和研究生阶段均设有心理健康教育专业,其课程体系基本以心理学理论知识和技能培养为主。

 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专职教师应当扎实掌握心理健康教育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相较于西方发达国家,我国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起步晚,发展慢。

 至今心理健康教育专职教师队伍的学科专业结构仍不够合理。

 或心理学出身,或教育学出身,也有的来自医学、管理学、思想政治教育等专业。

 从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任务课程教学体系、宣传活动体系、咨询服务体系、预防干预体系四大体系的要求来看,不少专职教师所学学科专业或过于单一,或不完全对口,或本硕专业不相关,加上高校教育普遍重理论轻实践,缺乏心理辅导咨询和预防干预的经验。

 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专职教师的学科专业知识仍有较大的欠缺。四、职业技能素养作为一种职业,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专职教师既要习得一般高校教师应当具有的专业技能,也要养成心理咨询师应当具备的专业技能。

 教师的职业技能既包括普通教师的技能,比如教案设计、PPT 制作、课堂讲解、师生互动、作业布置等基本技能,更要重视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特色技能。

 情境模拟法、案例分析法、角色扮演法、行为训练法、分组讨论法等都是大学生喜闻乐见的好方法。

 学校心理咨询师的主要职业技能则有心理测评技能,共情技能,团体辅导技能,精神分析、认知行为、人本主义等临床咨询技能,来访者心理建档技能等。研究表明,大学生对心理健康教育有效性的排序依次为心理素质训练、心理咨询、开设心理健康课程、自动心理调适、学生活动、心理救助热线或网站、心理危机干预,其中心理素质训练、心理咨询和开设心理课程被认为是提高心理健康水平效果较好的三种途径 [2] 。

 但实际上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专职教师队伍的实际素养,课程教学要优于心理咨询,心理咨询又好于心理素质训练。

 主要是因为,只有一部分心理学、教育学专业的教师在学历提升时期,具有扎实的心理健康教育知识基础,一定程度上也参与了心理学方面的实习实训活动,初步积累了一些教师和心理咨询师的实战能力。

 大多数的教师或是专业不完全对口,或学校条件不具备,没有系统接受过心理健康教育专业的学习。

 尤其是职业技能的习得和养成,主要是在职期间坚持在实践中锻炼研习,并积6 8万方数据

 极参加高质量的继续教育培训。

 由于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仍然处于相对边缘化的位置,专职教师从事心理健康教育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得不到充分激发,其职业技能水准整体上存在较大差距,造成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实际效果难以达到大学生的期望值。五、行动研究素养行动研究属于应用研究类型,可进一步分为个人具体行动研究、参与式行动研究和政治行动研究 [3] 。

 凯米斯(S. Kemmis)认为,行动研究是指社会或教育实践主体,针对实践活动中存在的问题,为解决实际问题、提高行动质量而进行的反思研究。

 行动研究源于实践,围绕实践,最终作用于实践。

 行动研究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基本方法,是高校青年教师成长的最佳途径 [4] 。

 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作为课程教学和心理咨询的行动者,有责任对教学和咨询活动中发现的实际问题开展调查分析,提出对策建议,不断指导改进本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虽然行动研究肇始于社会学和心理学,当前应用最广泛的则是教育教学研究和实践。

 从中国知网检索可以发现,题名中含有“行动研究”的文献有 6 700多篇,同时含有“行动研究”和“心理”的发文量则不到 60 篇,其中高校心理健康教育领域题名含“行动研究”的论文总数屈指可数。

 可能大多数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在从事应用研究时并未注意到行动研究的方法,说明普适性极强的行动研究方法还没有引起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教师队伍的广泛注意。

 目前来看,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专职教师的行动研究素养非常薄弱,需要进一步分析其深层次原因,提出有效的改进对策,使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专职教师真正把行动研究作为提升自己、改进教学、强化咨询的立足点、作用点和闪光点,推动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专职教师队伍水平不断提高。周向华、孙淑华老师将职业院校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素养分为基本素养和专业发展素养两个层面。基本素养由基础文化知识素养、信息素养、仪表素养构成。

 专业发展素养则包括了具有职业要求的人格特质、专业知识素养、专业能力素养和专业情意素养 [5] 。

 本研究从外在遵循和内在修为两个方面,将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专职教师的职业素养区分为政策法规素养、伦理道德素养、学科专业知识素养、职业技能素养和行动研究素养,并从高校教师和心理咨询师的双师型视角分析了各自的主要内涵,进一步不同程度地指出了教师队伍职业素养不足的问题。由于能力和时间所限,只是简要阐述了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专职教师的职业素养内涵,期待对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专职教师的研究和工作有所裨益。参考文献:[1]刘立新,艾静. 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教师职业化研究[J].北京教育,2013(4).[2] 刘海燕,宁淑芬.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需求的调查与思考[J]. 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0(9).[3] 黄首晶. 行动研究:教育实践者创新的基本途径[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0(1).[4] 韦铁源. 行动研究:高校青年教师成长的最佳途径[J].教育与职业,2011(9).[5] 周向华,孙淑华. 职业院校心理健康教师素养构成与发展策略[J]. 职教论坛,2012(19).The Double - professionally - titled Quality of the Full - time Teachers ofMental Health Education in UniversitiesXIAN Shi - zhao(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Department,Shanxi Institute of Energy,Jinzhong Shanxi 030600,China)Abstract:The full - time teachers of mental health education are the backbone of mental health education in colle-ges. The four main tasks of knowledge education,publicity activities,consulting services and preventive interventionrequire that the full - time teachers of mental health education in colleges should not only fulfill the duties of collegeteachers,but also assume the duties of psychological counselors. The full - time teachers of mental health educationin colleges should have the knowledge of policy and regulations,ethics and morality,professional knowledge of disci-plines,vocational skills and action research.Key words:college teachers;mental health education;double - professionally - titled teachers7 8万方数据

篇八:心理健康教育的学科素养

理健康教育》教学大纲

 一、课程的目的 心理健康教育的总目标是:提高全体学生的心理素质,培养他们积极乐观、健康向上的心理品质,充分开发他们的心理潜能,促进学生身心和谐可持续发展,为他们健康成长和幸福生活奠定基础。

  心理健康教育的具体目标是:使学生学会学习和生活,正确认识自我,提高自主自助和自我教育能力,增强调控情绪、承受挫折、适应环境的能力,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对有心理困扰或心理问题的学生,进行科学有效的心理辅导,及时给予必要的危机干预,提高其心理健康水平。

 二、课程的主要任务

 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任务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增强学校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实效性和吸引力,开发学生的心理潜能,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促进学生形成健康的心理素质,减少和避免各种不利因素对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培养身心健康、具有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三、课程教学的基本内容 (一)《心理健康》导论(2 2 课时)

 教学目标:

 通过教学使大学生了解心理健康知识、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标准,树立正确的心理健康观念,能够自主地调整心理状态,维护自身的心理健康。

 教学内容:

 1.认识心理的实质; 2.理解大学生心理发展的特点; 3.掌握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含义和标准; 4.了解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的主要因素。

 教学方法:

 课堂教授、课堂活动、案例分析 (二)

 心理咨询(2 2 课时)

 教学目标:

 通过教学使大学生了解心理咨询的定义、基本的心理咨询知识、心理咨询的内容与类型,树立正确的心理咨询观以及自助求助的意识。

 教学内容:

 1.心理咨询的定义; 2.大学生心理咨询的意义和特点; 3.大学生心理咨询的内容与类型。

 教学方法:

 课堂讲授、课堂活动、角色扮演 (三)常见心理困惑及异常心理(2 2 课时)

 教学目标:

 通过教学使学生了解常见的大学生心理困惑及异常心理,了解心理疾病,懂得哪些状态可以通过自我调整或心理咨询进行解决,哪些心理疾病需要通过药物及住院治疗。

 教学内容:

 1.大学生常见的心理冲突和心理困扰; 2.大学生心理疾病及其防治。

 教学方法:

 课堂教授、小组讨论、案例分析 (四)珍爱生命(2 2 课时)

 教学目标:

 通过教学使学生认识生命,尊重生命,珍爱生命,帮助大学生识别心理危机的信号,掌握初步的干预方法,预防心理危机,维护生命安全。

 教育内容:

 1.心理健康与生命; 2.大学生生命教育。

 教学方法:

 课堂讲授、心理测试、角色扮演、小组讨论。

 (五)自我意识与培养(2 2 课时)

 教学目标:

 通过教学使大学生了解并掌握自我发展的特点和规律,能够识别在自我发展过程中出现的异常心理及原因,并能够对自我意识发展过程中出现的心理问题进行调适。

 教学内容:

 1.自我意识概述; 2.大学生自我意识发展的特点; 3.大学生自我意识偏差及其调适; 4.个人自我意识的评估。

 教学方法:

 课堂讲授、心理测试、案例分析、心理游戏 (六)人格发展与心理健康(2 2 课时)

 教学目标:

 通过教学使大学生了解人格的基本知识,当代大学生的人格特点,自我人格发展状况对日常生活的影响,现实生活中大学生常见人格缺陷的表现、原因及其调适,使大学生能够调整人格中消极方面,保持积极方面,塑造健康人格。

 教学内容:

 1.人格概述; 2.大学生的人格特征; 3.人格发展异常的表现与评估; 4.大学生人格发展的调试方法。

 教学方法:

 课堂讲授、心理测试、案例分析 (七)学习心理(2 2 课时)

 教学目标:

 通过教学,使学生了解学习的概念、学习活动的基本特点与学习心理特点,了解中职生学习心理障碍的表现及成因,学会调适学习心理障碍,使自己拥有良好的学习心理状态;帮助学生了解在学习期间需要发展的能力目标,并在此基础上对自己的学习生涯进行规划,有目的地安排自己的时间,更好适应大学生活,获得自我发展。

 教学内容:

 1.大学生学习特点与心理机制; 2.大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及开发; 3.大学生常见的学习心理障碍及其防治。

 教学方法:

 课堂讲授、案例分析、小组讨论 (八)大学生人际关系(2 2 课时)

 教学目标:

 通过教学使大学生了解大学生人际交往的意义、特点及类型,掌握基本的交往及影响因素,了解人际关系障碍的类型及调适方法。

 教学内容:

 1.大学生人际关系概述; 2.大学生人际交往及影响因素; 3.大学生人际交往原则及其技巧; 4.大学生人际关系障碍及心理调适。

 教学方法:

 课堂讲授、情景表演、案例讨论、团体训练 (九)做情绪的主人(4 4 课时)

 教学目标:

 过教学,使学生了解青少年时期情绪易于波动的特点,明白情绪需要调控的道理,知道一些调控情绪的有效方法,能够合理宣泄不良情绪,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鼓励学生进行积极的情绪体验与表达,并对自己的情绪进行有效管理,正确处理厌学心理,抑制冲动行为。

 教学内容:

 1.情绪的概述; 2.大学生情绪的特点及影响因素; 3.大学生情绪管理能力; 教学方法:

 课堂讲授、情景表演、案例讨论、团体训练 (十)敢于直面挫折(2 2 课时)

 通过教学,使学生正确理解压力和挫折,了解大学生压力及挫折的主要来源,了解压力与挫折对人生的意义,学会正确管理压力和应对挫折,适应生活和社会的各种变化,着重培养应对失败和挫折的能力,帮助学生进一步提高承受失败和应对挫折的能力,形成良好的意志品质。

 (十一)抵御校园暴力

 拒绝不良诱惑(4 4 课时)

 通过教学,使学生正确辨别校园暴力和现实中存在的各种不良诱惑,知道其对健康生活的消极影响,掌握应对校园暴力、预防艾滋病、拒绝毒品的有关知识和方法,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十二)健康网络生活(2 2 课时)

 通过教学,使学生认识到网络是以一把双刃剑,意识到网络成瘾的危害,辨别危险的网络行为,形成合理、健康的网络使用习惯;另外,注意在虚拟的网络生活中的言语行为,遵守道德规范,遵守国家法律法规,营造一个风清气正的网络生态环境,引导学生养成安全健康网络生活的习惯。

 (十三)恋爱与性心理健康(2 2 课时)

 通过教学,使学生了解爱情的概念及健康的恋爱观,认识中职生恋爱的特点及常见的问题,掌握如何提升爱的能力,了解中职生性心理发展的特点及常见的性困扰,掌握如何调试性困扰。

 教学内容:

 1.爱情的基本特征和相关理论解释; 2.大学生恋爱心理发展的规律特点和常见问题; 3.全面培养大学生恋爱中的能力。

 (十四)择业与心理健康(2 2 课时)

 通过教学,使学生了解什么是择业,中职生择业的心理特点,中职生择业的不良心理,掌握如何培养健康的择业心理。

 四、 授课安排

 周次

 课时

 教学主题

 1 2 《心理健康教育》导论 2 2 心理咨询 3 2 常见心理困惑及异常心理 4 2 珍爱生命 5 2 自我意识与培养 6 2 人格发展与心理健康 7 22 学习心理 8 2 大学生人际关系 9 2 做情绪的主人(一)

 10 2 做情绪的主人(二)

 11 2 敢于直面挫折 12 2 抵御校园暴力 拒绝不良诱惑(一)

 13 2 抵御校园暴力 拒绝不良诱惑(二)

 14 2 健康网络生活 15 2 恋爱与性心理健康 16 2 择业与心理健康 17 2 串讲知识点,课堂答疑 18 2 期末考试

推荐访问:心理健康教育的学科素养 素养 心理健康教育 学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