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专业的新思文库网平台! 工作计划 工作总结 心得体会 事迹材料 述职报告 疫情防控 思想汇报 党课下载
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正文

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李子柒4篇

时间:2022-10-16 08:05:42 来源:网友投稿

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李子柒4篇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李子柒 在千万“网红”博主中,李子柒可以说是独树一帜的那一个。这个来自四川深山里的姑娘,以中国传统美食文化为主线,围绕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李子柒4篇,供大家参考。

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李子柒4篇

篇一: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李子柒

万“网红”博主中,李子柒可以说是独树一帜的那一个。这个来自四川深山里的姑娘,以中国传统美食文化为主线,围绕中国农家的衣食住行展开,用视频的形式给网友们展现了一个近乎理想化的田园生活:三月桃花开,她采来酿成桃花酒;四月枇杷熟,她摘来制成枇杷膏;九月板栗熟,她捡来做红糖栗子……还有笔墨纸砚、活字印刷、皮影戏、胭脂水粉、蜀绣工艺、茶叶、竹艺、桑蚕丝、手工酱油等等,她亲手制作的这些东西,无不具有鲜明的中华传统文化特征。如今,李子柒不光在国内拥有 2000 万粉丝,在海外也获得了大批关注。她的视频在某海外视频平台上的订阅量高达 735 万,就算这些视频没有英文字幕,全世界的网友也看得津津有味,并对中国文化产生了浓厚兴趣,对中国产生了强烈好感。不过,李子柒的走红也引发了巨大争议。有人认为李子柒是将中国落后的一面展示给外国人,其发布的关于农耕生活的视频无法代表当今中国社会的全貌,甚至是对中国形象的抹黑;还有人认为李子柒能成为现象级“网红”无非是团队商业化运作的结果……但是更多网友,包括不少主流媒体都认为李子柒是当今“中华文化输出”的成功典范。正如央视新闻所说:“李子柒的视频,没有一个字夸中国好,但她讲好了中国文化,讲好了中国故事。她只是默默地在那里干着农活,偶尔地跟奶奶说几句四川方言,但全世界的人,却开始了解‘有趣好看’的中国传统文化,并纷纷夸赞中国人的勤奋、聪慧,进而开始喜欢中国人,喜欢这个国家。不得不说,李子柒是个奇迹,一颗平常心做出了国际文化传播的奇迹。”与此同时,无论是李子柒这个人物,还是关于传统文化保护与传承的故事,都非常适合作为素材用在考场作文当中。在本期杂志中,我们就将带领大家走近李子柒,关注传统文化,积累高分作文素材。70关注传统文化打造高分作文—— 『网红』李子柒人物素材集锦及话题拓展

 71素材精粹 / 做一束温暖的微光李子柒的视频主要根据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的时令节气、传统节日、民风民俗确定选题。她的许多视频,拍摄和制作时间跨度很大,我们可以在其中看到文化的魅力、时间的魅力和生活的魅力。比如从用桐油烧烟开始,历时两年制作墨条;从砍紫竹、剪羊毛、剪兔毛开始,历时一年制作毛笔;从砍树、撕树皮开始,历时一个月造纸;从跟老师学习蜀绣的知识和针法开始,从染布开始,历时两年做了一条刺绣长裙;还有从养蚕开始做蚕丝被、从种黄豆开始制作传统手工酱油、不用钉子制作一整套竹艺家具……除了让人垂涎三尺的时令美食,这些中国传统文化技艺更是让人惊艳。从一个小透明到现在成为影响力很大的自媒体人,李子柒坦言自己身上的责任感越来越重。她想力所能及地去做更多对社会有益的事,比如传统文化的传播、关注传统手艺人等等,想把这些祖宗留下的老底子的东西展现给大家,让更多人知道。而这也确实是她的兴趣所在,很多传统的技艺她都想去学习。从小学四年级开始,李子柒就不止一次上过当地的报纸——报道其艰苦却自强的生活境况。有一些城里的好心人曾资助她念书,虽然她后来还是辍学了,但成名之后,她也开始做一些公益助学工作。她说,因为自己的生命曾被别人照亮过,就像光一样。她相信那些孩子将来在有能力的时候,也会把这束光照进更多人心里。李子柒其人其事在生活的泥淖中挣扎着开花李子柒,生于 1990 年,四川绵阳人。李子柒很小的时候父母便离异了,她跟着父亲、继母一起生活。其后父亲早逝,继母待她特别不好。年事已高的爷爷奶奶心疼孙女,最终决定将李子柒接回家中生活。爷爷不仅是干农活的一把好手,还会做很多菜式。李子柒在这样的环境下耳濡目染,学会了不少东西,这些经历也成为她今后做视频的基点。在李子柒小学五年级的时候,爷爷便去世了。此时奶奶年事已高,难以抚养她继续求学。于是 14 岁的李子柒辍学出去打工,开始了长达8 年的漂泊生活。她当过服务员,洗过碗、端过盘子,也睡过公园椅子,连续啃过两个月的馒头。为了赚更多的钱养活自己和奶奶,李子柒还去学了打碟,并在酒吧做 DJ。后来谈及此事时,她坦言:“当时也并没有说多喜欢音乐,就是为了活下去,觉得它工资高。”但这段经历让她学到了不少音乐方面的东西,这对她以后剪辑视频也有不少的帮助。2012 年,李子柒的奶奶生了一场重病。李子柒担心如果自己再像以前一样长期不在老人身边,或许将来会背上“子欲养而亲不待”的悔念过一辈子。于是她毅然决定放下一切,回到家乡陪伴奶奶。生活技能其实是求生本能2016 年初,李子柒开始拍摄“古香古食”系列手作视频,也是为了找到一个谋生渠道。没想到这些视频让她迅速走红网络。刚开始的很长一段时间,视频的编导、摄像、出演、剪辑都由李子柒一手包办,后来才请了一个摄影师,再到 2018 年下半年创立自己的品牌。着布衣、背背篓、扛锄头去田间取食材,用山涧的溪水、古朴的炊具、噼啪的柴火做出一道道美食。无论是四川泡菜、芋头饭等家常小菜,还是难度系数颇高的名菜佛跳墙,抑或工序繁复的花酱,李子柒都能信手拈来。她甚至还会用古法造纸、制汉妆,用家庭旧物打造秋千、沙发床。一双粗糙的手、一双出镜率超高的胶鞋、一身干活利落劲儿,是李子柒视频颇有辨识度的标志性三元素。然而当网友们感叹她无所不能的时候,李子柒却自嘲道:“你们眼中的生活技能,只是我的求生本能。”

 72素材精粹李子柒的视频不着一个英文字,却圈了无数国外粉。春耕夏种秋收冬藏,一箪食一瓢饮,到底是真实生活或精心演绎其实不重要,重要的是它所表达的中式生活之美,在赏心悦目之际让人愿意接近。无声胜有声,李子柒的样本意义,绝不应被忽视。无论怎样的文化,想要让别人理解,必先打动人。——摘自《人民日报》官方微博李子柒的海外走红,与其说是一种文化输出,不如说是一种文化现象。文化输出似乎带有一种预设的目的和动机,带有不同文明竞逐高下的“文明冲突论”意味。李子柒只是一个普通的农村女孩,她没有可能承担起“文化输出”的重任。事实上,她只是抓住了短视频发展历史机遇的一个创业者,用自己的勤奋和纤巧展示山村生活的美好部分,以期获得观众的认可和关注。当然,从结果上看,李子柒的作品很好地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落地于不同文化语境,传递出精致的、文明的、可亲的、具有烟火气和人情味的中国形象,这是一个全媒体时代传承与传播中华文化的生动案例,其中具有值得总结的文化传播规律。李子柒的作品不是宏大叙事,其记录的是一个普通中国人的日常生活,但却恰恰展现了中华传统文化中的人文精神,而这正是中华文化与世界文明对话的重要价值共识。——摘自《光明日报》通过互联网放大赋能,自然是当代传播的要义所在。我们未必都要扛起“文化输出”的大旗,但李子柒的成功起码告诉我们,真诚地展示我们的日常,比如美食、历史,进而通过这些美好吸引更多人关注、了解我们这个民族和国家,或许相比僵硬的说教和滔滔不绝的自我吹嘘,要管用得多。想想韩国文化近年来在全球日渐深远的影响,想想迪士尼、漫威、《老友记》对世界潜移默化的输出,“文化”很管用,但“输出”急不来。不如,在点滴的交流和碰撞中,让世界知道我们的勤劳聪慧,知道我们富有创造力,也知道我们真诚友善、热爱和平。——摘自《新民晚报》礼赞工业成果无可厚非,可讴歌田园生活就是展示“落后”吗?事实上,工业文明和农业文明,只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不同阶段,并无绝对意义上的先进与落后。李子柒的爆红并非偶然,在视频高点击量的背后,其实是西方世界对崛起的中国之好奇。他们以这位“网红”博主的视频为窗口,探寻的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奥秘与魅力。崛起中的东方古国,不仅有高楼大厦、大国重器,还有一箪食一瓢饮的田园诗意。而如何认识当代中国农村,新的时代也需要新的答案。原生态,并非只有“土味喊麦”一种打开方式,雨后山林、农耕日常、酿酒品茗,只要在其中倾注美感,同样可以找寻到充满生命力的鲜活表达。——摘自《北京日报》由于出发点、利益关注点不同,众声喧哗、意见多元是舆论场中的常态。但是多元并不意味着截然对立,更不意味着没有共识。李子柒为什么能在全世界的观众面前爆红?难道不是因为她抓住了现代都市人对田园牧歌的向往,打开了西方世界欣赏中国文化的一个窗口?难道不是她跨越语言、文化差异、打破人与人之间隔阂的独特内容?李子柒火了的背后,是人类对勤劳、善良、智慧等美好品质,对诗情画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存环境的共同追求。读懂这种民心相通、情感共鸣和价值同频,国际文化传播才能走得更好更远。——摘自《中国教育报》李子柒是一个镜像,在此,她实现了同龄人所无法拥有的梦想。比如,她居住在仙境般的自然环境里,各种美味食材信手拈来、应有尽有,不用长途跋涉穿越城市打卡上班,没有老板的指令与同事间的压力,一切看上去都是那么随心所欲……通过李子柒这个镜像,人们也看到了自身生活的平凡、庸俗、焦虑。但她是个遥远的存在,身份、距离、空间的隔离,使其不会成为人们切身嫉妒的对象,而是一个安全的梦想承载体。而因为其作品所独有的特色,李子柒也被附加了很多额外的符号。但我们也无需用这些符号绑架或捧杀她,让李子柒做李子柒就好了。——摘自《新京报》热议体 媒

 73素材精粹 / 故宫的华丽转型:文物离我们并不远2019 年 12 月 8 日,“须弥福寿——当扎什伦布寺遇上紫禁城”展在故宫博物院开幕,纪念紫禁城建成 600 年系列活动的序幕就此拉开。本次展览分为“从须弥福寿至紫禁城”“来自扎什伦布寺的艺术”“六世班禅的遗珍”及“和善吉祥”4 个主题,前 3 个主题为文物专展,“和善吉祥”为文创展区,包含吉祥八宝、金刚杵、福麟吉象、吐宝鼠等多个系列文创衍生产品。此次展览展示了中华文化关于吉祥、美好、福寿的文化内涵。自2014年故宫淘宝创造的“网红四爷”IP走红以来,故宫文创产品就迎来了生机勃勃的春天,快速在不同种类、不同规模的商业版图上生根发芽,很快便硕果累累。“一定要深入挖掘我们的文化资源,把文化资源提炼出来,和人们的生活对接,文物其实离我们并不远。”一手打造了故宫 IP 的故宫博物馆前任“掌门人”单霁翔这样说道。素材点拨: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文创这项被当成旅游纪念品的营生并不受重视,博物馆也多数依赖政府补贴生存,缺乏活力和自我造血能力。故宫博物院近年的变化改变了人们印象中高高在上的紫禁城的形象,让优秀传统文化与时代审美相结合,让文物真真切切地活了起来。韩国书院申遗成功:难以言说的寥落和心酸2019年7月初,在阿塞拜疆首都巴库举行的第43届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会议上,韩国 9 所保存了朝鲜王朝时代儒学私塾原貌的书院,以“韩国新儒学书院”之名成功入选世界文化遗产。消息传来,对于一直关心和致力于中国书院文化研究的国人来说,是难以言说的寥落和心酸。中国书院研究专家邓洪波对此只说了两个词:祝贺、自愧。书院制度与书院文化是不折不扣的中国原产,自唐朝兴起,在千余年的历史长河中,根扎于民间社会,在各地城乡村落星罗棋布,是中国文化发展和传承的重要载体。韩国自 2015 年就踏上了书院申遗之路。比起韩国书院的兴盛,以及韩国人对书院文化传承所做出的努力,中国人这些年来对书院的印象,大多都停留在孔子学院、市场上的国学培训机构或者 20 元一张门票的旅游景区上。素材点拨:韩国书院申遗成功,是否能唤起我们对传统文化传承的危机感?那些优秀的文化,如果我们自己不去传承,却反而被别的国家传承得很好,若干年之后,我们又该以什么底气来说,它们是我们中国人的骄傲?拓展题 话关注传统文化·事件 关注传统文化·人物 关注传统文化·声音写简体识繁体:规范与传承不矛盾在 2019 年的全国政协会议上,有政协委员提案建议在全国中小学进行繁体字识读教育。12 月9 日,教育部在官网就此提案公开答复称,学校教学应依法使用规范汉字,但在中小学经典阅读和书法教育中,会涉及有关繁体字教育的内容,简而言之,就是“写简识繁”。近年来,关于简繁之争的讨论不时出现,教育部的回应算是就这场争论给出了正式的官方答复。新中国成立以后,推出了较为成熟的汉字简化方案,并在全国大力推广,大大降低了汉字的识读门槛,提升了老百姓的识字率,传承了几千年的汉字第一次被普通老百姓所掌握。但把简体字法定为规范汉字,并不等于排斥繁体字。相反,基础教育阶段,无论是古文经典研读还是书法练习,学生接触繁体字的机会并不少。到了高等教育阶段,文科类的大部分专业都有阅读古代典籍的要求。教育规范与文化传承并不矛盾,传承繁体字也不一定非得将其纳入基础教育。素材点拨:呼吁恢复繁体字使用的背后,是国人日渐增强的文化保护意识,这无疑是一件好事。但汉字简化不仅是历史进步的推动,也是时代发展的要求。规范与传承并不矛盾,只要人们能接触到繁体字,只要中国的传统文化还有吸引力,就不用担心繁体字会被抛弃。

 素材精粹74王珮瑜:京剧其实很好玩儿若问谁是当今京剧圈最“出圈”的“角儿”,那一定非“瑜老板”王珮瑜莫属。2019 年 12 月 16 日,王珮瑜带着自创品牌《老生常谈·王珮瑜京剧清音会》亮相上海大剧院,三层楼座无虚席。上海站是王佩瑜 2019 年京剧清音会全国巡演的收官之战,2020 年,她的京剧清音会便迎来了第十个年头。王珮瑜的京剧清音会创新性地采用了沙龙式的演出方式。清唱、不扮戏、不着戏服、依现场情况定制戏码,还加入了实时直播、弹幕互动和千人大合唱等元素,突破了传统的表演模式,让观众大呼过瘾,也为京剧吸引了一大波年轻戏迷。关注传统文...

篇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李子柒

思考 20210340

 探索思考武汉大学媒体发展研究中心在2019年发布的《抖擞传统:短视频与传统文化研究报告》显示,短视频平台日益成为传播优秀传统文化的新渠道,越来越多的公众积极主动地参与到传统文化短视频的观看、分享与制作的过程之中。短视频作为传统文化的一种新型推广方式,将对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起到不容小觑的积极作用。从文化传播及文化自信培育的角度看,当前传统文化短视频的“热”传播彰显了一定的文化建构与文化自信培育意义。我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不仅需要高雅内容和深刻价值理念的精英文化传播,而且也需要扎根民间、形式多样、生动活泼的大众文化传播。毋庸讳言,“相比一些需要花费大量气力却往往由于与受众需求隔膜而达不到理想效果的传播,大众文化传播往往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1] 本文所探究的短视频文化传播的爆款现象便属于这种情况。笔者主要从大众参与式文化传播的视角出发,以李子柒短视频为例,试图探究传统文化短视频的“热”传播现象及文化自信培育意涵,并对如何利用短视频 APP 提升传统文化传播及文化自信培育的效能问题进行一定的策略性反思。一、传统文化短视频的“热”传播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发布第 47 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20 年 12 月,我国网络视频 ( 含短视频 ) 用户规模达 9.27 亿,较 2020 年 3 月增长 7633 万,占网民整体的 93.7%。其中短视频用户规模为 8.73 亿,较 2020年 3 月增长 1.00 亿,占网民整体的 88.3%。” [2] 上述数据表明,在网络媒介尤其是短视频APP的使用方面,我国网民正在迅速崛起。移动短视频的日渐兴盛,让视频生产的主力军日益从媒体机构转移到了普通内容生产用户,这种现状彻底打破了传统影像传播的运作模式,并为大众参与式文化传播及文化建构创造了条件。武汉大学媒体发展研究中心发布的《抖擞传统:短视频与传统文化研究报告》显示,“截至 2019 年5 月初,抖音平台上传统文化相关短视频超过 6500万条,累计播放量超过 164 亿次,累计点赞数超过44 亿次,其中京剧话题‘我变脸比翻书还快’相关视频播放量接近 60 亿次。” [3] 由此可见,昔日“曲高和寡”的传统文化经由短视频的“热”传播, 正[ 关键词 ] 传统文化短视频

  “热”传播

 文化自信培育

 参与式文化传播

 李子柒[ 内容提要 ] 随着网络化时代移动短视频的盛行,长期沉寂的传统文化借助短视频平台得以进行“热”传播,其中李子柒所制作的系列短视频便是其中的典型个案。这一形式不仅为中外观众提供了一个用短视频观看、了解和体验中国传统古风“新生活”和怀旧 “新乡愁”的机会和典型镜像,而且为大众文化自信的培育和提升作出不容小觑的贡献。本文以李子柒短视频为例,主要从大众参与式文化传播的视角出发,探究传统文化短视频的“热”传播及其文化自信培育意涵,并对如何利用短视频 APP 提升传统文化传播及文化自信培育的效能问题,进行一定的策略反思。■王平传统文化短视频的“热”传播及文化自信培育意涵——以“李子柒短视频”为例。

 。. .。

 。

 202103 探索思考41

 探索思考在“飞入寻常百姓家”。从参与式文化传播的角度看,传统文化短视频“使得大众参与文化创作的门槛被极大降低,每个人都可以参与到传统文化的生产和传播之中,传统文化的生产关系因此而发生变化。” [4] 可以说,蜚声中外的李子柒系列短视频只是众多传统文化短视频“热”传播浪潮中的一朵璀璨浪花。大量传统文化短视频在各类社交媒体空间里成为爆款,已让书画、传统工艺、戏曲、武术、民乐等多种形态的传统文化表达重返人们的日常交流实践。这种大众参与式的文化传播所呈现出来的特征与方式、影响的广度与深度,是前所未有的。李子柒系列短视频的走红正是其中的典型个案,它不仅彰显了普通用户的主体性作用,也促进了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李子柒制作的一系列蕴涵优秀传统文化的乡村田园生活短视频,在短短两年内,便引发了国内外视频观众对中华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热爱,她也先后获得诸多奖项与荣誉,如中国新闻周刊“年度文化传播人物奖”、新浪微博超级红人节十大美食红人奖、超级红人节最具人气博主奖,并先后被推选为成都非遗推广大使、首批中国农民丰收节推广大使等。李子柒系列短视频在国内外的“热”传播,产生了非同寻常的跨文化传播效应,尤其是其作品“很好地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落地不同文化语境,传递出精致的、文明的、可亲的、具有烟火气和人情味的中国形象”, [5] 这的确是在网络化、全球化时代传承与传播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典型个案,其中具有值得探究的文化自信培育意涵及文化传播规律。二、传统文化短视频“热”传播的文化自信培育意涵新兴传播技术的应用和发展带来了媒介文化传播方式、传播环境和传播主体等的变革,即自上而下、单一被动的传统媒介文化正逐渐转向更注重民间性、主体性、互动性和创造性的参与式文化传播。本文所讨论的李子柒短视频爆红网络现象,可谓是大众参与式文化传播的典型个案。顺此而下,笔者主要从参与式文化传播的视角,来探析传统文化短视频“热”传播的文化自信培育意涵。(一)作为文化参与主体的自信,首先是一种积极生活态度和健康心态精神学界有研究者认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人的心灵熏陶和涵养,给人以精神层面的化育,奠定新时代健康社会心态培育的传统文化基源,为其提供更为持久、更深层的滋养,是涵养健康社会心态的重要思路。” [6] 从这一意义上看,李子柒田园生活视频的文化自信培育意涵,首先是一种基于优秀传统文化的心灵熏陶和涵养,它不仅能给人以精神层面的滋养,而且更能够培养视频观众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和健康心态精神。因为文化自信是主体精神状态尤其是主体自信的一种体现,倘若缺乏良好的生活态度及心理基础的主体自信,就难以产生真正的文化自信。诚然,当前我国民众主流的社会心态是积极向上的,然而当个体难以适应社会加速及竞争激烈的生存环境时,就会产生各种各样的现实压力和不同程度的焦虑、浮躁等。李子柒制作的蕴涵优秀传统文化内容的田园生活视频,显然具有涵养健康社会心态及主体自信的效应。虽然她出身贫寒、早年丧父、在外打工期间经历不少人生的困苦和折磨,但依然拥有作为生命主体积极的生活态度、自力更生的精神及内在力量。可以说,正是李子柒这种自尊自重、自立自强、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和健康心态精神,才使其能够“活出中国人的精彩和自信” [7] 。而这也正是其视频能够产生“媒介按摩”、缓解“现代性焦虑”, [8]以及文化自信培育等效应的内在源泉。(二)作为文化参与主体的深度自信,内恰于自身文化与生活方式的殊异性每一个国家或民族文化都有其各自的特殊性或差异性,这种差异性“往往是因时因地而土生土长出来的,它可能内恰于那样一种独特的天地人一体结构,表现出悠然自得、其乐融融的样态。” [9] 如在李子柒的田园生活视频中,她既可以犁田耕地、骑马出门,也可以宅居家中、做家务、干农活;既可以弹吉他、唱歌、弹琴,也可以酿酒、烹制各种美食、制作多种工艺品等。国内外视频观众能够从她的作品中感受到其对自身文化与生活方式的认同和热爱,因为她本身。

 。. .。

 。

 探索思考 20210342

 探索思考就活在这种文化中,她的血液中本就流淌着我们民族优秀的文化基因。无论是四时耕种、家禽饲养、衣食住行、美食制作,还是再现活字印刷术、用传统工艺自制文房四宝、用古法印染布料做裙装等,都融入了中华民族的农耕文化、饮食文化、传统手工艺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等内容。这些短视频作品让国内外视频观众深深地爱上了这种植根于自身生存土壤与文化的生活方式、风土人情和优良传统。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坚持和弘扬自身文化的独特性和差异性,对于世界文化的多元化发展以及自身文化深度自信的建构,皆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三)主体文化自信不仅植根于文化内容的扎实、优异,还离不开参与主体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毋庸赘述,优秀传统文化要搭上现代文明的列车,需要扎根于现实的土壤、结合时代发展的特征和要求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方能激发优秀传统文化的现代活力,提升国民的文化自信。李子柒短视频在海内外走红并产生跨文化的传播力,可以说绝非偶然,从其内容制作和传播方式的创新性来看,有诸多可圈可点之处,如了解受众需求,对自身定位准确,内容策划精妙,在遵循“有情、有趣、有用、有品”这“四有”法则的基础上,[10] 始终把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传统要素或“中国风”特色作为题材选择和内容建构的基线。尤其是她还善于运用富有现场感、美感和情境感的传播方式,来激发人们对优秀传统文化的兴趣和喜爱;善于运用体验式熏陶把观众带入美好的传统生活里去,让观众体会到乡村田园生活及优秀传统文化的美好,从而引发其情感共鸣、提升文化自信。三、优化传统文化短视频传播及文化自信培育效果的策略反思诚然,传统文化短视频为受众提供了一个用短视频观看、了解和体验传统古风“新生活”和怀旧的“新乡愁”的机会及典型镜像,也为我国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以及国民传统文化自信的提升作出不容小觑的贡献。然而,我们也不能忽视短视频文化传播存在的缺失与不足,如扁平化、碎片化或局部拼图式等传播方式都不利于传统文化内涵体系的全面呈现和深入解读;某些短视频文本不能科学对待中国传统文化,存在简单复古、盲目排外,抑或全盘否定、虚无历史甚至妄自菲薄、唯洋是从等错误倾向。这些显然都会对观众的传统文化认知及文化自信的培养产生不良影响。那么,如何让短视频这一新锐媒介真正成为激发传统文化市场活力和培育国民文化自信的有效平台与手段?下文将做进一步探讨。(一)善于运用引人入胜、启人心智的艺术方式,提升传统文化传播效果“形象大于思想”“言之无文,行之不远”,艺术在引导大众方面往往能够发挥启人心智、感人至深、引人入胜等重要作用。我们应善于运用艺术的或美学的标准,力求在寓教于乐、寓教于美的氛围中来引领、培养大众,不仅有助于提升全民美育的品质与水准,而且也是助推国民综合素养提升及文化自信建设的有效路径。那么,究竟如何运用艺术化传播方式来提升传统文化传播及文化自信培育的效能呢?《抖擞传统:短视频与传统文化研究报告》中提出以下几点,有较强的参考价值:一是融合艺术形式,将音乐、图文、戏剧等多种形式结合起来,以增强传统文化传播的“动态美学”效果;二是推动文化元素的跨界演绎,融合多种艺术元素,创造新的艺术体验;三是突出传统元素在现代空间环境和社会场合中的运用,实现传统元素的“场景化”和“生活化”,让视频观众体验到传统生活及优秀文化的美好;四是通过专业且趣味性的表达方式,培养观众对传统文化传播的浓厚兴趣,激发其对优秀传统文化及其精神价值的兴趣、热爱和崇信。

 [11] 上述几种注重艺术形式、艺术体验和美学效果的创作策略与规律性总结,可以说是李子柒等短视频赢得海内外观众青睐的重要因素,且无疑对传统文化短视频的艺术性和有效性传播具有重要的启迪意义。(二)遵循“四有法则”,注重从内容到形式的不断提升和打磨李子柒系列短视频在国内外的“热”传播,有不少值得总结的文化传播规律,其中之一就是遵循前述的“四有法则”,即“有情”(情感共鸣)、“有趣”(参与 / 快乐 / 轻松)、“有用”(价值 / 收获)、“有品”。

 。. .。

 。

 202103 探索思考43

 探索思考(品质/品位)。[12]此外,在遵循上述法则的基础上,李子柒视频还始终把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传统要素或“中国风”特色作为题材选择和内容建构的基线,如注重从内容到形式、从感官享受到文化内涵的大格局、高规格打磨,这使其作品具有非同寻常的“景观化”和“国风化”特色。所谓的“景观化”,是指其作品超越一般表层化、简单化的日常景观记录模式,艺术化地重构和再造以亲近自然、远离喧嚣、自给自足、充满美感和文化内涵的田园生活景观,以满足生活和工作压力较大的现代人缓解焦虑、释放压力、渴望田园牧歌式生活的心理需求。所谓的“国风化”,是指视频重点打造的是“有情”“有趣”“有用”“有品”的“四有”国风内容,如国风美食、国风美景、国风工艺、国风美人、国风文化和国风调性等。总之,在遵循“四有法则”的基础上,注重从内容到形式、从感官享受到文化内涵的大格局、高规格打磨和提升,是提升传统文化传播及文化自信培育效能的一条重要路径。(三)全面、系统地传播优秀传统文化,处理好继承与创造性发展的关系如何避免前述短视频扁平化、碎片化或局部拼图式传播方式的弊端,以全面呈现和深入、系统解读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体系?值得深入探讨。笔者认为,首先可将传统文化体系分为若干子系统或具有内在逻辑联系的专题,然后通过系列或组合型短视频作品对其进行具象化、艺术化的展示、讲解,并形成合集,以帮助观众全面、系统地了解传统文化的内涵体系。其次,处理好继承与创造发展的关系。一方面,要认真汲取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精华和道德精髓,深入挖掘和阐发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价值,使其真正成为“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 [13]另一方面,要引导视频观众对多元文化进行科学、系统地整理、剖析、重释与重构,以去粗取精、推陈出新,要引导他们在充分吸收先进文化成果的基...

篇三: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李子柒

素材李子柒:关注传统文化打造高分作文

 在千万“网红”博主中,李子柒可以说是独树一帜的那一个。这个来自四川深山里的姑娘,以中国传统美食文化为主线,围绕中国农家的衣食住行展开,用视频的形式给网友们展现了一个近乎理想化的田园生活:

 三月桃花开,她采来酿成桃花酒;四月枇杷熟,她摘来制成枇杷膏;九月板栗熟,她捡来做红糖栗子……还有笔墨纸砚、活字印刷、皮影戏、胭脂水粉、蜀绣工艺、茶叶、竹艺、桑蚕丝、手工酱油等等,她亲手制作的这些东西,无不具有鲜明的中华传统文化特征。

 如今,李子柒不光在国内拥有 2000 万粉丝,在海外也获得了大批关注。她的视频在某海外视频平台上的订阅量高达 735 万,就算这些视频没有英文字幕,全世界的网友也看得津津有味,并对中国文化产生了浓厚兴趣,对中国产生了强烈好感。

 不过,李子柒的走红也引发了巨大争议。有人认为李子柒是将中国落后的一面展示给外国人,其发布的关于农耕生活的视频,无法代表当今中国社会的全貌,甚至

 是对中国形象的抹黑;还有人认为李子柒能成为现象级“网红”,无非是团队商业化运作的结果……

 但是更多网友,包括不少主流媒体都认为李子柒是当今“中华文化输出”的成功典范。正如央视新闻所说:“李子柒的视频,没有一个字夸中国好,但她讲好了中国文化,讲好了中国故事。她只是默默地在那里干着农活,偶尔地跟奶奶说几句四川方言,但全世界的人却开始了解有趣好看的中国传统文化,并纷纷夸赞中国人的勤奋、聪慧,进而开始喜欢中国人,喜欢这个国家。不得不说,李子柒是个奇迹,一颗平常心做出了国际文化传播的奇迹。”

 李子柒其人其事

 在生活的泥淖中挣扎着开花

 李子柒,生于 1990 年,四川绵阳人。李子柒很小的时候父母便离异了,她跟着父亲、继母一起生活。其后父亲早逝,继母待她特别不好。年事已高的爷爷奶奶心疼孙女,最终决定将李子柒接回家中生活。爷爷不仅是干农活的一把好手,还会做很多菜式。李子柒在这样的

 环境下耳濡目染,学会了不少东西,这些经历也成为她今后做视频的基点。

 在李子柒小学五年级的时候,爷爷便去世了。此时奶奶年事已高,难以抚养她继续求学。于是 14 岁的李子柒辍学出去打工,开始了长达 8 年的漂泊生活。她当过服务员,洗过碗、端过盘子,也睡过公园椅子,连续啃过两个月的馒头。为了赚更多的钱养活自己和奶奶,李子柒还去学了打碟,并在酒吧做 DJ。后来谈及此事时,她坦言:“当时也并没有说多喜欢音乐,就是为了活下去,觉得它工资高。”但这段经历让她学到了不少音乐方面的东西,这对她以后剪辑视频也有不少的帮助。

 2012 年,李子柒的奶奶生了一场重病。李子柒担心如果自己再像以前一样长期不在老人身边,或许将来会背上“子欲养而亲不待”的悔念过一辈子。于是她毅然决定放下一切,回到家乡陪伴奶奶。

 生活技能其实是求生本能

 2016 年初,李子柒开始拍摄“古香古食”系列手作视频,也是为了找到一个谋生渠道。没想到这些视频让她迅速走红网络。刚开始的很长一段时间,视频的编导、摄像、出演、剪辑都由李子柒一手包办,后来才请了一个摄影师,再到 2018 年下半年创立自己的品牌。

 着布衣、背背篓、扛锄头去田间取食材,用山涧的溪水、古朴的炊具、噼啪的柴火做出一道道美食。无论是四川泡菜、芋头饭等家常小菜,还是难度系数颇高的名菜佛跳墙,抑或工序繁复的花酱,李子柒都能信手拈来。她甚至还会用古法造纸、制汉妆,用家庭旧物打造秋千、沙发床。一双粗糙的手、一双出镜率超高的胶鞋、一身干活利落劲儿,是李子柒视频颇有辨识度的标志性三元素。然而当网友们感叹她无所不能的时候,李子柒却自嘲道:“你们眼中的生活技能,只是我的求生本能。”

 做一束温暖的微光

 李子柒的视频主要根据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的时令节气、传统节日、民风民俗确定选题。她的许多视频,拍

 摄和制作时间跨度很大,我们可以在其中看到文化的魅力、时间的魅力和生活的魅力。

 比如从用桐油烧烟开始,历时两年制作墨条;从砍紫竹、剪羊毛、剪兔毛开始,历时一年制作毛笔;从砍树、撕树皮开始,历时一个月造纸;从跟老师学习蜀绣的知识和针法开始,从染布开始,历时两年做了一条刺绣长裙;还有从养蚕开始做蚕丝被、从种黄豆开始制作传统手工酱油、不用钉子制作一整套竹艺家具……除了让人垂涎三尺的时令美食,这些中国传统文化技艺更是让人惊艳。

 从一个小透明到现在成为影响力很大的自媒体人,李子柒坦言自己身上的责任感越来越重。她想力所能及地去做更多对社会有益的事,比如传统文化的传播、关注传统手艺人等等,想把这些祖宗留下的老底子的东西展现给大家,让更多人知道。而这也确实是她的兴趣所在,很多传统的技艺她都想去学习。

 从小学四年级开始,李子柒就不止一次上过当地的报纸——报道其艰苦却自强的生活境况。有一些城里的好心人曾资助她念书,虽然她后来还是辍学了,但成名之后,她也开始做一些公益助学工作。她说,因为自己的生命曾被别人照亮过,就像光一样。她相信那些孩子将来在有能力的时候,也会把这束光照进更多人心里。

 【媒体热议】

 李子柒的视频不着一个英文字,却圈了无数国外粉。春耕夏种秋收冬藏,一箪食一瓢饮,到底是真实生活或精心演绎其实不重要,重要的是它所表达的中式生活之美,在赏心悦目之际让人愿意接近。无声胜有声,李子柒的样本意义,绝不应被忽视。无论怎样的文化,想要让别人理解,必先打动人。

 ——摘自《人民日报》官方微博

 李子柒的海外走红,与其说是一种文化输出,不如说是一种文化现象。文化输出似乎带有一种预设的目的和动机,带有不同文明竞逐高下的“文明冲突论”意味。李子柒只是一个普通的农村女孩,她没有可能承担起“文化输出”的重任。事实上,她只是抓住了短视频发

 展历史机遇的一个创业者,用自己的勤奋和纤巧展示山村生活的美好部分,以期获得观众的认可和关注。当然,从结果上看,李子柒的作品很好地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落地于不同文化语境,传递出精致的、文明的、可亲的、具有烟火气和人情味的中国形象,这是一个全媒体时代传承与传播中华文化的生动案例,其中具有值得总结的文化传播规律。李子柒的作品不是宏大叙事,其记录的是一个普通中国人的日常生活,但却恰恰展现了中华传统文化中的人文精神,而这正是中华文化与世界文明对话的重要价值共识。

 ——摘自《光明日报》

 通过互联网放大赋能,自然是当代传播的要义所在。我们未必都要扛起“文化输出”的大旗,但李子柒的成功起码告诉我们,真诚地展示我们的日常,比如美食、历史,进而通过这些美好吸引更多人关注、了解我们这个民族和国家,或许相比僵硬的说教和滔滔不绝的自我吹嘘,要管用得多。想想韩国文化近年来在全球日渐深远的影响,想想迪士尼、漫威、《老友记》对世界潜移默化的输出,“文化”很管用,但“输出”急不来。不

 如,在点滴的交流和碰撞中,让世界知道我们的勤劳聪慧,知道我们富有创造力,也知道我们真诚友善、热爱和平。

 ——摘自《新民晚报》

 礼赞工业成果无可厚非,可讴歌田园生活就是展示“落后”吗?事实上,工业文明和农业文明,只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不同阶段,并无绝对意义上的先进与落后。李子柒的爆红并非偶然,在视频高——摘自《北京日报》

 由于出发点、利益关注点不同,众声喧哗、意见多元是舆论场中的常态。但是多元并不意味着截然对立,更不意味着没有共识。李子柒为什么能在全世界的观众面前爆红?难道不是因为她抓住了现代都市人对田园牧歌的向往,打开了西方世界欣赏中国文化的一个窗口?难道不是她跨越语言、文化差异、打破人与人之间隔阂的独特内容?李子柒火了的背后,是人类对勤劳、善良、智慧等美好品质,对诗情画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

 存环境的共同追求。读懂这种民心相通、情感共鸣和价值同频,国际文化传播才能走得更好更远。

 ——摘自《中国教育报》

 李子柒是一个镜像,在此,她实现了同龄人所无法拥有的梦想。比如,她居住在仙境般的自然环境里,各种美味食材信手拈来、应有尽有,不用长途跋涉穿越城市打卡上班,没有老板的指令与同事间的压力,一切看上去都是那么随心所欲……通过李子柒这个镜像,人们也看到了自身生活的平凡、庸俗、焦虑。但她是个遥远的存在,身份、距离、空间的隔离,使其不会成为人们切身嫉妒的对象,而是一个安全的梦想承载体。而因为其作品所独有的特色,李子柒也被附加了很多额外的符号。但我们也无需用这些符号绑架或捧杀她,让李子柒做李子柒就好了。

 ——摘自《新京报》

 【话题拓展】

 故宫的华丽转型:文物离我们并不远

 2019 年 12 月 8 日,“须弥福寿——当扎什伦布寺遇上紫禁城”展在故宫博物院开幕,纪念紫禁城建成600 年系列活动的序幕就此拉开。本次展览分为“从须弥福寿至紫禁城”“来自扎什伦布寺的艺术”“六世班禅的遗珍”及“和善吉祥”4 个主题,前 3 个主题为文物专展,“和善吉祥”为文创展区,包含吉祥八宝、金刚杵、福麟吉象、吐宝鼠等多个系列文创衍生产品。此次展览展示了中华文化关于吉祥、美好、福寿的文化内涵。

 自 2014 年故宫淘宝创造的“网红四爷”IP 走红以来,故宫文创产品就迎来了生机勃勃的春天,快速在不同种类、不同规模的商业版图上生根发芽,很快便硕果累累。“一定要深入挖掘我们的文化资源,把文化资源提炼出来,和人们的生活对接,文物其实离我们并不远。”一手打造了故宫 IP 的故宫博物馆前任“掌门人”单霁翔这样说道。

 素材点拨:

 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文创这项被当成旅游纪念品的营生并不受重视,博物馆也多数依赖政府补贴生存,

 缺乏活力和自我造血能力。故宫博物院近年的变化改变了人们印象中高高在上的紫禁城的形象,让优秀传统文化与时代审美相结合,让文物真真切切地活了起来。

 韩国书院申遗成功:难以言说的寥落和心酸

 2019 年 7 月初,在阿塞拜疆首都巴库举行的第 43届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会议上,韩国 9 所保存了朝鲜王朝时代儒学私塾原貌的书院,以“韩国新儒学书院”之名成功入选世界文化遗产。消息传来,对于一直关心和致力于中国书院文化研究的国人来说,是难以言说的寥落和心酸。中国书院研究专家邓洪波对此只说了两个词:祝贺、自愧。

 书院制度与书院文化是不折不扣的中国原产,自唐朝兴起,在千余年的历史长河中,根扎于民间社会,在各地城乡村落星罗棋布,是中国文化发展和传承的重要载体。韩国自 2015 年就踏上了书院申遗之路。比起韩国书院的兴盛,以及韩国人对书院文化传承所做出的努力,中国人这些年来对书院的印象,大多都停留在孔子学院、市场上的国学培训机构或者 20 元一张门票的旅游景区上。

 素材点拨:

 韩国书院申遗成功,是否能唤起我们对传统文化传承的危机感?那些优秀的文化,如果我们自己不去传承,却反而被别的国家传承得很好,若干年之后,我们又该以什么底气来说,它们是我们中国人的骄傲?

 写简体识繁体:规范与传承不矛盾

 在 2019 年的全国政协会议上,有政协委员提案建议在全国中小学进行繁体字识读教育。12 月 9 日,教育部在官网就此提案公开答复称,学校教学应依法使用规范汉字,但在中小学经典阅读和书法教育中,会涉及有关繁体字教育的内容,简而言之,就是“写简识繁”。近年来,关于简繁之争的讨论不时出现,教育部的回应算是就这场争论给出了正式的官方答复。

 新中国成立以后,推出了较为成熟的汉字简化方案,并在全国大力推广,大大降低了汉字的识读门槛,提升了老百姓的识字率,传承了几千年的汉字第一次被普通老百姓所掌握。但把简体字法定为规范汉字,并不等于

 排斥繁体字。相反,基础教育阶段,无论是古文经典研读还是书法练习,学生接触繁体字的机会并不少。到了高等教育阶段,文科类的大部分专业都有阅读古代典籍的要求。教育规范与文化传承并不矛盾,传承繁体字也不一定非得将其纳入基础教育。

 素材点拨:

 呼吁恢复繁体字使用的背后,是国人日渐增强的文化保护意识,这无疑是一件好事。但汉字简化不仅是历史进步的推动,也是时代发展的要求。规范与传承并不矛盾,只要人们能接触到繁体字,只要中国的传统文化还有吸引力,就不用担心繁体字会被抛弃。

  王珮瑜:京剧其实很好玩儿

 若问谁是当今京剧圈最“出圈”的“角儿”,那一定非“瑜老板”王珮瑜莫属。2019 年 12 月 16 日,王珮瑜带着自创品牌《老生常谈·王珮瑜京剧清音会》亮相上海大剧院,三层楼座无虚席。上海站是王佩瑜 2019

 年京剧清音会全国巡演的收官之战,2020 年,她的京剧清音会便迎来了第十个年头。

 王珮瑜的京剧清音会创新性地采用了沙龙式的演出方式。清唱、不扮戏、不着戏服、依现场情况定制戏码,还加入了实时直播、弹幕互动和千人大合唱等元素,突破了传统的表演模式,让观众大呼过瘾,也为京剧吸引了一大波年轻戏迷。

 这些年来,王珮瑜一直致力于京剧的传播和推广。为推广京剧,她上过许多热门综艺节目,短视频平台、音频平台都是她传播京剧艺术的阵地。不管何时,你若问“瑜老板”的诉求是什么,她都会坚定不移地告诉你:“我就是试图打破窠臼,传递‘京剧其实很好玩儿的理念。”

 素材点拨:

 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不存在绝对的鸿沟,需要的是有人去传承、创新和传播。即使不“出圈”,王珮瑜依然是 12 岁学戏,14 岁入科,16 岁凭借一折《文昭关》艳惊四座的“小冬皇”。然而因为热爱,所以想要京剧

 “活”得更久、“活”得更好,对于王珮瑜来说这份责任...

篇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李子柒

与文化169 2021年第6期 (总第278期)【提 要】近年来,中国深化改革的成果斐然,国际地位不断提高,但西方对华偏见仍存在。为改变国际传播局势,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讲好中国故事”。互联网技术蓬勃发展,促使短视频成为时下热门的传播形式。李子柒以其山水田园风格的美食短视频,记录中国乡村的诗意生活,传承优秀中华文化,向海外受众讲出了中国故事的内涵。基于此,笔者以李子柒短视频中蕴含的中华传统文化和时代精神为例,从文化传承的视角出发,探寻其走红海外的成功之道。【关键词】文化传承

 “讲好中国故事”

 李子柒

 短视频近年来,中国深化改革的步伐稳步推进,国际地位和影响力不断提高。同时,移动技术和社交媒体的纵深发展,也让国际传播局势相应发生改变,但传统的“西强东弱”生态局面依旧存在。为增强我国的话语权,进一步提高对外传播的能力,改变西方社会对中国的刻板印象,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讲好中国故事”的时代命题。我国以往的对外传播常常以“宣传”的形式为主,过于沉浸于自我的文化输出,难以引起外国受众的共鸣。2019 年网红李子柒的短视频在海外社交媒体平台的走红是一个现象级的案例,自带流量和话题的意见领袖通过短视频进行文化输出,和官方的宣传形成鲜明对比,成为“讲好中国故事”的一道独特风景线。一、“讲好中国故事”和李子柒的海外影响力(一)“ 讲好中国故事 ”2018 年 8 月 21 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出席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时提出对外传播要讲求创新,“讲好中国故事”是时代命题,也是时代使命。在我国经济实力提升之后,提高文化自信也至关重要,让人民学会自我表达,让中国故事走出国门,建立中外融通的全新话语体系,是更为深远的时代要求。意识形态的围堵,导致“西强我弱”的舆论生态局面一直难以打破,疫情期间西方媒体对华抹黑报道可见一斑。为化解“有理难说”的困局,媒体需要“讲好中国故事”,既要“敢讲”,又要“善讲”,不断增强我国话语权,抢占国际舆论制高点,向世界展示一个全面、多彩、真实的中国。我国不是媒体强国,缺乏拥有国际影响力的一流媒体,因此要倡导“讲好中国故事”。(二)李子柒的海外影响力2019年,李子柒作为一个非官方的自媒体账号,在海外短视频平台 YouTube 上异军突起,引起国内学术界的广泛关注。2020 年 5 月,成为首个破 1000万中文 YouTuber,截至 2021 年 1 月,李子柒拥有1400 万 YouTube 订阅者,粉丝数远超 CNN 跟 BBC。李子柒共发布了 123 个视频,平均每个视频都有超过百万的播放量。其中“蒜的一生”这支视频共有 2217 万次观看,是“讲好中国故事”当之无愧的代表者。她的短视频借助于现代的传播技术和传播方法,充分展示生活的细微之处、细腻之情,取得超出想象的效果。二、李子柒用文化传承“讲好中国故事”(一)从田园牧歌到绿水青山回顾中华文化数千年的传承变迁,历代文人墨客执着追求于“一箪食一瓢饮”的田园诗意。不论是“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返璞归真,亦或是“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的和睦乡邻,诗词中的唯美意象凝练了世间的喜乐。寄情山水,融入村居,田园牧歌式的隐居是生之所愿。生态文明建设是中国社会建设的重要内容。2005 年 8 月 15 日习近平同志在湖州安吉考察时提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科学论断,成为指导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主要理论。“两山”理论提倡人们要遵循天人合一的自然规律,诗意地栖息。绿色传播为早日实现绿水青山的美好愿景营造良好的传播氛围。李子柒的视频取景于中国四川的一个小乡村,她在自然环境中,向人们展示着霜降酿柿、酿酒品茗等农家日常。在她的视频里四季变换、万物交替,向海外观众展示了自给自足的农耕生活,让受众置探 析 文化传承视角下李 子 柒 “ 讲 好 中 国故事”的成功之道吴琰凡DOI:10.14014/j.cnki.cn11-2597/g2.2021.06.077

 美育与文化170 2021 年第 6 期 (总第 278 期)身于绿水青山的画卷中,仿佛也过上了怡然自得的田园牧歌式生活。正如海外网友所评论的那样,受到她视频的启发,都市人群也开始去关注四周自然之美,热爱大地母亲并开始践行绿色生活方式,中国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理念在海外落地生根。(二)从传统女性到现代女权我国拥有五千年的绚烂文化,优秀传统文化在历史长河中绵延而不曾中断,根深蒂固在每一个中国人的心中。其中源远流长3000多年的“孝”文化,是中国传统伦理和文化精神的根本,是传统女性的道德内涵。20 世纪初带有鲜明文化批判色彩的女性主义兴起,女性运动宣扬现代女性独立自信,勇敢追梦的价值追求。在当代中国的语境下,真正的女权主义不是女性至上,而是让每个女性都能自信勇敢,去做自己生命中的英雄。李子柒幼时家境贫寒,年少就离家拼搏,后为照料年迈的奶奶选择回乡,传统女性的“孝道”体现得淋漓尽致。创作初期,她自学拍摄剪辑视频,反复琢磨调整所有镜头。面对网络上铺天盖地的质疑,始终没有放弃梦想,而是以制作精良的视频予以回应,传递出当代中国女性坚守初心、独立自信的独特价值。海外网友把李子柒喻为现实生活中闪耀着光环的女英雄,东方女性的固有印象被破除,中国女性发出的声音开始在海外得到倾听。(三)从古风美食到工匠精神“民以食为天”的民谚昭示着饮食在国人话语体系当中的重要地位,四季更替,适时而食,是中国人和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活美学。不同季节选取不同食材,做出不一样的美味,是我国独具一格的饮食文化。新时代的工匠精神是指劳动者在工作中追求卓越、执着专注。每个时代都有属于自己的精品,虽然标准各异,但对于精致的追求是永恒的。喧嚣多变的时代,只有秉持着工匠精神,才能让产品传播得更远更深。李子柒通过符号化的建构在互联网上形成拟态环境,继承和发扬中国传统饮食文化,不仅包括食物的制作,还涉及原材料的种植和采摘。作为四川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代言人,她学习接触那些即将面临失传的传统手工艺,重新向海外观众呈现失落的中华传统技艺背后所蕴含的工匠精神 , 她的短视频成为非遗文化塑造和传播的重要媒介 , 让传统文化不曾被忘记。她的短视频激起了海外受众对中国美食和中国文化的向往,西方世界开始正视中国文化的精神价值,有人开始学习中华文化,有人不远万里踏上这片中原热土。三、结语李子柒在 YouTube 上的爆红绝非偶然,一方面,中国国际影响力的不断提升导致西方网友渴望了解中国,由于官方媒体的宣传带有意识形态的色彩,自媒体的文化输出成了重要一环;另一方面,李子柒的短视频视听元素丰富且通俗易懂,对于存在文化差异的海外网友来说,可以更直观地了解中华文化。现代的短视频技术,融合了社交媒体的传播手段,演绎了中华文化传承,成就了李子柒,也讲好了中国故事。李子柒的成功,为官方媒体“讲好中国故事”提供了切实可行的参考,只有立足文化之根,把优秀的传统文化和与时俱进的时代精神结合,才能创造海外受众喜闻乐见的传播产品。

 参考文献毛子钰

 2017

 《亲情类真人秀中的“孝”文化建构》,《东南传播》第 6 期。王全权、张

 卫

 2018

 《我国生态文明的对外传播 :意义、挑战与策略》,《中南民族大学学报》( 人文社会科学版 ) 第 5 期。庄众显

 2018

 《浅谈诗词的格韵律调》,《大众文艺》( 学术版 ) 第 9 期。庄众显、潘承亚

 2018

 《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休闲思想及现代意义》,《汉字文化》第 11 期。张

 瑜、卫

 欣

 2018

 《网络微影像:互联网时代的影像新形态》,《东南传播》第 10 期。王卫池

 2019

 《拟态环境下网红的传播符号学研究》,《东南传播》第 3 期。陈芳芳

 2019

 《浅析“两山”理论中的生态美学思想》,《艺术科技》第 6 期。吴启越、刘

 雯

 2019

 《新媒体视域下绿色传播的实践与策略研究》,《新闻知识》第 8 期。王网明

 2019

 《抖音传统文化相关视频走红原因分析》,《戏剧之家》第 26 期。石淑敏

 2020

 《试论新媒体时代下非遗推广中的新契机》,《汉字文化》第 22 期。(通信地址:210018

 南京林业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

推荐访问: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李子柒 李子 中华 传统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