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专业的新思文库网平台! 工作计划 工作总结 心得体会 事迹材料 述职报告 疫情防控 思想汇报 党课下载
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正文

教师教育国家精品资源共享课程建设探索

时间:2022-10-16 10:30:06 来源:网友投稿

【摘 要】儿童发展课程是学前教育专业的主干课程,在教师教育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程建设中,可从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堂教学方法、考核评价方式、实践教学及课程资源等六个方面探索儿童发展课程建设。

【关键词】教师教育精品资源共享课程 儿童发展课程 课程建设

【中图分类号】 G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5)03C-0050-03

儿童发展课程是学前教育专业的主干课程,2013年获批立项为教师教育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程建设项目,其建设理念与建设实践,对积累精品资源共享课程的建设经验有积极意义,同时也对同层次、同类别课程的建设有借鉴意义。本文从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堂教学方法、考核评价方式、实践教学及课程资源等六个方面对儿童发展课程建设进行探索。

一、以高职高专人才培养目标为宗旨,制定课程目标

《教育部关于加强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的意见》明确提出,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基本特征是:以培养高等技术应用型专门人才为根本任务;以适应社会需要为目标、以培养技术应用能力为主线设计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和培养方案。毕业生应具有基础理论知识适度、技术应用能力强、知识面较宽、素质高等特点。按照高职高专人才培养目标,在制定课程目标时,应突出基础性与实用性。

学前教育专业的就业岗位群工作对象是0至6岁或7岁的儿童,科学地解决教育与保育工作中的实际问题,维护儿童身心健康,促进儿童全面发展,是学生将来面临的主要工作任务。而师范专科培养对象是专科层次的幼教工作者,主要面向城市与农村最基层的幼教机构,他们的首要任务不是研究儿童心理发展的规律与趋势,而是在实际工作中利用儿童身心理发展的规律与特点解决保教问题。为此,课程目标上强调基础知识掌握与运用能力培养。

儿童发展是学前教育专业的一门重要的主干课程,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掌握学前儿童身心理发展的基本规律、基本理论及年龄特征,树立科学的儿童发展观,理解幼儿的认知特点和学习方式,学会按幼儿的成长特点进行科学的保育和教育,学会运用相关理论解决幼儿教育实践中具体问题,掌握促进学前儿童身心发展的基本方法和操作技术。在构建儿童发展课程内容时,我们打破原心理学的学科体系特点,减少理论性强的部分,突出实用性部分,从学前儿童的生理、心理、社会性与文化发展的角度建构教学内容,将普通心理学和儿童发展心理学整合为一门课,大大压缩课时数,以利于学生有更多的时间实训实践,积累工作经验。

二、以教师教育课程标准为指南,构建课程内容

为全面贯彻落实《教师教育课程标准(试行)》中提出的以人为本、实践取向、终身学习的理念,有效推动学前教育专业不断发展,结合《教师教育课程标准(试行)》,深入进行课程改革。课程分为三个模块:

第一模块:教育信念与责任。主要介绍儿童发展课程研究对象、历史沿革、基本概念与理论、研究方法及学习意义。内容涉及第一章绪论与第二章基本理论。

第二模块:教育知识与能力。主要介绍学前儿童生理、认知、情感、社会性、个性及文化性发展特点及培养方法。内容涉及第三章到第十二章,儿童感知、记忆、想象、思维、言语、情感、交往、品德、需要动机、兴趣爱好、气质、性格、能力与自我意识的发展特点及培养方法。

第三模块:教育实践与体验。结合课程目标,安排课程实训与全程教育实践活动,通过观摩活动到参与活动,让学生了解不同年龄阶段下幼儿园保教工作的特点,感受幼儿园保教活动中幼儿身心发展的个体差异,感受幼儿年龄特征与活动方式的内在联系,积累所学所思所想,形成问题意识和一定的解决问题的能力,强化学生职业技能与职业素质。

在课程内容的建构上,除了强调掌握必备知识与技能外,更重视引导学生建立科学的儿童观与正确的教育观,培养社会责任感;强调发现和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与技能;强调养成独立思考和自主学习的习惯。

三个模块之间相互联系、互为补充,将《教师教育课程标准(试行)》中幼儿园职前教师教育课程目标有机融入,课程内容的设置上充分体现国家对教师教育机构设置教师教育课程的基本要求。

三、以学生为本,探索多层次的课堂教学方法

不同模块的课程内容,呈现不同的教学设计。引导学生有效学习,提高学习自主性与创造性。针对第一、二模块的课程内容,课堂教学设计如下:

(一)“基本理论”类课型。涉及不同流派及基本理论。为学生今后的教育教学实践活动奠定理论基础。教学组织方式如下:

教师全面讲授→介绍参考文献→ 学生课外阅读→学生课堂讨论→完成讨论书面作业

(二)“年龄特征与培养方法”类课型。涉及各种身心发展特征及培养、矫正的方法,这类课型突出案例教学法,用案例讲透特点,讲细方法。教学组织方式如下:

案例导入→总结概括→呈现事例 讨论分析→形成解决方案→幼儿园实训基地检验、校正

(三)“实践与研究探讨“类课型。涉及理论知识的理解与研究意识与能力的培养,教学组织方式如下:

教师引导→学生确定研究主题→成立研究小组→选择研究方法(自然观察法、访谈法、问卷法)→选取研究对象→记录研究过程→整理研究资料→撰写报告→分享研究成果

“理论”与“实践”、“教师引导”与“自主学习”有机结合,让学生动脑、动口、动手,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特别是教会学生学习方法,“学会学习”成为学生课程学习的最大收获。

四、以促进发展为原则,采用多元化的考核评价方式

有效的教学,需要科学的考核。考核是对学生掌握知识及形成应用能力的过程进行监督与评价,基于应用能力的培养,以教学目标为基础,改革儿童发展课程考核评价方式,进行如下探索:

考核分为四个项目进行,阅读报告、自我成长分析报告、儿童研究报告及期末考试。

(一)阅读报告。在课程教学之初,提供给学生有关儿童发展方面的书目单,要求学生至少要阅读1~2本,就其中的自己感兴趣或最有收获的章节,撰写读书报告。字数1000字以上,该项目占分10%。

(二)自我成长分析报告。在学习过程中,学生明白人的发展由生理、认知、情感、社会性、个性及文化性发展所决定,其中,遗传、环境是影响人发展的客观因素,人的兴趣、经验、主观能动性是决定人发展的主观因素,客观剖析自我,找出自我身心发展的特点,分析形成的因素,提出促进自身发展的策略。字数800字以上,该项目占分15%。

(三)儿童研究报告。以小组方式选择研究内容,深入幼儿园的实地观察,编制观察或访谈内容题纲和测查工具,选择观察对象,实地进行观察研究,整理总结观察事件,分析现象与成因,撰写研究报告。字数1500字以上,该项目占分25%。

(四)期末考核。考核的主要内容是儿童发展的基本理论、基本概念及儿童各年龄特征,以闭卷方式考核,该项目占分50%。

多元化的考核评价方式,打破“期考定终身”弊端,关注过程性学习,促进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增强学生学习的自信心,提高学生自学能力与研究能力,有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五、以全程教育实践教学体系为平台,学练一体

以全程教育实践为平台,让课程学习与教育实践活动有机结合。全程教育实践是根据高职高专人才培养目标及专业特点,把教育实践活动贯穿于三年的学习过程中,学生从入学到毕业,每年级确定实训目标,围绕目标组织校内实训与校外实践。实训分三层次展开。

第一层次:教育观摩活动。一般是在大一进行,组织学生到幼儿园观摩一日生活各项活动,了解幼儿园教育的规范与过程,了解幼儿园保教工作的特点,参与幼儿活动,获得与幼儿直接交往的体验。感受幼儿教育实践的丰富性和复杂性。这对刚入学的学生来说尤为重要,为课程学习奠定感性认识基础。

第二层次:教育实践活动。一般在大二进行,在教师指导下设计教育活动方案,组织一日活动,获得对教育过程的真实感受。处理与帮助幼儿在活动中遇到的各种难题,进一步深入了解幼儿的需要兴趣,了解幼儿身心发展的特点,把课程中有关幼儿发展的理论与培养方法用于指导实践活动,促进课程理论知识与实践的有机融合。

第三层次:教育研究实践活动。一般在大三进行,在日常学习和实践过程中积累所学所思所想,形成问题意识和一定的解决问题的能力。制订儿童个案研究的计划与方案,完成研究报告、分享研究结果的。参与各种类型的科研活动,获得科学地研究幼儿的经历与体验。

六、以共享与交互性为原则,有效开发课程资源

课程资源是指课程要素来源以及实施课程的必要而直接的条件,是课程建设的重要资源保证。以《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和《教师教育课程标准(试行)》为依据,围绕课程目标,探索课程资源建设。

(一)课程资源的系统性。根据《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工作实施办法》课程建设要求,课程资源建设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基本资源,反映课程教学思想、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过程必需资源。包括课程介绍、教学大纲、教学日历、演示文稿或教案、重点难点指导、作业、参考资料和课程全程教学录像等。另一部分是拓展资源,反映课程特点,应用于各教学与学习环节,支持课程教学和学习过程的多样性、交互性辅助资源。包括案例库、专题讲座库、素材资源库,试题库系统、作业系统、实训(实习)系统、、在线自测等及网络课程。

在基本资源的建设上注重系统性、完整性与一致性,在拓展资源的建设上强调交互性与开放共享性,考虑师生与社会学习者的需要,以服务课程教与学为重点。

(二)课程资源的整体性。课程资源的整体性体现在:

1.在课程资源的建设上紧紧围绕教学目标,按教学目标分层次、分类型呈现资源。例如,根据学习目标进行案例的各层级分类,包含知识目标层面的内容与能力目标层面的内容,并在案例详解中提供分析要点的基本要素,以帮助学习者实现案例学习的目标。

2.同类型的课程资源在结构上保持一致性。例如,每一个单元的教学设计、教学重难点、练习、案例分析、考核评价标准等项目在结构保持一致,让学习者有整体性、连贯性,易于把单元学习整合为整门课程的学习。

(三)课程资源的交互性。从“十一五”的精品课程到“十二五”精品视频公开课、精品资源共享课的建设,均突出一个特点,即以网络平台为支持,实现学习者与教学内容的交互、学习者与教师的交互、学习者与其他学习者的交互。无疑网络课程的交互性是实现课程资源有效利用与学习者主动参与的重要标志。

1.学习者与教学内容的交互。主要通过“在线测试系统”与“在线查询系统”实现,在线测试中,学习者自主选题,系统呈现答案,并给测试者赋分,让学习者了解自身的学习效果,激发学习者的兴趣。但测试系统对跟踪学生学习进程、对学生进行形成性评价、提供改进学习方法的策略等方面无能为力。在线查询给在学习中遇到困难的学生提供查询条件,例如提供学习工具的支持、个性化的笔记本、电子词典等,帮助学生咨询陌生专业术语。

2.学习者与教师的交互。主要通过电子邮件、QQ、微信、聊天室、音频会议、视频会议等来互动。交互活动主要有学生的作业提交,教师的作业反馈,师生在聊天室的问题讨论以及利用电子邮件、QQ、微信进行交流等。

3.学习者与其他学习者的交互。主要通过QQ、微信、聊天室等相互交流学习经验、分享学习成果,强化学习动力,激发学习热情,营造学习氛围,减少学习者的孤独感,促使学习社区的建立。

【参考文献】

[1]徐捷.师范院校儿童心理学教学改革的探索[J].桂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2(4)

[2]高闰青.《学前教育原理》精品课程建设的实践探索——以河南省教师教育精品资源共享课程建设为例[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3(30)

【基金项目】教师教育国家精品资源共享课程建设项目(教师厅函20132号);新世纪广西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工程项目(2011JGB192)

【作者简介】徐 捷(1967- ),女,山东临沂人,桂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教授,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儿童心理学、学前教育;丁桂苏(1972- ),女,江苏江都人,桂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教授,硕士,研究方向:课程与教学理论、学前教育。

(责编 卢 雯)

推荐访问:资源共享 课程建设 探索 教师 精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