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专业的新思文库网平台! 工作计划 工作总结 心得体会 事迹材料 述职报告 疫情防控 思想汇报 党课下载
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正文

新时期推进本科教学改革的路径探析

时间:2022-10-16 10:30:06 来源:网友投稿

[摘 要]当前大学本科教学存在教学理念陈旧、学科结构僵化、教学与科研脱节、国际交流不足等问题。在全球化时代背景下,知识生产模式转变、经济转型升级、全球治理等都对本科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高校应顺应时代发展,变革教学组织结构、改进教育教学模式、丰富教学组织职能,进而提升本科教学水平,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关键词]本科教学;教学改革;教学管理

[中图分类号] G6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005-5843(2019)08-0121-06

[DOI]10.13980/j.cnki.xdjykx.2019.08.023

教学是大学建设和发展的基础,人才培养通过教学组织得以实施。高质量的教学为科学研究提供人才储备,进而促进高校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等功能的良性循环。随着建设“双一流”高校号角的吹响,提高本科生教育质量,培养拔尖创新人才,已成为高校建设与发展的主题。教育部部长陈宝生明确指出,“教学决定生存”“提高教学水平,基础在本科。没有高质量的本科,就建不成世界一流大学”[1]。

当前,我国高校本科教学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为:教学内容陈旧,教学手段单一;专业壁垒森严,课程结构僵化;教学与科研脱节,本科生的创新思维与研究能力发展不足;评价机制单一,教师教学积极性低;中外比较欠缺,本科生全球视野与国际竞争意识亟待加强。这些问题制约了高校本科教育水平发展。在新形势下,高校如再不进行教学改革,仍然按部就班,将导致本科教学陷入低水平重复状态,难以推动我国创新人才培养及高等教育现代化的发展。

一、当前本科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传统“内向型”教学理念难以适应时代发展

中国正处于经济发展转型升级的重要阶段,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新兴产业发展均需要人力资源、人才资本作为支撑。经济发展所需要的知识更新换代、实用型知识与技能的快速发展在本科教学中并没有得到充分体现。一些高校本科专业教学仍然沿用20世纪八九十年代的教材,完全采用传统大班授课模式;一些教师从头到尾对着课本或PPT念念有词,学生昏昏欲睡,整个课堂缺乏对前沿信息的获取,缺少思辨与讨论。与美国高校注重培养学生质疑精神相比,我国教育仍习惯于传授并要求学生记忆确定性知识,教师教学的目的是使学生掌握既往性与确定性知识,教学是为了教学生获得已知,而不是探索未知。中华民族自孔子创立儒学以来便形成了推崇传授经典、指导学生内省修身的教育传统,这是一种重视既定知识、经验积累的教育理念,笔者称之为“内向型”教育。“内向型”教育理念主张学生在经典中记忆、感悟、传承,将知识内化为心,外化于行,是一种修身养性式的教育。学校教育将这种品德修养的方法运用到了知识传播、能力培养上,对于丰厚学生知识底蕴、培养学生道德情操具有一定优势。但随着“互联网+ ”信息化社会到来,传授确定性知识的优势不复存在。清华大学经管学院院长钱颖一教授指出:“未来人工智能首先会替代那些在我们教育制度下培养学生的优势,即对已有知识的积累。”[2]传统的“内向型”教育理念越来越需要向外打开,向“外向型”转变,由传授确定性知识为主,向推动学生发现不确定性、学会分析比较、培养批判思维能力方面转变,培养学生的知识建构能力和创新性思维。

(二)刚性的专业结构不利于培养跨学科创新型人才

随着市场分工的不断细化,大学的专业分类也愈来愈细化。但学校的专业划分一般滞后于市场需求,学科设置的结构性矛盾在一定时期内必然存在。在信息化加速发展时代,高等教育专业设置和人才培养越来越难以适应迅速变化的市场环境,“我们无论是学科专业结构,还是层次结构以及培养方式都严重偏离了高等教育大众教育阶段标准的培养模式”[3]。由于高校内部行政管理的需要,院系、学科、专业逐渐固化为一套刚性的组织体系,并产生了与之对应的教学标准与课程模式。各专业之间边界清晰、隶属关系明确,相互隔离,彼此孤立,缺乏交流与融合。这样的专业体系难以应对市场不断增长的学科融合、专业交叉的创新需求。科技创新与新的经济增长点往往就在于跨学科领域,将这一学科的创新技术运用到另一学科上,从而产生新的技术与应用。对应于专业结构之下,高校的专业课程体系缺乏弹性与个性化指导。由于教师资源与教室、教辅等配套资源等方面的限制,大部分高校還不能做到由学生自主选课,按学分选课。由学科结构固化导致专业课程门类狭窄、学科视野片面,在这样的课程体系下教出来的学生往往“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知识面窄,实践能力与解决问题能力弱,综合思维能力与跨学科沟通能力不足。

(三)教学与科研脱节不利于推动本科生的研究性学习

综观世界一流大学关于本科教育的共性,其中重要一点就在于“本科教育强调研究性学习”[4]。一方面,本科教学与科研的脱节,体现在对本科生培养任务的认识上。本科生要不要做研究?一直以来,有观点认为,本科生的主要任务在于学习与积累,研究与创新是研究生层面的事情。然而,任何能力的培养都不是一蹴而就的,都需要长期的训练与熏陶。如果在本科阶段,没有培养学生的质疑精神与批判意识,没有掌握思考问题的逻辑方法与解决问题的科学步骤,怎能期待学生到了研究生阶段能够突然产生发现问题的兴趣和解决问题的创新思维呢?怎能期待学生毕业后走向社会能够突然产生创新创业的激情呢?指导本科生开展研究性学习,是专业上深度学习的需要,也是培育学生学会学习、学会思考的重要手段。对本科生研究能力培育的忽视,必然造成学生后劲不足,缺乏创新思维能力。另一方面,教学与科研的脱节体现在教师评价机制上。教学与科研是一对矛盾关系,两者辨证统一于高校的育人实践。由于社会发展对科技创新的需求,科研越来越受重视,成为高校的重要组织使命,并主要体现在教师的考核评价与职称评聘中。教师的教学水平则因人才培养周期长、难以量化考核,而通过同行评价等方式一笔带过。“教学成了良心活,科研才是硬杠杠”。在高校,科研成了大部分教师的主业,教学与科研被割袭,教学的地位被弱化,有的教师甚至把教学当成了额外负担,敷衍了事,不愿意投入时间和精力。在这样的状态下,高校先进的科研成果难以转化为教学内容,科研无法反哺教学,严重影响教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

(四)全球视野与国际竞争力培育亟待加强

早在2005年,《纽约时报》专栏作家托马斯·弗里德曼在其著作《世界是平的》一书中指出,人类社会已进入全球化3.0版本时代,继国家、跨国公司之后,每个个体都将依托现代科学技术成为推动全球化进程的重要力量[5]。经济全球化浪潮之下,世界各国已然成为命运共同体,国际交流与国际竞争已成为常态。中美之间的贸易战更是表明,全球化时代任何人都不能置身事外。全球化时代下,教育和学习的组织形式不断向多元化发展,学生和工人的跨国流动日益频繁,全球范围内知识的传递与转移速度加快,创新知识与高科技产品通过全球市场的流通而获利。

高校的国际化发展步伐加快,各国高校互认学分、开展科研合作、进行交流交换等已成为高校国际化发展的重要趋势。问题在于,落实到基层组织单位——本科教学组织层面的国际化发展还不够,学科专业发展的国际化比较、专业课程的教材、教法等国际化研讨还比较少;国内高校在学科专业发展上的话语权还比较弱,开拓学生全球视野的载体与方法还比较单一,高校教师与学生的国际事务参与意识和国际竞争能力亟待提升。

二、推进本科教学改革的时代意义

(一)应对知识生产模式转变的必然选择

随着全球化影响的加剧,新的知识生产模式进入人们的视线,对高校发展提出了新的挑战。迈克尔·吉本斯在《新的知识生产:当代社会科学和研究的动力》(The New Production of Knowledge: The Dynamics of Science and Research in Contemporary Societies)中提出了“知识生产模式Ⅰ和Ⅱ”的概念。“知识生产模式Ⅰ”是一种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螺旋式前进模式,知识生产是静态的、同质的、以学科为基础的,“所有的学术知识是在特殊的框架即学科内被生产,其实质是为学者所聚集的基本组织单位服务”[6]。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西方国家进入“有弹性的专业化”(flexible Specialization)时代以及“弹性劳动”(flexible labour)时代[7]。资本被重新配置,劳动者要求掌握重新建构知识与使用知识的能力,新的知识生产方式应运而生。“知识生产模式Ⅱ”具有跨学科性、异质性和组织的多样性、社会责任性。新的模式下,知识生产是为了解决实际问题;学科边界模糊并逐渐消失;知识的生产不再局限于大学,公司、非政府组织都加入到知识生产的行列中来。新的知识生产模式冲破理论与经验世界的边界,带有一种“去学科”(post-discipline)的趋势[8]。知识生产新模式对高校学科组织边界提出挑战,主张跨学科的科技创新模式,强调社会组织对人才培养的参与和互动,重视开放的、弹性的学习方式。

(二)满足高校市场逻辑发展的迫切需求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我们对高等教育的需要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迫切,对科学知识和卓越人才的渴求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强烈”。随着经济发展对创新技术、高科技人才的日益依赖,科学研究与产业发展、经济发展愈来愈紧密地联系在一起,高校社会服务与促进经济发展的责任日益增强。美国学者皮拉尔·门多萨(Pilar Mendoza)和约瑟夫·B.伯杰(Joseph B. Berger)提出了大学的多重组织逻辑体系,包括学术逻辑、社会逻辑、市场逻辑等。其中市场逻辑反映了大学对于社会经济增长、劳动力的培训、商业应用的研究等方面的贡献,体现了市场力量对于大学学术的影响[9]。在中国经济结构性改革的背景下,科技创新、實体经济转型升级以及新兴产业的崛起,对于人才类型、层次结构提出了新的要求,对高等教育提出了新的希望。“以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制药、节能环保等为代表的战略新兴产业占GDP比重已达10%。共享经济迅猛发展,成为‘互联网+传统行业’的经典实践”,劳动力市场对高技能复合型人才的需求之大前所未有[10]。大学市场逻辑的增强,推动了大学治理模式的变化,“出现了量化评价、绩效管理等新型治理形式”[11],产生了企业化的治理模式,促进组织扁平化管理、参与式治理方式在高校的推行。

(三)契合高校国际化人才培养的时代要求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指出,要“促进我国教育改革发展,提升我国教育的国际地位、影响力和竞争力。适应国家经济社会对外开放的要求,培养大批具有国际视野、通晓国际规则、能够参与国际事务和国际竞争的国际化人才”。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制订国际规则、成立国际组织等全球治理模式愈来愈成为解决国际争端、协调国际关系、维护公共权威的重要手段。然而,各国在全球治理中扮演的角色是不平衡的,全球治理仍然带有明显的西方印记,产生了一批以西方价值体系为导向、反映发达国家意志的治理方案。中国作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作为一个世界人口大国,有义务、有能力承担更多的全球责任。近年来,中国在推进全球治理建设上成绩显著,发起成立了亚投行、丝路基金,推进“一带一路”建设,丰富了全球治理的体系和内涵。参与全球治理体现的是各国的综合国力,而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全球化促进了教育领域的合作与竞争,世界排名前100位的大学正在全球范围内抢夺最为优秀的生源。随着信息化、网络化时代的发展,全球MOOCs教学模式风起云涌,更对传统本科教学模式发起挑战,甚至有人预言,“到2060年,世界将仅仅只剩下10所大学”[12]。中国正面临从高等教育大国到高等教育强国跨越的重大课题,高校需要不断反思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教育教学方法,真正成为国际交流合作的生力军和国际竞争的人才库。

三、路径与思考

(一)变革教学组织结构,设计矩阵型教学组织

组织理论认为“矩阵是一种实现横向联系的有利模式”“矩阵式结构使横向团队和传统的纵向科层一样正式化,并尽可能给予两者相同的权利”[13]。高校的教学组织是基于学科分类而建立组织单元,包括学院、系所、教研室等组织单位,是一种科层管理模式,具有管理规范化、系统化的优势,但存在管理僵化、组织边界固化等问题。“这种以‘单位制’为基础的院系组织,导致人才培养方案、课程教学资源、教学科研设施等大多建立在分割的学科和分离的院系组织基础上,使跨学科研究和课程综合化流于形式,传统的系科组织已经成为大学生核心素养提升和创新性人才培养的制度性障碍”[14]。高校应改革现有固化学科结构,拆除学科屏障,依托学科群建立矩阵型组织结构。

1.建立学科群式教学组织。在组织设计上,学科群式教学组织是一种矩阵结构。学科群所包含的所有相关院系是矩阵之列,既提供本科生通识类的专业基础课程,又提供研究性的科创实践课程,拓展学生的学科视野,并提供多角度、多学科的研究视角;学科所在院系是矩阵之行,承担学科专业化课程,重点培养学生本學科的专业素养和专业能力。矩阵型教学组织设计,能够避免学科窄化、僵化的弊端,使学生的视野不再局限于本学科、本专业领域,而是拓展到与学科相关的多个领域,为学生提供更多相关专业知识,以及跨学科研究实践课题,降低学科综合性与学习专门性的冲突,进一步理顺学术性通识教育、学术性专业教育与职业性专业教育之间的关系。

2.建立纵横交叉的课程体系。当前高校的专业课程安排一般是一、二年级以通识课、专业基础课为主,三、四年级以专业课为主。这套课程体系是一套纵向体系,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传授专业知识由浅入深,具有一定的合理性,但缺乏横向层面的融合和交流。高校应整合大学科背景下的教学资源,将纵向与横向进行融合,将相应的专业课与基础课相结合,随着专业课知识传授的深化,增强相应基础性知识的前沿内容与应用实践,将通识课、专业基础课等课程贯穿专业学习的全过程,培养学生的综合思维能力与知识建构能力。

3.组建课程师资团队。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同一个专业同一门课程往往由同一位教师长期承担,特别是专业基础课方面,有的教师长期不更新课件,缺乏教学激情和知识创新,造成教学内容陈旧。高校可组建课程教师团队,将承担相同课程或相关课程的教师集中起来,进行集体备课、分章演练,定期开展课程研讨,解决教学问题;同时保持课程内容的前沿性,及时更新教学内容,确定规范动作,提高教师授课的规范性和教学水平。

(二)改进教育教学模式,拓展“C+N”多渠道教学

国务院发布的《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中指出:“加强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推进科教协同育人,完善高水平科研支撑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机制。”教学与科研矛盾共生,教学决定人才培养的高原,科研决定人才培养的高峰。教学与科研须相互渗透,和谐共生,才能推进高校人才培养质量不断提升。美国教育家博耶认为,教学是一种“学术”[15],“学术意味着通过研究来发现新的知识,还有一种应用知识的学术,即发现一定的方法把知识和当代的问题联系起来,还有一种通过咨询或教学来传授知识的学术”。在教学中融合科研,培育学生科研能力,是教学组织的题中应有之义。目前高校教学以课堂授课式为主,教学形式单一,学生个性化指导不足。我国高校可根据学生学科特点、兴趣特点,拓展分层次、多渠道教学组织形式,推行“C+N”教学模式,即课堂(class)+课堂外N种学习方式。

1.改进授课模式,重视参与式教学。高校教学组织承担着创新教学方式、指导教学活动、提高教学效果的使命。教学组织单位应进一步推进师生共同参与教学设计,增强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与活跃度,并定期对教学效果进行评估,不断探索新的教学方式。世界一流大学的教学中心都将建立平等教学环境、推进参与性教学作为自身使命。如哈佛大学戴瑞克·伯克教学中心重视“协助师生探索新的教学方式,促进创新、实现和变革”;普林斯顿大学麦格劳教学中心的使命在于“支持教职人员提升教学水平”“支持本科生成长为学习者和学者”[16]。

2.探索课堂外多渠道教学模式。一是开展课题组授课、实验室授课形式,组建课题组教师团队,为本科生开放基础实验室,发挥教师的特长,结合课题组课题或前沿领域知识,联合开设讲座制课程,传授最新科研成果与科技创新知识;组建网络学习工作室,为学生配备网络资源学习导师,指导学生在MOOCs等优质网络平台上进行学习,线上学习、线上讨论、线上作业,打破时空界限,抓住碎片化时间,通过新媒体开展学习指导工作;在学科群内组建跨学科研究小组,选拔优秀学生开展跨学科学习研究,在学科交叉视野中指导学生学习,培养学生科学素养,提高研究能力。

二是引入社会组织,拓展实践类学习。新的知识生产模式认为,“知识的生产不再局限于大学,公司、非政府组织都加入到知识生产的行列里来”。高校应发挥大学科技园、校企合作单位等社会组织的作用,加大实践教学力度,建立开放式[17]、体验式的教学模式,提高学生应用能力和实践能力。英国大学非常重视实践教学,实践课所占的比例较大,有的学科实践课时间为75%,有的甚至是100%。高校应进一步加强专业建设与行业发展的深度融合,结合行业所需,加强实践教学,构建应用性、实践型的实践教学体系,拓展实践教学,提高实践教学质量。

(三)丰富教学组织职能,增进本科教学的国际交流合作

当前,经济全球化已经渗透到各个领域,不仅表现为国际经济合作的不断加强,还体现在国际的学术研究与科技创新更加深入。2015年底,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布了题为《反思教育:向“全球共同利益”的理念转变》(Rethinking Education: Towards a global common good?)的报告,认为“鉴于可持续发展问题在相互依存日益加深的世界中备受关切,应将教育和知识视为全球共同利益。这意味着知识的创造、控制、习得、认证和运用向所有人开放,是一项社会集体努力”[18]。全球教育治理已然成为全球治理过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提升我国高校在全球教育治理中的话语权,扩大高等教育的影响力,这就要求高校需主动参与国际事务交流,推进教师与学生、教学与科研等多领域全方位的国际合作。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将“国际交流合作”与“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创新”并列为大学的重要使命,也成为大学的第五项职能。本科教学组织应顺应时代发展要求和高校自身发展需求,将国际交流合作作为自身职责与使命,提升本科生的国际交流合作能力。

1.加强教学组织国际交流,探索国际班教学模式。学习与借鉴是自身进步发展的重要途径。19世纪,美国高校正是在学习德国大学快速发展经验的基础上,逐步成为全球高等教育领域的新标杆。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是一项基于全球视野的命题,这就要求高校要放眼全球,对标一流,寻找自身差距。高校要提高院系、研究所等教学组织单位的积极性,组织教师与合作高校进行教学方法、教学案例的交流研讨,学习先进教学理念,拓展教师的思路,提高教学水平;鼓励学生到合作高校进行交流交换,建立学分互认细则。高校可探索“国际班”教学模式,一是师生构成国际化。选拔优秀本科生、国外合作高校交流生、留学生组建国际班,选聘优秀外籍教师为学生授课;二是课程国际化。国际班的部分课程可选用国际优秀教材,采取英语授课,为学生参与国际交流打下基础。

2.提高留学生教学质量,吸引优秀来华生源。“大学接纳大批国际学生有助于教学活动更加注重国际化课程的开发和国际化人才的培养”[19]。根据英国QS大学排行榜,前10名大学的留学生比例都在20%以上,其中留学生占本科生在14%以上,比例较高的如剑桥大学,本科生中留学生比例为37%,伦敦教育学院、伦敦帝国学院都接近半数[20]。在全球教育治理背景下,高校要重视留学生教学培养质量,争取吸引优秀留学生来华学习。高校应根据自身学科分布和发展规划,建设与国际接轨的专业化课程体系,积极参加学科的国际评估与国际认证。同时,挖掘留学生培养优势与特色,发挥专家、教授在行业领域的优势,提高专业学科的国际影响力。

参考文献:

[1]陈宝生.培养什么样的人,办什么样的大学[EB/OL].http://edu.people.com.cn/n1/2016/1229/c1053-28985766.html.2016-12-29.

[2]创新人才教育——钱颖一院长在《参事讲堂》上的演讲全文[EB/OL].http:////university-rankings/world-university-rankings/2018.

Path Analysis on Promoting Undergraduate Teaching Reform in New Period

WANG Fei, ZHAO YuHan

Abstract:   At present, there are some problems in undergraduate teaching, such as outdated teaching concept, rigid discipline structure, disconnection between teaching and scientific research, and insufficient international communication.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globalization, the transformation of knowledge production mode, economic transformation and upgrading, and global governance all put forward new requirements for undergraduate teaching.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should adapt to the development of The Times, change the structure of teaching organization, improve the mode of education and teaching, and eich the function of teaching organization, so as to improve the level of undergraduate teaching and improve the quality of personnel training.

Key words:  undergraduate teaching;teaching reform;teaching management

推荐访问:探析 教学改革 新时期 路径 本科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