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专业的新思文库网平台! 工作计划 工作总结 心得体会 事迹材料 述职报告 疫情防控 思想汇报 党课下载
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正文

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永远在路上

时间:2022-10-16 12:00:31 来源:网友投稿

摘要:课程资源是新一轮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所提出的一个重要概念,没有课程资源的广泛支持,再美好的课程改革设想也很难转变成中小学的实际教育成果。本研究分别从开发利用教材资源(教材整合)、乡土资源、教学案例资源、传统文化资源、课堂动态生成性资源、媒体资源、博物馆和图书馆等资源,从中获取相应的经验和素材,一方面形成与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教学相关的系列资源集、案例集及基于多媒体网络的资源包。另一方面形成长期开发和利用道德与法治课程资源的有效机制,进而引导教师和学生真正从基于教辅书的教与学走向基于课程资源的教与学。

关键词:课程资源;开发和利用;在路上

一、研究背景

随着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力度的不断加大,课程资源的重要性日益凸显。通过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一方面有利于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转变学生被动的学习地位。另一方面也是深化课程改革、提高教学效率的重要途径。只有积极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使校内外潜在的课程资源转化为现实的教学要素,才能不断丰富课程内涵,扩展课程外延,使教学融入生活、走向开放。

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学科,与人类的生产和生活紧密相连,是以培养现代公民应具有的人文素质和社会责任感为宗旨的必修课程,涉及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活等各领域的知识,而且融合了心理、道德、法律和国情的相关内容。丰富的内涵、广泛的研究领域和贴近生活的特点,客观上需要大量的、与时俱进的资源素材作为支撑。然而遗憾的是,一方面目前该课程资源开发利用的程度较低,另一方面缺乏用发展的眼光开发和利用新的资源。具体表现为

1.许多教师的新课程意识淡薄,一方面把教材和教参简单等同于课程资源,并没有真正分清课程与课程资源的界限,缺乏对课程资源的识别、开发与运用的意识和能力;另一方面缺乏对课程资源的有效整合,缺乏对生活的感悟,特别是对于课堂上动态生成性资源缺乏有效捕捉,等等。

2.长期以来,传统课程资源存在内容单一、呈现方式单一等局限性。尽管在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下使用的新教材已具有鲜明的时代性、人文性和趣味性,其编纂特点也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学习需求,为广大学生所接受,但中国地域之广、差异之大,欲使所开发的课程能适应不同地区、不同学校和不同的学生,似乎也是不现实的。

3.对校内学校文化环境、校外自然人文历史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受到资金、时间、精力等所限,基本为空白。

4.现代多媒体技术的发达,互联网的广泛使用,为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提供了广阔的天地,但部分教师不会,也不懂利用这些有效资源。

二、研究目标、内容和方法

(一)研究目标

1.形成开发和利用思想品德课程资源的机制

着眼于开发利用教材资源(教材整合)、乡土资源、教学案例资源、传统文化资源、课堂动态生成性资源、媒体资源、博物馆和图书馆等资源,从中获取相应的经验和素材,形成长期开发和利用道德与法治课程资源的有效机制,并形成与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相关的系列资源集、案例集及基于多媒体网络的资源包。

2.形成基于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的教学导向

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最后的意义和最大的价值在于引导教师和学生真正从基于教辅书的教与学走向基于课程资源的教与学。一方面学生学习效果和效率明显提升,学习负担得以减轻,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及学科核心素养等方面获得全面和谐的发展,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另一方面教师教学的效率与效益得到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普遍提高,教师的整体素质和业务水平得以提升,成为新课程的有效执行者和积极建设者,以此提高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的质量。

(二)研究内容

结合道德与法治的教学实际,课题组组织教师从道德与法治学科独有的学科特点出发,开展一系列课程资源的开发。具体开发的内容有

1.整合教材资源

研究教師结合教学实践,根据教学的需要,适当调整教材的顺序、撤换教材中相关的情景,重新整合并创造性地开发利用教材,并及时总结形成相关案例。

2.及时捕捉课堂动态生成性资源

研究教师结合日常的教学实践,注意捕捉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通过合作、对话、碰撞,生成的超出教师预设方案之外的新问题、新情况、闪亮点等等,最后以课堂教育叙事、教学反思、课后记等形式呈现出来。

3.收集整理与教学相关的课外经典案例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资源

研究教师通过网络或有关书籍查询和收集与教学有关的经典案例以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资源等。具体表现为结合教学收集与道德、心理、法律、国情等方面相关的故事、传说、案例、小材料、小知识或国家政策和规定等,并做详细点评。真正为实际教学提供丰富的、可供参考的资源。此外也要注意收集与教材或课标要求紧密相关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资源,为具体的教学提供有效补充。

4.收集乡土资源

研究教师通过走访、查询等手段收集张家口市本土的历史沿革、人物、名胜古迹、传说等。收集中主要突出桥西区的文化资源,诸如与大境门、抡才书院、张库大道、赐儿山、水母宫等相关的资料。以此激发学生爱家乡、爱社会、爱国家的道德情感。

5.整理同步教学中优秀的教学设计(包括板书)、课件、试题等教学资源

各备课组研究教师负责把每学期日常教学中优秀的教学设计、课件、试题等相关资料按年级分类整理形成资源包,并发布在基于学校局域网的网络上进行共享和交流。

6.基于多媒体网络、校园文化环境、图书馆、博物馆、科技馆等媒介获得的其他资源

研究教师在研究过程中,一方面利用互联网的便利,收集整理与教育教学相关的网站、名师工作室或教育博客等资源链接;另一方面联系学校相关科室共同创设校园文化环境,以此营造对学生成长有利的隐性课程资源。此外,还可以充分利用学校图书馆以及校外博物馆、科技馆、图书馆等场馆资源为学生的成长提供必要的资源支持。

(三)研究方法

1.文献研究法

一方面利用現代信息网络手段广泛收集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避免重复研究,浪费资源,以保证课题研究的高起点和课题成果的高水平,同时利用互联网收集大量与教学内容相关的课程资源案例进行整理和分析,为今后的教学提供有效数据和信息。另一方面到博物馆或图书馆等场馆搜集相关文本资源,为课题研究提供大量文献参考。

2.行动研究法

采用边学习、边研究、边改进、边总结、边提炼的研究方法,对于研究过程中出现的超出预设之外的问题,本着科学的精神,以相关科学理论为指导,对教学实践进行不断的反思、诊断,从而发现问题,制定出科学解决问题的方案,开始行动(观察、记录),进而作出评价(分析、归纳)。主要表现为组织教师听课、评课、说课等活动,探讨取得的成绩和存在的问题。撰写课后反思以及听评课反思,随时对教学中出现的问题进行修改和完善。

3.经验总结法

对于教材的创造性使用以及课堂动态生成性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主要靠课题组成员充分利用课堂这一主阵地,结合教学实践,一方面通过调整教材的顺序、撤换相关的情景,重新整合并创造性地开发利用教材,并及时总结形成相关案例;另一方面及时捕捉课堂中教师、学生、师生互动等新形成的资源,在研究过程中不断总结经验,搜集案例。

4.调查研究法

对于课程资源开发的前期调研,以及对于乡土资源的开发,派出部分教师外出调研,走访、搜集相关的认识以及史籍和文化资料,然后进行整理形成可利用的校本课程文本资源。

三、研究成果和成效

课题立项以来,经过近三年的细心研究、不断摸索、认真反思和总结,在教育教学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此外研究教师还通过互联网查询、收集大量与课题研究有关的资源,加强集体备课研究,并积极撰写研究论文,形成了一系列课题成果,包括发表论文、科研成果获奖以及同步教学设计、课件、试题等资源包和初中生公民教育教学资源集等。具体如下:

(一)研究成果

研究中,通过对开发利用教材资源(教材整合)、乡土资源、教学案例资源、优秀传统文化资源、课堂动态生成性资源、媒体资源、校园文化、博物馆和图书馆等各类资源,形成了与道德与法治课教学相关的系列资源集、案例集及基于课堂同步教学的多媒体网络资源包等,使学生学到了教材中学不到的知识,扩大了课堂的空间,同时又积累了大量的教学素材。为道德与法治课教学的开展创设了新的途径。具体的研究成果如下:

(1)通过阅读、查看文献、日常积累、上网查询等手段,将现有道德与法治教材按照心理、道德、法律、国情等教学内容进行了分类查询和收集。具体材料有故事、传说、案例、小材料、小知识、法律条文或国家相关政策和规定等。课题组将收集到的资料进行了取舍、整理和分析,并一一进行了点评,形成初中生公民教育资源集。

(2)通过走访、调查、文献查找或网络查询等手段收集整理本地的历史沿革、名胜古迹、人物、传说以及与少数民族相关的风土人情、风俗习惯、故事、传说等,按不同类别进行归纳整理,形成初中生公民教育文史资料集。

(3)部编版新教材《道德与法治》有一个明显的特点就是突出体现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教材中有的直接引用古诗文中的语句或古代文人的相关论述;有的采用了诸如《诗经》《礼记》《论语》《道德经》《史记》《元史》等古文献的原始资料;有的引用了古代的一些典故和故事等材料,比如“程门立雪”“季布一诺”等;还有的教材章节直接论述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内容,比如“青春有格”中的“行己有耻”和“止于至善”、“以礼待人”中的“礼”,等等。为此,为了帮助学生和教师更深刻理解这些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实质,我们查阅了大量的相关文献,按教材顺序以表格的形式进行了归类整理和详细解读,形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集。

(4)研究教师结合自己的教学,整合教材、捕捉课堂信息、总结相关案例,形成了第一手有效的课程教学资源,然后通过课后反思和听评课反思,以教育叙事的形式记载了研究过程中的得与失。进而总结形成创造性使用教材案例集、课堂动态生成性资源案例集等相关资源集。

(5)研究教师在具体的课堂教学中,将每一节课涉及的教学设计、课件、试题以及板书设计等同步教学资源在备课组内集体备课的基础上进行收集和整理,形成系列资源包,一方面在教研组的“公民教育乐园”微信群进行交流,实现资源的共享,另一方面将所有资源上传到学校的网站和“秦老师工作坊”微信订阅号,供所有政治教师学习和交流。

(6)互联网是一个庞大而丰富的资讯库,其中有很多用于教学的多媒体素材,以及教案、论文、课件素材、视听材料、各种类型的试题、最新时事动态等多种资料,这些资源能免费获得而且更新较快。一台电脑,一条网线,足不出户,就可以网尽天下无穷资源,为学生的探究性学习提供了方便,也为教师高效率备课节省了大量的时间。比如:

①利用搜索引擎:百度(http://)、谷歌(http://)、新浪(http://.cn)、搜狐(http://)、雅虎(http://)等快速定位资源。

②在利用搜索引擎的同时,积累一些与道德与法治学科相关的代表性网站,以此准确获取信息,以减少不必要的时间和精力消耗,优化检索过程和提高检索效率。

常见的道德与法治相关网站(部分):

http://

http://

http://zxzhz.jyjy.net.cn

http://

http://

http://zhongkao.tl100.com

部分道德与法治教师博客地址:

http://hi.baidu.com/fnbxh/home

http://zzy158.blog.sohu.com/#tp_f821345892

http://blog.sina.com.cn/kexuefazhanhexiefazhan

http://blog.sina.com.cn/wsspw

http://eblog.cersp.com/userlog25/177709/index.shtml

http://blog.sina.com.cn/szspyz

http://blog.sina.com.cn/chchgongzuoshi

③建立教研组组内“公民教育乐园”微信群和“秦老师工作坊”微信订阅号,利用互联网实现教师网络资源共享。一方面大家在平台随时讨论,另一方面教師把自己平时搜集到的大量的图片、视频、动画、文字资料、数据、表格等教学材料,以及同步的教学设计、课件、试题等建立教学资源库,并上传至平台,实现资源的共享。

(二)研究成效

1.活跃了道德与法治课教学,一定程度上改变了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

教学实践证明,优良的教学环境,会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因此教师通过把平时收集到的各种素材与课堂实际需要结合起来,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把这些教学素材以文字、图片、声音、视频等方式一一展现出来,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教学环境中学习,切实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丰富的课程资源,特别是“新鲜”的课程资源一方面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则由被动接受式转变为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探究学习。另一方面使教师角色从传授者变成一个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教师为学生学习搭建平台,做好服务,帮助学生树立自主、探究的学习意识和行为习惯。采用这些学习方式效果良好,课堂气氛活跃,师生交流民主,学生切磋充分。使课堂变得更大、更活、更新,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使学生乐学、爱学、好学,尝到了成功的喜悦,学生的发展有了更广阔的天地。

2.形成基于课程资源的教学导向

通过对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我们的老师和学生逐步开始从基于教辅书的教与学走向了基于课程资源的教与学。一方面,师生可以超越狭隘的教育内容,让师生的生活和经验融入教学过程,让教学“活起来”;另一方面,也可以改变学生在教学中的地位,使之从被动的知识接受者转变为知识的共同构建者,激发学生兴趣。实践证明,不但学生学习效果和效率明显提升,学习负担得以减轻,而且为教师授课中大量使用资源提供了便利,减轻了教师搜集资源的负担和重复性劳动,提高了课程资源的利用率,避免资源的不必要浪费。

3.促进了教师专业化发展

道德与法治课教师如何认识自己的经验和学生的经验、如何利用自己的经验和学生的经验组织教学、如何看待知识、如何处理和运用教材、教师运用什么样的教学方法,如何实现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的有机统一、追求什么样的创造性教学境界,怎样提升自己的人生品位等等,事实上都可以体现在他的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实践中。在一系列的课题实践研究中,大大提高了教师课程资源开发的意识与能力,开阔了教师的教育视野,加强了教师的工作责任感,也使教师有了成就感。使教师真正成长为新课程改革中课程资源的设计者与开发者,进而促进教师专业的可持续发展。

四、研究反思

优秀的教师不仅可以使教学生活化、活动化、灵活化,使自身的资源价值充分体现,另外也可以在自身以外的课程资源极其紧缺的情况下“无中生有”“化腐朽为神奇”,实现课程资源价值的高水平发挥。素材的收集、积累和整理本身是一个长期、烦琐的过程,需要花费我们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因此我们要注重平时的点滴积累,“聚沙成塔,集腋成裘”。当然课程资源也不是一成不变的,随着时代和社会的发展,生活情境的变迁,有些资源会过时,变得不合时宜,这就需要我们做到常抓不懈,而且平时要养成关心各种素材信息的习惯,增强观察问题的敏锐性,不放弃任何典型的、有用的素材资源,这样我们的资源库才会不断充实,才能在我们的公民教育课中发挥独特的作用。一句话,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永远在路上。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思想品德课程标准(2011年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2]段兆兵.课程资源开发利用[M].芜湖:安徽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3]刘旭东等.校本课程与课程资源开发[M].北京:中国人事出版社,2003.

[4]李晓波.乡土课程资源在高中思想政治课中的应用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8.

[5]莫洁.课程资源开发下的教师专业发展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15.

[6]章忠辉.探幽发微析内容,钩沉索隐明主旨——例谈思想品德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J].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16(4).

[7]何军华.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青海民族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4).

[8]吴晓玲.“教学琐事”:一种珍贵的课程资源[J].课程·教材·教法,2003(3).

[9]李景霞.对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几点探索[J].教育探索,2003(8).

推荐访问:路上 利用 课程 永远 开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