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专业的新思文库网平台! 工作计划 工作总结 心得体会 事迹材料 述职报告 疫情防控 思想汇报 党课下载
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正文

给课程树魂:高校课程思政建设的着力点

时间:2022-10-16 13:40:03 来源:网友投稿

摘 要: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高校人才培养体系全过程,主要任务之一就是要加强课程思政建设,要明确给课程树魂,要研究和探索如何给课程树魂。给课程树魂就要遵循人才成长规律和思想政治教育规律,努力探索育人为本、学生中心、知行合一的课程思政建设新

路径。

关键词:课程思政;课程树魂;一课一德;立德树人

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大学考察时指出,人才培养体系涉及学科体系、教学体系、教材体系、管理体系等,而贯通其中的是思想政治工作体

系[1],要坚持党对高校的领导,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把我们的特色和优势有效转化为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能力[1]。强调高校把思想政治教育贯穿人才培养体系全过程,加强课程思政建设,给课程树魂,充分发挥每一门课程的立德树人作用,确保把青年学生真正培养成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設者和接班人,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高水平人才培养体系。

一、加强课程思政建设,要着力给课程

树魂

1.给课程树魂,就是要树马克思主义的魂

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也是扎根中国大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校最鲜亮的底色。高校每一门课程都要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要把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渗透在课程体系中,提升课程建设的正确价值导向,强化课程育人的理论基础。树马克思主义的魂,就是要引导广大学生坚定理想信念,自觉树立为共产主义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奋斗终生的信念,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把自己的人生目标同民族的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把个人价值的实现同服务人民、奉献国家紧密联系在一起。树马克思主义的魂,就是要教育和引导大学生学懂悟透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掌握和运用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掌握和运用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解放和自由全面发展的规律等原理[2],培养形成辩证的思维和科学的价值导向,真正把马克思主义作为认识世界、改造世界、推动社会进步的行动指南。树马克思主义的魂,就是要引导青年学生追求真理、勇攀科学高峰,要播种和点燃青年学生梦想,激发青年学生的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让青年学生敢于有梦、勇于追梦、勤于圆梦。我们要善于挖掘学科发展历程中代表人物不畏艰苦、追求卓越、不懈奋斗的光荣历程,激励大学生勤于学习、敏于求知、勇于探索,要把学科前沿和科技发展的最新成果转化为教学内容,从承担的重大科研项目中提炼学生的研究课题,提高青年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育大学生崇尚科学、勇于创新、不怕吃苦、顽强拼搏、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

2.给课程树魂,就是要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魂

核心价值观,承载着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精神追求,体现着一个社会评判是非曲直的价值标准[3]。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青年的价值取向决定了未来整个社会的价值取向,而青年又处在价值观形成和确立的时期,抓好这一时期的价值观养成十分重要 [4]。高校必须重视课程教学的价值观教育,强化课程建设的育人导向,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每一门课程。首先,在课程教学中要引导青年学生热爱祖国,热爱人民。要加强历史观、人民观、国家观和文化观教育,用鲜活的人物、典型的事例,让青年学生认识和了解中华民族的历史、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的历史、中国共产党的历史,把认知内化为思想共鸣和情感认同,与祖国和人民建立起血肉联系,做到热爱祖国、拥护党、拥护社会主义,立足服务祖国、服务人民,为祖国强盛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全力以赴。其次,在课程教学中要强化职业道德、职业精神教育。专业对应职业,课程对应岗位。高校课程建设中应有如商业伦理、工程伦理、医学伦理等行业伦理、职业道德要求的内容,课程教学中应融入敬业、诚信、友善等核心价值观的具体内容,教育学生加强自身道德修养,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最后,在课程建设中要讲好中国故事,树立文化自信。课程建设要扎根中国大地、体现中国特色,课程内容的安排既要体现科学性,又要体现中国元素、中国立场。课程教学要弘扬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红色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讲好伟大人物、伟大作品和伟大工程的故事,凝练典型案例,创新教学方法,提升教学吸引力感染力说服力,激发青年学生传承民族文化、弘扬民族精神的历史责任与

担当。

3.给课程树魂,就是要树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魂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是全党全国人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行动指南。新时代新任务新实践需要新的思想来指引。青年是国家的希望、民族的未来。中国人民的伟大创造精神、伟大奋斗精神、伟大团结精神、伟大梦想精神是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创造和积淀出来的,也需要青年代代传承下去。高校承担着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大使命,必须大力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课程。首先,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加强课程建设。要着眼于构建高水平人才培养体系,坚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统领课程建设,优化课程体系,加强课程交叉整合,提升课程内涵建设。强化哲学社会科学类课程价值引领作用,增强自然科学类课程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意识和明确人类共同发展进步的历史担当,增加工科类课程求真务实、创新精神和追求卓越品质的内容,突出人文类课程培育民族情怀和树立文化自信,加强体育类课程与德育融合练就健康体魄和发展健全人格,弘扬艺术类课程中华美育精神、塑造美好心灵。教育引导青年学生把学习专业知识和加强自身修养相结合,保持清醒与自信,勇于创新创造,练就过硬本领,勇做时代的弄潮儿。其次,课程内容要充分体现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要求、价值和理念。新时代,高校要着眼于提高人才培养能力这个核心点来重构和优化课程内容,吸收新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最新成果,吸收习近平治国理政的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新要求,全面修订课程内容,突出中国问题、中国思考、中国案例,大力培养能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最后,课程教学要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教育具有政治属性,我国社会主义大学就是要培养政治信念坚定、道德品质优良、全面发展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每一门课程都要坚持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发挥好课程育人的主渠道主阵地作用,强化课程教学的政治责任,严守课堂纪律,坚持教书和育人相统一、言传和身教相统一、潜心问道和关注社会相统一、学术自由和学术规范相统一[5],自觉担起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

二、给课程树魂,探索构建课程思政新

路径

加强课程思政建设,不仅要明确给课程树魂,而且要研究和探索如何树魂。给课程树魂就要立足育人为本、学生中心、知行合一,以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为目标,努力探索高校课程思政建设的新路径。

1.坚持育人为本,优化课程结构,形成真、善、美一体化课程育人体系

人才培养是育人和育才相互渗透、相互统一的过程,归根结底是育人。育人关键在于立德。课程体系是人才培养目标和高校办学使命的内在反映,是知识传授、技能培养、价值塑造有效途径。坚持用立德树人统摄课程体系,促进专业知识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相融合,教师既当好“经师”,更做好“人师”,使教学过程真正成为学生明事理、知善恶的过程,做到门门课程有思政,教师人人讲育人。要探索“一课一德”的课程育人路径,明确每一门课程的育人功能,落實每一位任课教师的育人职责,围绕坚定马克思主义信念、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构建一体化课程育人体系。扎实推进“一课一德”进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进课程教学标准、进课堂教学设计、进课程教学评价。如经管类专业开设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课程,引导学生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分析和看待当代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农学类课程积极融入乡村振兴的内容,引导学生助力新农村建设;生物类、环境类课程渗透习近平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思想,引导学生为美丽中国建设贡献力量;等等。要大力拓展课程的育人资源,丰富课程的育人渠道,不断提升各门课程的育人水平和能力,正确处理好理论育人与实践育人、显性育人与隐性育人的关系,努力提高全课程育人的质量和效益,从而实现从专业课程向课程思政的

转向。

2.坚持学生中心,强化教学设计,形成知识与价值融合的课程育人模式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思想政治工作从根本上说是做人的工作,必须围绕学生、关照学生、服务学生,不断提高学生思想水平、政治觉悟、道德品质、文化素养,让学生成为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人才 [5]。高校的课程思政建设要服务于学生的成长成才,坚持以学生为中心,强化教学设计,特别是要着眼于学生精神世界的健康成长。首先,课程思政的教学内容设计要贴近学生、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每个学科专业都有属于自己的知识体系和话语方式,并蕴含着自己特有的思政要素和德育功能,我们要根据时代的要求和学生的兴趣所在,精心设计课程思政的教学内容,实现隐性的德育内容显性化,提高教学内容的科学性和针对性,真正使教学内容吸引学生,助推学生思想道德修养和精神世界的提升。其次,课程思政教学的话语表达要符合当代大学生的认知特点和接收规律。“读图时代”立体化的表达更能使人接受,我们要善于运用信息技术来展示教学内容,善于运用当代青年的交流话语体系来传递教学内容,切实使教学要求进学生头脑、润学生心灵。最后,课程思政的教学组织形式要灵活创新,要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自主性、扩大学生学习的选择权。改革课堂教学,激发课堂教学活力,建立以学生为学习主体的课堂组织模式。根据课程内容特点和要求,采取大班上课、小班研讨和专题报告相结合的方式开展课堂教学。增加课堂教学互动,采用探究式、案例式、体验式等方法开展教学;构建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混合式教学,施行“互联网+教学”,加强“课程思政”在线示范课程建设,引导学生通过问题链开展对教学内容的深入探究,使学生在自主探索真理的过程中,同步实现德行修养的自我完善。

3.坚持知行合一,改革考核评价,构建全过程课程育人机制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指出,要把立德树人的成效作为检验学校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1]。课程思政建设的怎么样、实施的怎么样,最终要看我们是否在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上有作为、有成效。首先,要坚持成效导向的课程思政评价原则。大学是立德树人、培养人才的地方 [1]。加强高校课程思政建设,目的就是要使大学生具有坚定的信念、优良的品德、丰富的知识、过硬的本领,成为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不负人民期望。所以,只有培养出大批各行各业所需要的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课程思政建设才能说有好的成效。其次,课程思政建设要和学生日常行为习惯的养成相结合。要强化课程思政实践育人环节,注重课程教学和日常学习生活相结合,贯穿融入第二课堂、第三课堂,落细落小落实,引导青年学生运用所学理论知识分析、发现、解决实际问题,实现知识和行动的有机统一,真正做到知行合一、以知促行、以行求知,让青年学生在实践活动中深化认识、提升感悟、锻炼成长,真正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求变成青年学生日常行为习惯。再次,课程思政建设要和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相结合。“道虽迩,不行不至” 。人的德性养成是在干事创业的实践过程中不断提升的。要积极倡导和推动广大学生深入企业,走进乡村、山区,助力乡村振兴战略,以青年新视野、新观念、新知识、新能力投身乡村新天地,不断提高创新创业实践能力,增强服务国家和服务人民的本领,努力成为现代化国家建设的生力军。最后,课程思政建设要用榜样的力量激励人。高校要全面统筹各领域、各环节、各方面的育人资源和育人力量,加强“三全育人”体系建设,为课程育人创造良好的环境。广大教师要坚持师德师风第一标准的尺子,把教书育人和自我修养结合起来,敬重学问、关爱学生、严于律己、为人师表,做到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要开展课程思政示范校、示范专业、示范课堂学习表彰活动,激励每一门课程切实发挥育人的功能。改革教师教学业绩和课程质量评价方式,注重育人过程和育人效果的评价,激励专业课教师更加主动积极地投入本专业、本学科思政元素的发掘和运用[6]。健全课程育人的长效保障机制,切实把课程思政建设的成效充分体现到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上来。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8-05-03.

[2] 习近平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8-05-05.

[3] 习近平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4-05-03.

[4] 习近平在北大考察:青年要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N].人民日报,2014-05-05.

[5] 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N].人民日报,2016-12-09.

[6] 王光彦.充分发挥高校各门课程思想政治教育功能[J].中国大学教学,2017(10).

[责任编辑:周晓燕]

推荐访问:课程 着力点 高校 建设 思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