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专业的新思文库网平台! 工作计划 工作总结 心得体会 事迹材料 述职报告 疫情防控 思想汇报 党课下载
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正文

“微时代”改善当代大学生道德素质的新路径

时间:2022-10-16 13:40:03 来源:网友投稿

DOI:10.3969/j.issn.16738268.2017.03.014

摘要:如何改善大学生道德素质是理论界常谈常新的问题。在“微时代”背景下,改善当代大学生道德素质面临新的挑战。同时,“微时代”的到来为改善大学生道德素质提供了新的契机、新的资源和新的路径选择。探寻和实施“微课堂”的教育路径,从思想认识层面改善大学生的道德素质;探寻和实施“微公益”的实践路径,引导和帮助大学生从自我做起、从身边做起、从小事做起,积小善为大善、积小德为大德;探寻和实施“微榜样”的激励路径,激发大学生“信其道”而“顺其道”;探寻和实施“微素养”的养成路径,规范和约束大学生的网络道德行为。“微時代”改善当代大学生道德素质的路径是多元的,需要把传统的路径和各种“新路径”有机结合起来,做到因人而异、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

关键词:“微时代”;大学生;道德素质;路径

中图分类号:G4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8268(2017)03008207

党和政府历来高度重视大学生道德素质的培养,大学生道德素质问题一直是理论界关注的重要课题。2003年,有专家针对当时大学生道德素质现状,在《青年研究》上撰文列举了能够突出反映大学生道德素质缺陷的二十个问题,深情呼吁“守望大学生的道德底线” [1] 。这位专家十多年前在文中揭示的大学生负性道德问题,如今看来,除了个别问题趋向好转,很多问题并没有发生太大变化,有的甚至呈现恶化态势,这不得不再次引起我们的忧思。诚然,当代大学生的道德素质在整体上是健康的、积极的、良性的,但是不争的事实是,部分大学生的个人品德状况令人堪忧,“道德变异”现象频频出现,社会“道德底线”和公众的“心理承受底线”时常面临新的考验。面对这样的窘状和困局,在继续“守望大学生的道德底线”的底线上,更为重要、更为急迫的是群策群力、迎难而为,想方设法改善和提升当代大学生的道德素质,帮助和指引他们迈向“道德高线”。

近年来,在移动互联网技术、数字化技术的推动下,以微博、微信为代表的“微媒介”迅猛发展,以“微”为标志的“微文化”持续升温,历史的车轮已经迈入一个全新的“微时代”。“微时代”给我国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活带来的“双刃剑效应”日益凸显,对青年大学生影响的“两面性”尤为显著。在“微时代”背景下,大学生的思想道德观念更加多元,道德行为方式更加多样,对大学生的道德教育、道德引领和道德约束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改善当代大学生道德素质的“难度系数”不断提高。与此同时,“微时代”的新媒体、新技术、新思维、新观念、新资源、新环境等为改善当代大学生道德素质提供了新的路径选择。笔者拟就此展开初步探讨,抛砖引玉,以期推动学界同仁的深入研究。

一、“微课堂”的教育路径

道德素质是通过后天教育和环境影响、在生活实践中逐渐形成的内在道德品质和修养,是人们在一系列的道德行为中表现出来的稳固的、持久的心理特征。一般而言,道德素质体系结构由道德认知、道德情感、道德信仰、道德意志和道德行为构成。其中,道德认知是道德素质结构中的基础性、前提性要素。因此,提高道德认知水平,深化大学生对道德规范、道德标准的认识,是改善大学生的道德素质的首要任务和必备条件。长期以来,课堂道德教育是提高青少年道德认知水准最基本、最常用、最普遍的途径。尽管经过中小学十多年的学校教育,大学生具备了一定的道德认知水平,但是对很多有关道德问题的认识依然不够全面、科学,道德理性依然不够成熟,课堂教育尤其是思想政治理论课仍然是提升大学生道德理论认知水平的主渠道。有人在2 900多个青少年中间开展了一次问卷调查,结果发现仅3.1%的青少年认为最有效的道德教育是“课堂教育” [2] 。包括大学生在内的青少年对课堂教育有效性的评价如此之低,关键原因在于课堂教育的理念、形式、方法不当。“微课堂”的兴起与流行,为我们弥补高校传统意义上的课堂道德教育的不足,切实提高大学生的道德认知能力,提供了新的可能。

什么是“微课堂”教学?教育界、理论界目前很难形成共识,综合国内外研究专家的不同看法,总的来说,“微课堂”教学是以移动互联网技术为支撑、以数字化网络为平台、以“微视频”为载体,集多种教学资源(主要包括课件、教案、教学设计、案例、习题检测、教学反思、延伸资料等)于一体,集线上讲授、引导与线下互动、反馈、讨论、答疑、深化等多种功能于一身,在较短时间内完成特定教学内容的“小课堂大教学”模式。与传统的课堂教学相比,“微课堂”教学特点鲜明,对加强和改进大学生道德理论教育,从思想认识层面改善大学生的道德素质具有显著的优势和重要的作用,需要我们在道德理论教育的实践中加以充分利用。

第一,利用“微课堂”教学时间“短”、设计“巧”的特点和优势。根据心理学研究成果,学生在课堂上注意力高度集中的有效时间大概为10分钟左右。传统课堂教学每节课的时间长度一般为40~50分钟,大学生往往是“身在曹营心在汉”,教师苦口婆心地谈“德”论“道”常常是费力不讨好。“微课堂”教学短小精悍,设计精细、巧妙,将庞杂的教学体系化繁为简,化大为小,化粗为细。在每次8~15分钟的授课时间里,教师“教”得轻松,学生“学”得轻松。通过看似独立、实际上自成体系的一次又一次的“微课”教学,在较短的时间里逐次逐步、深入浅出、提纲挈领地向大学生传授道德知识,不仅能够有效地缓解大学生听觉和视觉上的疲劳,防止大学生注意力分散,而且可以大大减少课堂教学的“无用功”,提高道德教育的效率。

第二,利用“微课堂”教学内容“精”、形式“活”的特点和优势。在传统课堂道德教育中,教师拘泥于书本,在内容上求全,从概念到概念,从要点到要点,面面俱到;在形式上求稳,要么是从书本到书本的“满堂灌输”,要么是从PPT到PPT的“满堂播放”。道德知识学习内容的繁多和形式的单调,大大挫伤了大学生学习道德理论的兴趣和信心。相对而言,“微课堂”教学目标单一,指向明确,主题集中,重点突出,不是事无巨细地传授全部的书本内容,而是有选择、有重点地阐释带有基础性、根本性的道德问题,引导和帮助学生学习教材体系中的“要义”和道德体系中的“精华”。借力于新媒体的作用,“微课堂”教学综合运用文字、视频、声音、影像、画面、图片等多种资源,既可以进行线上的文字讲解、PPT演示、录像展播,又可以进行线下的主题讨论、情境模拟、实践体悟、合作探究、自主学习,教学形式不拘一格,喜闻乐见。“微课堂”教学内容上的精炼、精彩和形式上的多样、多变,使大学生易于和乐于接受相对枯燥的道德规范,增强道德理论对大学生的吸引力、感染力。

推荐访问:路径 道德素质 当代大学生 改善 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