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专业的新思文库网平台! 工作计划 工作总结 心得体会 事迹材料 述职报告 疫情防控 思想汇报 党课下载
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正文

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下药物分析模块化教学改革实践

时间:2022-10-24 15:15:03 来源:网友投稿

[摘 要] 在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技术型转型发展的教育改革背景下,针对药物分析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对课程进行分层次、模块化的设计,探索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采用对比式教学法、案例教学法相结合的多元化课堂教学模式,形成多渠道反馈的评分体系。探索师范院校不同专业药物分析课程的教学改革经验。

[关 键 词] 教学改革实践;药物分析;模块化课程设计;应用型人才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6)27-0034-02

2014年6月国务院印发《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提出以促进就业为导向,引导普通本科学校转型发展为应用技术型高等学校,加快培养技术技能人才,建立以实践能力培养为核心的课程体系。在此背景下,高等师范院校课程改革必须加强应用性,从而扩宽知识面、优化知识结构、提高科学创新能力。药物分析课程任务是培养学生药品全面质量控制的理念,使之具备相应的专业知识和实验技能。本文结合复合型人才培养目标及课程本身实践性和应用性强的特点,介绍我校药物分析教学改革经验,旨在为相关教学的深化改革提供借鉴。

一、根据授课对象采用分层次、模块化的课程设计

不同专业学生对本课程有不同的需求,课程侧重点差异较大。课程内容从宏观上分为总论和各论。总论部分使学生建立质量管理控制系统的概念。各论部分将药物按照不同的结构和生产特点进行分别讲授,使学生明确各类药物的结构、基本性质及分析方法。针对本校不同授课对象的培养目标,笔者进行了分层次、多模块的教学设计改革,如下图所示。制药工程专业培养适宜从事药物生产过程控制和药物研发相关工作的专业人才,应侧重其知识系统性、全面性的培养。通过针对性的授课,一方面,可以帮助学生将学过的化学、分析等课程的知识系统化,提高灵活应用能力,了解设备的工作原理、使用及维护。另一方面,可以培养学生建立药品生产质量管理理念,使其更好地理解药物分析的对象、目的、意义。应用化学专业质检方向的学生,其就业方向偏重分析方法的选择和研究,解决药品生产实际的问题。故从学生知识体系建立的角度出发,在上述重点的基础上,结合实际应用的分析检测方法进行创新。在教学的过程中注重引入分析检测设备的知识以及控制检测数据有效性的相关管理控制,如在线数据的采集、误差来源分析、实验室认证等。在掌握总论之后的各论部分的教学中,教师在分模块进行不同专业课程教学的同时,应针对不同基础和知识能力的学生,采用分层次教学。对不同水平的学生,分别进行夯实基础、针对拔高、提高创新几个层次的要求。

不同专业药物分析课程分模块教学

“基础模块”部分的内容由教师联系生活实际,深入浅出地给学生讲解。“建构模块”可以由学生根据教师提供的授课计划和课件设计自行收集素材、分组准备PPT课件并展示。教师组织提问和讨论,引导学生把握授课重难点和设计内容。尽管经过准备与审核,鉴于学生对知识点理解的深度和表达水平的差异,展示的内容与授课计划难免有出入。所以,教师要随时记录学生未充分展开的知识点,留足时间补充讲解遗漏点。例如,对于“苯乙胺类药物的分析”一章,根据药物分析的主线将授课内容分为“苯乙胺类药物的结构和性质”“鉴别试验”“含量测定”与“特殊杂质的检查”四个知识层次,使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学习。夯实基础模块,拓展建构模块,在知识结构和课堂教学上突出递进的层次感,有助于学生发挥自学能力。

二、引入多元化教学模式,灵活设计教学方法

课程组就教学方式问题在两个专业102名学生中进行问卷调查:对于药物分析课程,你喜欢什么样的教学方式?结果显示:45.5%的学生选择了多种方式结合。在教学方式设计时,教师不能把着眼点停留在课堂设计上,而应涵盖课外设计,从而引导和加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促使其发挥潜能。笔者在模块化教学设置的基础上,引入多元化教学方法。

(一)对比式教学法

设计基础教学内容之外的PPT课件,引导学生对不同章节进行对比和归纳并找出共性及特性。让学生找共性问题进行对比,有效地提高兴趣。例如,在局部麻醉药物的学习中,通过对比“对氨基苯甲酸酯类”和“酰苯胺类”药物的结构,找出两种药物理化性质之间的区别,进而延伸到鉴别试验的不同方法,找出共性和特性。同理,这两种药物的含量测定方法有“亚硝酸钠滴定法”。由于两种类型药物分别具有芳伯胺基或芳酰胺基,其结构的不同导致药物可能需要进行水解或还原产生“芳伯氨基”后再进行测定。通过对比,不仅可以更加清晰地理出“结构—性质—分析方法”这条药物分析课程的主线,更有助于学生深入理解和记忆。在教学环节中设计课堂小论文,教师可以要求学生针对一种药物进行介绍,重点关注药物的生产过程、鉴别和含量的检测方法。例如,给出对比式讨论题“对比阿司匹林原料药及阿司匹林制剂的杂质检查和含量测定方法”。学生自由组建小组,通过讨论将查到的资料进行整理撰写成课程论文,并以课堂答辩的形式在课堂进行交流。从而深入理解药物含量测定、杂质检查的意义。通过这种对比式教学法的应用,突破了教材的局限,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课堂,课程从“重教”转向了“重学”。

(二)案例式教学法

案例教学法由哈佛大学法学院前院长Langdell提出,于1870年前后最早应用于法学教育中,是帮助学生有效地将所学知识转变为自己的能力和素质的有效手法。针对药物分析教材内容多而繁的情况,我们对教学内容进行整合更新,确保所选的教学内容具有先进性,利用生动案例增强教学内容与生活或科研的密切关系。例如,教师设计了讨论专题“药品标签缺失引发的血案”。学生讨论如何判断芳酸类药品的类别、是否发生降解和是否已过有效期、过期或者失效可能给患者带来什么影响。各组推选一名学生发言,对专题中涉及的问题进行分析、解释和讨论。教师围绕专题中心(即药物的鉴别、杂质检查和含量测定)给予必要的引导,以免偏离分析讨论的目的要求。在每章结束后,教师可引入生活中接触的药物知识以及有关违法事件等相结合的实例教学方式。又如,在“青蒿素类抗疟疾药物的分析”一章中,使用“屠呦呦荣获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的案例。一方面,可以突出中国医药古籍的博大精深以及现代药物研究的发展,另一方面,教育学生以不懈的努力面对科研难题。这既是突出学科发展前沿的案例,也是思想教育的契机。结合药物本身的特征适时采用与当前时事紧密联系的案例可以增强课堂的前沿性。通过新闻图片、视听结合、图文并茂的手段可以活跃课堂教学气氛、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又可以节约时间,可谓事半功倍。

总之,在地方本科院校向应用技术型转型的背景下,如何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培养应用技术型人才已成为地方高校教学改革的重点。本文以南阳师范学院不同专业药物分析课程改革为例,针对在教学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探索如何引导学生将所学知识灵活应用于药品质量控制,培养具有现代药品质量观念的人才。研究证明,通过以上分层次多模块的教学改革的实践,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提高了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践的能力。

参考文献:

[1]钱国英,徐立清,应雄.高等教育转型与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15.

[2]杭太俊.藥物分析[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6.

[3]王晓红,段煜,孔登.基于创新人才培养的药物分析实践教学体系[J].药学教育,2016(32):65-67.

[4]王蕾,朱玲,杜斌.基于复合型药学人才培养的药物分析实验教学改革[J].药学教育,2014,30(5):54-56.

[5]Barnes,L.B.Christensen,C.R.Hansen,A.J.Teaching and the Case Method:Texts,Cases,and Readings[J].Harvard Business School Press: Boston,1994:89-100.

[6]Bellocchi,A.Ritchie,S.M.Tobin,K.et al. Emotional climate and high quality learning experiences in science teacher education[J]. Journal of Research in Science Teaching,2014,51 (10):1301-1325.

推荐访问:教学改革 人才培养 模块化 药物 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