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专业的新思文库网平台! 工作计划 工作总结 心得体会 事迹材料 述职报告 疫情防控 思想汇报 党课下载
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正文

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病理学实验教学体系的构建与思考

时间:2022-10-24 15:15:03 来源:网友投稿

摘要:病理学实验课是病理学教学过程中的重要环节,实验教学的质量直接影响整个病理学教学的质量。根据医学知识日新月异的现状及病理学实验课程的特点,我们构建新的病理学实验教学体系:重新整合及优化实验教学内容,突出课程的实用性、系统性与科学性;革新实验教学手段,以学生为本;改进实验考核方式,引入形成性评价。新的病理学实验教学体系有利于提高学生对知识的综合分析和应用能力,培养具有自主学习能力及开拓创新精神的高素质医学人才。

关键词:病理学;实验教学;自主学习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46-0271-02

病理学是一门研究疾病发生发展规律,揭示疾病本质的医学基础学科,也是联系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的桥梁学科[1]。病理学实验课是病理学教学过程中的重要环节,是对理论学习的补充和延伸,实验教学的质量直接影响整个病理学教学的质量。现代医学知识日新月异,不断有新的疾病及新的诊断及治疗技术出现,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教会医学生终生学习,可以帮助医学生不断发展完善自己,站在科学的前沿,更好地为病人服务。因此,我们需要根据病理学课程特点,突破传统的病理学实习课教学模式,探索一套全新的病理学实验教学体系及教学手段,培养具有自主学习能力及开拓创新精神的高素质医学人才。

一、我院病理学实验教学体系的现状

我院五年制临床医学专业的病理学课程安排在大学三年级的上学期开设,按照教学大纲的要求,病理学实验课共计13次39学时,以观察病变标本和切片为主要教学内容,以“灌输式”或“填鸭式”的传统授课方式为主要教学手段,按照理论课内容开展的验证性实验,认识各种疾病的基本病变特征。这种教学模式下的教与学显得比较枯燥乏味,不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学生只是被动接受知识,缺乏主动学习的热情,不能主动地将疾病的临床表现与病理改变相结合,不善于思考标本和切片的临床意义。自2009年以来,我院配备了100套数码显微互动系统用于组织学及病理学的实验教学,显微数码互动系统集影像、声音、图像、文字以及灵活的互动系统为一体,是一种新的教学模式,可以丰富教学内容,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教学效果[2],但因实验教学体系设置陈旧、实验课学时有限等原因,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培养仍有待加强。

二、新的病理学实验教学体系的构建

教学内容和教学手段是决定教学效果的重要因素。五年制本科生病理学的教学的目标,是要使学生认识疾病的形态学变化及其发生、发展的规律,进而认识疾病的本质,阐述病理与临床的联系,为学习临床医学以及防治疾病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实验课的总论部分主要让学生认识疾病共有的基本病理变化及其发生发展的基本规律,实验课的各论部分要求学生掌握各系统常见病多发病的主要病理变化及其特殊规律。通过实验课教学,我们重在提高学生对病变的观察和辨认能力,加深他们对理论知识的理解与掌握;并提高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尤其是对知识的综合分析和应用能力。因此,有必要构建新的病理学实验教学体系,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让学生学会理论联系实际,注重形态与功能的联系、整体与局部的联系,并了解学科领域的新发展和新动态,从而具备快速适应临床工作的能力。

1.教学内容的整合及优化。病理学以解剖学和组织胚胎学为基础,在学生掌握器官和组织的正常结构的基础上学习疾病状态下的形态变化及相应的临床病理联系。我们以突出课程的实用性、系统性与科学性为原则,对现有教学计划进行调整,重在教学内容上加以整合和优化,实验内容的精简和重组,重点讲疾病的共性,常见病和多发病,删减现在的少见病和疑难病。具体来说,病理学实验内容的整合及优化如下:病理学基本实验技术(3学时),加入尸检、切片制作及免疫组化等内容。通过尸体解剖观察,学生能更好地树立系统观,深入体会疾病发生、发展过程及转归过程,明确病变的性质及死因,有助于培养和锻炼学生的临床分析能力。组织切片是病理学实验最常用的素材,每张HE切片需要经过取材、固定、脱水、包埋、切片、染色、封片等多个步骤才能完成,其中任何一环节处理不恰当,都会影响到最后的切片质量和诊断结果。让学生了解切片的制备流程,有利于学生全面理解所观察的切片。此外,细胞穿刺和免疫组化是临床病理诊断的重要部分,介绍相应的操作步骤可以让学生更好地了解临床疾病诊断的基本方法。组织损伤及修复(3学时),血液循环障碍(3学时),炎症(3学时),肿瘤(6学时),各论:循环、呼吸、消化、生殖、泌尿、传染病各3学时,再加上典型病例讨论3学时。通过这种教学内容体系的变革,可以帮助提高学生对疾病的整体认识,掌握切片制作的来龙去脉,疾病的基本病理变化和各系统疾病病变的特殊规律,培养学生主动思考及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2.革新病理学实验教学手段。传统的病理学实验教学主要以教师讲解切片及标本病变要点,学生观察画图为主要形式。笔者在多年的教学过程中发现能够主动思考问题的学生非常少,对疾病病变特征及转化规律的整体认识不够。为了改善这种状况,加深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和记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对不同的教学内容引入不同的教学方法。在基本病理实验技术环节,因为涉及的内容比较多,课堂学时有限,可以事先将尸检、切片制作、细胞穿刺及免疫组化等内容的视频放到校内病理学学习网站上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自学,上课时各组推选小组长汇报学习要点,教师予以指导和总结。总论部分的基本病理变化也可摒弃以往传统的“灌输式”教学,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描述看到的基本病理变化,并根据病变特征学会基本病变的诊断,让学生在主动学习过程中加深对理论知识的认识和理解。各论部分采用病例式教学,选择各系统典型的、与病理知识相关紧密的临床病例,让学生的小组的形式讨论并汇报小组结论,让学生自主地解决临床实际问题,一方面激发学生对疾病发生发展规律的探究热情,另一方面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在案例讨论过程中,充分调动了学生自主学习的极性,培养学生团结协作能力和语言沟通能力,增强学生作为医生的责任感和使命感[3]。

3.改进病理学实验考核方式。我校原有病理学考试模式采用期末终结性评价考试的方式进行,对这门课程的评价主要靠期末考试的分数评定,学生考试前死记硬背,基本能通过考试,因此,改革病理学考核方式非常必要。鉴于理论课是大班上课,人数较多,根据学生的日常表现及学习过程给形成性评价可行性不大。因此,根据实验课上学生的表现,增加平时成绩的比例,有助于促进学生的日常学习。从病理基本实验技术的汇报环节,到总论切片的自主诊断及各论病例的讨论,均可以反映学生的学习状态和对知识的掌握情况。形成性评价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特别是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临床思维、推理能力等。另一方面,形成性评价可以提高教师的教学效果,形成规范、完善、有效的学习成绩评定体系[4]。

综上所述,在医学知识日新月异的今天,构建新的病理学实验教学体系,重新整合及优化实验教学内容,突出突出课程的实用性、系统性与科学性;革新实验教学手段,改进实验考核方式,可以较好地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为今后的临床实践奠定了基础。我们将不断研究教学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促进教师的专业水平和教学组织能力。

参考文献:

[1]李玉林.病理学[M].第8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3:1-4.

[2]金家红.显微数码互动系统在医学形态学实验教学中的利与弊[J].医药前沿,2013,16(6):298-299.

[3]于莉娜,廖文婷,张庆玲,等.优化病理学实验教学方法的探讨[J].基础医学教育,2013,(03):254-255.

[4]何欣蓉,刘馨,刘钧.形成性评价在病理学本科教学中的应用[J].课程教育研究,2016,(03):123-124.

推荐访问:病理学 自主学习 促进学生 实验教学 构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