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贸称为"超七"而在国内编号FC-1的战斗机,最近终于"千呼万唤始出来"。在2002年11月上旬的珠海国际航展上,许多人期盼的歼十战斗机没有露面,成都飞机公司推出的FC-1便成为最受注目的头号明星。
中国研制经济实用型战机
在此次珠海航展上,有几十个国家的参观者,其中还有来自巴基斯坦、孟加拉、尼日利亚、津巴布韦等发展中国家的空军司令。他们对FC-1的模型最感兴趣,有些还是带着订购意向而来。航展闭幕后,这几个空军司令还专程赶到成都,到厂家做了实地考察。据说,他们听到这种战机还具有隐身性能时,都惊呼意外。其预定的单价在1500万美元左右(按客户不同配置要求还可调整),不足西方同档第三代战机的一半,更使客人动心。
中国从1956年仿制成苏制歼击机后,长期只以国内需要确定研制机型,FC-1却是立足于外贸并兼顾自用而研制的战斗机(现在中国对歼击机也一般改用此称)。目前多数中小国家主要装备的是米格-21或歼七、F5、幻影-3等第二代战斗机,还有米格-17和歼六等第一代产品,虽采取延寿和改进升级措施,却因设计局限使活动半径小、载弹少和机动性差的弱点无法克服。西方和俄国自80年代以后推出的高性能第三代战斗机如F-16、幻影-2000和苏霍伊式,其数千万美元的单价又使多数发展中国家望而生畏。瞄准这些国家战机换代将出现的"断档",中国的FC-1突出了经济实用性以争取广大市场。
中国开发一种经济实用型的第三代战机,也是重要的战略伙伴巴基斯坦的长期要求。此机的开发,也有益于开拓国际市场及解决空军自需。今后较长时间里,中国空军虽以苏-27、苏-30和即将装备的歼十为主力,却因价格高昂采购量有限,也需大量廉价战斗机搭配使用。
富甲天下的美国,其实也遇到高性能战机不能多采购的难题,70年代末曾实行过高低搭配方案,利用高档的F-15技术成果加以简化又研制一种F-16,价格预订为其三分之一。后来F-16因技术装备越装越多,单价从预定的700万美元升至90年代的4000万美元(扣除物价因素也是原先3倍)。西方国家受科研投入和人力成本高的制约,现已很难造出真正低价高效的战斗机,现代战机研发的高技术性又使发展中国家无法涉足此领域。要推出中小国家买得起、养得起、摔得起的效费比较好的战斗机,只有中国、俄罗斯具备此种条件。
被称为"超七"
在1996年11月的珠海航展上,成都飞机制造公司首次展出了FC-1战斗机的模型并说明其预定性能指标。今年在航展上,成飞集团更集中概括了此机的特点是:在21世纪初的战斗机里性能属中档,价格属中下档虽非最强却能同强者对打,适应不富裕国家装备。
从该机的技术指标看,定位于轻型战斗机。其马赫数大于1.6,等于时速2000公里左右,升限1.65万米。这在第三代战机中不算突出,执行一般战斗任务也够用。飞机长16米、高5.1米,空机重6.3吨,在第三代战斗机中堪称重量最小。其最大起飞重量可达12.7吨,机内装2.6吨燃油时,可挂武器3.8吨。同西方主力战机和俄制苏霍伊战机都能外挂弹7吨至10吨相比,其载弹能力有不小差距,却也能赶上轻型的米格-29。
FC-1机头可载雷达的空间较大,有意大利、以色列、俄罗斯的几种雷达竞标供国外用户选购,也可装中国雷达。该机装用一台俄制克里莫夫RD-93型涡轮风扇发动机,加之机身轻,重力显得格外强劲。其最大过载为8.5g,持续盘旋速度为12.5度/秒,机动性比较高,耗油与航程的效费比也非常好。该机最大航程3000公里,胜过米格-21早期型1倍,其作战半径达800公里,还能留空较长时间进行格斗。多数中小国家在腹地机场配备此战机,作战面积就足以覆盖全国和邻境。该机对跑道距离和质量要求都不高,起飞需470米,降落滑跑需700米,比第二代战斗机通常所需的距离近了一半多,在第三代战斗机中也算较短的。这样,便可大大节省机场建设费,战时还能在简易机场起降。
作为从米格战机思路发展而来的一种轻型战斗机,FC-1继承了轻巧灵活、低成本和可靠性好的优点,同时又有第三代战斗机所具备的能执行多种战斗任务的优点。它重量只有F-15及苏-27的一半,身轻力薄自然会带来挂弹量小、机载设备有限、只有单个发动机(出故障便会失事)等弱项,但却耗油少、使用费低、机动灵活。在空战中,重型机可载十几枚导弹,FC-1的7个外挂点上也能挂7枚导弹,只要一枚能打中对方,不论轻重型机也都会掉下来。
出于造价和轻型机的固有局限,FC-1不过分追求全面完善。西方第三代战机强调制空、对地攻击、全电传动操纵等性能面面俱到,设备越装越多,自重越来越大,价格也一路飙升。FC-1虽然也兼顾了执行任务的多样性,却突出了发展中国家特别注重的空战要求。在保证全天候作战的情况下,该机主要采用机械操纵,虽使飞行员增加些负担,却比全电传操纵便宜得多。此机比过去偏重高空拦截的第二代战机增强了中低空性能,也担负对地近距离支援任务。其3吨多的外挂虽少了些,对不想搞外洋远程攻击的国家也算够用。
FC-1能具有较可靠的技术性能,是由于建筑在渐进发展的基础之上。许多人将其称为"超七"型,指的正是它从歼七不断改进发展而来。中国从1961年引进苏联米格-21后,用了6年仿制成功定名为歼七,此后不断改进,除自用还出口千余架。直至90年代,国内还研制成外形和设备都近乎脱胎换骨的歼七E型。30多年的研改,又使中国航空界比俄国人更熟悉以轻便、高速和低价著称的米格-21(歼七)。目前还未脱出于第二代机范畴并正向国外推销的歼七MG,已能同第三代战机一搏,不过因原型机设计局限,某些性能难以再提升。其外挂由早期的1吨提升至近2吨,担负对地攻击和多挂空战导弹仍有所不足。在此基础上再推出一种升级换代的新机型,便是逐步升级渐近发展的应有之义。
FC-1利用在歼七上已成熟的技术进行研制,不必冒太大风险并节省了开发费。它又吸取了第三代战机的优点,如机型一改歼七系列的机头进气方式,采用单发、机身两侧肋下进气的气动布局,使机头能够安装大型雷达和电子设备,提高了对目标的探测距离。它的座舱采用了水泡型,机翼为梯形中单翼,大大提升了气动性能。"青出于蓝"的继承性和渐进发展,又使长期使用歼七和米格-21的许多国家易于掌握和保养这种"超七"。该机火控系统具备很强的兼容性,除了装配中俄式武器外,还可挂载西方弹药,也有利于扩大客户范围。
新战机增加了技术储备
中国航空界推出FC-1的预案已有十多年,一再推迟上马主要是出于国际合作原因。早在1987年,中国、巴基斯坦便同美国格鲁曼公司商谈对歼七进行换代的"超七"方案,两年后的"六四"事件使中美合作中止,巴方因自身缺乏技术力量只能少量出资委任中方单独研制。中国军机研制费用大都集中于歼十等重点项目,这种首先立足出口的战机便寻求新的国际合作。90年代前期成都飞机制造公司咨询了俄罗斯米高扬集团(即米格机制造者)的意见,并同巴基斯坦的用户反复协商,才确定了机型方案。
90年代后期此项目又一再拖延,关键是巴基斯坦迟迟未选定机载航电设备。巴军对中国战机有30多年使用经验,深感产品便宜和服务可靠,发动机和电子设备却是弱项。中巴双方为确保制造质量,曾希望英法企业能供应所需发动机和航电设备,虽得到一些厂商同意,政府却拒绝签发出口许可证。这也不奇怪,西欧刚推出的"阵风"战斗机和新一代"幻影"战机目前正愁推销困难,自然想防止再出现一个能抢生意的市场竞争对手。
前几年,一些发展中国家对FC-1的兴趣不高,也影响了其上马。俄罗斯和以色列公司在90年代中后期推出第二代战机的升级服务。此代战机中最多的是米格-21有三四千架在几十个国家服役,俄、以两国推出的更换发动机和电子设备的方案,声称每架只花二三百万美元便可达到能与第三代战斗机较量的水平,大多数发展中国家便不想购新机。不过几年来的事实证明,改造旧战机花费虽不算多,却不能长久维持战斗力。尤其是第二代战斗机服役大都已超过二三十年,机体已老化,飞行事故日增,10年内想保持和提升空军战力不能再靠老机改造,而需实现战机升级换代。
在巴基斯坦服役的中国沈飞制造的几百架歼六型战斗机,至2002年3月已全部退役。巴方除改造早期歼七,又向成都飞机制造公司订购了一些歼七PG型。据报这种新机已有40架运抵该国,初步使用的反映不错,不过也认为是应急过渡措施,在几年后印度普遍改装第三代战斗机后,巴方就迫切需要更换同代新机型。
2001年春巴基斯坦同意先搞机体平台,随后俄罗斯企业又参与合作,促成了FC-1确定上马。俄国近些年虽将推销本国战斗机作为军贸的第一重头产品,某些企业出于利润驱动,也肯以较合理价格出口高性能发动机和其他一些航电设备。发动机作为飞机的"心脏",其技术不过关曾长期困扰中国航空界,解决此问题也促进了国内航空工业的进步。
FC-1的开工虽拖延了几年,不过这段时间并没有浪费,中国航空部门在仿制苏-27和研制歼十的过程中又实现了不少技术突破。90年代末对FC-1的新设计方案,起点又比过去高。2002年3月,中国按世界水准自行研制出的第一种高性能的航空发动机--昆仑Ⅱ型经考核达到设计标准,此次在珠海航展上正式展出,经使用证明可靠后也能安装到FC-1战斗机上。中国自制的空对空导弹,其性能也基本追上国际先进水平,安装到FC-1中档战机上,在空中也能与高档机对战。通过追踪美国第四代战斗机的发展趋势,FC-1的新设计中还吸收了其隐形、超视距空战的特点。这样,该机在新世纪一二十年代间国际上第三代和第四代战斗机交替之际,在空军装备中仍不会显得过时。
美国目前研制的第四代战斗机中高档的F-22单价达1.2亿美元,全部供自用不会外销(别国也买不起)。其生产的低档廉价的第四代战斗机JSF已完成试飞,正式大批投产估计要到2012年以后。此种机型为了抢占国际市场,初步对外称单价3000万美元左右。不过根据F-16出厂后价格就迅速狂升的经验,届时要掏的钱恐怖再加1倍也不止,买主政治上还会受制于人。中国出售武器不附加政治条件,所产的FC-1虽然性能较JSF会有些差距,如较快推出也会在国际上赢得相当一部分市场。据成飞发言人宣布,FC-1会在2003年内试飞,2005年投入批量生产。
加强隐身性 出口也内销
FC-1在第三代战斗机中少见的性能,便是其已开始具有一些隐身性能,应该说这是中国的国防科研新成就的一个体现。像这种高新技术任何国家都不会出口,只能靠国内自研。估计在FC-1上马到大批生产的过程中,还会陆续有一些新技术应用。
现代战争中的飞机是否具备使雷达难以探测和制导武器难以追踪的隐身性,已越来越显得重要。美国过去研制的隐形飞机如B-2和F-117,都采用了极其昂贵的材料,还要为飞机设计有空调和密封的机库,导致制造和使用成本都达天文数字。中国要制造经济实用型战斗机,自然不能走这条路子。据成都飞机公司介绍,FC-1的隐形,主要采取4种技术。
采用复合材料,例如碳素纤维来制造机身。这种材料中金属含量很少,雷达探测波几乎不反射便直接穿过机身。
优化飞机的外形设计,使雷达波不反射回去。如FC-1便实行了机翼与机身一体化设计,大大缩小了飞机的雷达反射面积。
在飞机外表使用吸波涂层。中国的隐形涂料已研制成功,通过了国防科委和总装备部的验收,现在已可以在飞机外表涂上吸收雷达波的涂料。
使发动机具有隐身功能。主要办法是降低机尾喷出的火焰的温度,便可避开红外线制导的导弹的攻击。
据介绍,中国的复合材料技术水平还不算高,其他方面却做得很好。由于受预定成本限制,FC-1采取的隐身技术还是一般性的,国产的主力战斗机歼十将有更高的隐身性。
作为国内第一种先面向国外,然后再"出口转内销"的战斗机,中国空军将来的采购情况也引人关注。根据目前确定的国家发展战略,21世纪头20年内还是以经济再翻两番为主要目标,国防费比例不会提高很多。60年代至80年代中国自产的技术含量低的歼六、歼七价格便宜(歼六单价仅几十万人民币),空军装备量很大。大陆的辽阔空域又不像台湾弹丸之地,没有相当数量的战斗机是无法全面防卫的。现在国内以发展高技术水准的战斗机为重点,这固然是正确的,其数量毕竟有限,在战争中质量又往往不能完全取代数量。
由此看来,空军要实现全面换装,除了装备歼十一(苏-27的国产型)、苏-30和歼十,再定购大量的FC-1也很有必要。中国出口武器的原则虽是薄利多销,若是FC-1外售量大,利润也会可观(按国际通例飞机销售利润一般都越过成本),这也可以弥补空军的采购费,走出以外销养内用的路子。
目前成飞展出的FC-1,这只是一个全尺寸的木制模型,样机要在2003年才会问世升空。此后还经不断改进完善并最后定型,至少三四年后我们才会在空军系列中看到它的身影。届时,遇到难度较高的作战任务,将由高档战机迎战。对付较低水平的敌机、一般地面目标和艇船,FC-1就可大显身手。它的3.8吨的外挂,载两枚较大的对地精确炸弹和反艇导弹还是足够的,在空战中更能使用空对空导弹以小搏大。
在新世纪世界空军战列中,此种中国的新型战斗机将会占重要的一席之地,这也是国内航空界的骄傲。△
(原载香港《广角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