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专业的新思文库网平台! 工作计划 工作总结 心得体会 事迹材料 述职报告 疫情防控 思想汇报 党课下载
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正文

血清视黄醇结合蛋白4与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的相关性研究

时间:2022-11-04 16:40:08 来源:网友投稿

[摘要] 目的 探讨血清视黄醇结合蛋白4(RBP4)水平与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发生的相关性。 方法 选择112例ACS患者作为实验组,将其分为高危组与低危组,以同期住院的60例非冠心病患者作为对照组,测定血清RBP4、FBG、CRP、TC、LDL-C水平及BMI、收缩压,并进行对比分析。 结果 实验组血清RBP4、FBG、CRP、TC、LDL-C水平及BMI、收缩压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 < 0.01),且高危组患者的RBP4明显高于低危组患者(P < 0.01)。结论 血清RBP4水平与冠心病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可作为冠心病早期诊治及预后判断的定期筛选及监测指标。

[关键词] 血清视黄醇结合蛋白4;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动脉硬化

[中图分类号] R541.4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3-9701(2013)04-0042-02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是动脉粥样硬化导致器官病变的最常见类型,也是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常见病。随着我国经济水平的发展,本病近年来呈增长趋势,已经成为我国居民死亡因素的第3位,男性死亡率为49.2/10万,女性为32.2/10万[1]。冠状动脉造影虽然是冠心病诊断的金标准,但对患者有创伤,操作有风险,且费用高。视黄醇结合蛋白4(RBP4)而作为一种新的脂肪源性信号,通过一系列复杂的途径,参与形成代谢综合征、脂代谢紊乱、动脉粥样硬化和高血压等疾病,是心血管疾病的危险因素之一。我们通过对研究对象RBP4及相关指标的检测分析,旨在探讨其与冠心病发生的相关性。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09年8月~2012年8月间在本院住院治疗的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112例设为实验组,包括不稳定型心绞痛、非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及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均经冠状动脉造影确诊,并根据全球急性冠状动脉事件注册(global registry of acute coronary events,GRACE)危险评分系统[2]将患者分为高危组(100~200分)和低危组(0~99分)。其中高危组65例,男41例,女24例,年龄41~82岁,平均(56.3±12.8)岁。低危组47例,男30例,女17例,年龄38~80岁,平均(55.7±11.4)岁。以同期因胸痛入院但最后确诊为非冠心病的60例患者为对照组,其中男39例,女21例,年龄44~78岁,平均(57.6±13.3)岁。各组患者在年龄、性别等方面经统计学处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均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项目检测 所有研究对象均采集清晨空腹肘静脉血5 mL于促凝管中,常规方法分离血清后于-20℃冰箱保存。血清视黄醇结合蛋白4(RBP4)水平检测采用免疫透射比浊法,试剂由上海北加生化试剂有限公司提供;空腹血糖(FBG)测定采用葡萄糖氧化酶法、C-反应蛋白(CRP)测定采用速率散射法、总胆固醇(TC)检测采用氧化酶法、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检测采用一步法,试剂由深圳迈瑞生物医疗电子有限公司提供,检测仪器为日立7600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所有检测过程按标准操作规程进行。所有患者入院时测量身高、体重并计算体重指数(BMI),休息30 min后测量血压3次,取其平均值。

1.2.2 冠状动脉造影 所有患者采用Judikin’s导管技术,通过右股动脉或桡动脉途径进行,常规多体位投照。造影结果由2名以上有经验的介入医师判断。冠心病诊断标准为冠状动脉造影显示左前降支、左回旋支、右冠状动脉中至少1支血管内径狭窄>50%,左主干受累超过50%记为双支。

1.3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 13.0软件包进行数据处理,实验数据以(x±s)表示,组间数据比较采用t检验,以P < 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血清RBP4及相关指标比较

实验组血清RBP4、FBG、CRP、TC、LDL-C水平及BMI、收缩压均明显高于对照组,经组间t检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1),见表1。

2.2 实验组中高危组与低危组的各个相关指标情况比较

高危组患者的血清RBP4明显高于低危组患者,经组间t检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1),提示血清RBP4可作为预测高危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的一种血清标志物。高危组患者的血清FBG、CRP、TC、LDL-C水平及BMI、收缩压虽高于低危组,但经组间t检验,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见表2。

3 讨论

血清视黄醇结合蛋白4(RBP4)为分泌型RBP,是一种相对分子质量为21×103,由181个氨基酸残基组成的单一肽链的蛋白质。RBP4主要由肝细胞合成,是一种特异运载蛋白,主要是将维生素A由肝脏运载至靶组织来协助维生素A发挥生理作用[3]。近年来研究发现,RBP4与脂类代谢、动脉硬化、高血压、胰岛素抵抗等密切相关。现糖尿病已经被认为是冠心病发病的危险因素之一,RBP4阻碍胰岛素刺激胰岛素受体基质-1(IRS-1)307位的丝氨酸磷酸化,使IRS-1酪氨酸磷酸化的半数有效浓度相应增加,细胞外信号调节激酶1/2(ERKl/2)的磷酸化被阻止,可直接诱导磷酸烯醇或丙酮酸激酶基因表达,肝糖输出增加,肌肉的糖摄取被限制,从而引起全身性胰岛素抵抗[4]。RBP4在动脉硬化的发生、发展中起重要作用,近年相关研究[5]表明,RBP4 是动脉粥样硬化的危险因素,它与动脉硬化的危险因素高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高甘油三酯(TG)独立相关,说明RBP4在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和内脏脂肪细胞功能紊乱中起重要的中介作用。血清RBP4通过抑制内皮细胞的胰岛素活性,致使一氧化氮水平降低,而一氧化氮是血管舒张依赖的主要物质,从而引起血管内皮功能紊乱,功能受到损伤的血管内皮细胞依赖性舒张反应变弱,导致内皮因子的合成、释放等一系列过程发生变化,从而致使血管平滑肌细胞增生、肥大、凋亡,血管内膜下胶原增生、管壁增厚、动脉弹性下降、血管收缩,导致血压升高。而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都是已经被证实的引起冠心病的危险因素,血清RBP4 是上述危险因素发生的参与者,动脉粥样硬化发生的重要机制是炎症,而RBP4在其中起到重要的作用。因此,冠心病的发生、发展与血清RBP4 密不可分。

本研究结果显示,实验组血清RBP4、FBG、CRP、TC、LDL-C水平及BMI、收缩压均明显高于对照组,经组间t检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1)。提示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血清RBP4 水平的升高可能与血压、FBG、CRP、TC、LDL-C水平的差异有关。实验组中高危组患者的血清RBP4明显高于低危组患者(P < 0.01),但高危组患者的血清FBG、CRP、TC、LDL-C水平及BMI、收缩压虽高于低危组,经组间t检验,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这与柳光栋等[6]研究结果相一致,说明血清RBP4水平与冠心病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可作为冠心病早期诊治及预后判断的定期筛选及监测指标[7,8],相信随着循证医学和流行病学的深入研究,血清RBP4可在心血管疾病发病中发挥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陆再英,钟南山. 内科学[M]. 第7版.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274.

[2] Goodman SG,Huang W,Yan AT,et al. The expanded globao registry of acute coronary events:baseline characteristics,management practices,and hospital outcomes of patients with acute coronary syndrome [J]. Am Heart J,2009,158(2):193-201.

[3] Frey SK.Andrea H,Britta N.el al. Effect of renal replacement therapy on retinol-binding protein 4 isoforms[J]. Clin Chim Acta,2009,401(12):46-50.

[4] Ost A,Danielsson A.Liden M,et a1. Retinol-binding protein-4 attenuates insulin induced phosphorylation of IRSl and ERKl/2 in primary human adipoeytes[J]. FASEB J,2007,21(13):3696-3704.

[5] 刘更夫,左华泽,骆明波,等. 血清视黄醇结合蛋白4水平与动脉粥样硬化危险因素的相关性分析[J]. 微循环学杂志,2009,19(3):61-63.

[6] 柳光栋,王萍萍,蔡尚郎. 血清视黄醇结合蛋白4 水平与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的关系研究[J]. 中国医药导报,2012,9(3):39-43.

[7] 刘海亮,李国庆. 冠心病患者血清视黄醇结合蛋白4与高敏C反应蛋白的相关性分析[J]. 临床内科杂志,2011,28(2):92-94.

[8] 刘涛生,张爱军,周志鸿,等. 高血压病合并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视黄醇结合蛋白4与心率变异性的关系[J]. 疑难病杂志,2012,11(1):20-22.

(收稿日期:2012-12-18)

推荐访问:冠状动脉 血清 相关性 综合征 蛋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