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小麦秸秆和枯烂树叶分别取自河南孟州和江苏连云港的农家或农田,均为露天自然堆放1年以上。木聚糖、木糖、葡萄糖、结晶纤维素和其他主要化学试剂等购自国药集团化学试剂有限公司;麸皮在当地市场购买。
1.2 培养基
用于筛选细菌的培养基为肉汤培养基:牛肉膏 10 g/L、蛋白胨 10 g/L、酵母粉 5 g/L、NaCl 5 g/L, pH 7.0~7.2。
用于筛选真菌的培养基为查氏培养基:KNO3 3 g/L、K2HPO4 0.5 g/L、MgSO4·7H2O 0.5 g/L、KCl 0.5 g/L,自然pH。
用于筛选酵母的培养基为YPD培养基:葡萄糖20 g/L、蛋白胨20 g/L、酵母粉10 g/L,自然pH。
分离筛选培养基:1 mol/L NaOH预处理的小麦秸秆10 g/L,琼脂15 g/L。
发酵培养基:1 mol/L NaOH预处理的小麦秸秆20 g/L、蛋白胨5 g/L、K2HPO4 0.5 g/L、MgSO4·7H2O 0.5 g/L、KCl 0.5 g/L,自然pH。
1.3 秸秆降解菌的分离
在采集的小麦秸秆和树叶等样品中加入无菌水振荡,取适量涂布于秸秆分离筛选琼脂平板。挑取单菌落至培养基平板上划线纯化分离3次,得到纯菌种。将菌种转至相应液体摇瓶培养基,于第0、1.5、3.0、4.5、6.0、7.5、9.0、10.5天分别测定小麦秸秆中纤维素、半纤维素和木质素的降解率以及木聚糖酶、纤维素酶的酶活。
1.4 菌种鉴定
直接观察菌株在PDA平板上的生长变化;从平板上挑菌体少许,涂于载玻片上,置于显微镜下观察。
分子鉴定:提取真菌的基因组DNA,采用真菌5.8S rDNA通用引物ITS1(5′-TCCGTAGGTGAACCT GCCG-3′)及ITS4(5′-TCCTCCGCTTATTGATATGC-3′)[10]扩增菌株整个ITS序列(内部转录间隔区)序列,PCR产物经胶回收纯化、过PCR柱纯化,与pGEM-T连接后,转化到E.coli JM109中,培养至对数生长期,提取质粒并纯化后提交生工生物工程(上海)股份有限公司。测序结果经DNAMAN软件去载体后,将所得的ITS rDNA序列提交到GenBank数据库,利用Blastn工具进行序列比对,对菌株进行鉴定。应用Clustal X(Version 1.83)软件进行同源性分析,用Treeview(Version 3.2)软件构建进化树。
1.5 酶活测定
小麦秸秆发酵液经5 400 r/min离心15 min,上清液即为粗酶液。CMC酶活力的测定参考文献[11]。
纤维素酶活公式:
X为纤维素酶活(U/mL);W为葡萄糖生成量(mg);V为反应液中酶液加入量;5.56为1 mg的葡萄糖的微摩尔数(1 000/180=5.56);N为样品稀释倍数;T为反应时间。
木聚糖酶活力测定参考文献[11]。木聚糖酶活公式:
X为木聚糖酶(U/mL);W为木糖生成量(mg);V为反应液中酶液加入量;5.56为1 mg的木聚糖的微摩尔数(1 000/150=6.67);N为样品稀释倍数;T为反应时间。
采用Van Soest法测定纤维素、半纤维素与木质素含量,按照文献[12]方法,并略加改动:即①用18%H2SO4代替37%浓盐酸配制地衣酚试剂;②用3%SDS代替Van Soest方法配制的中性洗涤剂。
1.6 还原糖含量的测定
在试管中加入1 mL上清液(可适当稀释),3.0 mL DNS试剂,将待测样品放入沸水浴中反应5 min,用水定容至25 mL,空白管以1 mL水代替1 mL酶液,然后以空白管较零,在540 nm下测定吸光度,根据葡萄糖标准曲线求出还原糖的含量[13]。
1.7 红外扫描样品
定时取出发酵液5 400 r/min离心10 min,所获得的残渣在50 ℃下烘干至恒重,然后取约4 mg残渣于研钵中,并加少量的KBr,研磨充分,进行压片[14]。
1.8 数据分析
采用SPSS10.0软件进行数据处理,每处理3次重复。
2 结果与分析
2.1 降解小麦秸秆菌株的筛选
从采集的小麦秸秆样本中筛选出具有一定秸秆降解能力的菌株29株,经摇瓶培养测定对比各菌株降解纤维素、半纤维素及木质素的能力,最终确定菌株ZH-19降解秸秆能力最高,对小麦秸秆中的纤维素和半纤维素降解率分别达到87.91%±5.24%和66.54%±7.56%。
2.2 菌株ZH-19的鉴定
如图1所示,菌株ZH-19的菌落在PDA培养基上培养7 d,直径约50 mm,中间有脐状突起而其他部分平坦;质地绒状;分生孢子大量产生;菌落中心呈灰绿色,菌落反面为黄褐色。
以菌株ZH-19基因组DNA为模板,采用通用引物ITS1和ITS4扩增整个ITS序列,PCR产物经纯化后插入pGEM-T载体中,对扩增产物进行测序。将序列提交到Genebank数据库,数据库登记号为DQ532125。将其ITS基因序列在Genebank数据库进行同源性比对,与其相似性较高序列的系统发育树如图2所示,从相似性分析和系统进化树可以看出,Penicillium thiersii NRRL 28147与菌株ZH-19的ITS序列的相似性达100%,表明二者亲缘性最近。因此,综合形态鉴定和分子鉴定,将菌株ZH-19命名为Penicillium thiersii ZH-19。
2.3 P. thiersii ZH-19降解小麦秸秆
2.3.1 纤维素酶、半纤维素酶和还原糖的变化 从图3可知,从发酵开始到第4.5天,小麦秸秆还原糖浓度逐渐下降,到第4.5天降到最小值,为165.33 μg/mL,之后还原糖浓度先上升后下降,直到第9天后趋于平稳,还原糖浓度不再变化。1.5 d之前菌体密度较低,对培养基原有还原糖消耗较低,且种子培养基内带有部分纤维素酶和木聚糖酶,将秸杆分解为还原糖。随着培养过程的发展,菌体生长加快,消耗糖较大,因此还原糖浓度逐渐下降至最低;从第4.5天开始,由于菌体消耗的糖和产生的还原糖维持平衡,还原糖的浓度保持不变。
0~7.5 d培养期间,P. thiersii ZH-19菌株所产生的纤维素酶和木聚糖酶活性总体上均处于上升阶段。其中,纤维素酶活性在培养第6天时达到最大,为145.54 U/mL;而木聚糖酶在第7.5天时达到最大,为93.54 U/mL,之后二者活性均呈逐渐降低的趋势。结果表明,在前6 d培养过程中,P. thiersii ZH-19菌株处于有利于菌体生长、酶表达和分泌的有利条件,第7.5天后,由于营养物质的消耗、pH变化等因素影响,导致菌体生长以及酶活保持能力均有一定程度的下降。
2.3.2 纤维素和半纤维素含量的变化 由图4可知,小麦秸杆中纤维素含量明显高于半纤维素含量。随着发酵天数的增加,纤维素和半纤维素含量呈降低的趋势;第7.5天,二者含量下降至6.57%±0.53%、1.72%±0.72%。之后,纤维素和半纤维素的含量变化不明显。从图4中也可看出,纤维素含量下降的速率要明显快于半纤维素,由此可推测P. thiersii ZH-19菌株优先降解纤维素。这也与其产纤维素酶和半纤维素酶活变化情况一致。
2.3.3 P. thiersii ZH-19降解小麦秸秆后样品的FT-IR分析 图5为第0、6、10.5天P. thiersii ZH-19菌株降解小麦秸秆的FT-IR图谱。由图5可知,随着发酵天数的增加,3 328 cm-1左右,2 358 cm-1左右、1 432~1 593 cm-1、1 318 cm-1和989~1 112 cm-1的相对峰值增强以及谱峰向低波数方向移动,表明小麦秸杆中碳水化合物(纤维素和半纤维素)在逐步分解,大分子的长链烃切断成小分子的短链烃,木质纤维素中的环状结构逐渐被裂解成为链状化合物,从而使羟基、亚甲基基团及羧基数量不断增加,再次证实了P. thiersii可降解秸杆中纤维素和半纤维素。
3 小结
从自然环境中筛选出1株可同时分泌纤维素酶和木聚糖酶的菌株,通过形态学分析和ITS保守区进行测序,该菌株被鉴定为Penicillium thiersii ZH-19,其序列在GenBank上登记号为DQ235784。通过酶活测定、秸秆中纤维素和半纤维素含量测定以及FT-IR分析发现,筛选的P. thiersii ZH-19在降解小麦秸秆过程中,纤维素优先被降解,同时,该降解过程可能由纤维素酶、半纤维素酶协同作用下实现对木质纤维素的最大降解。今后将进一步优化培养条件和培养基组分,提高酶活性,克隆相关的功能基因,深入研究其酶学性质,为开发新型纤维素酶和木聚糖酶制剂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 DEUTSCHMANN R, DEKKER R F H. From plant biomass to bio-based chemicals: Latest developments in xylan research[J]. Biotechnology Advances,2012,30:1627-1640.
[2]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2011[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11.
[3] MENON V,RAO M. Trends in bioconversion of lignocellulose:Biofuels,platform chemicals & biorefinery concept[J].Progress in Energy and Combustion Science,2012,38(4):522-550.
[4] KASANA R C,GULATI A.Cellulases from psychrophilic microorganisms:A review[J].J Basic Microbiol,2011,51(6):572-579.
[5] JUTURU V,WU J C.Microbial Exo-xylanases:A Mini Review[J].Applied Biochemistry and Biotechnology,2014,174(1):81-92.
[6] 陈和秀,龙敏南,徐方成,等.木聚糖酶生产菌株的筛选及产酶条件的优化[J].中国生物工程杂志,2007,27(11):41-44.
[7] SENTHILKUMAR S R,ASHOKKUMAR B, CHANDRA R K, et al. Optimization of medium composition for alkali-stable xylanase production by Aspergillus fischeri Fxn 1 in solid-state fermentation using central composite rotary design[J].Bioresou Technol,2005,96:1380-1386.
[8] GUTIERREZ-CORREA M,TENGERDY R P. Xylanase production by fungal mixed culture solid substrate fermentation on sugar cane bagasse[J].Biotechnol Letters,1998,20(1):45-47.
[9] HECK J X,SOARES L H,AYUB M A Z.Optimization of xylanase and mannanase production by Bacilluscirculans strain BL53 on solid-state cultivation[J].Enzyme Microb Technol,2005,37: 417-423.
[10] 中国科学院上海植物生理研究所.二株高活力纤维素分解菌N2-78和EA3-867的获得及其特性的比较[J].微生物学学报,1978,18(1):27-28.
[11] 费迪波,冯观泉,袁 超.饲用木聚糖酶活测定方法的研究[J].浙江农业学报,2004,16(2):53-58.
[12] 王玉万,徐文玉.木质纤维素固体基质发酵物中半纤维素,纤维素和木质素的定量分析程序[J].微生物学通报,1987(14):81-86.
[13] 齐香君,苟金霞,韩戌珺.3,5-二硝基水杨酸比色法测定溶液中还原糖的研究[J].纤维素科学与技术,2004,12(3):17-20.
[14] 吴景贵,曾广赋,汪冬梅,等.示差光谱分析在作物残体腐解研究中的应用[J].光谱学与光谱分析,1999,19(1):47-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