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专业的新思文库网平台! 工作计划 工作总结 心得体会 事迹材料 述职报告 疫情防控 思想汇报 党课下载
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正文

买地券研究综述

时间:2022-11-08 18:45:37 来源:网友投稿

摘 要:买地券是东汉以来在丧葬仪式中使用的冥世土地买卖契约,是亡人占有一处墓地的凭证。券文中载有亡者的姓名、籍属,甚至包括死亡时间、身份、年龄等内容,以准确的向地下通告亡者的殁故。买地券作为出土文书,真实的保留了一时期之语言文字、行政区划、社会习俗等种种时代信息。本文拟依据不同的研究侧重点对国内买地券的研究情况做一个简单的梳理。

关键词:买地券;综述;丧葬

买地券是东汉以来传统民间葬仪中使用的冥世土地买卖契约,是为亡人买地作冢的凭证,向地下通告亡人的殁故,让亡人死后能够安居,不干扰生人。传世文献中,宋代陶谷《清异录》、赵彦卫《云麓漫钞》、南宋周密《癸辛杂识·别集》等皆有对买地券的简单记载,北宋初年王洙等人编撰的《地理新书》卷十四还载有“地券”范本。

买地券自东汉一直沿用到明清,据黄景春先生实地调查,现今甘肃、陕西、山西等地也仍在丧葬活动中保留着使用买地券的习俗。[1]买地券又称作“买地莂”、“地券”、“买地契”、“墓券”等。张传玺将买地券名称的变化分为三个时期:早期(東汉至西晋)以称约、券为主;中期(东晋至隋唐)前段称券,后段泛称券、契、牒;后期(五代至明清)并称地券、买地券。[2] “地券”之名,自唐后代至宋元,居于买地券名称的主流,罗振玉《地券征存》即用“地券”之名,后来学界也多沿用这一名称。直至1982年吴天颖主张使用买地券之名,认为“地券”一词包含土地契约与土地执照两种意思,不够准确,而买地券“既体现了实在的土地契约与向冥府‘购买’冢地二者的联系和区别,又遵循了名从主人的原则。”[3]更具专业性和科学性,现已被广泛接受,成为此类文书专名。

买地券内容主要有买地与镇墓两大方面,包含买地人(即死者)姓名、籍属、券价、四至、知见、震慑鬼神之语、解注语等。这些内容承载着当时社会生活的大量信息,是研究古代社会风俗信仰的重要史料。随着出土买地券的不断增加,学界关于买地券研究的相关著作与论文成果也日渐丰富,除对买地券本身的研究,还以地券为文献资料研究古代社会丧葬习俗、文化信仰、行政区划等。以下就学界关于买地券相关研究按照时间顺序,根据研究侧重点的不同做简单梳理。

一、买地券的基础研究

1、整理、著录与考释

自20世纪罗振玉、端方、王国维等人最先搜集整理买地券以来,《考古》《文物》《考古学报》等刊物也刊录了许多买地券相关的文章。此后出土和公布的买地券不断增加,但相关著录大都散见于不同论文与考古发掘报告中,没有得到全面系统的整理。2004年,黄景春的博士论文集录东汉至南北朝的买地券,考释了诸多关键字词及买地券中的相关问题[4]。后又在该文基础上扩充之后写成《中国宗教性随葬文书研究:以买地券、镇墓文、衣物疏为主》一书,书中不仅讨论了买地券、镇墓文、衣物疏相关问题,对买地券中的诸多问题做了详细考证,还对其演变史做了梳理。张传玺《中国历代契约粹编》(上、中、下三册)收录包括买地券在内的从原始社会契约萌芽时期到近现代契约原件、录文及重要资料约两千五百件。他在书中指出,人间契约与买地券的相同点在于:“都是以法律文书的形式维护钱主(买主)的权益。”不同点在于买地券“日趋迷信化、道教化,绝大部分内容日渐神乎其神。”鲁西奇的著作《中国古代买地券研究》,系统校录、考释了自汉至清的买地券388件,对每方地券的来源、材质、大小、书写体例等皆有所介绍,并对券文从词句、所涉行政区划、相关历史等方面做了考证,是现今关于买地券研究的集大成之作,为后人的研究提供了很大便利。

在地券校补方面,陈杏留《汉至唐宋买地券校补记》整理了汉至唐宋的买地券资料,并总结出六点造成买地券释文不当的原因:1,不明习语、惯用格式而误,或缺文不当;2,脱文;3,误断句读;4,形近而讹;5,原刻漫漶,误猜而误;6,不明干支而误释。同作者《“买地券”录文札记十则》、《“买地券”中历日校补举隅》等系列文章,就地券的释读的错误与校录方法做了整理,为此后买地券的著录和校释提供了一些借鉴。

2、 买地券的性质、溯源、及辨伪

1973年,李寿冈在《也谈“地券”的鉴别》中首次提出所有汉代买地券均为明器的观点。吴天颖《汉代买地券考》也对对买地券明器的性质做了详细有力的论证,对买地券的研究缘起、辨伪、溯源和正名也皆有论及。鲁西奇在《汉代买地券的实质、渊源与意义》一文中,赞同所有买地券均为明器的观点,兼论买地券为“实在的冥世土地买卖契约”,并推断买地券之源头至少可上溯至西汉前期墓葬所出之告地策。黄展岳提出买地券起源于土地私有观念的高度发展:“古人不仅渴望在现实生活中获得土地,而且期待死后继续占有土地,于是才有了买地券的产生。……如果这推论不错,这种随葬土块的做法应该是买地券的滥觞。”[5]黄展岳将买地券的起源上溯至“薄土”,但黄景春对这一观点持怀疑态度,认为买地券是私有土地不可侵犯和私有住宅不可侵犯两种观念的产物,与随葬薄土象征耕地之间没有直接关系。[6]

“大约到乾、嘉之际,随着考据、金石之学勃兴,搜集、鉴赏古代器物之风日盛,买地券愈益受到钱大昕、洪颐煊等人的重视,于是社会上伪造买地券者便应运而生。”[7]在买地券的辨伪方面,罗振玉在考释孙成买地券时,最先把着眼点放在人名和纪年:“自此券出后,仿此赝作者凡数见,皆袭此为之,但易年月与人名,然一见可别,固不足以乱真也。”方诗铭也提出从干支纪日、所记土地所在地是否符合汉代基层的行政区划、土地价格和名词习语等是否符合汉代的实际情况作为辨伪的三个要点。[8]李寿冈《也谈“地券”的鉴别》则认为这种“地券”并不是真实的土地买卖契约,只是供死人执有的陪葬品,其干支本就是任意填写的。方先生《再论“地券”的鉴别——答李寿冈先生》列举多件买地券文,证明用月朔干支是否正确作为鉴定“地券”真伪的标淮之一是无误的。张传玺在《契约史买地券研究》中提出,以纪日来检验真伪仍不够全面和准确,但不否定其积极作用。以上学者对买地券辨伪的讨论,为之后的辨伪工作提供了重要法则。

3、 买地券的断代整理研究

对某一时期买地券的整理研究有助于梳理这一时间段内买地券的时代特点。李裕群以宋元买地券来研究宋元时期土地买卖的情况[9]。王志高、董庐的《六朝买地券综述》概述30余件六朝买地券的发现与分布、源流、质地、形制及写刻方式,对六朝买地券的区域特色、与道教的关系及其书法演变做了简要分析[10]。吕志峰《东汉买地券著录与研究概述》从发端、其他著录、赝品著录三个方面简要梳理了东汉买地券的著录情况,又从正名、溯源、性质、辨伪、及以买地券为基础展开相关研究的研究情况做了介绍。高朋《人神之契:宋代买地券研究》对搜集到的199块宋代买地券的外形特征、内容与买地券中人、神、鬼的形象做了考证,分别考察了买地券在丧礼和墓葬中的功能及意义,并通过分析土地信仰、鬼观、人神关系的变化来揭示民众心态的变化。易西兵从出土地域、时代、质地和书写格式几个方面介绍了江南和华南地区发现的22件南朝买地券,分析买地券中的道教因素和南朝的丧葬习俗。[11]宋德金《金代买地券考述》将搜集的三十件金代买地券从時间、出土地点、材质、券文概况等几个方面做了介绍,比较与历代买地券之异同得出:行文格式基本确定了下来、迷信色彩较强、分布更广泛以及材质的变化。

4、买地券的区域整理研究

由于出土的买地券比较分散,为研究带来诸多不便,对买地券的整合与著录则显得尤为重要。1987年陈柏泉整理江西出土的自唐迄明27方买地券,探讨了这批买地券的名称、质地、书写格式、发展、资料价值和在墓葬中的功用等[12]。黄岳森以四川出土的五代后蜀、宋、明三个时期买地券为研究对象,提出四川买地券的演变“维持着一个相对稳定的体例框架”[13]。汪炜、赵生泉、史瑞英新公布了合肥市历年出土的五代暨宋、明8块买地券的资料,并对这些买地券的质地、形式、内容等方面做了初步研究[14]。寇克红《高台骆驼城前秦墓出土墓券考释》,释录了骆驼城十六国前秦墓出土的3件墓券,以墓券信息为基础研究十六国时期的河西地方建制,并对河西高氏家族做了简单的考证。此外还有海南、洛阳、福建等地出土买地券的著录与考释,不再赘述。

二、以买地券为史料的相关学科研究

2014年出版的鲁西奇《中国古代买地券研究》已收录买地券388种,从14年到现在,又有相当数量的买地券出土或被公布,仅就河北百石斋和海棠花馆藏未公布江西地区宋元之际买地券就有252块。可见买地券数量是十分可观的,且其时间脉络清晰,材料可信度高,内容完整丰富,是相关历史学科研究的珍贵资料。

(一)丧葬习俗、宗教信仰研究

买地券作为随葬明器,其内容自然也承载着丧葬习俗的种种特点。台境农《记四川江津县地券》,就江津县一方下葬时道士焚化的地契与古地券从地价、四至及张坚固、李定度、东王公、西王母等墓葬神仙做了对比,认为现今道士使用的地契用语其实大都源于古地券。陈进国通过买地券考述福建、闽台地区的相关风俗[15]。刘屹以汉魏六朝墓券为中心,考察七世纪前民间镇墓信仰与道教的关系[16]。袁维玉通过解读安徽合肥出土的部分五代至北宋时期的买地券中的佛教词汇,提出佛道性质的内容同时出现在一块买地券文中,是五代宋元时期佛道融合,普通民众宗教信仰实用、功利的反映[17]。

《周易·观卦》云:“观天之神道,而四时不忒,圣人以神道设教,而天下服矣。”人们借助天上或地下神仙的名号,使买地券具有更高的权威,保证墓地不受侵犯。黄景春就对冢墓“专职神仙”“张坚固”、“李定度”及早期道教神仙女青做过专门考述[18]。易西兵《广州出土南朝龚韬买地券考》对券文中出现的“丘丞”、“墓伯”、“地下两千石”等墓葬神仙也做了概况性研究。

(二)语言文字研究

买地券的语言文字学意义在于“客观真实地保留了古代中下层社会的语言风貌, 为研究古代口语和下层书面语提供了丰富 、确凿的第一手资料。”[19]蔡子鹤、陈杏留在这方面成果较多。蔡子鹤《买地券词语拾零》对买地券中的殁故、龟筮、协从、故气等这些常见词语做了释义例证,分析其误录原因,为买地券的释录提供参考,同时也能为辞书的编撰提供补证。陈杏留则考述了对买地券文中的“复连”、“造葬”[20]。《鬼律》云:“葬不斩草,买地不立券者,名曰盗葬,大凶。” 陈杏留、蔡子鹤对“盗葬”做了专门考证:“盗葬”一方面指“窃用他人土地、墓穴埋葬死者”,另一个意思即为“葬不斩草买地立券,谓之盗葬。”“盗葬”仅在宋明元时期的江西地区出现过,“江西出土的这些买地券材料,在很大程度上补证了大型词典缺收‘盗葬’表‘葬不斩草买地立券’词条的不足。[21]相关论文还有褚红《买地券的语言学价值与研究综述》、毛远明《释“破券”、“破莂”及相关的一群词语》、范常喜《郑孙买地券“酒醉”补议》等。

(三)社会经济研究

买地券的发展演变受到现世的政治制度、风俗习惯及现世土地契约发展的影响,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民间的社会经济情况和土地买卖情况,且券文中的亡者信息也是真实的,可弥补民间土地契约留存较少之缺憾,为研究提供参考和补证。鲁西奇最先利用买地券资料来考察古代地理建制,他将鄂东六县市尚未经过整理展出的50方买地券中亡者的乡里籍属与各县墓志等文献材料相结合,考述宋代蕲州的蕲水、蕲春、黄梅、广济四县的乡里区划。[22]同作者《买地券所见宋元时期的城乡区划与组织》,则以250多方辽宋金元时期买地券中亡者的乡里居所来考察宋元时期城市的厢与坊及北方、江南、峡里地区的乡里区划的变化。蒋廷瑜利用广西出土的三块买地券来研究当时的社会经济情况,认为买地券的出现“无疑可以说明在广西曾经有过或当时还在流行着土地买卖的事实,这对研究广西在南朝时期的土地关系也是有重要意义的。”[23]陈明光《六朝“民田”的产权及交易方式》利用六朝买地券资料探讨六朝民田的产权交易,推论六朝时买卖双方在私有土地交易时已具有产权认识的完整观念[24]。

(四)其他方面

余继荣《宋代买地券书法价值初探》从书法角度对宋代买地券做了细致分析。范春义将研究方向着眼于鲜少有人关注的买地券文体方面[25]。也有学者利用买地券考证历史人物与历史史实。王春瑜利用施让地券证实了《施氏族谱》和《施世家簿谱》的真实性,证明历史上确有施耐庵其人。[26]他维宏、康兆庆利用买地券文中的墓主身份、生卒年月、籍属等信息作为宋金边境重镇河州研究的新材料,来考察宋金时期河州的城市区划、行政建置、官僚机构、民间信仰等诸问题[27]。

综上所述,国内关于买地券的研究多以著录考释及综述类论著为主,兼有对宗教信仰、社会风俗及买地券语言等方面的研究。也有部分学者研究某一区域或某一朝代之买地券,但由于时间、地域的局限,难以表现买地券分布发展的全貌,且对买地券在喪葬仪式中的功能与意义鲜少提及。

注释:

[1]黄景春:《中国宗教性随葬文书研究:以买地券、镇墓文、衣物疏为主》,上海人民出版社,2018年。

[2]张传玺:《契约史买地券研究》,中华书局,2008年,第230页到241页。

[3]吴天颖:《汉代买地券考》,《考古学报》1982年1期,第15页。

[4]黄景春:《早期买地券,镇墓文整理与研究》,博士学位论文,华东师范大学,2004年。

[5]黄展岳:《考古纪原》,四川教育出版社,1998年。

[6]黄景春:《早期买地券,镇墓文整理与研究》,博士学位论文,华东师范大学,2004年。

[7]吴天颖:《汉代买地券考》,《考古学报》1982年1期。

[8]方诗铭:《从徐胜买地券论汉代“地券”的鉴别》,《文物》1973年5期。

[9]李裕群:《宋元买地券研究》,《文物季刊》1989年2期。

[10]王志高、董庐:《六朝买地券综述》,《东南文化》2006年2期。

[11]易西兵:《南朝买地券综论》,《东南文化》2009年3期。

[12]陈柏泉:《江西出土地券综述》,《考古》1987年03期。

[13]黄岳森:《四川出土买地券的初步研究》,《四川文物》1999年6期。

[14]汪炜、赵生泉、史瑞英:《安徽合肥出土的买地券述略》,《文物春秋》2005年3期。

[15]陈进国:《考古材料所记录的福建“买地券”风俗》,《民俗研究》2006年1期;陈进国《“买地券”习俗的考现学研究——闽台地区的事例》,《民俗研究》2008年1期;陈进国《隔岸观火:泛台海区域的信仰生活》,第二章福建买地券习俗考略,第三章闽台买地券习俗的考现学研究,厦门大学出版社,2008年。

[16]刘屹:《敬天与崇道——中古道教形成的思想史背景之一》,博士学位论文,首都师范大学,2000年。

[17]袁维玉:《安徽合肥出土买地券中的佛教因素》,《文物春秋》2014年1期。

[18]黄景春:《地下神仙张坚固、李定度考述》,《世界宗教研究》2003 年1 期;黄景春《早期道教神仙女青考》,《中国道教》2003年2期。

[19]黄景春:《买地券、镇墓文研究及其语言文字学意义》,《上海大学学报》2007年5期。

[20]陈杏留:《买地券中“复连、造葬”考》,《语文学刊》2009年16期。

[21]陈杏留、蔡子鹤:《买地券中的“盗葬”考》,《文物春秋 》2010年6期。

[22]鲁西奇:《宋代蕲州的乡里区划与组织——基于鄂东所见地券文的考察》,《唐研究》第11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

[23]蒋廷瑜:《从广西出土的南朝地券看当时社会经济状况》,《广西民族学院学报》1985年7期。

[24]陈明光:《六朝“民田”的产权及交易方式》,《河北学刊》2010年2期。

[25]范春义:《作为民间仪式文本的买地券文体研究》,《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8年5期。

[26]王春瑜:《施让地券及<云卿诗稿>考索——施耐庵史料研究之一》,《学术月刊》1982年7期。

[27]他维宏、康兆庆:《宋金对河州的经略——以买地券为中心的考察》,《青海民族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2016年3期。

作者简介:杨蕾蕾(1996-),女,甘肃陇南,硕士,兰州大学,730000,研究方向:中国古代史。

推荐访问:综述 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