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专业的新思文库网平台! 工作计划 工作总结 心得体会 事迹材料 述职报告 疫情防控 思想汇报 党课下载
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正文

全乡教育事业发展的意见9篇

时间:2022-09-26 09:25:55 来源:网友投稿

全乡教育事业发展的意见9篇全乡教育事业发展的意见 推动城乡教育一体化优质均衡发展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建议探讨 十九大对教育工作明确提出了“教育事业优先发展”基本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全乡教育事业发展的意见9篇,供大家参考。

全乡教育事业发展的意见9篇

篇一:全乡教育事业发展的意见

城乡教育一体化优质均衡发展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建议探讨

 十九大对教育工作明确提出了“教育事业优先发展”基本战略,“加快教育现代化,办好人民满意教育”总体目标和“推进教育公平”发展取向。市委第十二届六次全会作出了“支持 xx 区建设全市文旅融合发展核心区;依托老工业区改造发展特色产业园区,重点发展智能终端制造、文化教育培训等产业”重要部署。区委第十一届六次全会提出“深化实施民生改善行动。把教育放在优先发展位置,统筹抓好大中小幼等各级各类教育,促进县域内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这为 xx 教育改革与发展指明了方向和遵循。当前,我区高起点高标准推进 xx 东北部新城建设,协同推进东部新城建设,规划建设高品质住宅区、高端商务地产集聚区和城市商贸地产集聚区,加快推进青龙湖片区、xx 科技教育新区建设,打造体现新发展理念的人居新环境、发展新空间,这为 xx

 教育新一轮改革与发展既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又创造了新的战略机遇。

 一、直面挑战,科学谋划,深入思考教育发展重大问题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深入分析当前 xx 教育的改革与发展,xx 教育处于历史发展的关键期、xx 教育的转型升级期、教育教学质量提升期,面临诸多问题与挑战。

 (一)优质资源供给不足,还不能更好的服务开明开放新 幸福美丽欣欣向荣新 x xx 建设。全区校点规划布局滞后,有些学校教育资源利用率低,有些学校学位不足。师资配置不到位,公办幼儿教师大多为小学教师兼任和临聘人员,农村中小学艺体教师缺乏。教育优质资源不足,缺乏一批高品质、具有聚集带动效应的优质中小学校和幼儿园,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差距仍然较大。

 (二)教育教学质量不高,还没有真正让全社会和广大对 人民群众对 x xx 教育有信心。教育教学质量不高,与人民群众的期望有一定差距。优质生源流失,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和棚户区改造,导致生源流失。课改推进存在差距,一些学校存在形式上为课改而课改。

 (三)开明开放开拓创新不够,还需要积极主动融入老工业城市转型升级大格局。教育发展理念不新,学校受传统

 办学思想影响,对教育发展的新形势、新挑战、新问题思考不够,调研不足,不能适应新形势教育发展新要求,与先进发达地区相比存在较大差距。教育发展机制不活,“管办评”分离改革推动开展缓慢。教师激励机制不完善,教师职称评聘分离出现新矛盾和附加绩效带来新冲击仍然存在。

 二、提高站位,担当作为,积极推动城乡教育一体化发展 全区教育系统干部职工认真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深刻领会习近平总书记来川重要讲话精神,深度思考 xx 教育面临的重大问题,恪尽职守,直面挑战,破除盆地意识积极进取,突破盐井意识奋勇登攀,突出“引大、做优、提升、做实”八个字,啃下制约教育发展的“硬骨头”,着力推动xx 教育从徘徊焦虑期向唤醒奋进期转型升级,努力办好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谱写新时代 xx 教育新篇章。

 (一)引进本科院校,助推转型升级

 以科技教育新区创建为契机,积极引进香港文汇管理学院、新鸥鹏教育集团等,搭建教育科技研发平台、课程资源推广平台、校企合作对接平台、国际资源转化平台、前沿科技体验平台、学生创业孵化平台、创新赛事组织平台,积极筹建一批职业院校,大力引进“211”“985”或双一流本科

 院校设立 xx 分校区,树立品牌,聚集人气,助推教育转型升级。为建设开明开放、幸福美丽、欣欣向荣新 xx,突破性推进“两园两城两区”建设奠定人才基础,助推 xx 东北部新城加快发展。

 目前,已编制《关于规划建设 xx 科技教育新区的工作方案》,将按照“以教育产业为主导,以科技产业为支撑,实现双轮协调发展”的规划理念,围绕建设“人才、科技、创新、产业”四个高地的目标,着力打造川内一流、国内有影响力的生态活力的科技教育新区。重点布局教育产业体系、科技产业体系和服务科技教育的服务业体系。通过 6 至 10年时间,规划建设 xx 职业技术学院、xx 国际学院、xx·xx教育小镇、xx 市委党校、xx 广播电视大学等项目,到 2028年初步建成占地约 10 平方千米,在校学生达 8 万人,居民达 20 万人的产、教、研、商融合发展的现代化新区。

 (二)做优基础教育,提高民生温度

 借助 xx 东北部新城打造、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助推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契机,加强校点合理布局调整,在城市和乡镇整合、撤并、规划和建设一批中小学校,全面实施厕所革命,着力推动 xx 小学整体搬迁,广华山小学、xx 小学、xx 山小学扩建增容、xx 镇中心校异地新建、xx 小学撤并等,部分学校实施捆绑管理和撤并等,提升人民群众教育获得感。

 全面推动中小学教育信息化第二期建设,加速推进教育信息化全覆盖,促进课堂教学与教育信息化的深度融合,切实提高教育信息化应用水平,实现优质教育资源共建共享。

 着力推进校地校校合作借力发展,加快实施 xx 区与成都师范学院的校地合作,着力实施校校合作,积极推进成功创建为省二级示范性普通高中的江姐中学与成都师范学院、重庆巴川中学等优质学校结盟,借助全市 21 条转型升级红利,推进 xx 市外国语学校、xx 学校、xx 学校、xx 小学、江姐小学与成都优质学校结对发展,互相学习借鉴,全面交流合作,共同提高发展;利用嘉祥外国语学校等优质民办教育资源,充分发挥其在学校管理、教学科研、课堂改革等方面的示范引领作用,助推我区义务教育学校品质上档升级。

 (三)提升学前教育,坚持普惠发展

 近年来,投入 4400 万元,新建 5 所标准公办乡镇中心幼儿园,改造附属园 5 所,基本实现一个乡镇建设一所独立公办幼儿园目标,针对城市学前教育办园条件明显滞后,入园难、入园贵问题,加快建设一批城市公办幼儿园,补齐教育短板。拓宽学前教育供给渠道,加大政府购买学前教育服务力度,购买学前教育学位;加强区域学前教育结对帮扶,发挥启会优优幼稚园等区域内优质民办学前教育的优势,着

 力推进优质园与薄弱园结对共促发展,促进城乡学前教育均等化、一体化发展。

 (四)做强职业教育,健全培养体系

 以培养终身学习为目标,构建培养体系,积极推动 xx市旅游职业高级中学和 xx 职业技术学校整合并搬迁到 xx 东北部新城新建校园办学,筹建 xx 职业技术学院,围绕服务老工业城市转型升级和 xx 经济建设,设置彩灯艺术设计与制作、通用航空运输与管理、工业机器人技术、制冷与空调技术、新能源汽车技术、旅游等主要专业,打造集教学、科研、经营为一体的校外实训基地,构建“校地联合、产教融合、知行耦合”“产学研一体、教学做合一”人才培养新途径,为西南智能终端产业园、大山铺铁路物流园、张家坝老工业基地转型升级示范区、川南现代服务业集聚发展示范区、文旅融合发展核心区等,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

 教育就是一个灵魂召唤另一个灵魂。xx 教育人始终不忘教育初心,牢记教育使命,以省委十一届三次、市委十二届六次、区委十一届六次全会精神为指南,以“大学习、大讨论、大调研”为抓手,统一思想,凝聚共识,完善举措,焕发干部职工活力,精心研究,科学谋划,破解瓶颈,以更加开放的思维、更加饱满的热情、更加昂扬的斗志、更加务实的作风,朝着更高目标,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 xx 教育。

篇二:全乡教育事业发展的意见

教教 教育事业发 展展 展五年规划

 教育 发 发展处于所 有 有发展的基 础 础性地位, 劳 劳动者素质 的的提高取决 于 于教育整体 水 水平的发展 。

 。推动经济 增 增长和社会 进 进步,在很 大 大程度上取 决 决于教育发 展 展的速度和 质 质量。正如 我 我们的国家 要 要实现社会 主 主义现代化 , ,实现中华 民 民族伟大复 兴 兴,应对日 趋 趋激烈的国 际 际竞争归根 结 结底将取决 于 于劳动者的 整 整体素质一 样 样,我镇的 发 发展同样取 决 决于劳动者 的 的整体素质 。

 。为使我镇 的 的教育更好 的 的服务于我 镇 镇的经济发 展 展和社会进 步 步,依照上 级级有关文件 及 及《奈曼旗 2 2005- 2 2010 年 教 教育事业发 展 展规划》, 结结合我镇实 际 际,制定本 规 规划。

 一 一.教育现 状 状

  东明镇 现 现辖行政村 2 25 个,总 人 人口 200 0 00 人,2 0 004 年国 民民经济总产 值 值 1000 万 万元,居民 人 人均可支配 收 收入 145 0 0.00 元 。

 。全镇中学 一 一所,在校 生 生 985 人 , ,完全小学 1 13 所,校 点 点 9 个,在 校 校生共 22 2 22 人,民 办 办幼儿园 2 所 所,在园幼 儿 儿 64 人, 民 民办辅导班 2 2 所。全镇 教 教职工 21 7 7 人。镇中 学 学占地面积 1 16 万平方 米 米,校舍建 筑 筑面积 24 0 00 平方米 , ,理化生实 验 验室各一个 , ,计算机教 室 室一个,计 算 算机 30 台 , ,语音室一 个 个,图书室 藏 藏书 1万余 册 册,固定资 产 产总值为 1 0 000 万元 。

 。全镇小学 总 总占地面积 2 20万平方 米 米,校舍建 筑 筑面积 40 0 00 平方米 , ,各完全小 学 学均配备实 验 验室及地面 卫 卫星接收系 统 统,图书室 藏 藏书 1.5 万 万余册,固 定 定资产总值 为 为 3000 万 万元。

 在 “ “十五”期 间 间,我镇的 教 教育取得了 较 较为长足的 发 发展,教育 质 质量、办学 水 水平、基础 设 设施、师资 水 水平、普及 程 程度等方面 都 都走在了同 类 类乡镇的前 列 列,有了比 较 较大的进步 。

 。但是,我 镇镇教育事业 的 的发展还存 在 在一些不容 乐 乐观的矛盾 和 和困难,其 中 中教育经费 投 投入不足仍 然 然是制约我 镇 镇教育发展 的 的一个重要 因 因素。教育 改 改革还有待 不 不断推进和 深 深化。义务 教 教育普及、 巩 巩固、提高 的 的任务还很 重 重。学生的 德 德育和思想 政 政治工作需 要 要进一步改 进 进和加强。

 实 实施素质教 育 育尚未取得 突 突破性进展 , ,现行的课 程程教材体系 和 和考试评价 制 制度不适应 素 素质教育的 需 需要。办学 条 条件急需改 善 善。教育手 段 段现代化和 信 信息化程度 较 较低。对于 这 这些困难和 矛 矛盾,我们 要 要有清醒的 认 认识,增强 紧 紧迫感和历 史 史责任感, 进 进一步采取 措 措施,正确 决 决策,逐步 加 加以解决。

 二.指 导 导思想及规 划 划原则

  ( 一 一)指导思 想 想

  高举邓 小 小平理论伟 大 大旗帜,深 入 入贯彻江泽 民 民同志“三 个个代表”的 重 重要思想, 以 以“面向现 代 代化、面向 世 世界、面向 未 未来”为指 导 导方针,坚 定 定不移地实 施 施科教兴镇 、 、教育强镇 战 战略。优化 资 资源配置, 全 全面提高办 学 学质量和效 益 益。健全快 速 速、持续、 协协调、健康 发 发展的教育 体 体系。迎接 2 21 世纪终 身 身学习和知 识 识经济对教 育 育的挑战, 全 全面推进素 质 质教育。突 出 出改革与发 展 展的主题, 着 着眼于解决 教 教育更好适 应 应、促进和 服 服务于本地 经 经济建设和 社 社会发展的 问 问题,推进 我 我镇教育以 新 新的步伐迈 入 入全面发

 展 新 新阶段,进 而 而为实现东 明 明镇整个国 民 民经济和社 会 会发展目标 奠奠定坚实的 基 基础和保障 。

 。

  (二)

 规 规划原则

 结合我 镇 镇实际,规 划 划应该坚持 五 五条原则:

  1.创新 原 原则。进一 步 步解放思想 , ,扩大开放 , ,深化改革 , ,加强制度 创 创新。

  2 . .“龙头带 动 动”原则。

 在 在我镇重点 建 建设镇中学 及 及中心校, 发 发挥两所学 校 校的窗口示 范 范作用,进 而 而带动全镇 其 其他学校的 全 全面发展。

  3 3.适度超 前 前发展的原 则 则。坚持使 教 教育的发展 与 与本地经济 的 的发展速度 同 同步,甚至 要 要适度超前 发 发展。

  4 . .坚持科学 规 规划、分期 实 实施的原则 。

 。制定合理 的 的、可操作 性 性强的教育 发 发展规划, 分 分解规划, 突 突出重点, 分 分期实施, 稳稳步推进。

  5 5.坚持因 地 地制宜的原 则 则。规划既 要 要立足本地 , ,便于实施 , ,又要放眼 未 未来,利于 教 教育的长远 发 发展。

 三.总体 目 目标

  随着 我 我镇经济的 快 快速发展, 社 社会的全面 进 进步,全镇 人 人民思想道 德 德素质、科 学 学文化素质 的 的显著提高 , ,人们投资 教 教育意识的 不 不断加强, 投 投资教育比 重 重的不断加 大 大,彻底普 及 及九年

 义务 教 教育的机会 已 已经完全成 熟 熟,进而加 大 大了基本普 及 及高中阶段 教 教育的机会 。

 。

  1.巩 固 固“两基” 成 成果,调整 学 学校布局, 彻 彻底消灭危 房 房,优化和 改 改善办学条 件 件。

  2. 学 学校现代化 建 建设水平逐 步 步提高,建 立 立以教办为 核 核心的镇级 校 校园网络体 系 系,基本普 及 及现代信息 技 技术教育。

  3.保障 教 教育投入, 将 将教育投入 纳 纳入镇级财 政 政预算,保 证证生均公用 经 经费以 0. 8 8%的速度 逐 逐年增长。

  4 4.落实教 育 育体制改革 , ,教师队伍 基 基本实现知 识 识化、专业 化 化,专任教 师 师学历合格 率 率达到 10 0 0%。

  5 . .提高教学 成 成绩,使全 镇 镇教学成绩 保 保持在全旗 同 同类乡镇的 前 前列。

  6 . .全面落实 素 素质教育, 使 使学生全面 发 发展。

  7 . .规范学前 教 教育,规范 私 私立幼儿园 , ,使学前教 育 育得到保障 。

 。

  四.主 要 要任务

  1 . .巩固“两 基 基”成果, 合 合理调整学 校 校布局,优 化 化办学环境 , ,改善办学 条 条件。

  在 2 2000 年 初 初步实现“ 两 两基”的基 础 础上,坚持 将 将普及九年 义 义务教育和 扫 扫除青壮年 文 文盲作为教 育 育工作的“ 重 重中之重” , ,努力巩固 并 并逐步提高 “ “两基”的 水 水平和质量 , ,保证全

 镇 适 适龄儿童入 学 学率年年达 到 到 100% , ,全镇九年 义 义务教育普 及 及率达到 1 0 00%,初 中 中毕业升学 率 率达到 92 % %,小学辍 学 学率控制在 0 0.5%以 内 内,初中辍 学 学率控制在 1 1%以内。

 青 青壮年非文 盲 盲率保持在 9 95%以上 。

 。进一步加 强 强流动人口 子 子女与残疾 儿 儿童少年的 义 义务教育。

  到 到 2010 年 年,彻底消 灭 灭危房。学 校 校布局调整 基 基本完成, 东东升、永胜 、 、西塔、东 兴 兴学校全部 撤 撤并,学生 全 全部到中心 校 校就读,中 心 心校建成寄 宿 宿制学校; 东 东塔校点撤 并 并到南塔小 学 学,干苏小 学 学撤并到苏 日 日格小学, 塔 塔腊图小学 撤 撤并到代筒 小 小学,台吉 、 、达吉、荣 生 生、包门沙 拉 拉校点撤并 到 到好土小学 ; ;沙尔他拉 校 校点撤并到 英 英图小学。

 将 将撤并校点 的 的办学资源 归 归属到接纳 学学校,保障 学 学生有充足 的 的学位和活 动 动场所,体 育 育卫生设施 基 基本满足要 求 求,有图书 室 室、仪器室 、 、实验室等 必 必要设施。

  2.加大 信 信息技术教 育 育的投入。

  多 多方筹集资 金 金,全面协 调 调关系,加 大 大信息技术 教 教育的投入 力 力度,使学 校 校现代化建 设 设水平逐步 提 提高。建立 以 以教办为核 心 心的镇级校 园 园网络体系 , ,基本普及 现 现代信息技 术 术教育,教 学学手段、教 学 学方法基本 实 实现现代化 。

 。

  中心校 、 、苏日格、 北 北奈林学校 建 建立语音室 。

 。

  3.改 变 变教育投入 相 相对不足的 现 现状。

  自 2 2005 年 起 起,我镇将 教 教育投入纳 入 入镇级财政 预 预算,使

 教 育 育投入在我 镇 镇的财政预 算 算内支出中 所 所占比例由 过 过去的10 % %上升到 1 5 5%,并保 证 证生均公用 经 经费以 0. 8 8%的速度 逐 逐年递增。

  完 完善教育经 费 费的各项管 理 理制度,建 立 立、健全监 督 督检查机制 , ,加强审计 工 工作。

  4 . .深化教育 人 人事制度改 革 革,增强教 育 育内部活力 。

 。

  严格实 行 行教师资格 制 制度,全面 推 推行教师聘 任 任制度。不 断 断加强教师 队 队伍建设, 改 改进并强化 教 教师的思想 政 政治工作和 师 师德建设工 作 作。转变传 统 统教育观念 , ,加快教育 思 思想观念的 现 现代化,强 化 化教师运用 现 现代化教学 手 手段的能力 , ,使教师向 现 现代化、知 识识化、专业 化 化型转变。

 注 注重师德教 育 育,不断提 高 高教学水平 和 和育人质量 。

 。努力提高 教 教师和学校 管 管理队伍的 水 水平。

  落 实 实素质教育 , ,把教师和 校 校长实施素 质 质教育的能 力 力和水平作 为 为教师和校 长 长培养、培 训 训和考核的 重 重点,努力 造 造就适应素 质 质教育需要 的 的学校领导 及 及管理干部 队 队伍。

  加 快 快骨干教师 队 队伍建设, 培 培养一批高 水 水平的学科 带 带头人和有 较 较大影响的 名 名教师。树 立 立身边的典 型 型,进一步 发 发挥名校长 、 、名教师的 示 示范作用。

  不 不断加强教 师 师和校长培 养 养培训工作 , ,大力开展 教 教师继续教 育 育。教师学 历 历水平全部 达 达到《教师 法 法》规定标 准 准。

  全面 推 推行结构工 资 资制度,实 现 现能者多劳 、 、多劳多得 的 的社会主义 分 分配原则。

  继续完善 中 中小学校长 任 任职资格培 训 训和持证上 岗 岗制度,继 续 续推行中小 学 学校长聘任 制 制。

 5 . .结合我镇 实 实际,采取 有 有利措施提 高 高教学成绩 。

 。

  我镇的 基 基础教育成 绩 绩在过去的 几 几年里一直 保 保持在全旗 同同类乡镇的 前 前列。但在 新 新教材实施 和 和新一轮教 育 育体制改革 这 这个关键的 过 过渡时期, 教 教育质量的 提 提高将面临 新 新的机遇和 挑 挑战,因而 我 我们不能掉 以 以轻心。

 要建立 能 能促进教师 工 工作热情的 考 考核体系, 为 为教师搭建 一一个能充分 展 展示自己能 力 力的平台, 形 形成一个公 平 平、公正、 公 公开的竞争 环 环境,激发 广 广大教师的 工 工作积极性 。

 。

  改革教 学 学方法。端 正 正教育思想 , ,转变教育 观 观念,采取 多 多种形式培 养 养学生掌握 科 科学的学习 方 方法,提高 分 分析、解决 问 问题的能力 , ,增强创新 意 意识、创新 思 思维,提高 创 创新能力, 促 促进学生德 智 智体美等方 面 面全面发展 。

 。

  建立要 加 加大对教材 教 教法的研究 力 力度,探索 适 适合与我镇 实实际的教学 方 方法。对于 教 教材教法的 研 研究,要具 体 体,要细化 , ,要切合实 际 际,要构建 完 完整的全镇 教 教研体系, 研 研究课题落 实 实到人,要 求 求教师从最 基 基础的每一 课 课开始研究 , ,逐步扩大 研 研究领域, 最 最终形成自 己 己的特色。

  6 6.全面推 进 进素质教育 。

 。

  全面推 进 进素质教育 是 是现阶段我 国 国教育改革 的 的重大主

 题 , ,是教育发 展 展的核心任 务 务。推进素 质 质教育的目 的 的培养出适 应应现代化建 设 设需要的具 有 有科学精神 、 、创新意识 和 和实践能力 的 的社会主义 新 新人。

  落 实 实素质教育 的 的首要任务 是 是解决怎样 做 做人、做一 个 个怎样的人 的 的问题,因 而 而要加强对 学 学生的德育 教 教育。加强 学 学校的德育 工 工作,并将 其 其融入到学 校 校工作的各 个 个环节之中 。

 。培养学生 树 树立正确的 世 世界观、人 生 生观和价值 观 观,进一步 加 加强学生的 爱爱国主义、 集 集体主义和 社 社会主义教 育 育,加强中 华 华民族优良 传 传统、革命 传 传统教育和 国 国防教育, 加 加强促进民 族 族团结和维 护 护祖国统一 的 的教育,加 强 强社会公德 和 和职业道德 教 教育,倡导 文 文明健康的 生 生活方式, 普 普遍提高学 生 生的思想道 德 德品质、人 文 文素养和科 学 学素质。加 强 强德育工作 的 的整体规划 和 和管理,形 成 成家庭、学 校校、社会紧 密 密结合的德 育 育工作体系 , ,切实增强 德 德育工作的 针 针对性和实 效 效性。切实 落 落实中小学 德 德育纲要和 守 守则、规范 。

 。

  遵循青 少 少年生理成 长 长规律,加 强 强青少年心 理 理健康教育 。

 。尊重学生 人 人格,保证 学 学生身心健 康 康成长。

  要建立起 新 新时期的现 代 代化教学体 系 系。改革教 育 育质量评价 办 办法,增强 教 教育质量评 价 价的客观性 、 、公正性和 科 科学性,建 立立符合素质 教 教育要求的 评 评价机制。

 要 要减轻学生 过 过重的课业 负 负担。

  要 改 改革教学方 式 式,积极实 行 行启发式和 讨 讨论式教学 , ,激

 发学生 独 独立思考和 创 创新的意识 。

 。

  按照素 质 质教育的要 求 求,...

篇三:全乡教育事业发展的意见

加强和改进乡镇教育委员会 工作的意见

 为认真贯彻落实国家有关教育法律、法规和规定,不断适应教育改革与发展的要求,进一步完善农村义务教育管理体制,根据《北京市人民政府贯彻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决定的意见》(京政发〔2001〕27 号),结合本区实际,现就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我区乡镇教育委员会(以下简称乡镇教委)工作提出如下意见:

  一、乡镇教委是在乡镇政府领导下的教育管理和协调机构。乡镇教委的组成人员是:乡镇政府的乡镇长任主任;主管教育工作的副乡镇长、教育助理、财政所所长任副主任;人事及财务专门干部、成教及幼教专门干部、中小学校长、中心园园长及教师代表、学生家长代表、村干部代表、当地企业和驻军代表等任委员。

  二、乡镇教委的主要职责是:

  (一)落实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

  (二)统筹发展辖区内各类教育事业,积极推动基础教育、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三教统筹”,按实施素质教育的要求努力办好每一所学校。

  (三)把教育工作纳入政府工作的重要议事日程,定期研究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重大问题。

  (四)坚持依法办学管学。普通教育事业公用经费按标准及时足额拨付学校;坚持多渠道筹措教育经费;合理调整学校布局,优化区域教育资源配置;切实治理好学校的周边环境;保证适龄儿童、少年受满九年义务教育,控制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辍

 学、流失措施得力,成效显著;维护教师的合法权益;有效制止乱摊派、乱收费等。

  三、乡镇教委下设办公室,负责乡镇教委的日常工作,接受区教委和所在乡镇政府的双重领导,由乡镇主管教育工作的副乡镇长主管,教育助理主持日常工作。乡镇教委办公室常设人员原则上属教育编制,同时享受乡镇机关干部待遇,办公经费及办公条件等随乡镇机关其他科室予以安排。

  乡镇教委办公室常设人员分工为:教育助理负责全面工作,同时侧重抓好中、小学教育工作;成教、幼教工作设专门干部一名;财务、人事工作各设一名专门干部。

  四、乡镇教委办公室的主要职责:

  (一)按照区教委和乡镇政府的规定,领导、管理本乡镇辖区内的学前教育、中小学教育、成人教育、社区教育和民办教育等各类教育工作。

  (二)按照乡镇的部署,落实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负责制定区域内教育事业发展规划、教育结构布局调整规划及年度教育工作计划,安排好教育财政预算,规划好教育基本建设等。

  (三)有计划地组织乡镇、村干部和群众及学校教职工学习、宣传、贯彻有关教育的方针政策、法律法规和文件,提高认识,转变观念,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2-

  (四)依据有关政策,筹集教育事业公用经费、基本建设经费、教育教学所需资产设备购置经费,并负责监督专项经费的筹集和使用;同时,乡镇教育经费支出必须通过乡镇教委财务统一核算,并按有关财务报表要求上报区教委。

  (五)按照区教委规定,负责辖区内学校的师资余缺调剂、统计等人事方面的常规工作。

 (六)坚持依法办学管学。重点抓好教育经费的落实;保证适龄儿童、少年接受九年义务教育;控制义务教育阶段学生的辍学、流失;维护教师合法权益;制止乱摊派、乱收费;配合有关部门有效整治校园周边环境等项工作的落实。

  (七)注重发挥社区、校外教育管理机构和村民自治组织在实施义务教育中的作用。动员社会、家庭积极支持素质教育。依法保护儿童、少年的身心健康。对学校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提供便利条件。创建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相结合的推进素质教育的良好环境。

  (八)根据农村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调整的需要,深化“农科教”相结合的农村教育综合改革,加强成人乡校、村校和市民学校的建设,建立健全农村培训网络,积极开展成人教育培训工程,完成有关部门下达的培训任务。以推动农村富余劳动力向二、三产业转移和服务“三农”为重点,切实加强农民教育工作。继续实施农业现代化培训工程,使农村劳动力普遍掌握相应的实用生产技术。抓好农民工培训和农村富余劳动力以及“农转非”人员的转岗就业培训,提高职业技能,促进农村富余劳动力向二、三产业转移,并为城市化建设提供智力支持。抓好青年农民科技培训和科教兴村试点工程培训。抓好乡镇企业在岗职工培训,建立和完善现代企业教育的培训体系。按要求抓好学习型组织的创建工作,促进本地区经济和社会健康发展。

  (九)认真贯彻国家、市、区有关学前教育工作的意见,积

  -3-

  极发展辖区内的学前教育。负责举办乡镇中心幼儿园。开展多种形式的早期教育和对家庭幼儿教育的指导,并注重发挥

 村民自治组织在发展学前教育中的作用。同时,负责辖区内民办教育机构的常规管理和语言文字等项工作。

  (十)按照乡镇政府的要求,做好落实《xx 区乡镇政府管理教育工作评价指标体系》、《乡镇政府办学管学职责》的日常工作。

  五、按有关规定建立健全各项教育工作制度。包括年度教育工作会议制度、年度教育工作自查自评制度、表彰奖励制度、领导联系学校制度、档案管理等各项工作及管理制度。

篇四:全乡教育事业发展的意见

进我县教育发展的几点建议 近年来,我 县 县教育在县委、政府的 领 领导与重视下,取得了 较 较大成绩。“两基”工 作 作得到巩固和加强;人 事 事管理工作实行“阳光 工 工程”,做到以制度管 人 人,以制度用人;教育 质 质量稳步提高;加大基 础 础设施建设力度,重教 支 支教办学氛围正逐步形 成 成,去年我县中小学学 校 校聘请了 30 名在外企 业 业家担任中小学名誉校 长 长,在办学条件的改善 方 方面得到他们的有力支 持 持。但也存在很大的困 难 难与困惑。

 首先,办 学 学条件困难。随着时代 的 的进步与教育改革的深 入入,学生获取知识的途 径 径再也不是以往仅靠老 师 师一张嘴、一本书、一 块 块黑板、一根粉笔这种 单 单一的途径。还需要互 联 联网、多媒体教室、语 音 音教室等许多现代技术 手 手段的综合应用,由此 带 带来的是办学条件不断 升 升级,需要投入大量的 教 教学经费。目前全县只 有 有一所二级达标中学( 一 一中),农村示范初中 、 、三级达标中学没有一 所 所,信息技术开课率不 到 到 30%,其余功能教 室 室对于绝大多数农村中 小 小学只是水中月,境中 花 花。除此之外,目前困 扰 扰我县教育的最大问题 是 是学校负债。据统计, “ “两基”攻坚期间,在 “ “挤、借、挪、贷”的 思 思想指导下,全县义务 教 教育学校至今负债高达 1 1667 万元。实行“ 一 一费制”后,各级政府 的 的政策性投入因财政困 难 难无法确保,学校本身 没 没有造血功能,沉重的 债 债务已严重影响了学校 的 的正常运转。

 其次, 教 教师的学历层次与教学 水 水平存在一定差距。按 要 要求小学教师要大专化 , ,初中教师本科化,实 际 际还存在不少差距,高 中 中教师本科学历的达标 率 率仅为%,与要求相差 甚 甚远(全省平均水平为 :

 :城区 70%,农村 5 0 0%)。本科毕业生不 愿 愿返乡工作,优秀教师 还 还存在流失现象。偏远 学 学校教师工作条件、待 遇 遇差。初中教师学科结 构 构不合理,技能课教师 奇 奇缺,再加上课程改革 的 的推进,导致课程无法 开 开齐。教师继续教育受 经 经济等多种条件制约, 难 难以实现可持续发展的 目 目标。

 第三,学校还 面 面临着未成年人思想道 德 德教育问题。中发〔X X X〕8 号文件把未成年 人 人思想道德建设提高到 了 了新的历史高度,指出 学 学校是未成年人思想道 德 德建设的主课堂、主阵 地 地。未成年人思想道德 教 教育是个系统工程,虽 然 然学校的教育是关键, 但 但家庭教育是基础,社 会 会教育是保证。而有的 家 家长说:“这孩子在家 管 管不了给学校管”,如 果 果学生出了问题就责备 学学校,把所有责任推给 学 学校,于是出现了 5+ 2 2<O(5 天学校正面 教 教育加上 2 天社会、家 庭 庭的负面影响,结果是 不 不如不教育)的后果。

 面对以上问题提出以下 建 建议:

 一、有计划地 逐 逐步改善办学条件 首 先 先,政府要根据上级要 求 求在政策上和资金上给 予 予支持,确保“三个增 长 长”到位。其次,加大 教 教育资源的整合,积极 稳 稳妥地实施布局调整和 撤 撤点并校,有计划、有 步 步骤地把

 有限的资金和 师 师资统筹好。第三,必 须 须加大对学校有限资金 开开支的监管力度,控制 学 学校经费的非教学性支 出 出,确保不再发生新债 务 务。第四,要对全县中 小 小学校所形成的债务做 一 一次彻底详细的调查, 对 对于因政策性因素造成 的 的历史债务,按市一届 人 人大七次会议上政府工 作 作报告提出的“加大政 府 府债务清偿力度”的要 求 求,财政应逐年安排一 定 定的资金。帮助学校化 解解债务负担。第五,全 社 社会要关心理解教育, 支 支持教育,妥善处理好 债 债权人与学校的关系。

 二、确保教师队伍的稳 定 定与素质的提高 首先 , ,教育部门在自身进一 步 步加强和规范队伍建设 与 与管理的同时,还需要 社 社会各界与各级领导从 政 政治上、经济上、社会 舆 舆论上真正关心教师、 支 支持教师,形成全社会 尊 尊师重教的良好氛围。

 其 其次,创设吸引人才、 留 留住人才的环境,政府 要要出台切实可行的方案 , ,提供相应的条件,让 本 本县的本科生回乡服务 , ,同时让在本地服务的 教 教师安心教育、热衷教 育 育。建立教师人才库, 创 创设平台,让优秀教师 脱 脱颖而出,使其发挥带 头 头作用。第三,认真落 实 实省、市相关政策要求 , ,按照目前学校的位置 划 划分类区,对于在偏远 农 农村工作的教师给予一 定定的经济补助,充分调 动 动农村偏远校教师的积 极 极性。第四,制定高中 教 教育发展方案,并有计 划 划地落实,确保我县教 育 育发展的生机。

 三、 构 构建全方位的未成年人 思 思想道德教育网络

 意 大 大利作家但丁说过,一 个 个知识不足的人可以用 道 道德去弥补,而一个道 德 德不全的人难以用知识 去 去弥补。因此,学校必 须 须发挥主渠道、主阵地 的 的作用,做好未成年人 的 的思想道德教育,同时 呼 呼吁家庭、社会各个方 面 面都要关心和支持未成 年 年人的教育工作,形成 有 有利于未成年人身心健 康 康发展的社会环境,扎 实 实推进中小学思想道德 教 教育。学校要主动加强 与 与社区家庭的联系,办 好 好家长学校,发挥家长 委 委员会、校外辅导员的 作 作用,帮助学生家长了 解 解孩子的心理特点,掌 握 握正确的教育观念和方 式 式,着力营造培养孩子 良 良好心态、健全人格和 道 道德修养的“第一环境 ” ”。要求文化、公安、 工 工商等执法部门和相关 管 管理部门做好校园和周 边 边治安环境和文化的整 洁 洁净化工作,建立家庭 、 、学校、社会有效的协 调 调协作机制,形成合力 , ,形成齐抓共管、人人 有 有责的良好氛围,不断 地 地对未成年人进行普法 教 教育,营造未成年人健 康 康成长的社会环境。

篇五:全乡教育事业发展的意见

加快推进义务教育均衡优质发展的若干意见 (征求意见稿)  各乡镇人民政府、 街道办事处, 县直属各单位:

  义务教育是基础教育的核心部分。

 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 确保教育普惠公平, 是我县构建小康社会与和谐社会的客观要求, 也是我县教育事业可持续发展与进步的内在必然。

 为了加快推进全县义务教育均衡优质发展, 特提出如下意见。

  一、 明确目标, 科学规划, 加快形成义务教育均衡优质发展的格局 1、 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以实现城乡教育一体化、 均衡化、 优质化为目标, 以提高教育质量为核心, 以区域推进、 梯度推进、 多样式推进为基本策略, 以组建教育发展联合体为基本平台, 以优化学校布局、 改善农村学校办学条件、 促进教师合理流动、 初中提质行动、 规范办学行为为重点, 城乡联动, 以强带弱, 以优扶差, 促进城乡学校协同均衡优质发展, 推进义务教育整体进步。

  2、 近期目标。

 到 2013年, 全县 8 5% 的学校达到省标准化学校标准, 生均装备值争取达到全省平均值, 城乡教育设施配置基本均衡, 城乡教育均衡化系数达到 0.8以上, 城乡学校小班化率

 达到 25% 以上, 生源跨学区流动比例每年递减 2个百分点以上,城乡名优教师比达到 1:0.5, 全县实现义务教育的初步均衡。

 到2015年, 全县学校标准化率达到 9 5% 以上, 生均装备值达到全省中上水平, 城乡学校小班化率达到 35% 以上, 公办学校择校率控制在 1% 以内, 城乡名优教师比达到 1:0.7 , 城乡教育均衡化系数达到 0.9以上, 全县所有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基本实现办学条件标准、 校园环境优美、 办学行为规范、 师资力量优化和教育质量上乘, 城乡之间、 校际之间办学水平差异明显缩小, 实现义务教育的基本均衡优质。

  二、 完善布局, 加快建设, 努力实现教育设施的标准化现代化 3、 进一步完善和优化学校布局规划。

 根据国家、 省、 市有关教育规划要求和学龄人口的分布状况、 未来发展趋势以及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需要, 按照“初中向中心镇集中, 小学向中心村或乡所在地集中” 的要求, 进一步规划和完善学校布局, 并加快标准化建设。

 当前, 要根据我县城镇化进程和“小县大城” 布局规划, 做到中小学与城镇化同步规划、 同步建设。

 到” 十二五”末, 使全县初中学校控制在 14所左右、 小学控制在 4 5所左右,义务教育学校总数控制在 60所左右。

  4、 加快校网调整步伐。

 根据校网布局规划, 坚持“成熟一所调整一所” 的原则, 加快布局调整步伐, 力争在 20 13年前基

 本完成对小学 200人以下、初中 3个班规模以下学校的调整工作,初中打破区域限制, 实行跨乡镇办学, 到” 十二五” 末, 全县山区初中全部并入邻近的平原乡镇。

 为适应新农村建设需要, 要建好平原农村乡镇中心中小学, 加快城区校网调整步伐, 赤城街道迁建赤城四小和实验小学, 完成赤城中学田径场、 食堂等辅助设施建设, 启动赤城二小和赤城三小资源整合工作。

 始丰街道完成始丰中学扩建工程。

 福溪街道启动福溪中小学建设。

  5、 加快推进标准化学校和运动场地、 现代教育装备达标学校建设。

 按照省标准化学校标准和省现代教育装备标准, 分年度分学校制订建设规划, 加快标准化学校和现代教育装备达标学校的普及步伐, 特别要高度重视农村学校和薄弱学校的运动场地、教育装备和音体美设施设备的配备。

 到 2012年, 全县拥有相应运动场地的学校和现代教育装备达到省二类标准以上的学校占比均达到 90% 。

  6、 严格控制学校规模和班级规模。

 小学、 初中规模原则上不超过 4 8个班。

 要严格控制班额, 小学和初中的班额要控制在4 5人以下, 并积极推广班额在 35人以下的小班化教育, 积极开展个别化教学与辅导, 强化师生互动, 推进学生合作学习和研究性学习。

 对实施小班化教育的城乡学校, 根据《省政府办公厅转发省编办等单位关于浙江省贯彻国家中小学教职工编制实施意见的通知》 ( 浙政办发[ 2004 ]22 号)“经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批准

 实施小班化教育的地区和学校, 增编幅度由当地政府根据实际情况自行决定” 的规定精神, 由县机构编制管理部门按《教育部关于贯彻〈国务院办公厅转发中央编办、 教育部、 财政部关于制定中小学教职工编制标准意见的通知〉 的实施意见》 (教人[ 200 2]8号)

 中的班师比配备标准配备教师。

  三、 创新模式, 多头并进, 加快推进城乡和学校间的均衡优质发展 7 、 组建教育发展联合体。

 打破以乡镇(街道)

 为单位的区域限制, 在原 6个教研区的基础上, 组建由“名校引领、 一体发展、 捆绑考核” 为特色的教育发展联合体。

 名优学校、 城区学校要通过组建教育集团、 城乡学校抱团发展、 大教研区管理等形式,带动薄弱学校和农村学校的发展。

 从 2011年开始, 优质学校和城区学校要求至少带帮 1所薄弱学校或农村学校。

 要推动优质学校、 城区学校以合并、 托管和结对帮扶等方式, 参与薄弱学校和农村学校的改造。

 要推进优质学校开展连锁办学, 鼓励薄弱学校交由优质学校举办, 由优质学校统一管理, 统一师资调配, 以促进更好、 更快发展。

 在 2012年之前完成全覆盖目标, 实现“学校统筹管理、 资源统筹使用、 教学统筹组织、 师资统筹培养、 教研统筹安排、 工作统筹考核”。

 要制订各种激励措施, 充分发挥优质学校的主动性、 积极性和创造性, 促其以更多的精力、 更优的资源、 更好的形式带动薄弱学校的共同进步。

 设立义务教育均

 衡优质奖, 对推进义务教育均衡优质发展成绩突出、 作出重大贡献的单位予以奖励。

  8、 全面实施初中学校提质行动。

 以名优学校、 城区学校为龙头, 加快推进以强带弱、 以城带乡、 以优扶差工作。

 进一步完善初中学校基础设施建设, 加大资源调整力度。

 对初中校长及各类管理者进行专门培训, 用 5年时间对初中重要岗位的管理人员和骨干教师轮训一遍。

 实施初中“3524 ” 工程, 即新培养 30名县级名教师, 5名市级名校长, 200名学科带头人和骨干教师,培训 4 00名优秀班主任。

  9、 全面实施“学校助进计划”。

 制订“学校助进计划” 实施方案, 按照“蹲点会诊, 限期改造, 加大扶持, 逐一验收” 的要求, 组织专家和骨干校长对基础薄弱、 质量相对较差或管理不够规范的薄弱学校进行蹲点会诊, 帮助学校找出问题所在, 提出改造计划。

 充分发挥名优教师的示范、 辐射作用, 名优教师要通过建立联络点和责任区的方式, 在联络点内带徒授艺, 在责任区结对帮扶, 引领义务教育学校教师专业成长。

 有关部门要加大经费投入和政策扶持力度, 调整充实校长和师资队伍, 以切实有力的措施加快改造, 使全县在 2012年前基本消除薄弱学校。

  四、 立足培养, 强化交流, 大力推进师资队伍的整体进步 10、 切实加强校长队伍建设。加强和完善校长在岗培训制度,做到每五年对在职校长全面轮训一遍。

 切实加强骨干校长的培

 养, 有计划地选送有培养前途的校长到省内外名校培训和挂职锻炼, 培养一大批管理水平高、 专业能力强、 懂教姓教的优秀校长。从 2011年开始, 县级名校长评选, 农村学校指标单列。

 建立后备校长人才库和培养制度, 坚持德才兼备和动态管理的原则, 选拔确定后备校长培养人选, 以三年为期, 对后备校长进行系统的培训和培养。

  11、 配齐配强农村学校教师。“十二五” 期间, 小学以完小为单位, 初中以校为单位, 按农村生源规模和省定农村学校教师配备标准配齐农村学校教师, 确保农村学校英语、 计算机和音体美等学科专任教师配备到位。

 针对当前农村学校教师结构性短缺情况, 编制管理部门要大力支持, 调整编制专项用于英语、 计算机和音体美等学科专任教师的配备。

 加快农村学校骨干教师的配备, 采取各种激励措施, 有计划地安排城区骨干教师到农村学校任教。

  12、 建立农村新教师培养期制度。

 对每年通过公开考录分配到农村学校的新教师, 实行“先落户, 后上岗; 先培训, 后培养”的培养期制度。

 培养期限为 5年, 第一年进城镇或教研区龙头学校挂职, 期满后经考核合格再回原学校任教。

 挂职期间, 龙头学校安排名优教师指导其专业发展, 挂职结束后, 结对关系仍保留4年。

  13、 加强名优教师队伍建设。

 建立一个名师工作总站, 下设

 6个名师工作室, 每个名师工作室由省特级教师领衔, 成员由名教师、 省市教坛新秀和教学大比武一等奖获得者组成, 打造一批领军人物, 使之成为我县教育发展的引领者, 活动经费由县财政列入年度预算。

 实施名优教师培养工程, 建立学科群, 培植一批优势强势学科; 开办各类名优教师培训班, 吸纳全县各学科骨干教师参与培训研修; 成立名优教师联谊会、 读书会, 增加理论研讨、 教艺切磋的频度与效度; 建立个人成长档案, 对名师培养对象的个人发展进行实时关注与重点帮扶; 建立进修深造机制, 有计划选送有潜力、 高素质的名师培养对象参加专项进修培训; 加大考察交流力度, 选派名师培养对象到县内外名校、 重点学校挂职锻炼。

 设立名优教师队伍建设专项基金, 促进名优教师队伍建设。

  14、 发挥名优教师示范、 辐射作用。

 充分发挥各级名优教师的示范作用, 在教师中营造成名成家的良好氛围。

 优化名优教师均衡配置, 完善名优教师“县管校用” 机制, 促进名优教师在全县范围内合理流动。

 设立名优教师联络点和责任区, 实施名优教师“3211” 工程, 即省市名教师建立 3个联络点、 县名师建立 2个联络点, 各类教坛新秀和教学大比武一等奖获得者、 学科带头人等优秀教师建立 1个联络点, 各级名优教师须在联络点内带徒授艺, 按规定开设示范课、 观摩课或专题讲座, 带头开展教育科研与教育工作调研, 主持或参与教研课题、 撰写教育调研文章。

 省功勋教师、 特级教师、 市级名教师要建立责任区, 对责任区内的薄弱学校进行结对帮扶。

 名优教师在全县范围内共引领 100 0名教师专业成长, 形成教师专业成长共同体。

  15、 建立完善义务教育学校教师交流制度。

 加强校长和骨干教师在城乡之间和名优学校与薄弱学校之间的交流, 实行校长任期制, 校长任期 5年为一届, 校长在同一所学校任职一般不超过两届。

 从 2012年暑假开始, 毕业分配录用到老城区学校的教师,任教满 6年后, 须交流到平原农村学校服务 4年, 人事关系保留在原学校, 服务期满考核优秀的可回原学校任教; 毕业分配录用在平原农村学校的教师, 服务满 6年后, 考核优秀的可以参加进城考试或到城区学校挂职 4年再回原学校任教; 毕业分配录用在山区学校的, 实行服务期制度, 服务期满 5年后, 考核优秀的可以参加进城考试或到城区学校挂职 4年再到平原农村学校任教。2012年暑期前在岗的专任教师(男 50周岁、 女 4 5周岁以下),仍通过城乡支教和教研区联合体内定向交流的办法实现有序流动。

 凡 19 62年 9月 1日以后出生直接录用在城区中小学的教师,需晋升中小学高级专业技术资格的必须有一年以上在农村学校或薄弱学校任教的经历(全职支教), 方可推荐评审。

  五、 更新理念, 推进改革, 切实提高义务教育的整体质量 16、 实施“城乡学校共研共行计划”。

 2012前, 全县建立 3个“城乡共研共行示范共同体”, 以课题研究、 改革实验为纽带,

 以“共研一个课题, 同做一个实验” 为载体, 以一对一的方式,开展城乡学校教育教学共同研究活动, 更新教育理念, 优化育人模式, 培育学校特色, 带动农村学校强化科研意识, 提高科研水平, 不断拓宽和优化提高教育质量的途径和方法。

 加强教育科研,设立教育科研奖励基金, 支持课题研究上水平、 出成果。

  17 、 建立农村学校教学改革实验基地。

 2012 年前, 全县建立 2个农村教改实验基地, 大力推进以学立教, 返权于学, 问题导向, 合作共进, 不断探索新型有效的人才培养模式和教学方式。要以提高教学的针对性、 有效性和吸引力为目标, 不断深化课堂教学改革, 努力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和学生的学习能力。

  18、 积极推进教育教学评价制度改革。

 全面推行学校发展性评价, 促进学校自主发展。

 加强学业评价制度改革, 积极推广多元评价和等级评价, 进一步完善素质评价机制和学生成长档案袋制度, 促进量化评价与定性评价有机结合。

 不断改革中考和高中招生制度, 推进重点高中将招生名额分配到初中学校, 并以初中毕业生数为主要基数确定分配人数。

  19、 全面实施“一校一品计划”。

 以素质教育为导向, 以强化德育为根本, 在“特色立校” 的理念下, 切实推进学校特色建设, 到 2015年, 在全县建成 30所德育、 科技、 体育、 艺术、 信息技术、 改革创新等特色学校, 其中 20% 的学校成为省级特色学校, 努力构建“学校有特色、 教师有特点、 学生有特长、 办学有

 特质” 的学校发展格局。

  六、 科学管理, 优化服务, 构建强有力的推进教育均衡优质发展的支撑体系 20、 以规范化学校建设为载体, 切实提高义务教育的规范化水平。

 进一步规范课程开设, 严格执行国家课程计划, 开足开齐课程, 特别是规范音体美等素质类课程的开设。

 切实规范办学行为, 着力推进“减负提质” 工作。

 进一步规范招生秩序, 坚持公办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免试、 就近、 划片” 入学原则, 公办、 民办学校都不得举行与招生相关的考试。

 进一步规范招生秩序, 逐步实行跨学区流动的学生不再享受重点高中指标分配政策。

  21、以数字化学校建设为载体,进一步提高学校现代化水平。在加强常规实验室、 计算机教室、 多媒体教室和校园网建设的同时, 加强数字实验室、 数字图书馆和数字教学资源库建设, 到2012 年, 全县校园网、 生机比等主要指标达到省平均水平, 实现多媒体教室全覆盖。

 教育部门完善教育局域网, 建立教育教学资源库、 ...

篇六:全乡教育事业发展的意见

务 教 育  省 政 府 关于 统 筹 推 进 城 乡 义 务 教育一体 化  促 进 优 质 均 衡 发 展 的 若 干 意 见  苏 政 发 〔 2 01 7〕1 号  各 市、 县 ( 市 、 区)

 人 民 政 府 , 省各 委办 厅 局, 群 众 期 盼 相 比 仍 有 差 距, 特 别 是 随着 新 型 城  省 各 直 属 单 位:

  镇 化 和 城 乡 发 展一 体 化 推 进、 人 口 及 学 生 流  义 务 教 育 是 教 育 工 作 的 重 中 之 重, 是 必  动 、 计 划 生 育 政 策 调 整 等 , 义 务 教 育 发 展 面  须优 先 发 展 的 基 本 公 共 事 业 。

 近 年 来, 我 省  临 不 少 新 情 况 新 问 题 。

 为 深 人 贯彻 习 近 平 总  义 务 教 育 改 革 发 展 取 得 显 著 成 绩, 但 与 人 民  书 i 己 关 于 教育 工 作 的 重 要 指示 精 神 , 认 真 落  1 0 . 1 %;中 高 收 人 组 人 均 可 支 配 收 人4 0 3 6 3  1 0 4 5. 79 万 人。

 年 末 城 镇 居 民 基 本 医 疗 保 险  元, 增 长1 1. 0 %; 高 收 入 组 人 均 可 支 配 收 人  参 保 人 数 ( 含 人社 部 门 经 办 的 新 型 农 村 合 作  7 3 2 0 1 元, 增 长6 . 7 % 。

 全 省居 民 人 均 消 费 支  医 疗)

 为1 9 99. 2 8 万 人,比 上 年 末 增 长  出2 2 1 3 0 元,比 上 年 增 长 7 . 7 % 。

  2 6 . 1 % 。

 机 关 事 业 单 位 和 企 业退 休 人 员 养 老  社 保 体 系 更 加 牢 固 。

 机 关 事 业 单 位 养 老  金 首次 统 筹 调 整, 人 均 上 调 6 . 9 % 。

 城 镇 职 工 保 险 制 度改革全 面 展 开, 城 乡 居 民 基 本 医 疗  医 保 和 居 民 医 保报 销 比 例 进一 步提 高, 基 本  保 险 制度 整 合 取得 突 破, 全 民参保登 记 全 面  实 现 省 内 异 地 就 医 联 网 结 算, 新 农 合 政策范 完 成,社 会 保 险 主 要 险 种 覆 盖 率 达97 % 以  围 内 报 销 比 例达 到 7 6 % 以 上。

 保 障性 安 居  上。

 年 末 全 省 企 业 职 工 基 本养 老 保 险 ( 含 离  工 程扎 实 推 进, 新 开 工 棚 户 区 ( 危 旧 房 )

 和 城  退 休 人 员 )

 、 城 镇 职 工 基 本 医 疗 保 险 ( 含 退 休  中 村 改造 2 7. 4 万 套、 基 本 建 成 2 7 . 5 万 套 。 人 员)、 失 业 保 险 参 保 人 数 分 别 达2 7 26 . 0 7 万 人、 2 4 8 6. 7 3 万 人 和1 5 3 8 . 1 2 万 人, 分 别 比  注:

  上 年 末 增 长2. 7 % 、 2 . 4 % 和3. 2 % 。

 年末享受  (1)

 本 公 报 使 用 的 数 据 为 快 报 数 。

  企 业职 工 基 本 养 老 保 险 离 退 休 人 员6 7 9 . 3 7  ( 2)

 地 区 生 产 总 值 、 规 模 以 上工 业 增 加 万 人, 享受 城 镇 职 工 基 本 医疗保险 退 休 人 员  值 及 其 分 类 项 目 增 长 速 度 按 可 比 价 计 算, 为 6 4 0. 0 6 万 人。

 年 末 城 乡 居 民 基 本养 老 保 险 参  实 际 增 长 速 度 ;其 他 指 标 除 特 殊 说 明 外, 按 保 人 数1 2 8 9 . 5 4 万 人, 领 取 基 础 养 老 金 人 数  现 价 计 算 , 为 名义 增 长 速 度。

  5 4江 苏省 人 民 政 府 公 报 

 义 务 教 #  实 《 国 务 院 关 于 统筹推 进 县 域 内 城 乡 义 务 教  资 产 处 置 等 程 序, 避 免 出 现“边 建 设 、 边 闲  育一体 化 改 嘩 发 展 的 若 干 意 见 》 ( 国 发  置”的 现 象 。( 责 任 单 位:

 省 国 土 资 源 厅 、 省 教  〔2 0 1 6〕 4 0 号 )

 , 按 照 省 第 十 三 次 党 代 会 部署  育 厅、 省 环 保 厅 、 省 住 房 城 乡 建 设 厅 ) 要 求 , 切 实 解 决 当 前 城 乡 义 务教 育一 体 化 进  3. 建 立 义 务 教 育 学 校 建 设 协 同 机 制 。

 县  程 中 存 在 的 突 出 问 题 , 促 进 义 务 教 育 从 基 本  级人 民 政府 要 实 施 义 务教 育 学 校“交 钥 匙”  均 衡 向 优质均 衡 迈 进, 现 提 出如下意 见 。

  工 程, 确 保 配 套 学 校 与 住 宅 首 期 项 目 同 步 规  ―、 合 理 规 划 义 务 教 育 学 校布 局  划、 同 步 建 设、 同 步 使 用 。

 新 建 学 校 设 计 、 建  1 . 修 编 义 务 教 育 学 校 发 展 规 划。各 地 要  设、 竣 工 验 收, 现 有 学 校 实 施改 扩 建 包 括 运 按 照 新 型 城 镇化 发 展 和 常 住 人 口 规 模、 学 龄  动 场 地 建 设 等, 均 应 安 排 学 校 和 教 育 行 政 部 人 口 变 化 趋 势 以 及 省 定 办 学 标 准, 及 时 修 订  门 人 员 全 程 参 与 , 保 证 其体 现现 代 教 育 理 编 制义 务 教 育 学 校 布 局 规 划, 并 纳 人 城 镇 规  念, 满 足 内 涵 发 展 需 要, 符 合 环 保 等 相 关 标 划 严格实施 。

 修 编 的 义务教育学 校 布 局 规 划  准 。( 责 任 单 位:

 省 教 育 厅 、 省 环 保 厅 、 省 住 房  须 及 时 报 上一 级 教育 行 政 部 门, 作 为 教 育 督  城乡 建 设 厅)

  导 的 重 要 依 据 。

 依 法 落 实 城 镇新 建 居 住 区 配  4. 办 好 必 要 的 村 小 和 教 学 点。

 正 确处 理  套规划 学 校, 未按 规 划 配 建 的 不 得 发 放 建 设  就 近 入 学 与 保障质量 的 关 系, 审 慎 撤并农 村 工 程 规 划 许 可 证 和 施 工 许 可 证 。

 老 城 区 现 有  学校, 严 格 先 建 后 撤 制 度 , 保 留 的 村小 和 教 学 校 未 达 到 省 定 办学 标 准的, 要 通 过 规 划 优  学 点 要 确 保 达 到省 定 标 准 要 求 。

 对 因 学 校 撤 化 、 新 建 、 改 扩 建 等 措 施 拓 展 办 学 空 间, 确 保  并 造 成 学 生 就 学 困 难 的 , 当 地 政府 要 因 地 制 足 够 的 学 位供 给 。

 ( 责 任 单 位:

 省 教 育 厅 、 省  宜 采 取 多 种 方 式 予 以 妥善解 决 。( 责 任 单 位 :

  发 展 改 革 委 、 省 国 土 资 源 厅 、 省 住 房 城 乡 建  省 教 育 厅)

  设 厅)

  二 、 着 力 推 进 义 务教 育 学 校 标 准 化 建 设 2 . 保 障 义 务 教 育 用 地 供 应 。

 各 地 要 采 取  5 . 实 施 标 准 化 建 设 工 程 。

 对 新 建学 校,  盘 活 存 量 、 用 好 增 量 等 方 式, 预 留 足 够 的 义  各 地 要 按 照省 定 办 学 标 准 设 计 建 设 。

 对 现 有  务 教 育 用 地 。

 实 行 教 育 用 地 联 审 联 批 制 度,学 校, 要 组 织 全 面 核 查, 逐一建 立 台 账, 坚 持 新 建 配 套 学 校 建 设 方 案, 相 关 部 门 应 征 得 同一 校 一策 、综合施 策, 使其 尽 快 达 标 。

 加大 力 级 教 育 行 政部 门 同 意 。

 严 格 用 地 环 评 程 序,度改 善 薄 弱 学 校 基 本 办 学 条 件, 逐 步 缩 小 校  不 得 将 污 染、 地 质灾 害 易 发 等 地 块 及 其 周 边  际 差 距 。

 办 好 每一 所 特 殊 教 育 学 校, 加 强 随  作 为 教育 用 地 。

 闲 置 校 园 校 舍 要 优 先 用 于 义  班 就 读 专用 资源 教 室 建 设 。

 到20 2 0 年, 所有  务 教 育 事 业, 严 格 规 范 权 属 确 认、 用 途 变 更 、 义 务教育学 校 达 到 省 定办学 标 准 。

 健 全 义 务  江 苏咨 人 民 政 府 公 报5 5  

 义 务 教 育  教 育 学 校 标 准 化 监 测制 度, 动 态 掌 握 每一 所  践 能力。

 坚 持 立 德 树 人, 把 社 会主义核 心 价  义 务 教 育 学 校 的 校 园 建 设 、 教 育 装 备 、 教 师  值 观 贯 穿 到 教 育 教 学 全 过 程 , 提 升 学 生 核 心  队 伍 、 教 育教 学 等 状 态 信 息, 及 时 分 析 并 补  素 养 。

 以 学 生 发 展 为 本 , 改 革 课 程 实 施 方 式 ,  齐 短 板 。( 责 任 单 位:

 省 教 育 厅)

  推动 信 息技 术 与 教 育 教 学 深 度 融 合, 推 行 研  6 . 规 范 义 务 教 育 学 校 招 生 行 为。科 学 划  究 性学 习, 营 造 独 立 思 考、 自 由 探 索 、 勇 于 创  定 学 校 施 教 区, 保 证 施 教 区 生 源 数 量 与 学 校  新 的 良 好 环 境。

 实 施 小学 特 色 文 化 建 设 工 招 生 规 模 基 本 适 应, 有 空 余 学 额 时 采 取 公 开  程, 建 好 用 好 课 程 基 地 、 校 外 综 合 实 践 基 地 。

  报 名 和 摇 号 的 方 式 确 定 。

 公 办学校 坚 持 免 试  深 人 开 展 科 技 教 育 和 环 保 教 育 、 国 防 教 育 等  免 费 就 近 入 学,严 禁 以 各类等 级 考 试 证 书、 专 题 教 育 。

 ( 责 任 单 位:

 省 教 育 厅、 省 文 明 办 、  社 会 培 训 证 书 为 依 据 录 取 学 生; 坚 持 均 衡 编  省 财 政 厅、 省 环 保 厅 、 省 军 区 政 治 部 、 团 省  班, 杜绝 以 各 种 形 式 设 重 点 班 。民 办学 校 要  委 、 省 科 协)

  严 格 执 行 法 律 法规 和 国 家 、 省 有 关 规 定, 进  9. 加 强 体 育 和 艺 术 教 育。

 按 照 要 求 开 齐  一 步 规 范招生 行 为 。( 责 任 单 位:

 省 教 育 厅、上 好 音 乐、 体 育 、 美 术 等 课 程, 配 备满 足 课 程  省 物 价 局)

  实 施 需 求 的 教育 资 源 。

 创 新 课 外 体 育 活 动 载 7 . 解 决 大 班 额 等 突 出 问 题。

 实 施 消 除 大  体 方式 , 定 期开 展 学 生 体 质 健 康 监 测 , 保 证  班 额 计 划 , 按 照 已 编 制 的 消 除 大 班额专项 规  学 生 每 天 在 校 锻 炼一 小 时。

 引 导 学 生 了 解和  戈|J, 统 筹推 进 义 务 教育学校 建 设 项 目 , 扩 大  学 习 艺 术 知 识 、 技 能 与 方法, 培养 学生 审 美  增 量 、 用 好存 量 、 合 理 分 流, 加 快 消 除 现 有 大  素 养 。

 开展 体 育 、 艺 术类 特 色 学 校 创 建 , 力 争  班 额 。

 严 格 控 制 因 择 校 产 生 的 大 班 额 现 象 。

 每 个 学 校 都 有一 个 以 上的 特 色 项 目 。( 责 任  建 立 消 除 大 班 额 工 作 台 账, 实 行 销 号 管 理 。

 单 位:

 省 教 育 厅 、 省 文 化 厅 、 省 体 育 局 ) 开 展 专 项 督导 检查, 及 时 向 社 会公 开 督 导 检 1 0. 减 轻 学 生 过 重 课 业 负 担。

 严格 执行  查 结 果, 对 班 额严 重 超 标 的 学 校 要 责 令 限 期  国 家 和 省 规 范 义 务 教 育 学 校 办 学 行 为 的 规 整 改, 并 从 严 限制 其 招生 人 数 。

 到2 0 1 8 年,定 要 求 。

 落 实 国 家 课 程 标 准, 不 拔 高 教 学 要  基 本 消 除 66 人 以 上 超大 班 额 现 象 ; 到2 0 2 0  求,不 加 快 教 学 进度, 考 试 内 容 不 得 超 出 课 年, 基 本 消 除5 6 人 以 上 大 班 额 现 象。

 ( 责 任  程标 准。

 实 行 等 级 加 评 语 的 评 价 方 式, 不 公  单 位:

 省 教 育 厅 、 省 编 办、 省 财 政 厅 、 省 人 力  开 成 绩, 不 对 学 生 排 名。

 统 筹 控制 学 生 每 天  资 源 社 会 保 障 厅)

  书 面 作 业 总量 。

 各 级 教 育、 工 商 、 民 政 、 文 化  三 、 进一 步落 实 素 质 教 育 相 关 措 施  等 部 门 要 按 照“谁 审 批、 谁 监 管, 谁 主 管、 谁  8 . 培 养 学 生 社 会 责 任 感 、 创 新 精 神 和 实  监 管”的 原 则, 加 强 对教 育培 训 机 构 的 监 督  5 6 江 苏 省 人 民 政 府 公 报 

   义冷 教 f f  管 理 。

 重 视 家 庭 教育 , 办 好 家 长 学 校 , 引 导家  政 府 属 地 责任 , 乡 镇 人 民 政府 ( 街 道 办 事 处 )

  长用 正 确 的 思 想 、 方 法 、 行 动 教 育 培 养 孩 子,负 责建 立 翔 实 完 备 的 留 守 儿 童 信 息 台 账, 实 减 轻 课 外 学 习 负 担 。( 责 任 单 位:

 省 教 育 厅 、 行一 人 一 档、 动 态 管 理 。

 提 高 乡 镇 寄 宿制 学  省 民 政 厅 、 省 文 化 厅 、 省工 商 局、 团 省 委 、 省  校 管 理 服 务 水 平 , 通 过 政 府 购买 服 务 等 方 式  妇 联)

  为 乡 镇 寄 宿 制 学 校 提 供 工 勤 和 教学辅 助服  1 1 . 提 高 薄 弱 学 校 教 育 质 量 。

 实 施 薄 弱  务。

 支 持 经 批 准 的 学 校 和 社 会 机 构 为 留 守 儿  初 中 和 小 学质 量 提 升 工 程 。

 各 地 要 在 落 实 教  童 提 供 学 习 辅 导 。

 学 校 要 加 强 与 家 长 、 受 委  师 交 流 轮 岗 等 制 度 的 基 础 上, 统 筹 本 地 区 教  托 监 护 人 的 沟 通 交 流, 提 供 电 话、 视 频 通 话  科 研 力 量 , 采 取定点定 人 联 系 挂 钩 等 办 法, 等 工 具 方 便 学 生 与 家 长 联 系 。

 强 化家庭 监 护  帮 助 薄 弱 学 校 提 升 教育 教 学 和 管 理 水 平 。

 鼓  主 体 责 任,支持适 龄 儿 童 随 同 已 取得 居 住 证  励 县 域 内 、 跨 地 区 开 展 学 校 结 对 帮 扶 、 托 管 、 的 父 母 在 工 作 地 就 近 人 学 。( 责 任 单 位:

 省 教  集 团 化 办 学, 共 享 优质 教 育 资 源 。鼓励 名 校  育 厅、 省 公 安 厅 、 省 民 政 厅 、 省 财 政 厅 、 省 妇 长 到 薄 弱 学 校 任 职 。( 责 任 单 位:

 省 教 育 厅)联)

  四 、 切 实 加 强 随 迁 子 女 和 留 守 儿 童 义 务  五 、 不 断 提 升 义 务 教 育 学校 教 师 队 伍整  教 育 工 作  体水 平  1 2 . 强...

篇七:全乡教育事业发展的意见

教育事业十二五发展规划 一、十一·五期间教育发展概况 XX 镇地处三县交接处,下辖 29 个村委会,295 个村民小组,距离县城 76.6 公里。全镇共有居民 14120 户,人口46422 人,其中农业人口 42941 人。

 全镇共有初级中学 3 所,中心小学 3 所及村小学有 8 个教学点。全镇有中学教育班 24 个,在校生 1601 人,其中招生 550 人,毕业 401 人;小学教学班 53 个,在校生 2729 人,其中招生 486 人,毕业人数 585 人。中学有教职工 95 人,其中 辨 专任教师 82 人;小学有教 拈 职工 135 人,其中专任教  师127 人。

 全镇学校占 圭 地面积 95447 平方米, 芮 其中初中校园面积4838  3 平方米,校舍面积 145 榱 31 平方米,教学及辅助用 郦 房3754 平方米;XX 中 ┅ 心小学校园面积 47064 ┪ 平方米,校舍面积1153 旬 6 平方米,教学及辅助用房  7011 平方米。初中有图  书14400 册,生均 9. 铢 0 册,小学有图书 2216 ぼ 0 册,生均 8.1 册。教育 徼 设施和设备均达到标准要求  。

 二、十二·五期间教育 弩 发展规划 指导思想 以邓  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 艟 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

 彻党 镤 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三中全会 吩 精神,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 掾展观,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 仝 针。坚持内涵发展、人才强 ж 教、资源统筹、开放创新的 噤 教育发展战略思想;坚持以  人为本,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姘 ,大力推进素质教育,全面 咎 提高教育质量和办学效益; ■ 实现教育思想先进,教育体 垠 系齐全,教育质量较高,教 蝈 育设施完善,适应经济社会  发展要求,不断满足人民群 易 众享受优质教育的需要,办 镓 人民满意的 XX 教育。

 发 妣 展思路和总体目标 坚持“  做强基础教育、发展职业教 泊 育、扶持民办教育、协调各 澈 类教育”的发展思路和“整 蓁 合教育资源、促进均衡发展  、实施精细管理、提高教育 稼 质量”的工作目标,加快中  小学布局调整,加大教育投 蠕 入,整合优化教育资源配置 参 ;加快教育信息化进程,以  教育信息化来促进教育现代 哗 化;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和教 颠 育管理,促进教育整体水平 蠡 全面提高,教育服务社会的 蜓 能力明显增强;到 XX 年, 厅 实现教育事业的全面振兴。

 具体目标 1、巩固和提高  义务教育水平 适龄儿童入 缯 学率 99%以上;初中适龄  少年入学率达 85%以上; 京 “三残”适龄儿童少年入学 割 率达 90%以上;小学毕业 嫡 生

 升学率达 99%以上;小 巧 学六年巩固率和初中三年巩 览 固率分别达 95%以上;义 排 务教育完成率达 85%以上 杖 。

 2、合理调整学校布局 世

 本着“总体规划、分期实  施、稳步推进”的原则,做 豸 好学校规划布局,逐步实现 中 全镇学校布局合理化,办学 潞 条件标准化,教育管理规范 嗷 化,充分满足人民群众日益 ┆ 增长的教育需求。在县城拟 憝 建城关第四小学,解决县城  地区大班额问题和满足外来 汁 人口不断增加的教育需求。

 饫 加强初中和中心校的建设, 瑕 坚持循序渐进、自然过渡、 枢 资源整合等方式,突出规模  办学,基本实现教育资源相 跽 对集中和优化。

 3、着力 蘅 改善办学条件 积极争取教  育建设项目工程,努力改善  办学条件。完善各初级中学 螯 、中心学校、完全小学等配 洇 套设施,完成“校安工程” 慵 建设任务,使全镇生均占地 品 面积小学达到 20 平方米以 钱 上、初中 25 平方米以上, 迷 小学生均校舍面积 6.54 ヮ 平方米以上、初中生均 8. 孚 56 平方米以上,消除初中 蔻 大班额,小学每校班额为 4  5 人以下、初中每校班额为  50 人以下;增加投入,明 鹦 显改善职业教育实训基地条 沤 件;“三室一堂”建设等达  到标准要求;音、体、美器 使 械配备达标率为 100%、 搡 理科实验仪器配备达标率为 虽 100%;中小学建有计算 鲇 机教室,计算机配备生机比 糸 初中达 10:1、小学达 1 救 6:1,实现“班班通”

 工 娱 程;初中生均图书达 30 册 媳 、小学生均图书达 20 册以 馒 上。

 4、加强师资队伍建 繁 设 幼儿园专任教师学历合  格率达到 100%;小学专 ⑿ 任教师具备大专以上学历达 晤 到 80%以上,初中专任教 那 师具备本科以上学历达到 7 邙 0%以上,中小学教师专业 辂 对口任教率达 100%;普 摅通高中专任教师学历合格率 Ε 达到 99%以上,中等职业  技术学校专任教师学历合格 芊 率达 80%以上。

 5、强  化学校管理,优化育人环境 一是继续加强教育法律法规 醑 宣传,坚持依法治教,依法 #治校;二是认真贯彻落实党  的教育方针,全面推进素质  教育,坚持以人为本,促进  学生发展和教师发展;三是  完善各种管理制度,促进学 ⊙ 校管理工作制度化、规范化 ■ 、科学化、精细化;四是加 镲 强学校“五化三园”建设和 趑 实施“亮丽工程”,全力打 袼 造独特的显性校园文化,努 眺 力提升办学品味及学校特色  ;五是积极开展各种校内外 菅 活动为师生彰显个性、展示 躜 才华搭建平台,构建欢乐校 翼 园、平安校园、和谐校园。

 三、实现十二·五发展规划  的保障措施 (一)依法治 ∫ 教,履行职责 依法治教是 卞 教育健康发展的根本保障,  各党政领导干部要带头学法 烨 、守法,提高依法管理、依  法办学的水平,乡政

 府要依 胰 法履行职责,检查监督有关 翼 部门依法行政,健全教育执 虽 法制度,切实保障学校、教 积 师、学生的合法权益。要认 涸 真抓好教育执法检查,充分 斟 发挥各级人大、政协和人民 嗌 群众的监督作用。教育部门 ⒑ 、广大教育工作者要做遵守  教育法律法规的模范,切实 无 维护教育法律法规的权威性  和严肃性,依法保障义务教  育的深入开展。

 (二)加  大投入,推进学校标准化建 柳 设 在不断加大投入的基础 把 上,把建立稳定的教育投入 弦 保障机制作为加快教育事业 蛞 发展的重要措施来落实。确 蝤 保教育经费的“三个增长” 诿 ,新增教育经费要向中、小 琏 学倾斜,逐步提高教育经费 印 在财政支出中的所占比例。

 藻 加强教育费附加和地方教育 助 附加费的征收和管理,全额 淇 用于教育。要提高义务教育 见 校舍维修经费使用效益,实 淆 行专户管理,专款专用。逐 倒步完善农村中小学公用经费 汞 保障机制,合理安排资金, 撩 保证基本的办学需要,并随 甘 着经济发展逐年提高。要拓 徒 宽教育投入渠道,积极向上 捆 争取专项资金,加快教育信 谥 息化建设步伐,鼓励和提倡  社会捐资助学。

 巩固“两 鸢 基”成果,提高“两基”水 晰 平 十一·五期间,我镇“ 靡 两基”工作虽已达到“国检 头 ”标准,但“两基”目标是 咸 在通过超常规的方式下实现 蠹 的,教育基础还比较薄弱, マ 水平相对较低,发展不平衡 啁 ,还存在不少

 困难和问题。

 胂 一是要进一步提高义务教育  普及程度,通过继续对适龄 掘 儿童少年实行义务教育入学 殆 通知书制度、继续加大控辍  保学力度、提高教育质量等 呦 方式确保普及程度核心指标 区得到巩固提高;二是进一步 雳 加大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办学 输 条件投入力度,提高义务教 祥 育办学水平;三是杜绝新文 Η 盲的产生,利用农民文化技 哂 术学校和远程教育站、点, 蠖 大力推广农业实用技术,普 沈 及科学技术。

 重视学前教 ∠ 育 将幼儿教育纳入基础教 掐 育整体范畴,逐步加大财政 困 对幼儿教育的支持力度;加 祥 强幼儿园的管理,规范幼儿 袷 园的办园行为,做好民办幼 抗 儿园的扶持、引导、管理;  采取通过从幼儿师范院校毕 ≠ 业生中招考、从小学教师中 馀 调剂等方式,增加公办幼儿 秤 园教师数量,使其能够满足 惚 保育教育需要,促进全镇幼 跋 儿教育质量提高。

 建立健 骱 全激励机制 奖励在教育各 阡 个岗位上工作出色、示范作 Ⅲ 用明显、德才兼备、品学兼 孓 优的教师和德智体美全面发 呛 展、中考成绩突出的学生以 矗 及尊师重教成绩显著的单位 窑 和个人,进一步完善科学合  理、分类指导的教学改革和 髻 教育科研成果考评、激励、 溻奖惩等制度,形成稳定的长 曰 效机制,调动广大教师和学 嘞 生的积极性,努力营造全社 程 会共同关心教育的良好氛围  。

 完善人事管理制度,强 j 化教师队伍建设 一是优化  教师队伍结构,合理配置师  资资源。坚持教师凡进必考 纲 和招考师范类毕业生补充教 裾 师队伍制度,适时根据岗位 ▲ 需要有计划地向本、专科等 苯 师范院校招聘部份优秀毕业 趴生,解决教师队伍自然减员 姬 与结构性缺编问题;二是继 娴 续执行教师进城招考制度, 询 进一步调动乡中小学教师的 鳊 工作积极性;三是提高教师 孀 队伍素质,积极实施“中小 互 学教师素质提升工程”,有 妞 计划地对全镇教师开展以新  理念、新课程、新技术和师 せ 德教育等为主要内容的全员 混 培训,进一步转变育人观念 瑞 ,加强职业道德教育,全面 冥 提高教师思想道德素质和业 丁务素质,增强教师适应教育 诛 工作的能力和水平;四是加 蒌 强人事管理,深化学校内部 列 人事制度和分配制度改革, ш 积极推行中小学校长公开选 刻 拔、竞争上岗聘任制度,依 ┢ 法实行教师资格制度,坚持  按需设岗、公开招聘、竞争 腈 上岗、择优聘用、科学考核 亦 的原则,全面提高教师队伍 灼 整体素质。坚持依法从严治 币 教,加强教师师德修养和教 筝 育教学工作实绩考核,建立 ⒉和完善与聘用制相适应的分  配激励机制。对考核不合格 圾 或严重失职、渎职者,及时 活 予以解聘或撤职。进一步坚 羰 持和完善校长任职资格培训 咋 和定期提高培训制度;五是  继续坚持城乡教师定期交流 竹 制度,坚持开展支教、上挂 群 学习的交流制度,促进城乡 泊 教师、干部交流,保证优秀  教师资源的合理流动,努力 眭 实现县域内教育的均衡发展 装 。

 (七)加强校园综合治 吁 理,营造良好育人环境 一  是充分发挥学校教育主课堂 筇 、主阵地、主渠道作用,积 !

 极开展安全校园创建活动, 秋 强化校园管理及校园周边环 言 境治理,为未成年人健康成 孰 长创造有利的校园环境;二 轻 是加强硬件建设,强化学校 咆 重点部位和要害部门的安全  防范硬件建设,指导学校加 郾 强校园治安巡逻,逐步推行 崞 专业保安人员进校园工作, 橼 维护中小学、幼儿园的校园 蔚 安全;三是开展专项整治, 讴 清查校园周边网吧、店铺、  报刊亭等,发现问题随时整 盥 治,杜绝涉及师生的严重治  安和刑事案件的发生;四是 玫 改进学校德育工作,坚持“ 钣 德育为先”准则,发挥良好  校园文化潜移默化的育人作 勖 用,帮助学生明确是非、善  恶、美丑观念,提高欣赏推 研 广优秀文化、抵制不良文化 鲟 的能力;五是加强课外活动 龇 阵地建设。加强校内课外活  动阵地建设,为未成年提供 ⅰ 良好的课外活动条件,吸引  未成年人参加课外活动,主 盹 动远离校外不健康场所,把 咙 学生参加校外活动和社会实 泓 践纳入学校教育教学计划统 畏 筹安排,引导中小学生广泛 景 开展公益性的主题实践活动  ;六是加强校园网络建设和 偾 管理,开展文明上网教育, 家 引导学生科学认识网络的正 煨 负面效应,积极利用网络的  正面作用,主动抵制网络的 寄 负面效应。

 完善教育督导 嘣 机构,健全教育执法监督体 笞 系 完善教育督导机构和队 向 伍建设,健全教育督导和教 缭 育评

 估制度,督促有关单位 愧 认真贯彻教育法律法规,依  法履行教育工作职责,依法 狞 开展对学校办学水平、学校 朵 管理、教育质量等督导与评  估,促进全镇教育走上依法 岢 办教、依法治校的轨道。

篇八:全乡教育事业发展的意见

州 省 人 民 政 府 文 件  黔府发 〔20 1 7〕1 3号  省 人 民 政 府 关 于 统 筹 推 进 县 域 内 城 乡 义 务  教 育一 体 化 改革 发 展 的 实 施 意 见  各 市、 自 治 州 人 民 政府 , 贵 安 新 区 管委 会 , 各 县 ( 市 、 区 、 特 区 )

 人 民 政 府 , 省 政 府各 部 门 、 各 直 属  机 构:

  为 贯彻 落实 《 国 务 院 关 于 统筹 推 进 县 域 内 城 乡 义 务 教 育一 体 化 改革发 展 的 若 干 意 见 》 ( 国 发  〔 2 0 1 6 〕40 号 )

 要 求, 促 进 义务 教 育 持续 健 康 发 展 , 更 好 服 务 全 省 经 济 社 会 发 展 , 结 合 我省“十 三 五”  教 育事 业 发 展 规 划 , 现 就 推 进 县 域 内 城 乡 义务教 育一 体 化改 革 发 展 提 出 如下 实 施 意 见。

  一、 总 体 要 求  按 照“优 先 发 展、 统 筹 规 划 , 深化 改 革 、 创 新 机 制 , 提 髙 质 量 、 公 平 共 享 , 分 类 指 导 、 有序 推 进”  基 本原 则 , 适 应 全 面 建 成 小康 社会需 要 , 合 理 规 划 县 域 内 城 乡 义 务 教 育 学 校 布 局 建 设 , 完 善 城 乡 义 务 教 育 经 费 保 障 机 制 , 统 筹 城 乡 教 育 资源 配 置 , 向 乡 村 和 城 乡 结 合 部 倾 斜 , 大 力 提 高 乡 村 教 育质 量 , 适 度 稳 定 乡 村 生 源 , 增加 城 镇 义 务 教 育 学 位 和 农 村学 校 寄 宿 床 位 , 推 进 城 镇 义 务 教 育 公 共 服 务 常住 人 口 全 覆 盖 , 着 力 解 决“乡 村 弱”和“城 镇挤”的问 题 , 巩 固 和 均 衡 发 展 九年 义 务 教 育, 加 快 缩小 县 域 内  城 乡 义 务教 育 差 距 , 为 到 2 0 2 0 年 基 本 实 现 教 育 现 代 化取 得 重 要 进 展 和 全 面 建 成 小 康 社会 奠定 坚 实 基  础 。

  二 、目 标 任 务  实 现 县 域 内 城 乡 义 务 教 育 学 校 建 设 标 准 统一、 教师 编 制 标 准统一、 生 均 公 用 经 费 基 准 定 额 统一、  基 本 装 备 配 置 标 准 统一 和“ 两 免 一 补 ”政 策 城 乡 全 覆 盖 。

 到 2 0 2 0 年 , 实 现 县 域 内 义 务教 育 基 本 均 衡,  城 乡 义 务 教 育 学校 布 局 更 加 合 理, 基 本 消 除 大 班 额; 学 校 标 准 化 建 设 取 得 显 著 进 展, 村 小 和 教 学 点 达  到 相 应 要 求 ; 城 乡 师 资 配 置 基 本 均 衡 , 乡 村教师 待 遇 稳 步 提 髙、 岗 位 吸 引 力 大 幅 增 强 ,乡 村 教 育 质 量 明 显 提 升 , 教 育 脱贫任 务 全 面 完 成, 义 务 教 育普 及 水 平 进一 步 巩 固提 高 , 九 年 义 务 教 育 巩 固 率 达 到  9 5 %, 基 本 实 现 城 乡 基 本 公 共 教 育 服 务 均 等 化 。

  三 、 重 点 工 作  (一)加 大 城 镇 学 校 建 设 力 度。

 各 地 要 按 照 城 镇 化 规 划和 常 住 人 口 规 模 , 结 合 我 省“十 三 五”期 间  促 进3 0 0 万 农 业 转 移 人 口 落 户 城 镇 计 划 , 编制 城 镇 义务 教育 学 校 布 局 规 划 。

 根 据 学 龄 人 口 变 化 趋 势 、  中 小学 建 设 标 准 , 预 留 足 够 的 义 务教育学 校 用 地, 纳 入 城 市 、 镇规 划 并严格 实 施 , 不 得 随意 变 更 , 确  保 城 镇 学 校 建 设 用 地 。

 实 行 教 育 用 地 联 审 联 批 制 度, 新 建 配 套 学 校 建 设 方 案, 相 关 部 门 应 征 得 同 级 教  育 行 政部 门 同 意, 并 与 居 住 区 住宅 建 设 方 案 同 步 报 批 。

 依 法 落 实 城 镇新建 居 住 区 配 套标 准 化 学校 建 设,  

 贵州 省 人 民 政府公 报20 1 7 年第 1 0 期  省 政府 文 件  老 城 区 改造 配 套 学 校 建 设 不 足 和 未 达 到 配 建学 校 标 准 的 小 规 模 居 住 区 , 由 当 地 政府 统 筹 新 建 或 改扩 建 配 套 学校, 确 保 足 够 的 学 位 供 给 , 满 足 学 生 就 近 入 学 需要 。

 地 方政府 要 实 施“ 交 钥 匙 ”工 程 , 确 保 配  套学 校建 设 与 住 宅 建 设 项 目 同 步 规 划 、 同 步 建 设 、同 步 交付使 用 。

 建 设 项 目 未 按控 制 性 详 细 规 划 和 规  划 条 件 配 套 学 校 的 , 不 得 发放建 设 工 程 规 划 许 可 证 , 建 设 工 程 未 按 照 规 划 条 件建 设 的 , 不 得 办 理 建 设  工 程 竣 工 备 案 。( 牵 头 单 位:各 市〔 州 〕人 民 政 府、 贵 安 新区 管 委 会,省 教 育 厅;责 任 单 位:省 发 展 改 革 委、省 财 政 厅、省 住 房 城 乡 建 设 厅、省 国 土 资 源 厅,各 县〔 市 、区、 特 区 〕人 民 政 府)

  (二)规 范 农村 学 校 布 局 调 整 。

 各 地 要 结 合 精 准扶贫 和 易 地 扶贫 搬 迁 工 作, 统 筹 考 虑 当 地 农 村 地 理  环 境 及 交 通 状 况 、 学 生 家 庭 经 济 负 担等 因 素 , 充 分 考 虑 学 生 年 龄 特 点 、 成 长 规律 和 家 长 意 见 , 进一 步 完 善 农村 义 务教 育 学 校 布 局 规 划 。

 要 办 好 必 要 的 教 学 点 , 制 定 教学 点 办学 条件 、 教 师 配 备 等 基本 标 准 ,  按 标 准 配 置 教 学 点 设 施 设 备 , 通 过 走 教 、 支教 等 多 种途径, 保 障 教学 点 课 程 开 设 和 教学质量 , 保 障 基  本 教学 需 要 , 方 便 乡 村 学 生 就 学 。

 进一 步 规 范 农 村 义 务 教 育 学 校 撤并 程 序, 要 坚 持 实 事 求 是 和 先 建 后  撤 的 原 则 , 防 止 盲 目 撤 并 和 强 行 撤 并 , 妥 善解决 寄 宿 学 生 住宿 、 就 餐 和 上 下 学 交 通 等 问 题 。

 合 理 制 定 闲 置 校 园 校 舍综 合 利用 方 案, 切实 提 高 教 育资 源 使 用 效益 , 避 免 出 现“ 边 建 设、 边 闲 置”现 象 。( 牵 头 单 位:

 各 市 〔 州 〕人 民 政 府、 贵 安 新 区 管 委 会 , 省 教 育 厅; 责 任 单 位 :各 县〔 市 、区、 特 区 〕 人 民  政 府)

  ( 三 )

 推 进 学 校 标 准 化 建 设 。

 在 全 面 改 善 贫 困 地 区 义 务 教 育薄 弱 学 校 基 本 办学条 件 项目 规 划 基 础  上 , 逐 县 逐 校 建 立 工 作 台 账, 科 学 推 进公 办 学 校 标准 化 建 设 。

 按 照 县 镇 学 校、 农 村寄 宿 制 学 校 、 乡 村  小规 模 学 校 分类 办 学 标 准 , 新建 、 改扩 建一 批 城镇 义务教 育 学校, 建 设一 批 乡镇 ( 片 区 )

 标 准 化寄 宿  制 中 小学 校 , 保 留 和 建 设 好 必 要 的 小规 模 学校 和 教学 点, 逐 步 提 高 寄宿 制 学 校、 规 模较 小 学 校 公 用 经 费 补助 水平, 切 实 保 障 正 常 运 转 。

 落 实 义 务教育学 校 管 理 标 准, 重 点 提 髙 农 村 寄 宿 制 学 校 管 理 服 务 水  平 , 通 过 政 府 购 买 服 务 等 方 式 为 农 村 寄 宿 制 学 校 提 供 工 勤 和 教 学 辅 助 服 务 。

 进 一 步 完 善 义 务 教 育 学 校 信 息 化 基 础 设 施, 提 高 终端 配 备标 准 和 普 及 水 平, 加 大 对 信 息 化 管 理、 技 术 人 员 及 学 科 教 师信 息 技 术  素 养 与 能 力 培 训 , 全 面 提 高 乡 村 教师 运 用 信 息 技 术 能 力, 建 立 健 全 信 息技 术 应 用 激励 机 制 , 促 进 优 质 教育 资源 共 享 。

 各 地 要 在 县 域 义务 教 育 基 本均 衡 的 基 础 上, 促 进 义 务 教 育 优 质 均 衡 发 展, 鼓 励有 条 件  的 市 ( 州 )

 开 展 城 乡 义 务 教 育 一 体 化 改 革 发 展 试 点, 发 挥 引 领 示范 作 用 。( 牵 头 单 位:省 教 育 厅,各  市〔 州 〕人 民 政 府、 贵 安 新 区 管 委 会;责 任 单 位:省 发 展 改 革 委 、 省 住 房 城 乡 建 设 厅、 省 财 政 厅,各  县〔 市 、区、 特 区〕人 民 政 府)

  ( 四 )实 施 消 除 大 班 额 计 划。

 各 县 ( 市 、 区 、 特 区 )

 按 照c t 州 省 消 除 义 务 教 育 大 班 额 专 项 规 划 ( 2 0 1 6- 20 2 0年 )

 》 进度 要 求 , 明 确 工 作任务 和 时 间 表、 路 线 图 , 建 立 工 作 台 帐, 对 学 校 大 班额 实 行 销  号 管 理 , 到 2 0 1 8 年 基 本 消 除 66 人 以 上 超大 班 额, 到 2 02 0 年 基 本 消 除 5 6 人 以 上 大 班 额, 逐 步 达 到 国 家 规定 班 额 标 准 。

 省 有 关 部 门 在 统 筹“ 十三 五”期 间 中 央 、 省 级 财 政 安 排 的 义 务 教 育 学校 建 设 项 目 时,  将 大 班 额 情 况 作 为 项 目 资 金 分 配 的 重 要 因 素 。

 通 过 新 建 和 改扩 建 校 园 校 舍, 重 点 解 决 城 镇 大班额 问 题,  加 快 消 除 现 有大 班额 。

 要 通 过 城 乡 义 务教育 一 体 化、 实 施 学 区 化 集 团 化 办 学 或 学校 联 盟 、 均 衡 配 置 师 资 等 方 式 , 加大 对 薄 弱 学 校 和 乡 村学校 的 扶 持 力 度, 促 进 均 衡 发 展, 限 制 班 额 超 标 学校 招 生 人 数, 合 理 分 流 学 生, 避 免 产 生 新 的 大 班额 。

 ( 牵 头 单 位:

 各 市 〔 州 〕 人 民 政 府 、 贵 安 新 区 管 委 会,省 教 育 厅 、 省 发 展 改 革 委、 省 财 政 厅; 责 任 单 位 :各 县〔 市 、区、 特 区〕人 民 政 府)

  ( 五 )

 统 筹 城 乡 师 资 配 里 。

 建 立 由 教 育 行 政部 门 牵 头 负 责 组 织, 事 业 单 位 综 合 管 理 部 门 负 责 方 案 审 核 、 指导 、 监 督 的 教 师 公 开 招 聘 工 作 机 制。

 统 筹 配 置 县 域 内 城 乡 教 职 工 编制, 县 级 教 育 行 政部 门 在 核 定 编制总 额 内, 按 班 额 、 生 源 等 情 况 , 充 分 考 虑 乡 村 小 规 模 学校、 寄宿制 学 校 和 城 镇 学 校 的 实 际 需 要,  会 同 同 级机 构 编 制 部 门 统 筹 分 配 各 校 教 职 工 编制, 并 报 同 级 财 政 和 人 力 资 源 社会 保 障 部 门 备 案 。

 严 禁 

 贵 州 省 人 民 政 府 公报2 0 1 7 年 第 1 0 期  省 政 府 文 件  有 编 不 补 、 使 用 临 聘 人 员 , 严 禁 挤 占 、 挪 用 、 截 留 教 师 编 制 或教 职 工 在 编 不 在 岗、 随 意 抽 调 借 调 教 师 等 行 为, 教 师 抽 调 、 借 调 须 事 先 征 得 县 级 教 育 行政 部 门 同 意 。

 继续 实 施“ 特岗 计 划”, 重 点 补 充 乡 村学  校 紧 缺教师, 对 紧 缺 专 业 教 师 实 行 简 化 考 试 程 序 招 聘 和 考 核招 聘 。

 完 善 中 小 学 校长 任 职 资 格 标 准, 建  立 由 教 育 行政 部 门 归 口 管 理 中 小学 校 长培养、 选拔 、 聘 任 、 考 核 、 培训 、 调 配 工 作 机 制 。

 积 极 探 索 教  师“ 县 管 校 聘 ”, 大 力 推 进 学 校 校 长 、 教 师定 期 轮 岗 交 流 , 通 过 跨 校 聘 用 、 学 校联 盟 、 对 口 支 援 等多 种  途 径 , 重 点 引 导 优 秀 校 长 和 骨 干 教 师 向 乡 村学 校流 动 , 城 镇 学 校 和 优 质 学 校 教 师每 学 年 到 乡 村 学 校 、  薄 弱 学校 交 流 轮 岗 比 例 不 低 于 符 合 交 f t 条 件 教 师 总 数 的1 0 %, 其 中 骨 干 教 师 不 低 于 交 流 轮 岗 教 师 总 数  的 2 0 % , 鼓 励 退 休 教师 到 乡 村学 校 支 教 。

 ( 牵 头 单 位:

 省 教 育 厅 、省 人 力 资 源 社 会 保 障 厅、 省 编 委 办,  各 市〔 州 〕人 民 政 府 、 贵 安 新 区 管 委 会;责 任 单 位 :

 省 财 政 厅 , 各 县 〔 市 、区、 特 区 〕人 民 政 府)

  ( 六 )改 革乡 村 教 师 待 遇 保 陣 机 制。

 落 实 乡 村 教 师 收 人 分 配 倾 斜 政策 , 完 善 绩 效 工 资 制 度 , 加 大 财  政支 持 力 度 , 切 实 保 障 乡 村 教师 工 资 福 利 待 遇 。

 落 实 并 完 善集 中 连 片 特 困 地 区 和 边 远 艰 苦 地 区 乡 村教 师 生活 补 助 政 策 , 因 地 制 宜 稳 步 扩大 实 施 范 围, 按 照 越往 基 层 、 艰 苦 地 区 补 助 水平 越 高 的 原 则 , 使 乡 村 教师 实 际 工 资 收 入 水 平 不 低 于 同 职 级 县 镇教 师 工 资 收 入 水 平 。健 全 长 效 联 动 机 制 , 核 定 义 务 教 育 学  校 绩 效 工 资 总 量 时 统 筹 考 虑 当 地 公务 员 实 际 收 人 水 平, 确 保 县 域 内 义 务 教 育 教 师平 均 工 资 收 入 水平 不 低 于 当 地 公 务 员 的 平 均 工 资收 人 水 平 。

 依 法 为 乡 村 教 师 缴 纳 住房 公积 金 和 各 项 社 会 保 险费, 继 续 实 施  乡 村教师 公 租 房 建 设, 鼓 励 各 地 将 符合条件 的 乡 村 教 师 住 房 纳 人 当 地 保 障 性 住 房 范 围 统 筹 予 以 解 决 。 建 立 乡 村 教 师 荣 誉 制 度 , 继 续 做 好 对 连 续 任 教 满2 5 年 的 乡 村 教师 颁 发教 龄荣 誉 证 书 工 作, 定 期 表 彰 优  秀 教师 并 向 乡 村、 民 族 和 艰 苦 边 远 地 区 学 校 和 教 师 倾 斜 。

 ( 牵 头 单 位:省 教 育 厅、省 人 力 资 滹 社 会 保 陣 厅 、 省 财 政 厅 , 各 市 〔 州 〕人 民 政 府、 贵 安 新 区 管 委 会 ; 责 任 单 位:

 各 县〔 市、区、 特 区〕人 民 政 府 )

  ( 七)完 善 教 育 治 理 体 系。

 坚 持“以 县 为 主”管 理 体 制 , 进一 步 强 化 省 级 政 府 统筹 全 省 义 务 蜱 育 均 衡 发 展 、 统 筹 城 乡 义 务教 育一 体 化 改 革 发 展、 ...

篇九:全乡教育事业发展的意见

省教育厅 山东省民政厅

 关于进一步推进城乡社区教育发展的若干意见 ( 征求意见稿)

  各市教育局、 民政局:

  为 贯 彻 落 实 山 东 省 《 中 长 期 教 育 改 革 和 发 展 规 划 纲 要( 2010-2020)》 提出的“加快城乡 社区教育网络建设, 推进学习 型城区、 乡 镇( 街道)

 和学习型家庭创建工作, 丰富教育内容和学习形式,形成城乡 一体化的社区教育发展格局” 的要求, 进一步推动全省城乡社区教育统筹发展、 整体推进, 更好地发挥城乡 社区教育在构建终身教育体系和建设学习型社会中的重要作用, 现提出如下意见。

  一、 提高思想认识, 明确城乡社区教育的地位与作用 城乡 社区教育是终身教育体系的重要载体, 是创建学习型社会的重要平台。

 对于满足广大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终身学习需求, 推进社会公平, 化解社会矛盾, 实现教育惠民, 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促进社区和谐, 推动学习型社会建设, 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党的十七大做出了 “优先发展教育, 建设人力资源强国”的战略部署, 教育事业要在新的起点实现新发展和新跨越。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明确提出“到 2020 年, 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 基本形成学习型社会, 进入人力资源强国行列”。

 大力发展城乡 社区教育, 是全面贯彻落实十七大和国家、 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发展规划纲要的重要举措, 也是推动教育更好地为建设小康社会服务的重要方面。

 我们要站在促进教育事业全面发展和建设学习型社会、 建设小康社会、 建设人力资源强国的战略高度, 把大力发展城乡 社区教育作为今后一个时期教育改革发展的重要内容, 认真做好城乡 社区教育工作。

 二、 理清工作思路, 明确城乡社区教育工作的指导思想、 工作目标和主要任务 社区教育是在一定区域内利用各种教育资源, 开展旨在提高社区全体成员 整体素质和生活质量, 服务区域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教育活动。

 我省的社区教育工作最早从 2001 年在济南、 青岛两城市启动,随即在部分城市开展起来。

 目 前, 随着城乡 一体化发展, 城镇化建设、农村社区建设的步伐加快, 社区教育工作逐步向农村延伸。

 到目 前全省共创建国家级社区教育实验区 2 个、 示范区 7 个、 示范街道( 乡 镇)22 个, 省级实验区 20 个、 示范区 13 个、 示范街道( 乡 镇)

 48 个。

 社区教育工作虽然取得了 一点成绩, 但是城乡 之间、 区域之间的发展还不平衡, 距离构建终身教育体系, 促进全民学习, 建设学习型社会的要求还有一定差距。

 因此, 我们要进一步理清工作思路, 明确指导思想及目 标任务。

 ( 一)

 指导思想。

 发展城乡 社区教育, 要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 重要思想为指导, 深入学习和落实科学发展观, 紧紧围绕国家和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规定的各项任务, 以构建终身教育体系、 建设学习型社会与和谐社会为目 标。

 坚持以人为本, 与时俱进; 坚持城乡统筹, 因地制宜; 坚持由点到面, 循序渐进; 逐步推进全省城乡 社区教育事业实现又快又好地发展。

 ( 二)

 工作目 标 全省社区教育工作的总体目 标是:

 广泛开展城乡 社区教育, 倡导全民阅读, 推动全民学习, 努力实现城市和农村社区教育的全覆盖。到 2015 年, 初步形成具有山东特色、 区域特点、 开放共享、 便民惠民的城乡 社区教育体系, 为 2020 年基本形成人人皆学、 处处可学、 时时能学的学习型社会和实现人力资源强省的目 标奠定坚实基础。

 具体工作目 标是:

 1.各市、 区( 县)

 建立社区教育机构达到 100%, 街道( 乡 镇)

 建立社区教育机构东部地区达到 90%以上, 西部地区达到 60%以上;

 2.出台《山东省乡 镇社区教育中心设置标准》、《山东省示范性乡 镇社区教育中心评估标准》, 逐步实现乡 镇成教中心向社区教育中心的转型, 促进乡 镇社区教育中心标准化、 规范化建设。

 有条件的县市区可以成立社区学院, 指导乡 镇社区教育中心开展工作。

 到 2015 年, 达省级乡 镇社区教育中心设置标准的乡 镇东部占 70%以上, 西部占 40%以上。

 到 2020年, 达省级乡 镇社区教育中心设置标准的乡 镇东部占 100%,西部占 80%以上;

 3、 启动城乡 社区教育“十、 百、 千” 工程。

 到 2015 年, 创建省级示范性社区学院 10 所, 省级示范性乡 镇社区教育中心 100 所, 省级示范性社区居民学校( 社区教学站)

 1000 所;

 4.普通中小学校、 幼儿园、 中等职业学校、 高校及科研院所、 成人教育培训 机构等和其他教育资源对社区居民的开放率达到 50%以上, 全国社区教育实验区、 示范区开放率达到 80%以上;

 5.创建一批有影响的学习 型组织, 培植一批有特色的社区教育品牌项目 , 形成一批高水平的国家和省级学习型城市。

 到 2015 年, 省级社区教育示范区达到 40 个, 示范街道( 乡 镇)

 100 个。

 学习型家庭、学习型组织、 学习型城市分别达到 50%以上。

 继续创建国家级社区教育示范区。

 6.城乡 社区居民学习参与率东部地区要达到 60%以上, 西部地区要达到 30%以上;

 7.社区成员 对社区教育服务的知晓度、 认同度、 满意率, 省级以上社区教育实验区、 示范区应达到 60%以上。

 ( 三)

 主要任务 一是加强社区教育法规建设。

 制定《山东省终身教育促进条例》或指导意见, 完善相应的保障制度; 制定全省《社区教育工作规程》、

 《学习型组织创建规划》、《农民继续教育规划》、《社区教育数字网络学习建设规划》 等等, 并将社区教育纳入当地教育、 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 保障社区教育规范运行。

 二是面向社区居民开展内容丰富、 形式灵活多样的社区教育活动;促进各种学习型组织建设, 创建学习型社会。

 1.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重点, 广泛开展思想道德、 文化艺术、 科普知识、 职业技能、 卫生保健、 生活常识等促进城乡 文明建设的教育培训活动, 努力提高社区居民的综合素质。

 要加强革命传统和理想教育, 爱国主义教育, 加强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教育, 加强民族团结和宗教文化等教育, 抵制民族分裂主义和宗教极端势力; 加强社会公德和社会诚信教育, 努力打造社区人员 全面发展的良好环境。

 2.重点开展职业技能培训和农村实用技术培训。

 综合利用和引 进各类职业教育和培训资源, 挖掘、 传播社区内各类传统手工艺技能,面向各类人群开展在岗、 转岗和下岗再就业职业技能培训; 积极推动城镇中等职业教育与社区教育的衔接, 开展适应性职业技能培训, 满足城市化进程中大量农村人口 转变为城市社区居民, 大量农村劳动力转移成为非农劳动力职业技能和生活技能方面的学习需求, 为农民工和新一代农民工了 解、 熟悉、 适应城市生活和就业环境提供学习机会;

 广泛开展农村实用技术培训和现代信息技术、 生活技能以及科普、 法制、 卫生环境和传统文化教育, 培养有文化、 懂技术、 会经营的新型农民。

 3.继续抓好社区学前教育与 社区青少年校外教育, 加强未成年人的思想道德建设工作, 努力形成学校、 社区、 家庭三位一体的青少年德育工作体系。

 4.面向社区老年人群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艺术以及体育活动, 丰富社区文化生活, 改善社区民生, 促进社区和谐, 提高社区整体发展水平。

 5、 广泛开展家庭教育。

 人的教育是一项系统的教育工程, 它包括家庭教育、 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

 家庭、 学校、 社会发挥着各自 的职能作用, 而家庭教育作为一种独立的教育形态, 对儿童、 青少年的身心发展起着特殊重要的作用, 是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所不能代替的。家庭教育是终身教育的基础。

 要积极举办家长学校, 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平台, 开展网络学习, 全方位提高家长素质。

 开展学习型家庭的创建活动。

 6.积极创建各种类型的学习 型组织, 重点开展好学习 型街道( 乡镇)、 学习型社区( 居委会、 村庄)

 以及学习型家庭的创建工作, 完善各类学习型组织的系统推进机制与区域协调机制, 丰富教育内容和学习形式, 形成城乡 一体化的社区教育发展格局。

 鼓励机关和企事业单位开展以提高在职人员 职业素质为主的学习和培训, 建设学习型机关、企业。

  7.积极推动学习 型城市建设。

 在普及发展社区教育的基础上, 构建与现代城市发展相适应的区域终身教育体系, 加大各类教育和学习资源的统筹协调与整合开发, 推动各级各类教育的衔接、 沟通, 均衡合理地配置城乡 教育资源, 促进学习型城市建设不断迈上新台阶。

 三、 整合资源, 加强和完善城乡社区教育网络体系建设 ( 一)

 加强社区教育网络建设。

 建立完善职业教育支持城乡 社区教育的机制, 以县职教中心( 成人中专)

 为龙头, 发挥师资的优势,指导乡 镇( 街道)

 社区教育中心开展社会培训。

 形成以县( 市、 区)为龙头, 以乡 镇( 街道)

 为骨干, 以社区居委会、 村为基础的城乡 社区教育组织网络、 学习网络。

 重视和发挥其它教育培训机构参与城乡社区教育的作用。

 ( 二)

 加强社区教育能力建设。

 加强与党员 远程教育、 广播电视大学、 自 学考试等教育平台的协调, 充分利用数字化信息技术推动开

 展现代远程教育, 运用播放教学光盘、 收视卫星电视教育节目 、 网络教学等教育手段, 拓展社区居民学习空间, 提高学习效率与效果, 提高各级各类社区教育机构的办学水平和教育培训质量, 引 导和加强各类社区教育机构的规范化管理;

 ( 三)

 加强社区教育资源建设。

 加强社区教育数字化学习 网络服务平台建设, 提高社区教育的现代化水平; 加大各类教育培训机构和各种文化体育设施向社区开放的力度, 充分挖掘人力、 物力及信息等方面的资源, 在政府统筹、 部门主管的框架下, 各市、 区( 县)、 街道( 乡 镇)

 整合教育、 妇联、 团委、 工会、 人社、 民政、 文化、 卫生、体育、 计生、 司 法、 科技、 住建、 农业、 林业、 农机、 畜牧等部门资源, 提高社区教育能力, 面向城乡 居民大力开展教育培训, 为社区居民提供学习服务, 保障社区教育向深度、 广度、 高度发展。

 ( 四)

 加强社区教育课程建设。

 利用山东农大、 青岛农大、 农广校课程资源优势。

 利用现代信息技术资源平台, 推荐、 引 进、 自 主开发各类课程资源, 丰富社区教育内容, 培育社区教育优质课程, 开发社区教育校本课程, 推动社区教育内容向系列化、 规范化方向发展,增强社区教育的实效性和针对性。

 ( 五)

 发展社区教育特色品牌。

 推行成人学习课程证书制度, 开展社区教育特色课程的评选, 鼓励和支持社区教育实验区和示范区积极开展职业技能培训、 农村实用技术和社会文化生活培训等学习型品牌建设, 以“社区教育节”、“全民读书节”、“全民终身学习活动周”、“市民大讲堂” 等为载体, 确定并发展一批社区教育特色品牌项目 ,“形成一地一特、 一校一品” 的新局面 。

 ( 六)

 加强社区学习 过程管理。

 建立并完善社区居民学分积累制度和学习认证制度, 积极探索社区成员 终身学习与学校学历教育的衔接与互认, 选择有条件的地区开展成人终身学习与学历教育之间的当

 量换算实验。

 ( 七)

 加强社区教育队伍建设。

 建立和完善一支以专职人员 为骨干, 兼职人员 为主体, 志愿者队伍为补充的适应社区教育需要的管理队伍和师资队伍。

 研究探索在职职工参与社区教育志愿者的制度, 建立社区教育志愿者资源库。

 社区教育中心设专职主任, 专职教师比例不少于常驻人口 的万分之二。

 启动“百名 名 校长、 千名 骨干教师” 培育工程, 通过选拔确认、 培训扶持、 参观交流、 表彰鼓励、 宣传推介等途径, 创设名 校长、 骨干教师成长的良好环境, 到 2015 年, 培育100 名 社区教育中心名 校长, 1000 名 社区教育骨干教师, 增强社区教育队伍的归属感、 成就感、 责任感; 努力解决社区教育师资的待遇问题, 在职务、 职称、 工资和进修等方面应与中小学教师一视同仁。

 四、 采取有力措施, 推进城乡社区教育工作深入开展 ( 一)

 加强对社区教育工作的领导。

 各级政府要进一步加强对社区教育的统筹领导与宏观管理, 成立社区教育委员 会( 终身教育委员 会), 明确教育部门、 区( 县)

 政府、街道( 乡 镇)

 和各相关部门在推进社区教育工作上的责任, 进一步健全完善“党政统筹领导, 教育部门主管, 相关部门配合、 社会积极支持、 社区自 主活动、 群众广泛参与” 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 形成推进社区教育的合力; 充分发挥各级社会组织在社区教育工作中的作用,鼓励和支持社会组织参与社区教育和学习型社区建设, 逐步形成 “政府搭台、 社会主办、 居民参与、 社区组织唱主角” 的格局。

 要加强社区教育经费多渠道投入保障机制。

 建立以政府投入为主,多渠道投入的社区教育经费保障机制。

 要按照常住人口 每年人均不少于1元的标准落实社区教育经费, 全国社区教育示范区要按照人均每年不少于2元的标准落实社区教育经费。

 社区教育示范区和东部地区要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增加社区教育的经费投入, 并做到逐年增长。

 有条件的地区还要落实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 新型农民培训、 科普推广、 扫

 盲巩固等专项经费。

 积极争取社会各界对社区教育的捐助, 倡导民办教育举办不以盈利为目 的的社区教育培训与活动。

 ( 二)

 组织实施“社区教育发展推进工程”。

 加强区( 县)、 街道( 乡 镇)、 居委会( 村)

 三级社区教育网络建设, 在推进社区教育“十、 百、 千” 工程的基础上, 确定100个社区教育重点示范项目 , 选择一批有一定工作基础的地方试点, 探索社区教育社会化的管理模式和运行办法, 在政府统筹下, 通过引 入产权制...

推荐访问:全乡教育事业发展的意见 全乡 事业发展 意见